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常平仓制度_第1页
金代常平仓制度_第2页
金代常平仓制度_第3页
金代常平仓制度_第4页
金代常平仓制度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代常平仓制度

目前,关于少数民族经济的研究很少,关于古代少数民族经济的研究也很少。迄至今日,未见到一篇研究金代(公元1115-1234)常平仓的论文和专著。金代常平仓,只是星星点点地出现在金朝历史研究的某些论文和专著中。如《中国通史》金代部分十余万字,只是“全国常平仓每年约积粟一千二百多万石、米二百多万石”二句而已,而张博泉先生撰写的《金代经济史略》一书,是金代经济研究的杰作,但关于常平仓方面也不过略略数语。从金代社会发展纵的方面来看,不研究常平仓,不能反映金代社会经济的全貌。从横的方面来看,不研究常平仓,就不能全面了解金代各个时期的经济,也不能正确地估价金代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地位及金朝对东北地区开发所做的贡献。为此,写了这篇拙作,可谓空谷足音、抛砖引玉,定有不妥之处,请专家,同行们斧正。我国常平仓,始于西汉宣帝时期。“……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众所周知,金朝系女真人所建。女真人是历史上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金朝疆土自北南扩,步步逼至淮河,除占领辽的疆域外,还统治了大片北宋汉民居住区。因此,形成了女真人自己独特的社会组织——猛安谋克与路、府、州、县机构并存、两套经济体系的局面,所以,常平仓制度在全国的实施,不是一刀切、一个体制。金代常平仓,最早见于史书的为《金史》太宗本纪。天会三年(1125年)太宗诏曰:“今有大年,无储蓄则何以备饥馑,其令牛一具赋粟一石,每谋克为一廪贮之。”《金史·食货志》也载:“天会三年,太宗以岁稔,官无储积,无以备饥馑,诏令一耒赋粟一石,每谋克别为一廪贮之”。此时是灭辽之末征宋之始,全国举足南进,无力储粮。为避免猛安谋克灾年不能自救,先令谋克建仓储粮。更重要的是,猛安谋克是金朝军队的主力,开往前线者的武器粮食都是自备。“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孛堇徵兵,凡步骑之仗粮皆备焉”世宗统治期间,在全国广建常平仓。但始建常平仓的时间,史书记载不一。大定十年(1170)十月,世宗责户部“……又随处时有赈济,往往近地无粮,取于它处,往返既远,人愈难之。何为不随处起仓,年丰则多籴以备赈赡,设有缓急,……。”金代全面实行常平仓制,并卓有成效的,应当首推金章宗。章宗1190年登基,同年八月就“诏设常平仓”。设仓的原则是,府、州、县、设,但不是每个县都设,府、州所在地周围六十里以内的县,可就府仓、州仓,六十里以外的可特置,但有旧仓的可启用,否则可创建。河南、陕西屯田军贮粮之县,不在建仓之列。猛安谋克也不都设常平仓。明昌四年(1193),尚书省奏:“今上京、蒲与、速濒、曷懒、胡里改等路,猛安谋克民户计一十七万六千有余,每岁收粟二十万五千余石,所支者六万六千余石,总其数二百四十七万六千余石。臣认为此地收多支少,遇灾足以赈济,似不必置。遂止。”由于章宗重视常平仓,所以常产仓在全国迅速发展,陆续建立。明昌五年(1194年),尚书省奏:“天下常平仓总五百一十九处,见积粟三千七百八十六万三千余石,可备官兵五年之食,米八百一十余万石,可备四年之用。”自章宋至金代末期,常平仓仍然起一定作用,但已随着社会衰落而逐渐走下坡路。金代还有专用的常平仓——河仓。如武强、会川、清也、南皮等地均设河仓。顾名思义,河仓设在河的沿岸,主要备河患。二“诸仓”具体工作人员猛安谋克同地方府、州、县的行政设置不同,因而二者的常平仓也有差异。从建国初期到世宗时期,谋克的常平仓由谋克管理。世宗“诏诸猛安不经迁移者,征牛具税粟,就命谋克,监其仓,亏损则坐之。”常平仓具体工作人员的设置,不见史书记载。参照国仓条,可略见一斑。《金史·百官志》载:“诸仓,使正八品,副使,正九品,掌仓廪蓄积受纳租税、支给禄廪之事。攒典掌收支文历、行置案牍。岁收一万石以上设二人。仓子,掌斛斗盘量,出纳看守之事。”南京诸仓监支纳官,草场监支纳官,正八品。由此推测,常平仓具体工作人员最少二至三人,使或监一人,正八品,下设二人,一人管账本案簿,一人管出入称量杂事。各仓人员设置不完全相同,依各仓储粮多少而定。其人选是六十岁以下廉干者充之。“金代农作物种类主要有粟、麦、豆、稻、荞麦、稗等,而以粟、麦为主,稻次之。”(三)猛安谋克粮道猛安谋克仓廪,同府州县常平仓储粮来源的主渠道不同。猛安谋克粮仓主要来源于牛头税。牛头税既牛具税,它是猛安谋克部民所输之税。牛头税,是三头牛为一具,民口二十五人受田四顷四亩有余,岁输粟大约不过一石,官民占田最多不得超过四十具。牛头税在太宗天会三年(1125年)时,每具赋粟一石。天会四年(1126年)太宋将内地诸路猛安谋克一具,定为赋粟五斗。世宗时期地方有变化。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诏臣属曰:“比闻今岁山西丰稔,所获可支三年。此间地一岁所获不能支半岁,而又牛头税粟,每牛一头止令输三斗,又多逋悬,此皆递互隐匿所致,当今尽实输之。”“和籴”也是猛安谋克粮仓来源的一部分,但为数很少。大定十八年(1178年),世宗命泰州所管诸猛安、西北路招讨司所管奚猛安等处,遇丰年多和籴。猛安谋克粮仓储粮,主要用于灾年内部自救。如遇风、水、旱、虫等灾,取粮赈之。世宗曾对良弼说:“猛安谋克牛头税粟,本备凶年,风水旱乏粮处,就赈给之。”其实,猛安谋克在太宗令建仓之前,已有相互救济的范例。天会元年(1123年),太宗“诏诸猛安赋米,给户口在内地匮乏者。”内地是就相对边远地区而言,女真族建国前处于边远地区,太宗是从这个地理位置角度提出的。户口在内地者,我认为,一部分可能是金军南下时,被安置在某块土地上的部分猛安谋克,由于不习惯当地生活而返回故里的;另一部分可能是命其迁移的猛安谋克,户口已迁而人犹在的。显然,这是猛安内部和猛安之间的相互援助。猛安谋克粮仓储粮的一小部分,用于支付猛安谋克薪俸。“大定二十年(1180年),诏猛安谋克俸给,令运司折支银绢。省臣议:若估粟折支,各路运司储积多寡不均,宜令依旧支请牛头税粟。如遇凶年,尽贷于民,其俸则于钱多的路府支放,钱少则支银绢,亦未晚也。从之。”府、州、县的常平仓储粮,来自正常的租租之外。《金史·食货志》日:“金制官地输租,私田输税,租之制不传,大率分田之等为九,而差次之。夏税,亩取三合,秋税亩取五升,又纳秸一束,束十有五斤。“每年国家除了缴纳上述租税之外,还要向百性”和籴”,入常平仓。世宗谕部下“朕谓积贮为国本,当修仓廪,以广和籴。”和籴的粮食也称为“余粟”,侍御史国掴奴言:“(高)汝砺所籴足给岁支,民既于租赋之外转挽而来……。”收“余粮”,入常平仓,也称为“收粜”,每年依常平仓条理收籴”。和籴采取自愿的原则,但在实行中则带有强制性,有的地方甚至以分配的形式和籴。世宗在大定五年(1165),责备州县和籴,“毋得抑配百姓”。按规定,和籴是有价的。大定年间(1161——1189),丰年曾市价十之二以籴,灾年减市价十之一以粜。假如以市价每斤1角计算,和籴收一斤则要付1.2角,灾年籴出,每斤价格应是0.9角。当然,丰年与灾年粮食的市价不可能一成不变。基本规律是丰年价格偏高,灾年低,增损以当年市价为依据。章宗时期,价格有所变动,他赞成省臣的中都路年谷不熟,依常平法减其价三之一以粜的建议。还以市价每斤1角计算,每斤粮粜价则是0.6角左右。似乎价格偏低,优惠百姓,但也不能排除,当地当年粮的市价过高,减去三分之一,和往年价格大致相同的可能。和籴时,官府设收籴处。私人卖粮不送于官处,而卖给私贩者,宣宗定为杖百,或定以徒刑,直至没物罢官。和籴是常平仓储粮的主要渠道,但入常平仓不是和籴的唯一目的。和籴之粮用途较广,用于军需,也输入国库。世宗向“山东东西路收籴军粮”,又以“国家经费甚大,向令山东和籴。”必须指出,“纳粟补官”与“和籴”不是一回事,可以相提并论,但不能混为一谈。从纳粮的对象来看,和籴不分贫富,而纳粟补官之家,都是富贵大家,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和籴带有强制性,纳粟补官大多出于自愿(其中少数受官府检查所至)。和籴只付款,而纳粟补官,根据纳粟人的年龄和纳粟多少,给相应的官位(与在职官有别)。和籴与纳粟补官之粮用途都很广泛,但产生的影响却大相径庭。和籴对于穷人来说,是一大难关,名为和籴,实为剥夺,穷人变得更穷。纳粟补官者,将剥削来的粮食,化为升官的台阶,使其势力增大,又有一定的权威性,就更肆无忌惮、变本加厉地进行剥削了。府州县常平仓储粮直接用途大致有三:一是直接投放市场,称为“粜粮”,以缓解灾情,调解粮价;二是对受灾的地区实行赈贷。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有偿还能力的,但暂时有困难,实行赈贷;三是赈济,分两个类型,一类是两年连遭灾害的,第一年给予赈贷,第二年给予赈济;二类是无依靠、无家产、无偿还能力的,受灾就实行无代价的赈济。实行赈贷赈济,章宗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继位不久,“诏有司,今后诸处或有饥馑,令总管,节度使或提刑司先行赈贷或赈济,然后言上。”以避免上传下达的往返时间。此令执行一年左右,就出现了偏差。明昌二年(1191)二月,章宗下了一道与此令相反的诏书:“自今以后,凡报水旱灾伤者,派官实地考查核实,然后申报所属州府,移报提刑司。”以防止弄虚作假。之所以出现如此情况,是因为有人对提刑司提出了疑议。明昌三年,一些宰臣提出罢提刑司,章宗不许。事隔不久,章宗对提刑司就提出了批评。同年三月,诏诸路提刑司入见,询问各自职事,并告诫说:“朕特设提刑司,本欲安民,于今五年,效犹未著。盖多不识本职之体,而徒事细碎,以致州县例皆畏缩而不敢行事。乃者山东民艰于食,尝遣使赈济,盖卿等不职,故至于此。既往之失,其思悛改。”总之,金代常平仓分为两个体系,即府州县常平仓与猛安谋克的仓廪。二者之间有三点不同:一是府州县的常平仓与国库截然分开,而猛安谋克仓廪则是合二为一,因以灾年自救、互助为主,发放薪俸只占一小部分,仍不失其常平仓性质,故列为常平仓;二是府州县常平仓主要来源于“和籴”,而猛安谋克仓廪虽然从“和籴”中获得一些,但主要来自于“牛头税”;三是府州县常平仓储粮用途广,而猛安谋克仓廪储粮,主要用于内部使用和猛安谋克之间的互相援助,国家直接征调使用的很少。(四)常平仓大量储粮的重要性纵观金代常平仓发展全过程,太宗时期为常平仓的初建阶段,世宗时期为常平仓的发展时期,章宗在位二十年,是常平仓的昌盛时期,自章宗以后逐渐衰落了。当然,我们不能将各个时期截然分开,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但它的衰落,也是各个时期蕴藏危机的必然结果。常平仓是金代社会文明的象征、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章宗统治下的金朝,堪称“宇内小康”,常平仓则是“宇内小康”的具体体现。常平仓在金代社会的社会经济领域里和政治统治中,都起了非同小可的作用。无可非议,常平仓在金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这是常平仓的主流。府州县常平仓的粮食来源是丰年和籴,和籴将“余粟”零收整存,为国家积累财富,避免了浪费。同时,保护了农户的利益和多产粮的积极性。正因为广建常平仓,大量储粮,才使皇帝在灾害三年,能宽宏大量地实行减免租税的记载。翻开《金史》,有关农业部分,几乎随处可见世宗、章宗减免租税的记载。大定二十六年(1086年)免遭旱水灾的二十一万顷地的四一九万余石粮。二十九年(1089年)世宗又赦民租十之一。章宗在泰和八年(1208年)的一年中,既减河东河北大名等五路夏税之半,又免河南、山东、陕西六路夏税。对于受灾有困难的,暂时纳不起租税的,实行缓征政策。明昌三年(1192年)下谕尚书省:“去岁山东、河北被灾伤处所阁租税及借贷钱粟,若便征之,恐贫民未苏,俟丰收日以分数带征可也。”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金代常平仓也是如此。首先,它体现了民族压迫,即女真族对汉族和其它民族的压迫。从常平仓储粮的来源看,猛安谋克(大多数为女真族)粮仓,主要来自牛头税,一具受田四顷四亩之多,只收粟不过一石。而隶属府州县的汉族等,除了夏税亩交三合,秋税亩取五升之外,还要向常平仓“和籴”。再从府州县常平仓储粮的去向看,除了用于各种灾害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用于赈济猛安谋克。仅大定九年(1169年),世宗先后两次向猛安谋克粜粮。三月“以大名路诸猛安民户艰食,遣使发仓减价出之。”为什么金代常平仓如此发达?首先,常平仓的建立是金代重视农业的结果。农业的好与坏,是常平仓建立、存在和发展的根本。金朝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农业发展的措施:供给贫困户耕牛、农具,对耕种荒地、贫脊地者,实行减免租税,还设提刑司督察各地农业,派劝农官实地查访,对于弃田致使土地荒芜者,给以处罚等等。由于采取了上述保护农业措施,使金朝疆域内耕地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