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史食货志》所载辽代海事杂考_第1页
《辽史食货志》所载辽代海事杂考_第2页
《辽史食货志》所载辽代海事杂考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史食货志》所载辽代海事杂考

《辽史食品志》在本文出版之前的引言中说:“丹吉的古老习俗以马为富,以军为强。”。纵马于野,弛兵于民。有事而战,彍骑介夫,卯命辰集。马逐水草,人仰湩酪,挽强射生,以给日用,糗粮刍茭,道在是矣,以是制胜,所向无前。及其有国,内建宗庙朝廷,外置郡县牧守,制度日增,经费日广,上下相师,服御浸盛,而食货之用斯为急矣。于是五京及长春、辽西、平州置盐铁、转运、度支、钱帛诸司,以掌出纳。其制数差等虽不可悉,而大要散见旧史。若农谷、租赋、盐铁、贸易、坑冶、泉币、群牧,逐类采摭,缉而为篇,以存一代食货之略。”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在辽人耶律俨所修《皇朝实录》和金人陈大任所修《辽史》中,并无《食货志》,今本《辽史·食货志》是元朝史官从辽金旧史的《本纪》和《列传》等相关篇章内容中“逐类采摭”各种经济信息,“缉而为篇”的结果。今本《辽史·食货志》在记载契丹农谷之事时曾言及辽代海事问题。文曰:“(圣宗)太平初(1021)幸燕,燕民以年丰进土产珍异。上礼高年,惠鳏寡,赐酺连日。九年(1029),燕地饥,户部副使王嘉请造船,募习海漕者,移辽东粟饷燕,议者称道险不便而寝。”(1)《辽史》卷59《食货志上》,第925页,中华书局标点本(以下所用《辽史》史料,均引自此书)。导致严重的社会饥馑出现;(三)当时的东京(治所在今辽阳)地区与南京地区曾有海路相通,故有海上漕运;(四)为了应对这场饥荒,户部副使王嘉曾建言通过海上漕运,移辽东粮米赈济南京灾民,由于“议者称道险不便”而作罢。如果我们把《辽史·本纪》、《列传》与《食货志》的相关内容相互对勘,就会发现,《食货志》中有关圣宗幸燕和王嘉以燕地饥馑建议发海漕赈燕的记录,多有失真之处。一、辽圣宗南燕地《辽史》卷17《圣宗纪》太平五年(1025)条下载:“九月,驻跸南京。……十一月庚子,幸内果园宴,京民聚观。求进士得七十二人,命赋诗,第其工拙,以张昱等一十四人为太子校书郎,韩栾等五十八人为崇文馆校书郎。……是岁,燕民以年谷丰熟,车驾临幸,争以土物来献。上礼高年,惠鳏寡,赐酺饮。至夕,六街灯火如昼,士庶嬉游,上亦微行观之。”十分明显,《食货志》关于太平初辽圣宗临幸燕地而礼高年、惠鳏寡、赐民聚饮的相关文字,是脱源于辽金旧史的《圣宗纪》。可以肯定,辽圣宗此次的南巡燕地,是与这一年的南京开科举士有关。早在立国之初的会同年间(938~946),辽朝就仿照中原汉制,实行了开科取士的科举制度二、燕地反应的时代背景《辽史·食货志》先说太平初圣宗幸燕,接下来又说“九年,燕地饥,户部副使王嘉请造船,募习海漕者,移辽东粟饷燕”。这里的“九年”,只能理解为太平九年(1029)。但据《辽史》卷17《圣宗纪》,开泰九年(1020)八月“(辽)东京舍利军详稳渤海人大延琳囚辽东京留守、驸马都尉萧孝先及南阳公主,杀户部使韩绍勋、副使王嘉、四捷军都指挥使萧颇得,大延琳自立为帝,国号兴辽,建元天庆”。关于这次大延琳反辽的起因,《圣宗纪》接下来说:“初,东辽之地,自神册来附,未有榷酤盐曲之法,关市之征亦甚宽弛。冯延休、韩绍勋相继以燕地平山之法绳之,民不堪命。燕又仍岁大饥,户部副使王嘉复献计造船,使其民谙海事者,漕粟以振燕民,水路艰险,多至覆没。虽言不信,鞭楚搒掠,民怨思乱。”至此可以明确地知道,《食货志》所谓“九年,燕地饥,户部副使王嘉请造船,募习海漕者,移辽东粟饷燕”的说法,显然也是脱源于《圣宗纪》。但却忽略了这个“九年”是开泰九年(1020),而非太平九年(1021)。《食货志》的作者在不负责任地把开泰九年误作太平九年的同时,又更加过分地把《圣宗纪》里的“燕又仍岁大饥”之语随意改为“燕地饥”字样而置于“九年”之后,如此一来,本来是开泰年间发生的事件,到了《食货志》这,却变成了太平九年。这里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关于开泰九年(1020)大延琳反辽的起因,《圣宗纪》中明确地记载为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辽东地区作为渤海故地,自太祖朝以来,一直享有减免盐、酒等工商赋税的优待政策,至圣宗朝冯延休、韩绍勋经略辽东时,取消了这种优待政策,因此引起民怨;其二是由于辽南京地区连年遭灾,户部副使王嘉建言由海路发辽东粮米以赈济燕民,从而招致辽东一带居民的不满。“故延琳乘之,首杀(韩)绍勋、(1)《辽史》卷48《百官志》有“南京栗园司”;《辽史》卷103《萧韩家奴传》载韩家奴曾于统和二十八年“为右通(王)嘉以快其众”。这就是说,王嘉建议发辽东粟米海上漕运赈济燕民之事发生在开泰九年,而燕地饥馑却是此前的“燕又仍岁大饥”。关于燕地这场“仍岁大饥”,《辽史》卷15《圣宗纪》载开泰六年(1017)六月,“南京诸县蝗”,冬十月,“南京路饥,挽云、应、朔、弘等州粟振之”。由此看来,辽南京地区这场“仍岁大饥”的灾荒,至少持续了4年,即从开泰六年(1017)持续到开泰九年(1020)。从开泰六年的“南京诸县蝗”来看,这次饥荒应是起于蝗灾。一般说来,蝗灾的出现,总是与天旱少雨密切相关,所以,大旱也应是造成大面积饥馑的基本原因之一。《圣宗纪》载是年夏六月南京诸县遭遇蝗灾,冬十月即调发西京地区的云、应、朔、弘等数州粟米赈灾,可以想见灾情之严重。又据《辽史》卷89《杨佶传》:“(开泰)八年(1019),燕地饥疫,民多流殍,以(杨)佶同知南京留守事,发仓廪,振乏绝,贫民鬻子者计佣而出之”。这就是说,到了开泰八年,这场灾荒已演化为严重的饥疫,以致于“民多流殍”,而“鬻子者”亦或常见。三、海上运粮实施过程中的民忧按照《食货志》的说法,“议者称道险不便而寝”,户部副使王嘉建言通过海上漕运移辽东粟米而赈燕民事件只是动议而未实施。但《圣宗纪》却明确记载:“燕又仍岁大饥,户部副使王嘉复献计造船,使其民谙海事者,漕粟以振燕民,水路艰险,多至覆没。虽言不信,鞭楚搒掠,民怨思乱。故延琳乘之,首杀绍勋、嘉以快其众。”分析这段话,应有两层意思。其一是面当燕地连年遭灾,身为东京财赋副主管的王嘉继开泰六年(1017)、八年(1019)辽朝政府两次分别调拨西京各州粟米和南京仓储库存赈济灾民之后,再次献计打造海船,并组织东京谙熟海事的水手,海路漕粮以赈南京饥民,具体实施漕粮过程中,由于水路艰险,漕船多至沉没,以致人员、钱粮多所损失,民怨由此而生。其二,东京户部使韩绍勋、副使王嘉在组织东京船户和水手漕粮赈灾时,应对涉事民众有所许诺,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又“虽言不信”,未有兑现,且“鞭楚搒掠”,因此激化民忿。久有反辽之心的渤海王族大延琳于是利用民间对辽朝官府的积怨,发动暴乱,杀死海上漕粮的组织者户部使韩绍勋、副使王嘉“以快其众”。但是,《食货志》的编修者在改编、剪裁《圣宗纪》这段文字时,也未能细审文义,即在没有注意到“漕粟以振燕民,水路艰险,多至覆没”这种漕运已经付诸实施的历史信息前提下,当看到“虽言不信”字样时,便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