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伤害事故处置的舆情困境与法律出路
高校学生受伤引发的社会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另一方面,它有助于监督相关责任方的处理进展,确保事件处理的公平。另一方面,它也承担着道德与法律、法律与政策、理性与理性之间的纠纷,充满了批评、赞扬和困难等负面能量。这种情形下,高校稍有不慎言行或处置不当,个案便可能迅速演变为影响校园稳定和社会和谐的热点事件。一、由于高中学生伤害,引发的舆论危机具有特点舆情是个诞生于网络环境中的新词,是“人们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原初表露,不需要得到多数人认同,是多种不同意见的集合”(一)偶发的伤害事故大学生伤害事故多半都是经过潜伏发酵后突然爆发或因不可预见的原因偶发的,具有不易预测性和不易防范性。而偶发的伤害事故通常会诱发不稳定的校园网络舆情,形成个案的舆论场。在此情况下,高校需要启动校园舆情危机应急机制,以控制事件发展的态势,预估事件的影响。(二)网络传播的影响伤害事故无论是伤及自身还是他人,其本身都会给学生、家庭、学校、社会造成不小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冲击。这种破坏性因网络传播而加剧,主要体现在因事故处置不当而加深的民众对高校乃至政府的信任危机,导致“扩大疑惧、泛化咎由、衍生伤害”,如上网谩骂事故处置人、肆意诋毁高校、无端质疑和否定教育主管部门的决定等。在舆情的推波助澜下,一旦个案转变为公共事件,其处置中将蕴含着巨大的社会治理风险。(三)加剧舆情影响当前,大学生伤害事故一旦见诸新媒体,个案常常会持续升温,直至社会舆情聚焦新的热点,影响才会消退。若舆情的参与者在事件报道上添油加醋,借机恶意炒作,误导公众,那么事故处置持续的时间会更长。在部分伤害事故中,受害人受到各式舆情的蛊惑或者“有心人”的怂恿,提出非理性诉求,导致事故的处置变成了漫长的马拉松式谈判,既耗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又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受害人及家属的正常生活。(四)社会舆情的应对:从关注个案问题到关注公共讨论大学生伤害事故,因为当事者是“高校”“大学生”,很容易吸引公众眼球,引起普遍关注。个案发生后,一旦有不负责任的媒体介入,则极易演变成为社会公共事件,由此引发的社会舆情,通常会跳出个案问题而聚焦到一些公共话题。例如借个案小题大做,把矛头指向高校教育管理方式、现行教育体制乃至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司法体制等,不问青红皂白地加以影射、批判、否定。(五)受害者的社会治理功能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多样,在归责问题上社会舆论最容易聚焦到高校是否承担责任这一话题。由于社会舆论中充斥着“上怕告,下怕闹”和“法不责众”的观念,加上“不闹没有,越闹越有”的负面示范效应的形成,受害人往往会抓住这些社会治理软肋,以纠缠的方式表达诉求,信奉“上诉不如上访,上访不如上网”的解决方法,企图通过事件公共化来给高校施加压力,获得额外赔偿,使得事故善后处置过程充满变数。二、舆情的表达空间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引发的舆情主战场在网络,而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多元性、交互性、即时性、动态性、聚合性特点,赋予了舆情无限的想象、讨论和炒作空间,舆情会瞬间发酵转变成社会舆论。因此,高校在处置伤害事故时,必须直面“舆论监督”“舆论干预”“舆论审判”构成的挑战。(二)舆论干预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热点事件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很容易‘一呼百应’,成为点燃舆情的导火索。”(三)公众舆论引导的缺失,是造成伤害事故处置法律效果异化的一个“越闹越有”在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场上,一旦学生伤害事故的个案通过网络发酵推演为公共事件,极易诱发不稳定因素。在一些扼腕叹息式的同情弱者的舆情指引下,受害人及家属多半选择设法绕开法律程序,主张不合法的诉求,要么提出天价赔偿,要么以“讨要说法”为由苛求相关部门依“重典”处分相关责任人,与高校进行博弈,时常导致事故的处置陷入僵局。如此,社会舆论无形“干预”司法已成常态,使置于公众舆论中的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置很难步入法治轨道,结果多半偏离法治理想和法律效果。不遵循依法处置的做法和“越闹越有”的示范效应的形成,导致伤害事故处置的法律效果异化,最终步入一个无奈的结局:高校要么以“超常代价”选择与受害者“私了”,要么因无法达成调解合意而无奈转入司法程序。无论何种处理方式,似乎都难以达成理性的合意。三、争议问题的集中反映射舆情危机实际上是利害关系人利益诉求的表达、社会公众对事件的看法、意见领袖和网民在争议问题上的思想交锋、官方与民间在处置过程中的意见交换等方面的集中反映。要实现疏导舆情、消解负面情绪、传播正能量、还原事实真相、解决问题的目的,务实有效的对话是关键,优化对话内容设计和提升对话能力是当务之急。(一)做好情绪管理,形成“共识”如何使舆论制造者和参与者回归理性,是高校在事故处置中必须直面的首要问题。在介入和处置过程中务必真切务实地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得起当下社会“情理观”的考验。1.情感抚慰,重在“情”与“理”的智慧交融。与舆情对话的内容设计,首先要直面的问题是如何安抚情绪。部分大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面对家属的情绪失控,高校应该视之为“人之常情”而包容相待呢,还是视之为“无理取闹”而断然拒绝?在“情”与“理”之间,在“同理心”与“自己立场”之间,高校特别需要谨慎把握,因为稍有不慎,受害人和高校就可能剑拔弩张、走向对立。大学生伤害事故处置中的情绪管理具体包括对学生、学生家属以及高校管理者自身的情绪调节,高校需要把握以下两点:第一,要有接受情绪宣泄的“同理心”。在部分致命的学生伤害事故中,受害者家长原本寄予的“子嗣后继、望子成龙”的希望瞬间破灭,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有的通过在校园里敬献花圈、摆设灵堂、现场烧香祭拜等方式寄托哀思。面对这些举动,学校应该带着“同理心”做好情感抚慰工作,引导家属的情感适度宣泄,认同“从俗即是从心”2.给个说法,重在“事”与“法”的合理重叠。在大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置中,受害者及家属首先出于本能想到的是向学校“讨要说法”,而且通常都是带着悲伤情绪和索赔意图的。换句话说,其实也就是要“论个理”,即要求高校对伤害事故的发生作出合理解释,并据此断定学校是否需要承担责任。这时,高校需要把握以下两点:第一,要能及时就事件事实和事故原因“给个说法”。面对受害人及家属“讨要说法”以及社会舆论的质疑、声讨,高校要第一时间查实事故原因,及时“给个说法”,务必做到客观真实地陈述事实和解释原因,不能主观臆断、避重就轻、含糊其辞。不论家属以何种方式“讨要说法”和宣泄情绪,高校都应该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声音,根据查实的真相及时给予答复。第二,要能尽快把责任情形理清楚、将赔偿诉求想周到。面对一些家属借用“讨要说法”的施压方式来主张不合理的诉求,高校要能耐心地解释,告知其争议的最终解决必须遵循章法,不能因人而变和因“闹”而异,必须依程序、依政策、依情理综合考量案情,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同时也要在处置过程中,酌情考量一些“情理”因素的合理成分,发挥“人身关照、情感抚慰”等情理因素能消解矛盾的功能,促成当事人在事故处置中较快达成合意,消除对“政策无情、司法冷漠”的误解,引导受害者及家属走出过激情绪,回归到既有的政策和法治框架内解决纠纷。(二)法律责任的回归大学生伤害事故处置的最终归宿是明晰责任,包括法律责任和道义责任。事故处置的程序和结果必须建立在法治框架内,同时满足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道义要求。换言之,“明之以法,帮之以需”,才是伤害事故处置的根本所在。1.确认法律责任,兼顾高校与学生之间特殊的行政与民事双重属性法律关系。关于学生伤害事故处置中法律责任的认定,高校要能正面回应舆情聚焦的几个常见法律疑难问题:高校和大学生在伤害事故中形成何种法律关系?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保护负有哪些合理注意义务?高校教育管理行为与学生受害结果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高校对不同类型的伤害事故承担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什么?高校承担法律责任和道义责任的理论基础有何不同?针对这些法律技术性难题,高校应向受害者及社会发出坚持依法处置的信号,及时向社会澄清处置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讲清法理。具体包括:首先要界定事故所涉法律关系和明确法律依据,其次要明确归责原则和方法,再次要依据注意义务和因果关系等因素综合判定责任承担,最后通过分析情理因素来决定是否给予适当的补偿。界定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必须考虑高等教育所涉的经济基础。精英教育过渡至大众教育,教育收费模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计划体制下完全免费到市场体制下部分收费,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也从行政法律关系过渡至行政兼具民事属性的教育法律关系,它属于综合性的法律关系。因此,大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及责任承担和一般侵权事故会有所差别,但仍然应该回归到民事侵权的法律框架内来解决。换言之,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置应当坚持适用《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等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同时参照适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这一部门规章来处理。2.明晰道义责任,兼顾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需求和当今中国的现实社会情境。《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26条第2款规定:学校无责任的,如果有条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本着自愿和可能的原则,对受伤害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该条确定了高校无法律责任的情形下,可以承担一定的道义责任,也就是人道主义帮助责任,它本质上属于道德责任,也可以理解为社会责任,而非法律责任。高校对受害学生进行经济补助,是以具备经济能力为前提的,同时还要结合诸如直接责任人的赔偿能力和受害人的家庭状况等实际情况而定。舆情是一个极富现代性的新生事物,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往往会对利益相关方造成“二次伤害”。面对一旦发生可能引发较大舆情的学生伤害事故,高校要做到精准研判情势、适时公开事实真相、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友好主动的姿态同舆情展开互动,树立一个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社会形象。(一)不当诉求的社会因素马克思说过社会舆论是“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第二,要能排除情绪干扰,把事理说明白、讲通透。高校要善用情绪管理方法,排除情绪干扰,对受害者及家属提出的一些非法诉求和不合理诉求作出有说服力的回应。首先,要找准家属提出不当诉求的根源。有些是源自于传统观念上的认识误区,比如认为高校是公家的单位,有赔偿能力,理应“花钱消灾”;有些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会议服务综合劳务协议范本版B版
- 2024年三方担保电子商务支付合同范本一
- 2024年度专业足浴技师聘用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年办公室员工餐饮服务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年局部工程维护施工协议文件版
- 2024年度劳动合作协议模板指南版B版
- 2024年家居铝合金窗安装合同版B版
- 2024品牌橱柜购销合约书
- 2024年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文件规范协议版B版
- 2024年产品销售合作及服务保障合同样本一
- GB/T 1871.5-2022磷矿石和磷精矿中氧化镁含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容量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 YS/T 630-2016氧化铝化学分析方法杂质元素含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 GB/T 24425.1-2009普通型钢丝螺套
- GB/T 16294-2010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
- 特殊治疗知情同意书
- 贾冰喳喳小品《彩礼谈判专家》台词剧本手稿
- 国际环境保护法讲义课件
- 白内障疾病护理课件
- 禾川x3系列伺服说明书
- 2022年IPA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等级考试基础综合试题
- 责任护士病情汇报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