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元稹家世新考
元佑家族的谱系是研究元佑家族的主要主题之一,也是研究人员难以统一的问题之一。而根据《汉语大词典》,所谓的“世系”,就是某一家族世代相承的系统。徐陵《始兴王诏》文云:“汉祖天伦,伯叔追讨。晋元世系,琅琊传国。”元稹所在的元氏家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氏后魏昭成皇帝的后裔之一,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他们频繁活动的印记。在这个家族中,最重要也并有历代史书翔实记载的,主要有三人:后魏昭成皇帝什翼犍、隋代兵部尚书元巖以及元稹本人。关于后魏昭成皇帝什翼犍,《魏书·帝纪·序纪》文云: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魏书·帝纪·昭成帝什翼犍》也记载云:昭成皇帝讳什翼犍,平文之次子也。生而奇伟,宽仁大度,喜怒不形于色。身长八尺,隆准龙颜。立发委地,卧则乳垂至席。烈帝临崩顾命曰:“必迎立什翼犍,社稷可安。”烈帝崩,帝弟孤乃自诣邺奉迎,与帝俱还,事在《孤传》。十一月帝即位于繁畤之北,时年十九,称建国元年……史臣曰:帝王之兴也,必有积德,累功博利,道协幽显,方契神衹之心。有魏奄迹幽方,世居君长,淳化育民,与时无竞。神元生自天女,桓穆勤于晋室,灵心人事,夫岂徒然!昭成以雄杰之姿,包君子之量,征伐四克,威被荒遐,乃立号改都,恢隆大业,终于百六十载,光宅区中,其原固有由矣后魏昭成皇帝,是后魏的开国皇帝,自然是元氏家族成员引以为豪也倍受尊重的祖先。因此,元稹每次为元氏家族成员撰写墓志铭,每次都要郑重其事地提及这位祖先。史书记载中的元氏家族成员,除什翼犍和元稹本人外,元巖的记载也比较详尽,事迹令人感动,如《北史·元巖传》云:元巖字君山,河南洛阳人也。父祯,魏敷州刺史。巖好读书不守章句,刚鲠有器局,以名节自许。少与勃海高熲、太原王韶同志友善。仕周,为武贲给事。大冢宰宇文护见而器之,以为中外记室。累迁内史中大夫,封昌国县伯。周宣帝嗣位,为政昏暴,京兆郡丞乐运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言甚切至。帝大怒,将戮之,朝臣莫有救者。巖谓人曰:“臧洪同日,尚可俱死,其况比干乎?若乐运不免,吾将与之俱毙。”诣阁请见,言于帝曰:“乐运知书奏必死,所以不顾身命者,欲取后世名。陛下若杀之,乃成其名,落其术内。不如劳而遣之,以广圣度。”运因获免。后帝将诛乌丸轨,巖不肯署诏。御正彦之仪切谏不入,巖进继之,脱巾顿颡,三拜三进。帝曰:“汝欲党乌丸轨耶?”巖曰:“臣非党轨,正恐滥诛失天下望。”帝怒,使阉竖搏其面,遂废于家。隋文帝为丞相,加开府、户部中大夫。及受禅,拜兵部尚书,进爵平昌郡公。巖性严重,明达世务,每有奏议,侃然正色,廷争面折无所回避,上及公卿皆敬惮之。时帝惩周代诸侯微弱以致灭亡,由是分王诸子权侔王室,以为盘石之固。遣晋王广镇并州,蜀王秀镇益州。二王年并幼,选贞良有重望者为之僚佐。时巖与王韶为河北道行台仆射,帝谓曰:“公宰相大器,今屈辅我儿,亦如曹参相齐之意。”及巖到官,法令明肃,吏人称焉!蜀王好奢,尝欲取獠口为阉人,又欲生剖死囚取胆为药。巖皆不奉教,排阁切谏,王辄谢而止。惮巖为人,每循法度。蜀中狱讼,莫不悦服。有得罪者,谓曰:“平昌公与罪,吾何怨焉!”上甚嘉之,赏赐优洽。卒于官,上悼惜久之。益州父老莫不陨涕,于今思之。巖卒后,蜀王为非法,造浑天仪,又共妃出猎,以弹弹人,多捕山獠充宦者,僚佐无能谏止。及秀得罪,上曰:“元巖若在,吾儿岂有是乎!”子弘嗣,历给事郎、司朝谒者、北平通守对元巖的生平事迹,与《北史·元巖传》记载相类的,还有《隋书·元巖传》,为了节约篇幅,这里就不再重复引录了。而元巖在皇帝面前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前前后后影响了元稹的整个人生,我们在多本拙著里面已经有大量的篇幅涉及这一点,拜请读者参阅,这里也不再重复。元稹所在家族的世系及元稹的生平事迹,有白居易的《元稹墓志》在,交代得明明白白,叙述得清清楚楚,照理元稹的世系不应该有任何分歧;但学术界至今意见不尽一致,一直难于取得共识。笔者先后于1981年7月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之时,又在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版《元稹评传·元稹世系简表》、《元稹考论·元稹的家庭》中以及2015年6月出版的《新编元稹集》里已经论及元稹的世系问题,以详实的证据论证元稹是后魏昭成皇帝十七世后裔的结论。今再次撰文,就元稹世系的不同文献记载和学术界的诸多不同观点,专门就元稹家族世系问题全面阐述我们的观点与证据。就我们所知,涉及元稹家族世系最早的,应该是元稹同时代人林宝在元和七年(812)成书的《元和姓纂》,其叙述元稹所在的元氏家族世系云:《后魏书·官氏志》曰:拓跋氏改为元氏,自云黄帝子昌意之后,居北土,代为鲜卑君长。《宋书》云:李陵之后,昌意三十九代,至昭成帝什翼犍,始号代王,都云中。道武改号魏,即尊号。孝武都洛阳,改为元氏。十一代、十五帝、一百六十一年,为后周所灭。献明帝生实、寿鸠、纥根、翰、力真、阏婆……力真生意烈、勃……勃元孙植,生巖、成。巖,隋兵部尚书、平昌公,生琳。琳生义恭、义端……义端魏州刺史,生延寿、延福、延景、延祚……延景生俳,南顿丞。俳生宽、霄。宽,比部郎中,生拒、祯,监察御史。霄,侍御史《元和姓纂》成书于匆匆忙忙之间,错误之多,可以想见,诚如孙望师、郁贤皓师等在《元和姓纂》之《前言》所言:“然林氏以二十旬而纂撰成帙,姓繁时迫,故援引讹缪者有之,考稽失实者有之,世代颠倒者有之,此其所以见讥于洪迈也。”涉及元稹的家世以及元稹自己的史传,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白居易在元稹病故一年之后,亦即大和六年(832)所撰写的《唐故武昌军节度处置等使正议大夫检校户部尚书鄂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赠尚书右仆射河南元公墓志铭》,亦即《元稹墓志》,其中涉及世系部分文云:公讳稹,字微之,河南人。六代祖巖,隋兵部尚书,封平昌公;五代祖宏,隋北平太守;高祖义端,魏州刺史;曾祖延景,岐州参军;祖讳悱,南顿县丞,赠兵部员外郎;考讳宽,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赠尚书右仆射;妣荥阳郑氏,追封陈留郡太夫人。公即仆射府君第四子,后魏昭成皇帝十五代孙也这里我们需要说明一下:一、白居易在《元稹墓志》中,是从元巖开始叙述元氏家族世系:元巖→宏→义端→延景→悱→宽→稹,故曰“六代祖巖”,所述与《元和姓纂》叙述一致。二、特别要注意的是:“后魏昭成皇帝十五代孙也”一句,是断定元稹世系非常重要的一句,比《元和姓纂》更进一步,明确了自昭成至元稹的代数。其中的“孙”字读者不能随意忽略,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孙”是儿子的子女,或儿子的儿子。根据“孙”的这一义项,“后魏昭成皇帝十五代孙”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后魏昭成皇帝十五代”是元稹祖父元悱,十六代是元稹父亲元宽,而元稹则是后魏昭成皇帝十七代。三、白居易《元稹墓志》中的“平昌公”,有的史书及别本也有作“昌平公”的。而“平昌公”与“昌平公”只是封爵称号之不同,一时难定是非对错,只能存疑存异。我们认为白居易对元稹是“后魏昭成皇帝十五代孙”的这一论断,完全符合元稹自己撰写的有关元稹所在元氏家族成员的墓志铭,今一一剖析如后:如元稹《唐故朝议郎侍御史内供奉盐铁转运河阴留后河南元君墓志铭》,亦即《仲兄元秬志》文云:有魏昭成皇帝十一代而生我隋朝兵部尚书府君讳某,后五代而生我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府君,讳某。君即府君之第二子也,讳某,字玄度……始祖有魏昭成皇帝,后嗣失国,今称河南洛阳人焉!六代祖讳巖,在周为内史大夫,以谏废;在隋为兵部尚书昌平公,以忠进。君子曰:“忠之后必复。”降五世而生我皇考府君元稹这篇《仲兄元秬志》两次提及元氏家族的家世,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十一代而生”接“后五代而生”的叙述与“十一代”连“降五世”的表白意思则完全一样,就是十六代或十六世,意即元稹的父亲元宽应该是“后魏昭成皇帝”的十六代后裔,元稹自然就是“后魏昭成皇帝”的十七代后裔,元稹和白居易两人对元稹家世的叙述是统一的,一致的,没有矛盾的,有今存文献为证,不容怀疑。我们应该相信元稹对自己家世的描述,相信白居易对自己最好朋友元稹对自己祖宗的描述。还要请读者特别注意的是:元稹在《仲兄元秬志》中转述元秬的话则说:元秬的话,也完全符合自元巖至元秬、元稹一共七代的情况,稍有不同的是元秬的话既包含元巖,亦包含元秬自己,亦即自元巖至元秬、元稹一共是七代,而自后魏昭成皇帝至元秬、元稹一共是十七代的史实。又如元稹《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铭》,亦即《大姐志》,实际上所述家世与元稹自己在《仲兄元秬志》中所述的家世基本一样,也云:始祖有魏昭成皇帝,后失国,今称河南洛阳人焉!六代祖讳巖,在周为内史大夫,以谏;在隋为兵部尚书、昌平公。中古君子曰:“忠之后必复。”降五世而生我皇考府君,府君讳某[9](P703-731)。元稹《大姐志》的墓主是元稹的大姐,她与元秬、元稹都是元宽的子女,应该与上面白居易、元稹两个墓志的说法是一致的,没有任何抵牾的地方,亦即元秬、元稹与元稹大姐都是“有魏昭成皇帝”的十七代后裔,我们所持元稹为昭成“十五代元悱之孙”,亦即从昭成算起,至元稹为十七世的意见。“有魏昭成皇帝”亦即“后魏昭成皇帝”,“有”在这里是句首助词,无义。作为被时人和后世称为“元才子”的著名作家元稹,不会糊涂到连自己的家世也搞不清楚弄不明白的可怜地步吧!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元稹竟然不是偶尔一次的“笔误”,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笔误”,而且每次“笔误”竟然一毫不差地“相同”!还有,如此愚蠢如此巧合的“错误”竟然还有以文名世的著名作家白居易,也跟着元稹一起糊涂一起欺骗自己也一起欺骗世人?根据陈久金先生编著的《中朝日越四国历史纪年表》所示,“后魏昭成皇帝”,亦即代王什翼犍,出生于公元320年,建国于公元338年,“时年十九”,灭国于公元376年,在位共39年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韩愈《唐故国子司业窦公墓志铭》文云:国子司窦公讳牟,字某。六代祖敬远,尝封西河公如果以元稹是“后魏昭成皇帝”“十七代后人”计,元稹的祖先们每一代相距均在二十七年左右,而这显然符合人类繁衍一“代”时间一般为二十年至三十年之正常时限。除了林宝的《元和姓纂》和元稹自己所撰元氏家族成员的诸多“墓志铭”以及白居易的《元稹墓志》之外,稍后涉及元氏家族家世的就是《旧唐书·元稹传》。《旧唐书》由五代后晋(936-946)刘昫等人撰成于天福六年(941)至开运二年(945)间。《旧唐书·元稹传》既有可信的记载,也有失误之处,如其强调后魏昭成皇帝是元稹的“十代祖”就是其中之一,其文云:元稹,字微之,河南人。后魏昭成皇帝,稹十代祖也。兵部尚书昌平公巖,六代祖也。曾祖延景,岐州参军。祖悱,南顿丞。父宽,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以稹贵,赠左仆射首先,我们应该弄清这条记载中“六代祖”中“祖”字的具体含义。元氏家族从元巖而元弘,再到元义端,再从元义端到元延景,再从元延景到元悱,再从元悱到元宽,再从元宽到元稹。从元巖下数六代,正是元稹;从元稹上数六代,正是元巖。说明这个“祖”字只是指祖宗、祖先,并没有含有“祖父”的具体含义。贺知章《唐禅社首乐章·太和》诗云:昭昭有唐,天俾万国。列祖应命,四宗顺则刘长卿《夏口送长宁杨明府归荆南因寄幕府诸公》诗云:身承远祖遗,才出众人群。举世贪荆玉,全家恋楚云据此,在同一篇传记中的“十代祖”的“祖”字也应该义同“六代祖”中的“祖”,两个“祖”字具体含义都应该是“祖宗”、“祖先”,所述意思应该是一致的,统一的。其次,按照《旧唐书·元稹传》的说法,元稹应该是“后魏昭成皇帝”的“十代后人”的说法;而元巖,是元稹六代之祖。如此说来,从“昭成皇帝”到“元巖”,前后只相差三代,亦即中间相隔昭成第六子力真、力真次子意劲、敷州刺史元祯,然后就是元巖。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玄孙元祯”,亦即“五世孙”或者“泛指远孙”的义项就都无法落实。第三,这个说法也有违史实,如果以元稹是“后魏昭成皇帝”“十代后人”计,从昭成皇帝到元稹前后相隔459年,如果计及元稹本身,元稹的祖先们每一代相距都在五十年上下,而这显然有违人类繁衍一“代”时间一般为二十年至三十年之常规。第四,昭成所建之国被灭在公元376年,而元巖活动在北周(572-589)末年与隋(581-618)初之间,亦即大约在公元600前后,两者相距224年,如果计及本身,从昭成皇帝到元巖只有四代,每代相距56年;如果不计及本身,从昭成皇帝到元巖只有三代,每代相距竟然约75年。无论是56年,还是75年,都大大违背了人类繁衍的一般常规。难道在古代,我们的先人早就开始实行晚婚晚育的计划生育了吗?每代相隔竟然在五十年、六十年甚至七十多年?而且四百年间代代相传,这一晚婚晚育的规矩从不改变?我们以为,这在战争频发的古代,尤其在少数民族部落中间,这样的“计划生育”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第五,根据元稹自己所撰与元氏家族有关的诸多墓志铭,再参照白居易为元稹撰写的《元稹墓志》,如果将“祖”字理解成“祖宗”的话,我们以为《旧唐书·元稹传》在“十”字下应该脱一“七”字,意即元稹是昭成十七世后裔。《旧唐书·元稹传》之后,再次涉及元稹所在元氏家族家世的是《新唐书·元稹传》,文云: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内人。六代祖巖,为隋兵部尚书《旧唐书·元稹传》记载简略而有误,《新唐书·元稹传》没有提及代数,大约已经觉察到《旧唐书·元稹传》记载代数有误,难以与历史相符的尴尬问题了,因此不得不回避了《旧唐书·元稹传》这一错误。《新唐书·元稹传》虽然回避了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没有给出正确的答案,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却无法回避代数,必须回答这一问题。《新唐书》是欧阳修、宋祁在北宋庆历四年(1044)到嘉祐五年(1060)间所撰。《新唐书》因元稹在长庆二年(822)二月十九日拜相,所以欧阳修、宋祁又将元稹所在的元氏家族列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有关元稹部分的文字可简略如下:元氏出自拓拔氏,黄帝生昌意,昌意少子悃居北,十一世为鲜卑君长。平文皇帝郁律二子:什翼犍、乌孤。什翼犍,昭成皇帝也。始号代王,至道武皇帝改号魏,至孝文帝更为元氏。什翼犍七子:一曰寔君,二曰翰,三曰阏婆,四曰寿鸠,五曰纥根,六曰力真,七曰窟咄。什翼犍第六子力真,力真二子:意烈、意劲。意劲,彭城公。五世孙敷州刺史祯,祯二子:巖、成。巖字君山,隋兵部尚书,平昌公→弘,隋北平太守→义端,魏州刺史→延景,岐州参军→悱,南顿丞→宽,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稹字微之,相穆宗→道护《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叙述元氏家族前后世系非常清楚,但断定“玄孙”或“元孙”为“五世孙”,而不是“泛指远孙”,这样的判断是不合适的,其他则与《元和姓纂》没有差别。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亦文云:什翼犍第六子力真,力真二子:意烈、意劲。意劲,彭城公。五世孙敷州刺史祯,生巖、成。巖字君山,隋平昌公。生琳、弘。弘,隋北平太守。生义端,唐魏州刺史。义端生延寿、延福、延景、(延祚)。延景,岐州参军,生南顿丞悱。悱生比部郎中宽。宽生穆宗宰相稹,字微之,以诗名天下,谓之“元才子”。稹生道护《古今姓氏书辩证》承《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误,同样认为“玄孙”就是“五世孙”,这肯定是不对的,其他都可以接受。清代刘於义《山西通志》也记载云:元(河南)北魏孝文帝改托跋氏为元氏,又望出太原。黄帝生昌意,昌意少子悃居北,十一世为鲜卑君长。《魏书》自孝文帝以前宗族皆书元氏综上所述可知,这个家族为鲜卑族之一,原姓为拓跋氏,建魏之后才改姓为元;北周年间又曾恢复姓氏曰拓跋,隋代又改为元姓。自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他们的家族就世世代代定居在洛阳,故元姓之人皆自号“洛阳人”。概而言之:元稹,字微之,祖籍为河南洛阳。元稹所在的家族自七代祖祯、六代祖巖,直至其父宽以及元氏家族的其他诸多成员,绝大多数也都是后魏、北周以及隋、唐数朝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刺史、县令之类的官僚。关于元稹所在家族的世系以及其子孙后代的情况,我们可以简要列表如下,表明我们的观点,以方便读者(详本文之后附表《元稹世系简表》):1962年,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录》出版,其中所附《唐集质疑·元稹世系》涉及元稹世系的方方面面。下面,我们拟专门就《元稹世系》提及的种种疑问,按照岑先生文之先后顺序,一字不落地加以引录,然后作出我们的回答。其中岑先生文的标点与今日通行的规范标点符号多有不符之处,为避免改变岑先生的原意,仍然一一照录。岑仲勉先生《唐集质疑·元稹世系》首先云:元稹所为《仲兄墓志铭》云:“有魏昭成皇帝十一代而生我隋朝兵部尚书府君讳某,后五代而生我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府君讳某,君即府君之第二子也。”(长庆集五七)据姓纂,兵尚即元巖,比部郎中者稹之父宽也,依此而计,则昭成至稹十七世岑先生在这里的推算是完全正确的,可惜他没有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继续前行,而是被不同文献用不同表述方法表述同一意思的手法蒙住了双眼,在此后的篇幅中作出了自相矛盾的解释,导致“无解”的结果。岑先生在《唐集质疑·元稹世系》中又接着云:旧书一六六稹传云,“后魏昭成皇帝,稹十代祖也”,与集迥异,旧书多讹错,岂今本十字之下,有脱文欤岑仲勉先生《唐集质疑·元稹世系》在这里的怀疑是对的,根据我们的考证,此下应该脱一个“七”字,与《仲兄元秬志》所述相合,不过表述方式有所不同而已。遗憾的是岑先生仍然没有沿着这一正确方向,根据《仲兄元秬志》的表述,对《旧唐书·元稹传》的错误加以纠正和统一。岑先生《唐集质疑·元稹世系》接着又云:白居易《元稹墓志》云,“公即仆射府君第四子,后魏昭成皇帝十五代孙也”,与稹《仲兄志》相差两代,即谓稹兄志连本身计,亦与稹志相差一代,元、白胶漆,不应如是其失考也我们非常同意“元、白胶漆,不应如是其失考也”的意见,但非常可惜的是,《唐集质疑·元稹世系》并没有重视这里这个“孙”的真正含义。“孙”在这里是指儿子的子女,或儿子的儿子。李密《陈情事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岑先生《唐集质疑·元稹世系》接着又云:又据姓纂,昭成生力真,力真生勃,勃玄孙祯,祯生巖,巖生琳,琳生义端,义端生延景,延景生悱,悱生宽,宽生稹,连本身计,则为昭成十四代孙,否者十三代,是与稹志亦最少相差一代也根据《汉语大词典》,“玄孙”有两种解释,其一,玄孙是自身以下的第五代。《尔雅·释亲》文云: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郭璞注:玄者,言亲属微昧也。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诗云: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折岑仲勉先生《唐集质疑·元稹世系》所示,从昭成皇帝至元稹,只有十四代,但这个意见又与元稹本人三篇涉及元氏家族成员之墓志以及白居易《元稹墓志》严重不合,两者以何者为是?以何者为信?我们以为应该采信元稹本人之说,应该采信同时代又是元稹密友白居易之说。其二,据《汉语大词典》诠释,玄孙又有泛指远孙之义项。《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文云: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祚国。及而玄孙,无有老幼。参照元稹本人以及白居易所撰墓志文,林宝《元和姓纂》中的“玄孙”,当作“远孙”解,因此我们以为元稹是昭成皇帝十七代后裔的说法仍然没有违反林宝《元和姓纂》的原意。岑先生《唐集质疑·元稹世系》跟着又云:复考新表七五下,什翼犍生力真,力真生意劲(即姓纂之勃),五世孙祯,祯生巖,巖生弘,弘生义端,义端生延景,延景生悱,悱生宽,宽生稹,如新表之五世不连本身,稹志之十五代连本身,则新表尚与稹志合;顾新表此段世系,显合姓纂、白集而编成,保无削足适屦之举,(此弊已于拙著姓纂校记指出。)吾人不能据新表以证白集《稹志》之必合也我们以为,一、《新唐书·宰相世系》将《元和姓纂》的“玄孙”直接改为“五世孙”是不合适的,忽视了“玄孙”还有包含“泛指远孙之义项”。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唐代的《元和姓纂》不能算错,经宋代欧阳修、宋祁一改,就出了严重的差错;二、岑先生《唐集质疑·元稹世系》不仅没有指出《新唐书·宰相世系》的错误,反而随意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的错误对白居易《元稹墓志》的正确做法无端加以批评,沿袭了《新唐书·宰相世系》的错误;三、采用史料的科学方法,一般的常规应该以近证远,由亲正疏。而岑先生《唐集质疑·元稹世系》则反其道而行之,放着元稹、白居易的可信史料不用,又错误理解唐代人林宝《元和姓纂》关于“玄孙”的正确用法,又从宋代欧阳修、宋祁带有错误的著作里去求证元稹、白居易原本不误的墓志文中的所谓“错误”,岑先生此举,违背了学术考证中最起码最基本的一般规矩,这与本末倒置也就相差不远了。岑先生《唐集质疑·元稹世系》接着又云:然则上数说中,何说为可信耶,曰姓纂可信。于何征之,曰即自元集征之。长庆集五三《唐故京兆府盩厔县尉元君墓志铭》:“唐盩厔县尉讳某,字某,姓元氏,于有魏昭成皇帝为十四世孙。曾曰尚食奉御某,祖曰绵州长史、赠太子宾客某,父曰都官郎中、岳州刺史某。”此元某者失其名,勘诸姓纂,尚食奉御,延祚也,绵州长史,平叔也,都官郎中,持也,延祚于延景为诸昆,是盩厔尉元某,即稹之三从兄也。《墓志铭》末又云,“是月二十一日,犹子晦跪于予曰,某日孤子震襄祔事,请铭于季父,由是铭”,盩厔尉之子若侄,称稹为季父,尤可证也。循是言之,稹应为昭成十四世孙,连本身计之,若稹兄志十七世,稹志十五世,旧稹传十世,均误也。稹为十四世,斯巖为八世,无论如何,稹兄志所云昭成十一代而生巖者,其中必有舛误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旧唐书·元稹传》所云“后魏昭成皇帝,稹十代祖也”,“十”字下脱一“七”字,应该是“后魏昭成皇帝,稹十七代祖也”的刊刻之误;关于脱文,连岑仲勉先生自己的《唐集质疑·元稹世系》也承认:旧书多讹错,岂今本十字之下,有脱文欤?所不同的岑仲勉先生只是怀疑有“脱文”,并没有明确所脱之文是“四”是“五”还是“六”与“七”;而我们根据多方考证,断定所脱之文是“七”。至于元稹所作《仲兄元秬志》,岑仲勉先生引用“有魏昭成皇帝十一代而生我隋朝兵部尚书府君讳某,后五代而生我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府君讳某,君即府君之第二子也”之后认为:依此而计,则昭成至稹十七世这一判断无疑是对的,可惜岑先生仍然没有抓住这个正确的判断,反而在这里连续作出错误的判断:“稹兄志所云昭成十一代而生巖者,其中必有舛误。”“若稹兄志十七世,稹志十五世,旧稹传十世,均误也。”岑仲勉先生所引白居易《元稹墓志》“十五世”云云,应该是“十五代孙”之误,亦即元稹是后魏昭成皇帝十七代后裔;而元稹《仲兄元秬志》所云“十一代而生”接“后五代而生”的叙述,与“六代祖”连“降五世”表白意思完全一样,表述的同样是元稹是后魏昭成皇帝十七代后裔的意思,除“旧稹传十世”确实有误外,岑先生随随便便对元稹所撰“稹兄志”与白居易所撰“稹志”作出“均误”、“其中必有舛误”的判断是错误的。岑先生在这里涉及了元稹《唐故京兆府盩厔县尉元君墓志铭》,亦即《盩厔县尉志》,故我们应该稍加引述,文云:唐盩厔县尉讳某,字某,姓元氏,于有魏昭成皇帝为十四世孙。曾曰尚食奉御某,祖曰绵州长史、赠太子宾客某,父曰都官郎中、岳州刺史某……享年五十五,以疾殁于衢州,元和十五年四月某日归祔于咸阳县之某乡某里。对这篇墓志铭,我们应该在这里多说几句,作一点解释:元稹与“盩厔县尉”是同一代的兄弟,在“昭成皇帝”名下同样称呼“孙”,但白居易《元稹墓志》称元稹是“十五代孙”,元稹《盩厔县尉志》却称盩厔县尉是“十四世孙”,两者的不同,应该是白居易计及“昭成皇帝”在内,而元稹这篇墓志铭没有计及“昭成皇帝”在内。十四世之孙,亦即自昭成以后算起,至元稹和“盩厔尉”一代,共十六世,计及昭成,共十七世,符合“十四世”之孙,亦即十七代的史实。我们的结论是否合理,还应该由元稹自己所撰的元氏家族的其他墓志铭来检验。事实证明,几个与元氏家族有关的墓志铭,互相证明我们的推理是合理的,没有矛盾的。岑先生《唐集质疑·元稹世系》接着又云:或曰,长庆集五七《唐故建州浦(或误蒲)城县尉元君墓志铭》云:“君讳某,字莫之。有魏昭成皇帝十七世而生某官某,君即某官之次子也”,此浦城尉虽失其名,然与稹同祖昭成,又同时代行辈当相近,今志亦作十七世,则稹兄志未必是误也。余按稹兄志“十一代而生”,暨浦城尉志“十七世而生”,就文义言之,均应连本身计算,今设依姓纂勃玄孙祯,不依新表勃五世孙祯,则由始祖神元皇帝力微计至元巖,恰十一叶,故余谓两志之昭成,当是神元之误;非然者,浦城、盩厔,同是亲族,志又出于一手,何至三志中世系自相矛盾耶。惟巖是十一叶,斯祯应为勃玄孙,非五世孙,吾前谓新表有削足适屦者,此其是也。浦城县尉墓志又云,“无何,宗侄义方观察福建……又无何,宗侄观察鄜坊”,十七世连本身计,则浦城县尉某应十八世,义方是浦城尉侄,应十九世,兹试合魏书及元和姓纂所记义方世代,列为一简表观之:由此表观之,便见神元至义方,恰十九叶,志文昭成是神元之误,信而有征矣我们以为,一、元稹《浦城县尉志》之“君讳某,字莫之。有魏昭成皇帝十七世而生某官某,君即某官之次子也”一句,应该读成“君讳某,字莫之,有魏昭成皇帝十七世而生。某官某,君即某官之次子也”。这里的“某官某”,即元稹的亲叔叔元宵,浦城县尉的亲生父亲,与元稹父亲元宽是亲兄弟,是有魏昭成皇帝十六世后裔,而浦城县尉则与元稹一样,都是昭成皇帝的十七世后裔,浦城县尉与盩厔县尉,还有元稹都是昭成皇帝十七世后裔。二、盩厔县尉的父亲元持是昭成皇帝十六世后裔,盩厔县尉是昭成皇帝十七世后裔,元义方是岳州刺史元持的孙子、盩厔县尉的儿子、墓主浦城县尉的侄子,应该是昭成皇帝十八世后裔,《新唐书·元义方传》文云:义方,历京兆府司录……历虢、商二州刺史、福建观察使……卒赠左散骑常侍元义方观察福建在元和四年四月至元和六年四月,《旧唐书·宪宗纪》记载云:(元和四年四月)以商州刺史元义方为福建观察使……(元和六年四月)以福建观察使元义方为京兆尹元义方的儿子元公庆才是昭成皇帝的十九世后裔,岑先生《唐集质疑·元稹世系》的计算有误。三、岑先生《唐集质疑·元稹世系》计算有误的还有,根据元稹、白居易所撰与元稹家族有关的墓志铭,元稹,包括元秬、浦城尉、盩厔县尉都是昭成皇帝十七世后裔,现在却成了神元皇帝的十八世后裔,而一世神元皇帝应该是昭成皇帝的高祖,所谓的“神元皇帝”,只是昭成皇帝对高祖的追谥而已,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其后依此是曾祖沙漠汗、祖思皇帝弗、父平文皇帝,同样只是昭成皇帝对曾祖、祖父、父亲的追谥而已。《唐集质疑·元稹世系》的这种计算绝不是“信而有征”,而是不可采信不能相信的。四、如果“志文昭成是神元之误”,那么元稹所撰元氏家族成员的墓志铭与白居易所撰的《元稹墓志》全部有误,因为它们没有一篇涉及“神元皇帝”,因此把“神元皇帝”拉扯进来既无版本的依据,也无历史的依据。元稹也好,白居易也罢,他们所述“后魏昭成皇帝十五代孙也”、“有魏昭成皇帝十一代而生我隋朝兵部尚书府君讳某,后五代而生我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中并没有提及“神元皇帝”,从“神元皇帝”计算到元稹的代数也显然有误。五、我们在上面列举了元稹家族世系表,希望读者加以对照,孰是孰非,应该一目了然。岑先生《唐集质疑·元稹世系》最后云:《元稹墓志》,“五代祖弘,隋北平太守”;按隋书六二巖传,“子弘嗣,仕历给事郎、司朝谒者、北平通守”,是通守,非太守也。新表巖生琳、弘,琳生义恭,弘,隋北平刺史,生义端,以义端父为弘,与今姓纂异,盖从白氏集也,余故曰,新表此节,殆合姓纂、白集而编制也。然隋制州曰刺史,郡曰太守,北平,郡也,而曰刺史,则又误中误也(参拙著隋书州郡牧守表七页)。元氏集不著其五代祖名,惟卷五九《告赠皇祖皇妣文》云,“降及兵部,为隋巨人,抑扬直声,扶卫衰俗,户部绩绍,传于魏州”,兵部,巖也,魏州,义端也,户部即五代祖之历官,今隋书叙弘历官无户部,职是之故,《稹志》(新表同)之五代祖弘,是否可据,尚再待乎征信也我们以为,一、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白居易《元稹墓志》中的“太守”,有的史书及别本也有作“通守”的。岑先生《唐集质疑·元稹世系》认为“然隋制州曰刺史,郡曰太守,北平,郡也,而曰刺史,则又误中误也”。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太守是官名,秦置郡守,汉景帝时改名太守,为一郡最高的行政长官。隋初以州刺史为郡长官。唐初改郡为州,长官称“刺史”,张九龄《奉和圣制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文云:圣人合天德,洪覆在元元。每劳苍生念,不以黄屋尊百龄嗟倏忽,一旦向山阿。丹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优胜教育个性化辅导课程注册合同
- 《中外美术史》近年考研真题试题库(含答案)
- 《教师职业道德》考前强化练习试题库300题(含答案)
- 让自信成为考试的秘密武器
- 房屋装修半包简单的合同
- 氢能源技术创新与研发趋势
- 装修清包工合同
- 品牌机械设备买卖合同书
- 机械租赁协议合同范本
- 劳动合同补充协议社保协议
- 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售佣金返点合同范本6篇
- 2025-2030年中国配电变压器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及前景调研分析报告
- GB/T 45120-2024道路车辆48 V供电电压电气要求及试验
- 2025年上海市嘉定区中考英语一模试卷
- 2025年中核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华中师大一附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考试数学试题(含解析)
- 健康管理-理论知识复习测试卷含答案
- 成人脑室外引流护理-中华护理学会团体 标准
- JGJ106-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 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 房地产工程管理 -中建八局机电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