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巫风考论_第1页
汉代巫风考论_第2页
汉代巫风考论_第3页
汉代巫风考论_第4页
汉代巫风考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代巫风考论

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个高度女巫的时代,在早期的文明发展史上都经历了一个高度边缘化的时代。所以对巫风的研究,历来为文化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我国的文化学研究在不幸中断了几十年之后,近年来出现了较为繁荣的可喜局面,其中,关于中国巫文化的研究,已陆续有一批引人注目的论著问世。笔者认为,对于汉代巫风的研究,应给与足够的重视,鲁迅先生曾说:“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一、汉代师资的地位巫师是巫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其社会地位的变化,是研究巫风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巫风鼎盛的商代,商王的行为都要规范于巫师所转达的天意,甚至商王自身也带有巫师的痕迹,许多重臣实际上也都是巫师。周代先礼而后鬼,巫风渐衰,巫师的地位亦明显下降;但在某些地域内,仍保留着浓厚的巫风。汉代巫师的社会地位比较复杂,巫师的法律地位很低,而其社会影响却很大,经济收入也颇为可观;虽然某些巫术活动受到法令的限制甚至取缔,相当多的巫师成为政治斗争中被利用的工具与牺牲品,地方官吏惩治巫师的事广为世人所称道,但对巫师的敬畏与仰慕,却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1、形成了更为完善的巫官体系巫官之设,由来已久。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时,就在吴中地区“悉召故秦祝官”,命令各县设置官府管理的祠社,并下诏说:“吾甚重祠而敬祭”。汉高祖灭项羽初定天下,又设立了更为完善的巫官体系,“长安置祠祝官、女巫。”还有梁巫、普巫、秦巫、荆巫、九天巫、河巫、南山巫等不同名号的巫官,各有分工明确的奉祠神灵。其中特别应引起注意的是,普巫所奉祠的有“巫社”、“巫祠”,荆巫所奉祠的有“巫先”,汉代还存在着一种“准巫官体系”,这就是太史一系官员,他们的主要职掌,与巫官极为接近。据《汉官》记载:“太史待诏三十七人,六人治历,三人龟卜,三人庐宅,四人日时,三人《易》筮,二人典禳,九人籍氏、许氏、典昌氏,各三人,嘉法、请雨、解事各二人,医二人。”2、恩养环境的思想影响上有巫官,为皇帝祈福禳灾,下有王侯公卿将相等达官权贵私养巫师,利用他们为自己营求非分之想。巫师得到这些人的庇护和宠信,享受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对现实政治往往可以产生直接的作用,其社会影响自然由此而大增。但由于这批被恩养的巫师卷入政治漩涡过深,一旦某些权贵凭借巫术谋反的内幕外泄,巫师又会成为当事权贵杀人灭口的牺牲品。如西汉广陵王刘胥,就曾因利用巫师“祝诅事发”,而“药杀巫及宫人二十余口以绝口。”3、舆论的歧视巫师世传其业,故有“巫家”之称。出身巫家者,属于非良民,往往受到舆论的歧视乃至政令的抑制。名将李广“以良家子从军”,如淳对“良家子”有一说明:“谓非医、巫、商贾、百工也。”4、禁令压迫、经营黑巫巫术以其神秘和怪异可怖的特点,受到普遍的敬畏。巫术本有“白巫术”(善意巫术)和“黑巫术”(恶意巫术)之别。相信巫术的人们,总是力图以白巫术为自己祈福禳灾,同时也要防范别人利用黑巫术加害自己。作为国家的统治者,自然也该对黑巫术给与限制和取缔,以保证统治集团自身的利益和国家的稳定。从这层意义上说来,国家以法令的形式,限制与取缔某些巫术的流行,并不表明该政权与巫术本身为敌,恰恰可以说明,政令的制定者,对巫术的灵验性是坚信不移的。汉代限制、取缔巫术的法令,主要有三类:(1)禁止巫师在道路之上作法移祸他人。汉武帝天汉二年,规定“上禁巫祠道中者”。颜师古注此为“总禁百姓巫觋于道中祠祭。”5、师的掳私之俗巫风过盛,往往直接影响到国计民生。一些较为贤能开明的当政者,往往把惩治巫师的扰民行为,作为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东汉名臣第五伦,初到“俗多淫祀”的会稽郡任太守,就向属下各县发布文书,晓示百姓:“其巫祝有依托鬼神诈怖愚民,皆案论之。”引发了巫师对他的不满,加以祝祖,第五伦毫不手软,“案之愈急”,6、邮农在经济中收受贿赂东汉思想家王充批评世人“不修其行而丰其祝,不敬其上而畏其鬼”,二、女巫风格对社会的影响巫风对于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兹分别论述如下:1、巫蛊之死—巫道乱法,鬼事干政。(1)巫术被广泛运用于宫廷之争。后妃争宠,素来是宫廷之争的主要内容,这里,除了“嫉妒”、“专宠”等固有的原因之外,往往还带有影响太子废立、干预国政等政治色彩。45宫廷之争往往残酷无情,一切被认为有效的手段,都会被利用。巫蛊之术作为最令人恐怖的黑巫术,卷入了宫廷之争的漩涡,就是自然而然的了。汉武帝的第一位皇后陈氏,因与卫子夫争宠而行巫蛊之法。事泄之后,武帝令酷吏张汤等人穷究其案,“女子楚服等坐为皇后巫蛊祠祭祝诅,大逆无道,相连及诛者三百余人。楚服枭首于市。”第二次巫蛊之祸的后果更为严重。武帝晚年,对以皇后卫子夫和她所生的太子刘据为核心的卫氏外戚势力,猜忌之心日增。佞臣江充因得罪太子,怕武帝死后被太子所杀,暗窥武帝心意,编造说皇上有病是因宫中有蛊气作祟。武帝即命江充等人案验。江充率领胡巫,在宫中到处滥掘,寻找埋入地下的木偶,作为有人以巫蛊之术祝诅皇上的罪证,最后在太子宫中也掘出了这种木偶。其实,这是出于江充的一手布置,欲将太子置于死地。太子刘据无法自明,被迫举兵自卫,斩杀江充。武帝令丞相刘屈督兵平叛,太子兵败出逃,不久也被杀于外地。皇后卫子夫因事先得知太子起兵之事,被废自杀。此案的株连面越来越大,后来在民间也大捕巫蛊,先后因此而死者多达数万人之众。后来,还有汉成帝许皇后,因涉及巫蛊而被废。(2)主侯将相等权贵以巫蛊之罪而被从严惩处的,不胜枚举。皇子诸侯王,觊觎皇位,利用亚师祝咒皇帝,因此而得罪的代表人物有:武帝之子,广陵厉王刘胥,在昭帝和宣帝之际,多次“迎女巫李女须,使下神祝诅,”其下,贵为列侯,因巫蛊之罪而身死国除的,仅西汉一朝,就有多人。丞相公孙贺,因其子公孙敬声参预了指使巫师祝诅皇上,“当驰道埋偶人”的巫蛊活动,受株连而下狱,落得父子死于狱中,全家灭族的下场。武帝时代的三大将之一——二师将军李广利,与刘屈氂是儿女亲家。正当他统帅大军,北伐匈奴之时,传来消息:他的夫人因巫蛊之罪被捕下狱,不由得“闻之忧惧”。先是贸然进兵,以求邀功免罪,后来战场失利,李广利进退失据,竟率众投降了匈奴。将军公孙敖,屡立战功,后因其妻参预巫蛊活动,而遭灭族之祸。一度以危言而使群臣侧目畏避的名臣息夫躬,本以告发东平王刘云及其王后的巫蛊活动而得到汉哀帝的赏识,受封为宜陵侯。在失势之后,不料被人指控为怨恨朝廷,“与巫同祝诅”,被捕下狱。最后被判为大逆不道之罪而弃市,妻子家小远流蛮荒之地,凡与之有交谊的官员皆被免官禁锢。(3)也有人以在巫蛊事件中的不同表现,而各自走上了飞黄腾达的道路。酷吏张汤窥测汉武帝的本意,曲意迎合,“汉陈皇后巫蛊狱,深竟党羽,上以为能,迁为太中大夫。”(4)汉代皇帝中崇信巫术者不乏其人。高祖刘邦在开国之初,即设立巫官,已见上述。文帝刘恒,本封代王。在朝廷大臣平定了“诸吕之乱”后,议定迎代王入继大统。当时,刘恒心怀疑惧,后以占卜决疑,得“大横”吉兆,遂根据卜者的释辞,决策入都,终得帝位。因此,文帝对占卜和其鬼神巫术深信不疑。司马迁曾说:“代王之入,任于卜者。太卜之起,由汉兴而有。”“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其实,这也怪不得汉文帝与贾谊,在当时浓重的巫文化氛围之中,名君贤臣也很难以“脱俗”。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汉武帝甚至还公开敬奉巫师为神君。他一度重病在身,“巫医无所不致,不愈。”当时,游水发根(游水为复姓)奏报:“上郡有巫,病而鬼神下之”,能为人治病。武帝即召之入宫。此后武帝的病体渐愈,遂对其宠信有加。尤为荒唐的是,武帝还派人记录通过巫师之口转述的神君言语,尊称之为“画法”,“成帝末年颇好鬼神。”王莽时期,巫风再度高涨。这与王莽对巫术的相信和有意利用直接相关。仅举一例为证:号称“慷慨有大节”的刘縯,在南阳起兵反莽,“王莽素闻其名,大震惧,使长安中宫署及天下乡亭皆画伯开(刘縯字)像于塾,旦起射之。”2、施术指导下的民变巫风在军事领域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汉王朝与周边国家或部族的战争中,互相以巫术祝诅敌方;二是内地民变多以巫术蛊感视听,号召民众,甚至某些民变的首领人物就是巫师之长,正史中斥之为“妖巫”。1)以巫术诅敌。汉匈相互攻伐之时,匈奴人以多种巫术祝诅汉军。匈奴人曾自缚马足,置于汉军坚守的城堡营垒之外,为汉军所得。汉人不明其理,竟认为“虏自缚其马,不祥甚哉,”而暗自庆幸。后来,被俘的匈奴人供出了这是一种祝诅敌军的巫术,“闻汉军来,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诸道及水上以诅军。单于遗天子马裘,常使巫祝之。缚马者,诅军事也。”汉人对匈奴人、西域人、越人作战时,也曾使用巫术相祝诅。西伐大宛之役,“丁夫人、洛阳虞初等以方祠诅匈奴、大宛焉。”据应劭注解,丁夫人是汉初功臣丁复的后代,本是越人,“以诅军为功”。汉匈双方反复争夺的“范夫人城”,其得名就很有传奇色彩。此城是某位汉将所筑,这位将军死后,其妻范氏率部力守此城,因此得名为“范夫人城”。这位范夫人擅长“胡诅”之术,直到元寿二年,匈奴单于来朝,他是呼韩邪单于之子,本来是亲附汉朝的,但汉哀帝却“以太岁厌胜所在”,安顿他在上林范蒲陶宫留宿,不假作好意,“告之以加敬于单于。”汉武帝时“为伐南越,告祷太一。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太一三星,为太一锋,命曰‘灵旗’。为兵祷,则太史奉以指所伐国。”(2)内地民变中“妖巫”的作用。两汉之际和东汉末年,巫师在策动民变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赤眉军初起,只为死中求生,本无政治目标,直到拥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帜。”光武帝建武年间先后发生的几次大规模民变,都是“妖巫”维汜以及他的弟子、余常之所为。维汜,妖言称神,有弟子数百人,被官府以妖言惑众的罪名捕杀。其弟子李广等人宣称维汜“神化不死,以诳惑百姓。”建武十七年,聚众造反,攻占皖城,杀皖侯刘闵,自称“南岳太师”。朝廷出兵数千征讨,反为所败。后来,名将马援等人“发诸郡兵合万余人”,东汉末年的桓灵二帝时期,“真人”谋乱、“妖贼”造反的事情,屡屡发生。桓帝建和二年,自称“真人”的南顿人管伯,图谋起兵被杀。巫师利用人们对巫术的崇信和畏惧心理,最容易煽起民变。对此,汉末有远见的政治家,都有明确的认识。孙策执意杀名动东南的于吉,是因为“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3、道教与巫风的渊源关系汉代的学术与宗教,除黄老之学外,大都深受巫风的影响。(1)儒学,特别是今文经学,与巫风有不解之缘。汉武帝时,儒学取得了独尊地位,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中的公羊学派,成为正统显学。汉代儒学把阴阳之学纳入了自已的学术体系,从而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巫术纯粹是一套实用的行为,”章太炎先生曾斥董仲舒“其言凌杂巫史,实兼习阴阳家说。”(2)谶纬神学与巫术相通。谶纬之学,西汉后期开始流行而鼎盛于东汉。皇帝据以治国,儒师援以说经,至有“内学”之称,其影响之大自不待言。它以预言未来为主要特色,这就难免与巫风发生关系。“初,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因祖述焉。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訞言。”稍检史籍,可说明谶纬之学与巫术相通的材料,比比皆是。如:廖扶“专精经典,尤明天文、谶纬、风角、推步之术。”(3)原始道教的主要源头是巫术。出现于东汉后期的原始道教,主要有两大教团,一是“五斗米道”,二是“太平道”。在其创教之初,都以巫术手段,广招信徒,起事后都被官府和史家称为“妖巫”,已见前述。尚须加以补充说明有以下三点:一是原始道教兴起于巫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五斗米道”兴盛于巴蜀,张鲁“据汉中,以鬼道教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