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来膦酸输注次数与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相关性研究_第1页
唑来膦酸输注次数与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相关性研究_第2页
唑来膦酸输注次数与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相关性研究_第3页
唑来膦酸输注次数与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相关性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唑来膦酸输注次数与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相关性研究

双醇酸盐(bipshonata)也被开发为抗代谢性骨病的药物。这是一种30年前开发的抗代谢性骨病药物。它可以与特定骨细胞结合,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抑制骨吸收,改善骨质疏松症状,降低骨折风险。1数据和方法1.1选择病例的基准1.1.1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2017年颁布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1.1.2不同性别患者的临床症状(1)符合原发性骨质疏松诊断标准;(2)绝经后妇女或年龄≥60岁以上;(3)有腰背痛或骨痛等临床症状者;(4)自愿参加本研究。1.1.3骨髓炎的治疗(1)合并其他严重影响骨代谢疾病者,如甲状旁腺功能异常、严重消化系统疾病、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肾功能衰竭、骨肿瘤等;(2)对此药或其他双膦酸类药物过敏反应者;(3)近半年内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BPs、降钙素或长期激素治疗等;(4)低钙血症未纠正者;(5)无法配合随访者;(6)精神疾患者。1.2后女性体质松茸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纳入2012年6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脊柱骨科住院期间连续应用唑来膦酸治疗的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5年内共有256名患者接受了唑来膦酸的治疗,年龄51~83岁,平均(68.4±7.8)岁,平均身高(152.6±6.5)cm,平均体重(55.6±9.8)kg,平均BMI(23.89±3.94)kg/m1.3口服碳酸钙d给药途径及方法:所有患者均应用唑来膦酸注射液(密固达,诺华制药有限公司),规格为(100mL:5mg)/瓶(唑来膦酸注射液为100mL水剂,其中含唑来膦酸5mg),通过输液管以恒定速度滴注,滴注时间不得少于15min,给药前静滴0.9%生理盐水注射液1000mL进行充分的水化,鼓励患者大量饮水,量以>1000mL为宜,以降低药物副反应,每年1次,连续使用5年。用药前后均予口服碳酸钙D3(钙尔奇,惠氏制药有限公司)600mg/d,活性维生素D(罗盖全,罗氏公司)0.5μg/d,口服药物持续5年。观察随访所有患者至第5年。1.4观察指标1.4.1术后疼痛评分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s,VAS)对患者骨疼痛程度进行测量评价,VAS疼痛评分标准(0~10):0分:无痛;1~3分:有轻微的疼痛,但不影响睡眠及日常工作、生活,患者能忍受;4~6分:疼痛并影响睡眠,患者尚能忍受;7~10分:疼痛强烈,患者难以忍受。所有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用药前及每次随访后分别进行VAS评分,得出疼痛的分值。治疗后评分:评分减少≥3分为效果显著,评分减少1~2分为有效,减少<1分甚至出现增加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1.4.2治疗前后各维度得评分及心理总评分此量表为减少受访者的负担,同时达到最低标准的精度,以便进行多个健康方面的比较。患者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及完成日常生活的能力进行填写,最终计算出每位患者治疗前后各维度得分值及生理总评分(physicalcomponentsummary,PCS)和心理总评分(mentalcomponentsummary,MCS),比较治疗前后的随访各时间点PCS、MCS的差异。1.4.3观察新骨折的情况1.4.4骨密度检测DXA: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生产的DiscoveryDXA骨密度仪测定,其变异系数<0.4%,所有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每次治疗后1年进行骨密度检测。测定部位:均检测L1.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并记录输注唑来膦酸过程中有无发烧、肌肉痛、骨关节痛、头痛、流感样症状、恶心、呕吐、乏力、腹泻、腹痛及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持续时间等。1.6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值用ue0af±s形式表示。均数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应用ue15e2结果2.1治疗前后指数变化5年内共有256例患者接受了唑来膦酸的注射,所有患者经治疗后VAS疼痛指数均得到改善,较前一时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治疗第2年后差异更加显著,见表1。经治疗后各时期SF-12量表PCS和MCS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见表2、3。2.2新伤口连续5年随访期间新发骨折共17例(6.6%),分别为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11例(64.7%)(T2.3骨密度的变化256例患者治疗前后每年随访的腰椎及髋部骨密度变化情况见表4、5。治疗后3年内的各个时间点的左侧股骨颈、L2.4治疗前后血糖及心肌痛状的变化见表1,2第1次输注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6.3%。用药后常见的症状依次为:发热41例(43.2%),肌痛12例(12.6%),流感样症状(包括头痛、乏力、流涕、咳嗽)6例(6.3%),恶心、呕吐及腹部不适4例(4.2%),未出现肝、肾功损害及心律失常、注射局部红肿痛等不良反应。80%发热出现在治疗当天,最高体温39.3℃,平均体温(38.7±0.6)℃,所有发热患者口服布洛芬后多于发热后1~2d天体温恢复正常。肌痛多在输注后1~2d内发生,给予葡萄糖酸钙静脉推注可明显改善。其余不适经对症处理后2~3d后可逐渐恢复正常。第2次输注后出现发热13例(13.7%),肌痛2例(2.1%),恶心、呕吐3例(3.2%)。第3次输注后出现发热6例(6.3%),第4、5次输注后未出现不良反应。3骨密度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骨质疏松症患者往往因腰背或周身骨骼疼痛而前来就诊,骨痛或周身疼痛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症状,骨吸收增加,骨含量减少是疼痛的主要原因。低骨密度是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重要预测因子,高龄、低收入阶层、缺乏运动、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绝经年限、骨折史等与骨密度降低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连续3年使用唑来膦酸后的腰椎及髋部的骨密度均较前一时期显著提高(P<0.05),且这种改变随着唑来膦酸的使用次数的增加而递增。连续治疗2年后,患者的骨密度均较前有质的飞跃,骨密度接近低骨量水平,处在骨质疏松边缘,在腰椎骨密度尤其明显。连续治疗3年后,骨密度较前继续升高,参照腰椎骨密度值,平均处在低骨量阶段,提示骨密度的改变主要从使用唑来膦酸后第2年开始,且在第3年的变化更加显著。使用唑来膦酸后的第4年,骨密度较前一时期有缓慢下降的趋势,并非持续上升,这可能由于患者年龄继续增长,骨质疏松的进程持续推进导致。骨质疏松症及脆性骨折发生后使得患者运动功能和灵活性变差,伴发的骨骼疼痛使其日常活动范围减小,这些往往导致患者感到孤立,生活质量下降,抑郁症的发生也常始于骨质疏松症患者唑来膦酸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广泛的耐受性。用药后常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肌痛、流感样症状、恶心、呕吐及腹部不适等。本研究中第1次输注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6.3%,大部分为发热,给予解热镇痛药口服后多数患者于发热后1~2d体温恢复正常;部分患者输注后出现肌痛,临床中发现用药前、后预防性注射葡萄糖酸钙可明显减少肌痛的发生率。在第2、3次输注唑来膦酸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且不良反应症状明显减轻。骨质疏松属于慢性骨代谢性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一样也需要长期治疗。但在临床医疗活动中,患者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停药,依从性差是导致疗效不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研究综上所述,连续5年应用唑来膦酸能够明显改善临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