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抄本新考_第1页
《孙子兵法》抄本新考_第2页
《孙子兵法》抄本新考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孙子兵法》抄本新考

关于善恶的定义因其不同的用途而异。一般来说,用于编年史的编纂和出版,是古代雕塑和手稿的最佳方式。基于时间的理论,宋代是最好的,元代是最好的,明代是最好的。阅读理论、精细评论、精细注释和印刷。清代的校勘家和藏书家对旧刻善本一般下限断自明代嘉靖,凡嘉靖以前的旧勘旧抄本都被视为善本。清代乾隆时期经过考据家、校勘家用多种版本精校写成的读本亦可视为善本。此外,未经删削或残缺的足本亦可称为善本。依照这些标准,所谓《孙子兵法》的善本不外乎以下几种本子:银雀山竹简本《孙子兵法》、影宋本《魏武帝注孙子》、宋本《武经七书》本《孙子兵法》、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一、银雀山是汉代早期的既传关系1972年竹简本《孙子兵法》出土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出的还有《孙膑兵法》,两种孙子兵法同时出土,使千百年来孙武、孙膑究竟为一人还是两人,《孙子兵法》到底是一部还是两部,这两个疑案得到澄清,表明司马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所记孙膑乃孙武后世子孙,二者各有兵法传世,《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著录有《吴孙子》、《齐孙子》两书正确不误。但是,银雀山出土的这批简文除了十三篇和几篇被认为属于《吴孙子》逸篇简文外,整理者往往很难分清属于哪一个《孙子》。因为简文中只有笼统的“孙子曰”,既未明言孙武,也未直呼孙膑,十三篇因为有今文可加对照,又有出土的篇题木牍为证,可明确分出,其它少数简文可据内容判断分别属于《吴孙子》逸篇和《齐孙子》,除此而外尚有一部分简文仍难以确定其所属。竹简《孙膑兵法·陈忌问垒》篇所附残简有“明之吴越,言之于齐,曰知孙氏之道者,必合于天地”的简文,加之整个简文在大量出现“孙子”时并未冠以“吴”或“齐”,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实际上在先秦时期人们显然是把两部《孙子》视为一家之学,它们在当时是以笼统的“孙子”之名一齐流传的。《吴孙子》十三篇在简文中独立分出,表明在西汉初期,它已经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但出土《孙子》篇题木牍说明,当时的十三篇与今本次序不同,并且分为前六篇和后七篇两组,后七篇的总题叫《七执(勢)》。简本文字较之传世今本亦更显古朴、简明,总字数也比今本少一些。银雀山竹简《孙子兵法》出土的意义和重要性在于:第一,使我们看到了西汉初年的古书原貌。竹简本《孙子》不仅早于我们所知的若干宋本《孙子》,而且也早于西汉晚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时的《孙子》,它应该是先秦古籍的原貌,我们可借此了解古代书籍在传授、抄写等方面的情况。第二,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校勘《孙子》的最古老的版本,以李零先生的话讲是“引进了一种带有历史比较性质的校勘方法,以代替旧校勘学中所习惯采用的那种单纯依靠堆积版本和考核字句异同的方法”。二、第三,原书为南宋孝宗刊本《魏武帝注孙子》在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卷一《孙吴司马法》内,共三卷,每半页11行,行大20字,小40字。全书正文5967字,重68字。书前有孙星衍序,书后有“嘉庆庚申兰陵孙氏重刊小读书堆藏宋本,顾千里手摹上版”字样,可知摹本出自顾广圻之手。书中避讳“慎”字,原书当为南宋孝宗刊本,现已不存。《魏武帝注孙子》是现存最早的《孙子》注本,宋代单行旧注保存至今的仅有此一类。此本在作为单行本实用的同时,又是与《吴子》、《司马法》合刻,实际上是一种合刻本。这三种合刻本不见于宋代著录,推想或许是带有曹注《孙子》的《武经七书》的一种节本或残本。因为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三四一及何薳《春渚记闻》,《武经七书》当时由国子司业朱服和武学博士何去非负责校刻,始于元丰三年,成于元丰六年以后。当时朱服曾建议说:“诸家所注《孙子》,互有得失,未能去取,他书所有注解,浅陋无足採者。臣谓宜去注行本书,以待学者之自得。”而宋神宗“诏《孙子》止用魏武帝注,余不用注”。故可知《武经七书》初刻时仅有《孙子》一种有注,其他皆为白文。这个《武经七书》当是后世《孙子》版本的主要来源。李零先生曾将《魏武帝注孙子》与宋《武经七书》本作过比较三、陆氏宋楼藏书《孙子兵法》在宋本《武经七书》内,凡三卷,每半页10行,行20字。全书共计5965字,重68字,白文无注。书前钤宋“礼部图书”九叠朱文大长印,卷首钤“汪士钟印”、“郁松年印”、“泰峰”三印。此本先后经汪士钟、郁松年(字泰峰)、陆心源收藏,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陆氏皕宋楼藏书被日本岩畸氏购去,藏于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现国内有《续古逸丛书》(三十八)影印本。这个本子为白文无注本,正文与《魏武帝注孙子》完全相同,应当与其来源一致,即同源于北宋元丰年间初刻本,只是删去了注文,其刊刻年代当在南宋时期。现在存世的白文《武经七书》仅有这一个本子。北京图书馆藏有此本的清影抄本两种,一种为四册,有“虞山瞿绍基藏书之印”、“铁琴铜剑楼”、“菰里瞿镛”、“良士珍藏”四印,当为清代著名藏书家瞿绍基所藏。一种为二册,有清代张蓉镜跋,有“曾藏张蓉镜家”、“延古堂李氏珍藏”、“南陵徐乃昌校勘经籍记”、“积学斋徐乃昌藏书”四印,据该书之跋,汪士钟藏书在道光乙巳年(1845年)秋散出,由鲍芳如转售给郁松年,此本即“由鲍氏影摹松本印写”。以后众多的《武经七书讲义》、《武经七书直解》、《武经七书汇解》之类冠以《武经七书》的注本,正文部分基本同于此本,而注文则五花八门,然均在版本学上无甚价值。四、《梁武》注本简称《甲书》此为《孙子兵法》之集注本,所谓十一家,据《天禄琳琅书目》说,是“曹操、李荃、杜佑、杜牧、王皙、张预、贾林、梅尧臣、陈皥、孟氏、何氏”等家。又说,书中又有“《十一家注孙子遗说并序》,郑友贤撰———说三十则。盖本有十家注,友贤辑且补之,为十一家也”。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则说:“自曹操至何氏,实十一家,郑友贤谓之十家者,盖注中引及杜佑,乃《通典》之说,佑本不注《孙子》,去佑不数,则十家耳。《书目》谓并友贤为十一家者,误也。”据李零先生的考证(甲)上海图书馆藏本该本每半页8行,行大17字,小26字。全书正文共计6007字,重68字。版心有“章珎”、“章”、“通”、“勉”、“中”、“庞”等刻工名。卷首尾钤“袁氏珍藏图书”、“袁埈”、“长安子孙”、“季振宜印”、“沧苇”、“昆山徐氏家藏”、“天禄继鉴”、“乾隆御览之宝”八印。书中避讳至“廓”字,当为南宋宁宗(赵扩)时所刻。据《季沧苇藏书目》、《传是楼宋元本书目》、《天禄琳琅书目》著录,此本原书曾经袁埈、季振宜(字沧苇)、徐乾学和清内府先后收藏。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此本为底本,进行了整理标点,由郭化若写了《代序》并翻译了《孙子》本文,排印出版。这个本子与上述《魏武帝注孙子》本及《武经七书》本有一些差异,一是较上述二本多出40多字,有不少为增衍者;二是异文多,有70多处。本书的优点是保存了曹注本以外的其它注本的注文,材料集中,便于了解其他注家之注,又保留了其他注文的异文,而这些异文与银雀山竹简本相合或相近。(乙)北京图书馆藏本(足本)同前本。书尾有承德堂牌记,钤“钟溪涧上”、“岳飞之印”、“戎马书生”、“周暹”、“高山流水”五印,上、下卷卷尾各挖去一印。(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