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用地球物理导论教材及参考书1、王秀明《应用地球物理方法原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2、恽玲聆等,《地球物理学原理及应用》,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3、傅承义等《地球物理学基础》,科学出版社,1985。4、史謌《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刘光鼎《地球物理引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应用地球物理导论》是地质工程专业的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懂得地球物理学在勘探石油、矿产、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以及其它学科应用中一般的技术和方法。本课程在教学中,主要讲述地球物理学各个学科分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着重介绍地震学理论及地震勘探技术。本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要求具有一定的数理知识,以及基础地质学方面的先行基础知识。课程的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地震学、震源物理、重力学、地磁学、地电学和地热学等方面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作为探测手段,各种地球物理方法的工作原理、方法技术和实际应用。课程的基本内容1、地震波传播理论:弹性理论简介;地震波的形成,性质和类型;地震波的反射和透射;震相。2、地球内部构造: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地球的非弹性;宽频带数字地震观测与地球动力学。3、地震位错和震源物理:地震断层和震源机制;大地震破裂过程;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测;震源物理理论。4、地震勘探:地震勘探的基本方法;地震探测的野外工作方法;人工地震探测深部地壳和上地幔。课程的基本内容(续)5、重力学:地球的重力场;地壳均衡;重力测量和重力仪;重力改正和重力异常;重力资料在地壳构造研究中的应用。6、地磁学和古地磁学:地磁场的基本概念;磁法勘探;古地磁学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古地磁的应用。7、地电学:大地电场;大地电磁测深的原理和应用。8、地热学:热传递的物理基础;大地热流密度;岩石圈的热-流变结构。学习重点地震学理论及其应用考核方式期末递交总结报告第一章地震波传播理论第一节弹性理论简介第一章地震波传播理论应力与应变1、应力分析有关应力的几个概念体积力——作用于物体内每一点上,如重力、热应力。面力——仅仅作用在物体的表面上,如两个运动表面之间的摩擦力。第一节弹性理论简介第一章地震波传播理论正应力——垂直于物体内某个给定平面并作用于此平面上的力。切应力——平行于物体内某个给定平面并作用于此平面上的力。有关应力的几个概念(续)拉为正压为负应力分量的正负号约定
正应力
使微元或其局部顺时针方向转动为正;反之为负。切应力
过一点不同方向面上应力的集合,称之为这一点的应力状态。应力指明应力状态
哪一个面上?
哪一点?
哪一点?
哪个方向面?应力张量物体中的应力状态是用应力张量来表示的。i=x,y,z
j=x,y,z应力张量
yxzxy平面应力状态xyxy单向应力状态纯剪应力状态应变分析应变张量i=x,y,z
j=x,y,z11应力-应变关系
1+
xyx1-
x
-泊松比yzx应力-应变关系
应力-应变关系
广义胡克定理
弹性理论的基本方程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平衡方程几何关系形变连续方程物理方程(本构关系)弹性理论的基本方程平衡方程张量的形式Xi——体积力弹性理论的基本方程几何关系弹性理论的基本方程形变连续方程弹性理论的基本方程形变连续方程弹性理论的基本方程物理方程(本构关系)第一章地震波传播理论第二节地震波的形成和类型
中国地震学家张衡地震学家古登堡——核幔边界的发现者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Mohorovicic地壳与地幔边界(莫霍面)的发现者地震学家杰菲里斯——Jeffreys杰出地震学家、地球动力学家地震学家里克特——里氏震级的发明者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形成波源。地震波到达地面时,将引起地面振动,造成破坏。地震波是弹性波。第二节地震波的形成和类型
第二节地震波的形成和类型爆炸对岩石介质的影响地震断层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
压缩力张性力洋中脊(扩张边界)海沟(俯冲边界)转换断层地震波的波长和振幅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波前、波后和波面波面——具有相同相位振动的面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根据波面,可分为球面波、柱面波、平面波等。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地震纵波(P波)
类似于空气中传播的声波纵波(P波)速度
地壳内6km/s(弹性地球介质)
地幔内
8km/s
地核内11km/s大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的人们首先会感觉到一个强烈的上下颠簸形式的震动,这就是地震P波的作用。地震横波
(S波)横波(S波)速度
地壳内
4km/s地幔内
4.5km/s(弹性地球介质)
外核
0 内核
3.5km/s
地震面波大地震发生之后,如果其震源很浅,在地震S波之后,会有一个速度略小于S波,大约为S波速度0.9倍的面波紧随其后,沿着地表传播,由于面波的衰减比体波要小,所以能够传播得更远,时间持续得更长,地震面波的传播特征,某种程度上可以类比于海面上的波浪传播,既有上下震动,又有水平摇晃。瑞雷波勒夫波3分量地震仪示意图振动曲线和波形曲线振动曲线——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只是绕着平衡位置振动,某个质点的振动位移对时间的函数u=u1(t)就是振动曲线振动曲线和波形曲线波形曲线——各个质点在某一时刻的振动位移。宽频带三分量地震仪
全球地震台网分布目前,全球已经建立了覆盖比较良好的地震观测网络,可以实时监测确定地球任何角落发生的地震。地震图垂直分量垂直分量南北分量东西分量南北分量东西分量台站KTJ台站AMJ惠更斯原理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nHaygen,1629—1695)荷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1629年出生于海牙。惠更斯对力学的发展和光学的研究都有杰出的贡献,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是近代自然科学的一位重要开拓者。惠更斯原理1.介质中波动传播到的各点,都可看成发射球面子波的子波源(点波源)。2.以后的任意时刻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前。平面波t+
t时刻波面u
t波传播方向t时刻波面球面波t+
t复习:波动中的几个概念1.波线由波源发出的,指向波的传播方向的射线为波线。2.波面振动相位相同的各点组成的曲面。3.波前某一时刻波动所达到最前方的各点所连成的曲面。波线平面波球面波波前波面波线波面波前波的反射与折射
当波传播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反射形成反射波,另一部分进入介质形成折射波。①.入射线、反射线和界面的法线在同一平面上;1、反射定律①.入射线、反射线和界面的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波的反射与折射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折射定律①.入射线、折射线和界面的法线在同一平面上;②.--斯涅耳定律②.若u1>u2
时,i>r,波从波疏媒质进入波密媒质,折射线靠近法线。若u1<u2
时,i<r,波从波密媒质进入波疏媒质,折射线偏离法线。③.波进入介质后频率不变,而波长和波速发生改变。①.u1/u2(或n21)为第二种介质相对第一种介质的折射率。3、注意几点地震概念:震源、震中与震中距等震中震源深度震源地球表面
震源:指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实际上为一区域);
震源深度:将震源视为一点,此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区域),称为震中区;
极震区: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为宏观震中;
震中距: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沿地球表面所量得的距离。(来源:中国地震信息网)基本概念: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等地震震级: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振幅,来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有两种标度形式:体波震级(里氏震级)和面波震级;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六-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十-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震中烈度:震中区的烈度;等震线:地面上相同烈度点的连接线。
(来源:中国地震信息网)
震相在地震图上显示的性质不同或传播路径不同的地震波组叫震相。各种震相在到时、波形、振幅、周期和质点运动方式等方面都各有它们自己的特征。震相特征取决于震源、传播介质和接收仪器的特性。由于这些波组都有一定的持续时间,所以不同震相的波形互相重叠,产生干涉,使地震图呈现出一幅复杂图形,以致在一般情况下,只能识别震相的起始。地震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分析、解释各种震相的起因和物理意义,并利用各种震相特征测定地震的基本参数,研究震源的力学性质和探讨地球内部构造等。里氏(Richter)震级的确定ML=logA+2.76logΔ-2.48目前,由于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观测仪器的不同,所用确定震级的公式形式上与上述公式相近,但系数P、Q、R依地震记录仪器的不同而不同:ML=PlogA+QlogΔ+R
这里:A为仪器记录地震P(或S)波的最大振幅,Δ为台站震中距
地震震源的确定:简单来讲,利用地震台站观测到的地震P波与S波的时间差,乘以地震波表面视速度V(一般为8公里每秒),即可确定地震台站与地震源间的距离,同时利用多个(最少三个)台站的数据,我们即可以确定震源的具体位置。震相P震相和S震相分别代表来自震源的两种体波。在P震相中,质点沿着波的传播方向运动。在震中距为105°的范围以内,P震相是地震图上的初至震相。其后是S震相,它的振幅、周期都比P震相大,质点运动垂直于传播方向。S波可分为SV和SH两种成分。SV的质点振动限定在竖直的入射面内,而SH的质点振动则在水平方向。对于浅源近地震,从震源经过地壳上层(花岗岩层)传播到地表的直达波,用Pg和Sg表示。在地壳上下层分界面(康拉德界面C)上传播的首波用P*和S*表示。莫霍界面M上的首波用Pn、Sn表示,该面上的反射波用P11、S11表示。当震源位于花岗岩中时,在一定距离内可以观测到Pg、Sg、Pn、Sn、P*、S*、P11、S11等震相。
震相体波传至地球表面可发生一次或多次反射。在反射时如不改变其波的性质,则反射后的震相分别用PP、PPP、SS、SSS等表示。反射后,波的性质也可以发生转换,如SP、PPS等,SP震相表示入射到地表面时为S波,经过反射后转换为P波。在地核-地幔界面上反射的波用PcP、ScS、PcS、ScP等表示。这类震相可以在近震的地震图上出现,在震中距为30°~40°时甚为显著。它们是研究地核界面的重要震相。震相地核震相穿过地核又回到地面的体波称为地核穿透波,相应的震相称为核震相。外核只能传播纵波,以K表示在外核中传播的那部分纵波。PKP、SKS、PKS、SKP分别表示4种不同的地核穿透波。当地核穿透波在地核界面内反射时用KK表示,于是有SKKS、SKKP。SKPPKP表示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时空会客厅》节目方案
- 安质部管理制度
- 公共厕所保洁制度
- 2024年道路客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下载
- 2024年吉林客运驾驶员考试虚拟场景考试题目
- 2024年哈尔滨客运从业资格证题库
- 吉首大学《风景建筑速写》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机械设计基础》期末考试试卷六
-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2021-2020申论真题(附答案)
- 吉林艺术学院《数字空间设计表现》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超星尔雅学习通走近核科学技术章节测试答案
- 初中艺术鄂教七年级上册(2022年新编) 漫步艺术长廊舞剧欣赏《永不消逝的电波》教学设计
- 水电厂检修标准化作业流程图
-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课件:瓜豆原理之直线型
- GB 18384-2020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
- 腹股沟斜疝护理查房ppt
- 精品堆垛机安装指导书
- PMC生产计划与物料控制实务课件
- 鸡的饲养管理-优质课件
-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标准[详]
- 提灌站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