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
古诗词专项复习古诗词鉴赏知识点01一、从题目抓题材
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
如张敬忠的《边词》:“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这首诗的题目是“边词”,应属边塞诗,行役戍边之作。诗歌首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第二句用本该桃红柳绿,春光烂漫的二月,而边地的垂柳却仍在凛烈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枝条这一典型景象,表现五原的荒寒景象。三四两句仍紧扣“迟”字,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进一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再从辞色上看,全诗充满了冷色调的词语。这样,进一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不难发现,全诗虽然没有写到人,但在这样荒凉寒冷的环境中,戍边的将士会怎样呢?所以,它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二、从关系分析技巧
关系即诗文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方法。
以《边词》为例,诗歌三、四句“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虽然时间没变化,但是描写的地点、景物都有变化,三句写的是五原边地的景象,四句写的是长安京城的景象,一迟一早,两个材料性质不同,组合在一起就构成对比,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三、从褒贬辨别倾向
褒贬即作者思想感情倾向。这一点从词语的褒贬中流露出来。如胡世将的《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胡世将是南宋排和议而主恢复的主将之一。这首词开始用“沉陆”一词,表现中原沦陷的悲愤之情。接着用“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与下面“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对比,“一范一韩”指的是北宋时驻守西北边境的范仲淹与韩琦。这既表达他希钦和追慕先贤的感情,也在深慨当代没有这样的人物。“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汉家三杰,就是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与韩信。
用“往事”,用“只数”,含蓄地表现出“时无英雄”的感慨。下阙作者写到“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以鲜明的态度反对屈辱的和议。“拜将台欹,怀贤阁杳。”是在怀念韩信和诸葛亮,但用一“欹”一“杳”,再次暗寓“时无英雄”之慨,所以,作者感叹“空指冲冠发”。最后,作者写到:“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显示他内心忧愤既巨且深,再也无法平复了。这首词就是用了这些褒贬分明的词语,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反对和议力主恢复中原的志向。四、从辞色把握风格
辞色即词语传达出来的各种色彩。包括:①感情色彩,像褒贬(赞美、批评)、冷暖(悲喜)等。②性格色彩,像显隐(明快、含蓄)、直婉(直抒胸臆、委婉)、刚柔(豪放、婉约)、庄谐(严整、幽默)等;③语体色彩,像文白(文采绚丽、文朴实)、散整(句式错落有致与整齐有力)等。
风格即由选材、表达、语言等方面综合形成的艺术特色,如雄浑、旷达、豪放、俊逸、朴实、冲淡、沉郁、悲凉、清新、婉约等。褒贬在第三点“从褒贬辨别倾向”中已经做出阐述,冷暖将在下面第五点“从冷暖体味悲喜”中做出阐述。要把握风格,特别要注意词语的性格色彩和语体色彩。如王维的《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但作者主要用白描,全诗不见雕凿之气,又注重调配色彩,如用“红、翠”等词语,辞色既有“显”的一面。又有“文”的一面。风格清新而不失俊逸、绚丽。所以,虽然写的是初冬之景,却不带任何清冷虚无色彩,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都很健康。五、从冷暖体味悲喜
“墨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转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转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转达出来的多为喜悦。当然,词语表达感情多因境而变,婉转曲折,风情万种,阅读时应深加体味。
如薛逢的《宫词》:“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宫怨是唐诗中屡见的题材。这首诗,从望幸着笔,刻画了宫妃企望君王恩幸而不可得的怨恨心理,情致委婉,有其独特风格。仅“锁衔金兽连环冷”中的一个“冷”字,既写出铜质门环之冰凉,又显出深宫紧闭之冷寂,映衬出宫妃心情的凄冷。再与“长”字相映,刻画出她昼长难耐的孤寂无聊的心境。六、从背景联想意图
背景包括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时的思想背景,前者是“文为世”的反映,后者是“诗言志”的表现。所以,要很好地理解一首诗词,一定要联系有关背景。
如张炎的《清平乐》:“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被诗愁分了。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张炎(1248-1319)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张俊六世孙。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宋亡时,年二十九,家产籍没,至以卖卜为生。至元二十七年(1290),曾北游大都,次年春后南归。晚年落魄纵游于金陵、苏杭一带。卒于元延祐四年后,年七十馀。这样的身世决定了他的词以“悲情”见长,万般情怀皆见愁绪。而这愁绪中充满了亡国之情,破家之痛。本词用对比、比兴。今昔物是人非的强烈对比渗透词中,借“燕子”比喻自己飘荡无依,借“夜雨”比喻摧花折绿的残暴的元兵。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层层深入,又层层翻新。表现出国破家亡的悲痛。小试牛刀满江红①柳永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②,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③吟,从军乐。【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成底事:一事无成。③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1.对这首词内容和情感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写天将暮时,又起小雨,水蓼疏淡如烟,阵阵苇风,带来凉意。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作者凄凉的心情。B.上片“几许渔人飞短艇”中,“几许”犹云多少,加上“飞”字,表现了渔人们带着一天的劳动果实回到家中的匆忙劳累。C.下片前六句,句短调促,语意连贯,一气呵成,描写了江山之美。其中“严陵滩”三字为下文抒情埋下了伏笔。D.这首词从夜晚泊舟写到心绪,再从早上舟行写到日后的打算,脉络清晰多变,感情愈演愈烈,读来倍觉委婉曲折、荡气回肠。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片加以分析。1.答案:1.B2.①表达了词人厌倦漂泊与游宦生活,怀乡思归,渴望归隐之情。②上片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作者凄凉的心情;渔人急于归家,反衬出作者漂泊的孤独和凄苦,表达出作者渴望结束漂泊,怀乡思归的心情。③下片写桐江雾浓波染,两岸峰峦如削,这样的自然美景和“区区成底事”的宦途形成了强烈地对比,乐景写哀情,继而运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典故,并借用王粲的诗,表达出自己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和向往自然的归隐心理。【答案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回到家中的匆忙劳累”错,应为“表现渔人们归家时喜悦的心情”。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上片“暮雨”三句,雨歇川静,日暮舟泊,即以凄清的气氛笼罩全篇。水蓼和芦苇都是于秋天繁盛开花,可见时间是萧瑟的秋天;雨后的秋夜,更使人感到清冷。“临岛屿”二句,写船傍岛而停,岸上蓼苇,清烟疏淡,秋风瑟瑟。景色的凄凉与词人心境的凄凉是统一的,含有无限哀情。“几许”以下,写渔人飞艇,灯火归林,一幅动态的画面呈现在眼前,日暮归家,温暖、动人的生机腾然而起。这里以动景反衬上面的静景,反使词人所处的环境显得更加静寂。一个“飞”字和一个“尽”字,把渔人归家的喜悦表现得极具神韵,又同时从反面引出“遣行客”、“伤漂泊”二句,渔人双桨如飞,回家团聚,而词人却远行在外,单栖独宿,触动归思。下片“桐江好”六句,先写江山之美。美好的河山扫尽了昨夜的忧愁,桐江上空,晨雾浓密,碧波似染,峰峦如削,白鹭飞翔,鱼虾跳跃,生动美丽的景色使词人心情欢娱。但因为词人情绪总的基调是愁苦的,欢娱极为短暂,又很快进入低谷,“严陵滩”三字已埋下伏笔,这里以乐景写哀,江山美好,鱼鸟自由,渔人团聚,而词人一年到头都是四海为家,宦游成羁旅,于是“游宦区区成底事”之叹自然从肺腑流出,词人得出的结论是不值得,不如及早归隐,享受大自然和家庭的天伦之乐。所以结语痛快地说“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用王粲《从军乐》曲意,表明自己再不想忍受行役之苦了。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厌倦漂泊与游宦生活,怀乡思归,渴望归隐之情。1、忧国伤时:①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昏庸腐朽;②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③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④昔盛今衰的感慨,借故讽今的情怀。2、人生志向: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②宦海浮沉、仕途失意的苦闷;③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④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⑤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3、人生感受:①伤春悲秋之情;②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③世事多变、沧海桑田;④告慰平生的喜悦。4、思乡怀人:①羁旅愁思;②思亲念友;③边关思乡;④闺中怀人。5、长亭送别:①依依不舍的留恋;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送别杜审言宋之问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注】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龙泉剑:传说在豫章丰城地下四余丈的地方,曾有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题材上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从体裁看,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中“万里行”“不相送”“远含情”等内容都与诗题中“送别”相呼应。B.一个“嗟”字,饱含诗人复杂心情:为朋友的遭遇而伤感,为即将到来的分别而惆怅,更为官场沉浮无定而感慨。为全诗定下了悲凉沉重的基调。C.颔联寓情于景,诗人不能河桥相送,只能想象饯别结束后的场景:友人远去了,唯江边垂柳,临风依依。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两人深厚的情谊。D.全诗不失自然朴素。前两联通俗晓畅,不事雕饰;后两联用典,熨贴工稳,并不晦涩。中间两联对仗工致,流走匀称,宛转如意。2.诗中运用的典故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D2.①孙楚因性情孤傲而不得志,贾谊因遭嫉妒被贬,途径湘江写下《吊屈原赋》,凭吊因谗言被贬的屈原。诗人化用孙楚和贾谊的典故既暗点友人的贬谪及行踪,又以这些才华横溢,却横遭贬谪的前人来喻指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以及对世道不公的愤慨之情。②以龙泉剑的流落喻友人才学高超却怀才不遇,以龙泉宝剑的失而复得,暗指有朝一日,友人终会被有识之士发现,脱颖而出,再得起用,表达了诗人于愤懑不平中对友人的安慰与期待之情。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中间两联对仗工致”错。“不相送”“远含情”不对仗。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此诗的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作者于此重在达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丢官职只因你才过孙楚,汨罗江把船系凭吊屈平。诗人围绕“嗟”字,既暗点友人杜审言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杜审言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诗人对宦海沉浮之感和对友人杜审言的惋惜之情。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屈平才华卓绝,遭谗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罗而死。贾谊贬长沙王太傅时,途经湘水,感怀身世,曾作《吊屈原赋》。友人杜审言也是个“恃才謇傲”的人,沿途恰是前贤足迹所到之处。诗人借抚今思昔,感慨友人杜审言仕途坎坷,惋惜之情跃然纸上。“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仍用典故,以“可惜”归结“嗟”字。诗人用龙泉剑埋丰城的故事,暗点出友人的贬所,寄寓了怀才不遇的慨叹,同时也是对友人的安慰,暗示他会被再度起用,重施抱负。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那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喜从弟雪中远至有作杜荀鹤深山大雪懒开门,门径行踪自尔新。无酒御寒虽寡况,有书供读且资身。便均情爱同诸弟,莫更生疏似外人。昼短夜长须强学,学成贫亦胜他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深山大雪,屋门少开,一个“懒”字衬托出天寒地冻的冷意。B.屋外人迹罕至,堂弟却踏着大雪远道而来,令诗人喜不自禁。C.家中很少出现没有酒御寒的情况,而且又有书可与堂弟共读。D.诗人劝堂弟不必生分,惜时求学,语言浅易却饱含手足深情。2.后人认为“学成贫亦胜他贫”一句意味深长,请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答案:1.C2.这句诗的意思是:只要学习有成,即使缺少衣食也好过其他困苦状况。这既是对堂弟刻苦求学的劝勉,也是对自我的宽慰与勉励,同时阐述了深刻的道理,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做官,更是为了追求充盈的精神世界。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家中很少出现没有酒御寒的情况”错。“无酒御寒虽寡况”,意思是家中常常无酒御寒,这种滋味虽然寡淡。“寡况”不是“很少出现这种情况”之意。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含义、情感的把握能力。“学成贫亦胜他贫”,意思是“只要学习有成,即使缺少衣食也好过其他困苦状况”。联系题目“喜从弟雪中远至有作”以及上句“昼短夜长须强学”可知,这句话是勉励从弟要努力读书,学有所成;再联系“有书供读且资身”可知,诗人自己也以读书为乐,认为读书可以“资身”,可见此句也是诗人的自我勉励;“无酒御寒虽寡况,有书供读且资身”,诗人自己不以家贫为意,反而能够享受读书的乐趣,因此他认为“学成贫亦胜他贫”。“他贫”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的贫穷,与“学成贫”相对;“学成贫”是说读书有所成就,即使物质依然清贫,也会感到快乐和满足。可见此句阐述了深刻的道理,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做官,更是为了追求充盈的精神世界。渔家傲欧阳修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①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②。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花气酒香清厮酿③,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注]①逡巡:宋元俗语,犹顷刻,极短时间。②当(dàng):当做,代替。③厮酿:相互融合。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闻”“敲”二字,不写人而人自现,“桨”字不写舟而舟自在,用词简约蕴藉。B.下阕一二句将花、酒、人交错描述,花香、酒香融合,花的红晕和酒的红晕相辉映。C.下阕脉络清晰,以“惊起”为纽带,写出采莲女因“醉”而“眠”到“醒”的情态。D.本词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构思新颖巧妙,风格健康明朗,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2.后人评价本词是描写少女生活的不可多得的佳作。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采莲女的形象。答案:1.B2.①船技娴熟。“逡巡”写出采莲女在茂密荷叶间能穿梭自如、顷刻而至,表现其荡舟技艺的精熟。②青春活泼。“酒盏旋将荷叶当”写出几个采莲女用荷叶作酒杯。争着吮吸荷杯中的醇酒,尽现少女天真烂漫的情态。③率性自然。下阕写采莲女醉眠在荷叶绿阴下,任船飘荡,等船搁浅才恍然惊起,体现其率性可爱。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花的红晕和酒的红晕相辉映”错误。从“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洒面红相向”可知,是从花、酒与人三方面作交错描述,花的清香和酒的清香相互混和,应该是花的红晕和脸的红晕相互辉映。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是说“荷花底下,忽听到双桨击水的声响,不一会,一群女友来把我寻访”。“逡巡”,是顷刻的意思,形容极短的时间,显示水乡女子荡舟技巧的娴熟。“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是说“摘下荷叶当酒杯,采莲船在荷花池中荡漾。粉红色的荷花映酒中,杯里时时翻红浪”。表现在荷香万柄、轻舟荡漾,中间几个天真烂漫的姑娘,用荷叶作杯,大家争着吮吸荷杯中的美酒,表现了姑娘们青春活泼、天真烂漫、惹人喜爱的情态。“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是说“清新的荷香、醇美的酒味,搅在一起;粉红的荷花、粉红的脸蛋,交相辉映”,表现花也好,人也好,酒也好,都沉浸在一片“香”与“红”之中了;“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是说“绿色的荷叶丛中,醉了正好躺一躺。一觉醒来抬头望,船头搁浅在沙滩上”,表现姑娘们喝醉了酒,就在荷叶的绿阴中睡着了,任船随波逐流,直到船被搁浅才恍然惊起,体现了采莲女率性可爱的形象特征。答案:1.A2.①这首寒露诗前两联虽描写了寒露时节的典型景物,但菊花渐黄在晨看、落叶纷飞在门前、大雁南飞逐秋阳,未见“伤秋”,“千家”“万里”反有壮阔之感。②颈联虽为群鸟化蛤而惋悲,怕寒霜将至而及早收田,但难掩渔夫农民秋收之喜,未见“伤秋”。③尾联在前面万物随季节变化的对比中凸显松柏四季常青的志气,宕开一笔,大气磅礴,更无“伤秋”之意。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元稹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化蛤①悲群鸟,收田②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注】①化蛤,即雀化蛤。由于蛤蜊壳的颜色、纹路与雀鸟类似,古人便以为蛤蜊是雀鸟变的,故称“雀入大水为蛤”。②收田,指收割农田的作物。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了写作时间,描写诗人贪赏次第变黄的秋菊,从早晨看到傍晚,惊觉寒露时节已至。B.颔联对仗工稳,“叶”和“雁”呼应诗题,“千家”和“万里”给寒露时节的秋色提供了恢宏阔大的背景。C.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人们常用松柏象征坚忍不拔的品格,本诗尾联也表达了这层含义。D.这首咏寒露的诗,内容质朴,语言平实,写出了寒露时节景物的独特之美,是一首端然大气的节气诗。2.有人评论此诗,虽“寒露惊秋”,却无伤秋之意,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1.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贪赏次第变黄的秋菊,从早晨看到傍晚”说法错误,原文意思是早晨醒来突然发现菊花已渐渐变黄。2.本题考查评价古诗思想内容的能力。寒露时节的秋色,有着水墨画的意蕴,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寒山转苍翠,千山万水,层林尽染,衰草连天。这首寒露诗,以其大气磅礴,悲壮雄浑的气势,描写了寒露时节景物的独特之美,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并无伤秋之意。首联,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是说,寒露来临,惊讶发现时光已走到了晚秋;早晨看见菊花次第变黄。这句点明了写作时间,并写出寒露第三候:菊有黄华。颔联,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是说,千家万户前,风儿好像扫着落叶,晴空万里上,大雁好像随着太阳南飞。千家与万里,将一幅阔大壮丽的秋景图呈现出来。落叶纷飞,大雁南飞,本有萧瑟之感,但一个“扫”,一个“随”,“千家”“万里”反有壮阔之感。颈联,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是说,化为牡蛎,替雀鸟感到悲伤;收割农田,害怕早到的寒霜。化蛤与收田,也带着寒露独有的特点,喻示着秋天不多,要赶紧完成庄稼收割。虽为群鸟化蛤而惋悲,但难掩渔夫农民秋收之喜,未见“伤秋”。尾联,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是说,因此知道,松柏的志气,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它都郁郁苍苍,颜色长青。凸显松柏四季常青的志气,大气磅礴,更无“伤秋”之意。秋兴八首①(其三)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②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注]①《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②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③抗疏: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进谏。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晖、翠微可谓人间美景,诗人日日观赏,沉醉在大自然中忘却了忧愁。B.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写景,描绘渔人泛舟水上、燕子空中翻飞的动态美景。C.颈联运用典故,诗人借用历史上匡衡和刘向之事,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D.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将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所感结合在一起。2.请比较诗歌尾联中塑造的“同学少年”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形象有何不同?答案:1.A2.尾联中的“同学少年”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一个个都飞黄腾达,却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心怀国家,励志高远,一腔青春热血,神采飞扬。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忘却了忧愁”错误。诗人流落在外,壮志难酬,虽观赏美景,却心忧天下,心中充满了惆怅之情、漂泊之感。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尾联意思是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尾联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想到同学少年多已腾达得意,轻裘肥马,作威作福,既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一个“多”字,一个“自”字,表现了诗人的痛心,也表明了他的鄙视之情。诗人本不得意,却以得意者反衬,表达了诗人功业无成的悲愤之情。《沁园春·长沙》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两句,描写出同学之间的友谊,表现出当代青少年的积极。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明妃①吴雯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②同。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环佩几曾归夜月,琵琶惟许托宾鸿。天心特为留青冢,春草年年似汉宫。【注】①明妃:即王嫱,字昭君。②自媒:为自己说好话,炫耀自己以求取悦于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了昭君不屑于用可耻的行为达到被宠的目的,只希望能光明正大地录用。B.颔联对昭君的行为发表议论,把她提到了“国士”的高度,见解新颖,自成一家。C.颈联化用杜诗“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吴杜二人表达的意思相似。D.全诗先扬后抑,先写昭君的高尚情操,后写她的悲剧命运,两相并举,令人感慨。2.诗人吟咏的昭君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1.C2.①清高傲岸。昭君对于那些用不正当的手段达到目的的途径,决不涉足。②高风亮节。昭君不屑于自荐自夸,只等待识才者主动寻访。③命运悲惨。昭君才貌俱佳,但不受皇帝重视,远嫁塞外,处境窘迫。④思念故国。昭君墓草色常青,年年如在汉宫一样,显示她生前死后无时不在思念故土。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吴杜二人表达的意思相似”错误,吴杜二人表达的意思刚好相反。杜甫为了突出昭君对故土的眷恋,臆想昭君虽留冢塞外,但魂灵还在月夜回到汉邦。这首诗点破这一层虚妄的假说,击碎了杜甫那善良的愿望,说昭君出塞后,就是她的灵魂也不曾,其实是不可能回到故国。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从首联“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同”可知,昭君与当时的很多后宫女子不同,一个“羞”字写出了昭君清高傲岸的节操,她不屑于用这种卑贱的伎俩达到邀宠的目的,只求能堂堂正正地进身。若进身的途径不正当,她是决不会涉足的。这体现出了昭君清高傲岸的形象特征。从颔联“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可知,昭君不贿画工,而是如“千秋国士”一样,只等待识才者主动寻访,不屑于自荐,更耻于自夸。这体现出了昭君高风亮节的形象特征。从颈联“环佩几曾归夜月,琵琶惟许托宾鸿”可知,紧扣上联所说的昭君的“国士风”,写昭君傲岸的节操。昭君越是这样傲岸,她的怨恨就越是深沉,故只有托之琵琶之声,让南飞的鸿雁携归故国。昭君出塞后,她的灵魂不曾,也不可能回到故国。这体现出了昭君远嫁塞外,命运窘迫悲惨的形象特征。从尾联“天心特为留青冢,春草年年似汉宫”可知,昭君思汉之情,只有上苍知之,使她坟上的青草年年如在汉一般,让青草告诉天下,告诉后人,昭君生前死后无时不在思念故土。这体现出了昭君思念故国的形象特征。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①苏轼山西战马饥无肉,夜嚼长稽如嚼竹。蹄间三丈是徐行,不信天山有坑谷。岂如厩马好头赤,立仗归来卧斜日。莫救优孟②卜葬地,厚衣薪槱入铜历③。【注】①李伯时,名公麟,宋朝著名画家、诗人,是苏轼的好友。此诗为苏轼刚结束贬谪黄州的生活回京担任翰林学士时所华。好头赤是马名。②优孟,战国楚国人,有辩才,长讽谏。楚庄王要求以大夫之礼安葬爱马,他却讽劝楚庄王将爱马葬在人腹肠之中,“以垄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于人之腹肠”(《史记·滑稽列传》)。③厚衣,用大火烧。槱(yǒu),烤。历,即鬲,古代食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形象写出战马只能以粗粝果腹而瘦骨嶙峋,表现了战马的生活条件艰苦。B.第三、四句用夸张修辞手法,生动刻画了战马奔驰如飞,踏坎坷如履平地的形象。C.第五、六句将战马与御马对比,突出御马好头赤雄壮威武的姿态和画家高超的技艺。D.最后两句用优孟给马选择安葬之地的典故,以马自喻,寄托诗人对人生的无限感慨。2.请从“戏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特点。1.C2.①幽默风趣。诗歌用调侃的笔调写御马的命运,御马生前待遇优厚、荣耀威武,死后却难逃被人吃掉的结局,寓庄于谐,语言幽默风趣。②含蓄隽永。将弦外之音寄托在戏言之中,以马喻人,寄寓了无限的人生感慨;结尾用优孟的典故来写御马的结局,发人深思,回味无穷。③豪迈奔放。“蹄间三丈是徐行,不信天山有坑谷”等诗句用夸张的修辞、玩笑的口吻写出战马面对艰辛劳苦的乐观与旷达,语言豪迈奔放。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突出御马好头赤雄壮威武的姿态和画家高超的技艺”错误,将战马和御马对比是为了突出御马生活条件优越,只是去站站仪仗,每天饱食早卧,没有奔波劳碌之苦。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戏书”的意思是玩笑之作,既然是开玩笑,语言便免不了诙谐幽默,如诗歌中运用优孟的典故,说御马纵然有着“立仗归来卧斜日”的悠闲生活,然而最终却免不了葬身人腹的命运,充满调侃之意,显得格外风趣幽默。虽说幽默,但也并非完全的游戏之作,苏轼在诗歌中把战马与御马的命运进行比较,战马以粗粝果腹而瘦骨嶙峋,生活条件艰苦,却自信昂扬;御马“立仗归来卧斜日”,待遇优厚而生活悠闲自得,可以视作是以马喻人,写出在外征战沙场的将士与朝中碌碌无为的士人的不同生活状态。在此情形下,再以优孟的典故来点出御马的结局,不由人深思回味,有所惕然。诗人虽然写的是李伯时画的御马,其实诗人的思想感情显然更倾向于不曾在画中出现的“战马”,描写战马时说“蹄间三丈是徐行,不信天山有坑谷”,写出战马奔腾如飞、征战沙场而豪迈自信的昂扬态度,与其面对的艰辛劳苦对比,更体现出乐观旷达态度,显得豪迈奔放。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①望如线,白水光参差②。农妇白纻裙③,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④,嘤咛如《竹枝》⑤。【注】①田塍(chéng):田埂。②参差:原指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不定。③白纻(zhù)裙:白麻布做的裙子。纻,麻布。郢中歌:楚歌。此处指民歌。④嘤(yīng)咛(níng):细声细气,形容相和的声音。⑤如《竹枝》:像川东民歌《竹枝词》一样(句中句尾有和声)。(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闪烁,明暗不定。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淮北聚能发电有限公司招聘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语言表达与运用作文素材运用策略试卷
- 2025年《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一建考试真题解析及考点归纳试卷
- 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财务报表分析核心考点模拟试题
- 2025年大学辅导员招聘考试题库: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及心理疏导技巧
- 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财务报告编制与披露实战模拟试题库
- 2025年消防执业资格考试题库(专业技能提升):消防安全管理与组织试题
- 2025年注册税务师税法一重点内容模拟试题汇编
- 2025年小学语文毕业升学考试全真模拟卷(基础夯实版)三、阅读理解篇
- 2025年心理咨询师实操技能考核试卷:心理咨询师心理评估与诊断试题库
- 建筑施工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书标准范本
-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语法知识与修辞手法(2类常考知识3个易错点)(原卷版+解析)
- 2025-2030年中国可降解塑料行业发展状况及投资前景规划研究报告
- 中国心脑血管治疗仪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24版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考试试卷(含答案)
- 9 动物的感知本领(说课稿)-2023-2024学年科学二年级下册人教鄂教版
- 辽宁沈阳地铁有限公司所属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
-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件-承插型盘扣式钢管脚手架施工
- 物业装修现场巡查培训
- 2023年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招聘考试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