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修史的失误_第1页
隋朝修史的失误_第2页
隋朝修史的失误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朝修史的失误

隋朝统治了37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在继承北周统一北方的基础上,进而统一全国,结束了过去数百年分裂割据的局面。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从客观上赋予当时的历史学家以较重的修史任务。按照中国传统的修史惯例,当朝的史家应当修纂前朝的历史。而隋以前的南北朝时期,虽然也有一些史家修纂前朝史,比如沈约著《宋书》,萧子显修《齐书》,魏收撰《魏书》。这些著作后来均被列入正史之列。但与隋朝一脉相承的北齐、北周两朝的历史,虽有北齐崔子发所撰《齐纪》30卷,北周柳虬所撰《周史》等,但均不是传世之作。因此客观上要求隋朝的史家担负起纂修或重修这一分裂时期历朝史书的重任。然而终隋一代并没有修出一部辉煌的史学巨著,也没有造就出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史学家。这不能不令人深思。瞿林东先生曾作《隋朝修史的失误》一文据《隋书·经籍志》、《史通·古今正史》及《隋书》各史家本传等记载,隋朝所修前朝史有:魏澹等所撰《魏书》92卷。王劭撰《齐志》20卷。牛弘撰《周史》18卷(未最后成书)。王通著编年体《元经》九卷,从西晋惠帝太熙元年记起,讫于陈亡。李德林奉诏续撰《齐史》,在原撰纪传体《齐史》27卷的基础上,增多38篇。杜台卿撰《齐纪》20卷。许善心在其父许亨所撰《梁史》基础上,续撰补阙,修成70卷。姚最(一作勖)《梁后略》10卷、《北齐纪》20卷。姚察撰《梁书》帝纪7卷。王逸著《齐典》5卷等。起居注有:王胄等所修《大业起居注》、《隋开皇起居注》60卷。当代史有:柳在以上所列众多史官中,较具影响的当数王劭与魏澹。刘知几在论及隋朝史官时曾有过这样的评价:“王劭、魏澹展效于开皇之朝,诸葛颖、刘炫宣功于大业之世,亦各一时也。”王劭,字君懋,太原晋阳人。仕齐,任参开府军事,累迁太子舍人,待诏文林馆、中书舍人。入周,仍任中书舍人。隋文帝时任著作佐郎,以母忧去职,在家私撰《齐书》。违犯“制禁私撰史。”对王劭所撰《隋书》,后人多持否定态度。唐修《隋书·王劭传》认为其“多录口对王劭所撰《齐志》,褒贬不一。唐修《隋书·王劭传》称其“文词鄙野”,“大为有识所嗤鄙”。针对有人指责其“多记当时鄙言”,刘知几则认为“古往今来,名目各异,区分壤隔,称谓不同”,记载方言俗语“足以知刘知几尤其赞扬王劭秉笔直书的精神。他指出:“宋孝王《风俗传》、王劭《齐志》,其叙述当时,亦务在审实。案于时河朔(指元魏)王公,箕裘未陨;邺城(指高齐)将相,薪构仍在。而二子书其所讳,曾无惮色。刚亦不吐,其斯人欤?”对王劭的行文叙事,刘知几也倍加赞扬。他说:“王劭国史,至于论战争,述纷扰,贾其余勇,弥见所长。至如叙文宣逼孝靖以受魏禅,二王杀杨、燕以废乾明(齐废帝),虽《左氏》载季氏逐昭公,秦伯纳重耳,栾盈起于曲沃,楚灵败于乾可惜的是,王劭所撰诸史均不流传于世。考其原因,这与唐初修《隋书》对他的评价不无关系。《隋书·王劭传》把王劭写成是一个好谈符瑞,生性古怪,甚至愚蠢之人。称他的著作“或文词鄙野,或不轨不物,骇人视听,大为有识嗤鄙”。对此,刘知几颇不以为然。他指出:“如《隋书》王劭、袁充两传,唯录其诡辞妄说,遂盈一篇,寻又申以诋诃,尤其谄惑。夫载言示后者,贵于辞理可观。既以无益而书,岂若遗而不载。”柴德赓先生在论述《北齐书》的史料来源时指出:“王劭之书不传,李百药《北齐书》才成为独一无二。实则王劭书成于隋世,李百药修《齐书》,曾参考《齐志》而成。今《北齐书》中记载当时口语不少,其为受王劭影响,或竟转录《齐志》,亦有可能”。并列举数例说明“李百药已经采用王劭《齐志》”魏澹,字彦渊。钜鹿下曲阳人。澹父季景为魏收族叔。史称:“年十五而孤,专精好学,博涉经史,善属文,词采赡逸”。开皇中,文帝“以魏收所撰书,褒贬失实,平绘为《中兴书》,事不伦序,诏澹别成《魏史》。”魏澹等所撰《魏史》以西魏为正统,东魏为据《隋书》卷五八《魏澹传》所载,魏澹《魏书》与魏收《魏书》在义例上有五点不同:(一)收书“讳储君之名,书天子之字”,而澹书改为“讳皇帝名,书太子字,欲以尊君卑臣”。(二)北魏政权本始于道武帝拓跋魏澹这一观点得到了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的赞同。在《史通·称谓》中,刘知几批评道:“至如元氏(北魏),起于边朔,其君乃一部之酋长耳。道武追崇所及,凡二十八君。自开辟已来,未之有也。而《魏书·序纪》袭其虚号,生则谓之帝,死则谓之崩,何异沭猴而冠,腐鼠称璞者矣!”(三)魏太武于正平二年(452年)二月被中常侍宗爱所杀。魏献文帝于延兴五年(475)被冯太后毒杀。而收书对此却采取隐辞回护的手法,致使史实不明。魏澹认为:“太武、献文并皆非命,而前史立纪,不异天年,言论之间,颇露首尾。杀主害君,莫知姓名,逆臣贼子,何所惧哉”。因此主张:“今所撰史,分明直书,不敢(四)“凡处华夏之地”的诸国国君之死,依《春秋》例,一概书“卒”,不书“死”。(五)魏澹认为“司马迁创立纪传以来,述者非一,人无善恶,皆为立论。计在身行迹,具在正书,事既无奇,不足惩劝。再述乍同铭颂,重叙唯觉繁文”。因此他作《魏史》“窃有慕焉,可以劝戒者,论其得失,其无损益者,所不论也”。后世赞同此说的不乏其人。刘知几在《史通·论赞》中指出:“司马迁始限以篇终,各书一论。必理有非要,则强生其文,史论之烦,实萌于此”。他尤其反对《后汉书》以来各家正史“每卷立论”,“嗣论以赞”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犹文士制碑,序终而续以铭曰:释氏演法,义尽而宣以偈言”。因而主张写论赞要做到“事无重出,文省可知”,反对“理有非要,则强生其文”的做法。由于澹书没有传留下来,因此无法将澹书与收书作一比较研究。但从以上所举五点义例的不同上看,澹书在纠正收书褒贬失实、曲笔讳饰等方面确实下了功夫。所以书成后,史称“其简要,大矫收、绘之失。上(文帝)览而善之”。刘知几称魏澹之改收书是“以非易非,弥见其失矣”,同时对澹书的体例不纯提出批评:“于诸帝篇,或杂载臣下,或兼言他事,巨细毕书,洪纤备录,全为传体,有异纪文,迷而不悟,无乃太甚。”据宋《崇文总目》,澹书仅存纪一篇。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引《中兴书目》云:“收书阙《太宗纪》,以魏澹书补之。”可见今本收书《太宗纪》出自于魏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称:《太平御览》所引“西魏《孝武纪》、《文帝纪》、《废帝纪》、《恭帝纪》,则疑其取诸魏澹书。……又此书卷十三《皇后传》亡,亦后人所补。……而未附西魏五后,当亦取澹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