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利卡的艺术语言_第1页
阿利卡的艺术语言_第2页
阿利卡的艺术语言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利卡的艺术语言

阿维格多阿里卡于2010年去世,享年81岁。在现代艺术激进的浪潮中,阿利卡始终保持独立的思想,在对平凡事物的审视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成为以色列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中渗透着谜一般的、令人不安的美—一把靠着墙的红色雨伞、橱柜里杂乱的一堆瓶子、一个满得书将要溢出的书架、几件叠好或凌乱的衣服等。他就像一位魔术师,有充分的能力将日常生活中微小的事物及一些为人所不注意的细小角落诗意化,让人惊讶于自己的视而不见,继而为画中谜一般的美所感动、陶醉。阿利卡1929年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位会计师,家境并不富裕。阿利卡从小就很聪慧,有着极高的语言天赋,除了母语德语外,他还能用法语、英语、希伯来语进行交流、写作,这给他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提供了捷径。青少年时期,他就参观过法国、德国、中国的艺术展览,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为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阿利卡的青少年时期充满了波折,13岁时他被纳粹关进了集中营,经历了一次次可怕的折磨,后来有幸被解救。1944年,15岁的阿利卡来到以色列,并进入耶路撒冷工艺美术学院系统学习艺术,从此开始用素描描绘自己经历的残酷生活和不幸命运。20岁时他来到巴黎,对当时战后流行的西方抽象表现主义情有独钟,对抽象绘画产生浓厚兴趣,这影响了他之后的绘画风格。阿利卡21岁时来到艺术之都意大利,对当地的湿壁画认真揣摩,领悟到了一气呵成、局部作画的技巧以及画面留白的意蕴。之后他又回到巴黎,在这里他遇见了一生最重要的挚友——以色列作家贝克特,贝克特给予了阿利卡精神上极大的启发与支持。从20世纪50年代起,阿利卡画的都是抽象画,并获得了画坛的认可,在当时被认为是以色列最有前途的前卫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阿利卡突然决定放弃日益成熟的抽象艺术,转而进行写实绘画创作。原因在于:1965年,阿利卡去卢浮宫看卡拉瓦乔的画展,产生了一种深刻的感触,他意识到“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从绘画到绘画,没有将绘画行为与观看事实联系起来”。从此,阿利卡开始根据眼见的真实事物和场景进行艺术创作,不再凭借经验和想象下笔。他认为,唯有亲眼所见并于当时摹写下来的场景才算是“真实”的。这里的摹写不是一个简单描摹、再现客观世界的过程,而是要按照自己的感触来表达的过程。在此,他论及的“真实”比视觉真实有更深刻的内容和含义。其中学会观察、遵循自我的观看之道,对阿利卡而言的确事关宏旨。源于观察的绘画是画家与事物进行真正“接触”,画家通过观察,能够快速抓住和表现出事物稍纵即逝的鲜活特质,这种鲜活的感受令人信服;源于记忆的绘画虽然包含了物象的形象,但是没有了画家鲜活的感受,没有了事物的生命痕迹,绘画也失去了生命。阿利卡强调一幅画必须一气呵成、一次性完成,绝不允许拖到第二天,因为太长的时间会使眼睛丧失对事物的鲜活感受。基于这一点,阿利卡对当时现代主义追逐各种风格流派的持有一定的批判,他认为激进的现代主义对先验之物、不可见之物的热衷探索,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对可见之物、自然的兴趣,因而批判现代主义一味求变的浮躁心态。他说:“难道我们已经忘了绘画或素描不仅仅是一个图像?忘了绘画或素描的目的在于打动人而不在于给人以知识?”阿利卡的绘画是具象的,他坚信平凡、微小的事物同样具有大意义,只要其能准确表达画家的意图,寓意丰富,就可以成为画家创作的母题。所以阿利卡的绘画母题都是我们日常所见的平凡事物,画家关心自己的日常生活,如一些不被人注意的角落、身边的朋友、亲人等。阿利卡的《抽屉里的颜料》(1885)、《室内》(1987)、《墙上的裂缝》(1989)等作品都是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他赋予了这些常见之物艺术的魔力,让我们惊讶、感动,让我们相信视觉世界对绘画的母题表现充满无限可能。阿利卡的写生作品简洁而明了。首先,画面的简洁体现在造型语言的构成感上。这些构成因素来源于阿利卡以前抽象绘画的经历。我们在欣赏阿利卡的作品时,发现他的很多室内题材的作品画面充满着几何形状的构成感,如《工作室的墙》(1987)、《房间一角》(1987)。他似乎也非常热衷于在这些简洁、充满构成感的构图中找到乐趣。《红雨伞》(图1)是其静物画的经典代表作之一,作品画面就是几个大色块的分割与对比,墙壁与门描绘着大大小小不同的几何形,显得简洁有秩序,一把红雨伞斜靠在门的左边,伞的形状是随意的有机形,与背景有秩序的几何形形成强烈的对比。雨伞的红色饱满纯正,与背景冷冷的灰色又形成极大的反差。画面虽然简洁,但一点都不简单,画家有充分的能力让画面充满韵味与寓意,让观者的心在瞬间安静下来。其次,简洁在他的画面中还体现为对“空白”的大量运用。阿利卡受意大利湿壁画的影响,喜欢湿壁画空白的寓意。对阿利卡而言,对空白的运用是绘画中很重要的一种技巧。空白不仅有分割画面的形式功能,更重要的是它能准确地表达出画家对物象的感受。如《山姆的勺》(1989)是阿利卡为纪念他的挚友贝克特的逝世而创作的,整幅画面非常空寂、简洁。宽大的白色亚麻布上躺着一把孤零零的小勺子,勺柄上刻着“Sam”的字样,这把勺子是克贝特送给阿利卡女儿的出生纪念物。整幅画面除了这把象征着友谊的勺子和几道布纹的折痕外,别无他物,整体色调是偏冷的银灰色。小小勺子在大量银灰色空白的衬托下凸显出孤独、宁静和空灵,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凝重而孤独的心理张力。好友已驾鹤西去,留下孤单的画家。空白的画面给人一种无限深沉的忧伤与莫名的焦灼、失落、孤寂感。再次,简洁还体现在画家用色、用笔上。阿利卡的作品在色彩运用上基本对是物体固有色进行描绘,很少刻画物体在不同光源色、环境色影响下的变化。为了避免周围环境、光源对物体的影响,他的画室只采用自然光线;为了避免颜色的扰乱,通常他的调色板上只有几种常用的颜色。在《床单上的裸体》(1988)一画中,一位裸女斜躺在充满构成感的漩涡状的床单上,而床单随意地被铺放在画室的地板上。画面的整体色彩非常简洁、概括,黑色的头发、肉色的身体、白色的床单,都是固有色在光线下简单的亮暗变化、冷暖变化,画家并没有追求过多的微妙色彩。同时,画家用笔非常概括,将裸女、地板画得很整体,没有对细节作过多描绘。在这里,画家对床单布纹的描绘流露出其着魔般的专注,漩涡状的床单布纹使裸女显得近乎局促不安与疲弱,似乎欲表现一种对生命的流逝和与此抗争的焦灼。阿利卡的一些类似的人体画不仅表现了一种人性的关怀,而且具有一种忧伤的内在质感。他同时从技术与心理的角度描绘对象,这在当代写实画家中是少有的。在《工作室的镜子》(1987)中,画家从镜子里注视着画外的世界,仿佛在说:“我活着,这就是我看见的世界。”他的画并不追求宏大,尺寸适中,主题也是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