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感染与免疫课件_第1页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课件_第2页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课件_第3页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课件_第4页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病毒通过一定的途径侵入宿主的易感细胞,在细胞中进行复制、表达并装配成新的病毒颗粒,释放至细胞外,进而在宿主机体中扩散,该过程称为病毒感染(viralinfection)。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病毒通过一定的途径侵入宿主第一节病毒的感染一、病毒的传染源、传播方式与感染途径病毒的传染源主要传染源是人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慢性感染者第一节病毒的感染一、病毒的传染源、传播方式与感染途径病毒的传播方式(一)水平传播(horizontaltransmission)

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也包括由媒介、动物参与的传播),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黏膜等途径进入人体,导致水平感染(二)垂直传播(verticaltransmission)

存在母体的病毒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主要是孕妇发生病毒血症,或病毒与血细胞紧密结合造成子代的感染。主要见于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等病毒的传播方式(一)水平传播(horizontaltra病毒的感染途径破损皮肤消化道黏膜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和泌尿生殖道血液经胎盘、产道病毒的感染途径破损皮肤二、病毒在机体内的播散病毒播散的形式局部播散---病毒不侵入血流,局部增殖,例如鼻病毒血源性播散---两次入血,引起两次病毒血症,全身感染,例如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神经性播散—沿神经移行,例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病毒播散的靶组织

病毒全身播散

皮肤、中枢神经系统、肝、免疫系统等二、病毒在机体内的播散病毒播散的形式三、病毒感染的类型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类型溶细胞感染(lyticinfection)感染的宿主细胞裂解死亡,一次性释放大量子代病毒容纳性细胞可以为病毒复制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病毒复制多见于无包膜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等三、病毒感染的类型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类型非溶细胞感染(nonlyticinfection)感染的宿主细胞不立即死亡,不断产生子代病毒并释放至细胞外稳定状态感染:多见于有包膜病毒整合感染转化性感染:病毒刺激细胞可无限制生长,与致癌性有关顿挫感染非溶细胞感染(nonlyticinfection)整体水平的病毒感染类型潜伏期(incubationperiod)从病毒进入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一般有一段间隔时期隐性感染Inapparentinfection(Subclinicalinfection亚临床感染)不引起临床症状,向外播散病毒,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显性感染Apparentinfection

(infectiousdisease感染性疾病)因组织细胞受损严重而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分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整体水平的病毒感染类型潜伏期(incubationperi急性感染acuteinfection

潜伏期短,发病急,数日至数周例如流行性感冒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infection

在机体内持续数月至数年,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

分为三种: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急性感染acuteinfection慢性感染:

病程长,病毒可检出如HBV潜伏感染:可反复激活,急性发作病毒只有在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如HSV、VZV慢发病毒感染:潜伏期长,发病后为亚急性进行性直至死亡寻常病毒非寻常病毒Prion朊病毒麻疹病毒持续性感染

ChronicinfectionLatentinfectionSlowvirusinfection慢性感染:病程长,病毒可检出如HBV潜伏感染:可反复四、病毒的致病机制(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细胞水平上致病机理1、病毒杀细胞或致细胞病变感染的机制细胞死亡、病毒诱导的细胞凋亡、细胞融合、细胞膜特性的改变、细胞骨架的改变、包涵体形成、影响宿主细胞的大分子合成四、病毒的致病机制(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Negribody

包涵体(inclusionbody)在光学显微镜下,在某些病毒感染的细胞内可见到细胞质或细胞核内嗜酸性或嗜碱性大小和数量不等的斑块状结构,称为包涵体。包涵体的形成可影响细胞的代谢与功能,同时也可作为病毒感染诊断的依据。Negribody包涵体(inclusionbody)2.病毒基因组在宿主细胞内的维持在病毒持续性感染中,病毒基因组必须持续存在于宿主细胞中。病毒基因整合:逆转录病毒式整合失常式整合2.病毒基因组在宿主细胞内的维持在病毒持续性感染中,病毒基3、病毒引起细胞转化或永生化细胞转化是指细胞受外界因素影响后在形态学、生物化学以及生长上的改变。永生化指细胞发生转化后比正常细胞更易突变和发生染色体重排,获得无限生长的能力,有利于肿瘤细胞的形成。3、病毒引起细胞转化或永生化

(二)病毒感染诱导的免疫病理损伤——机体水平上致病机理1、T细胞介导的病理损伤2、抗体介导的病理损伤3、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病4、病毒感染导致的免疫抑制5、病毒超抗原(二)病毒感染诱导的免疫病理损伤第二节抗病毒免疫一、非特异性免疫应答1、 屏障作用2、 参与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应答的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等3、 参与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应答的重要分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防御素第二节抗病毒免疫一、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细胞因子干扰素(interferon,IFN)——获得性非特异性免疫机体受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后,由感染细胞等多种细胞所产生的能抑制病毒复制的小分子蛋白。对热比较稳定。细胞因子抗病毒特点广谱性、间接性、相对种属特异性干扰素的种类:

种类 产生细胞 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

人白细胞 强 弱 弱

人成纤维细胞强弱弱

T细胞 弱 强强 抗病毒特点广谱性、间接性、相对种属特异性干扰素的种类:抗病毒机理:

/

干扰素

细胞的干扰素受体→激活细胞抗病毒蛋白基因细胞合成数种抗病毒蛋白:

2’-5’腺嘌呤核苷合成酶(2’-5’A合成酶)、磷酸二酯酶及蛋白激酶

→降解mRNA、抑制多肽链的延伸及转录等→抑制病毒蛋白合成→抗病毒感染抗病毒机理:/干扰素→细胞的干扰素受体病毒的感染与免疫课件病毒的感染与免疫课件干扰素抗病毒意义:产生较特异性免疫产物早中断病毒复制,阻止病毒扩散干扰素抗病毒意义:趋化因子

一类能够吸引免疫细胞发生定向运动的小分子蛋白质,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进入组织后能通过趋化因子促使吞噬细胞向病原体入侵部位或炎症部位运动。防御素一组耐蛋白酶的分子,对有包膜病毒具有直接杀伤活性。趋化因子二、特异性免疫(一)病毒抗原的加工与递呈内源性抗原递呈—MHC-I类分子限制的抗原递呈外源性抗原递呈—MHC-II类分子限制的抗原递呈二、特异性免疫(一)病毒抗原的加工与递呈(二)抗病毒体液免疫:按种类:IgGIgMIgA按功能: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非中和抗体

(二)抗病毒体液免疫:中和抗体由病毒最外层的包膜或衣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一类能与病毒结合并使之丧失感染力的抗体作用机制改变病毒表面构型与吸附有关的病毒表位结合,阻止病毒吸附,使病毒不能进入细胞进行增殖与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易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有包膜病毒的表面抗原与中和抗体结合后,激活补体,导致病毒溶解免疫球蛋白的类型IgGIgMIgA中和抗体由病毒最外层的包膜或衣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一类能与病血凝抑制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