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柏拉图模仿说_第1页
论柏拉图模仿说_第2页
论柏拉图模仿说_第3页
论柏拉图模仿说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柏拉图模仿说

为了实现世界主义,拉丁语提出了基于道德原则的理想国家概念,并取代了具有破坏性的模仿概念。“柏拉图巧借模仿概念来描述此岸现实世界趋向彼岸理式世界的关系。他认为在感性的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验的理式世界。”一、绝对美的知识与道德修养与前苏格拉底哲学相比,柏拉图同样没有对模仿给出一个明晰的定义,不过,根据他的一些著作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一式理论”,即三重世界,一种模仿。这个理论作为对艺术的总结,认为艺术的基本特征在于模仿,而模仿总是对物质世界的模仿,不可能超越物质世界达到理式世界,从而揭示潜藏在理式世界中的真实的美和绝对的美;同时,由于模仿总是诉诸于人的感性,因而不可能摆脱感性对理性的依赖,使人享受由回忆产生的真正的和高尚的快感。所以,柏拉图的模仿说可以说是绝对依赖其“理式”论的哲学观。“理式论”就是美的本质论,所谓理式,即被赋予以形而上学的实体性质的观念和原则。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美的本质不在于自然事物,而在于理式,理式是自存自在的,因此,它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事物的美由“理式”的参与而形成。第二,“理式”因其包含的内容和广延不同,分成了许多层次,因而美也有许多等级。最高的“理式”即至善至美,它体现出来的美是绝对美;相应地,最低级的“理式”只能微弱地体现出事物美,此外还有许多美介乎于它们两者之间,比如心灵美、制度美等等。第三,绝对美事实上是美的本体,是美的最完全的体现,美的本体与善的本体是统一的,至美也就是至善,它们不可分开。因此,对绝对美的观照,不仅需要有广博的美的知识,而且也需要有崇高的道德修养。根据这种认识,柏拉图的模仿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模仿就是制造。《蒂迈欧》篇说,宇宙是由造物主以理论为范型,将混沌的物质与空间相结合而制造的。“宇宙所模仿的是为理性和理解所把握的范型”。柏拉图的聪明在于,他把赫拉克利特所提出的逻各斯(或数)分离为“造物主”和“理念”,增强了模仿说的通俗性。所谓造物主,不是基督教的耶稣,而是内在于宇宙的、普遍永恒的原理大法和内动力;理念则指超越于感性事物之上、具有理性的明晰及数的和谐和完美的合目的性的最高范型。这样,第二重模仿(即可感的物质世界)就成为原始物质在内动力和内在原理作用下自由运动的结果。由于造物主的引进只是为了说明理念如何转化为物质世界,因此,它虽然具有方法论意义但在价值上却呈现为中性,所以,最高的真实不是造物主而是理念,物质世界不是对于造物主而是对于理念的模仿。理念是范型,造物主是制造者,物质世界是造物主根据理念仿制的作品。把模仿视为制造是柏拉图模仿说的支点。第二,模仿是“分有”。《理想国》卷五:“认识美自身的存在,并能区分理念及分有它的事物的人,是既不会把分有物当作理念,也不会把理念当成分有物的。”美自身是理念,分有是模仿,分有物即模仿物。模仿既是制造,又是分有,制造与分有必有一脉相通。柏拉图试用“制造”解决物质世界的模仿,而用“分有”解决文艺的模仿,以沟通三重世界。《蒂迈欧》说:“天体是可见的,灵魂不可见,但分有理性与和谐。”意即灵魂分有理念。在这篇文章中,柏拉图还详尽地解释了造物主“使灵魂先于身体而生成”的分有过程。《曼诺》、《斐多》诸篇,又通过“学习就是回忆”的实例论述了灵魂的先在性及其在模仿中的作用。柏拉图认为,艺术虽以物质世界为范型,但人的灵魂必定分有理念,否则艺术怎么会成为理念的第三重摹本?柏拉图用灵感论解决了分有难题。他说,灵魂不朽并多次降生,因而分有理念世界的一切知识。在创作时,艺术家虽模仿物质世界,但他在灵感状态中所接受的却是来自理念世界的雨露和阳光。因此,就像一杯羹分有原汤的各种滋味一样,艺术也分有理念的真善美。第三,艺术既分有理念又远离理念,是失真的赝品。《理想国》卷三说,艺术“对于认识真理没有多大价值,而且迎合人性中的低劣部分”,即艺术引发感伤癖和哀怜癖。两条罪状可归一为:艺术以快感的形式侵蚀理性,妨碍认识真理。这一论点明显承袭赫拉克利特的万物皆流的不可靠性质,但又有不同,即直接否定了感官认识的准确性和持久性。有了这种理论上的支撑,在实践层面上柏拉图的模仿说表现为延续前人观点,认为模仿者本质上低于被模仿者思想(如模仿者与理念的关系);另外他更加深究下去,对“模仿是人之共有的一种行为”和“模仿行为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两种观点提出了全面的质疑。首先,柏拉图对人进行了三六九等的划分,第一等级是统治者,第二等级是辅助者、武士,第三等级是农民、工匠、商人、佣工等。与此相对,人生的技艺也分为三等:使用者的技艺,制造者的技艺,模仿者的技艺。在柏拉图的眼里,“模仿艺术是一种产品———形象的……而不是真实事物的产品”。其次,柏拉图对模仿的合理性进行否定,认为理性为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而感性则是人的灵魂中的非理性部分,是人生种种罪孽产生之地,模仿逢迎的正是“卑劣”的感性,所以,荷马式的模仿诗人之所以被柏拉图驱逐出理想国,主要因为“他会把灵魂的低劣成分激发、培育起来,而灵魂低劣成分的强化会导致理性部分的毁灭,就好比把一个城邦的权力交给坏人,就会颠覆城邦,危害城邦里的好人。以同样的方式我们要说,模仿的诗人通过制造一个远离真实的影像,讨好那个不能辨别大小、把同一事物一会儿说成大一会儿说成小的无理性的部分,在每个人的灵魂里建起一个邪恶的体制”。总的来说,柏拉图对模仿的否定主要基于道德立场,同时,既然人最善的部分愿意遵从理性指导,而模仿的种种特征又显然违背理性原则,因此模仿必然要被清场。模仿者尤其是诗人们却污蔑了代表“理式”中心的诸神,这等于歪曲了好的和公正的化身。一句话,政治伦理观决定了柏拉图对模仿术必然否定的倾向。二、从原始模仿到知识学上述柏拉图对模仿的质疑既是伦理学的,又是知识学的,两者的连接点就是对原始文化混沌同一性的彻底解构。在伦理学层面上,人不仅失去了现实的同一性,而且在理论上也失去了理想的同一性,柏拉图所设计的理想国家为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这表明前苏格拉底哲学中所信奉的无须论证的城邦公民的同一性如今已失去伦理学上的依据。关于这点,要考虑柏拉图特殊的经历及其时代背景。柏拉图所处的时代非常特殊,他出生在公元前427年,恰逢伯尼奔尼撒战争第四年,希腊城邦逐渐走向衰落,从前的民主开始被“三十僭主”的暴政所取代。然而,不久,“三十僭主”的暴政就被推翻,雅典又重新恢复民主政治。本来,柏拉图对新成立的民主政权抱有好感,但民主派后来根据别人的指控,宣布苏格拉底有罪并将他处死,使得柏拉图大受打击。于是对民主政治他开始怀疑,这样如何才能让国家达到完美的状态,实现政治上的正义,成了柏拉图思索的问题。因此,柏拉图的模仿说是关于艺术本质的学说,他比前人走得更远是因为他走出了根生自然哲学的起源论,直接转向了一种社会学的研究,虽然他并没有专门把人作为探讨对象,但实际上他的出发点不自觉地靠近人本主义。这一本体论被证明是柏拉图新知识学诞生的逻辑前提,有了这个前提,原始模仿文化中的混沌同一观才能从知识学上嬗变为矛盾的统一观,无须论证的模仿也就必须让位于条分缕析的逻辑概念,新的知识学坚决摈弃了原始模仿中由情感认定的物我不分,“作为一个整体,柏拉图的哲学是一个以截然划分精神与物质,上帝与世界,肉体与灵魂的二元论为根据的唯心主义体系。他把真正意义上的存在只归之于精神的存在,而把物质世界只看作是理念世界的模糊的摹本”。在这样一个新的解释视野里,模仿便完全质变为仅仅表现个体感性的、没有任何普遍性的东西,原始模仿文化中所蕴涵的同一性、群体性、和谐性如今既无存在的伦理学根据,更无知识学上的根据。因为在原始文化中,模仿即生存群体的伦理指向,即生存群体保存和延续知识的手段,而在文明时代,伦理已和知识分离,新知识学意义上的统一观是认可、反映现实矛盾、对立的新伦理学得以成立的逻辑根据。于是,理性认识便彻底取代了原始文化中的情感体认,善与美分离的历史契机降临了,荷马史诗第一个被送上了知识学的祭坛。而作为原始精神生产灵魂的模仿,由此也就成为一块沉默的化石。三、知识学立场下的模仿柏拉图对原始模仿文化内涵的知识学遮蔽是西方理性主义认识论哲学的真正开端,但是,与亚里士多德相比较,这一遮蔽并不彻底,其学说的整体底蕴仍在新的话语形式中透视出对原始模仿文化的某种延续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一方面接受了克拉图鲁和赫拉克利特学派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也接受了苏格拉底的伦理学观点。苏格拉底一生致力于伦理学研究,试图寻找普遍的真理原则,其思想正是建筑在知识论基础之上,他的美学也渗透着伦理学的东西,同时把理性等同于知识。柏拉图接受了苏格拉底把审美视为道德和理性的判断的看法,并进一步发挥,用理念和分有区分非感性和感性事物。所谓伦理学立场的含义,指伦理道德问题始终作为柏拉图论述一切问题的轴心。在他看来,人的生活,城邦的政治生活,就连万物的生存变化,包括天体宇宙的生存变化,无不体现出道德的原则,即使是知识学(认识论)中最高的存在———理念(形、相)———其最精湛的核心最终也得通过“善之相”来展示。首先,柏拉图认为宇宙是理念的逻辑体系。它构成一个有机的精神统一体,由宇宙的目的即善的理念所管辖,因而是一个有理性的精神整体。感官不能把握其意义,感官只能感知其不完善和流动的反映,永远不能提高到理解完善和不变的整体的地步。其次,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哲学家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把获得最高的知识作为治国的根本。而这种最高的知识就是“善的相”,它比正义、自制、勇敢更高一层,是最高的伦理范畴,此外,它还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最高范畴。为了充分说明这一点,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太阳之喻”说,将太阳等同于“善的相”,因此“相”成为认识和存在的最高原则和最后原因。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敏锐地指出了柏拉图评说模仿的伦理学立场:“《理想国》涉及各种各样的内容,然而它并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总论’,它只集中研究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希腊世界的衰落及其征状,原因和可能的挽救办法。在衰落的症状之中……柏拉图对诗歌的讨论根源于他对现实的真实感受……他站在希腊走向衰落的门坎上,先知般地预见到夜幕的降临,他竭尽其英雄心灵的全部精力以防止夜幕降临。”柏拉图对善的模仿的承认,正好说明柏拉图学说与原始模仿文化之间存在一种潜藏的延续性,这就是对原始模仿中不可分离的情感的肯定。“柏拉图不反对求知需要静心思考,但他强调更多的则是‘热情’,即对学术的难以进行冷静(或康德式的不偏不倚)和四平八稳式的追求”。上述分析表明,柏拉图对原始模仿文化的遮蔽和延续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其学说的伦理学底蕴,从肯定的角度看,我们赞同这样的观点:“不管柏拉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