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两晋本传考论_第1页
《晋书》两晋本传考论_第2页
《晋书》两晋本传考论_第3页
《晋书》两晋本传考论_第4页
《晋书》两晋本传考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晋书》两晋本传考论

《金书》是唐代官方修订的史之一,详细记载了两晋时期的历史。正如四库图书馆馆长所说,“十八部书籍去世了,研究金朝的人没有放弃,所以他们不放弃。”。然而,以历史书写为中心对《晋书》的列传编纂原则进行的研究目前尚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因此,本文将通过逐一讨论《晋书》西晋部分列传的设置,试图探索《晋书》编纂的内在思路,希望能够由此揭示出唐代史臣在撰写晋代历史时蕴含的史学意图一、《西晋开国元勋传》(一)杜预、张华的开国功臣《晋书》的列传部分由卷三十一开始,至卷一百结束,合计七十篇。如果仔细观察汉魏隋唐的正史,不难发现“宗王传”往往可以起到时代断限与划分的作用所谓泰始诸公,即司马炎称帝后于泰始元年(265)首批封公的异姓功臣,《晋书·武帝纪》记载名单如下:以骠骑将军石苞为大司马,封乐陵公,车骑将军陈骞为高平公,卫将军贾充为车骑将军、鲁公,尚书令裴秀为钜鹿公,侍中荀勖为济北公,太保郑冲为太傅、寿光公,太尉王祥为太保、睢陵公,丞相何曾为太尉、朗陵公,御史大夫王沈为骠骑将军、博陵公,司空荀顗为临淮公,镇北大将军卫瓘为菑阳公。而咸宁配享功臣,则是在咸宁元年(275)配飨于庙的大臣,《晋书·武帝纪》记载名单如下:以故太傅郑冲、太尉荀顗、司徒石苞、司空裴秀、骠骑将军王沈、安平献王孚等及太保何曾、司空贾充、太尉陈骞、中书监荀勖、平南将军羊祜、齐王攸等皆列于铭飨。由上可以看出,以上四卷传主除杜预、张华外,均列于泰始诸公或咸宁配飨功臣之中,是毫无疑义的开国功臣。杜预时代稍晚,在泰始咸宁论功封赏时尚未能进入政治核心圈。他曾“尚帝妹高陆公主”(二)西晋王朝开国功臣的形象首先,根据以上论述,可以发现张华并非属于开国功臣,那么他的列传为何会被设置于此呢?关于这个问题必须结合与他同传的卫瓘对比来考虑。皇太子司马衷的储位问题与司马攸事件是晋武帝时代政坛上的一个关键问题,卫瓘曾对此进行劝谏,由此与贾后结怨,导致了元康二年(291)卫瓘的被害结合唐代修史时的具体语境,这一问题便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安田二郎进谏则伯玉居多,临危则茂先为美。遵乎险辙,理有可言:昏乱方凝,则事睽其趣;松筠无改,则死胜于生,固以赴蹈为期,而不辞乎倾覆者也。俱陷淫网,同嗟承剑,邦家殄瘁,不亦伤哉!同时,由于张华在武帝时同羊祜、杜预关于灭吴计划的合作,使得他具备了与羊祜、杜预等部分开国功臣相近的政治形象,其列传得以跻身于众多西晋的开国功臣之间也是不违背修史原则的。这里有必要对唐太宗时代政治氛围对《晋书》书写的影响进行更为深入的阐释。《晋书》作为官修正史之一,在编纂时不可能任由史官天马行空般的按照己意去撰写,当中的若干处理都要符合唐代政府的官方话语体系。就以此处所讨论的立储问题为例,众所周知,唐太宗凭借玄武门事变登基,唐初在编纂唐代国史时对高祖时期历史进行了重构,从而形成了将玄武门事变的爆发归咎于唐高祖立储决策不当的逻辑,这种历史解释方式是为唐太宗时代的官方权力所认同的,又为唐初的史家在书写历史时所接纳,将此归纳为唐太宗时代政治氛围的一部分恐不为过。贞观年间编纂《晋书》,史官们在处理晋武帝的立储决策问题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种政治氛围的影响,这不仅从此处所讨论的《晋书·齐王攸传》《晋书·卫瓘张华传》可以看到,从后文所讨论的其他传记也可以看到第二,这四卷列传本身的合传原则如何。卷三三以王祥、郑冲、何曾、石苞合传,这四人的共同点是在西晋建国以后都基本丧失了实权。王祥此前就从未积极参与司马氏的禅代进程,在西晋建国后,他被拜为太保,因年老而“希复朝见”,此后更是以睢陵公就第卷三四以羊祜、杜预合传,既有共筹划灭吴的原因,应该也有二人与司马氏均有姻亲关系的缘故。卷三五以陈骞、裴秀合传,二人在武帝即位后依旧握有军政实权,后来在泰始、咸宁之际,陈骞以年老致仕,裴秀则壮年去世,都退出了政治舞台,从政治轨迹来看,二人具有很大的相似度,正是如此,得以合传第三,同样在泰始诸公和咸宁配飨功臣中占据一席之地,可称为西晋王朝开国功臣的王沈、荀顗、荀勖、贾充四人的列传为何不在这四卷之中。要想解答这一问题,必须去探讨四人在《晋书》中所呈现的是怎样的政治形象。王沈、荀顗、荀勖的传记均在《晋书》卷三九。王沈是凭借出卖故主高贵乡公曹髦得以为司马氏所信任,在泰始二年(266)便已去世,他作为西晋王朝开国功臣的政治功绩并不突出,再加之其子王浚在西晋末年的变局之中可谓贪乱之人,不奉晋室而是割据称雄,继而密谋僭号,从西晋王朝的角度来看,形象着实不甚光彩,因而不得进入开国功臣传记至于贾充,《晋书·贾充传》则直指为“晋室之罪人”,不仅将其与同属于外戚的杨骏合传,以表明杨贾二氏实为八王之乱、中朝倾覆的罪魁祸首,更是在论赞中对其进行了极为严厉的批评:贾充以谄谀陋质,刀笔常材,幸属昌辰,滥叨非据。抽戈犯顺,曾无猜惮之心;杖钺推亡,遽有知难之请,非惟魏朝之悖逆,抑亦晋室之罪人者欤!然犹身极宠光,任兼文武,存荷台衡之寄,没有从享之荣,可谓无德而禄,殃将及矣。逮乎贻厥,乃乞丐之徒,嗣恶稔之余基,纵奸邪之凶德。煽兹哲妇,索彼惟家,虽及诛夷,曷云塞责。昔当涂阙翦,公闾实肆其劳,典午分崩,南风亦尽其力,可谓”君以此始,必以此终”,信乎其然矣。尽管近年来多位学者对贾充的政治角色进行了再探讨,主张在研究时应祛除后世史臣强加于贾充身上的“佞幸”色彩事实上,《晋书》的这种设置既对此前的史学传统具有继承性,又具有独特性。在汉魏六朝时代保留的正史中,自《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直至《南齐书》等史书都有以宗王传分割时代的特点,但很少会赐予王朝的开国功臣一个单独的范围。而《晋书》在这一方面之所以会做出如此处理,是与晋代的创业历程有关的如果我们将视角继续延伸,很容易便会发现北朝系统的《魏书》并没有以宗王传分割时代的惯例,这表明南北朝在史学编纂体例上是不同的。而唐初编修的各种断代史中,由具有北朝背景的史官李百药修撰的《北齐书》、令狐德棻修撰的《周书》延续了《魏书》的体例,由来自南朝系统的史官姚思廉修撰的《梁书》《陈书》采取了《汉书》以来的惯例,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反映了南北朝时代的史学观念对唐初的影响,而唐初的史学界存在着争鸣,并未对采取哪一种体例达成共识。从这一角度上讲,唐初的史学界仍属于“后南北朝时代”二、以卷法律及其他官史为界,分则部分《晋书》的第二个宗王传在卷五九,收录的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东海王司马越等八位诸侯王,也即为人所熟知的“八王之乱”中的八王。八王之乱代表着西晋朝廷政治秩序的彻底崩溃,带来的是永嘉南渡、中朝倾覆。因此,以此传为界标,构成了区分西晋时代诸列传的重要分界线。《晋书》列传的第二部分便由卷三九至卷五八的二十篇传记组成。这二十篇传记的传目如表2所示。由于《晋书》的列传修撰成于多人之手,因而很难找到一个完全明晰的编纂原则。但大体说来,以卷五三、卷五六为分界线,可以将本部分列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诸传主主要为活动于武帝时代的各类人物,第二阶段的卷五三、五四、五五主要活动于惠帝元康(291-299)年间,而在此之后的卷五六、五七、五八则主要收录了一些武惠两朝游离于政坛之外,不便于列入其他传记的士人、武将,带有明显的收尾性质。下文将对这些列传进行分析,并就相关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一)《晋南北朝纪诸列传》的编纂与小序诸家族传的出现卷三九、四十的合传原则如上文所述,主要是依附于武帝的佞幸,其中卷四十的贾充、杨骏还具有外戚的身份。卷四一将几位清廉之士合传,卷四二将参与灭吴的几位将领合传,卷四三和卷四九收录诸人均为浸染玄风的清谈名士,但区别在于前者尚能在一定程度上留心于政务,而后者则彻底蔑弃名教、投身于自然。除此之外的卷四四至四八、卷五十所收录的都是武帝时代在中央政坛上有所作为的大臣,具体说来,卷四四以谦退之士为主,卷四五记载的都是一些直言进谏之士,他们对晋武帝以及依附于晋武帝的势力都提出了反对意见。而卷四六以刘颂、李重合传,这两人同前卷众人一样皆謇謇于王事,多次就政事提出谏言,但他们支持武帝的立储决策,崇重惠帝地位,因而未与前卷众人合传总的来说,清廉、谦退、玄风、二重君臣关系,这些都是在晋代非常鲜明的现象,《晋书》的编撰史臣正是对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有着深刻的把握,才会选择出这几个标准来对西晋时代的众多大臣作出分类。而有关齐王攸事件、惠帝储位问题,这些问题在唐太宗时代不仅是历史,更是能够勾联起现实政治事件的问题,卷四五、四六、五十这三卷的设置无形中体现了唐初政治氛围的影响。虽然目前尚无力勾勒出一条非常清晰的线索去解释这些列传的设置顺序,但是可以看出的是,这些列传大体以时代顺序为先后,位置靠前的列传所收诸人的平均时代比靠后放置的列传要早。这样一来,以时代先后为顺序和以类相从便成为理解《晋书》列传编纂的重要线索。当然,这种描述只是一个笼统的概括,具体到每个人身上是不完全适用的,如卷四九所收的谢鲲等名士明显比卷五〇的秦秀时代要晚,或许从以类相从和以时间为顺序这两个标准的优先性可以予以解释。同时,晋书《孝友传》被放置于《忠义传》之前可能暗含着六朝时人的忠孝先后观此外,卷四七的设置也值得关注。卷四七以傅玄为卷首,包含其子孙后裔,是典型的北地傅氏家族传。众所周知,《晋书》以及南朝诸史的列传中存在着大量历数子孙世系、宛如家传的传记,这与两晋南朝门阀政治兴盛有着密切关系。然而,如果仔细考察《晋书》中以某一个特定士族而编排的列传,会发现这样的家族传基本都存在于东晋部分关于《陆机陆云传》,将在下文进行讨论,这里只就《傅玄传》做一番申述。聂溦萌曾就《晋书》东晋部分的史源问题进行过探讨,她指出:唐修《晋书》东晋部分的家族传集中于中期,这与臧荣绪《晋书》在撰写这一部分时以列有众多家族录的何法盛《晋中兴书》为主要参考资料有关。而臧荣绪《晋书》的西晋和东晋前期部分以王隐《晋书》为基础修撰,因而唐修《晋书》的这一部分家族传数量很少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传、谱牒之学盛行,具体说来,魏晋时期家传盛行,南朝谱牒盛行,这些家传、谱牒在隋唐时代还有大量存世这一推测在傅玄家族列传的具体撰写中也可见一端倪,观卷四七整卷记载,大篇幅地收录了傅玄、傅咸、傅祗等人的言谈评论、文章奏议,如果没有相当程度的文献来源是无法实现的。同时,在傅咸、傅祗等人的列传中,对北地傅氏诸人在西晋中后期历次政治动荡中的选择进行了详细记载,从这些记载中反映的隐微心思,是借助传记书写而为北地傅氏成员不光彩的政治选择寻求正当解释。以傅祗为例,根据本传刻画的形象,他看似依附于杨骏,却始终对杨骏尽心规劝,其政治选择,并非刻意党附杨骏谋求政治利益,只是恪守为臣者本分、尽忠于晋室而已。这种记载的史源很可能便是来自魏晋时期盛行的私家编撰的杂传。根据章宗源的搜括,《北堂书钞》《初学记》等唐代类书中保存了《傅咸别传》《傅宣别传》等别传的部分佚文由此可知,《晋书》对这一列传的处理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有着史学背景的,唐初的史学在相当程度上依旧继承了两晋南朝以来的史学传统。(二)西晋将整体打造成“制曰”的《刑略传》卷五三是愍怀太子司马遹的列传,由于愍怀太子之死导致了八王之乱的彻底爆发,太康、元康年间各种政治平衡的完全崩塌《晋书》卷五四、五五这两篇列传的传主主要活动时代处在贾后执政的元康年间。卷五四为陆机、陆云的家族传,卷五五收录了夏侯湛、潘岳、张载等活跃于元康年间的中朝名士,考虑到当时有所谓“二陆入洛,三张减价”这里有必要对卷五四的处理略作讨论,此卷专叙陆机陆云兄弟,近似于吴郡陆氏的家族传。《晋书》之所以做出如此处理,应是因为本传的论赞部分为唐太宗御撰。《晋书》当中宣帝、武帝、陆机陆云、王羲之的传记均为唐太宗御撰,这从“制曰”的形式可以做出判断最后对卷五六至五八这三篇传记作一阐述。卷五六记载的江统、孙楚二人均在西晋政权中仕途不畅,前者的时代贯穿整个西晋,后者的时代则主要集中于武帝时。卷五七收录的若干人颇为驳杂,罗宪、滕修、陶璜、吾彦是自吴蜀归附的武将,马隆、胡奋是武帝时代在边境作战表现突出的将领,张光、赵诱活动的年代为八王之乱后期至永嘉(307-312)、建兴(313-316)年间。以上几人除了都身为武将之外,无论是年代还是事迹均无统一的标准,应该是对西晋时代一批不便于列入之前传记的武将的汇总,带有明显的收尾补遗特点。卷五八是周处、周访的传记,本传所记诸人除周处外,基本均属于永嘉南渡直至东晋前中期的人物,或仅由于卷首的周处时代很早,因此这一传记得以列于西晋部分的最后。西晋部分的主要列传至此便告一段落。随后的卷五九为八王传,代表着西晋政权的崩溃。卷六十至六三是两晋之际的死难志士和地方军阀,大致以时代先后排序。经过卷六四这一篇叙述武帝、元帝、简文帝诸子的宗王传之后,以卷六五《王导传》为始,便正式展开了东晋部分的列传,此后的内容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三、转型时代:《刑法志》的历史书写本文以列传的设置原则为中心,讨论了《晋书》在西晋部分列传的编纂思路。《晋书》在宗王传之间单独编排西晋的开国功臣,这既是对汉魏六朝历史编纂传统的继承,又具有在考察晋代历史特殊性后的创新。《晋书》对西晋其他列传的编排基本秉持“年代”和“事类”两个指标,而对一些特定列传的处理又反映了唐太宗时代政治氛围的影响,这与《晋书》官修的性质有关。由于《晋书》修撰的年代距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