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动态生成教师何去何从(全文)_第1页
面对动态生成教师何去何从(全文)_第2页
面对动态生成教师何去何从(全文)_第3页
面对动态生成教师何去何从(全文)_第4页
面对动态生成教师何去何从(全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面对动态生成教师何去何从(全文)“动态生成”是新课堂的“产物”。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课堂生成信息,教师需要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对纷至沓来的生成信息进行筛选点化――或放大,或搁置,或缩小。因此,有人说,教师不仅要做课堂生成的催化者一交往互动,还要做生成信息的裁剪者――披沙拣金。下面介绍几种“放大”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顺水推舟

案例《鹬蚌相争》(苏教版)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孩子们读得津津有味,乐不可支。忽然,一只小手高高举起,只听见一个稚嫩的声音在嚷着:“老师,我觉得课文有问题!你看,书上写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在这河滩上!’你想呀,鹬的嘴正被蚌夹着呢,怎么可能说话呀?”

“是呀是呀,这样想来下面也有问题。下面课文又写蚌得意洋洋地对鹬说:‘我就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蚌正夹着鹬的嘴呢,怎么说话呀,一开口不就让鹬拔出嘴了吗?”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纷纷附和着。

“同学们不迷信书本,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是好样的!这样吧,大家就这个问题小组讨论讨论。另外,还可以参阅老师课前发下的这则寓言的古文。”教师喜形于色。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片刻又是叽叽喳喳的一片。

生:我同意前面几位同学的意见,课文这样写不妥。

生:我觉得那不能怨编者,古文就那样写着呢,课文是根据古文改编的。

生:要我说,课文是寓言,你想想,鹬也好蚌也好,其实哪会说话呀,那是人们借这个故事说明道理呢。所以我觉得课文这么写是可以的。

生:我不同意,尽管是寓言,可是想像也要符合实际情况呀。譬如总不能说鹬夹住蚌的嘴吧!

师:同学们讨论得真热烈,也很够水平。不过咱们不能光停留在发现问题上。我建议,同学们一起动动脑子来改改教材,再动动手给编辑叔叔写封信,如何?

生(齐):好――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抛弃了原先预设的方案,以即兴生成的问题为生长点,顺水推舟,鼓励学生向教材挑战,从而不断生长出新的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思考的快乐。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预设的教学计划同课堂的真实情境间经常性地存在着某种偏离。教师若能敏感地捕捉住其中的有价值因素,“为学习而设计教学”,通过富于智慧的教学策略重构教学,这会生长出较之“知识”更具再生力的因素。也唯如此,“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悠然心会”、“浮想联翩”这种美好的境界才会在我们的课堂出现。

二、刨根问底

案例初读课文《景阳冈》(人教版)后,学生按照地点变换的顺序迅速理清了课文思路。正待学文时,一位学生发表了与众不同的见解:“我觉得课文是以‘哨棒’为线索的。你看,文中每一部分都以‘哨棒’开头,提示了武松的行踪,课文思路十分清楚。”

“对,我还发现‘哨棒’这个词在文中一共用了16次,但不知道每一次有什么用?”学生继续发问。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教师抛弃了原先预设的方案,就势引导学生探究起“哨棒”来。由于所选的主题来自学生,又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学生探究的欲望特别强烈,有的学生甚至当场研读起了《水浒传》原著。一阵潜心静读之后,课堂气氛达到了白热化。

生:我知道武松出身于城市贫民,从小在山里劳动,以柴为伴,喜好舞枪弄棍。“哨棒”是武松最常用的工具,也是他最拿手的武器。

生:武松打虎时,表面上没有用哨棒,其实他是“智斗”。当老虎很凶猛时,他不用“哨棒”,用“三闪”;当老虎泄了劲儿时,他才用“哨棒”打,只可惜打在了树枝上。可见,他是多么机智勇敢啊!

生:我从武松在酒店里喝酒时,“把哨棒靠在一边”,“吃完了,提着哨棒就走”,猜想“哨棒”是用来防身的,出门时很需要。

生:我看过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知道“哨棒”有很多作用,除了防身,还可用来挑重物,它的作用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扁担。

生:其实,梁山有一百零八名好汉,每人所用的武器都不一样。武松身材魁梧,力大无比,与渺小的“哨棒”形成强烈的反差,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生:我这里就有一本《水浒传》,书中怎么将“哨棒”写成“梢棒”呢?

在这个案例中,当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审视文本时,教师没有“当头一棒”,置之不理,而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巧妙地引导学生就瞬间即逝的生成资源作可持续的探究。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沟通生活,联系旧知,逐步走近“武松”,走进“水浒人物”的精神世界,对文本有了拨云见日般的理解和感受,对古典文学名著充满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课堂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三、欲擒故纵

案例在学习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苏教版)的重点段时。无法预约的精彩不期而至。“我在读‘大鲈鱼摆动着强有力的身子游向湖l心。汤姆叹了口气,心想:我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这句时,忽然同情起汤姆来了。一个孩子在夜里能钓上这条大鱼,挺不容易,人和鱼谁重要?我觉得不放这条鱼也没有多大错误。”一位学生质疑道。

“你能在读中体验之后,提出自已的想法,这样做很好。对于他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是怎么看的?”老师不匆忙表态,而是将问题抛还给了学生,引发一场唇舌之战。

生:我在读这段之后,也有同感。本来汤姆放鱼是很不情愿的,逼他放鱼,是对他心灵上的一个打击。

生:我不同意你们的意见,从课文的最后一段看,汤姆开始不愿放鱼,但从“那情景却一直铭记在他的记忆里,爸爸坚定的话语也一直回响在他耳边”这句话可见,他不但想通了,而且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鱼应废放。

生:可我从这句话中读出来的怎么是放掉那条大鱼是他刻骨铭心的记忆?

生:不!文中用了“可是”“铭刻”“坚定的话语”,这就是说,汤姆一生难忘的是自己所受到的教育。

生:是的,从课文中爸爸“斩钉截铁”的话语中,可以知道汤姆爸爸的崇高品质――放掉一条鱼,培养的却是遵章守纪、诚实守信的好品质。

生:从这件事上我知道了,放鱼是小事,做人是大事。我们不能凭一时的兴趣和利益而放弃诚实守信的好传统。

师:同学们的争论很精彩,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明确,感悟也越来越深。现在大家认为汤姆到底应不应该放鱼?

生:(齐):放―一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尊重学生这个教学的主体,关注学生阅读中生成的问题,关注学生的独特感悟,把个体的感悟置于群体之中。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熏陶感悟,启迪思维,明辨是非,从而明确课文的价值取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没有把标准答案直接抛给学生,也没有跟着学生的感觉走,而是“欲擒故纵”,“迂回包抄”,打了一个漂亮的教学“回马枪”。

四、化整为零

案例在学习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中的“谈碰壁”这个故事时,教师让学生练习评点、赏析课文。其中有一句“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

师:如果你是一名语文教师,现在正在批改学生的作文,你会写下什么样的批语?

生1:观察细心,描写细致,真乃好句!

生2:人物描写活灵活现,让人读了如见其人。

生3:这样写,写出了伯父有趣的一面。

忽然,有个学生提出疑问:“这句话可写可不写,能不能删去?”这个问题有点棘手,听课教师面面相觑,都用担心的眼光看着上课的老师。

只见教师不紧不慢地说:“这句话到底能不能删去呢?请小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记住:简洁是一种美,具体生动同样也是一种美。”教师一边巡视,一边与双方的代表握手,对不赞成删去的代表说:“假如你将来成为一名语文教师,你的学生的作文一定是具体生动的。”对赞成删去的代表说:“假如你将来成为一名语文教师,你的学生的作文一定是简洁凝练的。”

多么精彩、多么艺术的处理!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