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史地理志》南照顾部州大辽国考_第1页
辽《金史地理志》南照顾部州大辽国考_第2页
辽《金史地理志》南照顾部州大辽国考_第3页
辽《金史地理志》南照顾部州大辽国考_第4页
辽《金史地理志》南照顾部州大辽国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金史地理志》南照顾部州大辽国考

一、撒里比部落三石烈由于编年史是“南部省辽国”,盖辽人嫉妒佛教。佛书云:大海之内,凡有四洲,中国与四夷,特南部一洲耳。在须弥山南。(见《大唐西域记一》及庄季裕《鸡肋篇上》、周密《齐东野语五》,三长善月条)旧出土重熙四年(1035年)《张哥墓志》曰:“南赡部州大契丹国”(罗福颐《辽文续拾补遗》),新出土乾统七年(1107年)《释迦佛生天舍利塔铭》,题“南赡部州大辽国”(见《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8期),皆是类也。“州”同“洲”。孝忠自言系撒里比部落奚王府东太师所管刺史位烈虎衙内之孙,铁林军厢主之男,官乾宁军火师静江军节度使。与《辽史》著有传记之萧孝穆(卷81)弟孝忠,绝非一人。彼之萧孝忠,尚圣宗第三女越国公主槊古,拜驸马都尉,历任东京留守、北府宰相、北院枢密使,以重熙十二年(1043年)七月丙寅朔日卒,十月己亥追赠大丞相晋国王及楚国王(《辽史·兴宗纪二》、《公主表》及本传)。贵极人臣,两者自无共同处。撒里比部落,乃圣宗所置三十四部内遥里部三石烈之一,而奚五部,其一即遥里部。石烈,先为氏族组织,后为行政区划,相当于汉制之县。遥里部,其兵隶东北路统军司(《兵卫志中》),其人则散居潭、利二州之间(《营卫志下》)。潭州本龙山县,遗址在今辽宁省喀左县南公营子村;利州本阜俗县,遗址在今同省同县东大土城。在辽并属中京道大定府。胡僧山有大小,并在锦州(今辽宁省锦州市)界内(见《地理志三》)。据此志,撒里比部落实已延展其居民于锦州境矣。奚王府东太师者,奚有东西之别,北面军官中有东都省太师、西都省太师,分掌东西都省军马之政(《百官志二》)。东太师即东都省太师之略。遥里部等必与伯德部相类似,皆有太师、太保之设置,而史文失载,耑赖此志以知之。烈虎衙内,其人则不详。《金史·地理志上》北京路三韩县下云“有烈虎等五猛安”。金以命名猛安之烈虎,必导源于辽以命名衙内之烈虎,殆一地名也。《辽史》但列名铁林军于北面军内,并言设详稳官(《百官志二》),萧阳阿曾历是职(见本传)。又以知统和七年(987年)正月癸卯,攻易州,宋兵出遂城来援,遣铁林军击之,擒其指挥使五人(《圣宗纪三》)据《宋会要》(辑稿)卷5257蕃夷卷1页5上,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六月二十五日,命诸将分兵攻城,契丹铁林都指挥使、左厢主李札、卢存以部下来降。又页23上,至道元年(995年)四月,虏数千骑寇雄州,为何承矩所败,枭其铁林大将一人。又页25上,咸平二年(999年)十一月,北面王显言:前军与契丹遇,大破之,戮二万余人,获其伪命大王统军铁林相公等十五人首级,得伪印二组。范镇《东斋纪事》称:“西边呼铁鹞子为铁林骑,盖劲旅也。”(用《类说》卷22所引者)此殆对铁林军之唯一解释。铁林骑,铁林军之骑,言其以骑射组成之劲旅也。乾宁军,太宗时没。晋叛命,会同元年(938年)三月,勅虎官杨覃赴乾宁军,为沧州节度使田武名所围(《高模翰传》)。萧姓出任静江军节度使者,计萧陶苏斡(《道宗纪二》,在咸雍七年三月己酉)、萧雅哥(《道宗纪四》,大安二年四月癸丑)、萧挞不也(《天祚纪一》、《契丹国志·天祚纪上》,天庆四年十月壬寅)、萧滴冽(本传,重熙六年)、萧习烈(《契丹国志·天祚纪上》,天庆八年),唯不见名孝忠者。史别有萧克忠(《圣宗纪七》)、萧怀忠(《公主表》),事迹均与志文不相协合。孝忠第二夫人称南大王帐下女。南大王,即南院大王。任南院大王者,并耶律氏玄祖、懿祖之后嗣。孝忠第四嫔称东刺史位女涞水郡夫人。东刺史,乃东部奚刺史之略。涞水郡夫人云者,但凡耶律氏,无不如是封赠焉(元初,耶律楚材尚自署涞水郡人)。二、金朝张会宁府京邑之书金人诗词多言天东。蔡松年《韩侯晁仲许送名酒渴心生尘以诗促之》云:“天东四月看如许”(《中州集》卷1)。同人《石州慢词》:“天东今日枕书”。《水龙吟词》:“我走天东万里”。魏道明注:“天东,指上京。”《浣溪沙词》:“暮春初见柳梢黄,绿阴空忆送春忙。”魏注:“言暮春三月中州已送春而天东地寒,柳色才黄也”。《雨中花词》:“吾老矣,不堪冰雪换此萧闲。”魏注:“公将有天东之行,其地酷寒,故云我已老矣,不堪朔漠冰雪之地,换此雅集闲散之趣。”(俱见《明秀集》卷2、卷3)魏于此数处,亦解上京为天东。盖彼时金以发祥地上京会宁府为京邑,而松年奉职于此,故诗词及之。然天东不全指上京,魏注微误。(一)松年子珪作《医巫闾诗》:“幽州北镇高且雄,倚天万仞蟠天东。”(《中州集》卷1)此以医巫闾山蜿蜒处为天东,其实,辽西地也。(二)赵秉文《连云岛望海诗》:“壮观天东第一游,晓披绝岛寄冥搜。烟中熊岳随潮没,天际辽江入海流。地绝四维那辨树,风来万里忽通舟。我从析木西南境,回望中原四百州。”(《滏水集》卷7)此天东,辽东半岛也。连云岛在盖县西150里。岛上有关。熊岳,山名。《辽史·地理志二》:熊岳县西至海15里。傍海有熊岳山。《遗山先生集·王黄华墓碑》(卷16)铭词有“摧熊嶽兮天之东”王黄华,王庭筠别号。庭筠,熊嶽人。熊嶽,熊岳异书。辽江,辽河别称。析木,县名,今辽宁海城县东南40里析木城是其旧址。(三)秉文《东京见梅诗》:“二月天东冻未苏,梅花市骨也清癯。”东京,今辽宁辽阳也。(四)同人《龙山怪松诗》:“天东稍喜无碑读,踏雪还来看怪松。”(并见《滏水集》卷8)龙山,县名,在金,属北京路大定府利州所治,遗址在今辽宁喀左县东大土城子。此天东,又居辽西之西矣。另有天北一词。蔡松年《千秋岁词》:“几窗黄菊媚,天北重阳早。”魏注:“天北,上京也。”(《明秀集》卷2)实际,天北但言天之北极,不专谓上京一城。赵秉文《长白山行》:“长白山雄天北极”(《滏水集》卷5),可以证明吾说矣。元遗山诋魏之注解蔡词,义有不通。王若虚《滹南诗话下》订误至八段之多(见《文集》卷40)。今于天东、天北二语,亦可见其忽琉处。庞铸《晚秋登城楼诗》:“天东归兴满,不为忆莼羹。”(《中州集》卷5)李献能《郏城秋夜怀李仁卿诗》:“坐久襟袖凉,皎月升天东。”(同书卷6)此天东,既非言上京,亦非言辽东与辽西,而为泛指天之东方耳。三、《通德年间赵子坚进献胶》曰《金史·地理志上》上京路下原注:“有锦云亭,有临漪亭,为笼鹰之所,在按出虎水侧。”上京路治会宁府,遗址为今黑龙江阿城县白城子,傍阿什河。阿什河,即此按出虎水。《世宗纪下》大定二十四年六月辛酉,“幸按出虎水临漪亭。”此上京之临漪亭也。蔡松年《雨中花词一送赵子坚再赴辽阳幕》:“香凝翠幕,月压溪楼,暮寒有酒如川。”魏道明注:“溪楼,言临漪亭。亭在城东,下浸渠水,甚壮丽也。”(《明秀集》卷1)蔡作此词,当在天德年间。赵子坚即赵松石。《中州集·张斛小传》摘其《赋临漪亭》之句:“雨声喧暮岛,水色借秋空。”刘瞻亦有《上已前后数日皆大雪新晴游临漪亭上诗》。三家所咏题之临漪亭,皆属之辽阳城东者。《金史·梁珫传》(卷131):“哀宗御临漪亭,召参政张天纲及蒲察官奴议事。官奴入见,珪等即从旁杀之……”此又归德府之临漪亭。凡水之微波曰漪。临漪亭者,临水构亭耳,故亭之名漪者,如是其多矣。四、冷山《冷山行》冷山以洪皓所居而著称。皓撰《松漠纪闻》,其续卷云:“冷山去燕山三千里,去金国所都二百余里,皆不毛之地。”此言里距不言方向,冷山所以难考者,以此也。但《三朝北盟会编》卷221引《洪皓行状》,既言“皓流递于冷山”。又言“云中至冷山行两月程,距虏都二百余里,地苦寒,四月草始生,八月而雪,土庐不满面,皆陈王悟室聚落,悟室使诲其子。”悟室,即兀室,又译谷神,为完颜希尹之女直语名。然仍不点明冷山在金国都一一虏都之方位。《行状》又云:“冷山,悟室聚落,北去莲花泺三十里。”又言:“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余里。”而《会编》卷99引虏《靖康皇记族陷》名冷山为“上京冷山”,与《纪闻续》冷山去金国都二百余里之记述为接近,即谓二者近二百余里,故将冷山附著于上京名下。考希尹父名欢都,欢都又为贤石鲁之孙,而劾孙之子,乃劾孙于景祖时居于安出虎水源胡凯山南。胡凯山者,所谓“和陵”之地是也。安出虎水,今黑龙江阿城县之阿什河,而阿城县之白城子,便系金之国都,后立为上京会宁府。考此阿什河发源于帽儿山,帽儿山必“和陵”所在地。帽儿山南,乃是欢都之初居,究非希尹之聚落。帽儿山南接吉林舒兰县,而此县之小城子为希尹家族墓葬区,有《希尹神道碑》矗立地表,为人所熟悉,又有《仪同三司代国公之墓碑》、《太子少傅之墓碑》等六碑,说者谓代国公为欢都,太子少傅为欢都次子而希尹之弟谋衍(参《吉林通志》卷120《金石志》),其说是矣。(近日更出土女真文、汉文合璧之《昭勇大将军同知雄州节度使》某人及妻乌古论氏合葬墓碑)。希尹死后葬地必距希尹生前居室不远,此可以情理推断者。小城子环周之山,东北有摩山(标高800公尺),东有老岭(标高1160公尺),东南有土山子(标高1326公尺),南有太平山(标高1326公尺)。四山中,土山子最近小城子,余暂拟定此土山子为洪皓所记之冷山。小城子傍近溪浪河(又名锡兰河),旧溪浪河卡伦以东有屯名莲花泡,未悉可当洪皓《行状》南距冷山三十里之莲花泺否(莲花泊屯以东有霍伦川,为此一带较大之水泊,亦有可能为古之莲花泺)?希尹有孙守道、守贞、守能,皆享盛名于当世,并各有专传(《金史》卷73及卷88)。《遗山集·闲闲公墓志》(卷17):“上书论宗室守贞可大用。”知识者阶级眼目中,守贞最投合心意。守贞又称永贞。永贞自号“冷岩”。《金史·孟奎传》(卷104):“平章政事完颜守贞礼接士大夫,在其门者,号‘冷岩十俊’,奎其一也。”周昂作《冷岩行》长诗,乃“赋冷岩相公所居”而作,原注:“冷岩,贤宰相宗室永贞自号。”诗中“冷岩”又作“冷山”。(《中州集》卷四)刘迎有《冷岩公柳溪诗》(同上),赵秉文有《冷山行》长诗(《滏水集》卷四),二诗皆投赠守贞之篇章,《冷山行》即《冷岩行》也。《遗山集·跋文献公张果老图诗》(卷13):“耆旧能谈相国贤,功名欲占冷岩前。”此冷岩,亦谓永贞焉。守贞以“冷岩”为别号而不号“冷山”者,取意典雅耳。冷岩,希尹旧居,永贞取为别号,聊以自慰,并远寄故乡之思而已。五、隆安张氏之内省近悉吉林市第五中学教员刘刚捐献堪称“国宝”之苏东坡《洞庭春色、山中松醪二赋》真迹于省博物馆,后有至元乙酉(二十二年,1285年)张孔孙题跋一则。为此,郑国同志撰写《元代吉林著名书画家张孔孙》一文(《博物馆研究》1983年1期15—17页),介绍孔孙事迹。孔孙,字梦符,《元史》有传(卷174)。称其先辽之乌若部,为金人所并,遂迁隆安。与孔孙自属“隆安”籍相符。孔孙事迹另见《世祖纪十二》、《成宗纪四》及《河渠志一》,著录其官集贤院及董修会通河之役。考孔孙之父名澄,字之纯,别字仲经,元好问《中州集》(卷8)有小传并选录其诗三首。好问又为澄撰《墓志铭》及《诗集序》,作《留别仲经诗》,极伸眷恋之情。更作《麻杜张诸人诗评》(俱见《遗山先生集》24、37、9、39各卷)。麻,谓麻革(字信之);杜,谓杜仁杰(字仲梁);张,则张仲经也。据称,澄本出辽东乌若族,金朝并乌若,迁之隆安,以世官统之。祖于正隆间居洺州,因家焉。又谓澄早孤,少日随官济南,从名士刘勋(字少宣)问学,游永宁及内乡之日,结交赵元(字宜之)、辛愿(字敬之)、刘昂霄(字景秀)、刘祖谦(字光甫)诸名士及麻、杜与好问等人。隆安张氏被推为“海内文章家”。仲经诗名甚籍,落笔不凡,但评者亦谓“守有余而攻伐不足,故胜负略相当”。金亡北渡,入东平严实幕府,为万户府参议,并兼训导实之诸子。旋受实命令,护理王若虚(字受之,即《滹南遗老集》之著作者)之丧还归故里。遗山又称仲经为龙江人(又作“龙山人”,“山”实“江”之讹)。龙江,黑龙江之略,又称混同江,实谓今之北流松花江与东流松花江西部一段流程。乌若,又作兀惹、乌舍、嗢热等,《五代史》称兀儿,金、元、明人称兀的改、乌底改、斡者、兀者、乌者、斡拙等,或于名后加“野人”两字,与所谓野人女真为同义语。《辽史·地理志三》(卷38)宾州下称:“统和十七年迁乌惹户,置刺史州于鸭子、混同二水之间,后升节度州,兵事隶黄龙府都部署司。”《圣宗纪六》(卷15)开泰元年八月,“铁骊那沙等送兀惹百余户至宾州。”《松漠纪闻》:“嗢热者国最小,不知其始所居,后为契丹徙置黄龙府南百余里,日宾州。州近混同江,即古之粟末河,黑水也。族多李姓。”许亢宗《宣和乙已奉使行程录》第三十五程“漫七离行六十里即古乌舍寨,寨枕混同江湄。”行程录有数点需略加解释。第一,兀惹人之新移地乃宾州,非黄龙府。宾州地约在今吉林农安县靠山屯乡新城大队广元店古城。漫七离,寨名,今靠山屯古城。而黄龙府金称隆州,元称隆安,即今吉林农安县。举府包州,则可曰隆安人;否则,本传及《中州集》皆微误。第二,兀惹人之被迁,在辽,不在金,两书亦误。第三,混同江别名黑龙江,简称黑水,谓松花江而言(一直倾泻入海),不谓今之黑龙江也。粟末河,松花江古称(粟末=松花)。第四,兀惹人迁入宾州者,究属少数,大量兀惹人依旧游猎于今依兰、同江等县以北、以南沿江之广阔森林地区与江心岛屿之上。澄、孔孙父子自称隆安人,旧籍也。自澄祖辈已移家于洺州,洺州实为彼父子之出生地。孔孙继父澄为东平路万户府议事官,但彼时掌东平之政者,已为严实之子忠范矣。考渤海大姓有六,曰高、曰张、曰杨、曰窦、曰乌、曰李。洪皓明言兀惹多李姓,金初闻人与皓结友者名李靖,其人当出乌惹。乌姓不问可知,为乌惹人。《辽史》数记兀惹酋长乌昭庆(“庆”或作“度”),又有兀惹长武周。武又乌之同音字。乌惹张氏著姓之始不可考。检《北史·室韦传》(卷94):武定二年四月,“始遣使张乌豆伐等献其方物。”(《魏书》同传[卷100]所记全同,但“乌”误“焉”字)余意张乌豆伐名为室韦人,实则乌惹人也;否则,源于乌丸矣。乌丸人汉姓曰张。其余,杨、窦二姓来历不明。高姓必因于高句丽,渤海高姓,有至辽而改为张氏者(请参考《金史》卷85《张浩传》等)。渤海大姓既多乌惹人,则乌惹人在其国内比例之大,从可知矣。六、胡里改不属于女真之“质”《金史·乌春传》言世祖欲以婚姻结乌春欢心而乌春不欲,笑曰“狗彘之子同处,岂能生育。胡里改与女真岂可为亲也?”此金建国以前事,而胡里改非女真人,且卑视女真,至以“狗彘”嘲骂之。《世宗纪下》大定二十六年(1166年)六月癸亥纪事,帝为迁徙速频、胡里改世袭谋克(犹言速频、胡里改两水流域之世袭谋克)于上京,因而与尚书省之言:其人皆勇悍,昔世祖与之邻,苦战累年,仅能克复。其后乍服乍叛,至穆宗时始服声“教。……”故知金初胡里改并不包括入女真之内,而当时之女真,不过“徒单部十四部为一,乌古论部十四部为一,蒲察部七部为一,凡三十五部,完颜部十二为一”总四十七部而已,而完颜十二部与此徒单等三十五部互为婚姻,此发生婚姻关系之四十七部,乃为最初之女真人,(无名氏《北风扬沙录》则称女真有七十二部落)。同书《夹谷清臣传》:胡里改路桓笃人也。明昌二年,拜尚书左丞。顷之,进平章政事,封芮国公,赐同本朝人。所谓“赐同本朝人”,即赐同女真人。表明迟至金之中晚叶,胡里改尚不被计入女真人之内。传文又言:清臣省母还朝,章宗问:“胡里改风俗如何”?清臣对:“视旧则稍知礼貌而勇劲不及矣。”此无异谓胡里改向以勇悍著闻,少封建礼貌,而有“礼貌”之女真人,则又少“勇劲”之风俗。可知,此时胡里改仍不包括在女真之内,而夹谷(又作加古)、桓笃(又作温都、温敦)为胡里改之姓氏,非女真之姓氏。《完颜伯嘉传》记“赐西京副统程元朝,胡里改设军民万户府而属之合兰府水达达等路(此路有五军民万户府,胡里改其一也)。“其居民皆水达达、女真之人,……”(《元史·地理志二》)有水达达,有女真之人,亦说明居民不尽皆女真也,而所谓水达达,又必包括胡里改万户府之部分人众在内无疑。七、“蒲阳温”及“周延甲”之朝“国家”满族行分家子与未分家子制度,女真亦然。女真未分家子曰蒲阳温。《金史·世纪》(卷1):“生女真之俗,生子年长即异居。景祖九子,元配唐括氏生劾者,次世祖,次劾孙,次肃宗,次穆宗。及当异居,景祖曰:‘劾者柔和,可治家务。劾里钵有器量智识,何事不成?劾孙亦柔善人耳。’乃命劾者与世祖同居,劾孙与肃宗同居。景祖卒,世祖继之。世祖卒,肃宗继之。肃宗卒,穆宗继之。穆宗复传世祖之子,至于太祖,竟登大位焉。”案:此事复见于《撒改传》(卷70):“……及诸子长,国俗当异居,而命劾者与世祖世同邸,劾者专治家务,世祖主外事。”景祖名乌古迺,世祖即劾里钵,肃宗名颇刺淑,穆宗名盈歌,太祖即阿骨打。撒改,劾者之子。“异居”、“异宫室”为同义语。《始祖以下诸子传》(卷65),记昭祖(石鲁)威顺皇后徒单氏,生景祖及乌古出。乌古出悖逆而母与兄欲杀之,部人反对,怒曰:“此子性如此(谓酗酒残忍),在国俗当主父母之业,奈何杀之?”众反欲害景祖。所谓“主父母之业”,即父母在世时,与之同居止;父母殁世,承袭其最后之遗业。盈歌亦未分家子,称蒲阳温(见下文),理当与父母共处,其余,劾者等尽分家子也,两两同居。金开国前,完颜部首领兄终弟及;开国后,金之帝位兄弟相传(太祖、太宗),吾颇疑心,与是制度互相关系。幼子专名曰“蒲阳温”,见《语解·人事门》。《语解》之说,从《欢都传》(卷68)中来,传曰:“……乌春、窝谋罕据活刺浑水(今呼兰河),世祖既许之降,遂还军。于是骚腊孛堇、富者挞懒观胜负不助军,而骚腊、挞懒先曾与腊醅、麻产合,世祖欲因军还而遂灭之,驰马前进。挞懒者,贞惠皇后之弟也。欢都下马执辔而谏曰:‘独不念爱弟蒲阳温与弟妇乎?’世祖感其言遂止。蒲阳温者,汉语云幼弟也。世祖母弟中穆宗最少,故云然。”乌春、窝谋罕,夹谷氏阿跋斯水(今牡丹江上游)温都部人,腊醅、麻产,纥石烈氏活刺浑水阿邻乡人,四人皆与完颜氏为敌。贞惠皇后,盈歌之妻,乌古论氏,富者挞懒乃其弟,骚腊孛堇亦乌古论氏,为首领(孛堇)。欢都,完颜部人,与世祖同族,且居住邻接。蒲阳温一词,可与满语之Buya—un作比较。Buya乃“碎小”、“小气”与孺子之“孺”,而-un为附加成份,犹古语之“者”,今言之“的”。胙王元,本名常胜,特以宗峻末子、熙宗末弟被以“蒲阳温胙王元”之称号(见卷69本传)。蒲阳温又呼作“主家子”。宗美(本名胡里甲)称宗本(本名阿鲁)“正是太宗主家子”。盖宗本系太宗吴乞买嫡亲幼子,故以此名之。主家子者,主父母家业、最后承继父母遗产者(即最大分额之家产)。此种人虽未必即位为君,然在家族中地位尊崇,一向有权势,有威信。女真人“蒲阳温”制度与蒙古人盛行之“斡赤斤”制度极相类似。治金史者不可不比较之。蒲阳温制度沿袭至金中叶。《海陵诸子传》(卷82):柔妃唐括氏所出宿王矧思阿补,正隆元年四月生,小底东胜家保养之。三年正月五日薨。谏议杨伯雄入直禁中,与同直者相语,伯雄曰:“宿王之死,盖养于宫外,供护虽谨,不若父母膝下,岂国家风俗素尚如此。”或以此言告海陵,海陵怒,辩白说:“君父所为,岂得言风俗?”愚意,伯雄所言“风俗素尚”即分家子制度,矧思阿补以非“蒲阳温”而寄养宫外,不得在父母膝下,是分家子不必待及“年长”,亦可异居。海陵逞成风,摆“君父”架子,禁止臣下谈论“宫禁中事”而已。蒲阳温制度亦施行于某些汉官家庭。《赵隇传》(卷81)记隇卒后十余年,“隇子孙、司徒张通古子孙皆不肖淫荡,破赀产,卖田宅。世宗闻之,诏曰:‘自今官民祖先亡没,子孙不得分割居第,止以嫡幼主之,毋致鬻卖’。仍著于令。”嫡幼非谓嫡长幼弟,乃谓嫡母所生之幼子,亦即“蒲阳温”是也。世宗以命令形式,遍颁女真风俗于全金国矣。八、两张林金元之际山东有两张林,其一即张大刀,另一则益都张林也,而大刀亦益都人。读史者往往牵混,故稍事区别而分述之。《金史·蒙古纲传》(卷102):“是岁(兴定元年,1217年),益都桃林寨总领张林号‘张大刀’,据险为乱,自称安化军节度使。纲奏:‘林势甚张,乞遣河南马军千人,单州经略司以众接应。’左司郎中李蹊请令纲约燕宁同力殄灭,单州经略使完颜仲元分兵三千人同往。宰相以粮运不给,益都以东啸聚不止一张林,宜令纲设备御,俟来春议之。四年(1220年),张林侵掠东平,纲遣元帅右监军行枢密院事王庭玉讨之。至旧县,遇张林众万余人据岭为阵,庭玉督兵踰岭搏战。林众少却,且欲东走,庭玉踵击,大破之,杀数千人,生擒张林,获杂畜兵仗万计。招降虎窟诸寨,悉令归业。诏赐空名宣敕,听纲第功迁赏。遣枢密院令史刘颙涖杀张林于东平。张林乞贳死自效请曰:‘臣兄演在宋为统制,有众三千,驻即墨、莱阳之境,请以书召之,使转致诸贼之款密者,相为表里,然后以檄招益都张林,不从则合击之,山东不足平也。’所谓益都张林,即据府事逐田琢者也,事见《琢琢传》。纲以林策请于朝,枢密院请羁縻使之。制可,以为莱州兵马钤辖。久之,山东不能守,林乃降于宋云。”大刀张林事迹原原本本,如此而已。又《宣宗纪中》(卷15),兴定三年(1119年)十一月丁已:“泰安军副使张天翼为贼张林所执以归宋。”此系益都张林归宋时所作所为,与大刀张林无关。《田琢传》(卷120)言益都张林之缘起亦稍详。曰:“初,张林本益都府卒,有复立府事之功,遂为治中,而凶险不逞,耻出琢下。琢在山东,征求过当,颇失众心,林欲因众以去琢,未有间也。会于海、牟佐据莱州,琢遣林分兵讨之。林既得兵,伺琢出,即率众益都张林力量大于大刀张林,为乱时间亦长。《宣宗纪下》(卷16)及《王福传》均言福叛附于益都张林,或称“益都贼”张林,事在兴定四年(1220年)七月,《宣纪》同卷及《蒙古纲传》均言招降李全、严实及张林,事在元光二年(1223年)六月。《田琢传》更言,兴定二年(1218年)琢遣益中治中讨膠西李旺之事,此益都治中官,实为益都张林也。《遗山先生集·毕资伦神道碑》(卷30),称益都宣抚使田琢知公姓名,“署军中都统张林”。都统张林,即治中张林。《长春真人西游记》(上卷)己卯(1219年),成吉思汗派刘仲禄东迎丘长春,其时益都安抚司帅臣即此张林,主持府务。《元史·严实传》(卷148):庚辰(1220年)三月,金河南军攻彰德,守将单仲力不支,数求救。实请于主将张林,林逗留不行,实独以兵赴之,比至,而仲被擒。实知宋不足恃。此主将张林,亦谓益都张林也。似张林游离子宋、金之间,看风使舵,脚踩两只船,后投靠于蒙古。据《宋史·李全传》(卷476),嘉定十二年(己卯,1219年)六月,金元帅张林以青、莒、密、登、莱、潍、淄、滨、棣、宁海、济南十二州来归。秋,授林武翼大夫、京东安抚兼总管。(《齐东野语》[卷9]李全条,谓此事在嘉定十一年。明言:益都张林出降,遂并献济、莒、沧、滨、淄、密等凡二府九州四十县,降头目千人,战马千五百匹,中勇军十五万人。云云。《鹤林玉露》[人集卷5]:“有山东义士张林告淮阃曰:‘地归本朝,铜钱将安往?’此说侭是。余欲添二句云:‘人心归本朝,土地将安往?’”凡此并可参照。)张林名为益都主将,所辖土地实有山东之大部矣。林既归宋,与李全且攻蒙古纲所守东平之城南。十五年(壬午,1222年)林、全交恶,相攻,林乃决计附归蒙古。《元史·太祖纪》(卷1)辛巳(1221年)十一月,称宋京东安抚使(即《李全传》所称之京东安抚)张林以京东诸郡来降,以林为沧、景、滨、棣等州行都元帅。但《元名臣事略·木华黎事略》(卷1)系林之来降于此年之五月,云王(木华黎)在野狐岭,山东张林以所部诣军自归。原注引张匡衍撰《行录》:益都张琳遣其弟赍万物来降。王以琳为山东东路益都府沧、景、滨、棣等州行都元帅府事(史《木华黎传》略同)均较宋人纪事略早数月。其为益都张林,亦明白书之。“琳”又“林”之异体。但《太祖纪》二十一年(丙戌,1226年)九月下及《孛鲁传》(《元史》卷109)均记李全陷益都,执元帅张琳,送楚州,郡王带孙(木华黎弟)率兵围全于益都(带孙围李全,传文)乃系之于秋七月。《李全传》绝不见全执林及带孙围全于益都之事,但记国安用(即国用安)在楚州杀张林,时在宝庆三年(1227年)十月丙辰(初十日)。益都张林全部活动至此终结。张林既灭,严实乃据东平为霸一方,而以蒙古人为支柱。《元史·耶律忒末传》(卷193)有监军张林密构武仙之党及忒末子天佑会天泽兵杀林,事在丙戌、丁亥(1226—27年)之间。《世祖纪三》(卷6)至元二年(1265年)冬十月,有九、金朝张进军马克氏,金朝王德全,国朝三人所置,互相领左面铺装,互占干群《圣武亲征录》:中都既下,通州续降,惟张复、张ue84f柄、众哥等据守信安不下。沈乙庵先生(增植)校理此书,谓张复即高阳公张甫,众哥即河间公移剌众家奴,而于张ue84f柄则或以为沧海公张进。颜案:其说皆是矣。乃《金史》既据《宣宗实录》作九公传(卷118)矣,又于赞语中,言他书载沧海公张进,河间公移刺中哥、易水公张进等,必正大间(1224—31)继封者。作者已不明中哥即众家奴,亦即《亲征录》之众哥。而两张进实系一人,亦即《张甫传》元光二年(1223年)三月迁官元帅左监军之张进也,事迹略具于甫传。另据《元史·张柔传》(卷174)及《何伯祥传》(卷150),言进与固安(一作保定)王子昌连兵,为金保全孤城十数年,一军奋战,备尝艰辛。同书《张禧传》(卷165):父仁义,金末徙家益都。及太宗(窝阔台)下山东,仁义乃走信安。时燕蓟已下,独信安犹为金守。守信安踰十年,度不能支,乃与主将举城内附。此主将非他人,亦谓张进也。《杨杰只哥传》(卷152)以进之降在己丑岁(太宗元年,1229年),攻信安之主将系阿术鲁(又作阿术鲁拔都鲁,《元史》卷123有传,为探马赤军军帅之一人);三次往返劝降者,则杰只哥本人。然《张荣实传》(卷166)记进之降元在壬辰年(太宗四年,1232年),称进爵为“北平公”。荣实,乃进之嫡亲子,不当有误。传日:“张荣实,霸州保定人。父进,金季封北平公,守信安城。壬辰岁,率所部兵降,太宗命为征行万户。甲午(1234年,此年金亡),征河南,与金将国用安战徐州,死焉”。进死徐州,亦见诸《金史·国用安传》(卷117)。传称,阿术鲁遣信安张进等率兵入徐,欲图安用(国用安先名国安用),夺其军。安用惧,谋于徐州总帅王德全,劫杀张进及海州元帅田福等数百人。云云。金于霸州置信安军。信安出白沟河,距燕二百里而阻大泊(宋人本利用此塘泊以限契丹戎马之足),蒙古兵虽众虽勇,进不得利,退不得归,无所施其长技,而进等恃巨浸,坚守孤城,功不可泯,国亡始降,非得已也。阿术鲁既攻信安,而信安张进降后之必隶阿术鲁麾下,亦情理中事。二史言三张进,又皆守信安城,则舍沧海公张进外,必无第二人与第三人焉。然何以有“沧海”、“易水”、“北平”名号之殊,仍属疑窦。窃意,进守信安既久,封爵有所升进,亦意料中事。《金史》号称精审,底本既佳,纂修诸公又娴习一朝典故,于一张进尚且如此,信历史之不易成书也。张ue84f柄自是张进绰号。惟旧本《亲征录》“ue84f”又作“镬”字或“环”字。“环”不可通,以物体言之,“ue84f”字义长。波斯人刺失都丁著《史集》,其与《亲征录》相应章节作Jang—Kūktng。后一“K”字殆“b”字之舛。金末武夫多有绰号,郭十、《隋书》卷7《王元传》载历史上荒淫之君,金海陵帝应算一个。《金史》之《海陵纪》及《后妃》、《佞倖》、《叛臣》各传,似为专门记著其凶险、残虐与荒唐淫荡之事而写,尤以世上留传之《海陵王荒淫》话本,渲染特甚,借戒荒淫而传扬荒淫,文字之丑臭真不堪入目矣。然此非海陵真实之历史,或非海陵历史之主要方面。之所也若是者,众恶所归也。而众恶又皆世宗朝臣迎合新君诬毁旧主所招致。《贾益谦传》:益谦因辩护卫绍王行迹而辞及海陵帝。曰:“我闻海陵被弑而世宗立,大定三十年禁近能暴海陵蛰恶者,辄得美仕,故当时史官修实录多所附会。”此段文字从《中州集》益谦小传抄来,“多所附会”四字乃作“诬其淫毒狠鸷,遗臭无穷,自今观之,百可一信耶?”语句尤为真切,而小传又取资于元好问所撰《东平贾氏千秋录后记》(《遗山先生集》卷34)。蛰恶,谓阴私之事。修金史者有鉴于此,乃于“赞语”中发挥之:“……海陵之事,君子不无憾焉。夫正隆之为恶,暴其大者,斯亦足矣。中冓之丑,史不绝书,诚如益谦所言,则史亦可为取富贵之道乎?嘻,其甚矣!”世宗居于对立面,对海陵有所贬斥,纯出乎政治之需要。然分析世宗之言,其论海陵过恶,不过曰“专任独见,不谋臣下。”(《高衎传》卷90)曰:“任用阉寺”(《梁肃传》,卷89)。曰:“习学汉人风俗,是忘本也。”(《移刺子敬传》卷89)曰:“纯尚吏事”,“为人如虎”(《世宗纪》),不过一言其汲汲访贤,一言其威武严肃而已。世宗甚而称道海陵为“多能”(《胙王元传》卷69)。又曰:“海陵锐于求治,讲论每至夜分。”(《杨伯雄传》卷105)大奸大恶无论矣,上述之种种小缺欠,非但不为海陵之过错,反为海陵为政之精美处。一位励精图治、积极改革之帝王,竟被反对者诬蔑为专事淫乱、凶残刁狠之恶棍、歹徒与暴君。历史之不公允,记录之不尽可信,足以见矣。金朝一代之中央集权化与封建制度化(所谓“习学汉人风俗”,不过如此而已),起始于熙宗而成功于海陵。海陵之历史作用远远大于世宗,而世宗实属一开历史倒车之反面人物,所谓“小尧舜”时代,不过旧史书颂扬其表面之平静与暂且之安稳而已。不以成败论英雄,当替海陵帝之历史地位,进行申辩与控诉。十蒙古医生行动之成果—一、蒙古医生久居北京之人,皆知“蒙古医生”为一骂人语,用以嘲讽鲁莽灭裂之低能医生。然此非蒙古医生之本来涵义与本来面目。蒙古医生,原以治疗跌打损伤及特殊接骨法(如柳枝接骨),享盛名于世,具有特殊效验,此无它,长期磨练之结果也,优秀文化传统之继承也。牧人与风寒拼搏,与牲畜为伍,技术之精湛源于生活、生产之实践,自然之理,无它奥妙也。清代,蒙吉医生不无饱学之士。凡按蒙吉医术治疗疾病者,乃专门授与“蒙古医生”之号,荣耀莫比。然有此称誉者,不必尽属蒙古人也。礼亲王昭琏著《啸亭杂录续录》(卷1)蒙古医士一条称道:定制:选上三旗士卒之明正骨法者,每旗十人,隶上驷院,名“蒙古医士”。凡禁廷执事人有跌损者,咸命其医治,限以口期报愈,愈期则惩治焉。齐息园侍郎坠马伤首,脑涔涔然,蒙古医士尝以牛脬蒙其首以治之,其创立愈。故时有秘方,能立奏效,非岐黄家所能及者。近最著名,有觉罗伊桑阿者,以正骨起家,至于钜富。授其徒法,先将笔管戕削数段,令徒包纸摩挲,皆使其节合接如未破者,然后如法接骨,,皆奏效焉。上三旗谓八旗中皇帝自领之镶黄、正白、正黄三旗。上驷院属内务府,为一管理御马之机构。康熙年间定例:蒙古医人缺,行八旗选取,送院题补。乾隆十一年奏准:于蒙古医生内,拣选医道优长、堪充教习者,授为蒙古医生头目二人,给予八品虚衔顶戴,令其教习蒙古医生,仍食原饷。四十五年,增为蒙古医生头目人(分见《大清会典事例》卷1170及卷1176)。齐息园即兵部侍郎齐召南,《水道提纲》一书之作者。牛脬,牛膀胱也。伊桑阿以觉罗籍而为蒙古医生。画家张祥河亦有《关陇舆中偶忆编先文敏公折臂诗跋》一文,载:公供奉行营时,坠马断臂,上命蒙古医急治。其法先裹以冰,初不知痛楚,割开敷药,旋以热手裹暖,三日不寐,则气血流而不滞,碎骨复完。数十日后,复能作书……文敏公,乃书法家张照之谥(乾隆皇帝作字,多由照代笔)。裹冰,相当于今日之麻醉法。三日不寐,亦未必需要;但令碎骨复完,不可谓非神奇之术。张照此诗册,日后金兆蕃所亲见。金有《题张文敏诗册诗》并诗注:“文敏坠马伤臂,张南华问疾,投以四律,文敏臂创愈后,酬以五古一篇。此其墨迹,后为温和所藏。”诗云:“……矍铄志未衰,振策长揪走。一为的卢踊,几作新丰叟。国工来视疾,眷怀廑我后。护以冰囊严,煦之羊腹剖。此术擅今时,岂知传已久。中秘得禁方,不坏自真手。……”(见《安乐乡人七十后诗》)。张南华乃张鹏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