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医学史题库_第1页
(完整版)中国医学史题库_第2页
(完整版)中国医学史题库_第3页
(完整版)中国医学史题库_第4页
(完整版)中国医学史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完整版)中国医学史题库A《黄帝内经》B《伤寒论》C《灵枢·本脏》D《素问》E《难经》二、填空题1.《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2.《素问》中记载了“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以养德为先”的健康生活方式。3.中药学中的“四气调神”是指药物的性味归属于酸、甘、苦、辛四种气味,可以调整人体的精气神。4.《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五脏六腑”学说,即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5.中医学中的“针灸”是指通过针刺和灸烧等方法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6.中医药学中的“药食同源”是指一些食物具有药用价值,同时一些药物也可以作为食品食用,具有保健功效。三、名词解释精气神:中医学中的三大基本概念,指人体的精、气、神三种物质和能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五脏六腑: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指人体内的五个脏器和六个腑器,包括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四气调神: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指药物的性味归属于酸、甘、苦、辛四种气味,可以调整人体的精气神。针灸:中医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针刺和灸烧等方式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药食同源:中医药学中的理论,指一些食物具有药用价值,同时一些药物也可以作为食品食用,具有保健功效。四、简答题和论述题1.简述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答: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主要包括:①强调整体观念,注重治本,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长期疗效;②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具有多样性和个体化;③强调预防和调节,注重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④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体系,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⑤对慢性、难治性疾病有独特的治疗优势。1.《诗经》是我国早期诗歌总集,也是现存最早涉及药物的文献之一,主要记载植物药。2.《汉书·食货志》将酒视为“百药之长”。3.汤液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剂型之一,一般认为商朝的伊尹创制了汤液。4.针灸治疗在古代已经开始出现。5.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关系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其中人顺应天地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6.古代将饮酒治病作为外感风寒、劳伤筋骨等病的治疗方法。7.据《周礼·天官》记载,周代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兽医、疡医、疾医四种。8.气精神、阴阳、五行、八卦学说构成了中医自然哲学理论的核心,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9.医和提出的“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10.《诗经》、《山海经》是现存最早的记载药物的非医药典籍。11.预防行为是一种目的明确的活动,早期的藏冰、变火、驱逐狂犬、药物预防都体现了重实用的精神。12.针灸治疗自古就有萌芽,《灵枢》记载的九针是指形状多样的针具。13.《左传》记载,公元前541年,秦国名医医和在为晋侯诊疾时提出了著名的病因学说六气致病说。14.“藏冰”、“变火”的记载反映了早期先民对预防的重视。答:早期医药经验中的预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调节生活习惯,如合理膳食、适度运动、保持卫生等;二是利用自然资源,如藏冰、变火等调节气候,防止疾病的发生;三是通过婚配制度规定适婚年龄,从而控制人口增长和疾病传播;四是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如汤液、酒等具有预防作用的药物。这些预防措施在早期医药经验中被广泛应用,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一、选择题1.被后世誉为“医圣”的汉末医家是张仲景。2.《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3.首载“独取寸口”脉诊法的医籍是《黄帝八十一难经》。4.标志着中医学由经验积累上升为理论总结,完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构建的医籍是《黄帝内经》。5.最早将病因分为三类的著作是《金匮要略》。6.现存最早的中医学方书是《五十二病方》。7.首次系统阐述中医整体观念的医籍是《黄帝内经》。8.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是《导引图》。9.最早论述药物四气五味的药物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10.现存最早的妇产科著作是《胎产书》。11.提出“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名门”的医籍是《黄帝八十一难经》。12.现存最早论述经络学说的文献是《阴阳十一脉灸经》。13.被誉为“外科鼻祖”的医家是华佗。14.《伤寒杂病论》共计收方269首。15.留给后世“诊籍”的医家是扁鹊。本章节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医籍。其中,张仲景被后世誉为“医圣”,《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首次系统阐述中医整体观念的医籍是《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学方书是《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是《导引图》,被誉为“外科鼻祖”的医家是华佗。同时,本章节还包括了15道选择题,涵盖了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医籍和医学理论。A医、B张仲景、C华佗、D扁鹊、E淳于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1.《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经络学说文献。2.《胎产书》是现存最早的妇产科著作,其中的胎教内容是医学史上最早的论述之一。3.《导引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4.《却谷食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著作。5.《引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导引术专著。6.《脉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疾病证候学专论。7.《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计18卷162篇。8.《难经》是秦越人所撰写的医学著作,论述了81个医学问题,丰富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方面的内容。9.《难经》首开后世命门学说之先河,指出其功能为“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10.《神农本草经》提出药物三品分类法,共记载药物365种。11.张仲景,字仲景,为东汉末期人,其著作为《伤寒杂病论》。12.《伤寒论》以“六经辨证”论治伤寒;《金匮要略》以“脏腑辨证”论治内科杂病。13.《伤寒论》10卷22篇,载方113首;《金匮要略》6卷25篇,载方262首。14.张仲景首次将病因分为三类,为后世三因致病说之肇始。15.《伤寒杂病论》共计收方269首,收药214种,在中国医学史上被誉为“方书之祖”。16.《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17.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医书有《脉书》和《引书》。18.《五十二病方》分为52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医方。19.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气动导引类著作有《导引图》和《却谷食气》。20.《阴阳脉死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诊断学专书。21.汉墓出土记载导引术式的著作有《导引图》和《引书》。22.中医四大经典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23.《难经》最大的贡献是首创独取寸口诊脉法。24.《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的四气是寒、热、温、凉,五味包括酸、咸、甘、苦、辛。25.《神农本草经》记载方剂组方原则包括君、臣、佐、使。26.《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的七情和合理论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反、相恶。27.《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28.《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原则,开中医学脏腑辨证之先河。删除有问题的段落,修改了一些表述。二、填空题1.《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经络学说文献。2.《胎产书》是现存最早的妇产科著作,其中的胎教内容是医学史上最早的论述之一。3.《导引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4.《却谷食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著作。5.《引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导引术专著。6.《脉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疾病证候学专论。7.《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计18卷162篇。8.《难经》是秦越人所撰写的医学著作,论述了81个医学问题,丰富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方面的内容。9.《难经》首开后世命门学说之先河,指出其功能为“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10.《神农本草经》提出药物三品分类法,共记载药物365种。11.张仲景,字仲景,为东汉末期人,其著作为《伤寒杂病论》。12.《伤寒论》以“六经辨证”论治伤寒;《金匮要略》以“脏腑辨证”论治内科杂病。13.《伤寒论》10卷22篇,载方113首;《金匮要略》6卷25篇,载方262首。14.张仲景首次将病因分为三类,为后世三因致病说之肇始。15.《伤寒杂病论》共计收方269首,收药214种,在中国医学史上被誉为“方书之祖”。16.《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17.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医书有《脉书》和《引书》。18.《五十二病方》分为52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医方。19.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气动导引类著作有《导引图》和《却谷食气》。20.《阴阳脉死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诊断学专书。21.汉墓出土记载导引术式的著作有《导引图》和《引书》。22.中医四大经典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23.《难经》最大的贡献是首创独取寸口诊脉法。24.《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的四气是寒、热、温、凉,五味包括酸、咸、甘、苦、辛。25.《神农本草经》记载方剂组方原则包括君、臣、佐、使。26.《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的七情和合理论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反、相恶。27.《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28.《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原则,开中医学脏腑辨证之先河。答:《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了药物的四气五味分类法,对中药学的分类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它奠定了中药学的分类体系,为后世的中药学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时,它也是中药学史上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之一,为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介绍了中国古代医学史上一些重要的著作和人物。其中,提到了《诸病源候论》、《脉经》、《新修本草》、《雷公炮炙论》等著作,以及葛洪、孙思邈、李珣、王焘等医家。这些著作和人物对于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和传承都有着重要的贡献。通过学习这些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医药文化。19.高道大医B开创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整理了《伤寒论》。其他医家包括王叔和、孙思邈、杨上善、掌禹锡和林亿。20.《本草经集注》将药物按照自然属性划分为7类。二、填空题1.全元起是注释《内经·素问》的著作《素问训解》的作者,是我国最早的注释。2.杨上善整理的《黄帝内经太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注本。3.王叔和是西晋医家,早年曾做过游方医,后因医术精湛被选为太医令,他首次整理了《伤寒杂病论》。4.《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而《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源证候学专著。5.隋朝医籍《诸病源候论》详细而准确地描述了多种疾病的证候,包括麻风病、消渴病等,并指出温病的病因是乖戾之气。6.《肘后方》是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作者是葛洪。7.《肘后方》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关于天花的认识。8.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收录了6500余首方。9.孙思邈主张针药并用,提出“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究非良医”。10.《外台秘要》最早记述了“消渴者……每发即小便至甜”。11.唐人王焘重视灸法而否定针法,曰:“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12.《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13.《本草经集注》是南朝陶弘景所撰,是我国药物学的又一次总结,收录了730种药物。14.《雷公炮炙论》是南朝雷斅所撰,是我国第一部炮制学专著。15.魏伯阳所撰《周易参同契》是现存最早涉及炼丹的文献。16.《针灸甲乙经》是皇甫谧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并以原本形式传世的针灸学专著。17.《针灸甲乙经》提出了排列穴位的方法,即分部划线布穴。18.杨上善所著的《黄帝内经明堂》是今日仅存的古代明堂书。19.鲍姑是葛洪之妻,是中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20.晋刘涓子所著,北齐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学专著。21.《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蔺道人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22.唐代医家昝殷所著《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妇产科著作。23.《颅囟经》出现于隋唐之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学著作。24.公元624年,唐朝在长安设立太医署,由行政、教学、医疗、药工组成,具有医学教育和医疗等多重职能。答:《外台秘要方》是一部针对外科疾病的医学专著,由唐代医学家王焘所著。其成就为:(1)系统总结了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方药;(2)提出了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和护理方法;(3)对外科手术的操作技巧进行了详细描述。该书在外科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唐代郿人王焘所著的《新唐书》被赞誉为“世宝”。他的成就包括整理和保存了大量古代医学文献,搜集和整理了大量民间单验方,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有新的发展,记述了某些中药特异疗效,以及汇集了唐以前的多种疗法。孙思邈在医学史上的贡献非常突出。他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他重视医德修养,论述医德规范,并整理了张仲景的《伤寒论》,首创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他被誉为“药王”,重视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和功效,重视妇女和儿童疾病,并倡导综合治疗,针药并用。他对针灸学的贡献也非常突出,介绍了同身寸测穴法,明确提出了奇穴和阿是穴,并首创了彩色经络穴位图。晋唐时期药物学的发展特点包括药物学著作数量的增加,药物品种的增多,药物理论的丰富,分类方法的进步,药物炮制规范的建立,以及炼丹术与制药化学的发展。唐宋医事管理制度都是由政府参与的,但唐政府设立了太医署,具有医学教育和医疗行政双重职能,而宋政府则分别设立了翰林医官院和太医局,将医学教育和医疗行政分立开来。晋唐之际药物学发展繁盛,药物学著作大量出现,综合性本草和专题性本草都有代表著作出现。南朝陶弘景撰著的《本草经集注》开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方法,并创立了诸病通用药。唐政府颁布的国家药典《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之一。此时间的其他4部本草学著作包括《本草拾遗》、《食性本草》或《食疗本草》、《海药本草》和《雷公炮炙论》。同时,炼丹著作也大量出现,如《抱朴子》等。7.倡导积极养生。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和养生。积极的养生方式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平衡。这种方式包括饮食、运动、休息和心理调节等方面。人们应该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等不良习惯。此外,适量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应该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心态,以减少精神压力对身体的影响。13.论述晋唐之际针灸学发展概况。在晋唐时期,针灸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皇甫谧著有我国现存最早、以原本形式传世的针灸学著作《针灸甲乙经》。他的著作对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创制针灸明堂图也是晋唐时期的一大成就。孙思邈对针灸学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他介绍了同身寸测穴法,明确提出了“奇穴”和“阿是穴”,并首创了彩色经络穴位图。此外,他还强调了针灸并用、针药并用的重要性。灸法的运用与发展也是晋唐时期针灸学的一大亮点。葛洪所著《肘后救卒方》记载了诸病灸治法,鲍姑则是中医学史上的第一位女灸家。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论述了明堂灸法,并收集了许多名家的经验灸法。14.论述晋唐之际临证各科发展概况。在晋唐时期,临证各科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针灸方面,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以原本形式传世的针灸学著作。在外科方面,刘涓子的《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在伤科方面,蔺道人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伤科专著。在妇产科方面,昝殷的《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妇产科专著。而在儿科方面,《颅囟经》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学专著。这些专著的出现,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3.六味地黄丸的创制者是钱乙。14.《圣济总录》共收载方剂2万首。15.医学史上最早记载异常胎位转胎术的著作是《十产论》。16.著述《普济本事方》的医家是许叔微。17.“草乌散”的记载见于《世医得效方》。18.宋用以收养老疾孤寡的机构是福田院。19.研究《伤寒论》开方论先河的医家是成无己。20.南宋名医严用和的著作是《济生方》。21.《饮膳正要》的作者是忽思慧。22.《伤寒明理论》的著者是成无己。23.《卫济宝书》最早记载了“癌”字,是指深部脓肿。24.1076年宋廷于东京开设第一所官办药局称太医局熟药所。25.文献记载,最早在骨伤治疗实施全身麻醉的医家是危亦林。二、填空题1.宋代三部官修的方书分别是《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圣济总录》;三部官修本草为《开宝本草》,《嘉佑本草》,《本草图经》。2.代表宋代本草学最高成就的著作是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3.宋元时期脉诊学知识发展由博返约的代表作是南宋医家崔嘉彦的《崔氏脉诀》,南宋施发所著《察病指南》的特点是以图示脉。4.《鸡峰普济方》为张锐所撰,是一部水肿病专著。5.《永类钤方》的作者是元代医家李仲南,书中记载了最早的手术缝合针是曲针,手术缝合线是丝线或桑皮白线,还有用于骨折的竹箍箍住法和四夹板固定法。6.《世医得效方》的作者是元代医家危亦林,书中记载了牵引复位法是悬吊复位法,及全身麻醉剂草乌散。7.宋代最著名的妇产科著作是《妇人大全良方》,其作者为陈自明,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妇产科专著。8.天圣针灸铜人的铸造者是北宋翰林医官王惟一。他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和针灸专家,被誉为“针灸之祖”。9.《针灸资生经》是中国古代针灸学的重要著作,其主要成就包括提倡同身寸、记载灸法丰富、临床对症配穴、增加诸多穴位等。10.宋元之际,子午流注针法最早出现于《灵枢》,其代表人物是何若愚及其所著《子午流注针经》。这一针灸技术在后来的医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11.宋政府组织编写的方书《圣济总录》收录方子近2万首,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12.元代杜本所著《敖氏伤寒金镜录》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书,书中绘制了36幅伤寒舌象的彩色图谱,对中医舌诊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3.宋代宋慈所著《洗冤集录》标志着法医学的最高成就,对我国法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4.宋代陈自明所著《外科精要》标志着外科与伤科的分离,对中国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5.宋元时期妇产科专著《十产论》中记载的转胎手法是医学史上异常胎位转位术的最早记载,对妇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6.宋代出现了两部解剖学专著,分别为《欧希范五脏图》和《存真图》,对我国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7.《济生方》的作者为南宋医家严用和,《普济本事方》的作者是南宋医家许叔微。这两部方书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8.宋代医学教育出现了风科,区分了真风(外风)与类风(内风),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成无己首次全面注释《伤寒论》的著作为《注解伤寒论》,提倡“以经解经”研究方法,著《伤寒明理论》,开后世方论先河,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自宋代起,医学家也被称为儒医,宋代名医朱肱、许叔微均为进士出身,元代著名医家朱震亨初为理学家,显示出医学与儒学之间的紧密联系。21.理学的发展促进了医学界对五运六气理论的探索,使运气学说在宋代得以盛行,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2.宋初设立的翰林医官院专职医药行政,从而把医药行政与医学教学分立开来,为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23.宋代设立了多种类型的医疗、慈善机构,其中福田院用以收养老疾孤寡者,慈幼局主要收养遗弃幼婴,病囚院为犯人提供医疗待遇,为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4.宋政府设立的药局推广了成药,流行了局方,促进了中国药物学的发展。25.宋代医家苏颂撰著《本草图经》,重在图谱,订伪求实,与《嘉佑本草》互为姊妹之作,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6.北宋寇宗奭所著《本草衍义》为药物鉴别方面的代表作,也重视药理研究,提出了气味新说,指出寒热温凉是药性,酸苦甘辛咸是药味,香臭腥臊是药气,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7.金元医家张元素的本草名著《珍珠囊》对药物归经学说和脏腑标本用药式的讨论为后世所遵循,后李杲撰《用药法象》、王好古撰《汤液本草》在其基础上又有所增益,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8.《证类本草》与《苏沈良方》二书均载有秋石,是世界上提炼“性激素”的最早记载,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9.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是一部论述食物营养、饮食卫生和食物疗法的专书,对中国饮食文化和营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30.南宋陈言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张仲景基础上确立了三因致病说,对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31.在宋元时期,脉学研究的显著特点是注重掌握脉学的纲要,其中博返约是一个重要代表。32.《幼幼新书》是由刘昉主编的儿科望诊书,其中记载了虎口三关指纹观察法。33.《疑狱集》是由和凝、和㠓父子编写的五代时期现存最早的法医学著作。34.《外科精要》是宋代外科学著作,初步确立了“治外必本诸内”的指导原则。35.在宋代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海上贸易十分发达,其中以香料药物为主要交易品。36.1076年,太医局成为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所官办药局,同时著名的太学升级制度三舍法也被推广到医学教育中。37.陈自明提出了“滋其化源,其经自通”的医学理念,他的代表著作包括《妇人大全良方》和《外科精要》。38.董汲编写的《脚气治法总要》是一部较全面研究脚气病的专著。39.宋慈的著作《洗冤集录》是宋代法医学著作的代表作品。40.《证类本草》是宋代最有名的本草学著作,作者为唐慎微。三、名词解释1.儒医是指宋代以后出现的文人出身的医家。2.校正医书局是宋政府于公元1057年设立的机构,旨在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搜集、考证、校勘和整理并陆续刊行,对古医籍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3.太医局熟药所是宋代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所以制作和出售成药为主的官办药局,它的出现推广了局方,流行了成药,在医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4.翰林医官院是宋初设立的机构,旨在专职医药行政,包括对军旅、官衙、学校派出医官管理医药事务,从而将医药行政与医学教育分开。5.三舍法是宋政府对学生的一种管理制度,按照学生的考核成绩分为“上舍”、“内舍”和“外舍”三个等级,且三舍之间可升可降。6.大方脉是宋代医学院的教育科目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内科。7.小方脉是宋代医学院的教育科目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儿科。8.漏泽园是宋代的社会福利、慈善机构之一,是埋葬无名尸体和家贫无葬地者的公共墓地。9.福田院是宋代的社会福利、慈善机构之一,是收养老疾孤寡者的机构。10.《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南宋医官许洪等所著,成书于宋绍兴21年,用于制定和剂局制剂规范,是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11.针灸铜人是宋代翰林医官王惟一奉命主持铸造的两具针灸铜人,用于针灸的教学和考试,是形象实物教学法的创举。12.悬吊复位法是一种治疗屈曲性骨折的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