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犁耕起源问题再议_第1页
中国犁耕起源问题再议_第2页
中国犁耕起源问题再议_第3页
中国犁耕起源问题再议_第4页
中国犁耕起源问题再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犁耕起源问题再议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发明水稻?这不仅是农业和科学历史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所必须回答的问题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对于犁耕起源问题诸说纷起,莫衷一是。关于我国犁耕的起源,归纳起来有以下看法:(一)“牛耕当始于神农”从大量史料看,上述有些说法已经不能成立,如说犁耕始于神农,显然为时过早。因为神农是传说时代的人物,他曾发明了农业,而农业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先经历了火耕、耜耕,后来才发明犁耕,所以把犁耕说成是神农的发明显然是不足信的。至于说赵过发明牛耕一说,又为时过迟。现代大量考古资料的发现,尤其是战国、秦汉时期铁犁铧的出土,不仅否定了赵过发明犁耕之说,也否认了战国始用耕犁的说法。那么犁耕是否从商代开始呢?甲骨文犁字从牛,只是证明当时已有牛挽的犁,并非犁从商始。抗战前夕,在浙江良渚遗址曾出土过两种形状特殊的石器:一种原定名为三角形石刀;另一种称之为“戉”一、石犁的磨耗程度及安装量石犁体形扁薄,平面呈等腰三角形,刃部在两腰,其夹角在40°~50°之间,多用片状页岩制作。背面平直,保留着页岩的自然劈裂面,未见磨光和使用磨擦的痕迹。正面稍稍隆起,正中平坦如背面,两侧磨出光滑的刃部,仅在两腰侧留有磨损之痕迹。中心有孔。孔数一至三个,常在中线直向排列,有的作三角形平均分布。前锋尖锐,后端稍厚。可分四式:Ⅰ式,体形最小,全器长15厘米,两腰长11厘米,宽20厘米。顶端夹角较大约60度,后端呈弧形突出,厚1.5厘米,中心有钻孔,孔径较大,出自吴兴邱城第4号墓,该墓压在邱城下层(马家浜文化层)之上,上面迭压着含印纹陶的邱城上层,与墓4同层墓葬共有十座,按同出器物的对比,这批墓葬属崧泽中层,时代介于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之间,是犁形器中出土层位最可靠的一件标本。最近获悉,上海汤庙和广富林遗址Ⅱ式体型硕大,全器长度有的近50厘米。厚度与Ⅰ式相仿,由于全器平面加大,因而显得格外的扁薄。前锋尖角在44度左右,两腰稍微弧出。各器前锋夹角略有波动,可能与此类工具两腰磨耗程度较大有关。后端平齐或略弧出。后端与前锋的厚度大致相同。中心常有一个以上的孔,孔径较小,孔壁粗糙,似不用管钻法穿孔。本式石器的出土地点甚多,杭嘉湖平原各县及钱塘江南岸的宁绍平原均有发现。它是犁形器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但多数完整器均为采集品,完整的发掘品仅见于杭州水田畈遗址的良渚文化层。在钱山漾下层(属良渚文化)曾发现过不少残片Ⅲ式。体形介于Ⅰ、Ⅱ式之间,长度在25厘米左右,本式之特征为后端有一个明显的弧形或方形凹缺,使两腰如后掠式双翼。完整器仅见四例。分别出土于余姚上林湖、绍兴陶堰、嵊县崇仁和嘉兴新篁,均为采集品。(插图二)怎样认识上述石犁呢?首先应该肯定,它们都是犁铧,但是应该指出,由于石犁铧质地脆弱,皆由软质石料磨制而成,所以它与犁床的安装方法别具特点,从各种形式的石犁铧的形制上看,都比较薄,厚薄均匀,如果单独以其翻地必然容易折断,所以不象是单独使用的农具。而且各式石犁铧底部平整,没有磨光和使用痕迹,仍保留了制造时的粗糙面,有的(Ⅱ式)上、下两面均如此。说明他们具体的安装方法是,事先有一个木犁床,其尖部是由两部分构成,下为垫木,上为木板。石犁铧即嵌在两者中间,然后穿以木钉,这样石犁铧包在木犁床中,刃部外露。克服了石犁易坏的弱点。如四川省木里、九龙等县有些少数民族就使用一种木犁,该犁铧是石质和木质的,其中的石犁铧都插在木犁床的夹銎中,仅刃部留在外头。这种安装方法的用意,主要是保护石犁铧,使之不易被损坏,也便于更换石犁铧。浙江地区出土的石犁铧也可能是采取类似的安装方法。关于石犁的犁架结构,由于木质易朽,没有留下任何可供研究的直接证据。但是以石犁形制和有关民族学资料分析,还是可以看到以下几点:第一,已经有犁床设备。犁来源于耒耜;在江浙地区更是如此。鉴于石犁铧很大,显然已经不是一般的耒耜柄所能装纳的,因此在犁柱(柄)下必须有一个犁床(又名犁底)。由于木犁床前端锒有石犁铧,而刃部又外露,可知犁床略窄于石犁铧,但是也相当宽大。犁床和犁铧所以这样大,可能与水田耕作有关,这样有一定浮力,使犁不易下沉。事实上,水田宜于用石犁,旱地则否,所以江浙地区出土大量石犁不是偶然的。第二,在Ⅲ式犁铧的装置上,可能已经有了犁箭设备。在Ⅲ式犁铧后端,都有一个内凹的结构,呈弧形,我们认为这是犁铧的一个重要改进,与犁箭的增设有关,即在犁床和犁辕之间加一立木,即犁箭。犁箭的作用起初是加固犁架,使犁辕和犁底固定化,又便于控制耕地深浅,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犁铧,增加抗力。Ⅲ式石犁铧的后凹正顶在犁箭上。后来犁箭也用于调节耕地深度。当时是否已能利用犁箭调节深浅还不得而知。第三,犁辕应为一根长辕。从民族学资料看,最初的犁都比较笨重、庞大,按有一根长辕,供数人或二牛引拉。石犁和犁架都很大,不是一人所能操作的,因此一定按有长辕,供人力或畜力挽引。当时可能还没有犁壁。在Ⅱ式犁铧上有起脊的现象,其上的木质复盖应小于背面的木质衬垫。并按刃部的斜度向中心凸起为脊棱状,其功能是使用时候便于将土块向两侧翻开,背面的木质衬垫可能呈弧形。这种情况和战国、秦汉以来的铁犁铧基本相同。(插图三)二、基本材料,指事物为双面的形貌;体形大体呈三角形,底边为单面刃,与底边相邻的一边,均呈不同程度的磬折状内凹,顶端有一个斜向的把柄。一般体形较大,多用片状页岩制成,制作较粗糙,往往有的仅在刃部磨光,在刃边以外的其余两边均较粗厚,都留有明显的打琢痕迹。按形状不同可以分为五式:Ⅰ式,体型为破土器最小的一种,通高一般在20厘米左右。全器略呈等腰三角形,两腰不完全对称,底边(刃部)最短,柄把较直,按于三角形的顶端。柄把的延线与底边成80°左右的夹角。前边较长,后边略短。刃部与器身常呈现一定程度的偏斜。推测在使用时,除器柄后倾外,全器还可能向右侧偏倾。往往仅在刃部磨光,有的在靠近前边中段处有一穿孔,可能与拖曳有关。本式最早发现于良渚和古荡(今老和山),在浙江的杭嘉湖平原各县常有发现。在钱塘江南岸的肖山、绍兴、上于等地亦有所见。在江苏、上海境内,见报导的地点较多。但是发掘者仅见余杭安溪和海宁千金角两遗址,属良渚文化层,在无锡仙蠡墩T另有一种平面呈束腰形的近似器形。两侧基本对称,柄把略小于器身,弧面刃,可能是本式器之前身,用途可能如耜,当初定名为戉,主要据此种器形,实为对其按柄方法未加细审之故。(插图四)Ⅱ式,体型较大,器身长达40厘米以上,器身正视为顶角呈钝角的等腰三角形。底边(刃部)最长,呈弧形突出,双面刃或单面刃,柄把较纤小,位于后边的上侧,有的仅在后边上端磨一三角形缺口。其上侧即为短小的柄把。柄把明显后倾,与底边的夹角均小于60°。器身前侧均有穿孔,以一孔为多见。磨制程度较精,常一面或大部磨光。未见有发掘品的报导。在Ⅰ式的分布区内所见较少,无锡许巷遗址曾采集一件。在浙江境内有富阳、绍兴,一直到台州湾的黄岩县均有出土,分布图似较上式为大。(插图五、六)Ⅲ式,体型硕大、厚重,有不少标本通长在50厘米以上。平面犹如曲肱形。刃部在最长边,常呈弧形突出。前端尖锐,一般呈50°-60°锐角。上半部为一宽大后倾之柄把,柄把末端上方常有缺口或作方形突起,有的在柄把前端有钻孔。柄把与刃边之间留出一个弧边三角形的大缺口。刃背较厚,向下渐渐斜杀成尖刃,故两侧没有明显的起刃处。一般刃部较宽长,有的标本刃边宽度倍于柄把,可能是刚使用不久的形态;有的标本刃部甚狭、刃面亦不弧出。显然是长期使用消蚀结果,可见这类工具使用时的磨耗量甚大。全器制作尚平整。除器背之外,往往全器磨光,但研磨不甚精细,有时常能见到横向剁琢痕迹。刃部较光滑,似为长期与土壤磨擦后留下的痕迹。解放后各地出土甚多,常数件同出。分布均在ⅠⅡ式范围之内。最近在山西亦有此类器物出土Ⅵ式,体型较小,一般边长在20—25厘米之间,平面略呈正三角形,柄把较窄,刃部平直,后段尤为肥大,均为单面刃。柄把与刃部之间有一条斜向长方形槽沟分开,发现标本较少,出土地点有吴兴练市,吴江梅堰上述四种型式之间,目前还没有直接的地层迭压关系来判明其时代先后。从形态学来看,Ⅰ式中有些标本刃部后端较宽大,具有Ⅰ、Ⅲ两式中间过渡状态。Ⅰ式中的带孔标本,似与Ⅲ式又有一定的关连。Ⅱ式的特点是柄把部位相当单薄,外形和Ⅲ式甚为接近,Ⅱ式中的不少标本,如绍兴富盛和富阳龙头岗所出,似可认为是Ⅲ式的早期形态,三者之间是否属于直线的三个发展阶段抑或另有所源,尚待今后的发掘和研究。在上述各式的形态中,可以归纳出以下特点:①制作粗糙。大家都知道,良诸文化的石器制作相当精致,有些石器的外表,磨得光亮如镜。因此,破土器就显的格外的拙劣。表明利用这种工具进行加工的对象工艺要求并不精细,故此器不需要十分锐利的刃部。②器形硕大笨重,使用时不宜挥动,是借助工具本身的重量,锲入加工对象。③磨损程度高。说明这种工具在使用时与工作对象之间有严重的磨擦。④前端尖锐,柄把倾斜与刃面成锐角相夹。所按之柄,应是破土器斜柄的延伸,自Ⅰ式之后,各式前夹角大体稳定在50-60度间。其角向恰恰与耜冠与耜柄的夹角相反。前角应是该器使用时前进的方向。⑤器物后端呈磬折状,在磬折的凹腰处和前段的钻孔上有磨损痕迹。推测是栓系绳索所致。从以上特点看出,破土器较石犁的出现较晚,但是也来源于石耜,可能在很长时间内与石犁共存,破土器又有自己的特征,所以它也是一种加工耕地的农具。下面对破土器的形制和复原作些具体剖析。首先破土器是一种复合工具的一部分,即按有木柄,按法比较特殊,木柄不是与器身呈垂直状态,而是斜按在破土器上。为了便于栓牢系住,斜柄上多有槽,其中Ⅱ式破土器斜柄甚短,不便栓柄,因而在破土器上钻孔,供系绳索之用。Ⅲ式破土器斜柄延长了,也就不用凿孔。以Ⅱ、Ⅲ式上的孔眼与斜柄边缘的距离和整个斜柄粗细分析,破土器的木柄,平均在5-7厘米左右,木柄的高度当在一米多。华北农村有句成语:“尺八底,二尺链,犁把不过三尺半”。这虽指曲辕犁,但是古犁均用人手扶,犁柄高度相当无几。由于木柄沿斜柄上升,所以破土器无犁床之设备,在这里靠破土器的下边在地上划行,它同样也起了犁床的作用。其次,破土器不仅体型较大,而且沉重,尤其是按柄以后,一个人是不能操作的,因此必须以一定引力挽拉才行。为此一定要增设挽拉设备。其中可能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在木柄靠近破土器斜柄的地方,栓系绳索,由两个人在前边挽拉,后边一人扶持而耕。这种方法犁架较轻,简单易行。一种是象犁架一样,在木柄上往前上方斜装一根犁辕,供人力或畜力挽拉。如果将两种方法加以比较,就不难发现,以绳挽拉虽有简单轻巧之便,但不易控制耕地深浅,二是在运行时一松一弛,费力难引。在这种情况下,以人力挽拉尚可,以畜力挽拉就更困难了。所以以第二种可能性最大。它的形制与犁架基本相同,即由犁柄、破土器和犁辕等组成。(插图八、九)我们认为破土器与开发水田有密切关系。浙江已发现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址,一般都分布在拔海较低的冲积平原上,已发掘的有关遗址,其周围常有泥炭,证明那时人们住地附近有沼泽存在。把住地选择在沼泽附近,除了便于狩猎和捕捞之外,可能也和农业有关。有人主张沼泽地区亦是远古农业起源地之一但是水田的开发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沼泽地草苇丛生,盘根错节,又常有积水,在生产力极低的条件下,是不能开垦的。恩格斯指出在火耕的条件下,可以垦种旱地、森林,对于沼泽地和泥炭地,“当时还不宜于耕作”沼泽地区的开发,首先要排除积水,在天旱缺雨时又要引水入田,保证水稻生长,这样就要开沟挖渠。适时排灌乃是水稻种植的必须。排灌之沟渠,是古代一切农业比较进步地区的一个重要标志。骨耜、木耜和石耜可以起一定作用,但是效率不高。破土器正是为此而出现的。人们可以在水田上,以破土器破土划两道并行的沟,然后再以骨耜等掘土农具把两沟中间的土挖出来,形成沟渠,以供灌溉之需,因此,这种破土器严格地讲是开沟犁。开沟犁在古代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有大有小,大者如汉代的大型铁铧犁,又称浚犁,“其制大倍常铧,瓣亦称是。凡开田间沟渠及作陆堑,乃别制犁箭,可用此铧研犁底为胎,煅铁为刃。犁辕贯以横木,二人扶之。可使数牛挽行。插犁即深,一去复回,即成大沟,排浚之力,日省万数”三、石、木、铁与基本规划设计的历史关系上述两种石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农业技术的重大改革,但是石犁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在农业发展史上占有什么地位,还是应该探索的。有一种天真的说法,认为只要人类砍下一根带叉的树干,并且把树叉削尖,由几个人在地上牵引,就出现了犁。这种提法显然把问题简单化了。因为人类砍伐树木知识是很久远的事,但是并没有发明犁。犁所以出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产物,一是农业发展的需要引起了犁的发明,二是人类制造工艺的进步为制造犁提供了可能。在原始社会晚期,社会有重大发展,如人口的增加,氏族组织的分化,居住地域的扩大,各种手工业和家畜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都需要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特别是粮食。但是,当时的农业生产还比较落后,主要处于耜耕阶段,这种落后的农具和耕作技术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其中以耕垦农具——耒耜最为突出,它们都是断续性的掘土工具,全抑仗于人力操作,既费时,又费工。无论是开荒、还是翻地、开水渠,都急待改进工具,扩大耕地面积。正是在这种社会要求下,人类积极探索新的农具。三十年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对浙江有明确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有这样的认识,在杭嘉湖平原,由马家浜文化发展成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的上限约距今七千年以前(罗家谷),良渚文化的下限距今约四千年(雀幕桥);在宁绍平原是河姆渡文化,它经历了由河姆渡遗址四个地层组成的四期文化;马家浜与河姆渡是二支并存既有明显区别又有一定联系的原始文化。在它们之后,是包含有印纹陶的古文化在河姆渡和罗家谷都发现有骨耜,证明这里耜耕起始在七千年之前。Ⅰ式犁形器的层位是介于马家浜文化与良渚文化之间的崧泽阶段距今约五千年左右。Ⅱ式犁形器和Ⅰ式破土器均开始出现于良渚文化中,距今约四千年左右。这一事实表明,我国犁耕的起源不是在商代,而是在原始社会晚期,既远在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就发明了犁耕。有的同志认为在没有铁器以前是不会有犁耕的。情况并非如此。我们承认铁的应用对犁的改进和推广有重大影响,但是铁的使用并不是犁产生的标志。犁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历史,古代的犁架一直是木结构的,但是犁铧的质料却有较大的变化,一般说经历了木石犁、青铜犁和铁犁三个阶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