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之际年代及夏遗民迁徙_第1页
夏商之际年代及夏遗民迁徙_第2页
夏商之际年代及夏遗民迁徙_第3页
夏商之际年代及夏遗民迁徙_第4页
夏商之际年代及夏遗民迁徙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夏商之际年代及夏遗民迁徙

夏商之际的文化地望要讨论夏商时期夏继承人的流动,首先要说明夏商时期的年龄问题。关于夏商之际的年代,近年来,考古学界根据自龙山文化至殷商文化的器物排队序列和碳十四编年体系,以及对有关考古学文化遗存内涵的分析,就夏商之际的年代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多种看法。从历史年代上讲,诸种意见集中在公元前1800~前1600年之间,从考古学文化分斯上讲,则集中于二里头文化一、二、三、四期之间至二里头文化四期与二里冈下层文化之间。笔者赞同下面的观点:夏商之际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700多年前后,即约二里头文化二、三期之际。其次,需就夏桀、商汤之都邑的地望做点说明。关于桀都之所在,自古有歧说。一说在山西夏县关于商汤伐桀前的都居之地,笔者曾考证认为应在山东定陶、成武一带夏商战争的导火索,是“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桀克有缗”,于是,商汤“韦、顾既伐,昆吾、夏桀”,从济亳起兵挥师西上,在扫除一些夏人的东方附庸后,直捣河洛间夏桀老巢,夏桀一败涂地,大批夏人被迫远走他乡,从而造成了夏遗民的大迁徙。夏人在商人的军事压迫下逃离中原,在古文献中记载明确者主要有南、北两大流向。夏人向南方的迁徙,以桀奔南巢为代表。关于夏桀败逃南巢,在《尚书·仲虺》、《国语·鲁语上》、古本《竹书纪年》、《逸周书、殷祝》、《吕氏春秋·论威》及《说苑·权谋》等周秦汉代典籍中均有记载,南巢之地望,学者多以为即春秋时吴楚间间巢国、秦汉西晋之居巢县、唐宋宋巢县,也有人说在宋代桐城县,诸说所指大致即今安徽以巢湖为中心的江淮间一带地方夏人向北方的迁徙,则以桀子獯粥避居北狄为代表。据《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日谆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乐彦《括地谱》则说,“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夏实验所见南夏病所2人所谓九州“禹迹”,是指全国各地有关夏禹及其他夏王夏人的史迹传说。河南:以中岳嵩山为中心的豫中地区,是夏人的发祥地和夏王朝之腹地。禹居阳城,见于《孟子·万章上》、古本《竹书纪年》、《史记·夏本纪》和《水经·颍水法》等,《世本》则说“夏禹都阳城”禹都阳翟(河南禹县),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帝王世纪》、《水经·颍水注》等从之。徐广则说禹“初在阳城,后居阳翟”禹娶涂山氏,见于《尚书》、《楚辞》、《史记》,涂山之所在,自古有异说,今人多以为河南嵩县陆浑说较合史实。《方舆纪要》即云“三涂山,在嵩县南七里,即古所谓涂山者”,三涂之名周代已有,《左传》昭公17年曰“晋将伐陆浑,以有事于雏与三涂”,杜预注“三涂在陆浑”,《逸周书·度邑》记武王语,云三涂在洛阳南,即此。据《淮南子》说涂山氏女在嵩山下化为石,石破而生启伊洛下游是夏代中后期的统治中心。《逸周书·度邑》说“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山西:山西有夏墟,首见于《左传》定公四年,云周成王封叔虞于唐,系故夏墟。唐之所在,众说不一,所指大体上是南起夏县北至太原一带地方。又《史记·吴太伯世家》说成王封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在汉代大阳县山西有大夏,始见于《左传》昭公元年,后帝“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国语·齐语》、《管子·小匡》记齐桓公伐晋“拘大夏”,《管子·封禅》、《史记·封禅书》则直称齐桓公“西伐大夏”。大夏之地望,约有十来种说法,所指亦在南起夏县北至太原一带。按《左传》所说,夏墟亦即大夏,故杜预直释夏墟为大夏据《世本》说,禹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甘肃:在河洮地区有禹出大夏、禹出西羌之传说。《新语·术事》、《盐铁论·国疾》、《后汉书·戴良传》等均说“禹出西羌”,《史记·六国年表》则说“禹兴于西羌”,汉代西羌大致分布在兰州至青海湖之间四川:在岷江流域有禹生石纽之传说,据扬雄《蜀王本纪》在重庆有禹娶涂山之传说。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庾仲雍《江记》湖北:《山海经·海内南经》云,夏启之臣孟涂司神于巴,“居山上,在丹山西”,郭璞注“秭归县东七里,即孟涂所居也。”《路史·后纪》卷13罗萍注说“丹山之西即孟涂之所理也。丹山乃今巫山”。又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昔成汤伐桀,斩夏耕,夏耕之尸“走厥咎,乃降于巫山”。安徽:除了桀奔南巢之外,这里的禹迹还有二处禹娶妻之涂山故地。一在九江当涂县(今当涂县),说见高诱浙江:据《国语·鲁语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山”,即《史记·鲁语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山”,即《史记·夏本纪》、《吴越春秋》据《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句践乃少康庶子之后裔,类似记载还见于《汉书·地理志》、《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会稽记》江西:《水经·庐江水》说庐山有大禹刻石,系“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纪功”,释慧远《庐山记略》说庐山“在寻阳南,……有匡俗先生者,出殷周之际,隐对于以上记载,我们应如何看待?笔者认为,它们之中有的比较可靠,有的则绝非信史,但也并非无稽之谈。不难看出,上述一系列记载之间不乏抵牾矛盾之处,如果我们不加分析地一概奉为信史,认为禹迹果真可以遍及天下,夏文化可以广布于黄河南北、长江上下,那将是一个不小的错误,势必造成一笔糊涂帐。况且,大禹之时尚属龙山文化时代,那时在黄河、长江流域分布着若干个各具特色的考古学文化,有的相互间差异甚大,说明当时远未形成大一统的社会实体,故禹迹遍九州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我们认为,夏族的发祥地和夏王朝的中心统治区应在豫中地区,即以嵩山为中心的颍水上游和伊洛下游。夏王朝是一个以夏部族为主体的,由若干个氏族部落加盟的政治联合体。中原以外地区的“禹迹”,很可能大多是由于夏人的迁徙而产生出来的。对此,史学界有人已认识到了。如翦伯赞先生曾指出,由于汤伐桀,迫使夏人逃离中原,迁于江南者是为后来之吴越,迁于鄂西者是为荆楚,迁往西北者即为鬼方然而遗憾的是,上述史学家的灼见,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解放前,有几位学者坚持认为禹是四川人,夏民族发祥于岷江流域关于二里头文化迁播的地质意义所谓夏文化,这里主要是指夏代夏族文化,也包括那些与夏族杂处或地域邻近、文化内涵与夏族文化十分接近或密不可分的其他有关部族的文化遗存,我们赞同学界比较普遍的看法,即认为豫中地区的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应属夏文化,或者说是夏文化的主体。综观十几年来的考古收获我们发现,大致在二里头文化二期偏晚的时候,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即末期夏文化,突然产生了向中原以外地区的大规模迁播,许多远离中原且原非二里头文化分布区的地方,忽然间涌现出一些二里头文化遗存或二里头文化因素来,兹简述如下。在晋西南,以夏县东下冯遗址在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中,出土的陶爵、在安徽江淮地区,潜山薛家冈遗址出土成组的陶爵、在鄂西宜昌庙遗址出土的圆腹罐、鼎、觚在甘南河洮地区齐家文化中发现的陶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陶在上海马桥在江西清江吴城遗址、高安相城遗址,也“确有属于‘二里头类型’文化的某些因素”怎样看待和解释这种文化大迁播现象?我们认为,考古学文化的大规模迁播,应当标志着文化载体即人群的迁徙,则二里头文化的上述迁播,或即夏人向中原以外地区迁徙之表象与遗迹。值得注意的是,二里头文化的大迁播发生在其第二期偏晚,即夏代末年或曰夏商之际;二里头文化的迁往地点,与史载桀奔南巢桀子奔北狄,在时间、空间方面均吻合,与其他有关“禹迹”的分布点亦一一对应,这显然不是一种历史巧合。如此大规模、广面积、多流向的人群迁徙,必定是产生于某种强大的动力之下。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把二里头文化在第二期偏晚时爆发的向中原以外地区的大迁播这一考古学现象,与史籍中的商汤伐桀造成夏人的大迁徙这一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实际上,这个问题已有学者做出了令人称道的论断。如有学者认为,安徽江淮地区出土的具有明显的二里头文化特征的铜器和陶器,当与桀奔南巢有关,而江浙地区马桥文化中的二里头文化因素,或与所谓“桀与未喜同舟浮江”、“同舟浮海”有关,即很可能是桀奔南巢后夏人的一支继续南迁,从而在江浙一带产生了与二里头文化类似的文化遗存夏人迁徙与夏商之际的民族转换今日的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而这个大家庭的产生与存在,自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基础。所谓早期华夏民族,指商周广义华夏民族,即所谓“中国”与四夷(或曰夷、狄、蛮、戎)的共同体。从考古学上看,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各地的原始居民之文化遗存之间,已表现出相当的一致性,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甚至远距离、大规模传播,也屡见不鲜,知当时已有了早期民族交流与融合,古史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少昊、根据夏代末年夏文化的迁播情况,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夏遗民的迁徙轨迹。夏人从中原腹地向南迁徙,经南阳入湖北,沿汉江南下,然后分为二支,西支溯长江而上经鄂西入四川,在重庆、宜宾有所逗留,后来到达成都平原。所谓禹生石纽在汶川、北川或宜宾,禹娶涂山在重庆(清人著述中云汶川有“涂禹山”,有人说即“为禹当日所娶妻之涂山”夏人向北迁徙,首先进入晋西南,并在此建立了根据地。山西的“夏墟”本即“大夏之墟”,而“大夏”是相对“夏”而言的,“地以大小为名,原有对称之意,故地称小,新迁称大”夏人向西方的迁徙,则到达甘青之界的河洮地区,至于其迁徙路线,可能是出豫西沿渭水而行,因为我们已经在陕西华县南沙村发现一些二里头文化陶器,其年代最早者为二里头文化二期夏人把先进的青铜文化带到了四夷边地,极大地促进了各地的社会发展,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贡献。又夏人凭借其种种优势,在迁往各地后很快即与当地土著的领导层融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