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时期直督署建筑布局研究直隶总督署建筑布局匡谬
直隶总督导机构建于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始于农历3月4日。当时是直隶提督杨鲲协办直隶总督,农历六月初六日解去杨鲲协办之职,由左都御史唐执玉署理直隶总督。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竣工,共历时八个多月。直隶总督署建成之后,唐执玉亲自撰写了一篇碑文,刻碑以记之。碑文名《新建保定总督公署碑记》,除了为雍正皇帝歌功颂德之外,还记述了修建直隶总督署的原因和经过,更主要的是记载了直隶总督署建筑布局的概貌。碑文中写道:“其东西之广度以丈四十有二,南北之深几倍焉。周垣崇闳,庭阶轩广。有治事之堂,燕私之居,文武将吏岁时公宴之所,朝夕听事之厅,以及合乐之轩,教射之圃,材官之次,众隶之舍,府厩斋厨,细大毕具。”因为关于直隶总督署的建筑布局没有留下任何档案资料,《钦定大清会典》中对总督衙门的建筑布局也未提出具体的要求,因而唐执玉碑文中这段文字就成为我们研究直隶总督署建设布局的极为珍贵的资料。《清代直隶总督与总督署》一书中(以下简称该书),有一章节专门论述直隶总督署的建筑特色,在该书的最后一页还画了一幅《直隶总督署全图》,《文物春秋》1997年第4期第7页亦刊登此图(以下简称“全图”)。无疑,这对于直隶总督署建筑格局的研究做了非常有益的工作,但当我们认真对照唐执玉《新建保定总督公署碑记》中所记,以及查阅了其它有关资料之后,发现该书中所论及与“全图”中所画的直隶总督署建筑名称和布局存在着一些讹误之处,比如“六科房”的问题,“幕府院”的问题,“公生明牌坊”的问题,“典史廨”的问题等等。下面分题而论述之。都在中心,设置服务中心在直隶总督署大堂两侧,各有东、西厢房15间,该书说:“大堂外东西厢房各9间为科房,是按照朝廷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规则设立的六个科房办公之处,东科房为吏、户、礼房,西科房为兵、刑、工房,每个科房占三间,办理与六部相适应的各种片牍事务。东科房南侧为架阁库,是放置各种案卷之处。西科房南侧为承发房,办理收发各种文案事务。”该书不仅给直隶总督署设置了六个常设的办事机构,还具体规定了“六科房”的职责,它说:“总督衙门的办事机构一般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分房(课)办事。这样,上可与清廷中央的六部对应,下可通过布政使、按察使等机构统辖指挥各府、州、县的各项事务。其中吏房负责统辖所属官吏的考课及候选官员等事项;户房统管每年征夏税、秋粮、丁差、杂课等项;礼房经管春秋二季祭祀、宾兴、考试、学校、庆贺等项事务;兵房经管门军、民壮、驿递、夫马等事;刑房经管人命、盗逃、辞讼、保甲、捕役等重大司法工作;工房管修造和置办各种军需等。各房均雇用胥吏若干名,负责办理各项事务。”从该书所述,似乎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权的办事机构理得很顺畅,中央是通过各省总督衙门的办事机构——“六科房”来指挥各级地方政权完成各项具体事务工作的。是否如此呢?下面从三个方面来研究:一、从唐执玉的“细大毕具”看“六科房”的性质唐执玉《新建保定总督公署碑记》中记述了直隶总督署内12项建筑的名称,有治事之堂、燕私之居、公宴之所、听事之厅、合乐之轩、教射之圃、材官之次、众隶之舍以及府、厩、斋、厨。当然不止这12种,但重要的建筑物应该都包括在里边了,因此,唐执玉才说“细大毕具”。按照该书所论,“六科房”是直隶总督署内重要的办事机构,但唐执玉的碑文中连马厩、厨房都写到了,却没提到“六科之房”,难道“六科房”还不如厨房、马厩重要?那是不是包括在“治事之堂”或者“听事之厅”里面了呢?我们知道,“治事”和“听事”指的都是长官处理政事,“堂”和“厅”都是指较大的房间,具体到直隶总督署来说,“治事之堂”和“听事之厅”指的都是直隶总督处理政务和办公的地方,而决不是指胥吏们办公的“六科房”。其它各项建筑如“燕私之居”、“材官之次”等等,也都与“六科房”不沾边儿。所以,从唐执玉的碑文中,找不到“六科房”的影子,这恐怕不是唐执玉疏忽大意漏掉了“六科房”,而是在建直隶总督署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六科房”。二、总督衙役,是清代使用用官的一种重要称谓《清史稿·职官志》对总督的职责只写了17个字:“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饰封疆。”总督是皇帝派往地方的代理人,直接对皇帝负责。总督虽为封疆大吏,“然未尽除钦命派遣之性质,督抚例无用印而用‘关防’。”雍正元年二月,雍正给各省督抚下过这样一道上谕:“尔等抵任,每使家丁管理事务,号为堂官,往往串通中军旗牌,威吓勒索,且使潜往各属,探听事件;各省皆有坐省家人,与督抚司阍一气贯通,尔谓甚密,而彼已知之,因得预为贿嘱,若误信其言,则是非颠倒,为害滋甚。至走差赍本之人,每至驿递,抑勒多端,骚扰百出,尤属不法,嗣后著永行禁止。堂上办事,则遣佐贰官,轮班值日;奔走出差,则于衙役中择家道殷实,谨厚熟练之人分任。仍严加察访,若招摇生事,即行革退。”这道上谕具体而生动地反映了清朝康熙时期总督衙门的办公情形:每当总督上任,总督衙门里并没有已经组织好的职能部门井井有条地分科办事,而由总督携带的男仆来管理事务工作,这些男仆手中就握有了相当大的权利,因而当时人们给这种狐假虎威的人一个讥讽性的称呼:“堂官”(堂官是对中央各部长官,如尚书、侍郎等的通称,知府、知县等亦可称堂官)。其次是总督衙门里的衙役,负责奔走出差、遣送本章等事,就连总督衙门看大门的人也乱掺和,从中捞取好处。这些人素质极差,仗着总督的势力,敲诈勒索,骚扰百出,为害严重,所以雍正上台伊始,就对总督衙门这种混乱情况加以整顿,下令“永行禁止”。从那时起,总督衙门办公由当地地方佐贰官员(通判、州同、县丞)到总督衙门轮班值日,外勤工作则在衙役中选择素质较好、家境宽裕的人担任。显而易见,总督衙门内确确实实没有什么“六科房”。虽说到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廷正式议准:“督抚总制百官,布按二司皆其属吏,”在排列顺序上,“应首列督抚,次列布按,”三、州县衙门六房“六房”即宋中书省六房,为元丰时定官制所分,“先是,中书人吏分掌五房:曰孔目房、吏房、户房、兵礼房、刑房……;至是,厘中书为三省,分兵与礼,为六房,各因其省之事而增益之。”1.州县衙门必须设立六房之理由;2.州县衙门六房从来就在大堂之前的左右厢房;3.州县六房之设必须完备,六房之位置及建筑形式不能改变。有清一代,州县衙门之六房基本上都是照此办理的。六房的职能如下:县吏房掌职员任免及考勤。县户房掌理财务、田亩、粮租、契税、杂税及盐务等事。县礼房掌理学务。县兵房掌理军事。县刑房掌刑狱之事。县工房掌理河道、水利及其它工程事项。与直隶总督同驻保定城内的清苑县县署内,就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科房”。综上所述,只有州县衙门才设有六科科房,该书给直隶总督署内安排“六科房”,等于让“六科房”连升三级,是缺乏根据的。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定总督衙门任用幕职及分科办事之制,已经有案可查,不是本文论述范围,直隶总督署的复原亦不应以此时为准。从唐执玉的记载和清代《民法典》第一阶段,到了条件初的各阶段的技术变迁我们看到在该书的“全图”中,直隶总督署的中部、大堂院的两侧,各有一处与大堂院面积几乎相等的院落,每处院落大约有几十间房屋,成为直隶总督署东、西两路的主体建筑,即所谓的“幕府院”。该书是这样描述的:“中部的幕府院是总督延聘的幕僚们居住和处理公务的地方,房舍及院落都比较窄小,但廊庑、彩画俱备,仍不失其体面。东路的幕府为钱谷幕,……西路的幕府是刑名幕。”在这段文字中,有两个问题需要研究,一是“幕府院”的名称问题;二是直隶总督署内有没有“钱谷幕”和“刑名幕”的问题。“幕”,帐也,指帐幕、篷帐。古时军队出征,施用帐幕,因而将帅在外的营帐称为“幕府”。这是“幕府”一词的由来。后世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到清代,则特称总督衙门、巡抚衙门为“幕府”。“幕府”还可以借指将帅。清代人对这个概念是很清楚的,比如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赐给直隶总督周元理一首诗,首句便是“微职氵荐臻幕府开”,“幕府”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把幕宾、幕友、幕僚等“一般统称为幕府,”姑且不论直隶总督署内是否有如此大规模的幕宾们居住和办公的场所,即便是有,也不能称为“幕府院”,如果非要与直隶总督分庭抗礼,硬是叫做“幕府院”的话,可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喧宾夺主。关于直隶总督署内有没有“刑名”和“钱谷”两大幕的问题,在唐执玉《新建保定总督公署碑记》中提到的12项建筑当中,能和“幕”沾上边的就是一个“府厩斋厨”的“府”字。“府”是古代国家收藏财货或文书的地方,曾有“府库”之称,后世也泛指官署或宅第。但是,“府”在这里与“厩”(马房或牲口棚)、“斋”(在这里指祭祀前清心寡欲的场所)、“厨”(厨房)并列使用,就不是指官署之类了,“府”在这里应该指的是储藏东西的库房。所以,在唐执玉的记述中找不到“钱谷幕”和“刑名幕”之类的建筑物。原因何在呢?这需要从清代幕业的发展情况来研究。郑天挺先生将清代的幕业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清初到道光末为第一阶段;咸丰初(1851年)到光绪中为第二阶段;光绪中(1889年)到辛亥革命为第三阶段。”他说:“清自入关到道光末,虽然年代很长,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快,政治事变很多,但地方政府的幕府组织变化不很显著。”郑天挺先生在论述清代幕业时还说:“清代地方官署,除了武职和盐粮之外,都是行政和司法不分,财政和建设不分。一个知县,既要管理全县的行政事务,还要审理裁决民刑案件(刑名),征收钱粮赋税,开支各种费用(钱谷),还有往来文件(挂号),缮写公私函件(书启),考核征收田赋(征比)……刑名、钱谷实其总要。”或许有人会提出,雍正时的唐执玉没有建“幕府院”,后来的继任总督们是不是会兴建刑名、钱谷两幕呢?直隶总督署除了兴建时是用国家公帑之外,以后的修缮费则要按国家的规定支出。清制,总督衙门每年的修缮费是800两银子,如果800两银子不够用,可以先向国家借,叫做“借项”,“借项”之钱要从总督的养廉银中分年扣还,就连总督衙门的旗杆、鼓亭之类,坏得不象样子,必须修理的话,也得从总督的心红纸张和杂项费用中开支。一句话,总督衙门一年修理费只有800两银子,多开支部分由总督自己掏腰包。而且对“督、抚、提、镇”这些省级大员还特别规定,如依仗权势,在“修理衙署,备办器皿”时,随意向下级和老百姓摊派,增加老百姓负担的话,文官可以照科敛律,武官可以照克扣律治罪后来的李鸿章在直隶当总督时间最长,他会不会象他的老师曾国藩那样聘用大批幕僚,给他们修个“幕府院”?其一,郑天挺先生在《清代的幕府》一文所列的“幕友表”中,没有一位是李鸿章当直隶总督时聘用的幕僚,说明李鸿章在当了直隶总督以后,没有象曾国藩那样聘用大量的幕僚,所以也就没有必要盖什么“幕府院”;其二,自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当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后,鉴于洋务日益繁多,清政府规定,直隶总督应在每年海口春融开冻后移驻天津,冬令封河后再回保定,因此李鸿章当直隶总督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天津的直隶总督行馆处理政务,勿庸讳言,假如李鸿章真的要修什么“幕府院”的话,恐怕也得修在天津的总督行馆,而不会修在保定的直隶总督署。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在直隶总督署院内,都不会形成刑名、钱谷两大“幕群”,也就没有必要修建刑名、钱谷两大“幕府院”,最多有几间“幕府室”或“幕友厅”而已。快速颁布《戒石铭》,使各官府都要正确地计算,并在使用“戒石”的基础上加强指导,正确定位,是规范相应的官府行为1991年,在直隶总督署大堂外月台南不远处的甬道上,横跨甬道修建了一座四柱三间的牌坊,牌坊南面刻着宋代黄庭坚手书“公生明”三个大字,北面刻有“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16个字,是告诫官员要奉公守法的,故而叫“戒坊”,是由“戒石”衍化而来的。为什么要修建这么一座牌坊?该书的根据是:“一般官府衙门的大堂前均有这一设施。”古代衙门立戒铭,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把惩治贪赃枉法官吏的刑律写在官员的座位之旁,叫“儆于有位”。《文心雕龙》上记载扬雄写过卿、尹、州牧箴25篇:北周时有个叫何妥的人,他在做龙州刺史的时候,写了一篇《龙州刺史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为了让老百姓监督,他将《龙州刺史箴》刻在石头上,立于州衙大门之外,这是将官员的戒铭搞成石碑形制的开始,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戒石”。这时“戒石”的文字和以前戒铭的文字,都是各写各的,内容并不统一。后来,唐玄宗李隆基写了一首五言古诗,叫做《赐诸州刺史题座右》,共20句,100个字,中心意思是做官要爱护百姓,廉洁奉公。五代时,后蜀孟昶将唐玄宗这首诗改写成四言体的韵文,共24句,96个字。宋太宗赵光义又从这24句里抽出4句,便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16个字,这16个字的“戒石铭”从此便成了宋太宗的御制。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宋高宗赵构向全国各郡县正式颁布这16个字的《戒石铭》,并将这16个字换成大书法家黄庭坚的笔迹,规定各郡县长官必须将这16个字“置之座右,以为晨夕之戒。”最初,“戒石”的形状象一通矮小的石碑,长方形,二尺多高,其阴面(面对坐堂长官的一面)刻“戒石铭”那16个字,阳面刻“戒石”2字。北宋时这块“戒石”就立在衙门内大堂的中央,在长官的眼皮底下。元朝以后把“戒石”移到了大堂前的甬道中央,在长官坐堂时视线所及之处。明朝时又给“戒石”上盖了个小亭子,为其遮风避雨,名曰“戒石亭”。到了清朝,“戒石”阳面的“戒石”二字,变成了黄庭坚手书的“公生明”三个字,所谓“公生明,廉生威”。因为这三个字言简意赅,更能够标榜做官人的品格,所以又把这三个字弄到了衙门的匾额上,入了什么“清慎勤”、“明镜高悬”、“正大光明”一类。“戒石”上刻“公生明”的地方换成了“圣谕”两个字,还有将“戒石”建成牌坊形状的,所以又叫“圣谕牌坊”。弄清了“戒石”的来龙去脉,那么直隶总督署内应该不应该有“戒石坊”?该书云“一般官府衙门的大堂前均有这一设施”,这句话比较含糊,“一般官府”到底是指哪一级或者是什么样的官府?还是所有的官府都要立“戒石”呢?关于这个问题,不妨先摘录一些史料:“癸巳,颁黄庭坚所书太宗御制《戒石铭》于郡县,命长吏刻之庭石,置之座右,以为晨夕之戒。”(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二年六月》)文中的“郡”指府一级,县即县一级。“我朝立石于府、州、县甬道中,作亭复之,名曰戒石,镌二大字于其前。其阴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明·田艺蘅《留青日札·戒石》)文中明确指出戒石立在知府衙门和州县衙门。“堂前为露台,为甬道,为戒石亭,为仪门。”(明·沈榜《宛署杂记》)《宛署》指的是宛平县县衙。“州县立戒石,其来盖已久。”(清·孙枝蔚《徐州独无戒石不知废自何时》诗)诗中说州县衙门立戒石,由来已久。“今凡府、州、县衙署,于大堂之前正中俱立一石,南向刻‘公生明’三字,北向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官每升堂,即对此石也。予考旧典,此名戒石。”(清·朱象贤《偶见闻录》)文中说,凡是府、州、县衙署,皆立戒石。“县署在城内西南,即宋保塞军故地,明洪武中创立。正堂三间,曰亲民堂,前有戒石坊,旁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科房,前为仪门。”(民国甲戍《清苑县志》卷一)这是与直隶总督署同在保定城内的关于清苑县县衙的记载。通过以上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出,从宋朝开始正式颁布“戒石铭”起,就是针对郡(府)、县两级官府的,到清末近800年的时间,从未改变。因为府县两级衙门的大堂经常审理民刑案件,长官在审案时能够时时看到“戒石”,所以,只有府县衙门里才有“戒石”,总督衙门里是没有“戒石”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从宋代留下来的传统,这个传统“元、明以至国朝,未有更易;”“戒石”立于大堂之前,每当府县长官升堂问案之时,即面对此石,上面的16个字历历在目,它可以时时告诫对面的官吏,不要做贪污腐败、虐政害民的勾当。当然,这块“戒石”几百年来从来也没有阻止过封建社会官场的腐败,吏治的堕落,但有这么一块“戒石”立在那儿,唬唬那些做贼心虚的府、县太爷们,让他们看到“上天难欺”几个字能够心有余悸,也是解气的。但对总督则不同了,该书就写道:“总督一般不直接审理各类案件,大堂是总督举行隆重贺典和重大政务活动的地方,如承接谕旨,拜发奏折,秋审过堂,皇帝、太后、皇后的生辰吉礼朝贺等等。”就是说总督并不经常在大堂办公,他另有办公的地方。既然总督不经常在大堂办公,也就不能经常看到“戒石”,既然不能经常看到“戒石”,那么“戒石”对总督也就起不到时时告诫的作用,要“戒石”就没什么用处了。然而,该书为了在直隶总督署内安排一个“公生明牌坊”,又说道:“总督坐堂理事,即可见此牌坊,以警诫自己谦恭尽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电视摄像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年度担保合同标的特性与信用管理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媒体运营兼职聘任合同范本3篇
- 海南师范大学《游泳训练理论与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度小额贷款反担保偿还服务合同模板3篇
- 2025年度架工承包合同服务内容扩展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教育培训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桥梁栏杆维修与加固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旧电器买卖与环保回收处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假山景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承包合同3篇
- 品牌管理第五章品牌体验课件
- 基于CAN通讯的储能变流器并机方案及应用分析报告-培训课件
- 外科医师手术技能评分标准
- 保姆级别CDH安装运维手册
- 菌草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课件
- GB∕T 14527-2021 复合阻尼隔振器和复合阻尼器
- 隧道二衬、仰拱施工方案
- 颤病(帕金森病)中医护理常规
- 果胶项目商业计划书(模板范本)
- 旋挖钻成孔掏渣筒沉渣处理施工工艺
- 安全资料目录清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