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生物试题(选修)(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生物试题(选修)(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生物试题(选修)(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生物试题(选修)(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生物试题(选修)(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生物试题(选修)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细胞的组成、结构及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原核细胞中含有2种核酸,但遗传物质一定是DNAB.血浆蛋白、抗体等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为骨架的C.糖类是大多数植物体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D.细胞合成的激素、抗体和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都会失活【答案】D【分析】1、细胞类生物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遗传物质是DNA;病毒只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因此遗传物质是DNA或RNA。2、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碳链。【详解】A、原核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遗传物质一定是DNA,A正确;B、血浆蛋白、抗体的本质都是蛋白质,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B正确;C、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糖类占植物体干重的85%到90%,因此糖类是大多数植物体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C正确;D、细胞合成的激素会与靶细胞和靶器官的细胞受体相结合,然后被分解;抗体会与特定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部分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分解或重吸收回突触前膜,D错误。故选D。2.血管紧张素是由肝分泌的前体物质血管紧张素原(一种血清球蛋白)经水解形成的一种多肽类激素。血管紧张素能引起血管收缩,升高血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血管紧张素原具有升血压的生物活性B.血管紧张素的形成过程伴随着肽键的水解C.双缩脲试剂不能与血管紧张素发生紫色反应D.低血压症患者可通过口服血管紧张素提升血压【答案】B【分析】血管紧张素是一种多肽类激素,具有升高血压的调节作用,多肽类激素不可以直接口服。【详解】A、血管紧张素原是一种血清球蛋白,不具有升血压的生物活性,A错误;B、血管紧张素由血管紧张素原水解而成,过程中伴随着肽键的水解,B正确;C、血管紧张素的化学本质为多肽,双缩脲试剂与多肽中的肽键发生紫色反应,C错误;D、血管紧张素是一种多肽类激素,直接口服会导致药物在消化道水解,D错误。故选B。3.下图表示了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线粒体内膜上合成ATP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H+在膜间隙和线粒体基质之间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B.好氧细菌可以发生上述过程,但是效率不如等生物C.上述能量转化过程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电能→ATP中的化学能D.结构①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转运蛋白【答案】C【分析】分析题意和题图:图中①能够驱动ATP的合成,说明H+通过特殊的结构①,不需要消耗能量,并且可以作为ATP合成酶。【详解】A、由图可知,H+利用质子泵从线粒体基质中运输到膜间隙是逆浓度梯度,属于主动运输,而H+由膜间隙向线粒体基质的跨膜运输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并且需要借助于载体①,属于协助扩散,A错误;B、好氧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可能发生上述过程,B错误;C、上述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其能量转化过程是: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电能→ATP中活跃化学能,C正确;D、结构①能够驱动ATP合成,因此是一种具有ATP合成酶活性的转运蛋白,D错误。故选C。4.下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图中1~8表示基因。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叙述正确的(

)A.1与2互为等位基因,1与5互为非等位基因B.3与4中碱基序列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C.同一个体的精原细胞的1与3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分离D.同一个体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同一极也应含有基因1~8【答案】B【分析】分析题图:图中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其中1和2、3和4、5和6、7和8都应该是相同基因。【详解】A、1与2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置的基因,为相同基因,1与5互为非等位基因,A错误;B、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互换,则3与4中碱基序列相同,若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互换,则3和4可能为等位基因,其碱基序列可能不同,B正确;C、若不考虑互换,1与3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1与2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随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若考虑互换,则1与2可能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1与3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随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C错误;D、1和2、3和4、5和6、7和8会在有丝分裂后期随着丝点分裂而分开,故同一个体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同一极不会同时含有基因1~8,D错误。故选B。5.基因型为AaBb某植株自交产生后代的过程,A与B、b的自由组合生在(

)A.减数分裂过程中 B.有丝分裂过程中C.受精作用过程中 D.受精卵发育过程中【答案】A【分析】在基因型为AaBb的某植株中,A与B、b为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此时发生A与B、b的自由组合,A正确;B、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后着丝点分裂,移向细胞两级的基因相同,B错误;C、受精作用是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此过程中不会发生A与B、b的自由组合,C错误;D、受精卵发育过程中,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不存在基因A与B、b的自由组合生,D错误。故选A。6.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的种类和数目B.三倍体无子西瓜中可出现可育的种子C.基因型为AaBbCcDdEe的细胞含5个染色体组D.普通小麦(六倍体)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是不可育的三倍体【答案】B【分析】1、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2、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包括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物,如人、果蝇、玉米等。3、单倍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详解】A、基因突变不改变基因的数目和位置,但能改变基因种类,A错误;B、三倍体西瓜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一般不能形成正常的生殖细胞,但母本在进行减数分裂时形成了部分正常的卵细胞,故无子西瓜中会偶尔出现一些可育的种子,B正确;C、基因型为AaBbCcDdEe的细胞含2个染色体组,C错误;D、普通小麦(六倍体)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是单倍体,D错误。故选B。7.下图表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色氨酸和丙氨酸的反密码子分别是ACC和CGUB.甘氨酸和天冬氨酸对应的基因模板链中碱基序列是GGU和GACC.由图可知,翻译时核糖体沿mRNA从右往左移动D.mRNA上碱基序列的改变一定会造成蛋白质结构的改变【答案】A【分析】基因表达是指将来自基因的遗传信息合成功能性基因产物的过程,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过程由RNA聚合酶进行,以DNA为模板,产物为RNA。RNA聚合酶沿着一段DNA移动,留下新合成的RNA链。翻译过程是以信使RNA(mRNA)为模板,指导合成蛋白质的过程。每个mRNA携带由遗传密码编码的蛋白质合成信息即三联体。多种密码子可能对应同一种氨基酸,称为密码子的简并性。【详解】A、反密码子是tRNA一段的3个碱基序列,据图可知,色氨酸和丙氨酸的反密码子分别是ACC和CGU,A正确;B、基因的碱基中不含U,B错误;C、由图可知左边甘氨酸已参与多肽链的合成,右侧携带丙氨酸的tRNA正参与进来,因此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往右,C错误;D、mRNA上碱基序列的改变不一定会造成蛋白质结构的改变,因为密码子具有简并性,D错误。故选A。二、多选题8.图甲表示突触,图乙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图甲中a处释放的递质都能使b处产生如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C.若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液体环境中,图乙所示膜电位会低于+40mVD.若神经纤维处于图乙中②对应状态时Na+通过协助扩散方式进入细胞【答案】CD【分析】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有关。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详解】A、在a处(突触前膜)上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错误;B、由于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a兴奋不一定会使b产生图乙所示的变化,形成动作电位,B错误;C、动作电位的形成是Na+大量内流的结果,所以若将该神经置于低Na+溶液中,则③的位点将会向下移,C正确;D、②是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Na+通过协助扩散方式进入细胞,D正确。故选CD。【点睛】三、单选题9.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决定免疫系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一组糖蛋白分子,不同人的MHC不同。MHC有多种,其中MHCI几乎分布于全部细胞表面。如图表示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的部分免疫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

)A.寄主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病毒B.细胞毒性T细胞靠MHCI识别靶细胞C.合成MHC的基本单位是多糖和蛋白质D.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释放穿孔素裂解靶细胞【答案】C【分析】分析题图:当寄主细胞(靶细胞)被病毒等感染后,寄主细胞的细胞表面分子发生变化,MHCI与病毒形成抗原-MHCI复合体,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这一信号,并释放穿孔素等物质,使靶细胞解体凋亡。当靶细胞死亡后,病原体暴露,从而有可能被抗体消灭。【详解】A、寄主细胞上含有MHC,能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但不能特异性识别病毒,A正确;B、细胞毒性T细胞有抗原-MHC复合体的受体和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靠抗原-MHC复合体识别靶细胞,B正确;C、MHC是糖蛋白分子,因此合成MHC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和氨基酸,C错误;D、细胞毒性T细胞释放穿孔素,穿孔素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这过程属于细胞免疫,D正确。故选C。10.若某人不慎感染了H7N9禽流感病毒,机体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病毒会在呼吸道和消化道腺体的分泌物中大量增殖B.巨噬细胞能识别“非己”的分子标志,但不能识别自身的分子标志C.B细胞和T细胞表面具有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分子D.B细胞接受辅助性T细胞的信号后就能进行增殖分化【答案】C【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需寄生在活细胞内,H7N9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详解】A、病毒无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在分泌物中增殖,A错误;B、巨噬细胞能识别”非己”的分子标志,也能识别自身的分子标志,即可以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B错误;C、成熟B淋巴细胞和T细胞表面具有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分子,能特异性识别抗原,C正确;D、在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下,同时在抗原刺激下,B细胞才能增殖分化,D错误。故选C。1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合理的是(

)A.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先做预实验以排除偶然性B.植物体内生长素浓度越高,对乙烯合成的抑制作用就越强C.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利等植物激素可以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D.缺氧条件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在单侧光照射下的横向运输【答案】A【分析】植物激素是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对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是一种信号分子,并没有直接参与植物的生命活动,常见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详解】A、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先做预实验,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资源浪费,排除实验的偶然性,A正确;B、生长素含量增加可促进乙烯形成,植物体内生长素浓度越高,对乙烯合成的促进作用就越强,B错误;C、乙烯利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植物激素,C错误;D、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单侧光下的横向运输属于被动运输,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故缺氧条件不会影响生长素单侧光照射下的横向运输,D错误。故选A。12.下列关于生长素及其发现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达尔文的实验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一段B.詹森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C.拜尔实验是将胚芽鞘尖端切下,并移至一侧置于光照下培养D.温特实验的结果证实: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化学物质是吲哚乙酸【答案】B【分析】生长素的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详解】A、达尔文通过设计对照实验证明了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A错误;B、詹森实验是:将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不弯曲;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片+单侧光→弯曲,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C、拜尔的实验是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C错误;D、温特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但不清楚该物质的本质,D错误。故选B。13.棉蚜体型微小,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对某棉蚜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见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调查日期(月、日)6.106.116.156.206.256.307.5棉蚜数量(只/株)0.424.7941.58261.731181.941978.963175.63A.棉蚜与棉花的其他天敌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关系B.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产生抗药性变异C.调查棉蚜种群数量采用标记重捕法D.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J型【答案】A【分析】分析表格:6月10日-7月5日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属于增长型种群,但种群的增长率在不断的变小,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非J型。【详解】A、棉蚜与棉花属于寄生关系,其他天敌与棉花属于捕食关系,棉蚜与棉花的其他天敌共同竞争棉花资源,是竞争关系,A正确;B、农药不会导致棉蚜产生抗药性变异,只能对棉蚜的抗药性进行选择,B错误;C、棉蚜个体小,不适宜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样方法,C错误;D、分析表格:6月10日-7月5日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属于增长型种群,但种群的增长率在不断的变小,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非J型,D错误。故选A。14.为了监测某物种M迁入新环境后的发展情况,对其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调查,发现在迁入新环境的第一年内,种群的数量每月增加7%。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物种M的种群数量变化时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估算B.第一年内,物种M种群数量月增长模型为Nt=N0λt,其中λ为0.07C.可推测对于物种M来说,M适应新环境D.当物种M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答案】D【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不足以推出是动物还是植物等,故调查M的数量变化不一定能采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A错误;B、λ是指在第一年内下一个月种群数量为上一个月数量的倍数,即为1.07,B错误;C、在迁入新环境的第一年内,种群的数量每月增加7%,但此后的数量变化未知,故M不一定适应新环境,C错误;D、当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达到K值,此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正确。故选D。四、多选题15.如图是胰岛素作用于脑神经元后调节其功能的机理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胰岛素与InR结合后,能促进神经元的变性坏死B.胰岛素与InR结合后,途径⑥促进神经元通过主动运输释放神经递质C.细胞表面InR减少后,脑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提高,胰岛素浓度增大D.胰岛素与InR结合后,途径①可能是通过增加GLUT数量而促进葡萄糖的吸收【答案】ABC【分析】据图分析:胰岛素与InR结合后,通过途径①促进葡萄糖进入神经元细胞,通过途径②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炎症因子③抑制葡萄糖进入神经元细胞,通过途径④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炎症因子⑤促进神经细胞变性、坏死,通过途径⑥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加强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详解】A、胰岛素与InR结合后,通过途径②⑤,会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变性、坏死,A错误;B、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是胞吐,B错误;C、胰岛素与InR结合后,会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功能,当细胞表面InR减少后,会导致脑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降低,从而使胰岛素浓度增大,C错误;D、胰岛素与InR结合后,通过途径①增加GLUT数量而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D正确。故选ABC。16.为研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作用,分别测定狗在正常情况、阻断副交感神经和阻断交感神经后的心率,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实验处理心率(次/分)正常情况90阻断副交感神经180阻断交感神经70A.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搏动加快B.对心脏支配占优势的是副交感神经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相互协同的D.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可检测到膜电位变化【答案】BD【分析】表格分析,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说明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促进作用;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的作用相互拮抗。【详解】A、分析表格可知,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搏动减慢,A错误;B、分析表格可知,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的变化并不明显,说明对心脏支配占优势的是副交感神经,B正确;C、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说明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促进作用,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的作用相互抗衡,C错误;D、阻断副交感神经,阻断交感神经,心率均有变化,说明正常情况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均处于工作状态,所以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可检测到膜电位变化,D正确。故选BD。17.编码乙肝病毒(HBV)表面S蛋白的基因疫苗,被小白鼠骨骼肌细胞吸收后可表达出S蛋白。S蛋白(抗原)引发一系列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图中数字代表细胞,字母代表生理过程,细胞⑦可诱导靶细胞裂解。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细胞①是B细胞,细胞⑦是细胞毒性T细胞B.树突状细胞属于吞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C.经N过程形成的细胞③细胞膜上缺少抗原S蛋白的受体D.细胞③产生的免疫物质能使HBV失去侵染细胞的能力【答案】BCD【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甲是S蛋白(抗原)引发系列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中①为辅助性T细胞;②为B细胞;③为浆细胞,能合成与分泌抗体;④为记忆细胞;⑤为细胞毒性T细胞;⑥为记忆细胞;⑦为细胞毒性T细胞,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详解】A、由分析可知,图中①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⑦是细胞毒性T细胞,A错误;B、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吞噬细胞,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B正确;C、经N过程形成的细胞③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其细胞膜上缺少抗原S蛋白的受体,C正确;D、细胞③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使HBV失去侵染细胞的能力,D正确。故选BCD。五、单选题18.图甲曲线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根和茎生长情况的影响:将豌豆幼苗水平放置几小时后,取一段弯曲部位制成临时装片,观察到细胞大小如图乙所示,其中方格表示细胞,黑点的密度表示生长素的浓度高低。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乙所看到的部位可能是根尖的分生区B.Ⅰ侧和Ⅱ侧的生长素浓度可分别对应曲线②的a和b所示的生长素浓度C.参与图乙现象调节的环境因素是单侧光D.生长素在图乙所示部位体现了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答案】D【分析】图甲分析:①曲线c点之前的生长素浓度促进生长,c点之后的生长素浓度抑制生长。②曲线d点之前生长素浓度促进生长,d点之后生长素浓度抑制生长。图乙分析:Ⅱ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生长,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效应较弱,应该取自弯曲的部位是茎。【详解】A、分析图乙可知,Ⅱ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生长,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效应较弱,应取自敏感性更低的茎的分生区,A正确;B、Ⅰ侧和Ⅱ侧的生长素浓度都促进生长,Ⅱ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强,曲线②的b点比a生长素浓度高且b点促进作用更强,故Ⅰ侧和Ⅱ侧的生长素浓度可分别对应曲线②的a和b所示的生长素浓度,B正确;C、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由向光侧Ⅰ向背光侧Ⅱ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且背光侧生长速度大于向光侧,C正确;D、生长素在图乙所示部位没有体现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D错误。故选D。六、多选题19.下图表示疏于管理的大豆田中,大豆与狗尾草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甲、乙两曲线分别代表狗尾草和大豆两种群B.t1-t5时间内乙种群呈“S”型增长C.t2-t3时间内,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D.该农田中,物种丰富度将逐渐减少【答案】ACD【分析】据图分析,坐标的纵轴为“种群增长速率”,分析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可以看出,它们的关系属于竞争力悬殊较大的竞争,从结果看,乙处于竞争优势地位。【详解】A、据图可知,乙在竞争中占优势,疏于管理的大豆田中,草在竞争中获胜,即曲线图中乙,则甲表示大豆种群,A错误;C、“S”型增长曲线是指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降低,最后维持在0,图示t1-t5时间,乙种群呈“S”型增长,B正确;C、甲在t2~t3种群增长率减少,但种群增长率大于0,则种群数量增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错误;D、该农田中,疏于管理出现杂草,则物种丰富度增加,D错误。故选ACD。七、综合题20.淀粉和蔗糖是光合作用的两种主要终产物,马铃薯下侧叶片合成的有机物主要运向块茎贮藏,红薯叶片合成的有机物主要运向块根储存。下图是光合作用产物的形成及运输示意图。在一定浓度的CO2和25℃条件下(呼吸最适温度为30℃,光合最适温度为25°℃),测定马铃薯和红薯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下表。请回答: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光照强度(klx)光饱和时光照强度(klx)光饱和时CO2吸收量(mg/100cm2叶·小时)黑暗条件下CO2释放(mg/100cm2叶·小时)红薯13115.5马铃薯393015(1)提取并分离马铃薯下侧叶片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时,用提取色素,层析后的滤纸条上最宽的色素呈色。(2)为红薯叶片提供H218O,块根中的淀粉会含18O,请写出元素转移的路径(用相关物质及箭头表示)。(3)图中磷酸丙糖的合成场所为。磷酸丙糖运到细胞质基质的同时要将无机磷酸(Pi)运入叶绿体,且这种转运严格遵循1:1的反向交换原则。当细胞质基质中Pi水平降低时,块根中淀粉合成会,因此在生产中要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4)此条件下,两种作物较适合生活在弱光环境中的是,此作物的最大总光合递率是。当光照强度为3klx时,红薯和马铃薯固定CO2量的差值为。30℃条件下测得马铃薯光补偿点会(填“小于”、“大于”或“等于”)3klx。【答案】(1)无水乙醇蓝绿(2)H218O→C18O2→C3→C6H1218O6→淀粉(3)叶肉细胞增多适量少施无机磷肥(4)红薯16.5mg/100cm2叶.小时1.5mg/100cm2叶•小时大于【分析】题图分析:①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的CO2的固定,②是暗反应中的C3的还原阶段。从图中可以看出,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其产物磷酸丙糖可以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淀粉,也可以被运出叶绿体,在叶肉细胞中的细胞质基质中合成蔗糖,蔗糖可以进入液泡暂时储存起来;蔗糖也可以通过韧皮部被运至茎块细胞,在茎块细胞内合成淀粉。【详解】(1)由于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故常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叶绿素a在绿叶中含量,故层析后的滤纸条上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颜色是蓝绿色。(2)为红薯叶片提供H218O,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18O会进入二氧化碳中,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进入有机物中,进而进入块根中,因此,块根中的淀粉会含18O,则该元素的转运过程为H218O→C18O2→C3→C6H1218O6→淀粉。(3)据图可知,磷酸丙糖的合成场所是叶肉细胞;如图所示,当细胞质基质中的Pi水平降低时,淀粉的合成会增加,原因是:丙糖磷酸和Pi严格遵循1:1的反向交换原则,细胞质基质中的Pi减少导致丙糖磷酸运出量减少,形成淀粉增多;淀粉是马铃薯的主要物质,故在生产中要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可以采取适当少施P肥的措施。(4)21.果蝇的灰身(A)与黑身(a)、直毛(B)与分叉毛(b)是两对相对性状。两只雌雄果蝇杂交,F1表现型及数量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灰身黑身直毛分叉毛雌蝇(只)75261010雄蝇(只)74255049(1)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控制灰身和黑身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控制直毛和分叉毛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定律。(2)亲本雌雄果蝇的表现型分别是。F1灰身直毛雌果蝇的基因型有种,其中杂合子的比例为。(3)若F1中的灰身分叉毛雄果蝇与黑身直毛雌果蝇杂交,则后代中黑身分叉毛雌果蝇所占比例为。(4)为测定F1中某只雄蝇的基因型,应选择基因型为的果蝇作母本与其杂交,原因是。若后代表现型为,比例为,则该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答案】(1)常X(基因)自由组合(2)AaXBXb、AaXBY45/6(3)1/24(4)aaXbXb隐性纯合子(aaXbXb)只产生一种配子(aXb),可根据子代的表现性及比例推测出其出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进而推测出基因型,所以设计测交实验可用于检测个体的基因型。灰身直毛雌蝇、黑身直毛雌蝇、灰身分叉毛雄蝇、黑身分叉毛雄蝇1:1:1:1【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雄果蝇中灰身∶黑身≈3∶1;雌果蝇中灰身∶黑身≈3∶1,黑身果蝇与灰身果蝇的比例在雌雄果蝇之间的比例没有差异,因此控制黑身和灰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灰身对黑身是显性性状,亲本基因型是Aa×Aa。雄果蝇中直毛:分叉毛≈1:1,雌果蝇中没有分叉毛,只有直毛,因此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直毛是显性性状,亲本基因型是XBXb×XBY,对于两对相对性状来说,亲本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Xb×AaXBY。【详解】(1)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控制黑身和灰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亲本基因型为AaXBY×AaXBXb,F1中灰身直毛雌果蝇的基因型有四种:AAXBXB、AaXBXB、AAXBXb、AaXBXb,比例为1:2:1:2,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比例为1:5,杂合子占5/6。(3)F1中的灰身分叉毛雄果蝇(1/3AAXbY、2/3AaXbY)与黑身直毛雌果蝇(1/2aaXBXB、1/2aaXBXb)杂交,2/3AaXbY与1/2aaXBXb杂交后代中出现黑身分叉毛雌果蝇(aaXbXb),占2/3×1/2×1/2×1/4=1/24。(4)将F1灰身雄果蝇与aaXbXb的雌果蝇测交,即可测定其基因型。如果灰身直毛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则测交结果为:灰身直毛雌蝇:黑身直毛雌蝇:灰身分叉毛雄蝇:黑身分叉毛雄蝇=1:1:1:1。【点睛】本题重在考查考生利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获取题干数据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生物核心素养。八、实验题22.乙烯是植物代谢过程中合成的一种植物激素,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合成乙烯的前体物质是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已有研究表明,乙烯能够影响黑麦的抗低温能力。某研究小组以拟南芥为材料,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实验一:分别使用含有ACC和不含ACC的MS培养基培养拟南芥,然后统计其在相应温度下的存活率,结果如图1所示。实验二:为研究内源性乙烯的作用,研究人员构建了拟南芥的乙烯合成量增多突变体(突变体1)和乙烯合成量减少突变体(突变体2),并在相应温度下统计其存活率,结果如图2所示。(1)乙烯在植物体各个部位均有合成,能通过在细胞之间传递进而实现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主要功能是促进果实的等。(2)实验一的自变量有,实验结果表明,外源性乙烯能够拟南芥的抗低温能力。(3)将拟南芥植株进行一段时间的4℃低温“训练”后,移至-8℃致死低温下,植株的存活率明显提高。研究人员推测,低温“训练”可使植株降低乙烯合成量的能力,从而提高了植株的抗致死低温能力。为证明这一推测,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是。(4)根据图1、图2结果可知,内源性乙烯与外源性乙烯的作用效果。生长素和乙烯在叶片的脱落过程中具有作用。【答案】(1)信息成熟(2)ACC的有无和温度降低(3)提高将经4℃低温“训练”与未经低温“训练”的两组拟南芥植株均置于-8℃条件下,分别测量乙烯合成量(4)一致拮抗【分析】1、分析图1:ACC是合成乙烯的前体物质,用含有ACC和不含ACC的MS培养基培养拟南芥,实验结果显示,外源性乙烯能够降低拟南芥的抗低温能力。2、分析图2:野生型、乙烯合成量增多突变体(突变体1)和乙烯合成量减少突变体(突变体2)对比,突变体1的抗低温能力降低,可知内源性乙烯和外源性乙烯的作用效果一致。【详解】(1)乙烯是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各个部位均有合成,能通过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进而实现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主要功能是促进果实的成熟。(2)分析题意,实验一是分别使用含有ACC和不含ACC的MS培养基培养拟南芥,然后统计其在相应温度下的存活率,则实验的自变量是ACC的有无和温度的不同;据图可知,致死低温下,MS+ACC组别的存活率降低,说明外源性乙烯能够降低拟南芥的抗低温能力。(3)分析题意,将拟南芥植株进行一段时间的4℃低温“训练”后,移至-8℃致死低温下,植株的存活率明显提高,故推测低温训练可使植株降低乙烯合成量的能力提高;实验目的是验证低温能提高植物降低乙烯合成的能力,则实验的自变量是训练与否,因变量是乙烯的合成能力,故设计的基本思路:经4℃低温“训练”与未经低温“训练”的两组拟南芥植株均置于-8℃条件下,分别测量乙烯合成量。(4)根据图1、图2结果可知,内源性乙烯与外源性乙烯的作用效果一致,都是降低拟南芥的抗低温能力;生长素抑制乙烯的合成,从而抑制叶片脱落,而乙烯促进叶片脱落,两者的作用相反,故为拮抗作用。九、综合题23.罗浮山自然保护区的黑桫椤(木本蕨类植物)主要分布于一条溪流的两侧,科研工作者对相关问题展开了下列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人员选取了10m×10m的20个样方,统计黑桫椤个体数,记录数据如下:样带黑桫椤个体数平均值12345678910A71751061671415610.310.0B19610148115185410.0①研究植物种群时,样方的选取应遵循原则,样方位置的选取采用(填“五点”或“等距”)取样法。②表中数据反映的是黑桫椤的,测定结果为株/m2。(2)在获得上述数据的同时研究者还对每株黑桫椤的高度进行了测定,按高度划分为五组,具体划分方法及测定数据见下图。这些数据主要反映的是黑桫椤种群特征中的,从结果可以预测该地黑桫椤种群密度将。(3)为对黑桫椤的种群变化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研究人员还对样方中其他植物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黑桫椤种群所在的森林群落中有蕨类植物14种,被子植物113种。①以上结果是通过对样方中所有植物(填“种类”或“数量”或“种类和数量”)的调查,获得了该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数据。②进一步调查结果分析发现,该群落中从山脚到山坡黑桫椤呈镶嵌分布,反映出黑桫椤所处群落在空间上有较为复杂的结构。(4)调查保护区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填“偏大”“偏小”或“相等”)。(5)为了验证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小明又做了“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的实验。在用血细胞计数板(1mm×1mm×0.1mm)对某一稀释100倍的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平均数为10,据此估算10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个。【答案】(1)随机等距种群密度10.15×10-2(2)年龄结构增大(3)种类丰富度水平(4)偏大(5)4×1010【分析】1、样方法: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详解】(1)①研究植物种群时,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样方的选取应遵循随机取样原则;由题意可知:该保护区中黑桫椤主要分布于一条溪流的两侧,两侧需要设置等量样方个数,因此上表中的样带A和B应分别位于溪流两侧,溪流两侧为狭长地带,故样方位置的选取采用等距取样。②表中数据为单位面积内黑桫椤的个体数量,因此反映的是黑桫椤的种群密度;由于样带A、B的平均密度分别是10.3×10-2株/m2、10.0×10-2株/m2,故黑桫椤的种群密度为(10.3×10-2+10.0×10-2)÷2=10.15×10-2株/m2。(2)分析柱形图可以看出,黑桫椤的生长主要体现在植株高度(茎高)增加方面,因而以上数据主要反映的是黑桫椤种群特征中的年龄结构;该种群年龄结构是年龄小的数量多,年龄大的数量少,因此属于增长型,种群数量将会增大。(3)①因为黑桫椤种群所在的森林群落中有蕨类植物14种,被子植物113种,所以以上结果是通过对样方中所有植物种类的调查,从而获得了该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数据。②该群落中从山脚到山坡黑桫椤呈镶嵌分布,镶嵌分布反映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4)标志(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后标志数,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重新捕获后标志数减少,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5)在用血球计数板(1mm×1mm方格)对某一稀释100倍的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酵母菌平均数为10,据此估算10mL培养液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