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到文化侠文化与故事的衍变古代侠义复仇故事流变及其三种倾向_第1页
从历史到文化侠文化与故事的衍变古代侠义复仇故事流变及其三种倾向_第2页
从历史到文化侠文化与故事的衍变古代侠义复仇故事流变及其三种倾向_第3页
从历史到文化侠文化与故事的衍变古代侠义复仇故事流变及其三种倾向_第4页
从历史到文化侠文化与故事的衍变古代侠义复仇故事流变及其三种倾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历史到文化侠文化与故事的衍变古代侠义复仇故事流变及其三种倾向

关于武术文学,我们总是遵循《史记游侠传》。事实上,从骑兵和复仇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绅士的精神、脉搏和行为都应该在《客人传记》中寻求。因为侠的本质特征常常从仗义复仇中体现出来,所以刺客们的行事原则是应予具体细致分析的。问题还在于司马迁所叙述的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都倾注了充分的赞美与同情。曹沫劫持齐桓公,使之尽数归还所侵得的鲁地;专诸刺吴王僚,使公子光合法继位得以实现;豫让行剌赵襄子,是为恩主智伯报仇;聂政杀死韩相侠累,乃是为严仲子埋怨;荆轲行刺秦王政,也是为了酬报太子丹恩遇。今天看来,尽管这五位传主行刺动机有不同程度差异,正义性也有强弱之别——如聂政行事就明显地缺少正义性:严仲子不过同韩相侠累有怨隙,于是重金购刺客,选中了聂政,而作为仇主的侠累又缺少令人痛恨的劣迹;但人物行事的共同点则均带有以暴抗暴,报答知遇之恩,为知己者死的气概意念。此在荆轲身上表现尤为突出,作者刻画最为下力。传主这五人聚汇成一个互为补充参照的侠义复仇系统,而荆轲更由一系列侠士众星捧月般烘染。围绕着荆轲,有口称愧为太子疑“非节侠也”,实为“自杀以激荆卿”的田光;有捐头以支持行刺大业的樊於期;有继亡友遗志、双目失明仍置铅筑中扑击秦王的高渐离……他们为复仇这一中心任务而自我牺牲,名垂后世,都有着较为可信的理由与正义性。后世反抗者们复仇的勇气力量,有不少是从这种不畏强暴、不惜代价的壮举中汲取的。主要由于荆轲刺秦王故事本身对人们复仇心理的振奋激发作用,加上秦汉游侠活动与民间传说交互整合,终于导致汉代小说《燕丹子》的出现。对于小说的不同于史传、多传奇色彩等文学叙事特征,古人已多有发现。这些从史传基础上增饰的情节细节几乎都是为了强化复仇主题的表现力、感染力的。小说人物处理是以燕丹为主线,铺叙燕丹逃归经过,写其受辱及险遭暗害、天佑不死,突出了他作为复仇谋略的主导者的正义性;小说增扩其对杀手荆轲礼遇方式和程度,更显出后者代替恩主行刺的可信度;小说对荆轲具体行刺过程场面的描写也不一样,《史记》中是刺而未中,遂而未得终至失败;《燕丹子》中则是稳操胜券后的大意疏忽: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出。轲左手把秦王袖,右手扌甚(刺)其胸,数之曰:“足下负燕日久,贪暴海内,不知厌足,於期无罪而夷其族。轲将海内报仇。今燕王母病,与轲促期,从吾计则生,不从则死。”秦王曰:“今日之事,从子计耳,乞听琴声而死。”召姬人鼓琴,琴声曰:“罗彀系单衣,可掣而绝。八尺屏风,可超而越。鹿卢之剑,可负而拔。”轲不解音。秦王从琴声负剑拔之,于是奋袖超屏风而走,轲拔匕首扌适(掷)之,决秦王,刃入铜柱,火出。秦王还断轲两手,轲因倚柱而笑,箕踞而骂曰:“吾坐轻易,为竖子所欺。燕国之不报,我事之不立哉!”这里,较之《史记》增设了对仇主的控诉,又突出了复仇为“海内”、“燕国”的重大社会意义;复仇本已接近成功又遭失败,更在悲怆憾恨中给故事蒙上了较多的悲剧性意味。这种充满怅憾的悲剧意味本在太史公笔下就已存在,明人叶权《贤博编》指出:陶靖节《咏荆轲》诗云:“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李太白亦云:“舞阳死灰人,安可与立功?”盖深惜之也。当轲濒行有所待,为丹所促,卒往不顾。使非舞阳震恐尸立,而少得佐之,无秦政矣。至于高渐离之意,尤可悲。此皆天下奇男子,可以激发愚懦之人。一方面,荆轲的勇凌豪主激发了后世人们以下抗上的攻击本能,使其思此谈此,神采飞扬跃跃欲试,另一方面,侠士复仇的终归失败又令后世接受心理对复仇行刺产生了一种更深沉的反思与强烈的期待情绪:侠的行刺出手应有一种带绝对性的必胜把握,复仇,定要如人所愿地成功。东汉末蔡邕的《聂政刺韩王》,就写出了行刺的成功,尤其突出了复仇艰难曲折的准备过程及主体相应付出的代价。为此作者广采主题系统中的相关情节母题将聂政刺韩相侠累的史实充分地文学化了。行刺对象改为韩王,受秦王被刺启发,以其对象为王而行事壮烈色调更浓、新闻性传奇性更强烈;聂政父为韩王冶剑,过期不成被杀,时聂政未生,此借助于由《吴越春秋》、《列异传》到《搜神记》为什么将复仇主题较早从史传中剥离、且较自觉文学化的是侠义复仇之作?为什么较早将侠义复仇之作文学化时偏偏选中了聂政行刺故事?这是一个值得注意、引人思考的问题。在主题史、题材史的研究探讨中,对许多问题谜案的寻究启示,颇得力于其史的全程的整体性思索,尤其是晚期相关文学现象剖析。因为从接受史的角度来看,先前模糊朦胧、处于萌芽状态中的现象,会在后来清晰明确化了的文本主题中,昭示出潜在蕴藏已久的意义和价值来。我们从《青琐高议》前集中的孙立、《夷坚支甲》中的哮张二、《聊斋志异》中的田七郎等人物身上,都不难深会我心地发现聂政的身影。不过,还是《聊斋志异·聂政》让这一极富侠文化深蕴的人物英灵重显。当一伙歹徒受某王驱遣抢夺民妇,其夫隐身聂政之墓欲与妻遥诀,被发现后行将遭掠,情势危急,于是聂政居然从墓中持刃而出,厉声严斥:“……寄语无道主,若不改行,不日将决其首!”不仅众徒鼠窜,无道之王从此也淫威大减。由此作者更发挥道:异史氏曰:“余读《刺客传》,而独服膺于轵深井里也;其锐身而报知己,有豫(让)之义;白昼而屠卿相,有专(诸)之勇;面皮自刑,不累骨肉,有曹(沫)之智。至于荆轲,力不足以谋无道秦,遂使绝裾而去,自取灭亡。轻借樊将军之头,何日可能还耶?此千古之所恨,而聂政之所嗤者矣。闻之野史:其墓见掘于羊左之鬼。果尔,则生不成名,死犹丧义,其为人之贤不肖何如哉!噫!聂之贤,于此益信。”由复仇主题价值系统看,司马迁笔下的聂政虽有着某种先天不足(如前所提及缺少正义性),但其毕竟行刺成功了,何况其以抉面自杀的方式去避免复仇所可能带来的牵累恩主、亲属等副作用,将侠义复仇使命与自觉性的光辉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成为《刺客列传》中最具侠风的人物。显然,从接受史意义上评价荆轲与聂政,有时是难分轩轾的。荆轲是失败了的复仇英雄,但其行动客观上带有拯救燕国、为天下受强暴欺凌者抗争泄愤的悲壮色彩;聂政为恩主平一己私怨,但其复仇却是那样的干净利索,那样的彻底而毫不留下后遗症。蒲松龄充分表达了传统接受心理中对复仇成功、复仇彻底性的推崇,也许这正是《琴操》故事“聂政刺韩王”将旧有题材取长补短、扬长避短的深在原因。可以理解蒲松龄对荆轲的“恨铁不成钢”;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琴操》要将聂政的行刺对象改为无道的韩王。且纵观复仇主题沿革的状貌又可以看出,受侠义精神(现实性)与鬼灵文化(超现实性)的濡染,复仇主题的接受心理还有一种将复仇理想化——要求复仇必定成功彻底的趋向。接受心理与创作心态是密切联系、交互作用的。侠文化与复仇意识撞击整合,给复仇主题带来了深巨的影响,这里仅粗略概括为侠义复仇的神化、匪化、御用化与江湖伦理化。侠义复仇的神化。复仇行刺失败引起的无穷憾恨,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复仇手段技艺的关注。《史记·刺客列传》叙荆轲事败,“鲁勾践已闻荆轲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唐传奇写侠复仇时的手段大致有隐身术、剑术、飞行术、幻化术、灭尸术等等。像聂隐娘,就“白日刺其人于都市,人莫能见,以首入囊,返主人舍,以药化之为水”,还能幻化为小虫入人肠中避灾。崔慎思妾与贾人妻这两位隐姓埋名多年的女侠也具有出奇制胜的绝技,她们的复仇过程虽属虚写,但其行事的干净利落、来去如风简直令人瞠目结舌:她们一个是“以白练缠身,……古之侠莫能过焉”,一个是“累囊湖坛而去,身如飞鸟”。荆十三娘偶闻某妓及其父母攀高结贵,弃友人之弟,就奇迹般地杀死了此不义之辈,而在女侠眼里这不过是举手之劳,小事一桩。正如京西店老人所言:“客勿恃弓矢,须知剑术”。这种剑术在后世小说中被充分夸张渲染,“使丸弄剑”几成习语。至于飞行术则比较适合侠的远距离奔袭,像义侠觉悟后杀死恩将仇报者,往返五六十里不过用了“至夜”到“二更”这段时间。杀伤力与攻击力超常,是侠复仇行刺最精彩诱人的所在,这身怀绝技的侠极为符合民众英雄崇拜心理,因而构成了后世对侠之武功的全面增色拔高——这可以说是复仇主题及相关的复仇意识对侠文学的一个贡献。一方面,由于侠成为社会正统势力的对立体,他以个体力量来以暴抗暴斩恶除强,不能不具有相当高的胆略与过人的技能;另一方面,因复仇必胜的期待而对侠这一现实中特定身份人们的能力,人们乐于大力渲染夸张,情愿去描绘出理想化传奇化的图景。侠义复仇的匪化。侠与匪就其与正统势力对立抗争角度看本有着天然的联系,有时简直匪侠难分。匪在传统社会里多体现为个别性犯禁盗贼的武装集群化与职业化,虽常常也有一定的“替天行道”纲领,仍有不少个人恩仇左右其中。官逼民反,兵败难归,作案在逃,造反的全身就每每有复仇情绪为主导核心——不是个体避仇便是为报仇等待时机,山林草泽成了这些违禁者的避难所和休养地。匪有侠的某些特征,侠有匪的一些习气。文学写匪化的侠义复仇,主要指的是伴随着主题对行侠仗义基调的肯定,以及对侠义复仇技艺的夸张,复仇手段也显得极为凶狠残酷,范围时或扩大,且为小团体中同伴报仇可以不顾一切。这一点最突出的例子当推小说《水浒传》。啸聚梁山的众英雄,基本上是用一种游民——土匪式的手段来进行复仇的。夏志清先生曾对武松、李逵、杨志和石秀等复仇英雄的此类行为进行过精当的分析,认为其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倾向:“在对待正义的态度上含糊不清,对地道的暴力像孩子似的津津乐道”;“对野蛮虐杀事实上的赞同”;“……体现了一种非理性的报复”与侠义复仇结合的匪性,其粗豪强暴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让人神情激荡,唤起其内心的某种本能——“攻击行为,……就像其他的行为一样也是一种本能,在自然情况下,它也和其他本能一样对个性和种族的生存有很大的帮助”复仇虽有利于匪盗的小团体凝聚力,但以匪气式的凶暴砍杀又浓化了复仇者的匪气。由于复仇的血腥气已将其正义性扩散了,为了复仇的庄严神圣似乎可以不顾一切逞勇示强。事实上这是在除恶的同时又在客观上造恶,如梁山好汉们劫法场让一些无辜看客受戮和武松杀张都监满门良贱。这种侠与复仇的匪化为铲除不平的正义性所遮盖,人们较少注意到其与传统文化劣根性的关系。早自唐传奇《无双传》中,侠士古押衙为酬报恩主去夺回无双姑娘,竟使十余人无端被杀。这就好比一个打家劫舍的土匪,为了给恩主敛财不惜杀戮善良的百姓。只因为这些人与自已没有恩义关系,否则,即便有丝毫的恩义关系也会止住其动杀戒的。侠匪恩仇必报的伦理价值观,使这些人实现伦理目标时,不计后果,毫无公德心可言。报恩与复仇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虽则如此,人们仍然对侠与匪在诛奸除恶时的小团体特征并无更多的反感,因为行侠仗义时强大的精神力量、无坚不摧的意志、豪爽不羁的气质风范有效地征服了人心。在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为了“桃园三结义”的小圈子小团体而兴兵伐吴,为二弟报仇,也带有某种侠匪性格特征。小说第八十一回写赵云劝谏,说国贼是曹操而非孙权:“云曰:‘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先主答曰:‘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遂不听赵云之谏。”在复仇主体眼里,什么社稷倾覆、万民涂炭都无所谓,因为结义兄弟小团体的恩恩仇仇是高于一切的。帝王刘备的讨吴复仇,仍不脱侠匪实现小团体伦理价值的窠臼。侠义复仇的御用化。即侠的独立性非正统性的丧失,与朝廷官府结合并为后者所同化。侠义复仇为的是特定的伦理价值,适逢某种恩遇后这新一重“关系存在”遂消释了先前的既定目标,甚至使其刀锋转向。只因有了恩遇——对某清官感激涕零,使侠只看重清官恩主的人格魅力,个体自我随机性的利害得失,而淡化消解了自身与官府正统对立的亚文化传统。事实上,一经官方或恩主管辖控制,侠也就难免不失落其个体自由不拘的本质属性。对此,清人从侠文化接受阐释角度注意到:明海虞冯钝吟有评本,长洲何义门得之称善。其字句远出俗水之上,如云:“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为不平事”。今本作“谁有不平事”。钝吟云:“谁为不平,便须杀却,此方见侠烈之慨,若作谁有不平,与人报仇,直卖身奴耳!”一字之异,高下悬殊。旧本之可贵类若是。余得此本,因临写之,令后生知读书之法。侠文化正宗崇尚的是“替天行道”,其平不平纯系为正义之道而不论这“不平”由谁发出,像元代高文秀杂剧《李逵负荆》写李逵闻宋江、鲁智深掳走酒店主的女儿满堂娇,就即砍倒杏黄旗大闹忠义堂,其嫉恶如仇而不受恩义关系羁绊。明清时代,由于正统皇权专制主义在宋明理学强调下建构文人观念,加上统治阶级的官僚机构系统愈加完善而有效率,侠的个体反抗复仇受到很大限制。人文思潮兴起及对生命价值的关注,使侠这一社会阶层自身的追求也有意识地突破昔日传统的价值观。像汉魏六朝与唐代那种不惜牺牲个体生命去复仇——实现某种终极关怀,在明代中叶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激烈变革过程中已逐渐被扬弃,代之以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更珍视个体的自由意志,以至于为报恩知遇实现自我价值不惜抛弃传统的清正人格风范。小说《水浒传》中的宋江,在向邪恶小人与贪官污吏复仇时丝毫不手软,但对朝廷却一往情深,终究选择了招安一途为归宿;《西游记》中孙悟空曾大闹龙宫冥府乃至天宫,最终还要千辛万苦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求得个功名正果。宋江没有始终对邪恶奸佞持仇视态度,孙悟空也并不记玉帝如来之仇。他们身上透露出的对正统的归依认同倾向,在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等小说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新形式的表现。侠义的英雄不光有自己的复仇大任,当这大任实现后还有自己的儿女情长,这是前所罕见的。《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所谓:“侠烈英雄本色,温柔儿女家风。……儿女无非天性,英雄不外人情。最怜儿女最英雄,才是人中龙凤。”作者力图将侠义英雄同儿女情长结合,认为两者不是对立矛盾的,而是互补相生,成正比的:“殊不知有了英雄本色,才成就得儿女心肠;有了儿女真情,才作得出英雄事业。”这里的“儿女真情”涵义比较宽泛,涵盖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这一系列的情分,后面第五回此语则具体化到有情有义的复仇侠女——十三妹身上:原来这人天生的英雄气壮,儿女情深,是个脂粉队里的豪杰,侠烈场中的领袖。他自己心中又有一腔的弥天恨事,透骨酸心,因此上,虽然是个女孩儿,激成了个抑强扶弱的性情,好作些杀人挥金的事业。但是这侠女的复仇却并非义无反顾,小说第八回写她回答安公子问话,就谈出顾虑:一则担心仇人“是朝廷重臣,国家正在用他建功立业的时候,不可因我一人私仇,坏国家的大事”;二则担心亡父之灵背上个冤冤相报之名;三则怕老母无人赡养。这顾虑中最根本的还是顾及朝廷,真是莫名其妙!若联系此前侠义复仇诸多例证更让人难索其解。也正因有了这种心理基础,后来她听说皇帝代报大仇,今生大事已了,竟丝毫不觉未能手刃仇人之憾。复仇侠女后来成为一个忠孝贤惠的安太太是有着深固思想基础的。其中关键之点,是侠所体现的平民意识趋向正统化,从而使复仇伦理——必得亲手诛杀仇凶以为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