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江南地区民居形态的演变
近代时期是中国从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变革时期。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的变化,以及西方文化的融入和传播,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近代出现了具有公共特性的一批新兴公共建筑和产业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变革发展,而居住建筑作为一种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数量最为庞大的建筑类型,以其独特的物质建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出时代和社会的转型。一、镇江传统民居近代化演变的背景建筑的文化及建造是一个逐渐传承和变异的过程,与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背景密切相关。镇江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处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交界处。经历了历史上的“渡口时期”和“漕运时期”之后,近代以前的镇江已经是太湖流域著名的运输港口。镇江建筑及城市的近代化始于1858年开埠通商,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代开辟为商埠并设立租界之后,镇江发展进入了近代“长江航运时期”,城市形态逐渐开放,形成了商贸转运的城市特质。随着20世纪初“铁路时代”的到来,镇江曾一度繁荣,但随后由于大运河的淤塞和铁路改道,及本地人士的保守思想等原因,近代后期逐渐丧失了货物集散的地位。1929年,镇江成为江苏省省会,政府相关部门开始着手于省会建设,城市和建筑有了一定的规划和建设,城市发展稍有起色。但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城市发展受到重创,停滞不前。直至解放前夕,镇江成为了以商业经营为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商品转口消费城市。在近代漫长的近百年中,伴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西方势力的入侵,城市及建筑正在逐步发生近代化变革。镇江和中国大部分开埠城市一样,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各种新兴类型的公共建筑,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部分工业建筑也得到建设。传统民居作为一种传统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在稳固地延续发展的同时,也在空间和造型上发生着变异。其中,民居的立面作为建筑的表皮和建筑中最易被视觉辨识的部分,其形式和建造上的演变能够较为准确、最为直观的反映出近代民居建筑的近代化历程。近代时期传统民居的外立面吸收了许多西式建筑的做法,逐渐开始重视外立面的造型设计;由于大部分传统民居内核仍未天井为中心的布局空间,因此内立面大多延续传统的建造方式,变化不大。因此本文的民居立面侧重于民居外立面的演变。二、传统民居屋顶由双坡变四坡屋顶被称作建筑的“第五立面”,是塑造建筑造型和表达建筑性格的重要因素,也是建筑垂直立面的重要组成部分。镇江传统民居屋顶形式以硬山顶为主,多双坡顶,少单坡顶,多以抬梁式、穿斗式的混合构支撑屋顶。传统的硬山屋顶又可以分为山尖式和山墙式两种,山尖式在山尖部位就已经结束,建筑山墙和屋顶连为一体,山墙式屋顶在建筑侧面与屋脊交界的外墙部分做向上的延伸,形成多种造型的山墙。有些传统民居的屋面还有举折的做法,即因屋架每个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导致屋面横断面的坡度呈现一条下凹曲线,如赵伯先故居等。近代时期,受西式建筑影响,由传统建筑变异和发展而来的居住建筑,多采用四坡水屋面的形式,有时四坡水屋面还做有老虎窗,以改善阁楼或房间内部的通风采光,同时也丰富了屋顶的轮廓。这也是近代最为典型的屋面形式,可以作为判断建筑建造年代的一个重要参考,如万家巷45号、东大院5号和杨家门南巷11号等(图1)。三、墙身立面由构造性建造转向设计性建造建筑立面是围合内部空间和构成空间形态的重要手段,是建筑最为直观和重要的界面,它是依托建筑墙体和部分建构筑物及门窗洞口形成的建筑的“外衣”。镇江传统建筑,特别是民居建筑中少有塑造建筑立面的概念,多是尊重平面布局,将建筑在平面布局的基础上,沿垂直方向砌筑发展而来,是一种构造式的注重内部空间的造型方式。近代时期的传统民居则更注重立面的设计性构建,具体表现在立面造型和构图关系等方面。(1)传统民居正立面的延续传统建筑的立面造型首先取决于建筑的平面空间形态,镇江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形态主要有三合院和“目”字形四合院两种布局方式,正立面造型由此可分为三合院的“山墙型”立面,四合院的“一”字形立面。二层立面有些入口围墙升高至二层檐口,围墙的正中有三个镂空砖砌花窗,用来改善底层厅堂的采光与通风,是典型的镇江传统民居外立面做法(图2)。近代时期正立面造型,除了屋顶的变化外,基本延续了传统民居的做法,没有太大变化。但由于城市人口结构和居住方式的变化,一些传统方式建造的民居有两三层高的建筑,因此立面尺度更高大。(2)侧立面山墙变化显著传统民居的侧立面开窗较少,显的封闭,多采用硬山尖山墙、马头墙。近代时期,山墙的简化和变形是镇江民居立面最明显的变化特征,多采用巴洛克式观音兜山墙,它是传统观音兜山墙的近代变形。观音兜式(又称“猫弓腰式”)山墙,起源于福建民居,徽派建筑将其发展,在近屋脊处将山墙头做成稍平的圆弧状,有说其类似于渔民捕鱼的网兜,寓意风调雨顺,亦有说其得名是因形似观世音菩萨的头饰形状,后来在江南地区流行开来。镇江地区早期的观音兜式山墙有曲折起伏的翘脚,近代时期,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在山尖处以突出屋脊的几何半圆形作为结束,称巴洛克式观音兜,有的在半圆形和山墙交界处有凸起的直角造型,被称为带肩观音兜,成为近代建筑特别是民国时期建筑的典型特征之一,也是区别清代建筑与民国时期建筑的实物佐证,是镇江近代建筑中西合璧的见证(图3)。从传统观音兜山墙到巴洛克式观音兜山墙的出现,既是建造技术发展变化的结果,更体现着镇江人开放的、西学东渐的价值观,是本土建筑文化和西方建筑文化的本土化演变和融合。五柳堂是从明代至民国建造的建筑,第一栋为五峰马头山墙,最后一栋为巴洛克式观音兜山墙,从山墙形式的变化上可以一定程度反应建筑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图4)。(3)正立面变化的图底和比例关系近代民居的立面开窗增多,有的还通过类似阳台的构筑物作为虚实关系变化的元素,如果把门窗洞口作为“图”,把整个立面作为“底”,那么图、底比大致在12%-16%之间(图5)。其中部分民居中的沿街商业部分由于上宅下店的功能分布和沿街的地理位置,表现出虚空较多而实体较少的图底关系,充分表明了传统建筑的灵活性和可变性。通过对多幢以三合院形式发展来的近代民居立面的研究,发现此类建筑立面开间形态均近似于正方形,高度略高于宽度,高宽比值大概在1:1.1-1:1.23之间。墙身上腰线将立面比例划分勾勒出来,直观的说明了传统三合院厢房部位的开间和各层建筑高度的比值,通建筑外立面直接传达出一种趋于理性和开放的建筑态度,也表明建筑在近代民居中基本有了固定的模数和比例。同时,很多建筑中也延续传统的做法,正中明间的开间略宽于两侧厢房形(图6)。四、立面细部及装饰的西化(1)门窗的西化镇江传统民居中最常见的是磨砖大门,成为封闭的外立面的“脸面”,也是为数不多有装饰的部位。一般门高2米,宽1.0-1.5米,以1.1米为多,四周做“细清水砖”,考究的建筑门上有白石过梁、砖雕挂落、下有20公分的石门槛,外有抱鼓石。大门雕砖挂落均为三到四皮砖,雕砖内容有人物、植物卷纹、花草等。传统大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态:平面型,即仅在立面上开有门洞的做法,其中又有匾额的等级略高。另一种是飞砖门檐型,即在平面型大门上方加有多层飞檐,并在飞檐结束的部分有花纹,民居中俗称的“七星门”。还有一种向内凹呈“八”字的八字门,如东麒麟巷12号民居。传统式样的外墙窗主要有窗洞型窗和砖砌花窗两种做法,精致的还在门窗上加有多层砖檐,做成飞檐的形式。砖砌花窗以砖、水泥等材料拼成各种花纹,其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是青砖以“Ⅱ”字形拼凑的漏窗,空的部分呈“十”字形,构成一组三个矩形花窗(图7)。近代时期,传统民居的大门形态并无太大变化,只是在细节上有所简化,没有飞檐、抱鼓石等,雀替等部位有些采用水泥等新型材料。窗则西式化较明显,最大特征为采用砖拱券作为过梁,并在上部发若干层砖券线脚,两边收头部分恢复水平线的做法。砖拱券首先是力学和技术上塑造门窗洞口的结构手段,同时具有装饰功能,是典型的西式建筑的建造和装饰手法。较为讲究的做法是,第一层线脚磨圆,向外凸出,第二层线脚磨圆向内凹陷,第三层为立砖排列做造型,一般各层砖檐没有打磨(图8)。近代时期很多西式窗洞口常在墙体部分发生变化,呈现梯形平面的窗洞(图9)。这种做法最早见于殖民地式建筑中,随后在众多近代民居中有所运用。“如窗口甚宽,将墙身改斜,则得最多之光线”,此种做法外墙上开洞较小,内部开洞较大,因此窗洞的两个垂直面与墙体形成大约15°-30°的角度,能够扩大建筑内界面的采光面积,而在外立面看起来窗洞保持较好的比例关系不影响建筑美观。(2)墙身上线脚的出现传统建筑的立面属于构造性立面,较少有建筑设计的意识,因此外立面没有装饰和分隔,通常直上直下,立面构图就显得十分整体,除了门窗开洞外,几乎没有其他造型。近代化过程中,建筑立面出现了横向的砖砌线脚,它们在划分了墙身层数和比例的同时,有些还做在墙底脚上,使建筑较大且封闭的外部体量被进一步分解了,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使建筑体量亲切,这些都是西化的典型做法。(3)栏杆和阳台的运用传统建筑中栏杆主要位于建筑内部天井立面,木质栏杆和栏板上雕刻有各种寓意吉祥如意的图案。铁艺栏杆是近代新兴材料技术在建筑细部运用的重要变化之一,在镇江王家花园、梅花巷民居建筑中均有发现。铁艺栏杆在江苏的其他地区也有出现,如泰州高港区白马庙村的海军诞生处,此为洋务运动中在镇江定制的高档产品,以及南通濠南别业等,足以见得这一时期此种栏杆流行颇广。在冷御秋故居、寿康里、同鑫里等众多近代民居中都发现有阳台形式的做法,一种是内部阳台,即在二楼开门,与墙体平齐,有栏杆遮挡;一种是凸出立面的外部阳台,都表现出建筑立面已具备逐步开放的特征。五、镇江传统民居近代发展演变的特点和成因分析从镇江近代民居建造和分布的情况看,西化的近代传统民居建筑多出现在连接老城和租界区的地段,这里商贸繁荣,发展了大片的商业和居住建筑,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集中区域。从造型上看,镇江近代时期所建造的传统民居在立面上并没有脱离传统民居的造型体系,也一定程度上彰显着近代化的特征。图10即为传统民居在近代的形态演变过程示意。建筑立面形态最终取决于平面形态,镇江近代传统民居多以三合院为基本单元,木结构为建造方式,表明了本土建造方式和传统生活形式的根深蒂固。但也开始注意对建筑立面的塑造和有意识的设计,还运用部分西式建筑元素,但主要停留在局部模仿阶段。总体而言,传统民居的建造方式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呈现多元性、开放性的特征。通过研究,本文对镇江传统民居的近代化发展成因有以下几点判断和分析:首先,由于传统居住文化影响根深蒂固,且传统建筑木结构适应性和传承性强,建筑体系有着相当稳定性和保守性,近代传统民居在近代化的历程中没有也不可能快速脱离传统建造方式。传统建筑虽然有其弊端,但其背后蕴含着传统的宗法礼制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且建筑型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变性,能够基本满足封建社会的各种空间职能和使用需求,因此始终以较为稳定的状态发展着。因此近代时期,镇江传统民居虽然在民居立面有一定程度的西化,却并未结构性地彻底改变其建筑形态。第二,西方文化传播和渗透对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冲击和影响。近代初期,租界内的一批领事馆、工部局、宿舍等殖民建筑为传统的镇江带来了新兴的视野。开埠后,西式建筑和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渗入。可以说,租界的设立促使了民居的近代化出现,镇江商贸转运、铁水转运的城市特质推动了西方文化的逐步渗入,导致民居的近代化转型。西方建筑文化中的先进性、多样性、开放性,较早技术的先进性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民居的近代化历程。第三,从内部动因上看,地域文化中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是传统民居接受外来式样的隐性动因。镇江自古以来就是大运河的交通枢纽以及漕运咽喉,亦是中华大地大江南北舟楫要冲和商贸集散中转港口,具有南北杂糅的文化特质,其本身地域文化中蕴含一种南北交融的多元性和开放性。近代特殊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和频繁的商贸交流为镇江城市及社会的近代化变革带来了一定的可能性。而且,镇江文化属于吴文化体系,从吴文化的自然特性方面看,它主要是一种崇尚文明和文化的水文化、柔性文化,是开放融和型的文化。镇江也是一个有着兼容并蓄特质和广博包容胸怀的城市,有着多种族共同居住的历史、宗教思想相对自由,体现出包容和多样的城市文化内涵。例如早在元朝,基督教也里可温教派已经传教至此,并兴建有大兴国寺等6所教堂。总体来说,镇江的地方文化形态是以吴文化为主体的、包容南北、兼收并蓄的开放型文化,这是其民居之所以能接受西方文化,呈现近代化的内部动因。第四,民居的近代化过程,充分体现了社会转型中的矛盾性和文化选择的复杂性。人与客观事物和环境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们根据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供应商入围资格预审文件须知3篇
- 延期合同补充条款3篇
- 后浇带施工合同项目经理职责3篇
- 工程用土方运输规定样本
- 发包方提前终止合同3篇
- 合伙协议合同合作方合作理念3篇
- 健身中心交接协议书详细版3篇
- 垃圾场施工宣传合同3篇
- 产品委托生产合同样本3篇
- 煤气化过程中的合成气质量分析与调控方法考核试卷
- 三级电子商务师测试试题库与答案
- 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新高考福建卷试题含答案解析
- DZ/T 0430-2023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范(正式版)
- 【农业技术推广探究文献综述2300字】
- 2024年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新生儿肠胀气课件
- 物业管理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 专题17浮力与液面升降问题(选择、填空题)-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练习(解析版)
- 《麻醉后苏醒延迟》课件
- 《物业客服培训》课件
- 06J403-1 楼梯、栏杆、栏板图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