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通用篇)_第1页
2023年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通用篇)_第2页
2023年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通用篇)_第3页
2023年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通用篇)_第4页
2023年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通用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通用篇)七年级历史教学安排篇1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依据课改精神,以全面推动尝试新教化教学方法为指导,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实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探讨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本学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史,了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务和历史发展的线索;能够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方法,能运用所学学问分析和说明历史问题。

三、学生基本状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表现为:新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主动性高;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育,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需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刚好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四、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本学期初中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学问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很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学问活动。

2、教材内容: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1课。单元复习占4课时,期中复习占2课时,期末总复习占4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务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化及对历史事务、人物的评价。

五、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育学生实力。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究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育学生的实力。

2、优化课堂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仔细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主动运用多媒体、网络等进行协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刚好发觉问题,刚好解决。

七年级历史教学安排篇2

新的学期,教学工作的重点是围绕教研中心和学校“集体教研”、“学案导学”、“习惯培育”三项重点工作进行,在接着推行素养教化的同时,关注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发挥集体教研的优势,抓好学生习惯培育,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不断提高。为此,在总结上一学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学工作要求,制订新学期教学工作安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任教初一(1)、(2)班,共约90多名学生。初一是起始阶段年级,最大特点是:好动,好讲,比较浮夸。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对新学科会有较浓的爱好。但初一学生的特点又使得他们可能管不住自己,上课只是听听而已,他们的记忆力、对问题的理解实力、语言的表达实力尚处于较低水平,综合归纳实力更是欠缺,况且还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课不仔细听,学习欠主动不主动。因此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惯、行为习惯成为新学期的常规工作,而培育学生实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成为今后教学工作的重点。

二、工作安排

教学安排:

1、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中国历史》第一册,主要包括四个单元的内容:即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阐述了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朝代的更替,驾驭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历史事务,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实力目标:在教学中,正确运用课本中的史料、图片,课本中的动脑筋问题,活动与探究对学生进行实力训练,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育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实力,通过日常检测,加强学生归纳问题、敏捷运用学问实力的训练。通过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事务、历史人物,使学生驾驭评价历史事务、人物的方法,学会正确表述历史。充分利用“我的三分钟我展示”,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目标:在教学中,除了注意学问的传授和实力培育,还应充分利用历史课堂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化。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青铜文明,使学生懂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的民族骄傲感。通过学习不同朝代的历史发展概况,相识到杰出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曹操、孝文帝等对历史发展所起到地推动作用。通过不同时期文化成就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技史的教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古代科学家、文学家们勤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培育学生勤奋好学、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点:夏、商、周的更替及青铜文明;秦的统一和灭亡;大一统的汉朝;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晋的建立;不同时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主要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实力训练,教会学生敏捷运用学问。

2、教学进度:

严格根据市教研中心支配的进度表进行。

3、详细措施:

(1)探讨初一学生心理特点,抓好起始年级的常规教化,端正他们的学习看法,留意培育初一学生的学习爱好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2)深化研讨教材,提高驾驭教材实力;仔细学习初中历史教法、学法指导看法,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和业务实力;

(3)完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细心设计每一课的学案。备课做到好用性强,提高课堂效率;组织好每一次单元检测工作;

(4)重视学生实力培育,以“我的三分钟我展示”为平台,给学生供应展示自我的机会,培育学生搜集资料、表述历史、评价历史等方面的实力;关注全体学生和学生每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促进优生发展,提高合格率;

(5)重视集体的力气,主动参与集体教研活动,开展好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优势,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对学生的培育安排:

1、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化。

主要措施:利用历史课的优势,引导学生探讨历史上的闻名人物的优秀品质,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化;帮助班主任,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常常深化学生,了解学生发展动向,刚好将学生不良行为加以改正;与全部老师一起,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引领学生沿着健康轨道发展;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刚好与家长沟通,以取得家长对教化的支持。

2、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主要措施:

(1)培育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主要是利用学案,在上课时检测学生预习效果,让学生学会预习。

(2)培育学生听课、做笔记的习惯。笔记可以记在学案上,也可以记在书上,常常检查,以起到督促的作用。

(3)培育学生主动巩固的习惯。针对历史学科没有作业的特点,想方法调动学生主动性,使学生养成主动复习的习惯。

(4)培育学生整理好资料的习惯。很多学生上完课后资料保存不好,丢三落四,应对他们常常进行检查,促使学生养成保存资料的习惯。

(5)培育学生表达实力,激发学习爱好。充分利用“我的三分钟我展示”,培育学生表述、评价历史的实力。

(6)培育学生敏捷运用学问的实力。实行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专项实力训练,使学生学会敏捷运用学问。

专业发展安排:

(1)主动参与校本培训活动,刚好了解学校工作安排、工作目标,使自己的工作有据可依,有标可循。参与本学科各种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仔细学习新的教化理念,努力使自己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2)主动参与各种教科研活动,参加研讨和网上研讨,多听、多评课,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主动参加课题探讨,提高业务实力。

(3)努力驾驭更高的电教水平,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激趣有效整合。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主动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网络等进行协助性教学。

(4)在教好本年级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其它年级教材要常常疏通,做到学问体系的连贯,使自己能够适应不同年级的教学。

七年级历史教学安排篇3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指导,落实推动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实力、教学实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实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实力。

二、教学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上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详细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培育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志向前途教化、学习目的性教化和形势教化,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胜利。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仔细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刚好发觉问题,刚好解决。

5、复习阶段,要仔细制定复习安排,细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引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实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阅历。常常向老老师学习,常常听课。

7、仔细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刚好补救。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驾驭基本的历史学问,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务,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依次视察历史发展和改变,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相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育学生的历史思维实力,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实力,注意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加社会实践的实力。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对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将来。对历史做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接着深化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学问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化和实力培育,树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育,激励学生主动探求新学问,提高学习素养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其次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育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爱好,提高学生的表达实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实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缘由,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进度

七年级历史第一册总共有22课,从我国的远古居民讲到魏晋南北朝。每课的内容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新教材主要全面贯彻基础学问、实力培育和思想教化三项教化目标,以历史发展的线索、重大事务和人物、经济、文化的重要史实为重点。本学期共二十周,第十八周进行年度统考,除去考试周,共大约有三十二个课时左右,其中新课讲授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四个课时。

详细支配如下:

第一周至第五周1~6课共6个课时

第六周至第八周7~11课共5个课时

第九周期中复习2个课时

第十周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第三单元(12~17课)共6个课时

第十三周至第十五周第四单元(18~22课)共5个课时

第十六、十七周期末复习及统考

七年级历史教学安排篇4

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学科运用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教材(上、下两册)。七年级教材上、下两册叙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采纳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的体系,即基本根据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线索,由古至今讲解并描述历史的同时,围绕每一历史时段突出特征来叙述。上册教材确立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等四个专题,下册教材确立了旺盛与开放的社会,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等三个专题,每一专题下确立四至八个小专题,便于学生学习。

七年级上册教材每课由12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导入框、课文、阅读课文、图表、历史文献、思索提问、自由阅读卡、每课一得、材料阅读、练一练、自我评价和活动建议。其中课文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须要驾驭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和主要线索。其余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以拓宽学生学问面,老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努力培育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在每一单元后面,教材还支配了一节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培育学生的多种实力,特殊是创建性思维和创新实力,让学生从中学到学习历史的方法。

本册教材还花了大量篇幅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旨在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增加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自信念。

二、教学建议

1、开齐并上足课时,保证历史课常规教学。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务和历史现象,正确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2、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意学生学习历史学问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通过独立思索和沟通合作学习历史,培育发觉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实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依据“课程标准”对学问与实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留意历史学问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学问与其他相关学科学问的联系和渗通。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主动探究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化资源,如课堂探讨,历史讲座等进行教学。

4、留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主动运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协助教学。

5、要注意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化功能,在进行学问传授和实力培育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化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适时进行阶段复习并进行乡土教材教学。

七年级历史教学安排篇5

一、学状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当七年级四个班历史教学,在他们当中,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爱好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爱好。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果在79分左右,整体成果比较志向,这个学期要想方法使学生的成果有较大的提高。我应当从调动学生学习爱好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仔细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留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育一批酷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究中提高,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果都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驾驭重要的历史事务、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相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殊注意学生实力的培育。留意培育学生的创建性学习实力;解读、推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实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实力;培育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化和爱国主义教化,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化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须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变更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变更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果。

四、详细措施

(1)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纳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主动采纳现代化教学手段。

(3)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需自始至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进度支配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课时。

七年级历史教学安排篇6

一、指导思想

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本期历史除传授学生应当驾驭的基础学问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化、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化、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化等思想品德教化。注意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实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实力。同时要把环境教化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学生状况分析

所任教的学生上课时的状况有所不同:女同学比较听话,上课时的整体纪律较好,但学生的思维不够敏捷,课堂气氛有点沉闷,且有个别学生上课睡觉。从总体上视察,大部分学生的心情比较稳定,对这门课程较感爱好,特殊是将有关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的时候,学生听得特殊仔细;有一小部分学生的心情不太稳定,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主动性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看一时的心情或喜好来确定是不是仔细听课,所以在课堂上表现差异较大,还不具备自我约束实力,自觉性较差。通过上个学期的视察,学生对于“堂堂清”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应了。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初一历史其次册是政治思想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强,图文并茂,趣味性较强。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其次册的内容是从我国隋唐时期至明末清初的历史,主要讲解并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衰过程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务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化及对历史事务、人物的评价。

四、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仍采纳“平常分积分制度”,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具体的积分制度。从课堂上答题、作业完成状况和上课纪律几个方面来实行积分奖惩。首先,课堂上的提问分为“复习提问”和“新课提问”,在“复习提问”这个环节实行答错扣分,自愿回答多加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而在“新课提问”这一环节中,为了激发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敢于踊跃回答问题,答错不扣分,对于回答有创新意识的多加分等。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留意力集中了,提问有难有易,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尽量要求成果处于下游的学生回答,增加其自信念和学习爱好,对于有进步的学生,赐予表扬和嘉奖。其次作业完成状况和上课纪律的积分主要是为了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对于作业完成状况的扣分主要是为了督促学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业;对于上课违纪状况依据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扣分,对于表现有明显进步的同学赐予加分激励。每个月公布一次积分,使学生能刚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刚好总结。

本学期争取平均分达到及格水平。

五、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其次册总共有22课,从隋唐时期讲到明末清初的文化教化,大部分课的内容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对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分为二课时来上。教材主要全面贯彻基础学问、实力培育和思想教化三项教化目标,以历史发展的线索、重大事务和人物、经济、文化的重要史实为重点。本学期共二十一周,第十周进行期中考试,第十九与二十周复习和考试,其次十一周进行期末试卷评卷、统计、分析,除去考试周与放假周,一共有三十二个课时左右,其中新授课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六个课时。

七年级历史教学安排篇7

一、指导思想

围绕本学期学校工作安排要求,不断更新教化理念,加强教学探讨,提高课堂效率,不断提高教化教学水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意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化,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留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倡老师探究新的教学途径,改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新课标教材初一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学问,潜力培育和思想教化三项教化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育创新实践潜力。

二、学生状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但缺乏综合归纳潜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专心。且这些学生处在长身体、长学问的阶段,每一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学问的限制,社会辨别潜力正在构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老师有职责帮忙他们正确相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端正学习看法,应常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学问结构,仔细分析其学习状况,发觉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状况动身,同时也要兼顾两头。我就应从调动学生学习爱好上入手,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留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提高历史成果。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为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每个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第三单元后设两节活动课。

第一个单元“旺盛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资料的支配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旺盛”与“开放”。“旺盛”与“开放”,是反映一个主动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其次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那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资料,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冲突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状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缘由、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状况。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资料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讲解并描述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戚继光抗倭、郑胜利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使学生感受中国人民抗拒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终《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冲突与冲突,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驾驭重要的历史事务、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一样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相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性注意学生潜力的培育。留意培育学生的创建性学习潜力;解读、确定和运用历史材料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潜力;培育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化和爱国主义教化,构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化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构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构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贴合社会发展须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旺盛与开放的社会;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

难点: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如何发展的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巩固的

六、教学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师生同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敬重学生的差异,崇尚特性和主体性,激励探究真理,在老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这给老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学问,独立思索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留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共享彼此的思索,见解学问,沟通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构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事实上是给了学生必需的思索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高校生的学问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化,人文精神教化,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探讨,人人参加视察、猜想、验证,推理与沟通等教学活动。

3、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精确;以“资料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特性发展统一。

4、使学生主动参加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探讨,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资料。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留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刚好发觉不足,刚好总结。

5、专心开展历史活动课,激励学习参加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学问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潜力。加强培育学生创建精神实践潜力。

七年级历史教学安排篇8

一、学科分析:

历史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文科课程,其价值在于整合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相关学问与技能,培育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本学科学问产生了爱好,有肯定的学习动力。然而,从目前上课反馈的状况看学生底子差,两极分化现象严峻,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的较多。同时由于教材呈现方式的更新和教材体系的重组,对于理解、分析实力远远不够或欠佳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或许会有肯定的难度。

三、教材分析:

《历史》是基础教化课程改革新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我们可以借鉴的阅历有限。因此,与其他分科课程相比,这门课程面临着学科建设和教材呈现方式改造的双重压力。

四、教材特色:

1、教材编写的思路: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导,以地理、历史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学问为背景和支撑。

基本思路:生活是主题(生活的环境、生活的异同、生活的问题);时空是框架(时间、空间两个维度)。

2、教材内容表述的特色:

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和基于问题的表述。

3、教材内容的特点:

(1)注意基础学问(基础学问、基本技能、基本观念)。

(2)突出实力培育(课题活动、自我测评、综合探究)。

五、实施教学总体思路: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子,能够真正“主宰”课堂。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例子,结合教材进行有机教学,活学活用,以发挥课堂最大效益。

3、要重视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看法、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详细落实,尤其要强调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看法、价值观等目标的教学,要淡化某些概念的学科规范,力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逐步领悟、构建出有关学问的学科意义。

4、充分利用远程资源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六、教学进度支配:(共约十六周)

第一——四周:完成第一单元的教学任务

第五——八周:完成其次单元的教学任务

第八——十三周:完成第三单元的教学任务

第十四——十六周:复习备考,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教学安排篇9

一、基本状况:

通过七年级上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地理学问有了肯定的感性相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识图以及分析问题、推断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对世界概况有了肯定的了解。但也有一少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学问还没有形成系统,读图、识图的实力欠缺,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我将本着仔细,严谨的教学看法开展本学期教学工作,在新的学期里希望扬长避短,深化学生,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学工作安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五步四环节”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主动参与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实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亲密联系的地理学问,传达地理思想,培育学生学习地理的爱好和初步实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教学目标:

教完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使学生驾驭必要的地理学问,让学生具备必要的基本技能,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一个明晰的了解。使学生知道世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驾驭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实力。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需共同爱护地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阅历和问题,增加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育全球观念。

四、本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学习并驾驭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学问。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驾驭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的有关的地理学问。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本章主要是学习并驾驭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澳大利亚等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驾驭美国和巴西的有关的地理学问。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第十章极地地区,本章主要是学习并驾驭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等。

五、教学措施:

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绘图,从客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学问。充分利用地图册来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进行地理基础学问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学问进行必要的储备。同时,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回忆上学期的世界地理基本学问,让学生对世界地理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驾驭,也为他们今后地理学问的学习打好基础。

3、培育学生运用地理学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对全体学生。留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刚好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主动主动的学习。

4、培育学生关注自然,关切社会,关切时事的自觉性。收看《新闻联播》,《世界之窗》等节目,并让时事走进课堂,以增进学生对世界了解。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中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实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化,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起先,从赞美着手,全部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敬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境况、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敬重,从帮助落脚,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七年级历史教学安排篇10

依据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结合学校工作要求及学期、学生详细状况制定本安排:

一、学生状况

从上期平常学习和期末考试看,学生的基础学问驾驭得较好,学习习惯也还过得去,主要表现在上课基本都能用心听讲,课后刚好完成作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做作业马虎,并且做完作业后不喜爱检查,甚至丢失学习爱好,特殊是不愿刚好复习记忆驾驭基础学问等。

二、教材分析

这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选用的是人教版20xx年部编最新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学问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很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学问活动。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三个单元,叙述从隋朝到清朝(1840年鸦片斗争以前)的历史,共21课。第一单元:隋唐时期:旺盛与开放的时代(第1-5课);其次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改变(第6-13课);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第14-第21课)。另外,增加了一节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共需34课时(其中新课讲授占20个课时,活动课占1课时,单元复习占3个课时,期中复习占2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4个课时,其余为考试检测试卷分析)。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接着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爱好,使学生驾驭重要的历史事务,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育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实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意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实力。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有很大的提高。

四、重难点及措施

重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务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化及对历史事务、人物的评价。

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意学生学习历史学问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通过独立思索和沟通合作学习历史,培育发觉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实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2、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育,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

3、督促学生刚好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4、落实好培优补差工作。

五、教学进度支配

周次

教学内容

起止页数

1

第1课时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5

2

第2课时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时第3课盛唐气象

6-18

3

第4课时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沟通?

第5课时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8-26

4

第6课时隋唐时期单元复习

第7课时第6课北宋的政治

27-32

5

第8课时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9课时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33-40

6

第10课时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1课时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41-50

7

第12课时第11课元朝的统治

第13课时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51-58

8

第14课时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15课时宋元时期单元复习

59-64

9

第16课时期中复习

第17课时期中复习

10

第18课时期中考试

第19课时试卷讲评、分析

11

第20课时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第21课时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65-75

12

第22课时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23课时第17课明朝的灭亡

76-87

13

第24课时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25课时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88-98

14

第26课时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7课时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99-110

15

第28课时明清时期单元复习?

第29课时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111-114

16

第30课时期末复习

第31课时期末复习

17

第32课时期末复习

第33课时期末复习

18

第34课时期末考试

以上安排如遇学校工作改变可再做调整。

七年级历史教学安排篇11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意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化,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留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倡探究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务、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意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实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志向,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志向,肩负起时代给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育学生运用学问分析解决问题的实力,培育学生的创新实力和自主学习的实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状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学问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学问的限制,社会辨别实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相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端正学习看法,应常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学问结构,仔细分析其学习状况,发觉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状况动身,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xxx,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xxx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五、教学措施:

1.注意学科间学问的融合与渗通

在把握教材时,老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驾驭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意各人文学科学问间的合理渗通、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意变更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倡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阅历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主动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xxx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实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索实力、创建精神和自主探究实力的培育。以实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以同等、理解、信任的看法,创建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园绕实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实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学问、实力和人格培育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学进度支配:

七年级《历史》课程设置为2课时/周,全学期约40课时,现将教学进度支配如下:

九月份:第一、二单元

十月份:其次单元

十一月份:第三单元

十二月份:第四单元

一月份:复习迎考

七年级历史教学安排篇12

一、指导思想:

以新教改的基本思路为指导;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为依据;依据学部总体教学安排,结合本年级教学须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以学生终生发展为教化目标,落实学科教学任务,特拟定教学安排。

二、学情分析:

本年级共有学生105人,都是从小学升上初中的新生。从年龄结构方面看,学生的年龄偏小,认知水平与小学生差别不大,在适应新的初中生活方面还要有肯定的磨合期;从学问结构方面来看,刚刚小学毕业学问结构比较单一,思维方式和接受实力还比较低,视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还比较简洁;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看,不少学生来自非课改地区,也有不少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实力和学问基础都存在肯定的差异,激发他们的爱好,提高他们学习的实力,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殊对于起始年级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学问为主。从对社区的了解,到对地图的相识,再到对世界大洲大洋的的分布和主要国家的了解,然后是对时间自然环境的初步把握,最终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展示,从中国在世界的位置—中国国土的组成—邻国—地形类型—平原—山地—高原—盆地—河流—以及村落城镇的发展。

主要特点是:

1、教材内容的综合性较强,学问面较广,着重学生的视察、分析、归纳、总结实力的训练。

2、培育学生素养,留意学问的有机整合,大胆处理和创新教材,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其次、三、四单元

难点:比例尺的计算和运用;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和归纳地理事物的特点。

五、预期目标:

1、全部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深厚的爱好,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2、课堂创新,高效,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3、培育学生酷爱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和亲近自然、建设和谐社会的情感;

4、培育学生视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

5、力争使本学科成为优质学科,学生成果优秀,不出现低分现象,培育高分层。

六、实施措施:

1、驾驭课改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落实课改精神,创新课堂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2、适时调整教学方式,留意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变被好听课为主动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3、以学案教学为主,本期学案力争超过教案的三分之一,少讲多读,精讲多练;

4、加强教学探讨,进行内容整合,减轻学生负担;

5、辅差帮困坚持不懈,确保无人掉队。

6、自觉做好教学各项常规工作,按质按量完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单元测验等常规教学任务,尤其仔细实施课堂目标教学法。

7、切实抓好学科培优工作,通过会议、辅导、谈心等方法努力提高优生率,把学科成果跃上新台阶。

七、教学评价:

1、评价目标:学生实力是否提高;是否具有主动的情感、看法、价值观。

2、评价方法:活动法、视察法、项目评价法、自评法

3、评价过程:要视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按期主动参加的程度和实力的体现作出评价。

八、教学进度与课时支配: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6课时

预备课1课时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2课时

其次课多种多样的社区2课时

探究课从地图上获得信息1课时

其次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7课时

第一课大洲和大洋2课时

其次课自然环境2课时

第三课世界大家庭2课时

探究课从地球以上看世界1课时

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10课时

第一课国土与人民3课时

其次课山川秀美3课时

第三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3课时

探究课游历华夏1课时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13课时

第一课家住平原2课时

其次课与山为邻2课时

第三课傍水而居2课时

第四课草原人家2课时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2课时

第六课文明中心——城市2课时

探究课来自家乡的报道1课时

以上总计课时为36节,其余为机动课时,可以用于复习、考试和其他支配,但总体上不与学部教学处的支配相冲突。

七年级历史教学安排篇13

以校教学安排为指导,落实推动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实力、教学实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间建立对话的实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实力。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作为新来的老师,我还不是完全了解每个学生的历史基础学问,但从这几节课的视察来看,他们的历史学问还是相对比较薄弱,不了解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务,缺乏基本的历史常识,但由于七年级学生思维灵敏,所以我对提高这届学生的历史文化水平充溢了希望,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培优补差,提高学生的实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使得期末测试的综合评价能有所提高。

三、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旺盛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支配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旺盛”与“开放”。其次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则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新课标中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和组合。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作用的因素,对学困生既要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培育其学习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志向前途教化。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

5、常常向老老师请教、学习。

七年级历史教学安排篇14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以学校工作安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六环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养和业务素养,相互学习,仔细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探讨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要抓好基础学问教学,更要着重学生实力的培育。

二、班级状况分析

本人本学期任初一(1)、(2)班历史科教学,经过调查和视察,学生基本能完成学习任务,两班学习爱好较浓,组织纪律性较强,但也存在少数同学反应相对比较慢,学习看法一般,学习上存在肯定障碍,针对这一点,在本学期要在课堂上课下多花时间激励,做好培优扶困的工作,缩小后进面。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整体学习成果。

三、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出版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真正反映了课改精神,体现了显明的时代感。该书主要以人类文明史发展为主线,该教材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建立了新的评价机制。该书图文并茂,生动规范,单元,课和子目的设计合理规范,更留意汲取当代文化的改变发展,对历史的分期历史发展的动力,民族关系等重大史学问题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把握和处理。

初中七年级上册主要讲解并描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课型设置上,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方式,增加了“学习与探究”课,在栏目设置上,出现了很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爱好的探究式学习栏目,而图文资料的有效运用,大大增加了历史学问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也留意与其他学科学问的交叉与渗通。

四、教学进度支配

这个学期一共21周,第十一周进行期中考试,其次十一周进行期末考试。

五、教学目标及要求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半坡聚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闻,了解传闻和史实区分。

4、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直到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化,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5、说出西周分封制主要内容,直到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6、通过商鞅变法史实,相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相识汉字的演化,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了解“百家争鸣”主要史实,以都江堰等为例,体会古代人民的才智和创建力。

8、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心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9、列举汉武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讲解并描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相识丝绸之路在中外沟通中的作用。

10、了解“四大独创”,名医华佗,张仲景,李时珍以及祖冲之和《九章算术》。

1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主要史实,《史记》和《资治通鉴》。

12、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人口南迁河民族交往。

1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14、《水经注》、《天工开物》等著作,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六、教学改革的设想(教学详细措施):

1、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即把历史科的地位提升到主科地位。

2、抓好课堂纪律,充分利用“40分钟”。

3、多讲解并描述名人历史故事,与历史典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

4、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或历史博物馆,让学生增长见识,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5、多组织一些历史活动课,培育学生的动手实力,以及表演实力。

6、每节课后布置适当的作业和练习,巩固学问,大约80多次。

7、做好“培优扶困”工作,提高两率临界生的成果。

七年级历史教学安排篇15

一、安排宗旨:

今学期,以学校各项工作安排为指导,以三自主五环高效课堂为指针,以提高学生素养为重点,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为目标,重视双基教化和实力培育,全面贯彻党的教化方针、坚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强化基础训练,增加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培育新世纪人才;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突出优生优培;强化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探讨和多媒体教学的探讨,努力提高教化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

初一《中国历史》(上)共二十二课内容,分为四个单元,介绍了原始社会到南北朝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务,详细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其次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介绍了在中国古代史的大部分内容,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肯定的失误,在整个初中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确学习和全面相识中国的国情,显得更为重要、

三、详细目标

(一)常规教学目标:

成果目标:

提高A等率,歼灭C等率

认知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驾驭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所讲解并描述的重要历史年头、历史人物、历史事务和历史概念,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线索,全面驾驭所学学问、

四、实力达成目标:

在驾驭基本历史学问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驾驭正确计算历史年头、识别和运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学问迁移实力,通过归纳、分析和推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索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实力,培育学生表述历史问题的实力,学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务和历史想象的实力、

五、保障措施:

⒈学习各种先进的教化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化观念、

⒉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优势,仔细备课,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

⒊严格落实教学常规,细心设计教案,教案的设计力求做到符合教材须要和学生实际、上课精讲多练,努力提高课堂质量

⒋借鉴和学习外地先进阅历,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⒌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大课堂容量,全面提高教化教学质量、

⒍依据学生特性实施因材施教、留意对优秀生培育,定准目标,定期辅导,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更好发展、同时做好绩差生的转化工作、

⒎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努力做到整体优化、

⒏落实听课、评课制度,按时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七年级历史教学安排篇16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安排为指导,落实推动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实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实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实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前五名。

三、基本状况分析

1、学生状况分析

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爱好,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教材分析

本书分为三个单元,叙述我国隋唐至明清(鸦片斗争前)时期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其中标有星号的内容,供各地的学校选用。前两个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第三单元后设两节活动课。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第三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冲突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视“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教学模式:

预习+展示+反馈

五、拟用的教学方法

2、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习小组为单位)

3、讲解并描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培育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注意课堂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精讲多练。

3、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培育学生的创新实力和实践实力。

4、注意反馈,以单元为单位仔细组织检测,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刚好补救。

5、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化技术作为教学协助手段。

七、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驾驭基本的历史学问,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务,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依次视察历史发展和改变,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相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育学生的历史思维实力,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实力,注意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实力。

八、教学设想

1、做好导学过程。

2、接着深化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学问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化和实力培育,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放高校生的优点,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尝试开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