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单元:同步写作写驳论文写作任务以“驳‘流言止于智者’”为题作文。【经典引路】驳“实惠”论魏巍有一些人说:“学雷锋,不实惠。”实惠与否,要看对谁说。雷锋在风雨之夜送母子回家,就使这个劳动妇女和她的孩子得到了实惠。他在车站上乐呵呵地为大家扫地,就使来往的旅客得到了实惠。他把节省下来的钱捐给了爱灾的公社,就使这个公社得到了实惠。这些,怎么能说不实惠呢?如果从利已主义的观点出发,讲的是对自己的实惠,那倒也是,因为很难说学了雷锋就能拿到多少奖金。这就又回到我们多年前讨论的老问题:你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你究竟是为人民大众而生活,还是仅仅为个人而生活?在过去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牺牲了多少忠诚可爱的战士。如果他们只考虑个人的实惠,还怎么肯抛头颅,洒热血呢?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怎么会有今天?同样,今天的青年,如果时时处处都讲个人眼前那点“实惠”,不肯多出一点力,多干一点活儿,那就不会有幸福的明天!我们共产党人,既要强调革命理想,又要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四人帮”只说漂亮话,长期漠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现在这个错误已经在纠正。今天,我们党提出努力实现“四化”正是为中国人民得到更大的实惠而战斗。但是,作为我们个人来说,作为一个先进的个人来说,都应该把革命的理想放在首位,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决不可见利忘义,斤斤计较个人眼前的一点所谓“实惠”,模糊了自己的理想!一些所谓“实惠”者,简言之,钱也。如果每做一件事,都要从钱来考虑,有钱就做,没有钱就不做,钱少就少做,那么,一个儿童失足落水,还有谁去救他?我们的祖国一旦遭到侵犯,打一次冲锋,又该给多少钱呢?看来“实惠”论,其实是小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如果信奉了这种哲学,就会把革命理想看得一钱不值,一切革命原则都会丧失净尽,一切罪恶都将接踵而至。这种风气蔓延开来,对我们的人民事业将是十分危险的。还是听听列宁的话:“做事就是为了拿钱,——这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道德。”再听一听马克思的话:“从做生意和金钱中解放,……也就是现代的自我解放。”赏析这是一篇击中时弊的驳论文。文章第一段亮出“敌论”并揭示其内涵,指出“实惠”论者的出发点是个人主义;第二、三、四段指明抛弃个人的“实惠”,勇于牺牲,甘于奉献,才能有多数人的“实惠”,直接论述人生的目的和意义,间接揭露“敌论”的危害,即坚持个人主义的“实惠”论就会放弃革命理想,危及国家和集体利益;第五、六段指出“实惠”论的实质在于钱,进一步揭露“敌论”的危害;最后一段引用列宁和马克思的话作结,为人们指明方向。全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是一篇成功的驳论文章。这篇文章的成功除了布局的合理,说理的透彻,还在于突破口选择得当。“学雷锋,不实惠”,这是错误十分明显的观点,但是批驳从何下手呢?作者在指出实惠与否因人而异之后,用一个独立的段落,揭开了问题的实质:“这就又回到我们多年前讨论的老问题:你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你究竟是为人民大众而生活,还是仅仅为个人而生活?”这是双方争论的焦点,也是问题的实质所在。文章从这里下笔,把这个问题谈透,再谈“学雷锋,不实惠”的问题,孰是孰非,自然就昭然若揭了。文章的成功告诉我们,选择双方争论的焦点是写好驳论文的关键,从焦点处下笔突破,一下子就能划清界线,分清营垒,在此基础上进行反驳,旗帜鲜明,方向清楚,易于驳倒对方。【技法指导】技法一:驳论据在议论文中,论点是灵魂,论据是支持论点的理由和依据,是论点得以成立的基石。如果能够揭穿对方的论据是虚假的、片面的,那么它所支撑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鲁迅《文学和出汗》一文驳斥了“文学要写永久不变的人性才能长久”这一观点,第二段写道:“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作者选择对方的论据作突破口,采用推理证明法指出其论据的荒谬性:既然已经被消灭,教授何以知道它们是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呢?论据是虚假的,自然无法支持其论点,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技法二:驳论证揭穿对方论点和论据之间没有内在联系,论证不合逻辑,指出由这样的论据推不出这一论点来,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开篇先承认对方的论据是真实的: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是事实;后来相信国联,是事实;现在求神拜佛,也是事实。接着指出,这些都不是“自信力”,“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是“他信力”,而求神拜佛则是“自欺力’。既然“不曾有过自信力”,当然也就无所谓“失掉了”,也就是说,对方的论据是真实的,但证明不了对方的论点。这个过程就是驳论证的过程。技法三:驳论点直接摆出对方错误的论点,然后针对这个论点,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指出其错误和荒谬,从而直接驳倒论点。例如,魏巍的《驳实惠》,批驳“学雷锋不实惠”的错误思想,文中有一段这样写道:“所谓实惠者,简言之,钱也。每做一件事,都要从钱来考虑,这才有了实惠。显而易见,实惠论其实是小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如果信奉了这种哲学,就会把革命理想看得一钱不值,一切革命原则都会丧失净尽,一切罪恶都将接踵而至。”这里揭示了实惠论的实质,指出了它的危害,这个过程就是直接驳论点的过程。技法四:引申法引申法,又叫归谬法,也是一种颇为人们称道的驳论方法。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对某一结论的合理引申,使错误的观点充分暴露其荒谬性。唐弢的《琐忆》记载了鲁迅的一个故事。有一次,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闹得满城风雨。鲁迅先生幽默地说:“同学同游,皮肉偶尔相碰,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鲁迅先生在这段话中形象地运用了引申法,使国民党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泳的行为显得那么无聊、愚蠢,使文学青年们听了“笑不可抑”,引申论证的效果于此可见一斑。技法五:立论和驳论的转换乍看,“立论”与“驳论”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甚至可以互相转换,因为任何一篇驳论文在驳斥论敌的同时,已经将自己的观点“立”了起来。写议论文,如果题目没有规定必须写“立论”,那么,你完全可以用“驳论”的方式来完成你的文章。具体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曰“戴帽穿靴”法。面对一篇“标准”的立论文,寻找或假设一个与你的中心论点完全相反的谬论,放在文首,整体还是用立论的方式完成你的文章,最后再呼应一下假设的谬论,──这不就成了一篇驳论点的驳论文吗?如果你在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的开头部分加上一段“有人认为天下事兴亡全凭天意”的谬论,然后你在最后再呼应一下开头平添上去的那个谬论,那么,《伶官传序》经你加工后也就成了一篇驳论文了。二曰“寻找论据”法。根据需要,为你的论敌寻找几条论据或几个分论点,然后逐一驳斥。如《张中丞传后序》的前半部分,韩愈就替认为“不该为许远立传”者找来了“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的论据,然后进行驳斥,论证许远不可能“辞服于贼”。有时候不一定能为论敌找到恰当的论据或分论点,那你也可以用假设法;当然,所假设的论据或分论点你一定要驳得倒才行,否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驳论据的驳论文。有时候,你也可以为论敌假设几个事实上存在的论据,具体操作时可以通过驳斥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来驳倒论敌的论点。这就是驳论证的驳论文了。用驳论的方式写立论文,尽管有时是假设的,但却能使你的文章增辉。
【佳作展示】1.驳“流言止于智者”当今世界常有流言的危害性之说,我们希望它止,于是选定了一个聪明人,讲“流言止于智者”。然而若此句正确,是否可以认定流言只能由智者来出?又是否仅靠智者就可以止流言?从概念上讲,流言往往是非颠倒但能广泛传播,古有“三人成虎”,今有亲友群中屡见不鲜的假养生之道,它的传播本质上出于人在社会中对讲述所见所闻的渴望,而“止”即止息,它不需要你经历种种磨炼,只需要擦亮眼闭上嘴即可完成,这原本轻而易举,而之所以流言还会传播,是因为我们本能地游离在它前进的路旁,而无人横挡在路上,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勇气缘于“智”。如果我们讲:“请止住流言。”这就是一种很强烈的命令语气,如同直接拿巨石将传播流言的孔堵得密不通风。由于听起来太过暴力,便衍生出柔和的说法:“清智者止住流言的传播。”一句话,把那些能够明辨是非的人单独划分了出来,委以重任,绕了一个弯,要求我们在讲话前先分辨自己是否为智者,显然,没有人喜欢绕弯子,大家集体谦虚:“我不是智者。”然后更加心安理得地把流言传给下一个人。从这个角度看“流言止于智者”不仅没有达到它本身的目的,反而将想看明真相的人孤立,给装瞎的人自信。因为这句话没有注意到流言的传播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呈辐射状,通过堵住特定人的嘴来阻止整件事情的传播,就像妄想利用杀死一只纹子来消灭世界上全部的蚊子,这种说法是荒谬的。事实上,我们需要堵住所有人的嘴才有可能做到,当一个人默认自己不是智者,并将谣言传给下一个人时,他不仅传播了谣言,还传播了这种“抵制谣言传播不关我事”的心态,这种漠不关心不仅相当可怕,而且会形成流行的社会风气。你可能会反驳我;难道能辨别真相的人不可以阻止谣言吗?照这样的说法,那整个谣言的受害者,一定是用止周育的那个智者。他当然知道事情的真伪,并且阁望有人能够相信他。然面,绝大影数情况下他什么都做不了。因为他周围的人往住看到的是与自己站在同一阵营的"非智者",而不会去美注下面那个无助的智者。所以,从第一个人歪曲事实并传播开始,人们便逐一陷人了在止息周言方面自我否定的怪圈,在从众心理的指引下,智者被团团包围,陷人抓立无国的处境。因此,止住流育不能只强调个别人高超的智慧,它强调每一个人的力量,那是社会的集体智慧,是大众的凝聚力。【点评】文章观点鲜明:“把止流言的重任类干智者的做法贻害无穷。”此举夺大了具有非儿智慧的个体在流言传播中的力量,其结果不仅使智者陷入孤立无提之境,更可怕的是,旁观者贴着自己“非智者”的标签,心安理得地传播遇言,最终导致智者被洪水般的流言吞嘴。可悲可叹!文章蕙含着真情与卓识,情理充沛,可以看出作者有较强的社会担当和忧患意识。2.驳“流言止于智者”“流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看似有些道理,毫无根据却又广为流传的诋毁之言一定会被有智慧的人息止,就像英雄一定会打倒坏人一般充满宿命感。但正是这种宿命感遮掩了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智者凭什么这样做?他的动机是什么?首先,我们要知道智者没有现实利益的动机。因为流言对智者而言是个可怕的“敌人”,它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完全根植在人们的劣根性上。人们对第一印象的重视使得流言得以在人的脑海中扎根,人的自尊和自傲使人们更愿意对流言产生认同,而人对安定的渴望、对动荡的不喜使得辩解和争执甚至加深了流言带来的负面效果,这使得流言极难止息。而反观智者呢?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知人者智”,达到“知人”这种洞察人心的难度之高决定了智者一定是风毛龋角。稀少而又孱弱的智者面对如此可怕的流言和站在流言背后的不明所以的群众,即使付出再多的心血恐怕也难以战胜。况且在战胜流言之后,智者又能得到什么回报呢?也许心中的正义感得到了伸张,也许能收到被诋毁者的感谢和报酬,但这又能抵掉多少付出的血泪?这时候智者和我们都需要思考:这一切真的值得吗?现实不是故事,正义感和使命感不能填饱肚子,利益是最根本的动机。所以在现实利益得不偿失的情况下,再富有智慧的人也会被迫选择“及时止损”他们道,算怀着一孤勇前进,也不过是用血肉之躯去填“流言”这个无底洞。当我们认清利益是最根本的动机时,我产生了一个不寒而栗的想法:智者或许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制造或是传播流言。仔细想想,这似乎也不无可能。“智”要求智者能洞察人心,拥有聪明才智,可没有要求他需要有良好的品德。而“知人”的特性使得智者能将流言的利害和人们的心理看得一清二楚。当智者认识到流言对自己有利时,流言便在一些智者眼中成为一条捷径。设想一下,当你在职场之中有了摸清同事心理的能力,只需要制造或是放任一条流言的散播便能轻松排除障碍,获得可能单靠努力一辈子也达不到的成功,你真的有毅力去止息它吗?当道德的底线不复存在,没有精神力量支撑的智者只会成为流言的“病原体”,更不要提止息流言了。因此,“流言止于智者”不过是一句被宿命感撑起来的幻象,不过是出于被诬蔑者的逃避和依赖心理。与其指望某个智者,不如自己强大起来,用行动给予流言有力的回击。【点评】作者深谙“物质决定意识”的辩证唯物主义哲理,将某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智者还原成了一个个懂得权衡利弊、受利益驱动有血有肉的人:他们面对根植于人性劣根性上的有如无底洞般的流言,深知即使牺牲血肉之躯,最终所获寥寥,倒不如及时止损。之后,作者大胆晨开了想象,由于智者对人性的洞悉,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他很可能成为流言的制造者及传播者。作者对智者独特的审视,对人性、现实生活深刻的体察,成就了这篇优秀的习作。3.驳“流言止于智者”流言,以其切合大众“喜好”的夸张故事和情绪化表述而被快速广泛地传播,往往带有诽谤、造谣的色彩。人人爱之、恨之,沉溺其中又试图逃离,往往最终寻找“救星”--智慧过人的智者。紧接着,一句强有力的“流言止于智者”便如当初迅猛传播的流言一样在奔走相告中逐渐构建起可靠可信的外壳,时至今日,竟成格言真理。可当我们剖析内里,便将发觉其中对智者的过分信任和对“止”之法的错误理解,透过层层蒙蔽,真正可贵的止流言者也将向我们展露它的面容。不论是制止传播之“止”,还是令人信服之“止”,因流言之遥,智者都止不住流言。表面上,流言“遥”在速度和范围上;而事实上,流言“遥”在人性上。常言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究其本因,是流言切中了人们的道德感和窥私欲。“女孩被教师体罚以致晕倒”,在体罚这一敏感话题上利用了人们的正义感而遮掩了真相;有关明星私生活的流言则戳中了公众的集体窥私欲而大肆传播。而在流传过程中,大量增添的情绪化表述则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盲从和恐慌焦躁心理,使得流言广传而难止。智者虽有能力给出相比于大众更理性客观的声音,但超群的智慧并不代表能克制人性。制止流言是一个有人说也得有人听、有人信的过程。“智者难治群愚”“一手难敌众拳”便是这个道理。或曰,智者若是聚集起来,不仅利用个人的智慧,更利用群体的力量,向流言发起抨击、澄清,不就能“止”住流言了吗?可如果这里的“止”是“让人信服而不语”的意思,那除了智慧,说服的成本、方法也需考虑其中。若智者不会巧言令辞,或智者们措辞口径不一,那智者岂不就止不住流言?如果这里的“止”是“强硬闭口不言”的意思,便要划归到权势者的能力范围之内,又和智者有什么必然关系?而因智者之智,智者更不会止流言。当我们称呼一个人为智者,而不是勇者、仁者的时候,是因为这个人身上突出的特征是“智慧”,或者说是“智”这个特点主导了他的行为和思考。智慧可以为公而用,也就可以为己私用。为公而用,将遇到流言之遥的阻碍;而为已私用,衡量利弊与社会责任感冲突时,充满智慧的自私行为反将助长流言。网络上的虚假营销和为了卖出商品而恶意煽动公众情绪的商家,有高明的手段、精美的包装,甚至想好了事后金蝉脱壳之法,不可谓不是智者,却成了流言的源头。无意诬陷智者皆为无品小人,但智者们确实不一定拥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而那些真正制止流言者往往也不标榜自己的“智”。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以切实的抗疫行为和有效的抗疫方法破除了国际社会的部分荒诞流言,却从来没有自称为抗疫中的“智者”。由此可见,智者常常不止流言,而止流言者常常非所谓智者。智不能止流言,何者又能止流言呢?在我看来,是“察”,对人性和事实的观察、监察和检察。当我们说止流言靠察而不靠智时,其实反映出了我们把哪一种品质放在止流言者的首位,又把哪一种品质当作公众应该努力追求的品质。智者与普通人的区别只是智慧之别,而察者与不察者之别则是真相与流言之间的距离。从自身出发,观察清楚人性,让我们拥有冷静理性的分析;从事实出发,监察可能出现的流言,检察与事实的出入谬误,让我们去伪存真、守住真相。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当智者,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当察者。而只有当流言的拥趸以察者的身份真正参与到制止流言的过程中时,流言的传播才能停止,事实的真相才能深人人心。综上,流言不止于智者,流言只应也只会止于流言中人。【点评】内容的充实、立论的思辨、引证的丰富使文章显得无比深刻。开篇直陈已见,“流言止于智者”的做法是对智者的过分信任,企图通过个体力量止息流言的做法不可取。因为流言切中了人性中的窥私欲和道德感,满足了人们娱乐至死的心态以及盲从、焦躁的心理,仅仅依靠智者道破真相之举来止息流言,无异于缘木求鱼。更何况,不是所有的智者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很可能因一己之私助长流言的传播。更难得的是,作者还进一步思考了澄清流言的根本方法---只有我们每个人做到对人性和事实的观察、监察、检察,最终才能去伪存真、守住真相。作者见人所未见,深化了文章的意旨。4.驳“流言止于智者”流言无法止于智者,智者亦无须劳尽心力于止住流言。“流言止于智者”只是一个理想,对于流言不再造成伤害的一个希望。张自忠将军舍弃名誉留驻华北城中,前有日军炮火,身后还背负着“汉奸”的流言,甚至数十年未能平反。当今社会,但凡公众人物一有点儿风吹草动,就要被网友们大嚼舌根。对于流言,人们怕了,却无心无力将其止住,于是,他们就要说“流言止于智者”,希望“智者”来承担起这个责任。事实上,智者不惑,即不被迷惑,没有人敢自封一个“智”或“不智”,这句话有人说,却没有人听。流言即传闻,没有根据的话,这也就决定了其受众众多而难寻根源的性质,一时间难以进行根本性的改变。如同一个氛围,其变化也应该是一个趋势,而非像“止”这般见棱见角。总的来说,“流言止于智者”并非一个判断,而更像一个口号--空洞且不现实的口号。从事实上看,流言基本都是缓慢出现,又缓慢淡出人们视野的,几乎从未见过一个所谓止住流言的智者。有人会说,智者既然不会被谣言迷惑,那么他应当有办法让大众免受流言摆布。诚然,智者之所以为智者,就在于他能看透流言背后的本质和逻辑,从而分析出其真假损益。但大众会传播一个没有根据的流言,其目的无非在于两点:一是流言与他本身观点一致,他只需要表示赞同便能收获许多人的认同及安心;二是流言颇异于枯燥的现实,为其带来新鲜感,便要不负责任地逞一时口舌之快。这两点都反映出传播者缺乏思考、只想表达的惰性。在各种视频的弹幕上,见到相同观点就叫好,见到不同观点就批评已成常态,原本用于时事讨论的平台成了情感的宣泄口。传播者的目的只在逞一时口舌之快,并非费尽心力思辨真假,所以纵使智者将道理讲明,无人愿听也是枉然,流言依旧肆虐横行。既然流言难止,智者之智将去往何方?苏东坡在官场漂泊半生,一句流言差点儿为他带来灭顶之灾,你说东坡不智?被贬黄州,放下所谓官场名利和文人架子,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日出而作,捉笔而书,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汹涌于名利之场,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耶!可谓活出了自已,活出了痛快!流言所能改变的不过那些“市井小儿”对他的评价,难道还改变得了他所坚守的言行和热爱的生活?为流言所动,不过随波逐流之辈尔,抛却身上背负的和累在心头的大石,唯留竹杖芒鞋,穿一蓑烟雨,逍遥闲散踱于前路。时而回首,从前为流言裹挟的萧瑟之处,透过一颗轻快的心,已是既无风雨也无睛。其智不在于为止住流言而努力,而在于面对无法改变的世界,并不拘泥于绝望和渺小之感,而是改变自己面对世界的态度,不为争“止住流言的智者”的名头,为自己而活,为生活而活。流言难止,“智者”也没有止住流言的义务。流言交织里,真正对每一句话公正地思辨,理智面对或抛开针对自己的流言,方为智者之道。【点评】作者清楚独到的认识与感悟,以及能够将平日积淀成功转化是本文最大的亮点。作者开宗明义:智者无须担当起止息流言的重任。“流言止于智者”的呐喊本不是基于经验的理性判断,而是受害者或旁观者喊出的空洞且不现实的口号。流言的传播始于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以及对认同感的追寻。它的止息与真相是否言明没有太大关系。既然如此,智者与其劳心费力止息流言,不如从流言的裹挟中抽身,像苏轼那样凭着对生活的一腔热爱,为自己而活,为生活而活,可谓真名士自风流,真生活不停步!习作55.驳“流言止于智者”人常言,“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在信息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今日,这句话仍被无知的大众们奉为圭臬,视其为处理流言的真理。这句话的肯定性奠定了其错误的根基,实际上,这句话把信息与流言、个体与整体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想地简化了。“流”即流动。像水一样无声息地浸润其范围内的每一个角落,“言”在此意为经过处理和改动的信息。依赖于问题的重要性和精准信息的缺失,流言即成型于个体的欲望当中。信息之所以得以传播,再逐步成为流言,脱离不了中间结点,正是所谓的“智者”。在物理学中,惠更斯原理是指,球形波面上的每一点(面源)都是一个次级球面波的子波源,子波的波速与频率等于初级波的波速和频率,此后每一时刻的子波波面的包络就是该时刻总的波动的波面。信息的传播亦如此,智者在传播的过程中作为中间结点,构成了某时间点的包络面。从传播的机理上来讲,可以说智者是加工信息并且是下一步传播流言之人。之所以这么说,我们不妨自问,“智者”真的是“智”者吗?“智者”有一个语焉不详的定义。在当下,所谓“智者”,被人们广泛认定为观点更有说服力的意见领袖。由于人们普遍失去质疑的能力,盲目地信任智者,方才滋润了流言生长的土壤。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之时,某些公信力强的媒体却不慎成为带动流言传播的“智者”,紧随其后的是各路新媒体粉墨登场。在知识划分如此细致的当今,智者不恒为智者,即使是某一领域的精英,在自己的专业之外,声名显赫的专家也不过是一名普通的读者罢了。不过,或许诸君会问:“如果智者用他们的知识甄别了信息的真假,流言不就不会传播了吗?”首先,世上确实不乏理智且聪慧之人,倘若他们个人的学识修养能让所有人都具有批判的能力和质疑的精神,事情确实会像诸君所说的那样简单,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三人即可成虎,众口即可铄金。由此观之,信息只是小小的一滴水,而其流传后对整体的广泛影响才是汪洋大海。其次,流言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并最终成为资本牟利谋权的工具。在某些情形下,智者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认知上,没有人是全能的,人们只会相信他们固有的思维中认定是合理的言论。流言不会轻易止于智者,止住流言需要社会上每一个人的理智。而理智,不仅需要我们学会质疑和批判,更需要我们在处理信息时智慧与理性并存,在担任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时谨言慎行。【点评】文章内容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语言表达上亲切自然、客观理智、有分寸感。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智者”本身就是一个语焉不详的定义,他们不一定拥有智慧。却往往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由于他们对信息甄别的疏漏,客观上很可能成为流言的传播者。退一步讲,即使智者对信息的真假进行了甄别,也抵不过如水的流言浸润到每一处角落,仅靠个别的智者是无济于事的。加之别有用心之人的利用,流言之传播便不言自明了。文章内在的条理严谨,反映了作者思想的敏锐性、深刻性。6.驳“流言止于智者”流言之所以没有与谣言成为同一个词,是因为谣言与流言的本质区别在于源头的真实性,比如“2012年是世界末日”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胡编乱造,借以恐吓群众并从中得到扭曲快感,是谣言;而如果是听闻某公司要上市的传言,并了解到此公司获得大笔融资且发行股票得到国家批准,那么由于其存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不论上市是否属实,都属于流言的范畴。您也许会问:那流言的不确定性与后期造成的伤害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实际上流言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合理推测,并不存在恶意伤人的倾向,其伤人是由于人们在后期口口相传或在网络上不断转发传播的过程中,部分事实的消失或传播者的恶意歪曲导致的。悠悠众口,带着自己的偏见喜好,肆意修改,肆意转发,原话如何甚至并不重要,人们的“添砖加瓦”才是赋予这句话丰富多彩意义与可讨论空间的精髓,后来者或居上,或不知原话如何。更何况,流言是否真的能止住呢?流言会愈演愈烈,带着无数人强烈的个人色彩,汇聚成“真话”,想要制止这些流言,有时甚至无从下手。截住某一个吼得最大声的网友的言论吗?又会来另一个。让权威人士站出来?没有证据,为什么要相信这个人的话?以势压人更会一石激起千层浪。找到源头?谁又是源头,谁说的是真话?网络何其大,网友何其多,每个人都自认为识得真相。智者不是按人头计数,这拦人劝人一事应当是个技术活。君又说有些流言能止,在刑事案件中怀疑某人是犯罪嫌疑人,究其源头,在此处有那人的指纹,最后证明杀人犯另有其人,证据能使流言不攻自破。可此时,流言到底是智者止的。还是证据止的,不过是脑内偷换概念自欺欺人罢了。“流言止于智者”这句话像四处飘扬的旗子,五彩斑斓挂于顶端,高高俯瞰着人们,仿佛在说:“快看,有流言,要是你是智者,一定要站起来对它说'不’!”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道德绑架与精神施压呢?没有事实、没有依据。就把不知真假的东西坚持说是错的。做一个思想觉悟高的好青年而努力迎合智者这个沉甸甸的王冠,王冠虽好,就是过于沉重,日子久了,头也是会疼的--因为你是智者,你应当时刻准备着站出来对世界说“不”,这逐渐成为莫须有的“责任”与“担当”。同时这样的“智者”又是否想过若流言为真。当如何自处,最终成了未穿新衣的愚人罢了。这句话也给人们带来了侥幸。流言终将停止,我多说一句,改动一句,有何妨?总有智者站出来叫停的。况且又哪会带来什么切切实实的伤害?网络何其大,难道容不下我一句牢骚?智者不多,牢骚却铺天盖地,充满了网络的每一个角落,黑暗得让人窒息。其实,不管是哪种心理。不过是个人为了一己私欲而把话语作为垫在脚下的石头,伸手够一够好似看得到的欢愉与荣耀,而逐渐忘记了真相如何,忘记了人最本真的善良与求知的欲望。不再等待,不再深人,甚至只在某些表象里自由自在地“遨游”,抛弃了辨别的责任。我很难描述智者真正的样子,他不一定真的非常有智慧,但不会是大喊大叫喜欢四处发表“高见”的人;他一定是懂得思考的人,这样的人不一定能够看清真相,但却能在看清真相之前学会静默;流言虽未能止步,却在其面前绕行,自己问心无愧,如此足矣。若人人如此,又如何有流言产生,究其根本,终在个人。【点评】作者慧眼独具,独辟蹊径。作者首先辨析了“流言”与“谣言”的区别:“流言”是有事实依据的合理推测,而“谣言”则完全是子虚乌有的编造。“流言”之所以给人们带来伤害,源于它在传播过程中悠悠众口的肆意修改或别有用心,想要制止流言,不能单凭智者的振臂一呼,需要的是每个人深思慎取、明辨是非。而“流言止于智者”这句话本身就是对智者的一种道德绑架与精神施压,与其扭曲自我,甘承智者王冠之重,倒不如从我做起,守住初心,认清真相。文章娓娓道来,结构严谨,一气呵成,彰显了作者的成文能力。7.驳“流言止于智者”流言,意为主观的、广为流传而又无甚根据的言论。为使流言与智者之间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使驳论具备一定的力度与意义,在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半永久纹眉的临床护理
- 2025签订租赁合同后的权利
- 陕西中考试卷答案及解析化学试题
- 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二:第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课时)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 《前列腺增生导致的尿潴留护理策略》课件
- 棉花机械化生产效率提升考核试卷
- 化纤浆粕在医疗植入材料中的生物相容性考核试卷
- 电力设备在线振动监测考核试卷
- 空调器制冷性能稳定性研究考核试卷
- 毛发染整行业智能化生产与信息化管理考核试卷
- 电厂烟囱外壁防腐工程项目施工方案
- 专业工程分包业主审批表
- 药剂科终止妊娠药品管理制度
- 除草剂分类和使用方法
- 合同制消防员绩效考核细则详解
- 中远集团养老保险工作管理程序
-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表
- 变电站第二种工作票
- 煤矿机电运输专业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
-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论文43973
- 基于PLC的变频中央空调温度控制系统的毕业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