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90后参与农村事务与农村治理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农村治理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近二十余年来,我国在农村治理方面采取了很多实用的措施,比如:减免农业税,进行粮食补贴,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以国家行政权力和乡村自治权力相分离为基础的“乡政村治”体制,等等。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伴随着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资源财富分布东西不均匀,目前的农村治理方面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对现行的治理体制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我国现阶段农村治理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乡镇作为农村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直接代表着国家行政权力,组织、调控和管理辖区内的公共事务;乡镇以下则实行了以村民为参与主体的自治体制。这种农村治理体制虽然大体上实现了国家对农村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对促进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引起了一些问题,致使总体上农村的治理水平并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现阶段法律普及不足,村名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有限,对法律的认识存在偏差。最近几年来,有关农村方面的纠纷越来越多。其中包括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带来的一大批经济纠纷。比如:开发商征用土地经常引起的强拆问题,遇到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等侵犯自己权益的行为时,往往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益,有时候还经常引起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其实在很多农民的思维中都没有遇到问题就去寻求法律途径的意识,而是等到忍无可忍时就直接动用暴力方法解决。这都是法律意识淡薄的表现。同时不仅有农民权益受侵犯的,也有由于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而造成农村违法违规事情频发的现象。比如乱占用土地,违规建房等随处可见,有些农民认为自己在当地有人有势,完全漠视法律的存在,认为解决问题就是送送礼找找人就能解决的,长此以往,形成了整体的农村法律淡薄的现象。
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农田无人耕种,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无人照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需要的劳动力日趋增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年轻人不再满足靠种地得来的微薄的收入和农村单调的生活,转而向往大城市的繁华和喧闹,往往很多年轻人一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直接出去打工,或是就近学习一门手艺再去镇里谋生。伴随而来的是土地无人管理以至于直接荒废,而小孩就直接交给爷爷奶奶。使农村有出现一个很难解决的“留守儿童”问题,从而使对下一代的教育无法保证。也应此导致农村教育不易根本得到改善。如此循环下去,农村治理水平很难根本提高。
三、农民文化生活比较单一,村民经常在闲暇时间聚集赌博,给打击违法赌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使农村难以治理。
现在在农村经常可以看到有人聚集在一起或是打打小麻将,或是打打小牌,但也有赌博的隐匿其中,在过年过节或是晚间半夜农闲之时尤为突出。这不仅使得农村的勤苦劳作的作风被污染,助长赌博的风气,也使得因为赌博而产生的矛盾纠纷进一步增加,使农村的整体治理难度加大。
四、农村污水治理难度大,污水乱排、垃圾乱扔乱放现象十分普遍,致使农田池塘受污染严重,频频出现养殖鱼大面积死亡的报道,环境现状也大不如从前。从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开始,重污染的企业就被要求渐渐远离城市,使得这些企业大量向城郊和农村迁移,伴随而来的常常是农村被污染,鱼大量死亡的
报道。也有因为污染而导致土地荒芜和池塘变为臭水沟的现象。
五、农村计划生育和晚婚晚育的治理水平低,时常有生二胎和早婚的现象发生。有时为了躲避惩罚而外出打工,使得农村出现了黑户口的现象,户籍管理难。总之,农村管理问题还有很多,管理水平低下是很重要的一种表现,其中的原因也有很多,但仔细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由于村民自身科学文化水平不高,科学素养和法律意识不足,还往往处在小农生活的思想之下,不能完全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含义,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村务管理等。而往往最主要的是村名缺乏强烈的法制观念,不明白自己有哪些义务和哪些权利。
那么农村的法制观念差究其原因是什么呢。经济不发达是主要原因。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如果没有发达的经济,人们生活水平都解决不了,怎么能有心思去学习法律呢。而且从农村纠纷中也可以看出来,早各类纠纷中,民事纠纷占到了大多数,刑事案件占一小部分,合同案件则是寥寥无几,有的也只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合同纠纷,从合同纠纷占如此少的比例也可以看出农村经济的非常落后。由此可见农村经济的落后是导致法制意识浅薄的重要原因。其次,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也是重要的原因,由于农村人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法律意识淡薄,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低下,一旦人身、财产等权益受到侵害时,习惯于传统的“找人解决”,而不愿意诉诸于法律解决问题,他们往往怕“官官相卫”,自己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怕“打赢了官司输掉了钱”,得不偿失,怕复杂而漫长的诉讼程序,耗时费力。也有些农民则根本不知道可以通过法律援助途径维权自己的合法权益,使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再次,经济与法律相脱节也是重要原因。相对于城市而言,当前农村的发展严重滞后。经济上,整体不发达;精神上,极度贫乏。农民的生活节奏缓慢,思想上与外界接触较少,落后的农业经济决定了法律所倡导的法治观念与人权观念在农村将被抵制。农民依然习惯着对权力的绝对服从,这些都是因为贫困落后的经济。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但距离法律所需的实施环境尚还差着很大距离;同时多年的农村建设现实也让我们看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与重视,由此可想而知作为高层次精神文明的法律文明,其在农村存在和发眨足何等的举步维艰。最后,对司法与行政的畏惧一直潜意识的影响着农民去接触法律。这与农民多年来形成畏官、害怕因为反映问题而被打击报复的心理分不开,因为无论你农民以什么方式反映问题,最后总会落到官员手上,而经常出现的“官官相护”和“踢皮球”报道加上基层官员的执法过程有时出现的不规范行为使得农民往往看到执法的官员就是法,行政长官能够调动司法,因而有一半以上的农民在纠纷发生时、在权利被侵犯时,首先想到的是向政府信访或自行解决,而非寻找法律援助。因而加强村民法制意识关乎农村治理水平推进的关键。
其次,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将大量的农民带往大城市,改变了我国千百年来农村的经济模式,我国的农村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急剧的转变,要由之前的一家几亩地变成家庭联产承包制,现阶段正处于转型时期,还没能形成由大型机器代替人力的经济实力,因而出现大片农田无人种植或是管理不足缺乏劳动力的现象。而青年劳动力大量流往外地也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经济差距大,大量农村青年没有就业的机会,才出现这么多的打工族,这也是刚刚处于经济腾飞阶段的中国不可避免的现状。
最后,由于这阶段我国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而忽略了文化建设,尤其是在农村这些欠发达地区,更加没有条件接触思想文化的熏陶,致使农村女地区人
们的思想文化活动缺乏,过去的一些老传统习俗有些也在利益效益追求为目标的环境下被遗忘了,使得农民思想领域极度空洞。每到农闲之时便没有休闲娱乐的途径,因而使的赌博现象在农村屡禁不止。所以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现阶段农村年轻劳动力的大量外流是农村治理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的主要原因,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农村的直隶州旷会越来越不乐观。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大学生村官”的政策制度,以前总有人说“大学生村官”又是一次等同于“知青下乡”的活动。但从以上分析的角度来看,但学生村官是解决农村现阶段问题不可或缺的措施。这些大学生大多是80或是90后,那么90后参与农村事务管理究竟与农村治理水平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有哪些利和弊。对此我的分析如下:
首先,从农村治理水平低的诸多表现来看,其总体趋势是农村的发展赶不上城镇的发展速度,对于新鲜文化和技术无法快速的接受与采纳,这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无法接受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熏陶,又接连遭受列强入侵而长期成为别人的殖民地,严重打压了国民的自由主义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加上我国的教育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尽管近些年通过教育改革,使得我国的教育普及率有所提高,但对于农村来说前景依然不乐观。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孩子大多前往城镇落脚,很少有回到农村支持基层发展的。因此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很难进入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村,这就产生了农村治理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而这时候就需要像90后这样的具有先进思想和扎实科学素养的人来参与农村的建设。90后的大部分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在科学文化素养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他们大多数都接受过法律制度的学习与熏陶,有利于农村的法制普及与科学文化建设。加上年轻人往往比年纪的人更有理想,有更高的思想境界,这对于现阶段农民的思想空洞可能有较大的帮助,在建设农村的措施上可能会更多地考虑文化建设。另外,90后大多涉世不深,虽然对于参与农村治理有经验上的不足,但对于形成依法办事,实事求是的干事态度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对于涉世较深的人来说,他们的办事原则往往是因人而异的,对于他们而言法律是可以更改的,只要影响不太大,而90后则不然,只要他们坚持的价值观不改变,他们就会一直坚持下去。还有90后比较开放,他们不会因循守旧,喜欢推陈出新,对于一些老旧习俗不会那么拘谨,而对先进的技术学习能力又较强,易于改革农村落后的生产设备,加上90后利用网络等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强,可以解决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怎样增加农产品产量以及引进一些经济作物。对于这些方面,交际广泛的90后大学生便可以发挥其优势水平。
但是90后由于年轻,对于问题的认识往往没有年长的人深,参与基层管理还有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
第一,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缺乏农业技术,缺乏与农为友的能力,更缺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有些90后大学生从小就一心念书,就算来是自农村,他们的祖辈也经常告诉他们读大学才有机会跳出农门,也因此他们很少懂怎么种庄稼,没有吃过苦,不能从根本上融入基层,更何况来自城里的大学生更加不懂“庄稼”。他们往往不是因为热爱农村而参与农村建设的,大部分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而去参加基层建设的,但是如果仅仅只是靠着一股热血是不够的,要想长期参与农村建设,不仅要学会专业技能,还要学会根植与农村,适应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步伐。
第二,由于参与基层管理的干部过去一直都是由村里选出来的德高望重的老干部,不仅比90后辈分差的太多,使得在工作交流上老干部不愿意接纳90后青年的建议,更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90后青年也不好直接指出老干部的错误。这在工作的展开上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因而很多90都反映自己在参与基层建设时无法发挥出自己真正的能力。这是90后参与农村事务管理的不可避免的缺点,也不能因为这点就做出决断让谁去听谁的,显然两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缺陷,怎样才能权衡利弊才是关键。
第三,由于现阶段常住农村的大都是老人和小孩,思想观念比较保守,这对于渴望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治理农村的90后大学生来说是件很难解决的问题,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观点在农村这片土地上站得住脚。因为只有村民们认为你的观点是正确,他们才会支持你去管理农村。相反,那些有一定威望的老人只要一句话,可能你的管理思路就无法深入人心,就更无法谈及去管理农村了。这也是我们无法避免的问题之一。
总之,农村事务的管理关乎祖国的千秋大业,我们90后正是国家精心培育出来的花朵,如何解决农村的治理水平较低的根源,如何让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新时代一步步发展下去,这是我们90后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祖国交给我们的任务。我认为虽然农村的治理工作对于我们90后而言是一个上一辈与下一辈如何接洽的难题,是新思想与旧思想碰撞的过程,是考验我们新时代接班人综合能力的过程。因此,不论多难多苦,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取长补短,终有一天我们能够胜任这一份工作。而且并不是说让我们90后参与农村事务治理是一项错误的决策,必须肯定的是这项决策是完全必要的,他是解决目前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日后改善农村治理现状的保证,尽管其中要解决的矛盾会很多。
此外,在让90后参与农村事务管理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大部分的大学生参与基层工作之前所学的专业与要工作的实际结合不紧密,只有少部分是学农业学或者是管理学的,这样就导致了这些90后有才无学,没经验的指挥有经验的不能,在基层建设中发挥实质作用。因此要在他们参与农村事务管理前加强对其指导教育,提高其整体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基层建设中发挥他们的本质能力。
第二。由于大学生初出牛犊不怕虎,虽然在创新思维上能够胜人一筹而且也敢于实践,但毕竟是牛犊,对于很多社会问题认识都不到位,因此也不能让90后在参与农村治理时产生骄傲的情绪,认为自己是高材生,别人什么事都要听自己的,不同于自己的观点都是落后和古板的。所以在培训时应该让他们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农村基层工作的难点.正确处理好90后参与基层工作的利弊关系对于现阶段提高农村治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取其优势,避其缺点。
第二篇:农村的环境与治理摘
要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逐渐渗透到我国农村地区,农村环境状况日益恶化。虽然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是效率依然十分低下,未能遏制农村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因此,真正有效解决农村环境问题,需要在以往环境治理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环境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变革和创新。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公共治理理论,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将就农村的环境与治理展开研究。
关键词:农村;环境治理;环境
1
一、前言
伴随着人类改造自然和开发资源能力的提高,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长远的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与此同时,由于忽视自然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盲目、过度地开发利用资源,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成为制约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自此环境保护与治理被提上各国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环境保护运动的热潮。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环境保护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出了巨大且艰苦的努力来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应对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与挑战上,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城市环境得到关注并日益改善的今天,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21年中国环境公报》对我国农村环境持续恶化的现状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认为现阶段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新老污染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农村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双重威胁,农村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二、农村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这个概念在当前中国使用比较频繁,对于它的含义人们的认识不一。生态环境从字面上来看指“生态”这个词和“环境”这个词两者的结合体。生态这一概念最早可能起源于古希腊,原本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状态,各生物个体间、生物和环境间的互相联系、彼此作用的关系。早在1869年德国学者海克尔就明确指出生态学这一概念的内涵,把它定义为一门研究动植物间、动物植物与环境间互相影响的学科。最近几年来尤其是我国提到“生态”这一名词时所指的范围越加宽泛,经常用来表示比较理想化的一种状态,逐渐提出了生态城镇、生态
2村庄、生态文明等新名词。
环境经常是围绕着某一中心事物具体来说的。若是以人类为核心,环境这一词就可以定义为以人为中心的整个外部存在的总称或是指可供人类生存的外在载体。这时的环境指的就是人类的环境,其实就是人类生存以及发展所必须的一切物质因素的综合。通常情况下人类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指的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界,即是我们所称的地理环境。地理学上认为自然环境的构成主要包含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岩石五个因素。社会环境指的是人类在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下,主动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进而演化为不同于自然界的人工环境,像城市、乡镇、村庄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是这样定义环境这一概念的:“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环境治理
治理(governance)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最初社会科学家把其翻译为“统治”或是“管理”,如今它更多的是被译为“治理”一词来广泛使用。但这个“治理”(governance)一词既不是指管理(management)、统治(gover以及控制(control),也不是指环保技术领域所对应的英文“治理”
(eliminationorrectification)。根据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发表的研究报告《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治理是这样被定义的:“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4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环境治理又被称作生态治理,是指人们根据各种信息,对全社会的环境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协调、监督以及评价,达到环境资源的最优整合,以此来实现特定的治理目标的一系列活动之总和。从狭义上说,环境治理是环境污染治理的简称,有环境污染问题存在才有了治理的行动,环境污染治理是指受到污染或破坏的生活环境或生态环境,在人为的强制、辅助以及环境的自净能力作用下,恢复到
3与污染前相近或一样的环境状况。从广义上讲,环境治理又不单单是指环境污染治理,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指运用经济、技术、行政、法律、教育等手段,对破坏环境的人类活动进行限制和禁止,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经济得到快速、良性的发展,又不超出环境的承载极限。它具有动态变化性、地区综合性、与公众密切联系等特点,主要是依靠改变人的活动、行为及习惯,从而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各种关于环境治理的思路、方法、主张以及原则的集合就构成了环境治理理论。
三、农村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
(一)动摇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家的社会安定,都必须建立在农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但是农村环境污染和破坏势必影响农业的生产环境,造成农产品产量减少、质量下降,动摇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地位。
(二)威胁农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农村环境污染和破坏会威胁农民的饮用水及农副产品质量与安全等,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严重威胁农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饮用水为例,目前我国农村约有3亿多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其中有1.9亿人的饮用水中有害物质含量超标,还有一些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存在高氟、高砷、苦咸、污染及血吸虫等水质问题,严重影响农民身体健康。而近年来,在广大农村地区,因为环境遭到严重污染而导致的各种惨剧,让人触目惊心。譬如,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杨集镇东进村、三庄村等村,因污染近三年来上百名村民死于癌症;重庆铜梁县西泉镇两年内40人死于癌症;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北什轴乡后朱堡村近200名村民染上头痛、恶心、胃痛、腹痛等各种疾病;还有最近发生的陕西凤翔县“血铅事件”,己造成615名儿童血铅超标,其中166名儿童中度、重度铅中毒。在我国农村地区,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是导致居
4民死亡的两大主要原因,分别占到死亡总数的26.23%和17.25%[2]。而各种研究表明,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均与环境密切相关,可见农村环境的恶化导致农民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威胁农民生命安全。
(三)制约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惨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农民收入还很低,经济发展落后,再加上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严重经济损失,进一步拉大了城乡经济差距。目前,全国约有1300一1600万公顷耕地受到农药污染,约25%的土壤处于警戒状况,由于土壤污染,造成全国每年粮食减产100亿公斤以上,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5亿元;在1995年和1998年两个年度中,全国农业因污染遭受的损失分别为当年农业税总量的2.9倍和1.7倍,现如今每年因污染造成的农村经济损失可达千亿元以上。这不仅直接造成农业的减产和农民的减收,制约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会危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四)破坏农村和谐与稳定
环境污染会诱发并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某些个体或群体在谋取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往往有意或无意的过量排放污染物,破坏周围环境,从而侵犯其他人或群体的健康和生存发展等环境权益,引起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农村每年都有大量因环境污染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发生,成为威胁农村稳定的又一主要因素。特别是在乡镇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工业污染往往给当地农民环境权益造成巨大损害。在农业减产、身体健康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农民势必会对当地企业产生不满,形成对立的矛盾双方。但在现阶段,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寻求利益赔偿的途径并不顺畅,在正常途径无法解决矛盾的情况下,就会转而寻找其他途径,群性事件的爆发在所难免,形成破坏农村和谐与稳定的隐患。在2021年发生的陕西凤翔县儿童血铅超标事件中,群情激奋的村民冲进被认为造成儿童铅中毒的东岭冶炼公司厂区,掀翻厂区铁路专用线近300米的围墙,并砸毁十多辆货车和建筑物玻璃,致使该公司不能正常生产,双方发生冲突。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迅速展开调查。作为弱势群体的群众,在通过正常渠道无法维权的情况下,“闹事”似乎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导致各类环保群体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社会和谐与稳定。
5
四、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以河北省为例
(一)农村生态环境资源破坏日益加重
树木、森林、水资源等都是农村的主要生态资源。我省在农村环境上存在资源破坏及生态退化等问题,林木的过度砍伐,耕地的减少,草原的退化,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和枯竭等,这些行为严重危害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导致了我省的总体生态承载力下降,成为了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很有可能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第一,土壤污染、耕地面积锐减、重金属污染现象日渐严重。土地破坏和不合理利用现象一直存在,耕地质量较低。农村生态脆弱,伴随着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多年来耕地资源日趋紧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021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仅为6302.37千公顷。再加上对耕地资源的利用不合理,导致部分耕地的退化和土壤肥力的降低,甚至出现土地沙漠化、盐碱化,严重威胁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对人民群众的食品保障。
第二,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平衡,存在地下水萎缩和短缺现象。2021年河北省的水资源总量约为245.88亿m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约为135.20亿m³。由于在农村地区没有相对集中的污水处理设施,大量的污水、废水直接排入沟渠、河道,对地下水造成了严重污染,使得饮用水的水质明显下降,进而对农民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第三,森林资源遭到人为地严重破坏。毁林开荒和滥砍滥伐的长期存在,使得天然林木面积锐减,成熟林遭到破坏,中幼林又无法有效利用,降低了森林本应有的生态环境调节能力。2021年河北省的森林蓄积总量约为1.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在27%左右。加上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人工养护的不足,使得造林的成功率偏低。而且长期以来的过度放牧和开垦,在全省范围内已经出现了草场的严重退化现象。
第四,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很多物种已经灭绝或者处于濒危状态,野生动植物有限的栖息地不断消失,物种丰富的区域不断缩减,盗猎盗杀难以禁止,动植物的种类以及数量持续减少,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
6
(二)农村农业生产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农用化学品对农业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1978年之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农业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农药、化肥、地膜、杀虫剂等化学制剂的使用量呈明显上升趋势。
农药、化肥的流失使得江河、湖泊、海洋等水体富营养化,土壤自净能力下降,地下水受到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果蔬中的农药残留有时能够在食用后对人体造成直接危害。此外,地膜的大量残留对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也不容忽视。聚乙烯是农用地膜的主要成分,但它的性能十分稳定,很难降解,废弃后可以长期残留在土壤里,进而危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作物减产,农业产值下降。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过量使用,不仅危害了农村环境,也是现在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畜禽、渔业的大规模养殖也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1988年,为了解决国内城镇居民食品供应紧张的问题,农业部提出推进“菜篮子工程”。从这以后,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分散的农户个体养殖也逐步向规模化的工厂养殖转变,养殖方式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我省的畜禽养殖场一般没有沼气池等配套设施,畜禽粪便及生产污水基本不做处理就排放进入自然环境。而养殖场在选址时并没有刻意避开人口聚居地或者水源保护区,粗放的排污方式既对周边居民的饮水、生活质量带来不良影响,也使河湖的富营养化现象和大气污染加剧,而污水、粪便中的病菌还可能传播疾病,直接威胁农村居民的健康。
(三)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日趋恶化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不相符的是农民的个人习惯并没有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态文明、生活文明理念还有待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其产生的农村污染物和垃圾总量也在连年增长,并且成分十分复杂。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在城市中正在逐步推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环境。然而在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垃圾随手倾倒,交给自然解决的生活习惯,广大农村居民既对环境问题不够重视,也没有相应的垃圾回收、管理设施,致使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现象严重。不少农村居民就直接将垃圾倒在路边不管,或者将脏水排出自家院子便不管不问。垃圾大量堆积,加上不能及时清运,每逢雨雪天气,街道脏水横流,白色污染
7严重。这种脏、乱、差的现象在我省农村环境治理中是十分突出的问题。围绕村庄、道路、河流等人为形成的垃圾堆,侵占了土地资源,成为蚊虫病菌的繁殖地,破坏了空气环境;垃圾中的部分有害物质还会渗透进土壤和地下水中,影响农作物的安全和人身健康,造成更严重的危害。还有,农民在生活中形成的厕所污水、厨房污水、洗衣沐浴污水等,大部分情况是沿路沟或路面就近排放。这些污水中氮磷等有机质含量高,有些甚至还含有有毒成分,此类污水的无序乱排更加重了对自然水体的污染,使得水质更加恶化。农村的空气污染主要是由于秸秆焚烧和燃煤废气。我省的农业生产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秸秆,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回收利用,成为肥饲料或工业原料,绝大部分的秸秆都不能够实现循环利用,只能以简单焚烧的方式处理。秸秆焚烧产生的烟雾中包含着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悬浮颗粒等各种有害物质,被吸入后将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而当这些有害物质的浓度达到某个范围时,会直接刺激人的咽喉、眼睛及呼吸系统,导致咳嗽、胸闷、眼睛疼等,甚至会有窒息危险。另外,秸秆的大量焚烧会形成大片浓烟,降低能见度,增加粉尘含量,严重的话会危及铁路、公路、飞机的正常运营,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威胁广大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省是用煤大省,很多农村地区一直采用烧煤方式进行取暖做饭。一到冬季,广大农村并非集中供热,而是各家分散用小煤炉,不仅热效率低而且污染严重。
五、相关建议——以河北省为例
(一)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管机构,完善法律法规
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但是在国内大多数基层乡镇中,环保组织不健全,个别地方连专门的环保机构都没有,环保工作职能挂靠在其他部门中,权责分散,分工不清,各部门之间推诿扯皮,难以协调,严重拖延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另外,基层环保工作者在质和量上都很难保证。要想确保农村环保工作顺利开展,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体系,设立环保专门机构,明确各部门的权力职责,实现环保部门领导监督、其他人员分工协调、污染企业明确责任、农村群众广泛参与的新局面。另一方面,还应该提高基层环保工作者的数
8量和素质,建立健全环保监管机构,特别是在乡镇一级建立环监机构,优化人员配置,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履职尽责,推动农村环境工作发展。
正像上面提到的一样,我国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很多法条侧重点在保护工业发展和城市环境,在农村的环境治理上立法力度明显不足。虽然存在部分涉及农业、农村环境的法规制度,但也往往因为缺乏可操作性而流于形式,并没有在农村的环保治理工作中发挥真实的作用。由此看来,农村环境立法工作必须得到重视,只有加强这一环节才能够更深入地掌握农村环境的特点,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农村及农业面对的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加快研究出台土壤、水源、畜禽养殖等相关的环保执行标准,在敏感地区执行特别排放限值,健全配套体系,鼓励引导农民改进农业技术,科学使用化肥和添加剂,以期实现农产品的绿色无公害和农业废料的循环利用,防止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当然,还应该及时制定《环境信息公开法》,通过实时发布环境数据,保障公众对环境状况的知情权。农村的环境问题大多有地方特点,最好通过地方性法规进行约束,而不要一刀切。同时,科学协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相互关系,使得地方政府能够结合本地实际,出台符合当地特点的法律法规,以便更好地解决当地的农村环境问题。
(二)鼓励环保企业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实行市场化服务
市场经济拥有灵活自主、竞争多样的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足政府单独治污的短板,进而转变被动局面,在环保问题上争取主动作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1)增强乡镇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乡镇企业是农村污染问题的一个重要源头,因此必须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企业将自身利益和环境效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综合考虑,主动支持环境污染治理相关工作。可以采用政府强制政策,以法规约束企业行为,迫使它提高责任意识。也可以市场为调节,间接引导企业自觉采取环境治理措施,增强乡镇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2)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的市场化运作。一是在环保治理中借鉴市场中的产权制度,明确环境资源的各类权益归属,并实现上市的可交易化,这样一看产权的拥有者就会主完善农村环境污染保险制度,为可能出现的环保重大事故提供更积极的保障;三是以政府确定的排污总量为限,企业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和需要购买排污许可证,对于超出部分征收附加费用,而排污少的企业能够通过市场买卖将多余的排污
9量转化为收益;四是对那些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财税、工商等部门在政策上给予一定得倾斜和资助。
(3)动用外在力量约束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消费者和大众媒体是企业外在的主要约束力所在,公众的监督能够约束企业的污染行为,促进企业在产品工艺、生产流程上改革以提高竞争力,实现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社会化向着生态成本的内部化转变。
(三)进一步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动员广大农民,树立全民环保思想,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意识。农民群众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农村生活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将对农村环境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所以,必须通过电视、广播、文艺宣传等方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使广大农民能够比较直观的了解农村环境现状,了解污染危害,进而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环境污染带来的严重后果,使农民接受低碳生活的理念,树立环保概念,增强环保意识,主动自愿转变原有的不合理生活方式,提倡环保低碳的健康生活理念。比如房屋装修采用绿色材料,不随意丢弃垃圾,购买节能电器,使用太阳能,减少开车次数,房前屋后多植树,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等等。此类行为会对农村环境的改善作出积极的贡献,也会推动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
六、结论
最近几年来,农村环境问题日趋突出,不单单牵掣了农村经济向前发展,也严重阻碍了农村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危害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对待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只有高度重视,积极作为,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和措施,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虽然我国的农村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自然生态、农业生产、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环境问题的源头难以认定、难以识别,环境损害难以量化,环境监测难度大,环境治理直接控制和管理的成本高,但是随着人们对农村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农村环境治理的工作逐步开展,治理的成效也在逐渐显现。尤其是我省开始实施农村
10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以来,农村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逐步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工作推广至全省,切实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多元化社会力量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构建一种“政府主导、市场协调、公众参与”的多主体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体系,采取不同的对策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具体要做到:一是优化政府行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农村环境评价纳入绿色gdp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管机构,完善与农村环境相关的立法、执法、司法,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生物技术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二是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的辅助功能,除了一如既往地加大治理和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之外,要建立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环保企业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实行市场化服务;三是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进一步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充分引导公众和环保民间组织对农村环保工作的参与。通过以上手段的合力效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解决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中的问题,实现农村环境可持续、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freeman,r.edward.boston:pitman,1984[2]thecommlssiononglobalgovernanee.ourglobalneighborkood:therortofrhecommissionongfobalgovernance[m].oxfordand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3]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徐逊达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1[4]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治道与发展[m].王文章,毛寿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1[5]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m].陈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6]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张胜军,刘小林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21[7]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吴爱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8]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m].高鸿业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9]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孙柏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10]r.a.w罗茨.新治理:没有政府的管理[a].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11社,2021[11]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a].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12]毛寿龙,李梅,陈幽汉.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14]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1[15]彭宗超,薛澜,阐坷.听证制度:透明决策与公共治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16]程正康.环境法概要[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17]严法善.环境经济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18]王玉庆.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21
12
第三篇:林业与新农村的关系立足行业优势把握工作重点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这一战略决策的确立,为林业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项目标,既有农村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内容,也有精神文化建设软件内容,但无论软件还是硬件,都与林业密不可分。
一、林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能够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这些功能及特性决定了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林业会作出自己特有的贡献。
第一,发展林业是加快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多种功能,在改善农村生产环境等方面发挥着独特效能。根据资料记录,平均每公顷防护林能保护农田10.8公顷,增产粮食9360公斤。我县是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县,通过发展林业,念好“山”字经,做活“山”文章,可以有效拓展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
第二,发展林业是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林果产业的发展,如我县的食用菌、山杏、果品还有花卉、药材等产业,已成为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山杏、果品的收入占到农民纯收入的20%,占林果专业村收入的50%。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的实施,大大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收入。如退耕还林工程,我县自2021年实施以来,累计退耕还林26.4万亩,其中绝大部分为立地条件差、产量低的坡耕地,在未给粮食总产量造成太大影响的同时,退耕户每年直接享受国家钱粮补助资金160元/亩,而且补助年限达5-8年(经济林补助5年,生态林补助达8年),此外,通过林花、林草、林药间作,农民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
第三,发展林业是促进乡风文明、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措施。一方
1面,通过乡村绿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以提高农民生态道德意识,有助于农民改变传统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通过植树造林,绿化美化了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全县已经完成了首批34个文明生态村的绿化美化,创建村的人居环境及农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
第四,发展林业是推动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手段。当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开,林地和林木的所有权、经营权、处臵权和收益权,是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县集体林面积占全县有林面积80%以上,由农民自己管理好和经营好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不仅能落实农民各项合法权益,还能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是推进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
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林业的快速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决策的确定,为林业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县是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县,在耕地潜力有限的情况下,林地等非耕地资源利用前景看好。“十一五”期间,全县林业将以推进“三个转变”、抓好“五个重点”,积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推进“三个转变”
一是由山上造林向山上和山下造林相结合转变。山上以提高森林质量为主,山下以扩大森林面积为主。目前,平泉有林地面积259万亩,森林覆盖率52.2%,县委、县政府提出“十一五”期间全县森林覆盖率要达到62.2%。实现这个目标,不能完全靠山上造林,必须搞好山下绿化。
二是以突出生态效益为主向突出生态、经济效益兼顾转变。换个说法就是生态工程与后续产业紧密结合。实际上平泉近几年已经探索出了一些经验,如大力营造刺槐食用菌原料林、优质山杏林,既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同时也为食用菌、山杏两个产业提供了有利支撑,实现了工程与产业互促,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目标。
三是以国家投入为主向国家与经营者投入相结合、以经营者自我投
2入为主转变。国家重点林业工程主要用于解决生态脆弱和薄弱区域,而集体林业和其他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要采取拍卖、承包、股份经营等方式进行流转,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以企业和农户自主经营、自主投入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真正实现全社会投资办林业。
抓好“五个重点”
一是抓好林业重点工程
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平泉而言,森林资源分布不均,东西差距较大,全县所剩65万亩宜林荒山多为高、偏、远、深石质荒山,且集中分布在县东北和县南部,立地条件较差,造林难度大,投入成本高,而且这些区域态脆弱的现状依然没有根本改变,“无雨则旱,大雨成灾”的现象在个别地段表现十分明显,直接影响着农村生产发展。根据“四区治理”规划,把防沙治沙、退耕还林两大工程重点向生态脆弱的县东、南部摆放,保质保量完成营造林任务,逐步扭转这些区域生态相对脆弱的状况。工程建设中,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通过完善县城周围绿化美化、杨树岭北地、台头山曹家梁、榆树林子嘎海沟、黄土梁子五虎马梁等八大精品工程,示范带动全县造林绿化,最终实现全县生态状况得到总体改善。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国家有关后续产业政策,大力发展沙产业,确保重点工程在合理摆布实施、保障生态安全的同时,成为农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以县城周围绿化美化为突破口,结合文明生态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启动乡村绿化网络体系建设,以村庄城镇绿化为“点”、公路通道绿化为“线”、河川沟膛林网建设为“带”,构成点、线、带一体化、功能相互辐射的农村生态载体,最终形成家居环境、村庄环境、自然环境相互统
一、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农村优美大环境。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县完成退耕还林30万亩,防沙治沙67.4万亩,义务植树600万株。到2021年底,有林地面积达到309万亩,活立木蓄积达到395万立方米。
二是抓好林业产业建设
我县目前各类果树面积23万亩,山杏林面积59万亩。但因种
3种原因,果品、山杏产业的潜力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资源规模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果品产业:名特优新品种少,大路品种多,虽然近年来加大老品种改造和新品种发展力度,但优新品种所占比例还很小,而且全县尚无一个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主产乡镇和主产村较为分散,“有基地没规模”的现象依然存在;缺乏贮藏、保鲜、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龙头滞后于基地,龙型经济尚未形成,还未实现产业化经营目标。全县果品产业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还不足三分之一。杏仁产业:全县尚有33万亩山杏林没有落实经营管理机制,管理粗放,效益低下。有相当一部分山杏林树势衰弱,加上受“倒春寒”影响,大面积山杏盛花期很容易受冻害,直接影响着产量和质量。此外,全县山杏的产量已满足不了县内加工企业的需求。为加快全县林果产业由产量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管理粗放型向集约经营型转变进程,提升林果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地位,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应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走“大基地、优产品、强龙头、响品牌”的龙头企业带基地带农户之路,充分发挥林业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直接带动作用,增强林业产业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拉动效应。一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扶持绿源、“四海”、“太平洋”、“华净”和“绿世界”等龙头企业和北五十家子、榆树林子等农产品交易市场,促其不断发展壮大。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嫁接改造等方式,努力培育起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加快林业基地建设。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大力促进农民参与度高、农村受益面大的食用菌、果品、山杏、木材等产业发展,提高产业规模化水平。一方面加快建设刺槐食用菌原料林、高效山杏、时差杂果、干鲜果品和速生丰产杨”五大林果基地”,另一方面加大林果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做好果树高接改优工作。三是积极创办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和规范果品协会、山杏协会等经济合作组织。鼓励林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联结,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十一五”期间,全县建成70万亩食用菌原料林、65万亩优质山杏林、25万亩干鲜果品、5万亩时差杂果、10万亩速生丰产杨,建立和完善道虎沟双峰、榆树林子嘎
4海沟、杨树岭北地、活性炭产业和杏仁产业等5个林产品协会,实现林业社会总产值3.7亿元(不包括食用菌),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达到600元。
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林权改革
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是林业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林业活力、加快林业发展和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举措。当前,林权改革工作已在全国推开,福建、江西等省份作为全国林权改革的试点单位,他们通过集体林权改革,极大促进了当地林业的发展。凡是改革到位的地方,林子开始多起来,林农开始富起来,林业开始活起来,林区开始强起来,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并产生了“三增”、“三活”和“三变”的效果(“三增”即林业增效、林农增收、林财增加;“三活”即机制激活、资源盘活、经济搞活;“三变”即观念转变、职能转变、干群关系转变),真正让农民群众更多地从林业经营中得到实惠,真正形成“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我县集体林占全县林分面积的80%以上,与全国情况一样,山林产权不明晰、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制约集体林业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如:有的森林、林木、林地资源流转尚不规范,经济效益未能实现最大化;有的因未遵循法律程序,甚至将存有争议的林木、林地进行流转,引发林权纠纷或群众信访;部分林木、林地资源“名为集体,实无人管”,经营管理工作不规范,造林绿化、森林病虫害及防火等工作不到位,很容易发生荒山绿化无期、伐后更新“欠帐”、滥伐、盗伐和哄抢林产品等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我县准备在全省林权改革试点工作之际,启动全县林权改革。我们已草拟了《全县集体林产权改革办法》和《实施方案》,并采取座谈会、发放资料、媒体宣传等形式,进行宣传发动,力争让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全面了解集体林权改革的目的、意义及有关法律法规,营造出全社会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目前,已选定黄土梁子、蒙和乌苏和杨树岭三个基础较好的乡镇中有代表性的村作先行试点,准备适时召开全县集体林木
5流转推介大会,以此推动全县集体林权改革。逐步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任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督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让农民参与林业管理和建设的各个环节,真正使广大林农耕者有其山、耕山有其责、务林有其利、致富有其道,实现还山、还林、还利于民,激活广大农民林业生产的积极性。
四是加强林业科技服务
建设新农村,离不开新型的农民。我县是个典型的山区县,林业建设的主战场在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近年来,全县林果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在退耕地内栽植山杏、板栗、核桃的面积2万余亩。但随着林果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与之相配套的技术管理工作却未及时跟上,除重点果区外,技术推广方面明显滞后。常规技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推广,果农专业技术水平低,现有果园管理粗放,新建果园重造轻管。特别是在当前国光等传统品种效益低迷的情况下,一些区域呈现出恶性循环趋势,果农舍不得在果树上投资、投劳,果品质量难以保证,最终难以实现好的效益。为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和资源优势,转化为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我县已把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列入“十一五”规划内容。一是建立科技推广网络。在强化林业部门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各乡镇林业站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林业站在科技推广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积极组建和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起县、乡、村三级林果技术推广和服务网络。二是送林果科技进村入园。进一步加大林果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不断组织形式多样、深受群众喜爱的科技推广活动,把科技下乡由集中活动变成常规安排,从注重形式和规模变成注重过程和效果,及时为广大群众解答林果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让果农可以在果品生产和每个关键环节全程享受科技指导和服务。三是加强科技研发工作。积极与林果科研院所搞好联系,加强优新品种选育、引进,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及时解决林果生产中出现各类疑难问题。四是抓好典型示范工作。通过分产业、分领域培树典型,用事实说话,用先进引路,在广大林农、果农中营造了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此外,加强林业宣传工作,紧紧围
6绕林业重点工作和重大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宣传工作,大力提升林业工作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以林业宣传深度引领林业工作高度,打造社会各界关注、参与、支持林业建设的舆论氛围。
五是抓好资源管护工作
造林绿化工作的稳步推进,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综合发挥,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管护措施。一是全力抓好森林防火。从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入手,狠抓火源管理、防火值班和扑火预案的落实。在春节、清明节、春耕等关键时段,积极开展集中整治活动,严厉打击一切野外违法用火行为,确保不出大的问题。二是深入开展封育禁牧。充分发挥护林队伍职能作用,采取行政、法律相结合的手段,确保全年全境“零放牧”目标的实现,保护好全县生态建设成果。三是强化征占用林地管理。严格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严厉打击非法征占用林地行为,与环保部门密切配合,狠抓矿区植被恢复和绿化工作,确保全县森林资源总量稳定。四是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进一步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检疫和防治“三大”体系建设,采取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手段,有效控制松毛虫等常发性病虫害的发生,坚决遏止有害生物的传播入侵。
三、工作建议
一是按照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选择一些基础好、条件优的村镇作先行试点,让这些试点率先实现,探索路子,然后示范带动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是集中各方面的资金,整合项目,集中投入,重点投入,变零散、分散的资金为整块资金,发挥资金的使用效果,把有限的资金用刀刃上。没有资金的支撑,新农村建设难以实现。
三是强化各乡镇林业站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林业站的在林业建设中的职能作用。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
一、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一工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正确认识到这一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着重从哲学的角度,运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等原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自然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统筹兼顾,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得正,走得稳,走得长久。
二、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哲学思考
三、正文
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构想,其中具体描述了新农村的初步规划,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当前,农民日常生活废弃物污染日益严重,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突出,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生态破坏严重。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是要认识到其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树立生态环境保护观念,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需要;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农村和谐的必然要求。本文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进行若干理论思考,希望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一些帮助。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要求人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一定要注意到其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共性,他们都具有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是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还是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综上所述,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依赖于客观的生态环境,而客观的生态环境有制约着人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们要想取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符合科
学发展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把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有机统一起来,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沿正确的轨道前进。
二、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同心协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行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就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联系又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由普遍联系构成的统一整体。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团队管理企业培训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兼职市场营销人员合同2篇
- 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对老年人健康素养的影响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
- 医生年终工作总结
- 2025年度绿色建筑合作框架协议范本3篇
- 基于前景理论的大规模传染疫情应急管理决策研究
- 二零二五年POS机租赁与移动支付安全监控合同3篇
- 临床胃肠镜术前术后护理要点
- Unit 4 Lesson 1My family photo(说课稿)-2024-2025学年冀教版(2024)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
- 全国冀教版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新授课 二 画大熊猫 说课稿
- DB44∕T 2149-2018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 肝移植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 商业定价表(含各商铺价格测算销售回款)
- 【化学】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合检测试题
- 供应商物料质量问题赔偿协议(终端)
- 单位工程质量控制程序流程图
-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学期课程纲要
- 化学工业有毒有害作业工种范围表
- 洼田饮水试验
- 定置定位管理一
- 商票保贴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