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四史点校商榷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374df6b4a02e474debed2f32a50aa20/1374df6b4a02e474debed2f32a50aa201.gif)
![北朝四史点校商榷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374df6b4a02e474debed2f32a50aa20/1374df6b4a02e474debed2f32a50aa202.gif)
![北朝四史点校商榷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374df6b4a02e474debed2f32a50aa20/1374df6b4a02e474debed2f32a50aa203.gif)
![北朝四史点校商榷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374df6b4a02e474debed2f32a50aa20/1374df6b4a02e474debed2f32a50aa204.gif)
![北朝四史点校商榷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374df6b4a02e474debed2f32a50aa20/1374df6b4a02e474debed2f32a50aa20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朝四史点校商榷
《中国出版社》(1973年版)的《北史》由陈世安主编。唐长孺师和陈师点校北朝四史,不仅仅在于版本异同的校雠、字词衍脱的删补及句读点断,对于史实、制度、地理、年代、民族方面过去很少注意到的问题,亦多有发明。而如《魏书》礼、刑二志中的脱文甚至脱叶,由于前后文字似乎衔接,诸本不异,从来无人察觉,唐师根据《册府元龟》、《通典》增补,仅一处即补脱文达数百字之多。因而北朝四史的点校,被“众所公认”为“古籍整理的优秀成果及范本”。研究者们从北朝四史的《校勘记》中受益良多,有的还在此基础上引发出新的研究成果。当然,包括北朝四史在内的中华本二十四史的点校,虽然堪称当代古籍整理最高水准的代表,却也不能说尽善尽美,近年来,专文对北朝四史点校提出商榷意见的,或在文章中涉及北朝四史点校的问题的,时有所见。这些意见有的很正确,有的不一定正确(参何德章《<魏书点校商榷七十例>一文献疑》,《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4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但都是为了研求问题,推进学术,因此无论正确与否,都是非常正常和有益的。笔者过去在唐师、陈师指导下习读《资治通鉴》及六朝隋唐诸代正史,须定期(通常间周一次)带着读书笔记到先生家中汇报心得,或请益问难。有时苦无问题,便就书中标点、校勘以及《后汉书》、《三国志》、八书二史、新旧唐书、正史、《资治通鉴》之间的异同得失,向先生求教。若偶有所得,包括对北朝四史点校的吹毛求疵,虽属琐屑,二师必加首肯。兹将阅读《北史》部分的笔记加以整理,以应本期资料集稿。内容主要就《北史》与它书异同作些考证,偶亦涉及北朝四史原书以及点校方面的问题(有些原书有错讹而点校者出于校例不须出校,还有一些问题,如以下“7/252”条,则或系手民误植),既卑之无高论,又零散琐碎不成系统,故名之以“零札”。考虑到篇幅,“零札”分上(纪)、下(传)两篇,本文为上篇。不妥之处,尚祈读者指教。“零札”依《北史》卷次、页数为序,斜线“/”前后,分别为中华书局点校本《北史》的卷数、页码,其他中华本正史及中华本《资治通鉴》,则在卷数、页码前注明所引书名。《校勘记》后数字为《北史》该卷《校勘记》的原序号。除某些须作繁体字的专名,以及因考证所需须照录繁体、异体字外,引文一律作标准简体字。笔者论考文字前加“按”字。凡前人已有论考者,如关于《北史》中系时方面的问题,即有牛继清、张林祥二先生的专文(《<北史>时误补校》上、中、下三篇,分别见《文史》第45辑的第60、70、84页,中华书局1998年版),除非笔者有不同意见,或有所补充,便不再论列。1/1其裔始均,仕尧时,逐女魃于弱水,北人赖其勋,舜命为田祖。按:《魏书》1/1同条作:“其裔始均,入仕尧时,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始均逐女魃于弱水之北的故事,本于《山海经·大荒北经》(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30页),据之,“北”字应属上句。“人赖其勋”即“民赖其勋”(《北史》避唐讳改)。“勤”、“勋”之异,则不知是《北史》易“勤”为“勋”,还是本为一字,后世传写致异。1/29遂南次定襄大洛城,东逾七岭山。按:“七岭山”,《魏书》3/53同条作“十岭山”,未知孰是。(《魏书》“大洛城”作“大落城”,则属同音字)。1/31(北魏明元帝泰常二年,417)秋七月……是月,晋刘裕灭姚泓。按:《魏书》3/57同条作:“八月,刘裕灭姚泓。”《晋书》10/266《安帝纪》作“(义熙十三年,417)秋七月,刘裕克长安,执姚泓。”《北史》或据《晋书》改。然据《宋书》2/42《武帝纪中》:“(义熙十三年)七月,(公)至陕城。龙骧将军王镇恶伐木为舟,自河浮渭。八月,扶风太守沈田子大破姚泓于蓝田。王镇恶克长安,生擒泓。”同为李延寿所撰之《南史》本条,亦略同《宋书》。《资治通鉴》118/3707同条亦本《宋书》。可知《魏书》作“八月”是。1/35(北魏明元帝泰常八年,423)夏四月丁卯,幸成皋,观武牢……又穿地道,以夺其井。丁丑,幸洛阳,观石经。闰月丁未,还幸河内,北登太行,幸高都。己未,武牢溃。按:《魏书》3/63同条作:“夏四月丁卯,幸成皋城,观虎牢……又穿地道以夺其井。遂至洛阳,观《石经》……闰月己未,还幸河内,北登太行,幸高都。虎牢溃。”上引二书《太宗纪》所载夏四月丁卯至闰四月己未间事,《北史》中四月丁丑、闰四月丁未两个日干不见于《魏书》,《魏书》将拓跋嗣“幸成皋城”至“观石经”并系于四月丁卯之下,“还幸河内”至魏军攻陷宋虎牢镇并系于闰四月己未之下。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中华书局1962年版,下文中朔闰、日干推算,均据此表,下简称“陈表”),是年四月丁卯朔,丁丑四月十一日,闰四月丁酉朔,丁未闰四月十一日,己未闰四月二十三日,可见上引《北史》所载日干不仅详于《魏书》,而且日序不误。一般来说,《北史》通常要比《魏书》简略,其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则如《魏书》3/64《校勘记》1转引宋人校语所云,乃因《魏书·太宗纪》早已缺佚,传本《魏书·太宗纪》系后人补自魏澹《魏书》。《北史·太宗纪》在日干记载上详于今本《魏书·太宗纪》的例子,不止上述。如《北史》1/28太宗永兴五年二月条:“庚午,姚兴遣使朝贡。己卯,诏使者巡行天下,招延俊彦。”《魏书·太宗纪》3/52同条则作:“庚午,姚兴遣使来聘。诏分遣使者巡求俊逸。”后者无“己卯”日干。又如《北史》1/29载有太宗神瑞二年三月丁丑诏,《魏书·太宗纪》3/55亦载此诏,内容略详于《北史》,却只记“三月”,无“丁丑”日干。余不备举。按上引两书均载魏破宋虎牢镇为闰四月己未即二十三日。《宋书·索虏传》95/2328:“(景平元年,423)四月壬申……二十一日,虏作地道偷城内井,井深四十丈,山势峻峭,不可得防。至其月二十三日……虏因急攻,遂克虎牢。”传中“四月壬申”,为四月六日,后面二十一日、二十三日,参据上引《北史》、《魏书》,则为闰四月的日干。《索虏传》记载虽脱闰月,却可证魏破宋虎牢镇确在闰四月己未。《宋书·少帝纪》4/64:“(景平元年夏四月)乙未,魏军克虎牢。”则不但脱闰月,而且将“己未”误作“乙未”,本月并无乙未。《南史·宋本纪·少帝》1/30:“(景平元年)夏闰四月己未,魏军克虎牢。”所记魏克虎牢时间明白无误,盖因李延寿兼修南北二史、参据南北记载之故。《资治通鉴》119/3756~3758记本年夏四月丁卯至闰四月己未间史事,综考诸史,包括今已失传的裴子野《宋略》(见《资治通鉴》119/3756四月己巳条《考异》),故叙事清楚,系时准确,南北关照,有条不紊,不愧为一代良史。1/38《校勘记》10:据本书卷九五后秦姚氏传……按:“卷九五”应为“卷九三”。2/45(北魏太武帝神2/67(北魏文成帝兴光元年,454,八月)己丑,皇叔武头、龙头薨。按:2/83《校勘记》36:“己丑皇叔武头龙头薨:诸本‘己’作‘乙’,《魏书》作‘己’。按是年八月乙丑朔,但上文已有甲戌十日、乙亥十一日,则此不得为乙丑。己丑是二十五日。今据《魏书》改。”点校本《魏书》5/113同条仍作“乙丑”,或为失校,或为印刷之误。据“陈表”,是年七月丙申朔,八月乙丑朔。《魏书·天象志一》105之一/2335:“兴光元年七月丙申朔,日有蚀之。”亦与陈表合。2/67(北魏文成帝太安元年,455,六月)癸酉,诏尚书穆真等二十人巡行州郡。按:《魏书》5/115同条录癸酉诏书作“今遣尚书穆伏真等三十人,巡行州郡”。穆伏真即穆真,但“二十人”、“三十人”,必有一误,未知孰是。又《北史》2/69:“(北魏文成帝太安四年)二月丙子,登碣石山,观沧海,大飨群臣于山上。”《魏书》5/116同条却作“大飨群臣于山下”,亦未知孰是。2/74(北魏文成帝和平六年,465,五月)己酉,以(乙)浑为太尉公,以录尚书事、东安王刘尼为司徒公。按:《魏书》6/125同条作:“己酉,以侍中、车骑大将军乙浑为太尉、录尚书事,东安王刘尼为司徒。”《资治通鉴》130/4073本条亦同《魏书》,疑《北史》误。2/74(北魏献文帝)天安元年(466)春正月己丑朔,大赦,改元。按:“己丑”,《魏书》6/126作“乙丑”。《资治通鉴》131/4094本条同《北史》。据“陈表”,是年正月己丑朔,无乙丑,疑《魏书》误。当因己、乙字形相似,传写致误。2/75(北魏献文帝皇兴元年,467)九月己巳,进冯翊公李白为梁郡王。冬十月己亥朔,日有蚀之。按:“己巳”,《魏书》6/128同条作“丁巳”。是月己酉朔,己巳二十一日,丁巳九日,未知孰是。又“冬十月己亥朔,日有蚀之”条,本于《魏书·天象志》105之一/2335“显祖皇兴元年十月己卯朔,日有蚀之”条,而误“己卯”为“己亥”,《<北史>时误补校》业已指出。3/93(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闰(十一)月庚午,诏员外散骑常侍李长仁使于宋。按:“庚午”,《魏书》7上/145同条作“庚子”。闰十一月庚戌朔,庚午二十一日,无庚子,疑《魏书》误。当因午、子字形相似,传写致误。3/97(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481)九月庚午,阅武于南郊,大飨群臣。按:“庚午”,《魏书》7上/151同条作“庚子”。《资治通鉴》135/4246本条同《北史》。是年九月戊午朔,无庚子,疑《魏书》误。3/103(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十一月,雍、豫二州人饥。按:“雍、豫二州”,《魏书》7下/164同条作“二雍、豫三州”,疑《北史》误脱。3/106(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春正月丁巳,帝始听政于皇信东室。按:“丁巳”,《魏书》7下/167同条作“丁卯”。《资治通鉴》137/4305本条同《魏书》。是年正月甲午朔,丁巳二十四日,无丁卯,疑《魏书》误。3/106(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五月)乙卯,枹罕镇将长孙百年攻吐谷浑所置洮阳、泥和二戍克之,俘获三万余人。按:“三万余人”,《魏书》7下/168同条作“三千余人”。《资治通鉴》137/4309本条同《魏书》。《北史·吐谷浑传》96/3184(《魏书·吐谷浑传》缺,补自《北史》)所载孝文帝诏书有云:“去春枹罕表取其(吐谷浑)洮阳、泥和二戍,时以此既边将之常,即便听许。及偏师致讨,二戍望风请降,执讯二千余人,又得妇女九百余口。子妇可悉还之。”可知实俘获三千余人,《北史·魏本纪》误。3/109(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六月)乙未,讲武。乙巳,诏曰……按:《魏书》7下/172同条作:“丁未,讲武。乙巳诏曰……”《资治通鉴》138/4331本条亦同《魏书》。是年六月庚辰朔,乙未十六日,丁未二十八日,乙巳二十六日,《魏书》日序不合,疑误。3/110(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八月)己丑,发京师南伐,步骑三十余万。按:“三十余万”,《魏书》7下/172同条作“百余万”。《资治通鉴》138/4335本条同《北史》。揆以北魏实际兵力,疑《北史》是。3/110(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八月)壬寅,车驾至肆州。人年七十已上,赐爵一级。路见眇跛,停驾亲问,赐衣食,复终身。按:“赐衣食,复终身”,《魏书》7下/172同条作“赐衣食终身”。《资治通鉴》138/4338本条同《魏书》,其下胡注有云:“此亦可谓惠而不知为政矣。见者则给衣食,目所不见者,岂能遍给其衣食哉!古之为政者,孤独废疾者皆有以养之,岂必待身亲见而后养之也!”按胡注所责失之平允。魏太和中立三长,行均田,《魏书·食货志》110/2855规定:“老小癃残”者不受田(不受田即不课);“孤独癃老笃疾贫穷不能自存者,三长内迭养食之。”就制度而言,“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不待孝文帝“身亲见而后养之”。孝文帝路见老人、眇跛者,赐爵、赐衣食,本属特例。《北史》于“终身”前加一“复”字,亦不妥,因“复”指“复征戍”(见上引《魏书·食货志》),而眇跛者本无征戍任务。3/111(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二月己丑,行幸河阴。按:“己丑”,《魏书》7下/174同条作“乙丑”,《资治通鉴》139/4351本条同《魏书》。据“陈表”,二月丙子朔,己丑十四日,无乙丑,疑《魏书》误。3/119(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八月)壬戌,高丽国遣使朝贡。按:“壬戌”,《魏书》7下/184同条作“壬午”。是年八月庚戌朔,壬戌十三日,无壬午,疑《魏书》误。3/121(北魏孝文帝)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在兴而作。按:“在兴而作”,《魏书》7下/186同条作“任兴而作”,文义似更妥帖。任、在二字形似,易传写致误。4/131(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正月丙申,立(元恪)为皇太子。按:“丙申”,《魏书》8/191同条作“甲午”。《魏书·高祖纪》7下/181:“二十有一年春正月丙申,立皇子恪为皇太子。”《北史·魏本纪·高祖孝文帝纪》3/117同。可知应为“丙申”,作“甲午”误。4/131(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冬十月癸未,邓至国王象舒彭来朝。丙戌,谒长陵。按:此条《魏书》8/191略同,惟“癸未”作“辛未”。是月癸酉朔,癸未十一日,丙戌十四日,无辛未,疑《魏书》误。4/149(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522)是岁,波斯、不溪、龟兹、吐谷浑并遣使朝贡。按:《魏书·肃宗纪》9/233正光三年七月同条,“不溪”作“不漢”。“溪”、“漢”字形相似,未知孰是。4/149(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春二月壬申,追封故咸阳王禧为敷城王……丁丑,河间王琛、章武王融并以贪汙,削爵除名。按:《魏书》9/234本条同,惟“壬申”作“壬辰”。是年二月戊午朔,壬申十五日,丁丑二十日,无壬辰,疑《魏书》误。5/163(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528,九月)壬申,柱国大将军尔朱荣率骑七千讨葛荣于滏口,破禽之。按:“率骑七千”,《魏书》10/260同条作“率骑七万”。《魏书》10/270《校勘记》6云:“南、北、殿三本‘万’作‘千’,百纳本、汲本、局本和《册府》卷一二一(1452页)作‘万’。按《通鉴》卷一五二(4751页)作‘千’,胡注:‘魏收《魏书》云:帅骑七万。’则旧本此《纪》自作‘万’。《通鉴》这条采自卷七四《尔朱荣传》,故作‘千’。南本以下各本也都是据《传》改。这是《纪》、《传》异文,未必《传》必是,《纪》必非。今从百纳本。”按《尔朱荣传》原文称:“时葛荣将向京师,众号百万……荣启求讨之。九月,乃率精骑七千,马皆有副,倍道兼行,东出滏口。”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通过骑兵长途奔袭而以少胜多的成功战例之一。“精骑”、“马皆有副”,强调的是机动和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战斗的具体过程来看,也是如此(在此不详述)。若7万精骑,加上副马凡14万匹,行动恐怕没有这样迅速,况且从前后兵力来看,尔朱荣所部能否一下子集中7万精骑,也还是一个问题。《北史·魏本纪·孝庄纪》此条,亦同《尔朱荣传》作“七千”,表明唐人李延寿撰《北史》所据之《魏书·孝庄纪》,此条仍作“七千”。《资治通鉴》取《尔朱荣传》作“七千”,本纪若有异文,司马光照例要在《考异》中说明取舍的理由,既不出《考异》,则司马光所见《魏书·孝庄纪》可能本来就作“七千”。5/166(北魏孝庄帝永安三年,530)冬十月癸卯朔……甲辰,徙封魏郡王谌为赵郡王。按:《魏书》10/266同条记事混乱(见《魏书》10/272《校勘记》12),且脱“甲辰”日干,《资治通鉴》154/4786同条不脱。5/168(北魏节闵帝普泰元年,531)三月癸酉……以特进、清河王亶为太傅;以尚书令、乐平王尔朱世隆为太保。按:《魏书》11/275同条作:“特进、车骑大将军、清河王亶为仪同三司;侍中、太傅、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令、乐平王尔朱世隆为太保。”据《魏书》、《北史》同条前文,当时所任命之太傅为沛郡王元欣;又据《魏书·尔朱世隆传》75/1668,世隆“与(尔朱)度律等共推长广王晔为主(按:即前废帝),晔以世隆为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令、乐平郡王,加太傅”,同传又称,世隆等废前废帝、立节闵帝之后,“寻让太傅,改授太保”。可知《北史》删节《魏书》,误以尔朱世隆原“太傅”官为清河王亶新授官。5/173(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七月)丙午,帝率南阳王宝炬、清河王亶、广阳王湛、斛斯椿以五千骑宿于瀍西杨王别舍,沙门都维那惠臻负玺持千牛刀以从。按:此条资料似仅见《北史》,未知所据。5/201《校勘记》18称《资治通鉴》156/4851“杨王”作“南阳王”,《通志·后魏纪》作“广阳王”,疑“杨王”有误。《资治通鉴》此条作:“丁未,帝遣使召(斛斯)椿还,遂帅南阳王宝炬、清河王亶、广阳王湛以五千骑宿于瀍西,南阳王别舍沙门惠臻负玺持千牛刀以从。”《资治通鉴》此条当据《北史》,但将此条所系日干推迟一天,由“丙午”改为“丁未”,并删掉了惠臻的僧官衔“都维那”。《资治通鉴》关于日干的改动必有所据。但删去“都维那”三字,以致中华本《资治通鉴》在“瀍西”处断句,惠臻便似乎成了南阳王家寺的沙门。5/188(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538)夏四月庚寅,曲赦畿内,开酒禁。按:《魏书》12/302(《魏书》本卷已佚,今本系后人补自《北史》,见《魏书》12/315《校勘记》1)同条:“夏四月庚寅,曲赦畿内。壬辰,齐献武王还晋阳,请开酒禁。”又《北齐书·神武纪下》2/20:“(元象元年)四月庚寅,神武朝于邺,壬辰,还晋阳。请开酒禁。”(《北史·齐本纪·神武纪》6/226元象元年四月壬辰条同)可知上引《北史》“开酒禁”应系于“壬辰”下。5/189(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540)三月乙卯,梁人来聘。按:“乙卯”,《魏书》12/304同条作“己卯”。是年三月己酉朔,已卯七日,无己卯,疑《魏书》误。5/191(东魏孝静帝武定元年,543)八月乙丑,以汾州刺史斛律金为大司马。壬午,遣兼散骑常侍李浑聘于梁。按:《魏书》12/306本条略同,惟“乙丑”作“乙未”。《资治通鉴》158/4919本条亦略同,惟李浑聘梁条前脱日干“壬午”。是年八月戊午朔,乙丑八日,壬午二十五日,无乙未,疑《魏书》误。5/191(东魏孝静帝武定二年,544,三月)壬子,以勃海王世子高澄为大将军,领中书监……以太原公高洋为左仆射。按:《魏书》12/307本条略同,惟“领中书监”作“领侍中”,“左仆射”为“右仆射”,上引二条《资治通鉴》158/4921皆同《北史》。《北齐书·文襄纪》3/32载高澄领中书监在兴和二年,《北齐书》3/39《校勘记》3考论“兴和二年”当为“武定二年”之误,甚是。5/193(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547)秋九月辛丑,梁贞阳侯萧明寇徐州。堰泗水于寒山,灌彭城,以应侯景。按:“辛丑”,《魏书》12/310同条作“辛酉”。是年九月乙未朔,辛丑七日,辛酉二十七日。《资治通鉴》160/4961本条亦同《北史》作“辛丑”,辛丑条下又云:“癸卯,渊明军于寒山,去彭城十八里,断流立堰。”癸卯九日,疑《魏书》作“辛酉”误。5/197(东魏孝静帝)及将禅位于文宣……又云:“若尔,须作诏书。”侍郎崔劼、裴让之奏云:“诏已作讫。”按:“崔劼”,《魏书》12/314同条作“崔劭”。崔劼《魏书》、《北齐书》、《北史》均列有传,他为孝静帝作禅位诏书事,又见于《北齐书·高德政传》30/408。疑《魏书》作“崔劭”,当因形似传写致误。6/214有军营租米,神武自取之。按:“军营”,《北齐书》1/6同条作“车营”。《册府元龟·闰位部·勋业四》186/2250亦作“车营”。未知孰是。6/217初,普泰元年十月,岁星、荧惑、镇星、太白聚于觜、参,色甚明。太史占云,当有王者兴。按:《北齐书》1/8本条全同《北史》,惟中间一句标点稍异,作:“岁星、荧惑、镇星、太白聚于觜,参色甚明。”此条即《魏书·天象志四》105之4/2444所载:“(普泰元年)十月甲寅,金、火、岁、土聚于觜、参,甚明大。晋魏之墟也,且曰兵丧并起,霸君兴焉。”据唐瞿昙悉达《开元占经》卷62《西方七宿》所载,觜星和参星明亮,意味“大将得势”、“大将执势”,觜、参分野晋魏,史书载觜、参甚明,意在说明天象昭示高欢将在晋魏之地兴建霸业。因此上引《北齐书》,似应从《北史》、《魏书》标点。《北齐书》、《魏书》皆为唐师点校,或因手民误植?6/217(韩陵之战后,尔朱)仲远奔梁,遂死焉。按:6/238《校勘记》13称此条“诸本‘梁’下有‘州’字”,《北史·尔朱仲远传》、《魏书·尔朱仲远传》皆称仲远于韩陵战败后南奔萧梁,死于江南,知“州”为衍字而删。《校勘记》所言极是。《北齐书》1/8同条“州”字亦当为衍文。6/224(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九月庚寅,神武还至洛阳。按:《魏书》2/18同条之《校勘记》(见《魏书》2/26)称《资治通鉴》156/4855本条“九月”作“十月”,并引《魏书·出帝纪》,认为《资治通鉴》及《考异》改“九月”为“十月”的理由是正确的。6/233(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高澄)加大将军,领中书监。按:《北齐书》3/32同条出校(《北齐书》3/39《校勘记》3),考论高澄领中书监在武定二年,甚是。参上“5/191”条。6/237《校勘记》5:据《通志》、《册府》卷一六六、二二四九页补。按:“卷一六六”应为“卷一八六”。7/244(东魏孝静帝武帝八年,550)三月庚申,又进封(高洋)齐王。按:“庚申”,《北齐书》4/44作“辛酉”。《魏书·孝静纪》12/312、《北史·孝静纪》5/195均作“庚申”,《资治通鉴》163/5038亦作“庚申”,当本于《北史》;《魏书·孝静纪》原本已缺,亦补自《北史》。是年三月庚戌朔,庚申十一日,辛酉十二日,仅相差一日,《北齐书·文宣纪》未阙,辛酉、庚申字形不似,传写讹误可能性少,故未可遽断孰是孰非。7/247(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550)九月癸丑,以……高丽王成为使持节……领护东夷校尉,王、公如故。丁卯,诏以梁侍中……承制邵陵王萧纶为梁王。庚午,幸晋阳。按:《北齐书》4/53~54本条同,惟无中间的“丁卯”日干。是年九月戊申朔,癸丑六日,丁卯二十日,庚午二十三日,日序不误。疑《北齐书》传写误脱。7/251(北齐文宣帝天保五年,554)八月庚午,以司州牧、清河王岳为太保。按:“庚午”,《北齐书》4/59同条作“庚子”,《资治通鉴》165/5116同条作“壬辰”。是年八月乙卯朔,庚午十六日,无庚子,亦无壬辰。《北齐书》当因“午”、“子”字形相似而传写致误。7/251(北齐文宣帝天保五年八月)以上党王涣为尚书右仆射。7/252(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正月)诏以梁贞阳侯萧明为梁主,遣尚书右仆射、上党王涣送之江南。按:以上二条中“尚书右仆射”,《北齐书》4/69同条均作“尚书左仆射”。据《北齐书·高涣传》10/135(《北齐书》本卷已佚,今本系后人补自《北史》)及《北史·高涣传》51/1864,高涣“天保初,封上党王,历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疑上引《北史》误,当因“左”、“右”字形相似而传写致误。7/251(北齐文宣帝天保五年八月)辛巳,录尚书事、平原王高隆之薨。按:“辛巳”,《北齐书》4/59同条作“己卯”,《资治通鉴》165/5116本条同《北史》。辛巳二十七日,己卯二十五日,前后仅相差两天,辛巳、己卯字形不似,传写讹误可能性少,未可遽断孰是孰非。7/252(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十一月)柳达摩为霸先攻逼,以石自头降。按:“自”字显为衍文(参《北齐书》4/61同条),或系手民误植?7/253(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十一月壬子,并省州三,郡一百五十三,县五百八十九,镇三,戍二十六。按:《北齐书》4/63本条略同,惟“镇三”作“二镇”。《资治通鉴》166/5154同条仅录所并省州郡,数字与《北齐书》、《北史》同,但《考异》称“《北史》作‘五十六郡’。今从《齐书》”,则司马光所见《北史》之并省郡数不是153郡。又7/254天保八年八月辛巳条下称:“自夏至九月,河北六州、河南十三州、畿内八郡大蝗。”而《北齐书》4/64同条“河南十三州”作“河南十二州”。孰是孰非,类此皆难证考。7/254(北齐文宣帝天保八年,557,八月)庚辰,诏丘郊褅洽时祭,皆市取少牢,不得刲割,有司监视,必令丰备。按:《北齐书》4/64本条文字、标点略同,差异的部分为“皆仰市取,少牢不得剖割”。“少牢”指祭以羊、豕,亦指祭祀所用之羊、豕。“皆仰市取”,还应包括下文所说的“酒肉”、“果饼酒脯”等祭品。据文义,似应从《北齐书》标点。7/271(北齐孝昭帝皇建二年,561)十一月甲辰,诏曰……是日,崩于晋阳宫。按:“是日”,《北齐书》6/84(《北齐书》本卷已佚,今本系后人补自《北史》)同条作“是月”。《资治通鉴》168/5217本条同《北史》。疑《北齐书》传写致误。7/274《校勘记》3:按元韶本书卷一九、《北齐书》卷二七有传。按:“卷二七”应为“卷二八”。8/290(北齐后主天统四年,568,十二月)丙子,大赦。九州职人普加一级。按:“普加一级”,《北齐书》8/101同条作“普加四级”。据该书8/119《校勘记》13,《北齐书》本条原同《北史》,点校者据《文馆词林》卷670魏收《北齐后主(天统四年)大赦诏》及《北齐书》8/99天统三年二月、《北齐书》8/103武平元年六月的大赦,都说“九州职人普加四级”,遂改“一”为“四”,甚是。8/293(北齐后主武平二年,571)十一月庚戍……按:“戍”字显然为“戌”字之误,或系手民误植?8/308《校勘记》18:按本书卷五二《冯翊王润传》……按:“卷五二”应为“卷五一”。9/326(西魏文帝大统十三年,547)六月,帝遣开府李弼援之,东魏将韩轨等遁去。按:《周书》2/30同条系于三月。《魏书·孝静帝纪》12/309称武定五年(即西魏大统十三年)正月侯景反,西魏于本月即“遣其将李景和(弼)、王思政帅骑赴之”(《北史·孝静帝纪》5/193同)。《资治通鉴》160/4952则记作五月。参据诸纪、传,西魏之遣李弼率诸军援接侯景,当不迟于三月,动作最快的是从西魏荆州(治今河南邓县)取道鲁关(今河南鲁山)入据颖川的王思政(《周书》18/295本传),五月底、六月初,李弼所率大军逼近颍川,围攻颖川的东魏大将韩轨等遂于六月主动解围撤军,即《周书·文帝纪》所谓“(韩)轨等遁去”,《魏书·孝静帝纪》、《北齐书·文襄帝纪》所谓“(韩轨等)自颖州班师”。时侯景亦已“引兵向豫州”,“送款于梁”。李弼等之援接任务既告完成,故亦引军西还(《周书》2/30、18/295,《北史》9/326,并参《资治通鉴》)。上述《周书》所记三月,乃李弼受命之时,《北史》所记六月,则为李弼还军之日。9/331(魏恭帝使大宗伯赵贵持节奉册书曰)……公其享兹天命……又10/385(史臣论曰)……顺天道而推亡。按:前一条《周书》3/46作“公其享兹大命”,后一条《周书》6/108作“顺大道而推亡”,疑二条中“大”字均应如《北史》作“天”。10/351(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十二月丙辰,齐豫州刺史王士良以州降。按:《周书》5/70本条记事无“丙辰”日干,不知《北史》所据。《北齐书·武成帝纪》7/93记王士良十二月乙卯降周。是年十二月乙卯朔,丙辰二日,二者相差仅一天,未可遽断孰是。10/365(北周武帝建德五年,576,十二月)壬戌诏曰……新集臣庶,皆从荡涤。按:《周书》6/99同条作“新舊臣民,皆从荡涤”。“集”、“舊”字形相似,疑“集”为“舊”之误。10/376(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79,七月)丙申,纳大后丞司马消难女为正阳宫皇后。己酉,尊帝太后李氏为天皇太后。按:《周书》7/120本条略同,惟缺中间的“己酉”日干。《资治通鉴》173/5399本条亦同《北史》,疑《周书》脱。11/401(北周静帝)以隋州之崇业……土州之永川……二十郡为隋国。按:《北史》11/432《校勘记》15称“土州”诸本作“士州”,据《隋书·地理志》、《梁书·羊鸦仁传》及《陈书·宣帝纪》有关记载改“士”为“土”,甚是。《隋书》1/6同条失校,仍作“士州”。11/407(隋文帝开皇二年,582)秋七月癸巳,诏新置都处坟墓……甲午,行新令。按:《隋书·高祖纪》1/18无此条记载,未知《北史》所本。《隋书》有“秋八月癸巳以左武候大将军窦荣定为秦州总管”条。同一年内的七月、八月不可能同有“癸巳”日干。是年七月癸卯朔,无癸巳、甲午。八月壬申朔,癸巳二十二日,甲午二十三日。疑上引《北史》“七月癸巳”为“八月癸巳”之误。11/414(隋文帝开皇九年,589)二月乙未,废淮南尚书省。按:《隋书》2/32同条作“废淮南行台省”,“行台”二字《北史》不应删。11/419(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冬闰十月甲寅,诏……按:此诏诏文首有上引号,诏文尾无下引号。或系手民误脱?又11/425隋文帝仁寿三年五月癸卯诏,诏文尾亦无下引号。11/420(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秋八月庚戌,诏决死罪者,三奏而后行刑。按:“庚戌”,《隋书》2/41同条作“丙戌”。是年八月辛巳朔,庚戌三十日,丙戌六日,未知孰是。《资治通鉴》178/5550本条作“丙戌”,《考异》称:“《刑法志》在十五年,今从《帝纪》。”《隋书·刑法志》25/714作:“十五年制,死罪者三奏而后决。”不载月日。若本纪系年有错,从《刑法志》作十五年,则八月丁亥朔,庚戌二十四日,无丙戌。11/421(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五月庚申,宴百僚于玉女泉,班赐各有差。己巳,蜀王秀来朝。按:《隋书》2/42本条同,惟无“庚申”日干。是年五月丁未朔,庚申十四日,己巳二十三日,日序不误,疑《隋书》传写误脱。11/422(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九月己丑,汉王谅师遇疾疫而旋,死者十二三。按:“十二三”,《隋书》2/43同条作“十八九”。《资治通鉴》178/5562亦从《隋书》。疑《隋书》是。11/423(隋文帝开皇十九年,599)十二月乙未……星陨于勃海。按:《隋书》2/45同条“星陨于勃海”前有“丁丑”日干。《隋书》2/58《校勘记》20称“此月丁酉朔,无丁丑,本书(《隋书》)《天文志》作‘十二月乙未’”。《北史》同条亦系于“十二月乙未”下,可证《隋书》本条“丁丑”实为衍文。11/424(隋文帝仁寿元年,601,正月)辛丑,诏曰:……投生殉节,自古称难。按:“投生”,《隋书》2/46同条作“投主”,未知孰是。11/431(史臣论曰)(隋文帝)听妒妇之言,惑邪臣之说,溺宠废嫡,托付失所。按:“妒妇”,《隋书》2/55同条作“哲妇”。《隋书·后妃·文献独孤皇后传》36/1109:“(后)性尤妒忌,后宫莫敢进御……竟废太子立晋王广,皆后之谋也。”考诸史实,疑《北史》是,《隋书》作“哲”,盖因“妒(妬)”、“哲”字形相似,传写致讹。11/432《校勘记》12:据《隋书》及本书卷五八《文帝十三王传》改。按:“十三王”应为“十王”。12/440(平陈后,杨广)进位太尉,赐路车、乘马、衮冕之服,玄圭、白璧各一双。按:“各一双”,《隋书》3/60本条无“双”字。12/453(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六月)癸卯,经大斗拔谷,山路隘险,鱼贯而出,风霰晦暝,与后宫相失。士卒冻死者太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石化与化工工程作业指导书
- 建设工程材料居间合同
- 养殖类雇佣劳动合同
- 装修设计合同协议书
-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作业指导书
- 网站开发与维护技术作业指导书
- 夫妻离婚协议书标准格式
- 机械拆除承包合同
- 农业与食品安全作业指导书
- 2025年株洲货运资格证题库及答案大全
- 《管理学基础》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最新)
- 短视频:策划+拍摄+制作+运营课件(完整版)
- 蓝色卡通风好书推荐教育PPT模板
- 2022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数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毕业设计46
- 智能化系统培训
- 分布式光伏屋顶调查表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时作业本有答案
- 出国高中成绩证明模板
- 高明---《琵琶记》解析课件.ppt
- 山岭地承包合同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