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秦汉之际的工商业兴衰看秦汉社会的特点_第1页
从战国秦汉之际的工商业兴衰看秦汉社会的特点_第2页
从战国秦汉之际的工商业兴衰看秦汉社会的特点_第3页
从战国秦汉之际的工商业兴衰看秦汉社会的特点_第4页
从战国秦汉之际的工商业兴衰看秦汉社会的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战国秦汉之际的工商业兴衰看秦汉社会的特点

秦统一中国,废除了关梁,野蛮人吏为灾害辩护,促进了经济交流,促进了工业和贸易的发展。可是,每当我翻开《史记·货殖列传》,便不禁对上述看法产生怀疑,因为《货殖列传》列举的许多富商大贾,要不属于战国,要不属于西汉前期,而属于秦代的仅有一个经营丹穴的巴地寡妇和一个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贩卖牲畜的乌氏倮。也就是说,不仅看不出秦的统一给工商业带来多少繁荣,反而从某些工商业者的身世和遭遇中,窥见到当时工商业的凋敝。下面想从战国秦汉之际工商业的兴衰,来探索一下秦汉专制政府为什么要压抑工商业以及怎样压抑甚至摧毁工商业的。一、两汉前的农民国家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在奴隶制的井田制瓦解的过程中涌现出大量的个体农民,并逐渐地形成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就是说,中国封建社会并未经历一个封建领主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农奴制阶段。地主制与领主制虽然都是封建制,但二者有很大的差别。地主的土地是通过兼并得来的,是可以买卖的,因此相对地分散和不稳定;领主的领地是上级分封的,可以世袭,但不能买卖,因而相对稳定和集中。从劳动人手方面说,地主制下的农民比较自由,他们与地主之间,一般只存在租佃关系,人身隶属关系不很严格;而领主制下的农奴,则对主人有着严格的隶属关系,而且这种隶属关系是世代相承的。在政治上,封建领主在他的领地内是有兴发徭役、组织武装、以至司法的权利的。每块封建领地都如同一个小小的独立王国,“国”中的人民对上级领主或国家并不存在直属关系。而封建地主则并不具有这样的特权,严格地说,他们也和农民一样,只不过是封建国家的编户而已。因此,每个封建地主,并不能像封建领主统治农奴那样独立地统治农民。他们只有建立一个代表其阶级利益的强大政权,才能实现其对农民阶级的统治。这就是中国远在秦汉时期便形成为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的根本原因。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农民除了受到封建地主的剥削和压迫之外,同时他们还作为封建国家的编户,受到专制政府的剥削和压迫。秦自商鞅变法,便以耕战为头等大事,耕不用说是农民,战也是身着戎装的农民。秦始皇的赫赫功业就是无数农民的汗与血造就的。如果说,秦以前由于史料欠充分,不足以说明封建政府对个体农民的依存关系的话,那么从汉代的史书中是不难看出这样一种依存关系的。汉代的农民除了向地主交纳“见税什五”的假税(即地租)之外,同时他们又是封建政府的赋税、徭役(包括兵役)的主要承担者。汉代的赋税,主要是田租和算赋口钱。田租即土地税,征收的对象是土地所有者。税率先是什五税一,后改为三十税一。这在封建社会可以说是很轻的。因为地主占有大量土地,低税率对他们特别有利,他们只需从剥削来的地租中拿出极少的份额即可完纳。农民少地或无地,减轻田租对他们好处有限。比起田租来,汉代的人口税要重得多。当时每个十五至五十六岁的成人,每年要向政府交一百二十钱的“算赋”;每个七至十四岁的小孩每年要交纳二十钱(武帝时改为三岁起,交纳二十三钱)的“口钱”。由于农民占着整个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算赋口钱的主要负担者是农民。如果一个五口的农家,有两人须纳算赋,两人要交口钱,一人不在纳税年龄,则每年要交纳二百八十钱。汉代谷价低昂悬殊,兵荒之年可贵到数百、数千以至万钱一石,而最贱的宣帝初年,每石仅值五钱,一般情形下,大致是数十钱一石。假使以五十钱一石计,二百八十钱需卖五石半粮食。成人每月口粮一石半,五石半粮食是一个成人将近四个月的口粮。一旦多收了三五斗,粮价下跌,算赋口钱给农民带来的负担就更加沉重了。除了田租口赋之外,农民又是“治官府,给徭役”,乃至荷戈屯戍的主要承担者。根据《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的说法,秦汉都是“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的。就是说,每个成年男子每年要给政府服劳役一月,一生得充当正卒一年,守卫京师或戍边一年。至于戍边,如淳则有另一种说法,“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亦名为更,律所谓徭戍也。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诸不行者出钱三百入官,官以给戍者,是为过更也。”(《汉书·昭帝纪》注引)过去许多人都在二说的是非上打官司,我看很难肯定一说否定一说,因为汉代的徭役制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往往随着边疆的形势变化而变化的。《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高后五年,有“令戍卒岁更”的记载,可见前此不是岁更的。同表文帝十三年,又有“除肉刑及田租税律、戍卒令”,《汉书·贾山传》也说文帝“减外徭卫卒”,很可能又改变高后“令戍卒岁更”的作法。因此董、如二说可能都有根据。与匈奴关系紧张,需要戍卒多,则规定一人屯戍一岁;形势好转,关系缓和,就不必再要那么多人去戍边,则改为每年戍边三日,不去的交一定的过更钱给政府。这样做非常有利于政府,因为政府不但得了过更钱,而且省去了廪给粮食的负担。同时也只有改为每年戍边三日,一般农家才能交纳得起。如果一下要交纳一年的过更钱,别说一般农民,恐怕连中等以上的家庭也不一定拿得出。董仲舒说“力役三十倍于古”固然说得过分了,可是秦汉的徭役比过去重得多是可以想见的。秦统一后,南北东西各数千里,山东的农民要到大西北屯戍,淮南的农民要到长安去守卫;西北的战士也许要到辽东去打仗,其行旅的艰辛,输将的困难,可想而知。贾谊在给文帝上书时说:“今淮南地远者数千里,越两诸侯而悬属于汉,其吏民徭役往来长安者,自悉而补,中道衣敝,钱用诸费称此,其苦属汉而欲得王至甚,逋逃而归诸侯者已不少矣。”(《汉书·贾谊传》)汉文帝时期是历史上少有的徭赋轻薄的时代,其农民尚且如此地为徭役所苦,那么,遇上秦始皇那样“举措暴众”的时代,就必然会造成“戍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汉书·晁错传》)的惨状。总之,那时的个体农民,既承担着整个社会的衣食生产,也承担着封建专制国家的大部分的赋税和徭役。封建政权如果失去了对大量个体农民的控制,就失去了得以存在的基础,非垮台不可。对于这一点,封建统治者是非常清楚的。因此,他们采取种种强制的措施,如制定严密的户籍、加强地方行政组织、实行连坐等等,对农民进行严格的控制,防止他们迁业流徙。可是,小农经济毕竟是非常脆弱的,是不稳定而容易分化的。它既受不了自然灾害的打击和急政暴敛的摧残,也经不起商业资本的侵蚀。如果说自然灾害和急政暴敛可能一时造成大批小农破产的话,而商业资本的侵蚀则可能促使个体农民迅速分化,甚至于使小农经济结构遭到破坏。遇到这种情形,便远非以上的强制性措施所能解决得了的,这就导致了封建专制主义政府对工商业者采取严厉的压抑政策。二、大力推进封建专制主义的道路商鞅与秦始皇这两个封建专制主义极权政治的奠基者,无疑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的功绩是无庸置疑的。可是,他们的改革也并非完美无缺,无可指责。某些措施甚至对社会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滞作用。过分地压抑工商业,就是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的措施之一。在中国,压抑工商业的政策并不是封建政权建立的时候就出现的,而是专制主义极权政治实现后的产物。最早制定并坚决贯彻这一政策的是商鞅。战国时期的东方各国,虽然也都确立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内的集权,但始终没有建立起如同商鞅变法后在秦国推行的那种极端的专制主义制度,这就决定了东方各国在经济方面和思想文化方面,都采取了一种比较放任的政策。那时思想界的百家争鸣是如此的生动活泼,经济的发展是那样的欣欣向荣,自然都有其本身的原因,但也不能不说受惠于这一政策所提供的客观环境。工商业摆脱了春秋以前的“工商食官”的樊笼之后,迎来了一段难得的比较自由的发展时期。在农业有了发展、农产品大大增加的基础上,东方各国的工商业便普遍活跃起来。成书于战国的《管子·轻重篇》说:“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贾。”那时确实是富商大贾辈出的时代,猗顿、白圭等一批最早的大商人相继活跃于东方各国。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的需求量激增,当时各国都大量铸造铜币,黄金也普遍作为货币使用,楚国还铸造了金币。工商业的发展给城市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赵奢说:“且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战国策、赵策三》)尤其是城市的繁荣,更是远非春秋以前所能比。齐国的临淄,居民达到七万户之多,整天熙熙攘攘,热闹异常。(见《战国策·齐策一》)其他如楚的鄢郢、魏的大梁、赵的邯郸以及号为“天下之中”的定陶等等,其富厚繁华也与临淄不相上下。《汉书·食货志》说:“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把汉初从事工商业的人多,归之于受战国的影响,可见战国工商业的活跃给汉代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商业活动的深入农村,虽然对个体农民的分化过程起了催化作用,但也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当时的许多大商人并不是单纯经商的,他们往往兼营某种手工业,从事于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史记·货殖列传》列举的一些商人,有的煮盐,有的冶铁,有的从事其他的手工业。有些商!人,如白圭,虽然没有说他从事何种手工业,但也不一定只是从事商业活动。白圭自己就说过:“吾治生产”,可能也是兼营某种手工业的。他们经营的商品大部分是农民的生活和生产中所必需的。尤其是铁冶业,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在当时最先进的农具。那时中原能迅速普及“铁耕”,无疑是私营铁冶业迅速发展的结果。因此,战国时期经济方面的高速成长,不能不说与当时工商业的比较自由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那时各国之间的发展是不太平衡的,尤其是僻居西边的秦国,不仅原来的基础远较东方各国落后,而且在后来发展的进程中又走了一条与东方各国很不相同的道路,即封建军事专制主义的道路,因此,秦国的工商业始终落后于东方各国。秦国在战国初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落后国家。它的东面受到魏国的强大压力,被魏占去了河西的大片土地。秦孝公深深感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因此起用客卿公孙鞅(即商鞅),力图变法以挽颓势。要在这样落后的国度搞变法,使其由弱变强,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采取常规的办法是不行的,唯有强力推行封建军事化,也就是采取专制主义的办法才有达到目的的可能。这就是商鞅制定的以“农战”为中心的政策的客观原因。要使“农战”成为举国一致的行动,就不得不以牺牲工商业以致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代价。商鞅提出“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的口号,把农战置于压倒一切的地位。他还认为除了耕田打仗,搞其他的都是有害的。“豪杰务学《诗》《书》,随从外权,要(么)靡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不仅“民以此为教”要不得,而且让少数人去搞也是危险的,因为“农战之民千人,而有诗书辩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农战之民百人,而有技艺者一人焉,百人者皆怠于农战矣。”(以上均见《商君书·农战篇》)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多禁以止能,任力以穷诈”(《商君书·算地篇》),即把禁条搞得多多的,使农战以外的才能没有发挥的机会。禁止文化活动的办法最简单,只要把人们学习的本本《诗》、《书》付之一炬就行了(见《韩非子·和民篇》)。对付工商业的办法也不复杂,首先是把税收搞得重重的,即“重关市之征”(《商君书·垦令》),另一个办法更彻底,即“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商君列传》),把搞工商业的人和其他逃避农战的人,连同妻子没入官府作奴婢。在如此苛酷的法律面前,人们谁还敢冒险经商呢?经过商鞅变法的强刺激,秦国的军事力量确实是空前地增强了。可是,秦国的经济结构却变成了一种典型的封闭式的自然经济,失去了东方各国那种蓬勃发展的活力。文化方面,更是落后得可怜,不仅在那百家争鸣的论坛上,秦国连半个代表也没有,而且国内的治理,也不得不依靠东方各国一些客卿来支撑。《荀子·强国篇》说:“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其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荀况这位老先生,大概是在稷下讲学的时候,对临淄城里整天“吹竽鼓瑟”、“斗鸡走犬”的那种花花世界的生活,实在感到厌烦了,乍一来到安静的秦国,便觉很得新鲜,不由得提笔称赞一番。孰不知他的这几句简单的话,竟给我们勾画了一幅专制主义统治下的封闭的自然经济图景。他称道的这种古朴,不客气地说,就是落后。人们总认为秦之所以能战胜六国,是因为它在变法之后,经济实力比东方强大的关系。过去我对此也不怀疑。后来细想一下,认为这种看法未必合乎事实。《荀子·议兵篇》说:“秦人,其生民也陿阸,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势,隐之以阸,忸之以庆赏,秦的历代统治者,特别是秦始皇,认定了专制主义的统治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也认定了只有个体小农才是成就他们功业的基础,所以每当攻下一城、略得一地,便照搬秦的模式加以改造,不仅把那里的“豪杰”——六国贵族和读书人迁到咸阳附近控制起来,同时也把那里从事工商业的“要靡”当作俘虏迁往边疆。汉代临邛的卓氏、程郑,宛的孔氏,其祖先都是因为经营铁冶业而被作为俘虏迁往那里的。他们总算是其中的幸运儿,因为他们迁往的地方都有丰富的铁矿,临邛又是少数民族地区,劳力资源很充足,且地处边远,控制不严,故于汉代能够再次崛起。而绝大多数,大抵是从此一蹶不振的。经过秦的兼并战争,原来东方的工商业大部分被摧毁了,东方的经济纳入了秦的纯自然经济的轨道。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是不是放松了抑商的政策呢?他不是曾经尊礼过巴寡妇清和乌氏倮吗?秦始皇是特别礼遇过这两位大商人的,但他们受到礼遇是有特殊原因的。一个远在西南,一个远在西北,而且都是秦的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礼遇他们也许是出于稳定边疆的策略需要。而对于内地的工商业者则继续实行打击的政策。首先,把盐铁业控制在国家的手里。董仲舒说秦的“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也许秦王朝已经对盐铁实行了专买。同时还把商人打入另籍,并一批又一批地谪发到新开发的边疆去屯戍和垦殖。《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记载了“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谪遣戍。”随着徭役兵役需要量的增加,谪戍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晁错在谈到秦代守边的情形时说:“秦时北攻胡、貉,筑塞河上,南攻杨粤,置戍卒焉……戍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因以谪发之,名曰‘谪戍’。先发吏有谪及赘婿、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汉书·晁错传》)连父母、大父母有市籍的人都不能幸免于谪戍;工商业大抵已经凋敝殆尽。不过,举措暴众到了如此的程度,封建专制国家的经济支柱—一小农经济也必然陷入崩溃的绝境。最后秦王朝也只好自己走向垮台了。三、专制主义统治的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总是一弛一张的,不过这不是出于统治者的自觉行动,而是受了客观条件的限制。随着专制主义统治的松弛和加强,工商业也走着发展和萎缩的坎坷道路。极端专制的秦王朝终于被农民战争的烈火所吞没,鹿死刘邦之手。亡秦的教训、经济的凋敝,统治者的虚弱,决定了汉初专制主义统治的松弛和黄老放任政策的推行。虽然汉高祖刘邦曾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然而孝惠、高后时“复弛商贾之律”(《史准记·平书》),工商业者再次获得了自由的发展时期。如果说战国商人虽然在政策上不受太大的限制,但毕竟有着关梁之限,险阻之隔的话,那末汉初则连这些障碍也通通扫除了。就这一点说,汉初工商业发展的条件更优于战国。《史记·货殖列传》说:“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工商业在经历了秦的摧残之后,在新的条件下又复苏了。由于条件优越,汉初工商业者的实力迅速壮大。《史记·货殖列传》列举了汉初许多大商人,如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刁闲、师史、任氏、无盐氏以及关中的诸田、杜氏等,他们或以铁冶致富,或逐鱼盐之利,或行贾郡国,或坐市列贩,或赍贷子钱,都成了富埒王侯的人物。司马迁说:“此其章章尤异者也”,“若至力农畜、工虞商贾,为权利以成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南起杨粤,北至燕代,东抵齐鲁,西达关中的范围内,形成了许多个经济区和许多区域性的都会。以京师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经过历代的迁豪和汉初的发展,遂成为经济最发达、商贾云集的全国性的经济中心。铸钱成为最有利可图的事业,盗铸之风,靡于全国,说明货币的需求量非常之大。汉初工商业的发展是与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的,并且是彼此促进的。也就是说,当时的工商业并不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可是,工商业毕竟比农业容易获利,“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史记·货殖列传》)这对农民不能不产生影响,加上商业资本的深入农村,便造成了农民背本趋末的倾向。民不“地著”是封建政府最伤脑筋的事。因此,封建统治者开始感到工商业,特别是商业有些过分膨胀了。《史记·平准书》说“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物盛而衰,固其变也。”既然“网疏”带来了问题,因而前有贾谊、后有晁错,在主张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主张对商人加以适当的限制和干预。但在当时,黄老无为的思想还处于支配的地位,统治者不愿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