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县博物馆陈列大纲打印稿_第1页
西和县博物馆陈列大纲打印稿_第2页
西和县博物馆陈列大纲打印稿_第3页
西和县博物馆陈列大纲打印稿_第4页
西和县博物馆陈列大纲打印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西和县博物馆基本陈列大纲文本第二稿西和县博物馆2014年6月《伏羲生处,仇池古国西和县古代文明展》大纲文本《物华天宝馆藏唐宋元明清文物精品展》大纲文本编审鱼旺泉编撰姬天泉李天铭臧全红目录西和县文物概述……………1西和县博物馆展室基本情况……………4展览基本情况……………5序厅………………6第一展厅…………7展览名称:伏羲生处,仇池古国西和县古代文明展……7前言………………7辅助展品…………7第一单元:洪荒物象远古时代……………8单元说明…………8文物………………8辅助展品…………10第二单元:文明肇启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10单元说明…………10第一组:仰韶文化………………10组说明……………10文物………………11辅助展品…………13第二组:马家窑文化……………14组说明……………14文物………………14辅助展品…………15第三组:齐家文化………………15组说明……………15文物………………15辅助展品…………18第四组:寺洼文化………………18组说明……………18文物………………18辅助展品…………20第三单元:赢秦故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20单元说明…………20文物………………20辅助展品…………25第四单元:“西县”汉韵两汉时期………25单元说明…………25文物………………25辅助展品…………33第五单元:魏蜀相争三国时期…………34单元说明…………34文物………………34辅助展品…………34第六单元:仇池古国汉代--两晋时期…34单元说明…………34文物………………34辅助展品…………35结束语……………36第二展厅…………36前言………………36展览名称:物华天宝西和县唐宋元明清文物精华展………37第一单元:佛光塔影佛教文物……………37单元说明…………37第一组:佛教造像………………37组说明……………37文物………………37辅助展品…………39第二组:琉璃舍利塔……………40组说明……………40文物………………41辅助展品…………41第二单元:华美敦厚馆藏铜器……………42单元说明…………42第一组:铜镜……………………42组说明……………42文物………………43辅助展品…………45第二组:其它铜器………………47组说明……………47文物………………47辅助展品…………49第三单元:素雅绚烂馆藏陶瓷…………49单元说明…………50第一组:陶器……………………50组说明……………50文物………………50辅助展品…………53第二组:瓷器……………………53组说明……………53文物………………53辅助展品…………58结束语……………60PAGEPAGE9一:西和县文物概述西和,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西汉水上游,东临徽县、成县,南依武都、康县,西部和北部与礼县交接,东北与天水市秦州区接壤,总面积1861平方公里,县政府驻汉源镇。县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950件,其中珍贵文物270件(一级文物14件,二级文物63件,三级文物193件),一般及未定级文物1680件。馆藏文物数量多、门类全,这些古老而精美的艺术品、生产生活用具,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其独特的形式,向我们诉说着华夏民族自古至今在西和这块土地上居住繁衍的奋斗历程。纵观西和历史,出土于县境内众多的龟化石、剑齿象化石、三趾马化石、鹿化石、羊化石、犀牛化石,说明早在数百万年前的中生代时,这里就气候温和湿润,水草丰美。优越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宜于古生物的生存繁衍,也为生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条件。历史发展到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的足印已经遍布全县境内,仰韶文化、马家窑等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遗迹遗物在西汉水和漾水河流域大量分布。长道镇宁家庄遗址、西峪乡西峪坪遗址、蒿林乡栏桥遗址,分别为仰韶文化、寺洼文化的典型代表,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磨制精美的石凿、石球、石铲、石斧、石磨盘等石器,半坡类型的宽带纹彩陶盆、人面纹彩陶盆、红陶长颈壶,庙底沟类型的权杖头,马家窑、马厂、半山类型的彩陶壶、罐等,齐家文化的双耳、三耳红陶罐,特别是十余件齐家文化的玉器精品,更是耀人眼目,寺洼文化的马鞍口双大耳红灰陶罐特色突出。展现出西和境内新石器时代繁荣生活场景,使人不得不想起汉代《遁甲开山图》中“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以及宋代《路史》“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起(纪)”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西和为西戎地,氐、羌之族散居全境,各有酋长,互不统属。殷商后期,秦人先祖中潏部族活动在本县北部与礼县天水接壤的西汉水上游一带,“在西戎,保西垂”(见《史记·秦本纪》);与西戎杂揉相处;至襄公时,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周平王正式封为诸候。战国时期,秦置西县,西和北部属西县管辖。作为秦人的发祥地,嬴秦先祖,从为周王养马开始,在这里繁衍壮大,一步步走向了历史的前台,并一统全中原,建立了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强大帝国,从出土众多的青铜兵器以及青铜马饰就可见一斑。汉代是我国历史上各行各业大发展时期,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各个行业的蓬勃发展,模仿当时豪强地主庄园形式的随葬品陶屋、陶灶、陶井、陶仓、陶鸡、陶狗、彩绘陶钫等模型,以及陶甑、薰炉、铜钫、铜铃、铜鼎、铜灯、铜熨斗、蒜头壶、铜镜等实用器,无不向我们揭示出封建的政治经济在当时已趋于成熟并迎来了其繁荣。此时的西和北部仍为西县地;南部洛谷城设立陇南境内第一个最高级别的行政机构武都郡,统辖九县。三国之时,由于地当“秦陇锁钥”之战略要地,西和成为魏蜀必争之地。诸葛亮北伐中原,多次途经西和,留下了拚杀的脚步,《三国演义》中让人津津乐道的空城计,相传就在在今西和境内的长道镇。本县仇池山又是古代氐族的发祥地。汉末建安年间,氐族杨腾杨驹率部族居仇池山,割据称王,建立仇池政权。建仇池国,前后延续380年,分别为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等,活动范围包括了陇南全境,极盛时曾据有陕西汉中及四川边境。境内出土的“魏归义氐王”、“晋归义氐王”、“晋归义羌侯”等数块金质印信,是仇池国存在的最好佐证。佛教也在这一时期传入境内,北魏时开凿的法镜寺,至今还遗存有十余个窟龛及几躯数米高的造像石胎。从隋统一全国,结束了战乱数百年的南北分裂割据局面,到终唐一代,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繁荣时期,西和地区完全归属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与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更加联系紧密。反映在文物上,南方和北方地区的生产生活用具铜、铁犁铧、火盆、铜镜、瓷器都有遗留。这里也成了南通巴蜀的一条重要通道,诗圣杜甫前往四川,行经西和时留下了吟咏西和的佳作6首。宋金时代,这里曾是两国交兵的主战场之一,吴玠、吴璘曾在此处英勇抗金。1139年,南宋朝廷被迫移岷州治所于长道县白石镇(今县城北部)。1142年,宋金议和,因岷州“岷”字犯金太祖完颜旻的名讳,遂将原和政郡(岷州)首字改为和州。后因淮西已有和州,将此“和州”前冠以西字,加以区别,故名西和州,这也是西和县名的来源。元清明之际,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西和经济文化南北的交融进一步加大。在出土及流传下来的文物上,明显呈现出多样性、流动性、文化性、民俗性、包容性特征。同时,随着佛教在西和的广泛流传,各类佛教文物数量明显增多。以及大量精美的瓷器,日常用器、书画等,代表了各个时期生产生活情况。现存的八峰崖石窟,是西和县内一处重要的佛教文化遗存。而发生于元初的陈寅、贾子坤舍生取义,殉国抗元的故事,以及清代白莲教及太平军的动人故事也见诸史册;民主革命时期,红二方面军过境西和且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抗日战争中,西和儿女踊跃奔赴前线,其中44名战士英勇就义。则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向广大群众普及历史知识,我们从近2000件馆藏文物中,遴选出200多件精品举办此展览。旨在让人们了解西和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体会西和先民在历史演进中留下的足迹和显现的智慧。二:西和县博物馆展厅基本情况西和县博物馆位于西和县城南部新区的文化广场西侧的文化大厦二楼、三楼,建筑总面积2511㎡,主要功能区有综合陈列区、临时陈列区、文物库房、办公区、安防监控室、档案室、文物修复室、游客接待服务室等。二楼为综合陈列区,分为序厅、第一、第二展厅,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其中序厅约100多平方米,一、二展厅各300多平方米。三:展览经费情况展览经费360万元(含安防费用)。序厅说明:序厅位于文化大厦的广场入口二楼,建议以仇池山大背景,叠加伏羲雕像,彩陶权杖头、彩陶鱼纹盆、马鞍形侈口罐、秦鼎铭文残片、诸葛亮空城计故事、仇池金印印面、三彩皈依塔等文物的浮雕造型,形成序厅正壁。其上文字:伏羲生处,仇池古国第一展厅:展览名称:伏羲生处,仇池古国西和县古代文明展前言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的西汉水上游。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遗存大量分布在境内西汉水和漾水河流域;“太昊之治,伏羲生处”是这片热土的美丽传说。嬴秦先祖,从这里繁衍壮大,走向统一全国的历史大舞台。大桥乡东汉壁画墓描绘着“西县”先民的生活画卷。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这里留下千古绝唱的“空城计”。氐人杨氏建立的仇池国,更是雄踞于此358年。谱写了氐族的辉煌史诗。让我们流连在先民所遗留的精美文物中,徜徉西和古代历史画卷中┄┄辅助展品:1、西和县地貌(包含山川、河流、道路、地域范围、行政区划等,该图采用浮雕底图和透明线图相结合的形式)2、西和县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该图采用浮雕形式并加入LED光电效果)3、西和县历史沿革表第一单元:洪荒物象远古时代单元说明:远古时期西和境内森林茂盛,水草丰美,湖泊广布,生活着剑齿象、披毛犀、长颈鹿、龟等各类动物。进入旧石器时代,西和的先民们打制石器,采集果实,狩猎扑鱼,繁衍,生息。文物(15件):序号藏品号名称时代级别质地尺寸(cm)来源图片100613龟化石中生代化石长:22宽:18高:13卢河公社陈山大队出土200615龟化石中生代化石长:23宽:17高:13苏合乡白云山出土300618东方剑齿象牙床化石早第三纪(古新生)化石长23.5宽:17旧藏400631长颈鹿牙床化石化石通高:7.5旧藏501292鹿角化石化石长:23县公安局移交600621似黄河剑齿象牙床中新世化石长:17宽:8旧藏700629三趾马牙床化石旧石器时代化石长:5.5旧藏800635原始铲子象牙床化石化石通高:4.5旧藏900625羊角化石中新世化石角距48高:21旧藏1000636马牙化石化石长:8城关公社卢水北石坡1100637牛角化石化石长:15旧藏1200645犀牛肋骨化石古生代(中碳世)化石长:5旧藏1301616牛头化石化石角距:107旧藏1401617象牙化石化石长:88旧藏1501598象股骨化石化石长:132旧藏辅助展品:1、远古各种动物在森林湖泊中栖栖的场景画。2、西和县发现古生物化石统计表第二单元:文明肇启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单元说明: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开始了对石器进行磨制并开始烧制陶器,种植农作物和畜养家畜,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西和县长道镇宁家庄遗址是目前考古研究发现的陇南市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时代最早可追朔到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西峪乡西峪坪遗址、蒿林乡栏桥遗址,分别为仰韶文化、寺洼文化的代表代表性遗址。文物(48件)第一组:仰韶文化组说明:1921年仰韶文化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距今约7000至5000年。仰韶文化是我国原始农业迅猛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华文明孕育形成的重要阶段。长道宁家庄遗址是陇南市最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址,彩陶权杖头在此出土,说明这里已经开始的明确的权利意识,正是《路史》记载,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夷(池),长于成纪”传说的佐证。文物(15件):序号馆藏号名称时代级别质地尺寸来源图片101538宽带纹彩陶盆半坡类型陶高:17口径:44西峪乡下坪村出土200544鱼纹彩陶盆半坡类型陶高:16口径:40西峪乡下坪村出土301492人面纹彩陶盆半坡类型陶高:41.5口径:42西峪乡下坪村出土400131红陶长径壶半坡类型三级陶高:20口径:2底径:6汉源镇凤山村出土500123红陶瓶新石器三级陶高:18口径:4.5底径:6.5长道镇宁家庄遗址M20出土600004七鋬红陶壶新石器一级陶高23.6口径:12底8.3汉源镇南关村出土700002彩陶权杖头庙底沟类型一级陶高:7腹经:11长道宁家庄出土801521蝌蚪文彩陶钵庙底沟类型陶高:12口径:12长道宁家庄出土900130夹砂红陶盆庙底沟类型三级陶高:16口径:23西峪乡下坪村出土1000132红陶盆庙底沟类型三陶高:15口径:31底径:24西峪坪遗址出土1101506陶镯庙底沟类型陶宁家庄遗址出土1200028平底红陶钵庙底沟类型二级陶高:12.5口径:24底径:8.5长道宁家庄出土1301522灰陶盆庙底沟类型陶高:33口径:43底径:14长道宁家庄出土1401518附加堆纹夹砂红陶缸庙底沟类型陶高:47口径:29.5底径:13长道宁家庄出土1501516细泥貭红陶盆庙底沟类型陶高:11口径:33长道宁家庄出土辅助展品:1、长道宁家庄遗址照片2、半坡遗址照片3、彩陶权杖头照片及说明4、权杖头是古代一种身份地位权威的象征,是部落酋长、氏族首领及有威望的人握在手中的特殊器具。我国出土的权杖头数量很少,仅在新疆、甘肃、陕西有所发现。在埃及、土耳其、黑海及里海周边地区出土较多,说明远古时期的两河流域、埃及,权威人士有执权杖的习俗。甘肃出土的这些质地不同的权杖头应是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5、各类权杖头照片及中外权杖头对比图像6、仇池山伏羲崖,伏羲洞,伏羲庙,西和县伏羲像相关的照片7、天水伏羲庙,明代伏羲像照片8、《遁甲开山图》“仇池山四面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线装书上记载文字照片,路史》记载,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夷(池),长于成纪”线装书上记载文字照片第二组:马家窑文化组说明:马家窑文化是1923年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首次发现。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大体经历了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持续发展的时期。县内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主要发现于长道宁家庄遗址和石峡镇附近。文物(5件):序号馆藏号名称时代级别质地尺寸来源图片100003鸟纹彩陶壶马家窑文化一级陶高12.4口颈:7.4底颈:5.4长道镇宁家庄出土200134旋纹彩陶罐马家窑文化三级陶高:18口径:16底径:11.5长道镇陈沟村出土300022四錾耳绳纹夹砂罐马家窑文化二级陶高:30口径:10底径:14.5长道镇宁家庄出土400124双耳锯齿纹彩陶罐半山类型三级陶高:20口径:11.5底径:10.5石峡镇征集500024双錾耳方格纹彩陶罐半山类型二级陶高:13.5口口径:10.5底径:6.5征集辅助展品:1、马家窑文化分布图2、鸟纹彩陶壶照片3、马家窑文化鸟纹演变图表4、半山类型菱格纹彩陶罐照片第三组:齐家文化组说明:齐家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分布范围东起泾、渭流域,西抵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湖畔。距今约4200——3700年左右,与中原夏王朝大体同时,已步入文明的门槛。县内的齐家文化遗址主要发现于西峪乡和西高山乡,特别是西高山乡秦山村出土的齐家玉器是齐家玉器在甘肃东部地区的重要发现。文物(19件):序号馆藏号名称时代级别质地尺寸来源图片100027大双耳红陶罐齐家文化二级陶高:14.5口径:11底径:5.5西峪乡观音村出土200025单耳四足红陶罐齐家文化二级陶高:8口径:6西峪乡崆峒村出土300129双耳红陶罐齐家文化三级陶高:10口径:9底径:4.5汉源镇斜坡村出土400139红陶罐齐家文化三级陶高:31口径:14底径:11长道镇宁家庄出土500026三耳红陶壶齐家文化二级陶高:21口径:7底径:8.5西峪乡下坪村出土600141单耳红陶罐齐家文化三级陶高:19口径:8底径:8长道镇水泉村出土700144双耳褐陶罐齐家文化三级陶高:32口径:9.5底径:11大桥乡小桥村出土800077青玉璧齐家文化三级玉直径:12.5厚:0.5西高山乡秦山村出土900078白玉璧齐家文化三级玉直径:12厚:0.5西高山乡秦山村出土1000079白玉铲齐家文化三级玉长:24宽:9西高山乡秦山村出土1100080青玉璧齐家文化三级玉直径:24.5捐赠1200081青玉琮齐家文化三级玉高:9口径:6捐赠1300082白玉臂钏齐家文化三级玉高:8口径:7西峪乡下寨村出土1401087青玉璜齐家文化玉长:12.5宽:4.5西高山乡秦山村出土1501088青玉璜齐家文化玉长:6宽:1.8西高山乡秦山村出土1600016青玉琮齐家文化二玉高:6.4口径:7.5十里乡横岭山出土1700083青玉琮齐家文化三级玉高:5口径:6.5十里乡孟川村出土1800084青玉琮齐家文化三级玉高:4口径:6.5十里乡避风村出土1900269青玉环齐家文化三级玉高:4口径:5西高山秦山村出土辅助展品:1、西高山遗址照片2、齐家文化玉器分布图3、西和县馆藏齐家玉器类型统计图表4、广河县齐家坪遗址照片第四组:寺洼文化组说明:因最初发现于甘肃临洮寺洼山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14~前11世纪。主要分布在兰州以东的甘肃省境内,并扩及陕西省千水、泾水流域。居民聚落已具相当规模。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马鞍形口罐是最有特色的陶器。青铜器有戈、矛、镞、刀和铃等。县内的栏桥遗址是陇南市最主要的寺洼文化遗址,栏桥遗址据氐族活动中心的仇池山附近,有学者指出了寺洼文化和氐族的渊源关系。文物(9件):序号馆藏号名称时代级别质地尺寸(cm)来源图片100030马鞍口双耳罐寺洼文化二级陶高:21.5口径:10.5底径:7蒿林乡栏桥村出土200029马鞍口双耳罐寺洼文化二级陶高:21.5口径:10底径:6.5蒿林乡栏桥村出土300116陶豆寺洼文化三级陶高:21口径:21底径:13蒿林乡栏桥村出土400135陶豆寺洼文化三级陶高:22口径:22底径:13蒿林乡栏桥村出土500145马鞍口双耳罐寺洼文化三级陶高:24口径:10底径:7蒿林乡栏桥村出土600146灰陶纺轮寺洼文化三级陶直径:5蒿林乡栏桥村出土700148灰陶铃寺洼文化三级陶直径:3蒿林乡栏桥村出土800149灰陶铃寺洼文化三级陶直径:3.5蒿林乡栏桥村出土900075圆穿石斧寺洼文化三级石长:15宽:8姜席镇峰坪村出土辅助展品:1、栏桥遗址发掘展品2、马鞍口双耳罐照片第三单元:赢秦故地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单元说明:殷商后期,秦人先祖中潏随商王西征戎羌入据西和县北部与礼县东北的西汉水上游一带,“在西戎,保西垂”;至秦襄公时,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周平王正式封为诸候。西和县长道镇是秦人在此地区的中心活动区域,长道镇附近出土的秦人遗物和礼县大堡子山及圆顶山墓地出土器物同属早期秦的遗物,是早期秦人在西和县西汉水流域繁衍壮大的印证。文物(35件):序号馆藏号名称时代级别质地尺寸(cm)来源图片100046铜戈商{?}二级铜长:19大桥乡出土200060铜戣商二级铜长:22大桥乡出土300152双耳红陶罐商周陶高:口径:底径:兴隆乡季阳村出土400162灰陶罐周(?汉)三级陶高:12口径:18底径:12蒿林乡张沟村出土500494灰陶罐周陶高:27.5底径:11口径:8西峪乡崆峒村出土600044青铜剑西周二级青铜残长:49.4宽:4.4姜席镇王家庄出土700207铜戈西周?{战国}三级青铜长:20公安局移交800208铜戈西周三级青铜长:21公安局移交900126绳纹灰陶鬲西周三级陶高:15.5口径:13.5采集1000127曲柄灰陶罐西周三级陶高:7口径:6.5采集1100153灰陶罐周三级陶高:41口径:19底径:14西峪乡坪上大队1200154单耳灰陶罐西周{?}三级陶口径:9底径:10高:24长道镇水泉村出土1301130玉组璜?石长:9.5长:6县公安局移交1400043青铜剑春秋二级青铜长:47.8宽:4.41500253琉璃珠春秋三级玉直径:2汉源镇北关村出土1600188铜斧春秋三级铜长:17宽:4.2县收购站拣选1700206铜戈春秋三级青铜长:17公安局移交1800237铜戈春秋三级青铜长:22.5西高山乡下寨村出土1900057铜簋春秋二级青铜高:11.5口径:23底径:14长道镇出土2000226重环纹小铜壶春秋三级铜高:6.5县公安局移交2100209错银饰件春秋三级青铜高:8县公安局移交2200183铜戈战国三级青铜长:16.5西高山乡下寨村出土2300184铜戈战国三级青铜长:18六巷乡下巷村出土2400185铜戈战国三级青铜长:19长道镇供销社拣选2500187铜戈战国三级青铜长:21县收购站拣选2600205铜戈战国三级青铜长:19长道镇出土2700051铜镜战国二级青铜直径:13.9洛峪镇元付村出土2800193铜镜战国三级青铜直径:8.7十里乡马台村出土2900236铜戈战国三级青铜长:23西高山乡下寨村出土3000238铜戈战国三级青铜长:18西高山乡下寨村出土3100239铜戈战国三级青铜长:19西高山乡下寨村出土3200240铜戈战国三级青铜长:18.5西高山乡下寨村出土3300241铜戈战国三级青铜长:18六巷乡上巷村出土3400243青铜剑战国三级青铜长:33洛峪镇新民村出土3501144铜马衔秦青铜纵长:24县公安局移交辅助展品:1、秦早期诸王世袭表2、秦人早期分布图3、秦人东进线路图4、秦青铜器铭5、秦青铜兵器图表6、礼县大堡子山陵园发掘现场全图第四单元:“西县”汉韵两汉时期单元说明:战国末年,秦在西陲故地置西县,西和北部属西县管辖,此为西和设县之始。两汉时期,西和县大部依然隶属西县。现今两汉遗址和墓葬大量发现于县境内各处,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釉陶,大桥乡东汉墓壁画是西北地区所发现的代表性汉代壁画墓,其画面生动的反映了当时的狩猎和生活场景。文物(54件):序号藏品号名称时代级别质地尺寸(cm)来源图片100015西文铅饼汉二级铅口径:5.3收购200045永寿二年铭铜弩机汉二级青铜长:13.2西峪乡王磨村出土300843鸡蛋汉长:5宽:3.8西峪乡崆峒村出土400257陶屋汉二级陶长:25宽:10高:26西峪乡张庄村出土500258陶屋汉二级陶长:32宽:11高:30西峪乡张庄村出土600259陶屋汉二级陶长:29.5宽:11.5高:32西峪乡张庄村出土700260陶屋汉二级陶长:28宽:16高:24西峪乡张庄村出土800261陶屋(厕所)汉二级陶长:22宽:18高:22西峪乡张庄村出土900262陶屋(粮仓)汉二级陶长:14宽:14高:31西峪乡张庄村出土1000136双耳灰陶罐汉三级陶高:34口径:13.5底径:14汉源镇朝阳村出土1100157绿釉陶灶汉三级釉陶高:10长:31宽:21西峪乡张庄村出土1200159灰陶灶汉三级陶长:24.5宽:21高:13大桥乡郭坝村出土1301574彩绘灰陶茧壶汉陶高:23口径:8.5底径:7.5捐交1400032陶茧壶汉二陶高:24.5口径:11.5十里乡十里村出土1500013灰陶井圈汉一陶高:56.5直径:95汉源镇北关故城出土1600158灰陶熏炉汉三级陶高:16底径:9大桥乡郭坝村出土1700160灰陶甑汉三级陶高:6口径:10底径:4西高山乡马莲村出土1800161灰陶蒲满汉三级陶高:10底径:6.5汉源镇北关村出土1900163灰陶井汉三级陶高:13口径:3.5底径:8汉源镇北关村出土2000411铜博山炉汉铜高:口径:底径县物资局出土2101067铜带钩汉铜长:7六巷乡下巷村出土2201119铁带钩汉铁长:5.5县公安局移交2300165灰陶狗汉三级陶长:12高:6西峪乡张庄村出土2400166红陶鸡汉三级陶长:16高:11西峪乡张庄村出土2500167绿釉陶尊汉三级釉陶高:35口径:15底径:16.5西峪乡张庄村出土2600014彩绘灰陶钫汉一级陶高:3.9口径:12底径:13十里乡板桥村出土2700067石匜汉二级石高:9.9口径:11.4汉源镇北川村出土2800073石砚汉三级石长:14.6宽:6厚:0.4卢河乡陈山村出土2900186铜弩机汉三级铜长:15洛峪镇新民村出土3000041铜壶汉二级铜高:43.5口径:18底径:21汉源镇朝阳村出土3100181铜蒜头壶汉三级铜高:35.5口径:3.5底径:13姜席镇峰坪村出土3200213铜蒜头壶汉三级铜高:30口径:2.5底径:13县公安局移交3300914铁熨斗?铁柄长:14口径:12.5底径:12.5十里乡段集村出土3400047铜铃汉二级铜高:17洛峪镇齐黎村出土3500058铜鍪汉?【战国】二级铜高:11口径:10十里乡板桥村出土3600063铜灯汉二级铜高:16口径:10长道镇水泉村出土3700178铜鼎汉三级铜高:16.5长道供销社拣选3800182铜钫汉三级铜高:36口径:11底径:13.5长道镇供销社拣选3900189铜铃汉三级铜高:18西峪乡西峪村出土4000190铜耳杯汉三级铜高:3长:13.5宽:9.5县收购站拣选4100228铜钫汉三级铜高:28口径:9底径:11.5长道镇水泉村出土4200229铜鉴汉三级铜高:20口径:37.5稍峪乡杜河村出土4300230铜鍪汉三级铜高:14口径:14十里乡何沟村出土4400234铜镢汉三级铜长:13宽:4蒿林乡供销社拣选4500232铜熨斗汉三级铜长:6.5高:19.5西峪乡张庄村出土4600242铜洗汉三级铜高:6口径:14.5县物资局拣选4700244铜灯汉三级铜高:5.5口径:7县物资局拣选4800245铜鼎汉?三级铜高:9.5耳距:12县物资局拣选4900247铜鼎汉三级铜高:18长道镇水泉寨出土5000048连弧星云纹镜汉三级铜直径:9.8厚:0.4汉源镇凤山村5100056连弧星云纹镜汉二铜直径18厚:0.7公安局移交5200194内清铭带镜汉三级铜直径:8.5县收购站拣选5300199四乳四鸟镜汉三级铜直径:9西峪乡张庄村出土5400201四乳四虺镜汉三级铜直径:8卢河乡陈山村出土辅助展品:1、大桥乡东汉墓壁画照片2、汉代主要铜镜图表3、铅饼出土情况及文字说明4、汉代冥器和汉代生活5、秦人器物代表蒜头瓶及茧形壶图表及照片第五单元:魏蜀争地三国时期单元说明:三国时期,西和境内是魏蜀两国争持的主要地区之一,蜀汉军数度经西和境内的西汉水流域进击曹魏,曹魏拼力守卫,魏蜀两国在西和一带战事频繁,据赵逵夫教授考证《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既上演于西和县长道的“西城”。文物(2件):序号藏品号名称时代级别质地尺寸(cm)来源图片100248铜鐎斗汉?{唐}三级铜高:16口径:20.5县收购站拣选200064铜釜汉?{十六国}二级铜高:17口径:17西高山乡马莲村出土辅助展品:1、六出祁山的统计图表2、长道“西城”古城遗址照片3、建议制作诸葛亮的“空城计”场景第六单元:仇池古国汉代--两晋时期单元说明:西和县的仇池山是古代氐族的发祥和建国的最重要地区。汉末建安年间,氐族杨腾杨驹率部族居仇池山,割据称王,建立仇池政权。仇池国先后经历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五兴国,阴平国前后延续384年,分别为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等,活动范围包括了陇南全境,极盛时曾据有陕西汉中及四川边境。文物(3件):序号馆藏号名称时代级别质地尺寸来源图片1曹魏·归义氐侯金印曹魏一级金长:2.2宽:2.2高:2.52西晋·归义羌侯金印西晋一级金长:2.3宽:2.3高:3重:94克3西晋·归义氐王金印西晋一级金长:2.3宽:2.3高:3重:92克辅助展品:1、仇池国遗址照片2、仇池国世袭表3、《杨大眼造像记》拓片照片4、麦积山石窟78窟仇池镇供养人照片5、仇池碑记6、张维《仇池国志》,李祖恒《仇池国志》等仇池国已经成果著作7、杜甫《秦州杂诗》8、苏轼《见和仇池》9、仇池山仇池国遗址及仇池国最大势力范围沙盘结束语西和的历史文化,是西和人民数千年来用自已的生命凝结和积淀而成的。不仅体现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仇池古国、三国古战场、嬴秦故园、伏羲生处,无一不彰显出这块土地上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因素。今天的西和人民,也会如秦人先祖一样,在这片土地的养育下,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续写西和历史发展的新篇章,走向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舞台,为振兴中华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二展厅:展览名称:物华天宝西和县唐宋元明清文物精华展前言唐以后的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处于南通巴蜀重要通道上的西和,受到南北方地区交往贸易的影响,给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繁荣。遗留下来众多素雅绚烂的瓷器,华美敦厚,造型各异的大量铜镜、铜制生活用器,以及青铜佛教造像、琉璃舍利塔等瑰宝奇珍,杜诗《法镜寺》即是此地佛教盛况的最好佐证。希望这座珍藏历史的殿堂,在弘扬历史文化的同时,更能够激发您的创造力,把我们的明天建设得得更美好。第一单元:佛光塔影——佛教文物单元说明: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文化开始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西和作为丝绸之路上南通巴蜀的重要通道,是中国北魏以后南北方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关隘和通道,南来北往的商旅也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北魏时期开凿的法镜寺石窟、及其以后的八峰崖等石窟,馆藏佛教造像和琉璃舍利塔,无不显示出此地佛教文化的盛况。文物(14件)第一组:佛教造像组说明:佛教造像,始自印度贵霜时代的犍陀罗,而后在印度各地不断完善,并传向东南亚各国和中国,再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最后传至日本。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受到所处地域的影响,留下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西和县博物馆现藏的佛教造像有显宗造和密宗造像之分,从材料来分有铜、铜鎏金、陶等。除了个别几件体型较大的造像之外,大多为小型造像,当属来往于陇东和巴蜀之间的客商随身所携供奉之物。文物(11件):序号藏品号名称时代等级质地尺寸(cm)出土地图片100216铜鎏金观音立像唐三级铜高:16.5长道镇西团村出土200217铜鎏金观音立像唐三级铜高:16长道镇西团村出土300218铜观音立像唐三级铜高:9.5县农副公司拣选400121灰陶观音坐像宋三级陶高:9长道镇西团村出土500220铜文殊像明清三级铜高:14十里乡侯村大队出土600214铜佛坐像清三级铜高:51原人委文教科移交700215铜鎏金释迦佛坐像清三级铜高:17原人委文教科移交800219铜鎏金护法像清三级铜高:14.5汉源镇北关村出土900221铜菩萨像清三级铜高:14.5县公安局王治国(捐)1000222铜鎏金佛像清三级铜高:11县公安局王治国(捐)1100071彩绘泥塑道教人物清三级泥高:30.5长道镇川口村出土辅助展品:1、法镜寺外景及窟龛造像照片法镜寺石窟位于西和县城北12公里的石堡乡石堡村五台山支脉崖壁上,现存大小窟龛24个,造像11身。据《西和县志》记载,法镜寺原有大小窟龛31个,“文革”中破坏严重。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现存窟龛有平面马蹄形圆拱顶龛、平面方形平顶和圆拱顶龛、平面长方形摩崖浅龛、平面马蹄形和长方形穹隆顶窟等。距石窟西北方向500米的五台山上,法镜寺内现存《复建五台山法镜寺碑》、《法镜寺碑记》、《重建五台山法镜寺碑》3通清代石碑。2、杜甫《法镜寺》诗:身危适他州,勉强终劳苦。神伤山行深,愁破崖寺古。婵娟碧藓净,萧摵寒箨聚。回回山根水,冉冉松上雨。洩云蒙清晨,初日翳复吐。朱甍半光炯,户牖粲可数。柱策忘前期,出萝已亭午。冥冥子规叫,微径不复取。3、八峰崖石窟及相关图片八峰崖石窟位于西和县石峡镇石峡村西南7公里处,因此处有八座山峰连接成排,故名八峰崖。而石窟正是开凿于其中一座山峰崖面上上端,共两排,均依山体自然崖面而开。现存窟龛11个。4、鎏金铜佛像: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可移动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它的出现始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到民国,乃至现代的港台地区,鎏金铜佛像仍在使用。鎏金铜佛像的种类有若干,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5、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为佛教的三大体系。它是以佛教教义为基础,经过和苯教长期斗争,吸收、融合以后形成的特殊西藏地方形式的佛教。第二组:琉璃舍利塔组说明:佛塔,原是印度梵文Stupa(窣堵波)的音译。还有称为浮屠即来源“Buddastupa”。最早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由台基、复钵、平头、竿、伞五部分组成。按其建筑材料可分为木塔、砖石塔、金属塔、琉璃塔等。在佛教中,除佛祖之外,其他有德行的僧人骨灰也可视为舍利。这三件琉璃舍利塔即为瘗藏当年高僧舍利之物。文物(3件):序号藏品号名称时代等级质地尺寸(cm)出土地图片100020彩绘皈依塔宋二级陶通高:74底径:40长道镇水泉村出土200115皈依塔宋三级陶高:57底径;30卢河乡董河村出土300021三彩皈依塔元二级陶通高:117县公安局移交辅助展品:1、陕西宝鸡法门寺佛舍利塔图片,舍利子图片。2、甘肃平凉出土佛舍利及盛放舍利子金棺银椁图片。3、琉璃舍利塔:该器物2002年1月由西和县公安局移交。通高117厘米,由底座,莲盆,皈依盖和顶盖4部分组成。底座为6面体,下附6如意云足附以小葵花,4层云板,其角各饰小龙,共计48条。一层云板饰连珠纹及48片覆莲瓣;二层为6力士,钱纹及石榴花纹;三层为镂空,空心十字;四层为栏板,栏杆上缀有缠枝花纹,其座在上为五龙捧圣莲花盆,其爪扣其盆边,盆上饰三层仰莲瓣。皈依罐方唇直口,短颈,园肩,鼓腹,平底,肩腹间饰凸纹三道,并饰林木云雨缠枝牡丹,腹下饰三层阴刻莲瓣纹。其盖为五瓣莲纹,有孔,顶为五级宝塔刹顶。该器物属国家二级文物。第二单元:华美敦厚馆藏铜器单元说明:唐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手工业变得更为发达,这也带动了金属制造业的长足发展。遗留在西和境内的众多铜镜,铸造的纹饰精美华丽,唐代的海兽葡萄纹镜,宋代的菱花纹镜、带柄镜,以及其后出现的很多花草、鸟兽、山水、人物故事题材的铜镜,则是表现出了非常浓厚的生活气息。而宋代的铜象棋、钟形铜牌、铜釜、明代铜薰炉、宣德炉等铸造技艺精湛,精巧灵动而不失敦厚之美,均是国内现存铜器中的珍品。文物(24件)第一组:铜镜组说明:古代铜镜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发展变化,记述了先民们的艺术想像力和社会文化观念,又显现出其铜镜文化自身的系统性和时代性特征,研究这些纹饰和铭文,为我们今天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艺术和社会意识,提供了实物证据与一个独特的视角。文物(14件):序号藏品号名称时代等级质地尺寸(cm)出土地图片100006菱花形雀鸟纹镜唐一级铜直径:10.2西峪乡崆峒村出土200049葵花形鸾凤纹镜唐二级铜直径:16.2汉源镇南关村出土300055海兽葡萄纹镜唐二级铜直径:18西峪乡下寨村出土400052海兽葡萄纹镜唐二级铜直径:15卢河乡陈山村出土500054菱花形四鸟纹镜唐二级铜直径:11县农副公司拣选601176西和州镜宋铜直径:10.5长道公社出土700053双鱼纹铜镜金二级铜直径:18.8西峪乡卢水村卢双儿(交)800197菱花形八卦纹镜宋三级铜直径:15.5兴隆乡季阳村出土900198菊花纹铜镜宋三级铜直径:12.2喜集乡吴山村出土1000200金钱纹铜镜宋三级铜直径:11.7苏合乡玄庙村出土1100203松鹤人物图铜镜宋三级铜直径:10.3大桥乡鱼洞村出土1200202金钱纹铜镜宋三级铜直径:8石堡乡征集1300196安明双剑镜明?{宋}三级铜长:16宽:11.5厚:0.5洛峪镇古塘村出土1400225铜镜清三级铜直径:40原人委文教科移交辅助展品:1、唐代铜镜的演变唐早期现状花纹仍有类似“汉式镜”之处。多为圆形。月宫镜十二生肖四神纹镜双鸾镜唐中晚期造型出现多种花式,形式多样,纹饰丰富,构图完美,雍容华贵,自由活泼的新风格,以灵活多变的浮雕、高浮雕的技法等充满了异域的人文色彩。唐代是中国铜镜发展的最高峰。飞仙镜仙骑纹镜瑞兽葡萄纹单龙镜宝相花镜八角镜双鸾双兽镜瑞兽葡萄方镜八卦镜2、螺钿镜:唐代名镜。主题纹饰有人物、宝相花和鸟兽等。螺钿镜的制作,用螺蚌贝壳雕制成各种图案,按设计要求粘贴于素镜背面,然后髹漆、研磨,最后再在螺钿上毛雕花纹。漆地为黑色,螺钿为白色,黑白分明,光彩莹润,精致细巧,华丽秀美。唐代螺钿工艺较为盛行,螺钿镜的流行时期,是唐玄宗及其稍后一段时期,以后的其他时代较罕见。3、铜镜的五功用:一是古人墓葬的随葬品,铜镜所具有的破暗取明、去魔压邪作用,再加上古代“视死如生”和“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的观念,人们把生活密切的铜镜同葬,以供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二是帝王的贡品或赏赐,铜镜既然被赋予了多种的社会功能,兼具美观实用价值,自然会被用作王公贵族、亲朋故友之间馈赠的礼品。三是爱情婚姻的信物,圆形在中国古代有圆满、团圆、吉祥之意,也象征爱情婚姻的美满。因此在古代,铜镜就常用作为爱情婚姻的信物,或嫁妆之一,如双凤镜、雀绕花枝镜、瑞兽鸾凤葡萄镜等。唐镜中的许多铭文就表达了男女相悦之情。四是驱邪法宝与法器,镜子能驱邪照妖,是中国古代以至现代的传统观念,很多道士修行、炼丹时都镜不离身;佛教和道教举行宗教仪轨时,铜镜亦成为不可缺少的法器;有些人还以镜子作为镇宅的法器。五是中外交流使者,在日本、越南、俄罗斯和阿富汗及伊朗等国均出土了不少中国古代铜镜。第二组:其它铜器组说明:唐以后,青铜器虽然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地位,但随着手工业的发展,铜器的铸造工艺却是突飞猛进,制作出了更为华丽精美的器物,除了继续用于祭祀等重要活动的供器之外,还有许多器物更加贴近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馆藏的铜象棋、铜釜、钟形铜牌、薰炉、宣德炉等都向我们展示了唐以后工匠们在铸铜工艺上高超的创造力。文物(10件):序号藏品号名称时代等级质地尺寸(cm)出土地图片101018双鱼柄铜勺唐铜长:30十里乡避风村出土200012铜象棋(32枚)宋一级铜直径:2.7厚:0.3汉源镇南关村出土300210钟形铜牌宋三级铜长:8宽:5.5县公安局移交400017铜釜宋二级铜高:40口径:55洛峪镇洛峪村出土500227莲座宣德炉明三级铜高:12口径:25重:2.73kg县财政局移交600223铜熏炉清三级铜高:34口径:18原人委文教科移交700224铜熏炉清三级铜高:39口径:18原人委文教科移交800254铜宣德炉清三级铜高:12.5口径:15汉源镇凤山村出土901023铜爵清铜高:6.5宽:13底径:5.5十里乡赵河村征集1001026铜鞋(一对)清铜高:8宽:6十里公社收购辅助展品:1、宣德炉: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所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为制作精品的铜炉,在宣德皇帝的亲自督促下,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一般铜需四六次提炼,宣德炉铜材竟达十二次提炼)、造型(铜炉形制)必须自《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呈给皇上亲览,并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宣宗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2、铜象棋照片:该物于1972年12月南关大队在隍城修梯田时挖出。直径2.7厘米,厚0.3厘米。铜象棋一套32枚,红铜质,大小相同,圆形,有阳文,楷书,双方字面有红、白之分。该器物属国家一级文物。3、钟形铜牌纹饰拓片(放大图)第三单元:素雅绚烂馆藏陶瓷单元说明:陶瓷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不但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它广泛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西和县博物馆藏的宋代彩绘武士陶俑、击鼓孩儿红陶佣、人物俑陶范、“齐寿”款白瓷枕、青釉瓷钵、青瓷盖樽、白釉瓷碗、盘、壶等釉陶器和瓷器,均显得素雅清丽,是我国现存陶瓷器中的精品之作。元代的钧釉瓷碗、褐釉瓷碟、明清青花青花菊花纹双耳瓶、青花秞里红山水图花觚、粉彩堆塑杂宝纹双耳瓶、窑变釉贯耳瓶、蓝釉瓷钵则显得色彩绚丽多姿,华美富贵。文物(47件)第一组:陶器组说明:唐以后,陶器的使用仍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用品,除了瓶、罐、壶、盆等日常用品外,其中也不乏精品,馆内现存的宋代武士俑威武雄壮,孩儿俑则显得活泼可爱,绿釉陶狗威风凛凛。另外,现存的几件人物陶范,则向我们展示了西和在宋代制作人物俑的工艺和这种工艺在当时流行。文物(16件):序号藏品号名称时代等级质地尺寸(cm)出土地图片100023绿釉陶狗宋?{汉}二级釉陶高:31县公安局移交200033彩绘武士灰陶俑宋二级陶高:28十里乡页水河村出土300034击鼓孩儿红陶佣宋二级陶高:15西峪乡崆峒村出土400170彩绘武士灰陶佣宋三级陶高:28十里乡页水河出土500171彩绘武士灰陶佣宋三级陶高:30十里乡页水河出土600172红陶孩儿佣宋三级陶高:11卢河乡卢河村出土700173红陶孩儿佣宋三级陶高:11卢河乡卢河村出土800263人物陶范宋二级陶高:7.5西峪乡崆峒村出土900264人物陶范宋二级陶高:7.5西峪乡崆峒村出土1000265人物陶范宋二级陶高:10.5西峪乡崆峒村出土1100266人物陶范宋二级陶高:9西峪乡崆峒村出土1200070彩绘桌椅画像砖宋三级陶长:31宽:16厚:5何坝镇才石沟出土1300122褐釉陶四门建筑构件宋三级釉陶高:19口径:13底径:11.5长道镇水泉村出土1400329黄釉陶罐唐陶高:16口径:12底径:10西峪乡西峪坪出土1500711铺首衔环陶罐元陶高:35口径:16.5底径:15.5汉源镇中山村出土1600358绿釉陶炉元陶高:6.8口径:11底径:6.8西峪乡崆峒村出土辅助展品:1、陶俑的合范制作方法。2、陶武士俑的图片3、吴玠、吴璘抗金斗争第二组:瓷器组说明:唐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成熟期,烧制的瓷器主要以单色釉瓷为主,青釉、白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釉色。宋朝的制瓷业蓬勃发展,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地方风格浓郁,代表性的有“五大名窑”。元明清时期的制瓷业,达到了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顶峰,器型、釉色、装饰以及工艺可谓集艺术之大成,极富魅力。这些特色在本次展览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文物(31件):序号藏品号名称时代等级质地尺寸(cm)出土地图片100001“齐寿”瓷枕宋一级瓷高:147宽:27长道镇水泉村出土200010青釉瓷钵宋一级瓷高:7.5口径:10.2底径:4.4汉源镇北关村出土300008青瓷盖樽宋一级瓷高:11口径:13底径:4.4汉源镇北关村出土400035青釉吼狮宋二级瓷高:31长道镇西团村出土500175白釉长颈盘口壶宋三级釉陶高:24底径:7十里乡段集村出土600036白釉瓷碗宋二级瓷高:4.7口径:13底径:5石峡镇库跟村出土700038白釉瓷碗宋二级瓷高:7.5口径:19.6底径:8洛峪镇元付大队出土800039白釉瓷壶宋二级瓷高:16.5口径:4底径:8石峡镇库跟村出土900040青釉瓷碗宋二级瓷高:8口径:18.5底径:5.5洛峪公社铜水大队出土1000089黑釉带盖瓷瓶宋三级瓷高:18底径:6.5汉源镇北关村出土1100095白釉高足杯宋三级瓷高:7口径:18底径:7何坝镇赵沟村出土1200096白釉碗宋三级瓷高:4口径:17.5底径:6.5何坝镇赵沟村出土1300097青釉方碟宋三级瓷高:2长:11.5宽:11.2汉源镇北关村出土1400897白釉碟元瓷高:1.5口径:8底径:4稍峪乡湾里村出土1500712大口樽元陶高:42口径:26底径:15六巷乡六巷村出土1600324白釉瓷碗元瓷高:5口径:14底径:5洛峪乡铜水村出土17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