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职业中学高三语文
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
的伦理道德范畴。传说尧时,“虞舜,性至孝”,感天动地,“帝尧闻之,遂以天下让
焉”。这可能就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孝”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
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
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
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
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孝经》
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
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
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曾子认为:“孝有
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
“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
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
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
从长上的意志。
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但传统
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普天之下莫非
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体的。《孝经》
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
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敬父母只是孝的开始,进
德修业才是孝之终。这与儒家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相一致,与儒家
“身一家一国”的模式相统一。可见,“孝”已经同时向个体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扩展,
它起源于个体道德修养,贯穿于家庭中赡养父母和家庭和睦,终于进德修业,对国家和社
会履行职责。
孝文化对“不孝”有明确的规定。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
大。”赵岐为其做了如下注解:“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
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从精神层
面提出致亲于义则为“孝”,陷亲于不义则为“一不孝”。可见,孝不是简单的恭敬顺
从,而是以“义”作为“孝”的评判标准。“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则从物质层面,即温
饱与否和是否为考取功名而努力提出“孝”的标准。最后,“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又从
发展的层面,即后继是否有人的角度提出“孝”的标准。此处的“无后”并不是侧重“不
娶无子”,而是强调“绝先祖祀”,即无人继承衣钵才是真正的无后,真正的大不孝。
(选自《中西方孝文化探析》,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孝”由一种反映伦理道德的家庭观念
逐渐发展变化,后来被全面政治化了。
B.“孝”大兴于周,其初始意为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有别
于“善事父母”的伦理意义。
C.孔子提出“孝为仁之本”的观点,确立了“孝”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地位,“孝”
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D.传统中国社会家国同构、君父同伦的特点为“孝”向政治领域扩展奠定了社会基
础,“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内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不仅要求内心尊
敬,更应体现在一定的礼仪上,敬养是“孝”的底线。
B.“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可见违背自己意愿、一味顺从,最终使
“亲”陷于不义之中,这也是不孝顺。
C.文章第四段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孝”的丰富内涵与儒家伦理思想作对比,
突出孝文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D.文章第五段引用孟子及赵岐的话,是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明确什么是中国孝文化
中“真正的不孝”,从而增强了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对“孝”有积极推动作用,他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纯粹伦理
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
B.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孝”是儒家核心思想“仁”的根本,是
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
C.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认为“不孝”的重点在于“绝先祖
祀”,只要有人继承衣钵,就不算是大不孝。
D.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有双重意义,即家庭意义和社会意义,对“孝”与“不孝”
都有明确的规定,优于西方孝文化。
参考答案:
1.C2.C3.D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
相关的语句,进行
比较、德折・c耍,侏酥硝立P'S中华传堀的地位的是《孝经》.
2.*11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情析.看初览选顼,愿后到文中找到与选班相关的迷句,送行
比较、情析.c项,•对比论证说去错误.
3.试it分析:题干问的是rws原文内容,不列理解和分析不正*•项”,可见本题考或对作者观点.
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优于西方孝文化”于文中无依据。学#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一(4)题。(25分)
牛黄
孙万友
牛黄,中药名,黄牛或水牛的胆囊结石。性凉,味甘苦。功能清热、解毒、定惊。牛
黄分多种,有葡萄黄、米磋黄、鸡心黄。最宝贵的为“人头黄”,黄大如人头,价值昂
贵。疯癫如狂的患者沏上一杯牛黄茶灌了,当即就可清醒。“人头黄”为稀世珍宝,一般
人极少见到。
陈州解三,就曾得到一颗“人头黄”。
解三以宰牛为生,也靠牛黄发财\平常买牛,多买瘦牛。牛胆结石,是永远吃不肥
的。有一日,解三购得一头老牛,剥开一看,脏内如黄花盛开,解三第一次目睹“人头
黄”,简直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禁失声叫道:“人头黄!”
不料隔墙有耳,被邻家夏二听了去。夏家与解家只一墙之隔,墙上爬满丝瓜秧。夏二
搬梯爬墙,把脸匿在丝瓜秧里,一下子看了个清楚。
夏二是个皮货商,往常解三晾晒的牛皮牛鞭,多由他购去再到南阳倒卖。夏二自然知
道“人头黄”的价值,回到屋里,怔怔然许久,决定要盗得解三的人头黄。
半夜时分,夏二登梯爬上墙头,用系牢的绳索溜到解家院里。他先静耳听了听动静,
然后用尖刀拨门。不料门没栓,他深感不妙,心想可能解三有防,便急忙藏了尖刀,匆匆
顺原路而回,躺在床上,心中还在“扑腾”。他很是懊悔自己见财眼开干了愚事,为此翻
来覆去折腾了一夜,直到黎明前才迷糊过去。不料刚想沉睡,突然听得解三来借梯子。
夏二一听借梯子,大惊失色,心想这解三大概是故意来试探虚实!更可悔的是昨夜只
顾害怕,竟忘记把梯子从墙边挪开!为不让解三看出破绽,他急忙披衣穿鞋,想把解三稳
在屋里,然后悄悄把梯子挪开,以除解三的疑心。不料他还未下床,却被解三拦住了,
说:“二哥你睡你睡!进门时我就看到了梯子,在墙上搭着呢!”
夏二一听此言,如傻了一般,直等解三走了,他还未醒过神来。这一天,夏二如得了
重病,心郁如铅,脑际里全是解三的影子。那墙上被绳索勒的痕迹他是否看到了……一连
几天,这等问题在夏二脑子里来回翻腾,吃不香睡不宁,双目开始痴呆,偶尔还自言自
语,时间一长,夏二失去了理智,开始在满街疯跑。
夏家人很着急,以为夏二患了什么邪症,又求神又烧香,均不济事,最后请来了一名
老郎中。老郎中进门并不急于给夏二看病,而细心观察。几天过后,他才对夏家人说:
“你们当家的病是心疾所至,一般药物只能顾表而不能治理,眼下只能用人头黄可以根
除!只是这人头黄为稀世珍物,一般药店是买不到的!”
不想在一旁自言自语的夏二一听到“人头黄”三字,突然瞪大了眼睛,下意识地接
道:“解三家有人头黄!解三家有人头黄……”
夏二的妻子为治夫疾,就以试探的心理去解家求要人头黄。谁知解三一听脸色惧白,
连连地说:“我没有人头黄!我没有人头黄……”
夏妻失望而归,对老郎中说:“解三说他没有人头黄!”夏二一听怔然如痴,许久
了,突然倒头睡去。夏二一睡三天三夜,像达到了某种心理平衡,竟奇迹般地好了。
可是,没过几日,解三竟也疯了,而且比夏二疯得还厉害,到处嚎叫:“我没有人头
黄!我没有人头黄……”
解家人急忙请来那老郎中给解三瞧病,老郎中望着解三,让人请来夏二,暗地安排了
一番,然后让夏二对懈三说:“你没有人头黄!”
不料解三一听此言,更是惊恐,“忽”地挣脱了老郎中的手,边跑边喊:“我不是不
给夏二治病,我压根儿就没人头黄呀!”
老郎中望着疯跑的解三,痛苦地摇摇头,对解家人说:“解师傅的病没救了,没救
了!”
夏二觉得很惋惜,想想自己的所为,很是有点儿后怕!
几年以后,解三被冻死野外。解三死后,其子承父业,数年后翻盖新房,扒旧屋的时
候,扒出了那个人头黄。解三之子只认得一般牛黄,却不认得人头黄为何物,便求夏二指
教。夏二望着那人头黄,面色冰冷,许久了才说:“是一块普通的药草,你留它没用,放
我这儿吧!”
解三之子把人头黄送给了夏二。夏二后来用人头黄救了许多人,分文不取,有求必
应。这样过了三十余年,夏二已年近八旬。临终的时候,他唤过家人,从怀里取出那颗人
头黄,安排说:“这块药物,只可施舍,不可贪利!”
不料夏二死后,其子夏仲不守诺言,将人头黄卖了,成了方圆几十里的富户。家中子
女都因家中富有而不行正道,夏仲最后也因此悬梁自尽。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解三比较聪明,知道瘦牛有牛黄,因此,平常买牛时不买肥牛,靠摘取牛黄出售
发财,后来也因牛黄而疯。
B.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情节,融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于一体,将
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C.夏二听到解三来借梯子,以为解三已知道自己到他家行窃,一连数日都心郁如
铅。良心的不安使他失智发疯。
D.小说构思巧妙,以“牛黄”为线索,通过人物对待人头黄的不同态度,集中呈现
了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判。
E.解三不肯拿人头黄治夏二,一是不想泄露自己有宝的秘密,招来灾祸;二是知道
夏二到自己家偷过人头黄。
(2)开头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夏二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以“牛黄”为题,用意很深。请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方面选择其一,结
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分析。(8分)
参考答案:
(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A、C不给分
(E“知道夏二到自己家偷过人头黄”不够准确,解三未必知道夏二到过自己家行窃;A不
是每一头瘦牛都有牛黄,解三叶不是不买肥牛,只是多买瘦牛而已;C夏二发疯不是因为
良心的不安,而是以为解三知道自己到解三家偷窃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2)①介绍牛黄的相关知识,让读者对牛黄有个了解,(1分)又照应了标题;(1分)
②突出了牛黄的功效、价值,暗示情节的发展与牛黄这一事物密切相关;(2分)③总起
下文,为下文夏二见宝起歹意和解三怕人家知道自己有宝(或解三见病不救和最终不治)
做铺垫。(2分)
(3)①见宝起意,居心不良,看见解三有宝就想据为己有。②作茧自缚,自食苦果,因
担心解三知道自己企图偷窃而终日不安,以致失智发疯。③良心未泯,担心解三之子识得
人头黄之价而不知其“害”,后来利用宝物为民治病,救赎灵魂。(每点2分)
(4)观点一:使主题更加集中、深刻。(2分)小说通过叙述解、夏二家为一己之私害人
害己的故事,(2分)以小见大,批判了社会上因财而迷失真与善的社会现象;(2分)
揭示出行不义者终将自食其果的道理。(2分)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2分)通过人物对待人头黄这一稀世之珍的表
现,刻画了人物的贪财而迷失真与善的性格;(2分)通过解三不肯拿出人头黄给夏二治
病等情节,揭示了人物的自私;(2分)通过人物因人头黄而最后导致的结果,表现了作
者对世人贪财的批判。(2分)
3.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法官
【英】赫哥黎
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留下了妻子和9个孩子,他们靠一小块土地为生,住在一所
有4间屋的房子里。约翰是家里的长子,所以他的母亲告诉他,他必须承担起照顾全家的
责任。那年他16岁。
约翰到镇里最有钱的人、法官多恩那儿去要一美元,那是法官买约翰父亲的玉米时欠
的钱。法官多恩把钱给了他。然后,法官说约翰的父亲欠他40美元。“你打算什么时候
还给我?”法官问。“我希望你不要像你的父亲那样,”他说,“他是个懒汉,从不卖力
气干活。”
那一年的夏天,除了星期天,约翰天天都到别人的田里干活;每天晚上和星期天全天
在自己家的地里干活。到了夏天结束的时候,约翰积攒了5美元交给法官。
冬季天气太冷,不能耕种,约翰的朋友、印第安人塞夫给他提供了一个在冬季挣钱的
机会。塞夫说教约翰诱捕动物,获取兽皮,这样能够挣很多钱,但是需要75美元买一杆
枪和捕猎用的绳、网,以及在树林里过冬的食物。约翰去见法官多恩,说明了他的打算,
法官同意借给他那笔钱。
约翰吻别了母亲,和塞夫一起来到林子深处的塞夫几年前搭建的一间小木屋前。这年
冬天,约翰学会了追捕野兽和怎样在树林里生存。大森林考验了他的毅力,使他变得勇
敢,也使他的体格更加健壮;同时捕到了很多猎物,得到的兽皮至少可以挣200美元。塞
夫想继续打猎直到4月份,约翰决定自己一个人回家。塞夫帮约翰捆扎好兽皮和捕猎用的
东西,让他能够背在背上。
这一天,当约翰快步走在树林中时,他开始考虑起他的将来。他要去读书和学写字,
他要给家里买一块大一些的农田。也许有朝一日,他也会像镇里的法官一样有权势,并受
人尊敬。背上沉甸甸的东西使他考虑起到家后要做的事情:给他母亲买一身新衣服,给弟
弟妹妹们买些玩具,他还要去见法官。约翰恨不得马上就把法官说的他父亲借的钱全部还
清。
到了下午晚些时候,约翰的腿疼了起来,背上的东西也更加沉重。当他终于到达河边
时,他高兴极了,因为这意味着他就要到家了。他看到河边长着一棵笔直的大树,它的高
度足以达到河的对岸。约翰取出斧头砍倒大树。树倒下来,在河面上形成一座独木桥。
约翰身背兽皮、怀抱猎枪,跨到放倒的树上。树在他脚下稳如磐石。就在他快要走到
河中央时,树干突然动了起来,约翰从树上掉到冰上。沉到水里,他的枪掉了,兽皮和捕
猎用具也从他的背上滑了下来,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约翰破冰而行,挣扎到河岸。他在
雪地上躺了一会儿。然后,他爬了起来,找来一根长树枝,沿着河边来回走着。一连几个
小时他戳着冰块,寻找那些东西。最后,他放弃了。
他径直来到法官家。天已很晚,但是法官仍在他的办公室里。约翰敲门进去,他浑身
冰冷,衣服潮湿。他向法官讲述了所发生的事情。等他把话讲完。多恩说:“这对你和我
都很不幸。回家去吧,孩子。”
到了夏天,约翰拼命干活。他又攒够了5美元付给法官。但是他还欠法官30美元一
一那是他父亲欠的债,还有用来买捕猎工具和枪的75美元。
10月份的时候,法官派人叫来约翰说,“你欠了我很多钱,我想我能够要回这些钱的
最好方法,就是今年冬天再给你一次狩猎的机会。如果我再借给你75美元,你愿意再去
打猎吗?”约翰羞愧难当,好半天才开口说:“愿意。”
这一次,他必须独自一人进森林,因为塞夫已经搬到别的地方去了。在那个漫长而孤
独的冬天,约翰每天出去打猎。一直到4月底。回家后,法官帮他把兽皮卖了300美元。
约翰付给法官150美元,那是他借来买打猎用具的钱。然后他又慢慢地、把他父亲借的那
部分钱一张一张地交到法官的手里。
又到了夏天,约翰除了在自己家的田里干活,还去读书和学写字。这以后的十年里,
他每年冬天都到森林里去打猎,他把卖兽皮挣来的钱全部攒了下来。最后他用这些钱买了
一个大农场。
约翰30岁的时候,成了本镇的头面人物之一。那一年法官去世了,他把他的那所大
房子和大部分财产留给了约翰,他还给约翰留下了一封信。信的日期是法官在约翰第一次
外出找猎向他借钱的那天。
“亲爱的约翰,”法官写道,“我从未借给你父亲一分钱,因为我从未相信过他。但
是第一次见到你时,我就喜欢上了你。我想确定你和你的父亲不一样,所以我考验了你。
这就是我说你父亲欠我40美元的原因。祝你好运,约翰!”信封里有40美元。
(摘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采用了欧・亨利式结尾,开头写法官多恩说约翰的父亲欠他40美元,让约翰
替父亲还债。直到末尾,通过一封书信,才揭开真相。
B.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虽然仅给家人留下一小块土地,4间屋的房子,但是他传
给约翰的勇担责任的精神,却是约翰一生的宝贵财富。
C.约翰从16岁开始就勇敢的面对生活的挑战,最终经受住了命运的考验。小说借此
歌颂了一种自立自强、艰苦创业、诚实守信的美好人格。
D.约翰经过多年的努力,30岁的时候成了镇里的头面人物之一。事实证明,只要勇
于拼搏,同命运积极的抗争,就一定能收获人生的成功。
E.法官多恩没有后代和其他亲人,去世后,他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的财产留
给了约翰,因为他十分喜欢和看重约翰,约翰也通过了考验。
(2)小说画线的段落运用了哪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这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
分析。(6分)
(3)法官多恩明知道约翰家境困窘,还是慷慨借钱给他,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
析。(6分)
(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法官多恩,也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约翰,你赞同
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CA(5分,对一项给2分。)
(2)手法:心理描写。(2分)
作用:①写这段描写约翰第一次狩猎后回家路上对未来的憧憬和安排,生动地表现他
急切喜悦的心情和积极上进,对家人充满爱意,有责任感,诚实守信的性格特征。使人物
形象更加丰满,丰富了小说主旨。(2分)②照应上文捕猎的收获,为下文写损失财物做
铺垫。形成情节的跌宕起伏,有利于表现主旨。(2分)
(3)①是因为法官多恩具有热情善良,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②是为了帮助约翰摆
脱家庭困境。③是为了考验约翰,想证明约翰是与他父亲不同的人,帮助他成长。④是因
为法官多恩第一次见到约翰时就喜欢上了他,约翰勇担责任,诚实努力的品质打动他。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4)示例一:法官多恩是小说的主人公。①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作者意在赞扬热
情善良,解人围困的美好品德,而法官多恩的言行最能表现这一主题。②从情节设计的角
度看,多次借钱给约翰,促成约翰的两次狩猎行动改变了他的人生际遇,多恩是情节发展
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写多的笔墨虽然比约翰少一些,却是作者
着力表现的人物。两次借钱,一次留言的情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热情善良的性格刻画
的十分鲜明,更为作者钟爱。④从小说拟题的角度看,标题为“法官”,小说常以主人公
姓名或职业等为题。
示例二:约翰是小说的主人公。①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作者意在赞扬自立自强,诚
实守信的美好人格,约翰的所作所为最能表现这一主题。②从情节设计的角度看,约翰两
次借钱、两次狩猎,构成故事框架,是小说的主要情节,约翰的活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小说中大量篇幅写约翰,他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人物,小说运用动
作语言细节等多种描写手法,极力突出其自强守信的美好人格,人物形象鲜明。④从小说
拟题的角度看,标题为“法官”,约翰经受住了多恩的考验,也通过了人生的考验。命
运公正如法官,像约翰这样品格美好的人将会拥有美好的人生。
(四点,每点2分,共8分)
(1)试题分析:B项,从文中“他是个懒汉,从不卖力气干活。”“我从未借给你父
亲一分钱,因为我从未相信过他。……我想确定你和你的父亲不一样,所以我考验了
你。”可知约翰的父亲没有勇担责任的精神。D项“事实证明,只要勇于拼搏,同命运积
极的抗争,就一定能收获人生的成功。”说法绝对化。E项“法官多恩没有后代和其他亲
人”,文中无此意。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他开始考虑起他的将来”可见本段属于心理描写。“他要去读
书和学写字,他要给家里买一块大一些的农田”突出了他有上进心。“背上沉甸甸的东西
使他考虑起到家后要做的事情”照应了前文他打猎的累累硕果。也突出了他的爱心,他对
家庭的责任感。“约翰恨不得马上就把法官说的他父亲借的钱全部还清”为下文情节的跌
宕做铺垫。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法官多恩明知道约翰家境困窘,还是慷慨借钱给他,从小说结尾可
以找到答案。“第一次见到你时,我就喜欢上了你。我想确定你和你的父亲不一样,所以
我考验了你。”另外,这也和法官的善良和热心有关。
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探究这篇小说主人公是谁的问题。不管是认为法官多恩是主人公,还是
认为约^是主人公,论述的角度都应该从小说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安排、理思想等角度进行。如认
为缔是主人公,可以从小说要塑造的正是一个经过不懈努力而有所作为的青年人的形象;情节却他是
按照绯2借钱、狩猎、丢掉猎物、再次借钱、有所收获的顺序展开的。小说主麴就是要通过约翰的形象来
转扬自立自强,诚实善良的品行。当然,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
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
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
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大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
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
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
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
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流出汁液),为瘦肿(生
出赘瘤),为稷屈(枝干弯曲),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
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
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
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瘦肿、援屈矣,
不亦远哉?
传日: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
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特卉木也特:只是
B.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信:相信
C.必有义焉,不可胶也胶:固执
D.故让国,大节也让:辞让
10.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谖草取其忘忧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B.然则以节言竹樊哙侧其盾以撞
C.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礼天下之奇才
D.于是乎有中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B.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C.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D.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欹器,“满而覆,虚而欹”。以之为“坐右之器”,则类似于作为行动指南来激励警
戒自己的座右铭。
B.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由最初的
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发展到沿用至今的二十四节气。
C.大易,指《易经》,与《诗经》《尚书》《礼记》《论语》《乐经》并成为“六经”
或“六艺”。
D.旧称儒家的著作为“经”,解释经文的书为“传”,合称“经传”,如《春秋三传》
即是注释《春秋》的书。本文中的“传”指《礼记中庸》的注。
13.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种花植树是为了修身养性,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而不仅仅是为了玩赏,满足自己
的嗜好。
B.文中作者认为,尽管世风衰败,道德沦丧,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还是比较多的,
而黄中立异于常人的地方即为崇尚节操因此早早地立下志向。
C.作者援引泰伯、子思在守大节方面做得很好,而季子、曾子却做得不适宜的事例,意
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D.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
哉”,赞赏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既是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
志。
参考答案:
9.B10.C11.C12.C13.B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
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
到原文中,就会发现,B项,“信乎,有诸中,形于外”的意思是“的确,里面有什么也
会表现在外面“,“信”应解释为“的确、确实”。故此题答案为B项。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虚词放回到原文
中,结合上下文来判断。A项,前一个“其”,代词,它;后一个“其”,副词,表反问
语气,难道、怎么。B项,前一个“以”,介词,用、拿;后一个“以",连词,表目
的,来。C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的。D项,前一个“焉”,助词,用在句末,不
译;后一个“焉”,疑问代词,哪里。故此题答案为C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
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画线句子
中,”者……也”表判断,“者”后应断开,排除BD两项。再比较AC两项,“竹”是名
词,在句中做主语,“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
中”意思是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态柔弱,当中还是空的,而“夫竹之为物柔体”则解释
不通,故排除A项,答案为C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
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
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
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论语》”不正确,“六经”指《诗经》《尚书》《礼
记》《易经》《乐经》《春秋》,不包括《论语》。故此题答案为C项。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
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
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还是比较多
的”不正确,由原文“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可知,作者的意思是世风衰败,道
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故此题答案为B项。
【点睛】第3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
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日"、“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
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
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
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
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
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想从中获得深义的,不仅仅是好玩而已。所以兰花是取它的芬芳
之义,谖草是取它忘忧之义,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之义。不只是花草
树木,(其他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做座位右边的摆设(也是
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借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
借以自警;这样做,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好处的。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
名叫尚节之亭,作为读书游玩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
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态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因为它
有节。至于经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霜雪的侵袭,而枝茎不改,叶子不变,颜
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的确,里面有什么也会表现
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表现在形体上。这样,就拿节来说竹子,(否则)又凭
什么崇尚竹子呢?
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
却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的确具有大大超过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关于节字的含义,《易经》已解释得十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寻求解释。花草树木的
节,确实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所以得到这个的中和
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
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从而戕害了它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
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气,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时机。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
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操,是人很难表现得恰到好处的,于是有了中庸(的
标准)。所以辞让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那里就做对了,在季子那里就没有做
对;守住自己至死不变,也是大节,在子思那里是适宜的,但在曾子那里就太过了。必定
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选择得不精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
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花草树木了。这不就差太远了吗?
《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
一旦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又和
我们这些人交游,难道随便就能这样吗?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脩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
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脩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薪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
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
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
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京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
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
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日:“吾惟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
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
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
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己,则以死继之。”越五
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
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
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
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
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薪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
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薪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山无丝
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靳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
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新州安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承袭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
D.谥号是对死去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按其生平事迹
进行评定后,给予的非褒即贬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脩纵论天下大事,劝蔡
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批评熙、
丰年间,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死
了二个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的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号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
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惟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参考答案:
10.B11.D12.C
13.(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己,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
成功的可能。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
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宣和末期,高丽入贡,使者所过之处,调发民夫修
船,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对于中国没有丝毫好
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降贬他在新州安置。根据主谓结构独立事件断
开的原则,“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应该断开,排除CD,“宰相谓其所论同苏
轼/奏贬新州安置/”中“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谓”是“认为”之意,“谓其所论”是
“认为他的言论”这话没说完,所以A项不对,应该是“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所以选
B项。
1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
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
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给予的非褒即贬
的称号"错误,谥号也有表示同情的。
1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意,概括文章内容。可以把每一项代入原文进行比对,比
对语境、关键词语的翻译、时间、地点、人名对象、范围等,然后可以判断正误。C项,
原文是“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可见是杀死了两个类似宦官的人。
1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
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帝”:名词作
动词,称帝;“苟”:如果;“死”:为动用法,为……死。(2)句中,“不吾索”:
宾语前置,即“不索吾”,没有点名要我;“面责”:当面指责,“面”:名词作状语,
当面;“庶或”:或许;“济”:成功。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
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
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
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考中进士,任礼部员外郎。当时蔡脩任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
下政事,劝他早点做些更改,否则一定失败。蔡脩不听。升任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期,高丽入贡,使者所过之处,调发民夫修船,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孙傅
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对于中国没有丝毫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
上奏降贬他在薪州安置。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议论虽然偶然与苏轼相同,但没有他意,以
职论事而受到指责实在过分了。许翰也被罢贬,靖康元年(1126),受召入京任给事中,升
任兵部尚书。上章请求恢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他,孙傅说:“祖宗法度有利于百姓,熙宁
元丰法度有利于国家,崇宁、大观间法度有利于奸臣。”当时认为是名言。十一月,授任
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督战。金兵分从四面鼓噪而攻,京军败退,掉进护龙
河,护龙河被尸体填满,城门急忙关闭了。当天,金兵攻进城里靖康二年(1127)正月,钦
宗到金兵元帅营中,任命孙傅辅助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钦宗十多天还不回来,
孙傅多次寄信给金营乞请放回钦宗。废立皇帝的檄书传来,孙傅大哭道:“我只知道我的
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金人来索要太上皇、皇后、
诸王、妃子公主,孙傅留住太子不放行。秘密谋划把他藏在民间,另外找两个像宦官的人
杀死,并杀死十几个囚犯,把他们的头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
出,京城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于是太子率兵讨伐平定,杀死作乱的人献过来。
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过了五天,没有人肯承担这件事。孙傅说:“我是太
子的师傅,应当与太子同生死。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
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孙傅于是跟从太子出城。守城门的金兵说:
“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何必参预?”孙傅说:“我是宋朝大臣,而且是太子的师傅,
应当死从。”当晚,住在城门下,第二天,金人召他前去。第二年二月,死在北方金人朝
廷。绍兴年间,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赠谥号为忠定。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
大王。
弊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大齐王;唯仪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
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
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
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谷①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
贺,陈轸后见,独不贺。陈轸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
贺。"楚王曰:“何也?”对日:“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
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
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
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
朝。楚王日:“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
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
小人,安得六百里?”
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
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乎?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
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不谷: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辞。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役:役使
B.使者未来,又重绝之重:加重
C.乃使勇士往詈齐王詈:辱骂
D.楚国不尚全乎全:保全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张仪狡诈的一组是(3分)
①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②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
王
③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④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
⑤张仪至,称病不朝⑥仪固以小人,安得
六百里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仪自荐出使楚国,他的目的是离散齐楚联盟,为秦国攻打齐国扫清障碍。
B.陈轸认为与齐国绝交不仅会孤立楚国,还可能引来秦国和齐国的双面夹击。
C.张仪承诺给楚国商、於六百里土地,匾得怀王君臣的信任,促使楚国与齐绝交。
D.怀王不听陈轸劝告,兴兵攻打秦国,却因失去友邦反遭秦、齐、韩的联合打击。
5.根据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6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
张仪。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B(重:再次)
3.C(①是说张仪主动请求前往楚国,④是陈轸对局势的分析。)
4.C(张仪以“秦国商、於六百之地”的承诺欺骗了楚怀王大部分君臣,但陈轸对局势保
持了清醒的认识,没有被蒙蔽。)
5.(1)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
(2)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人出使齐国,秦、齐两国暗中缔结盟约。
(“反”“使”“阴”各1分,语句不通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秦想要进攻齐国,可是齐国和楚国是友好国家,秦惠王为此感到忧虑。张仪说:“请
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礼物,我请求去楚国游说楚王试试看。”
张仪去南方面见楚怀王,说:“敝国国王最敬重的人,莫过于大王了;我做臣子,也
莫过于希望给大王你做臣子。敝国国王所最痛恨的君主,莫过于齐王;而臣张仪最不愿侍
奉的君主,也莫过于齐王。现在敝国准备发兵征讨齐国,无奈贵国跟齐国结为友好同盟,
因此秦王无法好好侍奉大王,张仪我也不能够做大王的忠臣。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
绝邦交,臣会请求让秦王献上方圆600里商、於土地。如此一来,齐就丧失了后援,而必
定走向衰弱;齐走向衰弱以后,就必然听从大王号令。由此看来,大王如果能这样做,楚
国不但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而又在西南对秦国施有恩惠,同时更获得了商、於的土
地,这真是一举三得的上策。”
楚怀王一听,非常高兴,就赶紧在朝廷宣布:“寡人已经从秦国得到商、於600里土
地!”群臣听了怀王的宣布,都一致向怀王道贺,客卿陈轸最后晋见,却不向怀王道贺。
陈轸说:“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於的土地,反而会招来祸患,所以臣才不敢随便
向大王道贺。”怀王问:“什么道理呢?”陈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北京政法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至2031年中国旋风式集尘抽送风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工艺商标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古代文明的兴衰-第1篇-深度研究
- 果园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第1篇-深度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户外广告租赁合同最长期限标准
- 二零二五年度海绵城市建设简易版施工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舞蹈教育家长参与权益保障合同
- 2025年上半年长沙市公安局招考警务辅助人员(500名)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河北邯郸世纪建设投资集团招聘专业技术人才3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慈溪高一期末数学试卷
-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4年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 医院廉洁自律承诺书
- 企业招聘技巧培训
- 学校校本课程《英文电影鉴赏》文本
-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与相关事故案例培训课件
- 2024年度节后复工建筑施工安全培训交底
- 个人借条电子版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