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想国》的政治哲学与政治_第1页
柏拉图《理想国》的政治哲学与政治_第2页
柏拉图《理想国》的政治哲学与政治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柏拉图《理想国》的政治哲学与政治

《拉丁语的理想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小说。至少卢布。要理解柏拉图式教育的真正内涵,必须与柏拉图的宏大规划紧密相联。按照施特劳斯的说法,柏拉图的教育从最高的意义上说也就是哲学。从柏拉图式教育的对象上看,亦可以表明教育的意义在于建立德性城邦和社会,实现美好生活;教育即是德性教育。柏拉图式的教育从教育对象上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哲人一王的教育,一种是针对护卫者的教育。这两种教育都起源于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冲突的考虑。柏拉图的城邦在很大程度上是个教育的城邦。他探索中的美好城邦是个与灵魂秩序相对应的等级制的政体,是个正义的国家。所谓正义就是指各个等级适得其所的有秩序状态,这种有秩序状态是以受了教育的各种力量之间的和谐为依据的。所谓各种力量是指灵魂的各个部分即理智、激情和欲望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力量。从城邦来看,就是要通过教育使这三种力量达到适度,使城邦成为具有正义、理智、勇敢和节制的美德社会;从统治者来看,护卫者的教育主要是调和激情与理智的力量,使其具有勇敢但又不粗暴的美德。这种教育不同于哲人的教育,哲人的培养教育作为灵魂的转向是要看到理式和善的存在。城邦的贵族政制的安排要以灵魂的秩序为基础,这种安排能否得以实现,既要有哲人王的统治,还要有护卫阶层的美德,即他们的灵魂是否和谐。针对护卫者的教育,柏拉图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些基本科目:体育锻炼、音乐、数学(算术和几何)、天文学。体育锻炼在于训练军人勇敢的德性,音乐教育在于防止过分的粗暴,数学、天文都是一种审美教育的科目。柏拉图的《会饮》中谈到要防止缠绵绵的音乐败坏人的灵魂。所以,教育的目的在于获得灵魂的和谐与内在的美德。一切课程的安排,不管是体能的还是理智上的训练,都是灵魂或德性的训练,而不是我们现代社会中的职业训练;一切课程的设计,都是指向德性这一目标,别无其他目的。在沃格林看来,柏拉图式的教育(paideia)是一种periagoge的技艺,一种灵魂转向的技艺。然而在罗马时期,“教育”变成了“教养”,成为一种使人成为文明人而非野蛮人的教化活动,与古希腊城邦鼎盛时期的“教育”在内容和品级上有重大差异。后来,在18世纪德国人文主义时期,“教育”成为一种“教化”活动,虽然“教化”概念也强调对灵魂的塑造与转化,但它强调使人成为合人性的人,而非柏拉图的paideia。近代以来的人性概念是个历史性的概念,它相信人可以在历史中进步并可以达到完善,这完全不同于古希腊思想所具有的“自然”视域。沃格林似乎把柏拉图式的教育解读成一种哲学教育,然而从他对当下教育的批判来看,沃格林所理解的灵魂转向并不同于柏拉图《理想国》中所说的灵魂转向,倒是类同于《法义》中所说的灵魂锻造的问题。为什么转向善是很难的事呢?柏拉图的洞穴之喻表明,灵魂的转向要经历三次。第一次是身体摆脱绳索,灵魂得以离开墙上的阴影转而看到火光本身与实物,然而,眼睛由于长期适应于阴影而无法一时适应自然,因而必然造成眩晕,灵魂仍旧逃向比自然更实在的影像;第二次转向是有人硬拉着他走上一条崎岖坡道,直到把他拉出洞外见到阳光,经过逐渐的适应,他先后看到了阴影、倒影、东西本身、夜间天象、白天直至太阳,亲历了一个真正自然的理念世界,此时,他已经对洞穴内的囚徒生活毫无兴趣,不愿再回到洞穴;第三次转向是走出洞外的囚徒(哲人)再次下降到洞内。苏格拉底描述了再次下降的痛苦:先是眼睛不适应,其次还有可能被洞内囚徒杀掉。洞穴之喻实际上表明了两个层次的灵魂教育。(一)灵魂锻造的教育。我们知道,柏拉图学说中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灵魂如果受到欲望的控制,则是情色之欲;灵魂如受到激情的控制,则是荣誉感和爱国心;灵魂如受到理智的控制,则是爱智或哲学的。《斐德罗》中有灵魂被欲望的“黑马”拖住从而坠入洞穴之故事,表明灵魂容易受到欲望的诱惑。因此,教育就起到引导灵魂的作用。但“引导”究竟是何意呢?教育是不是意味着把知识往灵魂里灌输?苏格拉底明确否定了这一点。他说,教育并不是象把视力塞入瞎子的眼睛似的是一种知识的灌输。灵魂之所以能发生转向,与灵魂自身具有视力有重大关系。这有点类似于康德所说的先验意识。灵魂如果自身没有视力,教育的引导也没有作用。所以,教育的作用真正在于对灵魂的净化:因为灵魂容易受到欲望与激情的影响,教育就是要引导灵魂走向理性,驯服欲望和激情,引导灵魂向上攀升。(二)哲学教育。为什么哲人还要下到洞穴中去?这有些类似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的再次下山的意义。苏格拉底说哲人还要下到洞中是为了经历实践锻炼,经历住意见世界的各种诱惑。这有些类似于卢梭的爱弥尔在情爱最热烈的时候离开苏菲,从而进一步磨练美德的故事,也有些类似于圣经中的上帝为培养义人,从而考验摩西等先知的信德的故事。哲人再次下降到洞穴也算是青年哲人学习辩证法之后的教育最终点了。这里面实际上表达了一个哲学与政治间的紧张关系的问题。在柏拉图的笔下,哲学生活优于政治生活,但这并不表明哲人是独自生活的——尽管哲人注定是悲苦的,恰恰相反,哲人是生活中城邦中的,不是城邦的他者,而是城邦的洞察者和看护者。柏拉图的(德性)教育是关乎灵魂转向和灵魂锻造的教育,是一种无功利性目标的教育——如果说有功利性的话,那就是美德成为惟一的功利,因此,柏拉图式的教育是一种自由教育。这不仅是就教育对象而言的,也是就教育原则和课程设计以及教育方式而言的。柏拉图式的教育认为,教育的原则需要遵从适当的欢乐交往的规则而定,达到心灵的和谐。为此它强调,对学科内容的选择重在其对人的理性发展(也就是用理性克服欲望,达到灵魂的和谐,更高一点说就是看到理式的存在,通向善。)是否具有终极价值而不是功利价值,即是说,通向美德本身而无其他目的。在教学方法上,它反对强迫学习,认为一个自由心灵的人不应奴隶般地被迫学习任何东西。柏拉图式的教育作为古典的自由教育,其最为关切的是对灵魂卓越的追求,是对何为哲学生活或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探寻,也即是探求一种整体性的知识,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美德教育和计算与技能的教育。在柏拉图那里,哲人与大众之间既不能完全隔离,但又需要存在相当程度的隔绝:如果哲人脱离了大众“意见”,或者是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给大众,可能会被大众“意见”或信仰所杀;如果哲人一味迎合大众的口味,则又失去了哲人的“求真”意志。四教育是哲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一个基本主题是要处理哲学与政治间的冲突,也即是探讨哲人如何在政治城邦中获得哲学生活方式。基于哲学与政治之间冲突的考虑,柏拉图的教诲是实现哲人王统治下的德性城邦和社会。尽管柏拉图深知,实现哲人王的统治要靠运气,但柏拉图还是从言辞上充分探讨了处理哲学与政治间冲突的最高可能性。这种最高可能性有赖于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达至善,才能达至哲人王统治下的美德社会。因此,柏拉图式的教育的根本要义在于实现哲人王统治下的美德社会,由此,一切教育内容、形式、方法都出乎于此;而它的真正内涵在于教育就是德性教育,包括针对未来哲人的智慧德性的教育和针对护卫者的伦理德性的教育;而德性教育的首要关切在于对美好生活的追问与探求,尽管这种探求可能没有答案,但是它对社会与大众的德性提出了审视并与其保持适当距离,因而也正是对社会美德的一种关切,因而也获得了哲学教育的生命。柏拉图对美好城邦与美好的探讨赋予了教育最高意义上的使命、性质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