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书》为寿考_第1页
《庄子天书》为寿考_第2页
《庄子天书》为寿考_第3页
《庄子天书》为寿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庄子天书》为寿考

庄子的《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老了,请不要老。”。这个“寿”是长寿之意。不为寿,即不为长寿。本文所讨论的“为寿”是一个特殊的用语,和它不属一类。在阅读古书时,我们经常会和这个用语打交道:次以白金百两,段绢二端,奉尼师为寿。(《古今小说二十三回·张舜美灯宵遇丽女》)两美人捧牙盘盛明珠十黄金百两为寿。(《剪灯余话·青城舞剑录》)有时还在“为寿”中间插入个为寿的对象,成为“为……寿”: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韩愈《送石处士序》)昨闻海令为母寿。《海瑞传》翻开上古的典籍,这样的用语更多。笔者初步搜捡了先秦两汉的主要著作。《易经》、《尚书》、《诗经》、《左传》、《国语》、《礼记》、《周礼》、《仪礼》、《晏子春秋》、《老子》、《论语》、《孟子》、《公羊传》、《榖梁传》、《孝经》、《庄子》、《荀子》、《墨子》、《商君书》等著作里没有“为寿”这个词。《管子》里发现一例,要算最早。《战国策》里五例,《韩非子》一例,《吕氏春秋》一例,先秦共八例。《史记》二十九例,《汉书》十七例,总计五十四例。除去《吕氏春秋》重《管子》一例,《史记》重《韩非子》一例,重《战国策》三例,《汉书》重《史记》十三例,共得三十六例。为了便于说明,举例如下:①《管子·小称》: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饮。饮酣,桓公渭鲍叔牙曰:“阖不起为寡人寿乎?”②《战国策·秦五》:将军(指李牧)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⑦《又,魏公子列传》: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⑨《又,刺客列传》:酒酣,严仲子奉黄金百镒,前为聂政母寿。⑩《又,郦生陆贾列传》:陈平用其计,迺以五百金为绛侯寿,厚具乐饮。12《汉书,高帝纪》:庄人为寿。寿毕,曰:“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14《又,荆燕吴传》:泽大说之,用金二百斤为田生寿。值得注意的是,《史记》在二十九次运用“为寿”一词的同时,出现了四例“上寿”一词(初步统计)。到《汉书》,“为寿”用了十七例,而“上寿”却用了十五例。比例明显增加。为了下面说明方便,也举数例如下:15《史记·封禅书》:天子从禅还,坐明堂,群臣更上寿。17《又,东方朔传》:臣朔奉觞,昧死再拜,上万岁寿。由此可知,“为寿”一词源于战国中期,战国末期始多见,到汉代已频繁地使用了。而“上寿”一词的出现,比“为寿”晚得多。《事物纪原朝廷注措部“上寿”》:“通典曰:‘……汉兴,叔孙通定议,七年长乐宫成,诸侯朝礼毕,置酒殿上,尊卑次起上寿,其事本起于此。史记项羽与汉王饮鸿门,项庄入为寿,则兹事已见于汉初矣。’按:淳于髡传,髡对齐威王,有侍酒于前,奉觞上寿之语,及楚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皆战国时事,盖不自汉始也。春秋之间,亦无闻焉,疑即七雄之礼云”。(引自《大汉和辞典》、《中文大辞典》两书“寿”条)按:髡奉觞“上寿”之语,出自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传,国语、国策均无见,应视为始于西汉。而“为寿”一词“不自汉始”是对的,但也不只是“战国七雄之礼”,而是战国中叶已经出现了。因为《管子》成书时代当在战国初期前后,至迟战国中期。大型辞书在释“为寿”词条时,应选用先秦时代的例①等例句。而《康熙字典》、《辞源》、《辞海》用的都是例⑨,例⑨却来源于例④。第一个用例⑨释义的是明末张自烈的《正字通》,后人彼此因袭,人云亦云。《中文大辞典》、《大汉和》用的是例12等,大致相同,更迟了。尽管“为寿”一词早已出现,历代注家却大多避而不注。最早涉及到它的,可能是三国魏人如淳。南朝宋人裴骃作《史记集解》时,在例11下注云:“如淳曰:‘上酒为称寿,非大行酒。’”唐初尹知章注《管子》时,在例①下注曰:“奉尊者酒,祝令增寿”。比如淳之说具体贴切。颜师古注《汉书》,在例12下云:“凡言为寿,谓进爵于尊者,而献无疆之寿。”在例13下云:“进酒而献寿也。”这可能是对饮酒为寿的最好解释了,以致清人王先谦补注《汉书》时照录引用。但颜师古在例14下注云:“因饮酒献寿而与之金”。这是说趁饮酒献寿之机而与之金,而不是以金为礼物来祝寿,似乎不够确切。“为寿”究竟作何解释,确实比较麻烦。特别是这个“为”字,很难对付。马建忠说过:“古籍中,‘为’字有难解者。《释词》诸书,只疏解其句义耳,而‘为’字之真解未得。”(《马氏文通》卷七,校注本,350页)按马建忠对例⑩的这个“为”字的解释:“‘为’字,‘作为’也”。(《马氏文通》卷四,校注本,194页)黎锦熙先生曾对马注作了解说,他说:“犹云把五百金‘作为’绛侯底寿礼。此‘以’字直是‘用’、‘将’之义;‘为’则更非‘当作’而诚‘作’矣。马云:以此作为彼者,则‘为’字不仅为断辞(按即今之判断词),且为动字而有作用矣。”(《比较文法》1957年校订本,105页)这些看法似可斟酌。一杯酒能否“作为”寿礼呢?许多句子前面没有“以……”又怎么讲?更重要的是“寿”的动词意义模糊不清了。笔者以为“为”作介词好,这样绝大多数语例都可通。麻烦的只有例⑦“为寿侯生前”。这是数十例中唯一特殊的句子。“侯生”原应在“为……寿”中间,现在却放在“为寿”之后,以补语形式出现。但如果把此句看成“为之寿侯生前”,“之”指事的话,庶几可通。1979年部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把例⑧注为:“给秦王献礼。寿,向人敬酒或献礼。”恐非.这里“寿”当为“祝寿”之意,动词,前面有“为秦王(向秦王)”这个状语。以十五城为秦王寿,当解为“以十五城(作为寿礼)向秦王祝寿”。例⑥的“为寿”等于“为之寿”,“之”代项伯。以项伯年长,才能祝其长寿。例12的“寿毕”的“寿”后,有补语“毕”,“寿”当然也是动词。“向人敬酒”能不能就叫“寿”呢?一般不能。只有向年长德尊之人敬酒并祝其长寿,才能叫“寿”。笔者所接触到的数十例中,被祝的人都是尊长者。1979年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注例⑥为:“奉上一杯酒,祝(项伯)健康”,基本上说对了,只是“奉”字未注。“奉”是轻唇音,秦汉以前当与“捧”同音。《广韵》:“奉,献也。”“向人献礼”能不能就叫“寿”呢?一般也不能。带点礼品去祝贺人家小孩的生日,如果说这是“祝寿”,是极不相宜的,因为社会上没有这种说法。所以只有向年长者馈赠礼品并祝其长寿,才能叫“寿”。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关于“为秦王寿”的注释,可能来自《辞海,。下面是《辞海》“寿”条下④、⑤两个义项:④旧谓祝寿。如寿辰;寿酒。(这是把“寿”作动词用。定义对了,但例子错了。“寿辰”是指尊长者的生日,“寿酒”是祝其长寿之酒。两个都是名词,不可谓“祝寿”。应该用“为寿”的例子。)⑤向人进酒或用财物赠人。(用的例子是例⑧和例⑨。此条定义不确。最好改为·以酒或财物敬赠尊长者并祝其长寿也曰寿。用先秦的例子。)查对旧《辞源》,关于“寿”的解释反比《辞海》好一些。下面是它的几个义项:②生日曰寿。如寿辰、寿诞。(例子对了,定义不确。小孩少年的生日不能叫“寿”。应为“尊长者的生日曰寿”。)③以金帛赠人曰寿。(用例是例⑨。《康熙字典》、《中文大辞典》都这么说。北大《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例③为:寿,以金帛赠人做为祝福。《大汉和辞典》说是:“通过他人转送财物”。《辞海》说“用财物赠人”,都差不多。其说都源于《正字通》。《正字通》丑集中士部:寿,“凡以金帛赠人曰寿”。用例有三。一是例⑨,二是《淮南王传》:“王后饮,太子前为寿。”三是例17。真害人!此条定义应为:赠金帛于尊长者以祝其健康长寿曰寿。)④以酒为祝亦曰寿。(用例是例13“奉玉卮为太上皇寿”,但引作“奉卮洒为太上皇寿”,恐有误。此条定义应为:敬尊长者酒,祝其增寿。例子应用例⑤。)《辞海》无“为寿”词条。《中文大辞典》、《大汉和》均有“为寿”条,但其释义都不理想。至于“上寿”,《史记》三家注、《汉书》颜注、王氏补注,均未见说。《中华大辞典》“寿”条下云:“《后汉书明帝纪奉觞注》:寿者,人之所欲,故卑下奉觞进酒,皆言上寿。”并列“上寿”一条,云:“酌酒奉献,祝人高寿也”。《辞海》云:“敬酒,表示祝颂之意。后多指祝寿。”至确。对比“为寿”与“上寿”,似有几点不同。①“为寿”之“寿”,是动词,祝寿。“上寿”即祝寿,寿,名词。②“为……寿”中间可插入祝寿的对象。“上……寿”中间似不可以。③“上……寿”之间可插入数量词定语“千万岁”、“万岁”等等,如例16、17。“为……寿”中间却未见这种情况。“万岁”一词,虽然自汉武帝以后开始用来代称皇帝,(可参《历史研究》1979年第9期《“万岁”考》一文。)但作为数量词的“万岁”还照常使用,所以例17之“万岁”非指皇帝代称,仍是数量词。③《又,赵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