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微课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5G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微课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5G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微课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5G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微课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5G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微课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霄俊2020.07新开发5G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

绪论人类对通信需求的不断提升和通信技术的突破创新,推动着移动通信系统的快速演进。5G不再只是从2G到3G再到4G的网络传输速率的提升,而是将“人-人”之间的通信扩展到“人-网-物”3个维度的万物互联,打造全移动和全连接的数字化社会。学完本课程后,您应该能:掌握移动通信网络架构了解移动通信网络演进过程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移动通信网络的演进本书内容与学习目标5G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架构–无线接入网5G架构=无线接入网+承载网+核心网无线接入网构成:5G基站—gNodeB

光缆/微波承载对接组网方式: DRAN(目前为主) CRAN(按需部署)云化演进:BBU分解为CU+DUCU部署在边缘数据中心,处理传统基带高层协议DU可集中部署于边缘数据中心,可分布式部署近AAU,处理传统基带底层协议无线接入网-组成与组网方式网元:仅一种——5G基站(gNodeB)。它主要通过光缆等有线介质与承载网设备对接,特殊场景下也采用微波等无线方式与承载网设备对接。组网方式:集中式无线接入网(CentralizedRadioAccessNetwork,CRAN):基带单元(BasebandUnit,BBU)集中部署后与有源天线单元(ActiveAntennaUnit,AAU)之间采用光纤连接,距离较远,因而对光纤的需求很大,部分场景下需要引入波分前传。分布式无线接入网(DistributedRadioAccessNetwork,DRAN):BBU和AAU采用光纤直连方案。国内运营商目前的策略是以DRAN为主,CRAN按需部署。无线接入网-云化演进云化演进:BBU可能会分解成集中单元(CentralizedUnit,CU)和分布单元(DistributedUnit,DU)两部分。CU云化后会部署在边缘数据中心,负责处理传统基带单元的高层协议;DU可以集中部署在边缘数据中心或者分布式部署在靠近AAU侧,负责处理传统基带单元的底层协议。5G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架构–承载网5G架构=无线接入网+承载网+核心网承载网功能:连接基站与核心网设备转发数据,满足指标要求结构:物理层次:前传+中传+回传逻辑层次:管理+控制+转发 CRAN(按需部署)承载网-功能功能:承载网由光缆互连承载网设备,通过IP路由协议、故障检测技术、保护倒换技术等实现相应的逻辑功能。承载网的主要功能是连接基站与基站、基站与核心网,提供数据的转发功能,并保证数据转发的时延、速率、误码率、业务安全等指标满足相关的要求。承载网的结构划分-物理层结构:5G承载网的结构可以从物理层次和逻辑层次两个维度进行划分。从物理层次划分时,承载网被分为前传网(CRAN场景下AAU到DU/BBU之间),是50Gbit/s或100Gbit/s组成的环形网络。中传网(DU到CU之间):BBU云化演进,CU和DU分离部署之后才有。是50Gbit/s或100Gbit/s组成的环形网络。回传网(CU/BBU到核心网之间)。可借助波分设备实现大带宽长距离传输。如图1-1所示:下层两个环是波分环,具备大颗粒、长距离传输的能力上层3个环是IP无线接入网(IPRadioAccessNetwork,IPRAN)/分组传送网(PacketTransportNetwork,PTN)环,具备灵活转发的能力上下两种环配合使用,实现承载网的大颗粒、长距离、灵活转发功能。回传网是200Gbit/s或400Gbit/s组成的环形网络。承载网的结构划分-逻辑层从逻辑层次划分时,承载网被分为三个逻辑平面管理平面:完成承载网控制器对承载网设备的基本管理功能控制平面:完成承载网转发路径(即业务隧道)的规划和控制转发平面:完成基站之间、基站与核心网之间用户报文的转发功能承载网的构成(1)基站侧网关(CellSiteGateway,CSG):移动承载网络中的一种角色名称,处在接入层,负责基站接入。(2)汇聚侧网关(AggregationSiteGateway,ASG):移动承载网络中的一种角色名称,该角色位于汇聚层,负责对移动承载网络接入层海量CSG业务流进行汇聚。(3)无线业务侧网关(RadioServiceSiteGateway,RSG):承载网络中的一种角色名称,处在汇聚层,连接无线控制器。(4)运营商边界路由器(COREProviderEdgeRouter,COREPER):运营商边缘路由器,由服务提供商提供的边缘设备。(5)光传送网(OpticalTransportNetwork,OTN):通过光信号传输信息的网络。(6)波分复用(WavelengthDivisionMultiplexing,WDM):一种数据传输技术,不同的光信号由不同波长承载,并复用在一根光纤上传输。(7)光交叉连接(OpticalCross-Connect,OXC):一种用于对高速光信号进行交换的技术,通常应用于光Mesh网络中(网状互连的网络)。5G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架构核心网功能:数据转发、运营商计费、策略控制特点:控制和承载分离构成:控制面:AMF+SMF+UDM+PCF+AUSF用户面:UPF核心网-功能与划分功能:用于提供数据转发、运营商计费,以及针对不同业务场景的策略控制(如速率控制、计费控制等)功能等。实现:可以由传统的定制化硬件,或者云化标准的通用硬件来实现相应的逻辑功能。核心网中有3类数据中心(DataCenter,DC):中心DC部署在大区中心或者各省省会城市中,区域DC部署在地市机房中,边缘DC部署在承载网接入机房中。核心网设备一般放置在中心DC机房中。为了满足低时延业务的需要,会在地市和区县建立数据中心机房。核心网设备会逐步下移至这些机房中,缩短了基站至核心网的距离,从而降低了业务的转发时延。网络架构:5G整体网络架构核心网用户面仅有UPF一个网元设备;与LTE相比,5G核心网控制面的逻辑功能进行了细分,AMF和SMF分离为两个逻辑节点。网络架构:NGC

VsEPCEPC网元功能对应NGC网络功能MME移动性管理AMF鉴权管理AUSFPDN会话管理SMFPDN-GWPDN会话管理用户面数据转发UPFSGW用户面数据转发PCRF计费及策略控制PCFHSS用户数据库UDM核心网的部署5G核心网特点:控制和承载分离。核心网控制面网元、用户面网元和一些运营支撑服务器等部署在中心DC中: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andMobilityManagementFunction,AMMF)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ManagementFunction,SMF)用户面功能(UserPlaneFunction,UPF)、统一数据管理功能(UnifiedDataManagement,UDM)其他服务器[如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应用服务器、运营支撑系统(OperationsSupportSystem,OSS)服务器]等。核心网用户面网元根据业务需求,可以部署在区域DC中和边缘DC中:区域DC可以部署核心网的UPF、多接入边缘计算(Multi-accessEdgeComputing,MEC)、内容分发网络(ContentDeliveryNetwork,CDN)等;边缘DC也可以部署UPF、MEC、CDN,还可以部署无线侧云化集中单元等。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移动通信网络的演进本书内容与学习目标移动通信系统标准演进2G3GIMT-20004GIMT-Advanced5GIMT-2020~1990~2000~2010~202010kbps-200kbps语音和低速数据业务300kbps-80Mbps移动多媒体业务100Mbps-1Gbps移动宽带业务1Gbps-20Gbps多样化移动宽带及物联网业务移动通信每十年出现新一代技术,通过关键技术的引入,实现频谱效率和容量的成倍提升,推动新的业务类型不断涌现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一代(1stGeneration,1G)移动通信技术:诞生在20世纪40年代。其最初是美国底特律警察使用的车载无线电系统,主要采用大区制模拟技术。从1987年11月中国电信开始运营模拟移动电话业务(TACS制式),2001年12月底中国移动关闭模拟移动通信网,大哥大1G系统基于模拟通信技术传输,频谱利用率低、系统安全保密性差、数据承载业务难以开展、设备成本高、体积大、费用高等缺陷,最关键的问题是系统容量低,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用户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些缺陷,第二代(2ndGeneration,2G)移动通信系统应运而生。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洲首先推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s,GSM)。2G还包括IS-95CDMA、DAMPS、PDCS。GSM体制开放、技术成熟、应用最广泛。IS-95CDMA是北美地区的数字蜂窝标准,800MHz或1.9GHz。码分多址。分为IS-95A和IS-95B两个阶段。2G系统的主要业务是话音,其主要特性是提供数字化的话音业务及低速数据业务。克服了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弱点,话音质量、保密性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并可进行省内、省际自动漫游。弱点:制式、标准不统一,难以进行全球漫游;带宽有限,无法实现高速率的数据业务,如移动多媒体业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3rdGeneration,3G)移动通信系统:又被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Union,ITU)称为IMT-2000,指在2000年左右开始商用并工作在2000MHz频段上的国际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的标准化工作开始于1985年。3G系统最初有3种主流标准:欧洲各国和日本提出的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WCDMA)美国提出的码分多址接入2000(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2000,CDMA2000)中国提出的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TimeDivision-Synchronous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续)多址和网络技术:采用CDMA和分组交换技术,而不是2G系统常用的TDMA和电路交换技术。业务和性能:在话音之外,提供了高质量的多媒体业务,如可变速率数据、移动视频和高清晰图像等,实现多种信息一体化,从而能够提供快捷、方便的无线应用。优点:低成本、优质服务质量、高保密性及良好的安全性能等不足(导致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需要):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分支,3种制式之间存在相互兼容的问题;频谱利用率比较低,不能充分地利用宝贵的频谱资源;速率不够高。这些不足。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2000年确定了3G国际标准之后,ITU就启动了第四代(4thGeneration,4G)移动通信的相关工作。2008年,ITU开始公开征集4G标准,有3种方案成为4G标准的备选方案:3GPP的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LTE)3GPP2的超移动宽带(UltraMobileBroadband,UMB)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ofElectricalandElectronicsEngineers,IEEE)的WiMAX(IEEE802.16m)LTE最被看好,3GPP的R8开始进行LTE标准化的制定,后续在特性上进行增强和增补。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续)LTE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4G技术,而是3G向4G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技术,也被称为3.9G的全球化标准。优点:采用OFDM和MIMO等关键技术,改进并且增强了传统无线空中接入技术。这些技术的运用,使得LTE的峰值速率相比3G有很大的提高。LTE技术改善了小区边缘位置用户的性能,提高了小区容量值,降低了系统的延迟,降低了网络成本。LTE-Advanced:2012年被正式确立为IMT-Advanced(也称4G)国际标准,包括:TD-LTE(时分双工)和LTEFDD(频分双工)两种制式。我国引领了TD-LTE的发展。TD-LTE继承和拓展了TD-SCDMA在智能天线、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系统能力与LTEFDD相当。5G性能指标5G网络将提供20倍于LTE的小区容量,10倍的用户体验,10分之1的空口时延5G网络需要同时满足eMBB(超大带宽),uRLLC(超高可靠性,超低时延)和mMTC(超大连接)业务的需求ControlPlane:10msUserPlaneeMBB:4msUserPlaneuRLLC:0.5ms1Mdevices/km2100X(ITU)峰值速率DL:20GbpsUL:10Gbps用户体验速率DL:100MbpsUL:50Mbps频谱效率3X移动性(500km/h)时延连接数密度区域流量10Mbps/m2网络能效uRLLCmMTC峰值速率用户体验速率频谱效率移动性时延连接数密度eMBB区域流量网络能效5G标准演进5G从3GPPRelease15开始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移动通信网络的演进本书内容与学习目标章节内容第1章绪论(1)熟悉移动通信从1G、2G、3G、4G到5G的发展历程(2)掌握5G无线网络架构的基本组成第2章5G无线网络架构(1)掌握传统的DRAN、CRAN架构(2)掌握5G的接入网重构需求(3)掌握CloudRAN的架构及部署(4)掌握CloudRAN的应用价值(5)掌握NSA和SA架构的区别第3章5G空中接口物理层(1)掌握5G空口协议栈(2)掌握5G帧结构(3)掌握5G信道结构(4)掌握5G空口物理信号(5)掌握5G空口物理信道第4章MIMO原理(1)掌握波束赋形流程(2)掌握MIMO原理(3)掌握SU-MIMO原理(4)掌握MU-MIMO原理章节内容--续第5章5G功率控制与上下行解耦(1)掌握5G功率控制的基本原理(2)掌握5G上下行解耦的作用(3)了解5G上下行解耦实现的过程第6章5G移动性管理(1)掌握NSA场景移动性管理(2)掌握SA场景连接态移动性管理(3)了解SA场景空闲态移动性管理(4)熟悉NR与LTE空闲态及连接态互操作第7章5G信令流程(1)掌握5G信令流程基础知识(2)掌握5GNSA接入和移动性管理流程(3)掌握5GSA接入和移动性管理流程第8章5G基站勘测(1)了解基站勘测总体过程(2)掌握基站勘测用工具(3)熟悉基站勘测详细步骤章节内容--续第9章无线传播模型介绍(1)熟悉常见的无线电波传播模型(2)掌握抗衰落分集技术第10章5G无线网络覆盖估算(1)掌握5G链路预算方法(2)熟悉影响覆盖的因素(3)掌握小区半径的计算方法第11章5G网络测试及单站点验证(1)掌握5G路测工具的使用方法(2)熟悉5G单站点验证测试方法(3)掌握单站点报告的撰写方法第12章5GRF优化(1)掌握5GRF优化分析思路(2)熟悉5GRF优化过程(3)掌握5G场景化波束优化原理章节内容--续第13章5G无线网络常用KPI介绍(1)掌握5G接入类KPI(2)熟悉5G移动性KPI(3)掌握5G服务完整性KPI第14章5G网络优化问题分析(1)掌握5G接入类问题分析思路(2)掌握5G切换类问题分析思路(3)掌握5G速率类问题分析思路第15章人工智能在5G网络规划与优化中的应用(1)熟悉人工智能在网络规划中的应用(2)了解5G智能切片运维本章首先介绍了5G网络的整体架构,包括无线接入网、承载网和核心网;同时,讲解了移动通信系统从第一代向第五代演进的过程;最后,对本书的所有章的内容和每章的学习目标进行了描述。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该对5G整体网络架构有一定的了解,熟悉了移动通信网络演进的过程,并充分了解了本书的内容规划和学习目标。ITU定义的5G的八大能力目标是什么。简述5G的三大应用场景。王霄俊2020.75G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

5G无线网络架构5G无线侧在引入新的关键技术的同时,组网架构也发生了变化。本章首先从整体上对5G总体网络架构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对无线侧的DRAN、CRAN和后续CloundRAN架构进行讲解,最后重点介绍SA及NSA组网架构。学完本课程后,您应该能:掌握5G总体网络架构掌握传统的DRAN、CRAN架构掌握5G的接入网重构需求掌握CloudRAN的架构及部署掌握CloudRAN的应用价值传统无线网络架构CloudRAN架构SA及NSA组网架构5G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架构4G无线侧,宏基站站型转变为分布式基站(DistributedBaseStation,DBS)射频单元

光纤CPRI接口

基带单元BBU射频单元可长距离拉远,站点覆盖范围扩大,灵活可控5G基站仍采用DBS站型无线侧,包括如下架构:传统分布式无线接入网DRAN传统集中式无线接入网CRAN云化无线接入网CloudRANDRAN-部署每站点均独立部署机房BBU与拉远射频单元(RemoteRadioUnit,RRU)共站部署配电供电设备及其他配套设备均独立部署在站点传输方面,DRAN采用各BBU独立星形拓扑架构,每个站点和接入环设备独立连接DRAN-优势优势:(1)BBU与AAU/RRU共站部署,站点回传可根据站点机房实际条件,采用微波或光纤方案灵活组网(2)BBU和AAU/RRU共站部署,CPRI接口光纤长度短,而回传方面单站只需一根光纤,整体光纤消耗低(3)若单站出现供电、传输方面的故障问题,不会对其他站点造成影响DRAN-缺点缺点:(1)站点配套独立部署,投资规模大(2)新站点部署机房时,建设周期长(3)站点间资源独立,不利于资源共享(4)站点间信令交互需要经网关中转,不利于站间业务高效协同CRAN-部署多个站点的BBU模块会被集中部署在一个中心机房各站点射频模块通过前传拉远光纤与中心机房BBU连接CRAN-部署在站点传输方面,一般情况下,接入环传输设备直接部署在CRAN机房,各BBU直接连接到接入环传输设备的不同端口中心机房中可以选择两种BBU集中方案。(1)普通BBU堆叠(2)BBU通过通用交换单元(UniversalSwitchingUnit,USU)之类的上层设备互连CRAN-优势优势:CRAN将会是5G无线接入网部署的未来趋势(1)5G的超密集站点组网会形成更多覆盖重叠区,CRAN更适合部署CA、CoMP和单频网(SingleFrequencyNetwork,SFN)等特性,实现站间高效协同,大幅提升无线网络性能。(2)可以简化站点获取难度,实现无线接入网快速部署,缩短建设周期;在不易于部署站点的覆盖盲区可以更容易实现深度覆盖。(3)可通过跨站点组建基带池,实现站间基带资源共享,资源利用方面更加合理。CRAN-缺点缺点:(1)BBU和RRU之间形成长距离拉远,前传接口光纤消耗大,会带来较高的光纤成本。(2)BBU集中在单个机房,安全风险高,机房传输光缆故障或水灾、火灾等问题易导致大量基站故障。(3)要求集中机房具备足够的设备安装空间,同时,还需要机房具备完善的配套设施用于支撑散热、备电(如空调、蓄电池等)的需要。传统无线网络架构CloudRAN架构SA及NSA组网架构无线接入网重构——问题整个移动通信网络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尤其是无线接入网层面。各厂家之间独立的“烟囱式”网元架构增加了网元的建设与维护成本新的制式又不断引入新的频段“宏站+微站+室分”混合组网形成的异构网络,站点形态多样,功率大小不一,导致无线接入网的运维管理难度越来越大无线接入网重构——需求4G/5G协同需求:5G部署初期,大部分运营商选择非独立组网向独立组网逐渐演进的方案。在NSA阶段,4G/5G之间需要解决如何更加高效地完成业务协同的问题。切片管理需求:5G网络的未来实现目标是网络切片即服务(NetworkSlicingasaService,NSaaS),在无线侧需要功能扩展性非常强的架构来完成各个切片逻辑的划分并进行高效的管理;同时,还需要支持组建大范围基带资源池以提升资源利用率。边缘转发需求:在未来超高可靠性超低时延业务场景下,用户面转发功能需要下沉到网络边缘,无线侧需要灵活控制空口协议栈,并和垂直行业的边缘计算服务器完成高层应用的对接。

当前传统的无线接入网网络架构,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需要进行网络架构上的重新设计以满足5G未来业务的需求,形成一个敏捷而弹性、统一接入统一管理、可灵活扩展的全新无线接入网。CloudRAN架构无线接入网重构CloudRAN:CU(集中单元)和DU(分布单元)分离DU:BBU实时处理部分CU:BBU非实时处理部分,基于NFV云化部署CloudRAN架构CU和DU的具体切分:新的接口:F1(中传),基于以太网传输承载协议栈划分:各厂商及运营商有8种切分主张R15明确采用Option2,即基于PDCP/RLC切分CloudRAN架构CloudRAN下,NSA组网(Option3X架构)示例用户面数据从核心网下发到无线侧时,需在5G基站的PDCP层完成数据分流若CU非云化部署:核心网下发的用户面数据到达5G基站之后,分流给LTE基站的部分用户面数据需通过X2接口转发必须迂回到网关再向LTE基站发送该流量迂回会给承载网增加不必要的流量负担,同时也增加了用户面分流数据的传输时延若CU统一云化集中部署:用户面数据分流在CU内部即可完成X2转发,不会形成承载网数据迂回CU非云化部署造成5G到LTE的流量迂回CloudRAN部署——整体方案在确定CU/DU协议栈功能划分方案和CU云化集中部署架构之后,CloudRAN架构还需要考虑CU和其他网元的对接。包括:用户面功能CU和DU的位置部署DU和射频之间的前传接口部署等问题。CloudRAN部署——MobileCloudEngine解决方案边缘云或区域云,通常包含:CU:CU的功能属于基站功能的一部分,所以部署CU的云数据中心位置一般位于边缘云或区域云。UPF,MEC(移动边缘计算服务器)低时延业务(以无人驾驶业务示例):DU侧将用户面上行数据送到CU完成相应处理CU将数据转发到UPFUPF再将数据转发至相应的无人驾驶MEC中MEC产生控制命令再反向下行发送至DU。CloudRAN部署——CU、DU位置部署方案Option2场景(时延敏感型):CU在边缘云数据中心或中心机房下挂BBU较少,CU集中度不高DU适合采用DRAN部署Option1场景(资源共享型):CU部署在区域云数据中心大量CU高度集中部署DU可采用CRAN或者DRAN\CRAN并存CloudRAN部署——前传接口解决方案传统前传,采用CPRI协议,Option8切分,前传带宽需求巨大5G前传,采用eCPRI协议,Option7切分,前传带宽需求下降为CPRI的1/4DU分布式部署场景,DU距AAU/RRU较近,前传可光纤直驱DU集中式部署场景,DU集中位置距AAU/RRU较远,前传可用波分传输,减少光纤数量,降低传输成本CloudRAN部署——前传接口解决方案–附CPRI带宽CloudRAN价值CloudRAN架构,大大增加无线接入网的协同程度及资源弹性,便于统一、简化运维:(1)统一架构,实现网络多制式、多频段、多层网、超密网等多维度融合。(2)集中控制,降低无线接入网复杂度,便于实现制式间与站点间高效地业务协同。(3)使用双连接可实现极致的用户体验;避免4G/5G站点间的数据迂回导致的成本抬升和传输时延。(4)软件与硬件解耦,开放平台,促进业务敏捷上线。(5)便于引入人工智能实现无线接入网切片的智能运维管理,适配未来业务的多样性。(6)云化架构实现资源池化、网络按需部署、弹性扩缩容,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保护了运营商的投资。(7)适应多种接口切分方案,可以满足不同传输条件下的灵活组网。(8)网元集中部署,节省了机房,降低了运营支出(OperatingExpense,OPEX)。传统无线网络架构CloudRAN架构SA及NSA组网架构SA组网架构SA:NR独立部署,UE直接与gNodeB建立无线连接,并通过接入5G核心网5GC来建立服务。不需要一个LTE网络参与,不影响现有的2G/3G/4G网络和用户,因而无须对当前网络进行改造。在网络建设初期需要较大的投资,且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保证良好的NR网络覆盖。SA对应5G架构选项中的Option2。Option2架构可独立于现有网络工作,其控制面和用户面数据都只在5GNR的网络中传输NSA组网架构NSA:非独立部署。UE使用双连接(DC)同时与NRgNodeB和LTEeNodeB保持连接基于控制面数据是经由路径的不同可分为几种不同的部署选项。对应任意一种Option,基站与核心网之间的控制面传输路径只有一条,经过的网元类别不同。NRgNodeB与LTEeNodeB之间存在一条独立的控制面连接,以便二者之间进行控制面数据交换。NSA——Option3架构Option3:gNodeB用户面连接需经eNodeB中转Option3a:gNodeB用户面连接直通EPCNSA——Option4架构Option4:eNodeB用户面连接需经gNodeB中转Option4a:eNodeB用户面连接直通5GCNSA——Option7架构Option7:gNodeB用户面连接需经eNodeB中转Option7a:gNodeB用户面连接直通5GC本章首先介绍了DRAN架构部署的优势和缺点、CRAN架构的部署优势和缺点、CloudRAN架构的特点;然后,介绍了CU/DU分离的部署原理以及CloudRAN部署带来的价值;最后,重点讲解了SA和NSA组网架构中不同架构选项在设备、数据分流等方面的区别。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该对5G无线组网架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对SA组网中Option2选项有了清晰的认识,熟悉NSA组网中Option3和Option3X数据分流方式,了解现网当前运营商的组网选项。简述CloudRAN架构对于5G网络的价值。传统无线接入网架构,在5G时代将面临哪些挑战?V1R1王霄峻2020.07新开发--5G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

第3章5G空中接口物理层5G的无线侧技术相对于LTE发生了许多变化,5G也称其为新空口(NewRadio,NR)。本章首先介绍5G无线空口的协议栈,并针对物理层进行解析,梳理5G的帧和信道结构。最后,对5G上下行的物理信号和信道进行重点讲解。学完本课程后,您应该能:了解5G无线空口的协议栈掌握5G的波形、时频资源和帧结构掌握5G各层信道结构与信道映射掌握5G上下行信道与信号5G无线空口协议5G空口基础参数及帧结构5G空口信道结构5G下行物理信道和信号5G上行物理信道和信号接口和协议栈

:Uu接口5G用户面增加加入新的协议层SDAP,完成QoS映射功能控制面协议栈用户面协议栈Uu接口:RRC层RRC是空中接口控制面的主要协议栈。UE与gNodeB之间传送的RRC消息依赖于PDCP、RLC、MAC和PHY层的服务。RRC处理UE与NG-RAN之间的所有信令,包括UE与核心网之间的信令,即由专用RRC消息携带的NAS信令。携带NAS信令的RRC消息不改变信令内容,只提供转发机制。

NAS信令RRCPDCPRLCMACPHY系统消息准入控制安全管理小区重选测量上报切换和移动性NAS消息传输无线资源管理Uu接口:RRC层NR中支持3种RRC状态:RRC_IDLE态、RRC_INACTIVE(相比LTE新增)态和RRC_CONNECTED态。RRC_INACTIVE态:类似于RRC_IDLE,将基于参考信号的测量执行小区重选,且不向网络提供测量报告。小区重选之RRC_INACTIVE态:最后提供服务的RAN节点保存UE上下文以及与服务AMF和UPF相关联的UE特定的NG连接。当重选,且UE从RRC_INACTIVE态恢复为RRC_CONNECTED态时,新小区须能从旧小区中获取UE上下文,以重新恢复RRC连接。如获取失败,网络指示UE执行RRC连接建立流程(即重新建立一个新的连接)。Uu接口:SDAP层

SDAPPDCPRLCMACPHY用户面增加加入新的协议层SDAP(ServiceDataAdaptationProtocol),完成流(5GQoSflow)到无线承载(DRB)的QoS映射

在上下行数据包中打上标识QoSflowID(QFI)Uu接口:SDAP层主要功能:1、负责QoS流与DRB(数据无线承载)之间的映射2、为上下行数据包添加QFI(QoSFlowID)标记3、反射QoS流到DRB的映射(用于上行

SDAPPDU)Uu接口:SDAP层SDAP实体用于处理与SDAP相关的流程。每个独立的PDU会话对应一个独立的SDAP实体。也即是说,如果一个UE同时有多个PDU会话,将会建立多个SDAP实体。SDAP实体从上层接收到的数据,或发往上层的数据被称作SDAPSDU;SDAP实体从PDCP层接收到的数据,或发往PDCP层的数据被称作SDAPPDU。多个QoS流可以映射到同一个DRB上。但是在上行,同一时间一个QoS流只能映射到一个DRB上,但后续可以修改并将一个QoS流映射到其他DRB上。QoS流介绍Page81控制粒度基于QoSflow执行QoS控制N3Tunnel非双连接下,同一PDUsession的服务流采用同一隧道5GQoSflow类型GBRQoSflow和Non-GBRQoSflow5GQoSflow与DRB的映射支持多对一PDU会话和QoS流对应关系1个PDU会话N个QoS流PDU会话和N3隧道对应关系1

个PDU会话1条N3隧道QoS流和DRB对应关系N个QoS流1条DRB5GQoS

Flow是5G系统中QoS转发处理的最小粒度。映射到相同5GQoSFlow的所有报文都接收相同的转发处理(例如,调度策略、队列管理策略、速率整形策略、RLC配置等)。提供不同的QoS转发处理需要不同的5GQoSFlow。PDUSession,QoSFlow和RB的对应关系Uu接口:PDCP层功能用户面IP头压缩加/解密控制面完整性校验复制检测重排序

路由和重复(双连接场景时)SDAP

PDCPRLCMACPHYUu接口:PDCP层功能(1)对IP报头进行压缩/解压缩以减少空口传输的比特数。(2)对数据(包括控制面数据和用户面数据)进行加密/解密。(3)对数据进行完整性保护。控制面数据必须进行完整性保护,用户面数据是否需要完整性保护取决于配置。(4)基于定时器的SDU丢弃:PDCPSDU丢弃功能主要用于防止发送端的传输buffer溢出,丢弃那些长时间没有被成功发送出去的SDU。(5)路由。在使用SplitBearer的情况下,PDCP发送端会对报文进行路由。(6)重排序和按序递送。在NR中,RLC层只要重组出一个完整的RLCSDU,就送往PDCP层。也就是说,RLC层是不会对RLCSDU(即PDCPPDU)进行重排序的,其发往PDCP层的RLCSDU可能是乱序的。这就要求PDCP的接收端对从RLC层接收到的PDCPPDU进行重排序,并按序递送给上层。Uu接口:PDCP层PDCP层只应用在映射到逻辑信道DCCH和DTCH的无线承载(RadioBearer,RB)上,而不会应用于其他类型的逻辑信道上。也就是说,系统信息(包括MIB和SIB)、Paging以及使用SRB0的数据不经过PDCP层处理,也不存在相关联的PDCP实体。除SRB0外,每个无线承载都对应一个PDCP实体。一个UE可建立多个无线承载,因此可包含多个PDCP实体,每个PDCP实体只处理一个无线承载的数据。基于无线承载的特性或RLC模式的不同,一个PDCP实体可以与1、2或4个RLC实体相关联。对于Non-split承载,每个PDCP实体与1个UMRLC实体(单向)、2个UMRLC实体(双向,每个RLC实体对应一个方向)或1个AMRLC实体(一个AMRLC实体同时支持2个方向)相关联。对于Split承载,由于一个PDCP实体在MCG和SCG上均存在对应的RLC实体,所以每个PDCP实体与2个UMRLC实体(同向)、4个UMRLC实体(每个方向各2个)或2个AMRLC实体(同向)相关联。Uu接口:PDCP层处理流程图Uu接口:PDCP层处理流程–发送端(1)来自RRC层的控制面数据或来自SDAP层的用户面数据(PDCPSDU)会先缓存在PDCP的传输buffer中,并按顺序为每个数据包分配一个“序列号”(SequenceNumber,SN),SN指示了数据包的发送顺序。(2)对用户面数据进行头部压缩处理。头部压缩只应用于用户面数据(DRB),而不应用于控制面数据(SRB)。用户面数据是否进行头部压缩处理是可选的。(3)基于完整性保护算法对控制面数据或用户面数据进行完整性保护,并生成MAC-I验证码,以便接收端进行完整性校验。控制面数据必须进行完整性保护,而用户面数据的完整性保护功能是可选的。(4)对控制面数据或用户面数据进行加密,以保证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传递的数据的保密性。除了PDCPControlPDU外,经过PDCP层的所有数据都会进行加密处理。(5)添加PDCP头部,生成PDCPPDU。(6)如果RRC层给UE配置了复制功能,则UE在发送上行数据时,会在两条独立的传输路径上发送相同的PDCPPDU。如果建立了SplitBearer,PDCP可能需要对PDCPPDU进行路由,以便发送到目标承载上。路由和复制都是在PDCP发送实体里进行的。Uu接口:PDCP层处理流程–接收端(1)从RLC层接收到一个PDCPDataPDU后,会先移除该PDU的PDCP头部,并根据接收到的PDCPSN以及自身维护的HFN得到该PDCPDataPDU的RCVD_COUNT值,该值对后续的处理至关重要。(2)使用与PDCP发送端相同的加解密算法对数据进行解密。(3)对解密后的数据进行完整性校验。如果完整性校验失败,则向上层指示完整性校验失败,并丢弃该PDCPDataPDU。(4)判断是否收到了重复包,如果是,则丢弃重复的数据包;如果不是,就将PDCPSDU放入接收buffer中,进行可能存在的重排序处理,以便将数据按序递送给上层。(5)对数据进行头部解压缩。如果解压缩成功,将PDCPSDU递送给上层;如果解压缩失败,解压缩端会将反馈信息发送到压缩端以指示报头上下文已被破坏。Uu接口:RLC层RLC(RadioLinkControl)顾名思义,它主要提供无线链路控制功能。RLC包含TM、UM和AM三种传输模式,主要提供纠错、分段、重组等功能RLC层位于PDCP层(或RRC层)和MAC层之间。它通过SAP与PDCP层(或RRC层)进行通信,并通过逻辑信道与MAC层进行通信。RLC配置是逻辑信道级的配置,一个RLC实体只对应一个UE的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从PDCP层接收到的数据,或发往PDCP层的数据被称作RLCSDU(或PDCPPDU)。RLC实体从MAC层接收到的数据,或发往MAC层的数据被称作RLCPDU(或MACSDU)。TM(透明模式)UM(非确认模式)AM(确认模式)分段和重组纠错

PDCPRLCMACPHYUu接口:RLC层功能(1)分段/重组(Segmentation/Reassembly,只适用于UM和AM模式)RLCSDU。在一次传输机会中,一个逻辑信道可发送的所有RLCPDU的总大小是由MAC层指定的,其大小通常并不能保证每一个需要发送的RLCSDU都能完整地发送出去,所以在发送端需要对某些(或某个)RLCSDU进行分段以便匹配MAC层指定的总大小。相应地,在接收端需要对之前分段的RLCSDU进行重组,以便恢复出原来的RLCSDU并递送给上层。(2)通过ARQ来进行纠错(只适用于AM模式)。MAC层的HARQ机制的目标在于实现非常快速的重传,其反馈出错率在1%左右。对于某些业务,如TCP传输(要求丢包率小于10-5),HARQ反馈的出错率就显得过高了。对于这类业务,RLC层的重传处理能够进一步降低反馈出错率。(3)对RLCSDU分段进行重分段(Re-segmentation,只适用于AM模式)。当一个RLCSDU分段需要重传,但MAC层指定的大小无法保证该RLCSDU分段完全发送出去时,就需要对该RLCSDU分段进行重分段处理。Uu接口:RLC层功能(4)重复包检测(DuplicateDetection,只适用于AM模式)。出现重复包的最大可能性为发送端反馈了HARQACK,但接收端错误地将其解释为NACK,从而导致了不必要的MACPDU重传。当然,RLC层的重传(AM模式下)也可能带来重复包。(5)RLCSDU丢弃处理(只适用于UM和AM模式)。当PDCP层指示RLC层丢弃一个特定的RLCSDU时,RLC层会触发RLCSDU丢弃处理。如果此时既没有将该RLCSDU丢弃,也没有将该RLCSDU的部分分段递交给MAC层,则AMRLC实体发送端或UM发送端实体会丢弃指示的RLCSDU。也就是说,如果一个RLCSDU或其任意分段已经用于生成了RLCPDU,则RLC发送端不会丢弃它,而是会完成该RLCSDU的传输(这意味着AMRLC实体发送端会持续重传该RLCSDU,直到它被对端成功接收)。当丢弃一个RLCSDU时,AMRLC实体发送端并不会引入RLCSN间隙。(6)RLC重建。在切换流程中,RRC层会要求RLC层进行重建。此时,RLC层会停止并重置所有定时器,将所有的状态变量重置为初始值,并丢弃所有的RLCSDU、RLCSDU分段和RLCPDU。在NR中,RLC重建时接收端是不会往上层递送RLCSDU的。这是因为NR中的RLC层不支持重排序,只要收到一个完整的RLCSDU,就立即往上层递送,所以接收端不会缓存完整的RLCSDU。Uu接口:RLC层RLC三种模式分别支持的RLC功能一个TM实体或UM实体只具备发送或接收数据的功能,而不能同时配置收发功能;而AM实体既包含发送功能,也包含接收功能。在同一RLC实体(或配对的RLC实体)内讨论具体的流程才有意义,不同的RLC实体之间相互独立。Uu接口:MAC层MAC(MediumAccessControl)层主要功能包含:映射、复用、HARQ和无线资源分配信道映射和复用纠错:HARQ技术无线资源分配调度

PDCPRLCMACPHYUu接口:MAC层功能MAC子层为上层协议层提供数据传输和无线资源分配服务,MAC层主要功能如下。(1)映射:MAC负责将从逻辑信道接收到的信息映射到传输信道上。(2)复用:MAC的信息可能来自一个或多个无线承载,MAC层能够将多个RB复用到同一个传输块(TransportBlock,TB)上以提高效率。(3)解复用:将来自PHY层在传输信道承载的TB块解复用为一条或者多条逻辑信道上的MACSDUs。(4)HARQ:MAC利用HARQ技术为空中接口提供纠错服务。HARQ的实现需要MAC层与PHY层的紧密配合。(5)无线资源分配:MAC提供基于服务质量的业务数据和用户信令的调度。Uu接口:物理层PHY层位于空口协议栈的最底层主要完成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映射及执行MAC层的调度具体的功能包括CRC的添加、信道编码、调制、天线口映射等。错误检测FEC加密/解密速率匹配物理信道的映射调整和解调频率同步和时间同步无线测量MIMO处理射频处理PDCPRLCMACPHY5G无线空口协议5G空口基础参数及帧结构5G空口信道结构5G下行物理信道和信号5G上行物理信道和信号MultinumerologiesNR支持Multinumerologies(不同的子载波宽度和前缀配置)子载波配置子载波宽度循环前缀每时隙符号数每帧时隙数每子帧时隙数Cyclicprefix015Normal14101130Normal14202260Normal144043120Normal148084240Normaormal1432032260extended124041

slot=14symbols1

subframe=4slots1

frame=10subframes=40slots1

subcarrier=60KHzMultinumerologies(续)μ的选择取决于各种因素,包括:部署类型(室内/室外、宏基站/小基站等)载波频率业务需求(时延、可靠性和吞吐量等)硬件损伤(振荡器相位噪声)移动性举例:较宽的子载波间距可用于延迟关键型服务(如uRLLC)、覆盖区域较小和载波频率较高的场景;较窄的子载波间距可以用于载波频率较低、覆盖区域较大、窄带设备和演进型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eMBMS)的场景。Multinumerologies(续)协议规定不同频段支持的子载波间隔如下表:时域资源:帧,子帧,时隙,符号的概念空口时域的通用结构,在不同的制式下,满足数据传输及控制的需求无线帧子帧子帧子帧……时隙时隙时隙……上下行子帧的分配单位符号符号符号符号基本的数据发送周期最小时间单元,调制的基本单位,数据调度和同步的最小单位……帧结构一个无线帧长度为10ms;每个无线帧由10个长度为1ms的子帧构成;帧结构(续)每个系统帧由10个子帧组成,每个子帧长为1ms,系统帧的编号范围为0~1023。每个系统帧会被分成2个大小相等的半帧,每个半帧包含5个子帧。一个系统帧内的子帧编号范围为0~9;半帧0包含子帧0~4,半帧1包含子帧5~9。在NR中。无线帧和子帧的长度固定,从而允许更好地保持LTE与NR间共存。不同的是,5GNR定义了灵活的子构架,时隙和字符长度可根据子载波间隔灵活定义。帧结构(续)一个时隙包含14个OFDM符号(使用正常循环前缀),或12个OFDM符号(使用扩展的循环前缀);由于OFDM符号的长度与其子载波间距成反比,子载波间距越大,一个OFDM符号的长度越短。相应地,时隙的长度也会随着选择的Numerology的不同而变化,这也意味着每个子帧包含的时隙数也会随着选择的Numerology的不同而变化。不同的子载波间隔对应的每子帧包含的时隙数如下表。NR时隙(Slot)格式Slot内OFDM符号分类:Downlink,denotedasD,用于下行传输;Flexible,denotedasX,可用于下行传输,上行传输,GP或作为预留资源;Uplink,denotedasU,用于上行传输Slot类型Type1:全下行,DL-onlyslotType2:全上行,UL-onlyslotType3:全灵活资源,Flexible-onlyslotType4:至少一个上行或下行符号,其余灵活配置不同的时隙格式类似于LTE中不同的TDD上下行子帧配比。不同之处在于,NR的时隙格式中,上下行分配是OFDM符号级别的;XDUDXXUDXUDXUDXUDXUType1:DL-only

slotType2:UL-only

slotType3:Flexible-only

slotType4-1Type4-2Type4-3Type4-4Type4-5NR时隙(Slot)格式(续)NR支持多种时隙配比方案,基站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多层嵌套配置,从而实现动态时隙配比调整。与LTE相比,NR增加了UE级配置,灵活性高,资源利用率高。1第一级配置:通过系统消息进行半静态配置。2第二级配置:通过用户级RRC消息进行配置。3第三级配置:通过UE-group的DCI中的SFI指示进行配置(符号级配比)。4第四级配置:通过UE-specific的DCI进行配置(符号级配比)NR时隙(Slot)格式(续)--第一级:信令半静态配置第一级为Cell-specificRRCconfiguration,即信令半静态配置,小区级半静态配置支持有限的配比周期选项,通过RRC信令实现DL/UL资源的灵活静态配置。SIB1携带了以下配置参数:UL-DL-configuration-common:{X,x1,x2,y1,y2},UL-DL-configuration-common-Set2:{Y,x3,x4,y3,y4}。X和Y为配比周期,取值为{0.5,0.625,1,1.25,2,2.5,5,10}ms。0.625ms仅用于120kHzSCS,1.25ms用于60kHz以上SCS;2.5ms用于30kHz以上SCS;小区半静态配置支持单周期和双周期配置。NR时隙(Slot)格式(续)--第一级:信令半静态配置单周期配置示意图:NR时隙(Slot)格式(续)--第一级:信令半静态配置双周期配置示意图:x1/x3:全下行时隙数目。取值:{0,1,…,配比周期内时隙数}。y1/y3:全上行时隙数目。取值:{0,1,…,配比周期内时隙数}。x2/x4:全下行时隙后面的下行符号数。取值:{0,1,…,13}。y2/y4:全上行时隙前面的上行符号数。取值:{0,1,…,13}。NR时隙(Slot)格式(续)--第一级:信令半静态配置Cell-specific半静态时隙格式在ServingCellConfig(NSA)和SIB1(SA)中配置。ServingCellConfig(NSA)和SIB1(SA)中包含了TDD-UL-DL-ConfigCommon配置信息,如下图:频域资源NR的频域资源包括了RG、RE、RB、REG、CCE、RBG:(1)RG:ResourceGrid,PHY层资源组,上下行分别定义(每个Numerology都有对应的RG定义)。时域:1个子帧。频域:传输带宽内可用RB资源。(2)RE:ResourceElement,PHY层资源的最小粒度。时域:1个OFDM符号。频域:1个子载波。(3)RB:ResourceBlock,数据信道资源分配基本调度单位,用于资源分配type1。频域:12个连续子载波。频域资源NR的频域资源包括了RG、RE、RB、REG、CCE、RBG等。(4)RBG:ResourceBlockGroup,数据信道资源分配基本调度单位,用于资源分配type0,降低控制信道开销。频域:{2,4,8,16}个RB。(5)REG:ResourceElementGroup,控制信道资源分配基本组成单位。时域:1个OFDM符号。频域:12个子载波(1PRB)。(6)CCE:ControlChannelElement,控制信道资源分配基本调度单位。频域:1CCE=6REG=6PRB。CCE聚合等级:分为1、2、4、8、16频域资源资源单元(RE)对于每一个天线端口p,一个OFDM符号上的一个子载波(子载波间隔配置μ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为2μ*15KHz)对应的一个单元叫做资源单元;资源块(RB)一个时隙中,频域上连续的12个RE为一个资源块;0242752427512427524275224275242753242752427542413824138524692469Minimumandmaximumnumberofresourceblocks

频域资源RE:ResourceElement物理层资源的最小粒度时域:1个OFDM符号;频域:1个子载波RB:ResourceBlock数据信道资源分配频域基本调度单位频域:12个连续子载波RBG:RBGroup数据信道资源分配基本调度单位,用于资源分配type0频域:{2,4,8,16}个RBREG:REGroup控制信道资源分配基本组成单位时域:1个OFDM符号;频域:12个子载波(1PRB)CCE:ControlChannelElement控制信道资源分配基本调度单位频域:1CCE=6REG=6PRBCCE聚合等级:1,2,4,8,16BWP定义和应用场景基本定义和特点:BWP:BandwidthPart,是NR标准提出的新的概念;网络侧给UE分配的一段连续的带宽资源,它是5GUE接入NR网络的必备配置UE级概念,不同UE可配置不同BWP;UE的所有信道资源配置均在BWP内进行分配和调度应用场景:场景1:应用于小带宽能力UE接入大带宽网络场景2:UE在大小BWP间进行切换,达到省电效果场景3:不同BWP,配置不同Numerology,承载不同业务BWPBWPBandWidthCarrierBandWidth#1BWP2#2BWP1

Numerology1BWP1CarrierBandWidth#3Numerology2BWP2CarrierBandWidthBWP的分类根据BWP的配置场景,分为以下几类:InitialBWP:UE初始接入阶段使用的BWP(通过系统消息获取)DedicatedBWP:UE在RRC连接态配置的BWP;协议规定,1个UE最多可以通过RRC信令配置4个dedicatedBWPActiveBWP:UE在RRC连接态某一时刻激活的BWP,是dedicatedBWP中的1个。协议规定,UE在RRC连接态,某一时刻只能激活1个配置的dedicatedBWPDefaultBWP:UE在RRC连接态时,当其BWPinactivitytimer超时后UE所工作的BWP,也是dedicatedBWP中的1个,通过RRC信令指示UE哪一个配置的dedicatedBWP做为defaultBWPRB位置的索引和指示相关概念(TS38.2114.4)PointA:RG的基本参考点;PointA=ReferenceLocation+OffsetCRB(CommonRB):RG内索引起始点和PointA对齐;PRB(PhysicalRB):BWP内索引起始点和BWP起始点对齐PRB和CRB的关系:5G无线空口协议5G空口基础参数及帧结构5G空口信道结构5G下行物理信道和信号5G上行物理信道和信号信道管理:逻辑信道逻辑信道:存在于MAC(MAC(MediumAccessControl)层和RLC(RadioLinkControl)层之间。根据传输数据的类型定义每个逻辑信道类型。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控制信道包括:BCCH(BroadcastControlChannel):gNodeB用来发送系统消息(SystemInformation,SI)的下行信道PCCH(PagingControlChannel):gNodeB用来发送寻呼信息的下行信道CCCH(CommonControlChannel):用于建立RRC连接(也被称为信令无线承载(SRB,SignalingRadioBearer)),SRB包括SRB0、SRB1和SRB2,其中,SRB0映射到CCCH。DCCH(DedicatedControlChannel):提供双向信令通道,逻辑上讲,通常有两条激活的DCCH:①SRB1适用于承载RRC消息,包括携带高优先级NAS信令的RRC消息。②SRB2适用于承载低优先级NAS信令的RRC消息。低优先级的信令在SRB2建立前先通过SRB1发送。业务信道包括:DTCH(DedicatedTrafficChannel):承载专用无线承载DRB信息,即IP数据包,双向,工作模式为RLCAM或RLCUM。信道管理:传输信道传输信道:存在于MAC层和物理层PHY之间,根据传输数据类型和空口上的数据传输方法进行定义。可以提供MAC和高层的传输业务信息。下行传输信道分成如下类型:BCH(BroadcastChannel):固定格式的信道,每帧一个BCH。承载系统消息中的主信息块MIBDL-SCH(DownlinkSharedChannel):承载下行数据和信令(大部分系统信息)的主要信道,支持动态调度和动态链路自适应调整。利用HARQ技术来提高系统性能。PCH(PagingChannel):承载PCCH,即寻呼消息。使用不连续接收DRX技术延长手机电池待机时间。上行传输信道分成如下类型:UL-SCH(UplinkSharedChannel):与下行共享信道类似,支持动态调度(由eNodeB控制)和动态链路自适应调整。也利用HARQ技术来提高系统性能。RACH(RandomAccessChannel):承载的信息有限,需要和物理信道以及前导信息共同完成冲突解决流程。信道管理:物理信道物理信道:负责编码、调制、多天线处理以及从信号到合适物理时频资源的映射。基于映射关系,高层一个传输信道可以服务物理层一个或几个物理信道。下行物理信道分成如下类型:PBCH(PhysicalBroadcastChannel):承载BCH信息PDCCH(PhysicalDownlinkControlChannel):承载资源分配信息PDSCH(PhysicalDownlinkSharedChannel):承载DL-SCH信息上行物理信道分成如下类型:PUCCH(PhysicalUplinkControlChannel):承载上行控制和反馈信息,及发送给gNodeB的调度请求PUSCH(PhysicalUplinkSharedChannel):是主要的上行信道,承载上行共享传输信道UL-SCH。承载信令、用户数据和上行控制信息。PRACH(PhysicalRandomAccessChannel):承载随机接入前导信道管理:信道映射(下行)信道管理:信道映射(上行)5G无线空口协议5G空口基础参数及帧结构5G空口信道结构5G下行物理信道和信号5G上行物理信道和信号下行物理信道5G相对于LTE,精简了PCFICH,PHICH等信道,PDSCH增加了1024QAM调制方式PBCH:物理广播信道调制方式:QPSK用于系统消息MIB的广播PDSCH:物理下行共享信道调制方式:QPSK,16QAM,64QAM,256QAM,1024QAM用于承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