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中的诗与哲学之争_第1页
《理想国》中的诗与哲学之争_第2页
《理想国》中的诗与哲学之争_第3页
《理想国》中的诗与哲学之争_第4页
《理想国》中的诗与哲学之争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理想国》中的诗与哲学之争

诗是“模仿”而非韵律时虽然柏树本人(607b)说,“诗歌和哲学之间的斗争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但真相是否如此?尤其是当我们考虑到亚里士多德的定义,将诗视为“模仿”(mimesis)而非韵律时(1447a)一、苏格拉底的模仿诗《理想国》中苏格拉底从具体的对话角度来看,对诗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次讨论中,它开启于言辞城邦建构时遇到的城邦卫士教育问题。如果更准确地说,首先是城邦卫士幼年期的教育问题(377a)。此处苏格拉底认为,幼年的城邦卫士应该接受一种与诗人们流传的神话截然不同的教育,以将一种适合言辞城邦的道德观念注入灵魂,诗人之所以不能负担这一重任,是因为他们的言辞恰如一个拙劣的画匠,以至于无法描绘出天神与英雄的真实样貌(377e)。所以众神之间冲突竞争交战的故事都被斥为虚假的因而不可流传,无论这些故事是否被认为有特别寓意,因为年幼的护卫者无从分辨是否有这种寓意(378b-e)。同样,苏格拉底以一种惊人的虔敬态度对诗人的创作进行了审查与立法,这种虔敬态度远远超过了一般希腊人的宗教心理。首先,神并不是一切事物的起因,而是并且仅仅是善的原因,所以“宙斯混吉凶、随意赐凡夫”这样的观念毫无疑问是错误的,即便某人的苦难发生了,也要视为“在被惩罚中得益”(379c-380c)。其次在于,苏格拉底坚称神乃至属于神的一切都不会将自己的本相(eidos)变成其他的形象(morphas),而且也不会以言语或者行为来进行欺骗(380d-383c)。同样诗人对于冥府的描述也应当删除,理由是对冥府与死亡怀有高度恐惧的人不可能勇敢,也就无法激励鼓舞那些城邦卫士(386a-387c)。基于类似的理由,英雄与神灵的悲痛、冲突、嘲讽、宴饮乃至情欲,由于不利于卫士们培养自我克制的精神,也就都应当删去(387d-391c)。第二次集中批评来自于第十卷,它依赖于“床的理念—现实中的床和床的形象”这个三重区分,诗人被视为模仿者的模仿者,并且是一切事物的模仿者,所以对于事物本身并无任何知识可言(595c-602a)。因此在灵魂的每一个特殊形式(eidos)都被分别地辨析之后,这个批评才能够进行(595a)。模仿诗的坏处在于它腐蚀听众的思想首先,作为言辞城邦的创建者,苏格拉底特别声称“我和你此刻并不是诗人”(379a),但如果以第十卷中3种制造者的标准来看,言辞中的城邦毫无疑问既不是城邦的理念其次,《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虽然对诗人作品多有批判之语,但同时在讨论中他也经常援引诗人作为例证,这时候被排除出去的诗人作品又重新成为正当的了。事实上这种情况在柏拉图笔下经常出现,用对话中人耳熟能详的诗人言辞来作为苏格拉底主张的权威论据再次,对于诗人的批判很大程度上在于“经常性使用虚假”这一问题,但是言辞城邦中并非没有虚假的位置,正相反,言辞城邦的缔造者清楚地知道,城邦的稳定不得不依靠“高贵的谎言”来进行(414c)。尤其是在宣称“任何事情,它的开始总是最重要的”(377b)于是可以发现,这个要求驱赶诗人的言辞城邦,其创立者实际上是诗人,创造过程中依然会诉诸诗人的权威,以及当创立者们声称诗人言说虚假的同时又使用“高贵的谎言”,甚至对话的主导者本身也常常表现出另一种态度,那么不妨认为苏格拉底在对话中创立的言辞城邦对于诗与诗人的严厉反对,看上去与对话本身存在着一种自相矛盾。二、哲学与模仿的不同意义当我们意识到了这种看上去存在的矛盾,回头审视《理想国》的讨论过程就非常必要了。一个非常基本的事实是,对话中对于诗和诗人的全部批评,实际上也都是在理想城邦建构这一过程中展开的,而这个建构本身在对话中虽然占据了漫长篇幅,但就其目的和性质而言,它实际上依然是为了讨论正义问题所进行的一次思想实验。在第九卷的结尾处,格劳孔和苏格拉底清楚地知道,这个言辞中建立起来的城邦并不可能成为现实,同样“或许它在天上有一个原型,而它是否现在存在还是将来才能存在都不必考虑”(592b)那么,如何去理解苏格拉底在这里做的一次诗人式的模仿就成为了问题,虽然没有使用诗人的表演形式,但苏格拉底确实像一个真正的诗人那样,用模仿的方式去塑造了一个并不存在的城邦,如果加上第十卷的厄尔神话,这个过程称得上是与他批判的诗人一样,“不论在天宇之中还是地下冥府之内的东西无不制作”(596c)如果从前文对诗人的批评来看,苏格拉底虽然难逃使用模仿之嫌,但这种模仿与诗人的模仿尚有不同,在辛奈柯看来,苏格拉底的诗作并不鼓励灵魂中欲望部分的快乐和痛苦而是锻炼理性能力,也并不模仿变动不居的现实事物而是模仿理念城邦,所以苏格拉底并不具备传统诗人的错误但是这种改造依然不能说是无懈可击的:苏格拉底确实改造了诗,但是这种改造本身也是以创作更符合言辞城邦中判断标准的新诗来进行的。苏格拉底解决诗与哲学古老纷争的手段看上去是以哲学改造了诗,实际上却把哲学家改造成了诗人。如果仅仅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意味着《理想国》在这方面的论证到此已经彻底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也正因如此,在讨论完诗的问题之后接续的厄尔神话乃至于整个第十卷,也经常被当成是一次失败的尝试,比如安纳斯(J.Anans)就直接声称这一结尾是“蹩脚而凌乱的”,甚至破坏了全文的主旨,因为正义与不义都成了命运的一个部分如果我们想要为苏格拉底的言辞与制作进行辩护,不肯停留在这种看似失败的地步,那就必须证明,厄尔神话作为哲学化的诗本身,其制作者并不能够视为一个诗人,而是一个能够使用模仿技艺的哲学家。换句话说,意味着如下两个事实必须得到证明:1.厄尔神话尽管使用了诗人的方式制作,也依然是哲学的;2.哲学与模仿本身不是不相容的。厄尔神话具备的诗性特征是如此明显以至于没有人能够忽略:首先,它从结构和内容上都让人联想起奥德修斯在冥府的经历,甚至以“这不是讲给阿尔基努斯的冗长故事”(614b)同样,这个神话又如此清楚地体现了哲学对于诗的改造:它基于关于灵魂不朽的论证而得以可能,这个论证的基础是哲学式的:灵魂自身的恶和其他事物的恶都不能够毁坏灵魂,所以灵魂就永恒地存在着;其次诉诸了神是善的原因而非恶的原因这一伦理学原则,即便正义的个人遭受苦难,也最终导向好的结局(613a);再次,转生之前的命运选择中唯有依靠对于美好生活的知识———也就是哲学或者说对于智慧的爱而非习性(618c-619c)。最后,厄尔神话改写了英雄的命运抉择,尤其是奥德修斯选择了不再爱好荣誉而关心自己事务的平民生活,这个抉择很容易让人想起苏格拉底。布鲁姆(A.Bloom)指出了奥德修斯与苏格拉底之间的这种相似性就模仿问题而言,苏格拉底与荷马都使用了模仿这一诗人的技艺,而且甚至也都涉及了城邦内外包括神灵与冥府。那么除了内容之外,这两者是否有什么区别?一个可能的批评是,考虑到言辞城邦中一人一艺的原则(370b、374a、395a),苏格拉底的诗人身份恰恰说明哲学被诗暗中取代了。然而这个批评本身是不成立的,因为首先苏格拉底并不是一个言辞城邦中的哲学家,对话中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他是一个城邦护卫者或哲人王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理念论对于世界做出了一个存在论等级的划分,而哲学表现为沿此上升的辩证法之旅,但苏格拉底拒绝描述辩证法之旅的具体情况,理由是格劳孔尚未准备好因此,厄尔神话确实表明,通过哲学对诗的改造并不会影响到哲学的优先性。也由此可以去探索荷马与苏格拉底的模仿之间的本质区别:既不是模仿的技术,也不是模仿的方式,而是两者对于人类生活真理认知的分歧。三、苏格拉底的神话与人类命运的重构尽管苏格拉底和他的同伴使用诸多办法去批判诗人,他们也依然承认自己受到了诗的魅力感召,对于古希腊人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在古希腊人那里,诗的价值不单单在于使人愉悦,也不仅仅在于塑造了政治技艺与道德认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诗人们通过讲述关于生死、英雄、神灵乃至世界起源的故事,提供和塑造了希腊人的宗教观念,实际上给出了人应当如何生活的教诲。然而在诗人们描绘的世界里,人类的命运(moira)一开始就被注定了,阿波罗面对愤怒的阿喀琉斯露出了些微的嘲弄:“佩琉斯之子,你为何这样快腿追赶我,一个有死的凡人追赶不朽的神明……你杀不了我,因为命运注定我不死。”面对生活的有限性与不稳定性,人类的一切智慧与努力都无法改变必将死亡的命运,因此人们只能追求现实的享受与不朽的荣誉,在既定的时间与命运中降生、生活、死去,变成冥府中飘荡的魂影。这种必死的命运甚至消灭了诗人笔下英雄的荣耀,奥德修斯在冥府里面见到阿喀琉斯时,后者曾经悲叹宁愿在大地上作为奴仆,也不愿统御冥府的亡灵因此也就不难理解苏格拉底对诗人笔下冥府诗句的严重不满,这些诗句本身或许并不会使读者们心生惧意,但诗人们对人类生活本身所描绘的图景却消磨了人类生活的尊严和价值,所以苏格拉底必须要重新讲述一种完全不同的神话,以此反击诗人们错误而有害的模仿。在苏格拉底看来,哲学的模仿与诗人不同,后者相信他们掌握了人类生活的全部真理,这才是诗人们讲述的最大虚假。同样是对于人类生活的模仿,死亡也依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诗人讲述的人类非但不由自主,而且也是纯然被命运束缚的奴隶。由于诗人对于灵魂的理性缺乏认知,也就不能依赖这个理当统御灵魂并朝向神圣存在的部分,所以无论诗人的神话如何动人心弦,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仅仅是人类生活的表象,在哲学意义上来说,诗人由此得到的一切也都是虚假的。死亡在苏格拉底那里,其最大的恶也不过是摧毁人的肉身,虽然不能在现实世界里面摆脱命运与生死的影响,但苏格拉底通过重塑神话将人类命运与一个超越的不朽领域相结合,在这个领域里面,人能够通过智慧和正义去自由决定自己的命运,从而找到生活的真正价值之所在。凯法洛斯在对话的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对死亡和报应的畏惧(330d-331a),这种畏惧是由传统神话根植在心里的,而苏格拉底在最后用厄尔神话对凯法洛斯做了回应,虽然后者已经缺席了讨论。并且这种重建了的神话并非仅仅能够作为某种政治或道德领域内的教育,它究其本质而言既是muthos也是logos,是神话也是哲学的一个部分。苏格拉底重新塑造了冥府与洞穴来作为对哲学探索的模仿,在这个过程中,神话的读者们得以认识到灵魂的神圣起源,而这个起源是在现实中被遗忘了的,而与此相反的东西就是回忆。韦尔南将回忆称为终末论神话的中心:“对瞬时存在的拒绝态度……它被看做一种可以超越时间、回归神界的力量。”除此之外,考虑到辩证法之旅的上升过程,尤其是理念(eidos)与看(eido)之间天然的亲缘关系,对于理念的形而上学知识就不可能是仅凭着思维和推理能够达到的,而是经过长期训练之后通过灵魂之眼直接看到的东西。因此,就像苏格拉底没有办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