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德育_第1页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德育_第2页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德育_第3页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德育_第4页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德育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德育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文化原有封闭、孤立、自成体系和自我中心的状态被打破,开放性成为当代文化格局的基本特征。“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民族要自立自强,不仅要通过发愤图强积累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且要通过艰苦奋斗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所有制的多元和利益主体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加入世贸组织后与世界各国交往的不断扩大,西方各种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不断涌入我国,使我国社会呈现多元文化的格局。一、德育和文化的概念界定及其关系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德育不仅广泛渗透到经济、文化、社会领域,而且也向经济与科技发展所开辟的竞争、传媒、网络、生态等领域扩展。而德育概念逐渐被泛化,内容逐渐膨胀,有广义、狭义之说。所谓狭义德育观,谓之“小德育”,仅指道德教育;所谓广义德育观,谓之“大德育”。而对于“大德育”的概念界定,由于其在当代德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变化,现我国流行的大德育概念已经涵盖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等等。而本文主要指的是狭义上的德育,即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促进人们道德发展的教育,是指形成人们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我们现在的道德教育作为一种规范性的教育,其作用在于保持道德导向的一元性和道德底线的一元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经济发展积累“人文力”,为法制建设提供道德基础和协同力量;其任务是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及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等;其内容包括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教育、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教育、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爱情婚姻家庭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在国外又称“价值观教育"(valueseducation)或“品德教育”(charactereducation)。 文化乃是人之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本文采用的文化概念倾向于社会学家所使用的概念,即“特定群体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它表达了特定群体认知世界的共同方式,包括价值观、态度及其影响行为的信仰等。”这是将文化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认识的,那么,我们对其文化要素进行分类,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在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将文化分为三方面:1.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科学、艺术等;2.社会生活方面,我们对于周围的人-家庭、朋友、社会、国家、世界-之间的生活方式;3.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种种的享用,人类对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种方面。现时代,一种类型的文化,一方面,有其固有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性,对不同类型文化有着对立与排斥的倾向,往往形成文化冲突;另一方面,也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吸收不同文化的倾向,从而不断进行着文化的整合。这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并存的格局,使得文化的多元化空前强盛。“文化多元”本文界定是指一个国家、社会或民族中所存在的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并存共生。 由上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文化分类中的许多内容都具有或已隐含有德育的意义,德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文化的形态,是不同生活方式的价值反映,并受文化整体的制约。有学者指出,文化凭借强大的型构力量,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个体接受教育、自我学习和以文化为中介的社会交往,获得文化认知,谋求文化认同,从而使得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思维。个体的道德主体性,就是在个人与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不断被建构或重构的。在当代社会背景下,我国多种文化观念和文化标准彼此之间相互冲撞、交流和融合,既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特色,又产生了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这样不仅给道德教育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也使德育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文化多元下中国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多元文化的格局下,中国德育的定位往往存在着理想与实际的矛盾。相当一个时期里,主流文化对德育的理想定位居高不下,历史原因下的德育的泛政治化倾向,德育目标定位“高、大、空、远”的过度理想化忽视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德育“社会本位”观念的绝对化,以及应试教育下德育地位功能的萎缩化,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德育的实际定位总是居低不上,比如,素质教育早已宣传的家喻户晓,但在绝大多数的学校里,智育绝对至上,德育毫无地位,升学率仍是首要的追求,学生不得不整日埋首于书案之上,补习于课堂之外,道德教育培养的时间被挤压,精神食粮缺失严重。又比如,虽然认识到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生活中,出于功利的考虑,不少家长对孩子的业余生活妄加安排,不是功课就是补习,上所谓的各种兴趣班,全然无视孩子的自由和个性发展。更有些水平极低的老师,热衷于搞各种补习班,把学生当作赚钱的工具,不仅误人子弟还有辱师德。同时社会中充斥着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意识悄然传播,污染了青少年德育环境。工业化模式的教育生产在讲究效率、成本和经济效益的思想指导下,教育者和家长想尽办法尽早和尽快地开发儿童智力,培养神童,让儿童尽快成人化而投入社会。我们的教育被异化了,因此教育成了培养技术工匠的工厂,进行批量生产,并希望提前“出货”。由于功课的压力,或者电子产品、电脑、电影、电视和其他媒介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造成很多儿童的基本生理功能和学习能力退化,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自控,甚至有社交困难和暴力倾向。理想与实际脱节使得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德育相当程度上处于“空转”状态,青少年伦理道德素质的下降,“弑母”“自杀”之类事件频频发生。再加上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尤以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和侵蚀为最,这种渗透和侵蚀带有强大的扩张性和攻击性,甚至具有某种颠覆性。现在我们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倾向,如不受现实社会伦理规范的制约,轻易放弃追求远大理想,追求现时享乐,单纯追求生理感官的本能满足,追求消费的虚荣心,都是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文化思潮影响的结果。随着西方文化观念逐渐侵入人心,青少年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表现上的西化和去中国化会导致我国民族精神、民族文化遭到严重瓦解。而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关系到这个民族的生死存亡。三、文化多元视角下中国德育实效性求索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罗杰・基辛指出:“文化的歧异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一旦去除了文化的差异,出现了一个一致的世界文化一一虽然若干政治整合的问题得以解决一一就可能会剥夺人类一切智慧和理想的源泉,以及充满分歧与选择的各种可能性。演化性适应的重要秘诀之一就是多样性……去除了人类的多样性可能到最后会付出持续的意想不到的代价。”因此,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势不可挡。四川师范大学巴登尼玛教授曾在“第四次中国道德教育高层论坛”上指出,只有立足于文化依据的道德教育才是活的德育,我们应该从文化构成中寻找道德生成的原点,在多元文化视野下厘清中华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