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重要的五部分也谈思无邪_第1页
中国古代重要的五部分也谈思无邪_第2页
中国古代重要的五部分也谈思无邪_第3页
中国古代重要的五部分也谈思无邪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重要的五部分也谈思无邪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集。据《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这就是孔子删诗说。从古至今,人们一直给予《诗经》很高的评价。作为《诗经》的整理者——孔子自己也对《诗经》做了一个评价:《论语·为政》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历来的学者们对这句话的解释可谓见仁见智。这里,我就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做一个粗浅的论述,以求就正于大家。一、《》《思无邪说》“思无邪”出自于《诗经·鲁颂·駉》。据于省吾先生的《泽螺居诗经新证》:“‘思无疆’犹言无已,‘思无期’犹言无算,‘思无斁’犹言无数,‘思无邪’犹言无边。无已、无算、无数、无边,词异而义同。此诗共四章,系赞扬牧养的人,马匹繁殖,并非直接就鲁僖公本人为言,郑笺不仅把‘思’字误训为思念,并以为‘僖公思遵伯禽之法,反复思之,无有竟已(以下三句仿此)’,附会之至。《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以‘思’为‘思念’之‘思’,‘邪’为‘邪’正之‘邪’。凡东周典籍之引诗,多系断章取义,不独此诗为然。”于氏这段话的意思是:“思”是一个语气词,“无邪”“无疆”“无期”“无斁”是四个近义词,都是用来赞美鲁国辽阔的草原上骏马无数。这就是“思无邪”在《駉》这首诗中的言语意义。但如果脱离《駉》这首诗的具体语境来看,“思无邪”应该有两个语言意义:(1)无边、无数(2)思无邪念。正因为如此,历来有许多学者用“思无邪念”来解释孔子的这句话。例如:汉代的儒者认为“邪”即“不正”,“无邪”即“正”。他们认为诗三百,都符合儒家“正”的标准。宋代的朱熹则在《朱子语类》中说道:“思无邪,乃是要使读诗人思无邪耳,读三百篇诗,善为可法,善为可戒,故使人思无邪也。”也就是说他认为“思无邪”是对读诗人而言的,诗三百对读诗人的教化结果是要使其“思无邪念”。但这些观点很难令人信服,原因是他们脱离了“思无邪”所处的具体的语境。二、是否存在“中和”的思想我们认为要正确理解孔子这句话的真正意义,就必须把“思无邪”放置于与之相关的语境中,确定它的言语意义。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个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争论的问题,即孔子为什么要在《郑风》中收入大量情诗之后又要说“郑声淫”“放郑声”呢?先要从孔子本人说起。孔子出生于鲁国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鲁国因为是周公旦的封地,所以保留了大量的周代文化传统。孔子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周文化无疑会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些都说明孔子对西周的传统思想和制度持肯定的态度。肖群忠先生在《孝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孝大兴于周代。”“孝之初始涵义除了尊祖敬宗外,还有一种含义就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第21页)同时,周予同先生在《“孝”与生殖器崇拜》一文中也指出:“儒家的思想为其出发于生殖崇拜与生殖器崇拜。”(第71页)(转引自《孝与中国文化》)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从周代初期以来所提倡的孝道也应予以认同。肖群忠先生还指出:“见于《诗经》的‘孝’字主要有三种涵义:(1)生儿育女,继承祖业。(2)以传宗接代为美德善行。(3)祈求子孙繁衍的祖先祭祀。”(第22页)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孔子为什么会在《郑风》中收录了大量的情诗。归根结底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的观念在起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孔子本人并不认为这些情诗有伤风化,相反他对《诗经》中叙述的男女之情是予以认可的,因为这是完成孝道的一个开始。但是,“郑声淫”“放郑声”又应该如何理解呢?《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这里,“郑声”是以“雅乐”的对立面出现在孔子的话语中。可见,“郑声”是一种与“雅乐”相对立的音乐,是当时民间流行的俗乐,而不等同于收录大量情诗的《郑风》。所谓的“雅乐”是孔子所推崇的《邵》《武》之类的音乐。《论语·述而》中记载:“子在齐闻邵,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又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可见,“雅乐”在孔子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论语·卫灵公》记载:“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邵乐。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在这里,“郑声”与“韶乐”再次以对立双方出现孔子的话语中。孔子为什么如此排斥“郑声”呢?众所周知,在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有个核心内容,即“中庸”思想。《论语·雍也》记载:“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又如《论语·先生》中记载:“子曰:‘过犹不及’。”而这种中庸思想在其音乐观中也有所体现,即“中和”的思想。《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朱熹《诗集传》:“此言为此诗者,得其性情之正,声气之和也。”可见,“伤”与“哀”是一对近义词,在词义的表达上,“伤”表达的程度比“哀”重。根据对文规律,“淫”和“乐”也是一对近义词,在词义的表达程度上,“淫”比“乐”重。所以“郑声淫”就是“郑声”过分“乐”,“郑声”不“中和”之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郑声”是当时社会中不符合孔子“中和”标准、节奏快而强烈的一种民间俗乐。孔子之所以如此推崇“雅乐”,一方面是因为他认为这种节奏缓慢、中庸、平和的音乐能使“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左传昭公二十年》)另一方面,“雅乐”是西周礼乐制度的标志之一。作为西周礼乐制度的提倡者,孔子当然重视“雅乐”。但是随着周王朝的衰微,礼乐制度也渐趋瓦解,雅颂之音更是一落千丈,就在孔子大力提倡恢复西周礼乐制度的同时,以“郑声”为代表的民间俗乐却迅速发展起来,对“雅乐”造成了巨大冲击,严重阻碍了孔子所致力于的事业。如《乐记·魏文侯》记载:“魏文侯听古音则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至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孔子为什么要“放郑声”了。同时,我们也可以说孔子的“郑声淫”“放郑声”的主张与他在《郑风》中收录大量情诗的做法是不矛盾的。三、“诗三百,思有邪念”的责任意识说到这里,把“思无邪”理解为“思无邪念”似乎也有道理,但是孔子没有强调“诗三百,思无邪念”的必要性。前面我们已经论述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当时社会中已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伦理观念,当然也就不会有人认为“诗三百,思有邪念”。另一方面,当时的人们动辄摘取《诗经》中的原句,使其脱离原始语境,来表达某种引申义或转义,也就是所谓的“赋诗言志”,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也说明当时的人们给予《诗经》很高的地位,也从来没有发生过论述“诗三百,思有邪念”的事件。综上两点,我们可以说,对于当时人们认为想当然的事情,孔子根本没有刻意地来强调它的必要。四、关于《诗经》所含所起的巨大作用那么,孔子是否有强调“诗三百,思有邪念”的可能性呢?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首先,从静态角度,即《诗经》所反映的思想内容这个角度来加以论述。《诗经》主要反映了西周和东周五百多年间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反映男女爱情的诗,如《周南·关雎》;有反映劳动人民反抗压迫的诗,如《小雅·小明》;有反映当时社会畜牧业发展的诗,如《小雅·斯干》……由此可见,一部三百五篇的《诗经》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竟如此之丰富,用“无边、无数”来形容也不为过。《荀子·劝学》篇有言曰:“诗、书之博也”,杨倞注曰:“博,谓广记土风、鸟兽、草木及政事也。”另外,《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我们知道,古人行文,常以三或三的倍数用来虚指,表示多数。《诗经》明明有三百五篇,孔子却说诗三百,说明他也认为《诗经》所包涵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亦即“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其次,从动态角度,即《诗经》在当时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春秋时期的文献中保留了大量“赋诗言志”的故事,说明了《诗经》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如《左传》襄公七年:冬十月,晋韩献子告老。公族穆子有废疾,将立之。辞曰:“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又曰:‘弗躬弗亲,庶民弗信。’无忌不才,让其可乎?请立起也!与田苏游,而曰好仁。《诗》曰:‘靖共而位,好事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恤民为德,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参和为仁,如是,则神听之,介福降之。立之,不亦可乎?”又如《左传》襄公八年:晋范宣子来聘,且拜公之辱,告将用师于郑。公享之。宣子赋《摽有梅》。季武子曰:“谁敢哉?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军之臭味也。欢以承命,何时之有?”武子赋《角弓》。宾将出,武子赋《彤弓》。宣子曰:“城濮之役,我先君文公献功于衡雍,受彤弓于襄王,以为子孙藏。丐也,先君守官之嗣也,敢不承命?”君子以为知礼。以上两个政治事件都是通过赋诗来完成的。可见,用“无边、无已”来形容《诗经》在当时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也可谓恰当之至。同时,从以下5条孔子对《诗经》的评论,也可以看出孔子对《诗经》所起的作用是予以认可的。《论语·八佾》:“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人而不为周南邵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可见,孔子是把《诗经》当作一部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及个人修养的大百科全书来看的。况且孔子的这些诗论,仅仅是要强调《诗经》在当时社会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丝毫没有强调“诗三百,思无邪念”的意思。再次,从其他6处《论语》对《诗经》的引用来看,这些引用没有1处是完全脱离《诗经》原义的,都是在原义的基础上加以引申发挥的。同时,综合“那个时期人们用《诗经》中某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