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间转投喂对克氏原螯虾体质量的影响_第1页
饲料间转投喂对克氏原螯虾体质量的影响_第2页
饲料间转投喂对克氏原螯虾体质量的影响_第3页
饲料间转投喂对克氏原螯虾体质量的影响_第4页
饲料间转投喂对克氏原螯虾体质量的影响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饲料间转投喂对克氏原螯虾体质量的影响

克氏原始繁殖虾(procalanude权益)俗称小龙虾,属于甲壳类、足食、元足虾科和原虾科。这是一个需要大量经济水生动物的新领域。1材料和方法1.1材料表面1.1.1实验虾产于江苏省盱眙县,共144尾,体质量(3.1173±0.01288)g,附肢健全。1.1.2虾蟹回复突变肉的制作试验饲料有两种,一种是水产用的虾蟹配合饲料,另一种是用新鲜的鲫鱼鱼糜人工制作的鱼肉丸。每一粒虾蟹配合饲料的质量为42.9mg。每粒鱼肉丸质量为两粒饲料质量,即85.8mg(鱼肉需先用吸水纸吸干外表血水)。1.1.3水质和饲料的参数试验用水是充分曝气3d的井水,水温(25±2)℃,溶氧量8mg/L。本试验的饲养容器采用底面积为78.54cm1.1.4试验区域和时间试验场地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满江红龙虾养殖基地,试验时间为2014-04-16至2014-05-27。1.2方法1.2.1虾蟹配合饲料的投喂试验分为轮转组、人工配合饲料组、鱼肉丸组、选择组4个组,每组36尾虾。轮转组在第1、3和5周每日投喂虾蟹配合饲料4粒。第2、4和6周每日投喂鱼肉丸2粒。人工配合饲料组投喂虾蟹配合饲料4粒,鱼肉丸组投喂鱼肉丸2粒。选择组每日投喂2粒虾蟹配合饲料,1粒鱼肉丸。试验进行6周,共42d。1.2.2溶液配制、保管试验中使用的鱼肉丸在投喂前1~2h制成,置于冰箱4℃保存。每日16:30记录结果,再吸取残饵、粪便,用清水补加至原体积,然后进行投饵。1.2.3各组每尾虾的摄食量统计42d内的各组摄食种类及每日总摄食量,比较奇数周中轮转组和人工配合饲料组每尾虾的摄食量,比较偶数周中轮转组和鱼肉丸组每尾虾的摄食量。分析两组同期鱼肉丸消耗量。1.2.4周期后周期内日摄食量的变动轮转组在首日、中点、末日的摄食量与对应的单一饵料的差异分析。轮转组在奇数周首日摄食量分别与对应的人工配合饲料组的摄食量比较。轮转组在偶数周首日摄食量分别与对应的鱼肉丸组摄食量进行比较。同样,轮转组在每个周期轮转中点(第4d)时,比较当天轮转组与人工配合饲料组或鱼肉丸组的摄食量有无差异。将轮转组每个周期最后1d摄食量与当日人工配合饲料组或鱼肉丸组的摄食量进行比较。轮转组在同一轮转周期内摄食量变动,即轮转组自身在各周期中第1d与第7d摄食量的比较。1.2.5各组死亡虾质量的增长在经过42d的饲养后,将轮转组、人工配合饲料组、鱼肉丸组、选择组死亡虾剔除后,称取终末体质量,根据试验前的初始体质量,可求得每尾虾的质量增加。比较4组虾的质量增加。1.2.6选择两组饲料的偏好系数式中,X’和X分别代表摄入的X饵料所占比例及投入的X饵料所占比例。1.2.7饵料系数及饲料用量计算人配合饲料组和鱼肉丸组每尾虾的饵料系数,并取平均值Ka和Kb作为两种饲料的饵料系数。通过∑(m式中,m以上数据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2结果2.1各组虾的餐饮量2.1.1总摄食量的日变化各组不同饵料总摄入量、人工配合饲料组奇数周期21d每尾虾配合饲料的总摄食量、鱼肉丸组在偶数周期21d每尾虾鱼肉丸的总摄食量见表1。轮转组某日的摄食总量与当日投喂同种饲料的人工配合饲料组或鱼肉丸组进行比较。轮转组在奇数周21d平均每日摄食配合饲料为3.12g,与人工配合饲料组21d平均每日配合饲料摄食量2.94g差异不显著(表1)(P>0.05)。轮转组在偶数周期21d平均每日摄食鱼肉丸4.47g,与21d平均每日鱼肉丸组摄食量3.32g差异极显著(P<0.01)。2.1.2两组在周期内日摄食量的变动除第五周期首日轮转组与人工配合饲料组的摄食量差异不显著外,轮转组在轮转后的首日摄食量均显著大于当日的同类饵料摄食量。中点和末日摄食量与当日的同类饵料摄食量差异不显著(表2)。轮转组在轮转初期时的摄食量极显著大于末期摄食量,且显著大于中点的摄食量(表3)。2.2性检验结果由表4计算各组绝对体质量增长的均数差及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5。比较各组之间的绝对体质量增加,双侧检验结果表明,仅有轮转组的质量增加显著大于人工配合饲料组(P<0.05)。2.3两种饲料的偏好比较选择组配合饲料及鱼肉丸的日投喂量均为85.8mg。即X饲料同X鱼肉均为0.5。由表6中的X’饲料与X’鱼肉分别求得选择组每尾虾对两种饲料的选择偏好系数。比较每尾虾的S饲料和S鱼肉,可知当同时投喂配合饲料和鱼肉丸时,选择组对鱼肉丸的选择偏好极显著大于配合饲料(P<0.01)。当克氏原螯虾可以自由选择食物时,更加倾向于选择鱼肉丸。2.4选择组与质量理论增加的比较由表4可知,根据人工配合饲料组和鱼肉丸组中每尾虾对2种饵料的总摄食量和体质量增长量,分别求得人工配合饲料组和鱼肉丸组的平均个体饲料系数(表6)。选择组中个体质量理论增加为(0.8525±0.12568)g,质量实际增加为(1.2658±0.73133)g,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选择组每尾虾的质量实际增加极显著大于质量理论增加。同理,也可以求得轮转组中个体质量实际增加为(1.3536±0.75147)g,质量理论增加为(0.7930±0.15085)g,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轮转组每尾虾的质量实际增加极显著大于质量理论增加。3讨论3.1各组的差异3.1.1总摄食量的差异性本试验中,轮转组在奇数周期21d平均每日对配合饲料的摄食量与同期人工配合饲料组摄食量比差异不显著(P>0.05),偶数周期21d平均每日对鱼肉丸的摄食量与同期鱼肉丸组摄食量比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克氏原螯虾在轮转周期中摄食鱼肉时,比单一鱼肉对照组摄食量高,表现出轮转能促进摄食。3.1.2周期内日摄食量的变动轮转中轮转组首日、中点、末日摄食量的差异比较表明,轮转首日的摄食量极显著大于投喂同种饲料的人工配合饲料组或鱼肉丸组,而轮转中点及末日时的摄食量与当日人工配合饲料组或鱼肉丸组的摄食量不差异显著。当某一周期末,投喂饲料的种类变化时,第1d摄食量最大,随后逐渐降至与对照水平一致。第5周期时首日轮转组与人工配合饲料组各虾大多已摄食完毕,其摄食量差异不显著,这是由于克氏原螯虾不断生长,食量增大,先前的投喂量已不能满足其需要。在一个轮转周期内,轮转组虾首日摄食量极显著高于末日摄食量,与中点摄食量差异显著,表明中点时的摄食量已与首日摄食量有较大差距。中点摄食量同末日摄食量相比差异不显著表明,中点到末日这段时间摄食活跃程度相差不大。轮转组在轮转周期内呈现摄食量先由初期的最大值迅速降至中点的一般水平,再保持平稳的规律。这表明克氏原螯虾人工养殖应定期更换饲料投喂,增加克氏原螯虾的摄食量。然而,本试验表明,中点时轮转组的摄食量已与一般水平一致,从提高摄食量的角度出发,7d的轮转周期可能过长,3d的轮转周期适宜。更换饲料固然可以增加克氏原螯虾的摄食量,但是更换饲料并非越频繁越好,因为投喂某种饲料时,相应酶的活性会增高3.2各组绝对体质量增长量轮转组克氏原螯虾的总体质量增长量最大,鱼肉丸组的总体质量增长量最小。两两比较各组体质量绝对增长量后,双尾检验表明,仅有轮转组绝对体质量增长量显著大于鱼肉丸组,且单尾检验选择组绝对体质量增长量显著大于鱼肉丸组,说明单纯投喂鱼肉时质量增加率低于轮转投喂,甚至小于选择组。从营养组分上分析,其原因是单一的营养成分不能满足生长的需求。3.3选择两种饲料的偏好克氏原螯虾为杂食性动物,可供选择的食物非常丰富,如绿色植物、动物碎屑、浮游生物、水生附着生物、农作物、水生无脊椎动物(昆虫幼体)等3.4选择偏差对生长有利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重口味饮食不仅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概率,也是导致亚健康的危险因素之一3.5总饲料质量平均投喂方式比选择组和轮转组的质量实际增加均极显著大于质量理论增加,说明同时给予两种饲料和轮转投喂方式均对克氏原螯虾增重有一定效果。轮转组、人工配合饲料组、鱼肉丸组、选择组两两比较质量实际增加后发现,尽管选择组和轮转组的质量实际增加差异并不显著,但是轮转组的质量实际增加显著大于对照组鱼肉丸组,而鱼肉丸组同选择组的质量实际增加相比差异不显著。说明轮转的投喂方式与同时给予两种饲料的投喂方式相比,前者相对更加优越。在生产中饲料成本约占总成本的40%~60%轮转的投喂方式比同时给予两种饲料的投喂方式虾的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