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哲之争与《伊翁》的诗学解读_第1页
诗哲之争与《伊翁》的诗学解读_第2页
诗哲之争与《伊翁》的诗学解读_第3页
诗哲之争与《伊翁》的诗学解读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哲之争与《伊翁》的诗学解读

一、诗哲之争背后的思想消解虽然古希腊诗歌和哲学之间的纠纷由来已久,但也有一个发展和发展的过程。诗人与哲人的矛盾是随着古希腊人智识的崛起而逐渐产生并走向激化的。古希腊诗歌产生之处与原始祭祀密切相关,“无论如何,悲剧以及喜剧皆从即兴口诵发展而来(improvisationalbeginnings)”早期的哲人们围绕荷马史诗中的“神话”展开讨论,既有对诗的批评,又有对诗的辩护。批评者认为“宇宙是受物质的规律支配的,而不是什么神物所统治的世界”长久以来,提到柏拉图的“诗哲之争”,学者多集中关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对“诗”进行的批评与责难。其在《理想国》中指出了诗歌的两条罪状:“一个是文艺给人的不是真理,一个是文艺对人发生伤风败俗的影响。”从“诗哲之争”角度重新审视《伊翁》,揭橥柏拉图在该篇中“灵感论”背后真正的意图:对诗歌形而上意义的隐性消解。由此,尝试对柏拉图的诗学难题给予一种新的解决之道。二、技艺与知识简介“柏拉图的很多对话作品都强调了‘某某是什么?’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伊翁》中,苏格拉底首先便是抓住得胜归来的伊翁对于荷马和其他诗人有着不同的判断“你有本领解说荷马,却不能解说赫西俄德或其他诗人”(531c-c5)“技艺”,希腊文为“尽管技艺包含着知识,但技艺(technē)与知识(episteme)在柏拉图那里仍有着区别。technē指的是一种能够有效应用于实践的特定理性知识,而episteme指更为一般性的知识,而且这种知识可以被视作技艺的理论性组成部分在“技与哲”的比较中,不难发现《伊翁》中潜藏着的“诗哲之争”,苏格拉底越是否认诗歌是一项“技艺”,越是在荷马史诗中找出各项不同的“技艺”,从反面观之越是在给哲学出难题。因为诗歌中包含的“技艺”太多,根本没有一种所谓“诗的技艺”能够涵盖。而且苏格拉底在与伊翁的对话中明确认为荷马也好,其他诗人也好,他们诗歌所涉及的题材皆是“谈论诸神之间、诸神与人的关系;讲述他们如何交往;不也是谈论天上和冥府有些什么事情发生,以及诸神和英雄们的家世由来么?”三、苏格拉底的“迷狂”“诗”与“哲”的矛盾,在《伊翁》中变得尖锐,已非早期“诗哲之争”讨论诗中的“神话”问题。柏拉图所面临的是诗歌与哲学,何者能够言说真理的问题。哲人追求世界之本原,通过本原来理解和把握世界。而诗歌为普通民众所接触,“是希腊教育的主要教材,在希腊人中发生过深广的影响,享受过无上的尊敬”诗歌形而上意义变相地丧失。《伊翁》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在否定诗歌是一项“技艺”后,企图说服伊翁,诗歌源自神灵凭附,是灵感的产物。由此引出了著名的“赫拉克勒斯石”(诗歌对于“世界”的言说与解释,这种形而上的权利,在“灵感”中归于天上之神,不再是诗人能够自己表达的权利。甚至就连观众也在柏拉图精心设计的“锁链”中丧失了感知诗歌所言说的“世界”的感知权,“铁环之间相互吸引的力量都得自赫拉克勒斯石,……观众是这最后一环”(536a)诗人“迷狂”还是哲人“迷狂”?在苏格拉底对伊翁的说服中,将会更明显地看出这种“灵感论”的哲人设计。陷入迷狂的不是伊翁,反而是苏格拉底自己。《伊翁》中发表长篇演讲辞的苏格拉底似乎被缪斯凭附,陷入所谓的“诗歌的迷狂”,但从实质上来说其所陷入的迷狂乃是“爱情的迷狂”伊:凭宙斯发誓,说实话,他当然神智不清,苏格拉底。苏:你们同样感染了观众,你知道吗?伊:我一清二楚。每次我从台上往下看,观察那些(观众),都看到他们随着我所讲的(内容),或哭泣、或出神、或感动苏:我曾经说过,铁环之间相互吸引的力量都得自赫拉克勒斯石……(535d5-536a)在《伊翁》中伊翁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经常具有不对等性,在哲人“逻辑”的说服和引导下,伊翁往往不得不接受苏格拉底的立论。以上谈论“灵感”状态下“迷狂”的片段便是如此,伊翁在承认“神智不清”的逻辑前提下,紧接着“其描绘自己如何诚惶诚恐地注意观众对其表演的反应时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其并未陷入灵感状态”苏格拉底擅长在逻辑层面上迫使伊翁屈服,直面现实则是缺乏说服力的。这种不断劝说的努力正像苏格拉底作为哲人对哲学的一种“迷狂”。甚至到了最后,逻辑也失去了对伊翁的说服力,苏格拉底只好转向道德层面,给伊翁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选择吧,你是愿意被我们称作不诚实的人呢,还是愿意被认为富有神性呢?”(542a5)“神”背后隐藏着“哲人”的身影。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伊翁》中隐藏着另外一个矛盾,苏格拉底否认诗歌是一种技艺,那么对于诗歌好坏的评价,就只能交给赐予诗人灵感的神灵。然而《伊翁》一开篇,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却自己首先对荷马诗歌做出了判断:“荷马可真是一位最伟大,最神圣的诗人”(530c)尽管在《伊翁》中,哲人对诗歌的认识论批判给予了特殊关注,但哲人并不像《理想国》(卷十)中那样借用形而上学来作为批判武器四、诗哲之争的世界“诗”和“哲”其形而上意义都与“世界”有关,因为“诗和哲学同样表现整全”“诗”与“哲”两者形而上指向不同的“世界”。古希腊的“诗”和神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古希腊人解释世界起源和万事万物现象的工具。从形而上意义看,“诗”与“世界”密切相关。“荷马史诗再现了整个世界和其中的一切”而柏拉图所追求的哲学,其统摄和解释的“世界”,并不是“人”的世界,相反“人”在“世界”之外对“世界”进行一种凝神观照:“这时他凭临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观照,心中起无限欣喜,于是孕育无量数的优美崇高的道理,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诗”、“哲”两者“真善美”追求方式的不同。诗与哲,尽管两者形而上所指向的“世界”有着差异,但“哲人和诗人的冲突的核心是什么是美好的人生,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诗的“世界性”是展现式,是以“一”展现“多”,这种展现具有本质的直观性和感染的深刻性。然而“诗”所展现的“世界”是人在之中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人的复杂、伪善、也充满人的单纯、善良。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多面的世界,这是一个“人”如其所示的“世界”。所以荷马之诗写神的七情六欲、写神的善与恶,这种神实际上就是现实生活中人的本来面目。这种“展现”的世界,因其“虚构性取消了实证的必要性”,因而这个世界“获得了不受现象本义限制的超越和上升的自由”而柏拉图从“哲”出发,仅仅抓住“诗”的坏影响,在《理想国》中对“诗”进行审判:“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只是摹仿者,无论是摹仿德行,或是摹仿他们所写的一切题材,都只得到影像,并不曾抓住真理。”五、结语:“诗哲之争”—意义与启示若从现代文学学科的视角来审视《伊翁》中的“诗”,无疑在对其对话中关于诗的评价总会停留在“诗”作为纯艺术这一现象层面,这也是长久以来,少有人注意到《伊翁》中“灵感论”背后的“诗哲之争”的一个重要原因。柏拉图时代的“诗”,是诗乐舞三者合一,更重要的是它是作为一种教育公民的工具,作为具有形而上意义的真理言说者,这是柏拉图谈论诗的一个出发点。但是他认为这种教育或者说“诗”并不能给予“真理”,简而言之,它并不能促进城邦的正义。柏拉图作为哲学家其落脚点是城邦的政治,是城邦永恒的正义。在这个层面上理解柏拉图对话中的论诗内容,才能祛除文学学科意义上的“诗”所带来的遮蔽,从而回到柏拉图论诗的初衷。对《伊翁》灵感论背后所隐藏的“诗哲之争”的重新发现,不仅对古典诗学上柏拉图“灵感论”与“摹仿论”的矛盾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之道。更在对“诗”、“哲”各自与“世界”的关联中,进一步总结出人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也即世界如何更加“真善美”的启示。因该篇被视作“讨论‘诗歌灵感’(poeticinspiration)本质的一篇小对话”就柏拉图的单篇作品而言,“其诗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