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还巴特》中的女性形象分析_第1页
《返还巴特》中的女性形象分析_第2页
《返还巴特》中的女性形象分析_第3页
《返还巴特》中的女性形象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返还巴特》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也是“困惑一代”的英雄。菲茨杰拉德一生创作了多部赢得赞誉的长篇小说,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而他在短篇小说领域亦颇有建树,《重返巴比伦》就是他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本文借助于西蒙·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理论视角,分析小说《重返巴比伦》中反映的男权制下的女性人物模式。《重返巴比伦》讲述的是主人公查理为拿回女儿霍洛莉亚的抚养权,克服了许多昔日陋习回到巴黎,最终却还是因为过去酒肉朋友的突然出现而没能如愿的故事。男权制下女性的地位低下,这一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多有体现。由古至今,在政治舞台上活跃的大多是男性,女性历来处于被统治地位。“男性通过政治‘治愈’了女性的身体‘欲望’的疯狂。这就是女性在社会历史中的‘反叛’和‘皈依’的二重性角色。”[1]110“反叛”体现为“强势”,遭到唾弃;“皈依”即成为“贤淑”,被男性把玩。在传统文学界,作家和社会中文学消费者多为男性,生于彼时,即使作者想要客观地描绘一位女性形象,也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符合社会消费的阅读期待的观念,更何况菲茨杰拉德对女性本就怀有偏见,甚至有“厌女症”[1]9。在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叙述者兼故事人物尼克,在对故事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评述中,特别是对黛西的解读中潜存着较强的男权意识及“厌女症”[3]36。尼克对女性的歧视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菲茨杰拉德对女性的立场和态度。其实除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外,菲茨杰拉德笔下的其他许多作品中女性形象也都或多或少体现了这一点。《重返巴比伦》中的女性人物更是这种典型的体现。男权制下女性形象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根据奈尔姆的分析,这些形象体现为:“强势”型、“受害者”型、“天使”型、“堕落”型,等等[4]262。《重返巴比伦》中,女性形象尽管不多,但无一不体现了男权体制下的女性人物都是男性中心社会被消费的形象。一、使用不同的方式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男权制下,女性必须是温柔娴淑且能逆来顺受的,具有反叛性的强势女性是不受欢迎、遭人厌恶,甚至成为男性中心的“敌手”。西蒙·波伏娃在其女性主义批评著作《第二性》中对此进行了论述:从女人有自由的时候起,她只有一种命运,即为了她自己而去自由地创造。于是两性关系成了一种斗争关系。既然成了同类,女人就仿佛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如她身为异己的大自然的一部分面对男人时那样,此时女人全都变成了敌人,但是,和其他外表一样,这种充满敌意的外表也不是女人的最后面目。相反,在女人世界中引入了善恶对立说[5-6]90,645。《重返巴比伦》中的玛丽恩就是这样一个强势的女人,从她的衣着、神态及话语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一点。作者在描绘玛丽恩这样一个强硬的女性形象时,总用林肯这样一个“老好人”般的男性形象来对比,他的举手投足都更加凸显出玛丽恩的强势。查理第一次拜访时,玛丽恩让查理感受到很大的压迫感和不自在,查理问候玛丽恩的友好态度都是伪装出来的,而玛丽恩的反应也不冷不热。相比之下,林肯就表现得很友好,不仅和查理握手,还亲密地把手搭在查理肩上。听到查理无意中提到下午去过酒吧,玛丽恩的强硬又再次表现出来:“她紧紧地盯着他。‘我以为你也该对酒吧感到厌烦了。’”[7]523查理表明他现在每天只喝一杯酒后,玛丽恩的话又带着居高临下命令的意味,“我希望你能坚持下去”[7]523。她对查理的嫌恶,通过她的冷言冷语表露无遗。查理第二次来到家里时,玛丽恩一出场就又一次给人压抑的感觉,“穿着微表哀悼意思的庄严的黑色夜礼服坐在那里”[7]535。与之相比,林肯则表现得很兴奋。谈到过去的问题,玛丽恩严厉地审视着查理。查理感性地表白想要和女儿一起生活的决心后,林肯随即附和着他懂这种感受,玛丽恩却尖锐地质疑他为何早没想到。玛丽恩的态度让查理难以忍受,但为了拿回女儿的抚养权,又不得不默默忍受。作品一开始就将玛丽恩塑造成一个强势、盛气凌人的女性形象。这在读者的阅读期待里,形象已经大打折扣,特别是在男性人物林肯的反衬下尤甚———这似乎是一个“阴盛阳衰”的组合,而这种组合往往都会被归咎于女性的强势。在波伏娃看来,因为在这个体制中,定义和区分女人的参照物是男人,而定义和区分男人的参照物却不是女人。她是附属的人,是同主要者(theessential)相对立的次要者(theinessential);他是主体(theSubject),是绝对(theAbsolute),而她则是他者(theOther)[5]11。在男权社会,我们可以将强势的女性理解为一种反抗的力量,一种对男权统治的颠覆,但这种敌对关系当然都要遭受到男性“主体”的厌弃,甚至愤恨。二、女性形象的塑造著名的理论批评家伊莱恩·肖瓦尔特在分析托马斯·哈代的《卡斯特桥市长》时指出,该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像他的其他小说一样,有点理想化,她们是被压抑的男性自我的忧郁的投影”[6]662。在男权社会里刻画女性形象,必须使她受压迫而成为受害者,以期博得读者怜悯,正如男权社会里男性欺压女性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样。因此,“受害者”型的女性形象也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在查理和玛丽恩的回忆中,我们看到查理曾与海伦大吵了一架,而后独自回家并反锁家门。海伦一个小时后回来,“遇上暴风雪,穿着便鞋在雪中徘徊,茫然不知所措,连一辆出租车都找不到”[7]545。到了家,发现门被查理锁上,她只能放弃回家而冒着暴风雪去找玛丽恩。这样的描写让读者非常有画面感,似乎看到柔弱的海伦在风雪中哆嗦前行。恰恰因为在暴风雪中受冻,海伦病倒了,随即郁郁寡欢而死。作品把海伦塑造成一个终生的“受害者”,从而也成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描述了女人的处境:“与男性相比,女性成为物种的牺牲品的程度更大;而人类始终在设法摆脱受制于物种的命运。”[5]91作品中的另一个受害者是查理的女儿霍洛莉亚。作品表面上讲述的是一个强势的女性与一个忏悔的父亲的争斗,而细心的读者会体悟到,作为被争夺的对象———霍洛莉亚才是可怜的受害人:成长中的女孩得不到亲生父亲的呵护,在一生中都会留下阴影。男权中心下女性地位低,男性把女性当做物品对待,随自己喜好处置,女性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这类“受害者”形象也是男权中心的反映。三、“柏拉图”型女性形象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用“女人神话”这个术语描述人类历史上反映在宗教、哲学、文学、历史叙述以及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及处境。“神话是如此多样,如此矛盾,以至从一开始就看不出它有统一之处:大利拉和朱迪斯,阿斯帕西娅和卢克丽霞,潘多拉和雅典娜———女人是夏娃又是圣母玛丽亚。她是偶像、仆人、生命之源、黑暗的力量;她是庄严沉默的真理。”[6]645男性按照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去想象,把自己认为所有好的女性特质都赋予某个女性形象。凭自己的爱憎去塑造女性形象,同样也是男权中心的表现。作品中,霍洛莉亚就是个天使般的小孩。她懂事,像她这个年纪的小孩正是喜欢玩具的时候,爸爸说带她去买玩具,她却拒绝,只因她知道爸爸已不像从前那般富有;她聪明,考试考到第三名;她可爱,父女俩一进餐厅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大家都夸她可爱;她有礼貌,和洛兰再见时,她“彬彬有礼地行了个曲膝礼”[7]533。霍洛莉亚身上体现了许多美好的特质,在作品中如同天使一般存在。天使般的人物往往是男性对女性的期待,是他们按自己所想塑造的形象。这也是一种男权中心的体现。四、被诱变的女性形象男性主导作为文化传统遗留下了关于女性低劣于男性的普遍观念。西方文化典籍《圣经·创世纪》中,夏娃勾引亚当,使其堕落,人类被逐出乐园,因此,夏娃就成了“妖女”的始祖,这一形象被反复复制成堕落模式。古希腊神话里半人半鸟神海妖塞壬(Siren)惯用她美妙的歌声诱惑水手,导致船只触礁或落入险区,甚至水手落水死亡;希腊神话中最典型的“祸水”则是潘多拉[2]92,等等。堕落女人的极端代表通常表现为妓女(thewhore)。男权话语体系里对待妓女的态度是最典型的。波伏娃指出,在女人神话中,妓女“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因为她们“对男性最顺从,可是也比较能摆脱”,她“可以让人们进行恶魔崇拜而又不会冒多大风险,因为撒旦会不邀而至。她处于男性世界的边缘,与她有关的法律实际上是无关紧要的”[6]646。在作品中尽管没有直接把堕落女人书写成妓女,但洛兰的形象不能不说就是这样一个代表。首先,查理没能拿回女儿的抚养权都因昔日的酒肉朋友邓肯和洛兰的不请自来。作品中对邓肯的着墨不多,只说他是查理大学时期的朋友。而洛兰则是“三十来岁、讨人喜欢的金发女郎”,“多情并带有挑逗性的魅力”,“三年前怂恿他们消磨时日、大肆挥霍的一帮人中的一个”[7]531。作者用这样一个女性形象作为一大帮堕落者的代表已经显而易见了。再者,上述的描写带有推脱责任的意味:如果不是因为洛兰等人的怂恿,查理和海伦便不会过着大肆挥霍的日子。查理想要改变,想要斩断过去,于是就为自己过去的堕落找借口,将过错推到“怂恿他们消磨时日”的洛兰身上。同时,作者对洛兰神态举止的描写:“哈哈大笑”,“突然坐到椅子靠手上,把目光集中到理查身上大声说,‘哦,多漂亮的小男孩!过来,小男孩。’”[7]555无一不让读者感觉洛兰是一个堕落、举止轻浮的女性。这样,读者会直接将矛头集中在这位女性身上。从而认为,正是由于洛兰的勾引和诱惑致使查理荒唐度日并最终没能拿回抚养权。除了洛兰,当查理在小酒店时,还有其他堕落女性形象出场。“一个女人和他搭讪”[7]525,查理给她买了几个鸡蛋和咖啡后,仍用勾人的目光望着他;在查理回忆与海伦的过往时,想起周围许多姑娘由于纵酒或吸毒而拼命喊着被拖出公共场所;等等。这些形象都让人感觉女性的堕落不是个体,已经是一个社会群体。“男人知道,要满足自己的欲望,要让他的种类永存,女人是不可或缺的。”[5]91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男权社会里女性地位的低下,女性还成为男性主体的对立面的客体“他者”,这些他者一方面为男性主体所消费,另一方面还要为男性主体的“堕落”承担责任。以上4种女性形象都是按照男性的心理期待、男性的爱憎建构起来的,是男性虚构的女性神话,明显的表露了男性中心意识。为什么要虚构女人神话?整个有意义的世界,只有通过女人才能够存在,她是男人的行为与情感的本体,所有能唤起他们自由的主动性的价值的化身。从波伏娃的理论到菲茨杰拉德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这就是女人具有双重外表的原因:她是男人梦想的一切,也是他不能获得的一切。这时候,她就化身为男性欲望的载体,或者是天使,抑或是顺从的女友;她充当的是仁慈的大自然与男人之间理想的调解者,也是尚未征服的大自然的诱惑,和一切善相对立[8]。有时候,女性又要扮演从善到恶,或者是所有道德价值的化身,也是反对这些价值的化身。她是行动的主体,也是行动的任何一种障碍,是男人对世界的把握,也是他的挫折。所以,她是男人对自己的生存以及对他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