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版本源流考述_第1页
孙子兵法版本源流考述_第2页
孙子兵法版本源流考述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孙子兵法版本源流考述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和《孙子兵法》,写于春秋时期末。这是中国和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军事书籍。它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瑰宝,也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孙武,字长卿,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人(今山东省广饶县),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详。曾在伍子胥的推荐下,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被受任为将军。所著《十三篇》是我国最早的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也有个别观点曾经认为今本《孙子》应是战国中晚期孙膑及其弟子的作品,但是银雀山出土的汉简(同时在西汉墓葬中出土《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各一部)已基本否定此说。《孙子兵法》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2500多年来引起国内无数学者竞相对它传抄、称引、校释和刊刻,因而流传不绝,版本颇多。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学界内,学者们对《孙子兵法》的版本流传普遍持四种主要观点:一是《孙子兵法》的版本流传仅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武经七书》系统,另一个就是是《十家注》系统,认为所有的《孙子兵法》各本均不出这两个系统一、汉简本《病文志》的文献价值银雀山汉简本《孙子兵法》于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一号墓”出土。由于它与长期失传的《孙膑兵法》同时出土,因此也澄清了学界内关于《孙子兵法》作者的疑问,并同时证明了《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并非同一本兵书。从简本篇题木牍看,篇题与篇目次序和传本不尽相同,仅有篇名,无书名大题,分为二卷(前六篇为一卷,后七篇为一卷)。以汉简本与传本对比,差异多达三百多处,汉简本假借字、古字较多,文言虚字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减,也有部分差异是因避讳而起,简本上的散文也变成了传本上的对句。从避讳学角度说,简本《孙子·实虚》中有“兵无成势,无恒刑(形)”、“五行无恒胜”,《九地》中有“恒山之[蛇也]”,不避汉文帝刘恒讳,这说明其抄写年代在汉文帝前年前年在位之前所以很有可能是张良、韩信“序次兵法”的传本,此事可见于《汉志·兵书略》。简本《孙子》二百余简,二千四百余字,与宋本《孙子》对照,仅存三分之一,但为《孙子兵法》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使得我们能够了解最早的《孙子兵法》的原貌,能够更接近原作者的思想,文献价值不可低估。并且在对照过程中,可以订正今本在流传过程中形成的讹误,竹简本《孙子》必将成为今后孙子兵法流传的重要版本。二、“十不释一”,未作《吴服”本曹操注本《孙子略解》是现存最早的单注本。单注本避免了合订本的改定,能够较好的保留注文原貌。曹操所得《孙子》三卷应当是国家所藏刘向、任宏校定本。然而他深为遗憾地说:“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魏武帝注孙子·序》)他批评世人对《孙子》没有作出深入透切的解说,况且八十二篇、图九卷本的《吴孙子兵法》文字繁多,在社会上流行,反而掩盖了原作的主要精神,所以只为十三篇撰写《略解》。曹操对《孙子》十三篇所作注释315条,结合自身丰富的战争经验教训,阐发独到的军事见解,从而丰富了孙子思想;对名物训诂,也做到治学严谨,中肯明确,简易扼要,阐述出其中奥义,后来十家注也都以曹注本为首。他不但为《孙子》作注,为广泛的传播扫清了语言障碍,还正本清源,淘汰了孙子十三篇之外的东西,恢复了孙子十三篇的旧貌,曹操注为《孙子兵法》的流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白璧微瑕,其不足在于“十不释一”,注解过少、过略,偶有失误。严格说来,曹注本也属于“十家注”系统。曹注本《孙子》今存孙星衍于嘉庆五年(1800)刻《平津馆丛书》卷一由顾广圻影写的南宋孝宗刊本《孙吴司马法》内(今本当中最好的一个本子),书名《魏武帝注孙子》,来源于元丰初刻本。另有清朝徐乃昌据旧藏明本校本《孙子武帝注》。三、《武经七书》《子部诸书注《子北宋时期,辽国、西夏屡屡入侵,边防军情告急,于是宋神宗钦定《孙子》为《武经七书》之首,与“文经”(儒家经典)地位相同。从此《孙子》等兵书由民间私授发展到了官方讲授,成为了武学(军官学校)和考试武生的基本教材。历史记载,宋神宗元丰三年年四月诏校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靖问对》等书,镂版行之”。由国子司业朱服审定、武学教授博士何去非承诏校勘,直到元丰六年十一月才校毕《武经七书》,经国子监刊印颁行。其中,“《孙子》止用魏武帝注,余不用注”。(《续资治通鉴长篇》卷四二)可见,带曹注的《武经七书》元丰初刻《孙子》三卷本当即以后曹注单行本的重要版本来源。《武经七书》合刻本是宋以后历朝官办武学教材,《孙子兵法》主要便是靠武经本得以流传。据统计,影印南宋本《武经七书》的《孙子》全书5965字,重文68字,其正文与上述曹注《略解》本正文几乎全同,但有较多误刻,因此稍逊于影宋本《魏武帝注孙子》。《武经》系统的第一个注本是施子美《武经七书讲义》。然而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却是刘寅奉旨做注并且由兵部刊行的《武经七书直解》。《武经》系统中还有一位不可不提的学者便是抗倭名将俞大猷的恩师赵本学,他的《孙子书校解引类》只注释《武经七书》版本的《孙子》,自成一家,其成就不在刘寅的“直解”之下。《武经》系统的主要价值是成为了当时官方武学教材,但主要问题也正是因此,多为应付武举科考之作,所以渐渐的被另外一个版本也就是“十家注”系统占据了主导地位。四、“子”注的来源《十家注孙子》又称《孙子注解》、《孙子集注》、《孙子十一家注》、《十家会注》,宋吉天保辑,后附《孙子传》,郑友贤《十家注孙子遗说并序》。是以各家单注本加上《通典·兵部》关于《孙子》的释文拼凑而成的,虽便于阅读比较,但对《孙子》正文有去取,对各家注文有裁合或移动,注文的排列顺序也比较混乱,难以恢复各单注本的原貌。曹操注《孙子兵法》之后,《孙子》地位日尊,南北朝人尊称《孙子》为“兵经”。刘宋时期周朗给宋武帝上书曰:“授以兵经战略,军部舟骑之容,挽强击刺之法”(《宋书·周郎传》),《孙子》定在其中;还有张子尚注《孙武兵经》二卷。从此,《孙子》注家辈出,最著名的有南朝梁之孟氏,唐之李筌、杜牧、陈皞、贾林,北宋之梅尧臣、王皙、何延锡、张预现在看集注本《孙子》的各家注文,曹注在本文第一部分中已做出介绍;孟氏注偏重解诂,较少有自己的思想发挥;杜佑注多与曹注同,但不同于曹注的“十不释一”,较为完备;李筌注“约历代史”,但依采“遁甲”则荒诞不经;杜牧注大量征引战史,“甚博而详,知兵者有取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后志》卷二)贾林注过于简单;陈皞注能够指出杜牧的错误,但整体上远不如杜牧注;梅尧臣注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既重视探寻《孙子》本义,又能够对前人的注解进行修正;王皙注“以古本校正阙误,又为之注”;何延锡注同样过于简单,但征引史例,保有《孙子》佚文;张预注既对《孙子》各篇之间内在联系有透辟解说,又对其义旨、训诂多有发明,征引史例也贴切精炼。总而言之,贡献最突出的数曹操、杜牧、梅尧臣、张预四家。《十一家注》本同简本、武经本、曹注本《孙子》作一对比,就会发现它有许多地方与简本相同或相近,较其它二本为优,因而《十一家注》是我们研究《孙子》的基础,但是《十一家注》与曹注本和《武经七书》本的差异也有近百处。不能否认,它有些地方不如其它二本。《十一家注》和《十家注》为同一类书,后者为前者系统母本。五、华阴道藏本《子十三注》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朴学大兴,为《孙子兵法》作注的不下三十余家,其中成就最大、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数孙星衍校本。据许保林先生统计,国内历朝历代注解批校《孙子》的有210余家,各种版本接近400种经学家孙星衍以刻于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年)华阴道藏本为底本,主要依据《通典》、《北堂书钞》、《太平御览》等类书,对十三篇正文及各家注文作了许多有价值的校改,对十一家注编排时代的错乱现象作了订正,并据《宋史·艺文志》直题《孙子十家注》。名曰“十家”,其实是“十一家”。孙校本初刻于嘉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