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案二、评析_第1页
杨佳案二、评析_第2页
杨佳案二、评析_第3页
杨佳案二、评析_第4页
杨佳案二、评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佳案二、评析

3、不是结论。杨佳事件的觉醒。一、杨佳故意犯罪并查处公安民警、保安人员等社会联动案,应先在事件10月1日在月2008年7月1日上午9时40分许,一名北京来沪无业人员突然持刀闯入上海市闸北区政法办公大楼内,连续捅伤多名公安民警和一名保安,随即被民警当场擒获。据警方介绍,此案犯罪嫌疑人杨佳,男,1980年8月27日生,汉族,北京市人,中专文化程度,未婚,无正当职业。据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鉴定,杨佳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2007年10月5日晚,杨佳骑一辆无牌无证自行车途经闸北区芷江西路普善路口时,闸北公安分局芷江西路派出所巡逻民警对其进行盘查,因其拒绝出示身份证件和提供所骑自行车来源证明,被带至派出所作进一步调查,在查清杨佳的真实身份及自行车是其租用的等情况后予以放行。事后,杨多次通过信访件、电子邮件等形式,向上海市公安局和闸北公安分局督察部门投诉,认为其在派出所遭受警察殴打,提出开除相关民警公职、赔偿其精神损失费等要求。上海市公安局闸北分局督察支队经过核查,认为民警执法依法有据,无不当之处,并两次派员赴京对杨佳进行法制宣传和疏导劝解工作,但杨佳仍不服,决定采取极端手段报复闸北公安分局民警。2008年7月1日上午9时40分许,杨佳携8个装有汽油的啤酒瓶,在天目西路警车停放处摔了2个啤酒瓶(未燃烧),在大门西侧三四米的花坛处投掷了5个瓶子并燃烧起火。保安见状后,立刻前往制止并组织救火。杨佳又向保安扔出1个啤酒瓶,并趁保安救火之隙,右手持一把长十几厘米的单刃剔骨刀,头戴防尘面具,腰间挎一腰包(内有榔头、催泪瓦斯喷雾器、登山杖等物),由闸北公安分局便民服务通道窜进大楼,刺死6名民警,刺伤3名民警和1名保安人员。后当场被制伏。到案后,犯罪嫌疑人杨佳对上述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该案于2008年7月10日由上海市公安局侦查终结并移送审查起诉。公安机关认为,犯罪嫌疑人杨佳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致6人死亡,4人受伤,其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2条,涉嫌故意杀人罪,且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故移送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审查起诉。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于2008年8月26日对此案进行了审理,共有40余人被允许旁听。9月1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杨佳案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杨佳死刑。经审理查明:2007年10月5日,杨佳因骑无牌照的自行车,受到巡逻的公安民警依法盘查,由于杨佳不配合,被带至派出所询问,以查明其所骑自行车来源。杨佳对公安民警的盘查不满,多次向公安机关投诉,闸北公安分局派员对杨佳进行了释义和劝导。根据民警盘问杨佳的录音、录像及相关证人证言证实,公安民警对杨佳的盘问是依法有据的,而杨佳因无理要求未获满足,遂起意行凶报复。杨佳经过充分准备后,于2008年7月1日携带尖刀等作案工具闯入公安机关,持刀对数名公安民警及保安人员的头、颈、胸、腹等要害部位连续捅刺,造成6名民警死亡,2名民警轻伤,1名民警和1名保安人员轻微伤。杨佳故意杀人的犯罪事实,有查获的作案工具、被害人陈述、目击证人的证言和《现场勘查笔录》、《尸体检验报告》及相关《鉴定书》等证据证实,杨佳到案后亦作了供认。被告人杨佳故意杀人证据确实、充分,罪行极其严重,社会危害极大,且无法定或酌定从轻处罚情节,法院依照我国《刑法》第232条的规定,作出上述判决。杨佳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2008年11月13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以公开的方式对此案二审进行了开庭审理。11月20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裁定,并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最高人民法院于2008年11月21日签发刑事裁定书,该裁定书核准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维持杨佳死刑的二审判决。罪犯杨佳于2008年11月26日上午在上海被执行死刑。二、对争议之声的质疑杨佳上海袭警案发生后,舆论对办理此案的程序合法性或公正性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对该案程序的质疑之声主要集中在管辖、辩护人、鉴定、证人出庭作证和审判公开等方面。本文以下依据法律就这些方面作简要评析。(一)公安机关管辖的管辖管辖是刑事诉讼活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案件管辖是否正确决定了某个案件的诉讼程序的起点是否公正。从职能管辖考察,“杨佳袭警案”由公安机关管辖完全正确,也无争议,但是对于地域管辖争议较大。一种观点认为,该案犯罪预备地、行为发生和结果地都发生在上海,按照《刑事诉讼法》第24条的规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如果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审判更为适宜的,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5条也规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公安机关管辖。如果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此案由上海市公安局立案侦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二分院审查起诉、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另外,被害人均是上海市闸北公安分局的警察和其他工作人员,而不是上海市公安局的工作人员,因此上海市公安机关的相关人员不存在回避问题。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此案中,上海市的公安司法机关应当回避。其理由是,按照《刑事诉讼法》第28条的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笔者认为,上海市公安局对此案行使侦查权是否合适,评断的核心标准是该局与被害人包括被害人所在单位的关系。按照我国公安机关的编制序列,市辖区设公安分局,公安分局接受市公安局直接领导。不难看出,上海市公安局与上海市闸北公安分局是直接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这种客观上存在的领导体制决定了上海市公安局的侦查人员与被害人形成了密切的同事关系;另外,不排除可能由于地域的缘由形成侦查人员对被害人情感上的偏向。由此可见,这种关系导致上海市公安局的侦查人员符合“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情况,应当自行回避。其实对于此类情形,相应的解释已经作了规定和提出了处理方法。例如,《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7条第2款规定:“对管辖有争议或者情况特殊的刑事案件,可以由共同的上级公安机关指定管辖。”因此,从法律本身和立法精神考察,从程序的公正性角度出发,该案由上海市以外的公安司法机关侦查、起诉和审判为宜。(二)律师谢某某在诉讼中模拟犯罪并不代表被追诉人行使权的存杨佳上海袭警案是轰动全国的大案。这种案件,如果能够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就可以消除公众的质疑,其裁判结果就能够得到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也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据报道,犯罪嫌疑人杨佳被制伏后,面对警方讯问,他首先提出要求安排律师到场为其提供法律帮助。案发后一个多小时,上海市某律师事务所律师谢某某介入此案,向杨佳提供法律帮助。此后,律师谢某某和该事务所另外一名律师接受杨佳母亲的委托,担任杨佳的辩护人。但是不久,谢某某担任上海市闸北区政府法律顾问的身份被媒体披露,从而引发他是否有资格担任杨佳辩护律师的争议。应当说,判断律师谢某某担当杨佳辩护人是否合适的标准是杨佳与闸北区政府之间是否存在利益冲突。《律师执业行为规范(试行)》第76条规定:“利益冲突是指同一律师事务所代理的委托事项与该所其他委托事项的委托人之间有利益上的冲突,继续代理会直接影响到相关委托人的利益的情形。”第77条规定:“在接受委托之前,律师及其所属律师事务所应当进行利益冲突查证。只有在委托人之间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才可以建立委托代理关系。”其他法律也作了类似的规定和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3条规定,“与本案审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不得被委托担任辩护人。辩护人谢某某是上海市闸北区政府的法律顾问,而此案中受害单位(闸北公安分局)是该区政府领导下的职能部门,就此而言,该律师所接受的委托人——杨佳和闸北区政府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因此,谢某某在此案中不宜担任为杨佳提供法律帮助的人和辩护人。为了充分保证案件审判的公正性,为了充分保证被告人行使法律规定的辩护权利,即使被告人杨佳没有提出更换辩护人的申请,一审法院发现上述情况,也应当不准许谢某某担任杨佳的辩护人。关于律师谢某某在担任辩护人期间,其言论是否符合辩护人的身份,也存在争议。据有关媒体(《广州日报》2008年7月7日)报道,谢律师曾向媒体发布信息称,“此人(杨佳)除了性格有些内向,精神状态正常”,并一再强调“杨佳十分冷静,头脑清醒,逻辑清晰”。此外,谢律师还表示,“一般来说,在量刑上几乎没什么疑问,不出意外的话,估计是死刑。”显然,这些言论都倾向被告人杨佳精神正常,不属于不负刑事责任或者可以从轻、减轻处罚的情形,都不利于本案被告人杨佳。这与辩护人应当履行的职责相悖。我国《刑事诉讼法》第35条规定:“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律师法》作了同样的要求。因此,根据法律的要求,辩护人在诉讼中的言行的底线应当有利于被追诉人。如果辩护人作出不利于被追诉人的言行,其本质是承担了控诉职能,这与其应当行使的辩护职能存在着根本冲突。从这点看,谢某某发表的上述言行有违辩护人的身份。(三)精神病人犯罪的责任认定上海警方为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而对其进行精神病司法鉴定,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司法文明的体现。应当说,杨佳精神是否正常是处理本案的关键,也直接关系其命运。我国《刑法》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院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此,如果杨佳作案时精神正常,属于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则很有可能被判处极其严厉的刑罚;而如果精神不正常,属于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人,则按照法律不负刑事责任或者可以从轻、减轻处罚。为了确定杨佳精神是否正常,上海市公安局委托了位于上海的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鉴定。其鉴定结果是,杨佳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0条第2款的规定,“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有争议需要重新鉴定或者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因此,从主体上考察,对杨佳进行精神病医学鉴定的机构应当具有“医院”资质,而不能由其他机构进行。就此而言,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无权对此案进行鉴定。在二审中,辩护人要求重新鉴定也是合理的。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检察机关和法院没有对此案进行重新鉴定以弥补此鉴定缺陷,是为程序瑕疵。(四)杨佳在上海旅游遭遇盘查期间是否受公正对待在审判中,证人出庭作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证人出庭接受询问、质证,不仅有助于发现案件事实真相,而且是保证被告人实现质证权、审判贯彻直接言词原则的基本要求。在杨佳案中,关键证人之一是闸北公安分局芷江西路派出所民警,因为他们是查清2007年10月5日晚杨佳是否在派出所遭殴打之关键人物——而杨佳因在上海旅游遭到盘查是袭警案的直接起因。关键证人之二是杨佳的母亲。杨佳母亲与其共同生活,在一般情形下,应当了解其子在上海旅游遭警方盘查期间是否受到公正对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41条规定:“证人应当出庭作证。符合下列情形,经人民法院准许的,证人可以不出庭作证:……(三)其证言对案件的审判不起直接决定作用的;……”从这条可以看出,对案件审判起直接决定作用的证人应当出庭作证。然而,在杨佳案一审和二审期间,公诉人仅仅在庭上宣读了芷江西路派出所民警们提供的书面证词,民警并没有出庭作证。而杨佳的母亲则在此期间“被动地”与外界完全失去联系(后证实被公安机关送到医院强制医疗)。这种做法是违背法律规定的。(五)第二层次的案件范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审判公开是民主政治的要求,是保障诉讼的民主性、公正性的关键措施之一。正因为如此,审判公开既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也是宪法规定的审判原则。《宪法》第12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刑事诉讼法》第11条作了类似的规定。按照审判公开原则的要求,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和宣告判决都必须公开进行,既要允许公民到法庭旁听,又要允许记者采访和报道。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2条的规定和相关解释,只有四类案件是公开审理原则的例外:(1)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2)有关个人隐私的案件;(3)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4)当事人申请的,确属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应当说,杨佳袭警案并不属于不公开审理的案件范围,应当公开审理。但是,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审理有违公开审理的原则。据报道(《新京报》2008年8月27日),2008年8月26日下午,当多家媒体的记者准备登记进入法院时,却被告知谢绝媒体入内。而在法院门外,还有几名打算旁听此案的上海市民。据他们反映,法院工作人员告诉他们此次庭审并不对外发放旁听证。在庭审中,只有40余位“被预留座位”的人参加了旁听。显然,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于影响如此之广的案件,只允许如此之少而且是特定的人旁听,是以形式上的公开掩盖实质上的不公开,剥夺了媒体、被告人家属以及普通民众的知情权,以及大众对司法进行监督的权利。公开审判是我国宪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项诉讼基本原则,因此如果一审法院违反了此原则,将会导致一审审判程序无效的后果。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91条对此作了明确规定,即第二审人民法院发现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审理违反了法律规定的公开审判的规定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据此,该案的第二审法院的正确做法是,应当以一审法院违反公开审判的规定为由,将此案发回重审。然而,遗憾的是,第二审法院并没有将此案发回重审。就此而言,二审法院的审理也存在错误。需要说明的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在二审时对杨佳案不仅开庭审理,而且还做到了审判公开,包括允许1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