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复习课件+高三一轮复习_第1页
【高中历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复习课件+高三一轮复习_第2页
【高中历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复习课件+高三一轮复习_第3页
【高中历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复习课件+高三一轮复习_第4页
【高中历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复习课件+高三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一单元导读涉及的第2讲内容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百家争鸣是这一变动的思想反映。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大一统”)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百家争鸣是这一变动的思想反映。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大一统”)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周平王东迁后(前770年),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时间起止与孔子编订鲁国史《春秋》时间相当得名。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逐步瓦解是其基本特征。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因此时诸侯国之间不断攻战而得名。也因刘向编注的《战国策》而得名。这一时期“战国七雄”争战称王,周朝传统政治秩序完全破坏,并亡于公元前256年。第一单元第2讲春秋战国考情(2020年用新课标):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22【甲】24·老子思想与道家学派江苏·1·土地私有制

辽宁·1·百家争鸣山东·1·百家争鸣湖北·1·史学研究方法·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广东·1·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浙江(6)·1·百家争鸣

湖南·1·百家争鸣2021【甲】24·孔子思想【乙】24·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重庆·1·列国纷争

河北·1·百家争鸣山东·1·百家争鸣

浙江(1)1·百家争鸣2020【Ⅰ】24·分封制【Ⅲ】24·商业的发展(货币)山东·1·百家争鸣

江苏(7)·2·墨子思想2019【Ⅱ】秦国加强中央集权【Ⅲ】儒家思想的制度渊源天津·青铜制造业海南·孔子的思想主张北京·春秋战国的手工业2018【Ⅲ】24·战国以前冶铁技术的发展【Ⅰ】24·墨子北京·1·孟子与儒家思想浙江(11)·2·墨子的思想主张战国变法变法的必然性

变法内容

变法影响

百家争鸣背景

内容

意义①经济发展: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破坏,私田增多,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小农经济出现,农民阶级需要社会安定;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要求政治权力;②政治变动:旧制(宗法制、分封制、礼乐)破坏(礼崩乐坏),时代呼唤新制度出现;华夏认同;废旧:井田制、分封制、宗法、礼乐制;立新:私有(重农抑商、小家庭)、县制、军功、法治;富国强兵;社会转型;①经济发展:见上;②政治变动:见上;③文化:士阶层崛起;私学兴盛;①孔子:仁、礼、德、教;②老子:道、辩、无为;③孟子:善、仁政;④荀子:恶、重礼隆法;⑤庄子:逍遥自由;⑥阴阳家:五行说;⑦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⑧韩非:法治;大变革的思想反映,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掌权奠定思想基础;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基础整合:重难突破:图1春秋形势图图2战国形势图(1)根据春秋、战国形势图和所学知识,指出春秋到战国时局的变化。(16分)变化:①诸侯的变化:韩、赵、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被认为是战国开始的标志;秦国崛起:统一巴蜀,迁都咸阳;诸侯数目减少,七雄格局形成;战国时各国兴建长城,战争烈度变强;诸侯国君纷纷称王,纷纷推行变法以图富国强兵;(10分)

②周朝的变化:天下共主周被秦国吞并,诸侯争霸的领土国家取代原来周的血缘国家;(2分)③民族关系变化:北方少数民族的变化如北方一些少数民族消失,匈奴成为北方的主要威胁;(2分)华夷观念的变化,如秦、楚等国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认同观念增强;(2分)材料一:材料二

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沈长云《先秦史》1、探讨春秋到战国的政治变动。材料三,p10史料阅读: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shèng)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tāo)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战国策〉书录》据材料指出这一时期混乱的原因和实质。(8分)混乱的原因:政治原因是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被破坏;根源在铁器牛耕的大量使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4分)实质: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的逐步确立;(4分)例1.(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各国变法及商鞅变法: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刑书>后改刑为法)商鞅变法(之后改法为律)特征:废旧: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井田制(奴隶社会礼崩乐坏)立新:军功制县制法制私有制(小家庭;重农抑商,以农养战)(封建制度确立)富国强兵;秦灭六国;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2、探讨春秋战国的经济、阶级变动及原因。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国语》中记载,孔子有弟子姓冉,名耕,字子牛地主农民②工商食官制度走向瓦解,个体手工业(家庭、作坊)和私商出现,出现实物借贷、货币信贷等;家庭庄园战国开始编制户籍征税个体劳作奴隶主贵族没落或转变①战国时期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主要包括地主阶级(庄园)和农民阶级(小农经济)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夺权士阶层③重农抑商政策逐步确立;小农经济:主要指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自给自足、缴纳赋税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主要分自耕农和佃农两类,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具有狭隘、自私、保守、安土重迁等不足。地主经济指封建地主把所占有的大量土地分成若干块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剥削的经济制度。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精耕细作下的农业分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两大类。自然经济为主集体农业:三代刀耕火种,用奴隶劳动;重要概念:个体农业(精耕细作)商品经济为辅原始社会末开始;作坊、商业、外贸(丝路)地主经济部分庄园用农奴劳动(俄);小农经济自耕农佃农奴隶制是指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劳力活动须以奴隶为主,无报酬,且无人身自由。奴隶一般来源于战俘、被占领地区原住民、负债者和罪犯,古代最典型的奴隶制是古罗马,近古和近代的奴隶多从非洲等地方拐卖到欧洲的殖民地。农奴制,又称封建领主制。是少数封建领主或农奴主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并部分占有农奴;农奴服各种劳役,并上缴大部分劳动产品。农奴制的基本特征是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而农奴主则利用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对农奴实行超经济的强制剥削。典型的农奴制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19世纪,俄国和印度仍保持着农奴制。中国西藏地区,于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时,彻底消灭了农奴制。农民、佃农、农奴、奴隶的区别:(原创)土地家庭财产自由农民√√√√佃农×√√⍻农奴×√√×奴隶××××例2.(2021·全国乙卷高考·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例3.(2022·江苏高考·1)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A.官僚政治的腐朽

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C.土地制度的变动

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例4.(2022·广东卷·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结论A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青铜器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B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C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D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1)铁器引发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德国学者雅思贝斯将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一阶段称作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4、探讨春秋战国大变动的思想反映。百家争鸣为中华文化奠基;印度教和佛教为印度和东南亚文化奠基;犹太教和祆教为西亚文化奠基;古希腊哲学为欧洲文化奠基;派别观点命运差异价值儒孔子孟子荀子道老庄法韩非墨墨子代表没落贵族利益,复礼偏于保守,不被接受;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治国脱离实际,未被采纳;没落贵族消极避世不合潮流;新兴地主阶级变法图强,被采纳;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平等、和平的愿望,成为民间显学;(2)百家争鸣为中华文化奠基:(1)治国分歧:儒家主张德治(性善论),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性恶论),强凋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主张贤人治国。儒家与法家的德治法治之争是典型;(2)其它差异: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儒、墨、法家积极入世,道家消极避世;荀子人定胜天,老庄顺应自然;儒墨道爱过去的传统,法家爱变革的现实;儒道讲尊卑,墨法讲平等;墨爱天下,道爱个体;儒墨热情似火,道法冷若冰霜。①时代价值:促进思想解放;为社会转型期的国家治理提供理论基础;②普世价值:中华文化奠基,构成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的道德理想(仁、和而不同、家国情怀等)利于社会和谐;道家思想(道法自然)奠定哲学基础;法家的变革精神提供变法图强武器等;哲学家们在晚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仁礼教·德治善·仁政(民贵君轻)恶·礼法并用(君舟民水)道、辩、逍遥·无为法治(中央集权)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从社会来说,这个时代最混乱;从思想来说,这个时代最解放。一时大师辈出,文化繁荣,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发展难得的黄金期。——朱绍侯编《中国古代史》百家争鸣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以人为本:周公:“敬天保民”。孔子:仁者爱人。管子:顺应民意。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西周:明德、敬德。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尊贤使能。《礼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和而不同:西周太史伯:“和则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和为贵。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百家争鸣分布示意图:(4)重要概念:②孔子“仁”、孟子“仁政”、墨子“兼爱”区别:孔子的仁是建立在礼(等级秩序)基础上的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扩充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墨家的爱没有礼的限制,没有等级差别。《墨子•兼爱上》:“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③老子“无为而治”,不是无所作为,是在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基础上,无妄为或“待时而动”。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对限制君权膨胀和统治残暴起一定作用,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但它是以维护君主而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统治策略。不同于近代的民主思想,近代民主思想是反对君主专制,维护人民利益的。

①孔子的仁、礼关系: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约束。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⑤士阶层与士族(整理)

士阶层起源于西周时期最低级的贵族,无封地,依附卿大夫,靠一技之长以俸禄为生,春秋时期,贵族的没落、平民的上升及私学兴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加等,靠知识或一技之长谋生的士阶层产生了,争士、养士、用士蔚然成风。

士族也称门阀指世代做官的大家族。士族形成在两汉(刘邦分封诸侯是根源),发展在三国,兴盛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兴科举后士族制度逐渐衰亡。例5.(2022·山东高考·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D.外儒内法5、探讨春秋战国大变动中蕴含的统一因素。①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经济大发展,铁兵器大量应用等,为一国统一提供经济基础和军事可能;私有制下人民渴望统一,以便维护自己的私有财产;②政治上: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诸侯间的兼并战争,使诸侯数目减少;商鞅变法为强秦与社会转型奠基,具备统一的政治基础;民族关系上,华夏族发展壮大,华夏认同意识增强,为统一增加向心力;③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思想;法家中央集权思想为统一提供理论武器;小结春秋时期(前770-前476)

战国时期(前476-前221)

铁器牛耕代替石器锄耕个体劳作个体农业发展(精耕细作)个体手工业发展(家庭、作坊)个体商业(私商)发展:借贷信贷士阶层奴隶主贵族没落或转变地主农民奴隶社会瓦解(礼崩乐坏)地主阶级变法,商鞅变法为典型封建制度确立百家争鸣私有制军功制县制法治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是历史的进步。诸侯称王称霸华夏认同1.(2022·全国甲卷·24)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A.孔子B.老子C.韩非D.墨子2.(2022·浙江6月卷·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自一首政治抒情长诗。作者毕生追求“美政”,其作品充满对家国的炽热情感和深切忧念。他是A.墨子 B.韩非 C.屈原 D.杜甫高考题选3.(2022·湖南高考·1)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4.(2022·湖北高考·1)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5.(2022·辽宁卷·1)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B.质疑了祭祀功用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D.否定了君权神授6.(2022.1·浙江高考·2)孔子整理编订的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除《乐》毁于秦火,其他五部经典传承至今,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下列关于五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推崇儒学,设五经博士B.《诗》奠定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础C.五经等儒学经典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D.吐蕃松赞干布派贵族子弟到内地学习《诗》《书》7.(2021·江苏高考·1)有学者认为,《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是供学习为吏者使用的识字课本。其末尾附录的两条魏律(颁布于公元前252年)规定:商贾和经营客店者“勿令为户”,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由此可见A.魏律成为秦吏准绳B.强制耕战成效显著C.秦国实行以吏为师D.抑商思想影响渐广8.(2021·全国甲卷·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9.(2021河北·1)《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A.加强君主集权B.恢复周礼C.宣扬礼法并用D.发展私学10.(2021·重庆·1)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瓦解

B.法家思想的发展

C.宗法制的建立

D.儒家思想的影响11.(2021.1·浙江高考·2)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A.“齐物”;“逍遥”

B.“天行有常”;“仁政”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

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3.(2020·山东高考·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14.(2020·上海高考·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反映了先秦哪一学派的思想?A.道家B.儒家C.法家D.阴阳家12.(2021·山东高考·1)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差异15.(2020·江苏高考·2)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18.(2019·全国Ⅱ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18.(2022·全国乙卷·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摘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