刘宋国史编刊之我见_第1页
刘宋国史编刊之我见_第2页
刘宋国史编刊之我见_第3页
刘宋国史编刊之我见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刘宋国史编刊之我见

齐武帝永武五年春(487年),沈约受命编撰刘宋国史。当时,徐伦在孝武皇帝明帝六年(462年)继续编撰《宋书》已有20多年的历史。这次重修固然与徐《书》叙事不够完整———“自永光以来,至于禅让,十余年内,阙而不续,一代典文,始末未举”一反对刘义宣之效果元嘉十七年(440)十月的宫廷蹀血,固然终结了彭城王刘义康的专政,却不但开启了宋室骨肉相残的端绪,而且正如萧梁史家裴子野所论,扼杀了刘宋政坛的“谅直”风操和“骨鲠之气”刘劭在元嘉三十年(453)的弑父篡位,尽管事出有因,却也合乎逻辑地招致诸多有识之士的不满。譬如吴兴武康人沈正,就曾明确反对其府主随王刘诞接受会州刺史之委任,同时建议举兵伐逆定乱身为文帝第三子的武陵王刘骏,虽“少机颖,神明爽发,读书七行俱下,才藻甚美”但并非所有人都乐见刘骏角色的转换,尤其是臧质,不仅早在讨逆之初就心存非分之想,而且在孝武帝践祚后,既藐视天子,又极力怂恿刘义宣取而代之,此则《宋书》卷74本传载之甚明:(臧质)自谓人才足为一世英杰,始闻国祸,便有异图,以义宣凡闇,易可制勒,欲外相推奉,以成其志。……时义宣已推崇世祖,故其计不行。……会义宣有憾于世祖,……质因此密信说诱,陈朝廷得失。又谓:“震主之威,不可持久,主相势均,事不两立。今专据阃外,地胜兵强,持疑不决,则后机致祸。”也正主要是在臧质的蛊惑下,刘义宣以清君侧为借口,起兵造反于孝建元年(454)初,并得到豫州刺史鲁爽、兖州刺史徐遗宝等方镇的响应和支持。二《内在质量》晋宋与刘宋“王业”“起元义熙”对涌现于孝建、大明之际的这股奉旨递相纂修刘宋国史的热潮,刘知幾《史通·古今正史》言之颇详:宋史:元嘉中,著作郎何承天草创纪传,自此以外,悉委奉朝请山谦之补承天残缺。……孝建初,又敕南台侍御史苏宝生续造诸传,元嘉名臣,皆其所撰。宝生被诛,大明六年,又命著作郎徐爰踵成前作。……伏惟皇宋承金行之浇季,钟经纶之屯极,拥玄光以凤翔,秉神符而龙举,剿定鲸鲵,天人伫属。晋禄数终,上帝临宋,便应奄膺纮宇,对越神工,而恭服勤于三分,让德迈于不嗣,其为巍巍荡荡,赫赫明明,历观逖闻,莫或斯等。宜依衔书改文,登舟变号,起元义熙,为王业之始,载序宣力,为功臣之断。然则“晋禄”固然“数终”于东晋末年,期间刘裕也确尝“恭服勤于三分”,但若因此认定刘宋“王业”始于义熙元年,进而确立“起元义熙”的纪元方式,那就既构成对纪传史编纂惯例几乎毫无意义的反动,更与宋武帝《即位诏》所确立的晋宋相禅于晋恭帝元熙二年———刘宋得国正当性的来源———相矛盾。但令人遗憾的是,“禅让前起元论”不但甚嚣尘上于大明末年,即便时至南齐建国之初,也仍复受到高帝君臣的推崇。三宋书所见南齐国的地位如所周知,《南史》在为齐高帝撰作“本纪”时,曾于文末撮举萧道成“受命应运”的谶纬和符命,内称:此所谓“义熙元年,宋武帝王业之始”,显系“起元义熙,为王业之始”的另类表述;而从义熙元年下推七十年,正是萧道成得政之始的宋后废帝元徽二年。由此既可推知“开元纪号,不取宋年”实乃本诸徐爰《宋书》,又足以断定檀超等人所规划的南齐国史,当从元徽二年开始“不取宋年”,转而采用诸如“齐元年”、“齐二年”、“齐三年”、“齐四年”、“齐五年”之类的纪元方式,用以书写萧道成在宋末五年间的创业经纬。建元二年,初置史官,以超与骠骑记室江淹掌史职。上表立条例,……诏内外详议。左仆射王俭议:“……宜立《食货》,省《朝会》。《洪范》九畴,一曰五行。五行之本,先乎水火之精,是为日月五行之宗也。今宜宪章前轨,无所改革。又立《帝女传》,亦非浅识所安。若有高德异行,自当载在《列女》,若止于常美,则仍旧不书。”……超欲立处士传。彖曰:“……今栖遁之士,排斥皇王,陵轹将相,此偏介之行,不可长风移俗,……一介之善,无缘顿略,宜列其(性)[姓]业,附出他篇。”四关于“史臣曰”的缘起伏惟皇基积峻,帝烈弘深,树德往朝,立勋前代,若不观风唐世,无以见帝妫之美,自非睹乱秦余,何用知汉祖之业。是以掌言未记,爰动天情,曲诏史官,追述大典。受诏重修《宋书》的沈约,非惟史才超迈时流,抑且内具强烈的经世情怀,甚至颇有将学术工具化的嫌疑。诸如此者,使之能在短短一年内纂成无忤圣旨的《宋书》纪传凡70卷。作为继徐爰《宋书》之后又一由官方组织编纂的刘宋国史,沈氏“新史”既相对晚出,又成书较速,因而对业已问世的同类著述难免多所取资。也因此,在该书《律历》、《礼》、《乐》、《天文》、《百官》诸志中,不时可见何、徐两《宋书》的原文或是对其文意的檃括(凡14条)。但与此同时,超越乃至取代既有史著的这一自我定位,又使得沈《书》即便在引用前史时,也总是刻意掩饰,或改用不同的文字表达方式,或分割史料,将之散置于纪传或诸志;其典型例证,便是沈氏断然剥离徐《书》“武帝本纪”中的几乎所有灵异、符命之文,将之另置于《符瑞志上》。此类调整,至少使得“新史”的《武帝纪》更具“史”的况味。然则沈氏“新史”之所以能够取代徐氏《宋书》,而最终成为刘宋史册之正典,既源自其高超的排纂史料的能力,同时又与该书的叙事范围及其对入传人物的取舍,呈内在的契合关系。考沈约《上宋书表》云:臣今谨更创立,制成新史,始自义熙肇号,终于昇明三年。桓玄、谯纵、卢循、马、鲁之徒,身为晋贼,非关后代。吴隐、谢混、郗僧施,义止前朝,不宜滥入宋典。刘毅、何无忌、魏咏之、檀凭之、孟昶、诸葛长民,志在兴复,情非造宋,今并刊除,归之晋籍。为使“禅让”名实相副以便与北魏争正统,沈《书》又刻意掩盖晋宋、宋齐革易之际的暴力与血腥,如其卷2《武帝纪中》、卷3《武帝纪下》、卷10《顺帝纪》载曰:(晋恭帝元熙二年六月,禅位)诏草既成,送呈天子使书之,天子即便操笔,谓左右曰:“桓玄之时,天命已改,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本所甘心。”……封晋帝为零陵王,全食一郡。……(宋武帝永初二年)九月己丑,零陵王薨。……(宋顺帝昇明三年四月)辛卯,天禄永终,禅位于齐。壬辰,帝逊位于东邸。既而迁居丹阳宫。齐王践阼,封帝为汝阴王,待以不臣之礼。行宋正朔,上书不为表,答表不为诏。建元元年五月己未,殂于丹阳宫,时年十三。事实上,沈氏的此类措置不仅框定了整部“新史”的叙事体系,而且确立了《宋书》史论的政治取向,或如卷3、卷42的“史臣曰”,勉力宣扬晋宋相禅的合理性和刘宋得国的正当性;或如卷8、卷54、卷71的“史臣曰”,致力于从皇室内乱、民风变迁、对外战略、货币政策等角度检讨宋氏为政之得失,更以彰显其君道有亏、刑政紊乱为重心,论证宋齐易代乃历史发展的必然归趋。从自今而古的角度来看,沈氏“新史”不但扭转了由徐爰《宋书》所开启的运用“禅让前起元”这一既有悖于史学传统又无益于政教规范的纪元方式书写历史的逆流,而且该书对新旧政权更替之际的曲笔回护,虽在表现形式等方面有别于“春秋笔法”,其精神却一脉相承、渊源不异,故而对其历史影响与文化意义实宜大书特书。以伐蛮武装为主力的义军前锋,尽管存在着诸如“舟舰不坚”爆发于孝建元年的这场叛乱,尽管历时不足五月就被彻底平定,却曾予孝武帝以莫大的震骇,甚至一度“欲奉乘舆法物,以迎义宣”山氏之所以能首膺兹选,显然系由其在协助何承天撰述《宋书》期间表现出不俗的史才。也正得益于山谦之的笔耕,肇端于元嘉十六年(439)的刘宋国史首次编纂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它不但为开国皇帝及其从龙功臣分别创制了本纪和列传,而且突破了自张勃《吴录》问世后纪传体史书仅有“纪”“传”而无“志”的内部构造接替山氏的苏宝生,虽史无专传,但其部分行迹尚散见于沈约《宋书》。据此,不但可知苏氏在受诏“续造诸传”时曾为众多“元嘉名臣”创立传记,而且足以认定出身“寒门”却又“有文义之美”徐爰作为刘宋“恩倖”的典型代表,其“颇涉书传,尤悉朝仪”的学术素养与“巧于将迎”的为官之道,既是其长期受宠的关键所在,也使之更能深刻领会孝武帝下诏续纂国史的意图,故当其撰述之时,“虽因前作,而专为一家之书”徐《书》作为刘宋存续期间国史编纂工作的最终成果,其史学体裁、内部构造虽与何承天旧作并无质的差别,却因成书于刘宋后期而史料更为丰富之故,不但卷帙更浩博,而且叙事更完整,有相当部分内容乃前史所未载,首度为宋少帝刘义符所撰作“本纪”这种独特性,一则表现为对圣旨的刻意迎合,因而不但采录孝武帝所撰之臧质、鲁爽、王僧达诸“逆臣”传,而且时当后者明确指示“桓玄传宜在宋典”,随即放弃其原有构想,转而为桓玄撰作专传自孝建初年以降的“主威独运”“权不外假”由于萧道成从孤微发迹到篡位自立,不但历时短促,而且在此一过程中,既不曾建立像宋武帝那样显赫的外战之功,更未尝确立卓著的政治威望,故而民间舆论对萧氏名曰禅让实则篡逆的行径颇有非议,即便在庙堂之内,也同样不乏异议者。譬如裴顗就曾在齐高帝“受禅”时,公然“上表诽谤,挂冠去”《河洛谶》曰:“历年七十水灭绪,风云俱起龙鳞举。”又曰:“肃肃草成,道德尽备。”案宋水德也。义熙元年,宋武帝王业之始,至齐受命,七十年。从《南齐书》的相关记载来看,檀超所拟国史条例,虽曾备受左仆射王俭、秘书丞袁彖的批评,但此类批评既未必全合事理尽管如此,“开元纪号,不取宋年”的这一规划,最终却并未付诸实践。这虽与檀超稍后被谪遇害不无关系,但理当有其更深刻的历史动因。事实上,无论是裴顗的“上表诽谤,挂冠去”出身前宋勋贵之家的刘祥,在永明元年至二年间(483-484)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