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资料_第1页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资料_第2页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资料_第3页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资料_第4页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资料(一)专题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与基本思想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就是要教师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整合的关键是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整合的策略是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在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使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构和创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高目标,是有效地改善学习,贯彻课程目标,达到课程预期效果,促进学生发展。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1.要在以多媒体教学环境和网络教学环境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促进师生信息意识的形成,培养中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促进新课程结构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活动的机会,改变常规教学形式,使学生乐于学,善于想勤于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帮助学生由依赖书本的学习转向学会利用资源的学习;由记忆学习转向意义构建式学习;使学生由依靠老师的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由局限于校内的学习转向超越校园围墙的学习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给学生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学习方法,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呈现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学习资料北马路小学2010.12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资料(二)专题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环境和模式一、教学环境(1)多媒体教室: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学习为主要模式,媒体作为学习内容的有效呈现手段,在部分问题上,教师可以让个别学生参与媒体互动式教学。需要的支持条件:教学资源库、备课及讲课平台。(2)计算机教室:教师利用网络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协作、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模式,网络既作为学习内容的有效呈现手段及来源,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交流研讨、动态测评等的有效手段。支持条件:网络教学资源库,备课及讲课平台,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协作学习平台,教学管理平台,研究性学习平台,主题性学习网站等。(3)校园网络:教师利用网络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拓展学习空间,巩固学习内容,完善学科体系,开拓视野。需要的支持条件:网络教学资源库,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协作学习平台,评价及反馈平台,研究性学习平台,主题性学习网站等。(4)互联网络:学生利用网络拓展学习空间,巩固学习内容,完善学科体系,开拓视野。需要的支持条件:互联网络主题性学习网站、论坛、交流研讨的支持工具等。二、常用的模式:“情境--探究”模式(图表)“资源利用一主题探究一合作学习”模式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资料(三)专题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和课件要求一、 教学设计原则1•方向性原则: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服务2•主体性原则: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感悟、发展,积极的主动的3•活动性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方法,展开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开放性原则:开放有教学思想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大信息量的原则:使所有学生有所选择,有不同的提高,有不同的成功体验。二、 教学设计注意的问题1、 整合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杜绝形式化,表面化,避免忽视实质内容。2、 设计理念上,不要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凭借教学经验、主观意志进行安排和策划,要注意课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3不要单纯的用课件代替黑板,用扬声器代替教师的讲解,用课件展示代替学生的实验操作。4、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在分析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最后进行学生评价。教学课件要求1、教学体系规范,完整,资料丰富,结构严谨。2、教学理念新颖,互动性强,适应教学实际需要。3、教学方法科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4、表现形式多样,可采用文字,动画,声音,视频等形式。5、课件运行正常,无导航、链接错误。6、界面布局合理,切合课件主题,色彩搭配协调,课件制作精细。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1、做好整合的基础——资源整合。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有效地服务于教学。2、理顺整合的途径——过程整合。课前准备阶段:设计教学方案,寻找切入点。整理信息,让学生课前收集整理信息,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课堂实施阶段:强调师生互动。信息资源共享,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精神。课后拓展阶段:通过布置实践性作业对学科知识进行拓宽、运用、实践。3、明确整合的目的——能力整合。培养信息素养。培养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分享、应用的能力和传输、创新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资料(四)专题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二、信息技术整合课的评价标准1、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否为了达成该目标而设计。2、是否精心设置了问题或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引导了学生的探究活动。3、课堂使用的资源是否有意义,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与教学目标贴切。4、课堂组织形式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及问题的解决,教师评价与提示是否及时得当。5、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解决问题。6、信息技术的使用应有助于课堂组织的有效性,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能对教学进程进行灵活地把握。7、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融洽,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8、整合多种资源,丰富、有趣、实用,促进学生的学习。9、实时了解、评价教学效果、学习效果,并调整教学策略。三、多媒体课件的评价要点.多媒体课件的评价标准一般从科学性、教育性、技术性、艺术性、和使用性等方面加以评价。科学性:描述概念的科学性、问题表述的准确性、引用资料的正确性、认知逻辑的合理性。教育性:直观性、趣味性、新颖性、启发性、针对性、创新性。技术性:多媒体性、交互性、稳定性、可移植性、易维护性、合理性。艺术性:画面艺术、语言文字、声音效果。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误区。1、滥用课件:材料尽数罗列,纯粹的文字、图形的组合,缺乏新意。书本和黑板的翻版,图片取代了学生的浮想联翩。音像视频、投影齐上阵、眼花缭乱、喧宾夺主,冲淡主题,学生易产生视觉、听觉上的疲劳,顾此失彼。2、盲目整合:忽视教学规律,忽视了教学的本质。过多媒体的展示,弄巧成拙,削弱了教学的预期目标。注重形式,没有实效。3、忽视学生:人灌变成机灌。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五、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1、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利用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直观、多形式、多侧面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变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2、要有利于学生的学。变学生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地探索,逐步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3、要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4、时间要适中,选择要适当,信息要适量。多媒体技术决不能代替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思考,过量的信息会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学效率会受到影响。5、要坚持惟有效而用之。不牵强附会,不随波逐流,不搞花架子。必要的板书、规范的解题思路、解题步骤是绝不可以用多媒体代替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教学是不能用多媒体技术代替的。必要地动口表述、分析解决问题、听、说、读、写训练,不能用多媒体技术代替。这是实现“整合”的关键。6、选材要新颖,侧重于激发兴趣,构思要精巧,侧重于突破难点,演示要适度,侧重于形成过程,演示要生活化,侧重于实际问题,这是实现整合的重点。信息技术课上学生玩游戏现象的对策[摘要]: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玩游戏是一个较为普遍现象。学生过度的玩游戏,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了不良影响。本文选取我校六级学生为研究样本,调查学生信息技术课上玩游戏的现状,并针对学生玩游戏的现象,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玩游戏,对策随着网络的日益发展,网络游戏也悄然出现在中学生的生活当中。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以计算机操作为主的课程,大部分时间是在机房里进行上课的,因此,课堂纪律是很难把握的,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总是抱怨自己的课堂中存在着的各种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信息技术课上学生玩游戏的问题比较严重。这一问题引起了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关注和讨论。不少学生上信息技术课都在千方百计地摆脱教师的控制寻找玩游戏的机会,而教师又在努力探索禁止学生玩游戏的办法。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本校六年级信息技术课的学生进行调查,找出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玩游戏的原因,并针对此原因,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一、学生玩游戏的程度分析本次调查的人数为本校六年级全体学生共700人。通过对“在信息技术课上你是否玩游戏”一题的回答中(结果如图1所示)。从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本校六年级学生信息技术课上“每节都玩”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经常玩”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7%; “偶尔玩”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40%;而“从来不玩”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48%。计算得出,信息技术课上“玩游戏”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2%,玩游戏的人数超过一半,而“不玩游戏”的学生仅占48%。由此得出,本校六年级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玩游戏的程度比较严重,笔者在六年级级任教一年中也发现,大部分学生只要有机会就会玩游戏,有些学生还会耍点“小聪明”,利用“禁用本地连接”、“拔掉网线”等方法摆脱教师的控制,悄悄在下面玩着“不为人知”的小游戏,也有些学生是在完成了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后才玩游戏,对于所玩游戏的种类,有些学生只是单纯地玩电脑程序里自带的“纸牌”、“扫雷”之类的游戏,也有一些学生甚至自己带游戏光盘到电脑室“上课”,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将此游戏安装到电脑上进行游戏,甚至有些同学偷偷玩着网络游戏。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者的注意。二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玩游戏的原因分析笔者通过在六年级任教一年,在与学生交流与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玩游戏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四点:1、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重视程度不够。不少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不像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那么重要,不用参加中考,也不用参加评比,学好学坏无所谓。按照他们的说法,“平时的功课已经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了,哪还有精力学习信息技术课这种‘次科'啊”,“好不容易有一节信息技术课可以放松一下,当然要好好玩一下”,因此,学生的心态导致信息技术课这种有电脑相伴的课成了他们的“放松课”,而且大部分学生会选择了玩游戏这种刺激性的活动来进行时间的消谴。2、 学生本身的特点与游戏本身的吸引力相符。游戏本身的具有互动性、竞争性、刺激性、新鲜性等特点,对于六年级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比较强,家庭、学校给他们带来的学习压力较大,大部分学生除了学习以外,课余生活单调,与社会接触少,这就会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与幻想,而游戏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要。有些学生平时经常玩,甚至背着家长偷偷到网吧去玩,信息技术课的电脑环境给他们提供了条件,他们现在当然玩。3、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随着计算机网络及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最近的课本中又增加了因络基础知识与网页制作、计算机软硬件相关知识及应用、计算机程序等内容。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知识对于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参加过信息奥赛或者平时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已经稍微或深入研究过的学生来讲是相当简单的,教师的讲解对他们来讲,进度显得过慢,这也就使得这部分学生选择玩游戏这种更能够刺激学生兴趣的事来做。同时又有一部分对电脑了解甚少的学生,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讲又是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教师的讲解对于他们来说,进度又显得过快。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很好的控制教学进度很难,经常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到”的现象。这时候,学生就会选择玩游戏来填补这份“空白”。4、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程内容看,相对于紧张刺激、动人心弦的网络游戏来说,学校教育的内容是枯燥乏味的,而网络游戏却很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好奇心。从现在学生所学的的信息技术课程上看,部分课程内容陈旧,学生已经学过了,部分课程又难度偏大,学生很难接受理解。从教学方式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造成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相分离,学生没有真正的兴趣和主动的“求知欲”。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枯燥乏味,使学生毫无兴趣。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对于他们来说太枯燥,于是他们选择了一种更喜欢的方式——玩游戏来代替这种枯燥无味的学习方式。三、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玩游戏的对策针对以上原因,笔者结合自己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策略,并通过对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请教,借鉴相关理论,对信息技术课上学生玩游戏这一现象提出相应的策略。1、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针对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不认真的问题,要转变学生“信息技术课等于轻松课”的错误观念,树立起正确的认识和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使学生加深对信息技术课的了解一一了解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或了解信息技术课的评价方式,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还要制定相关的课堂管理制度,使学生明白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又是不可以做的,并制定相应的违反制度的处罚措施,当然,教师要保证制度的执行,不能让制度成为“摆设”。对于机房给学生带来的可以玩游戏、上网、聊天等环境,教师一定要通过屏蔽、监控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减少学生下载、安装和运行游戏的机会,对于学生通过“禁用本地连接”、“拔掉网线”等摆脱教师控制的做法,教师一定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早制止学生这种行为。2、 转移学生玩游戏的兴趣学生喜欢玩游戏,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觉得平时的计算机课无聊、枯燥,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而游戏刺激,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反面典型教育学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沉迷于游戏会造成学习下降、学无成的严重后果,并通过谈心疏导学生,让他们的游戏情结淡化。教师还可以鼓励那些平时喜欢玩游戏的同学,如果你想自己编出更好玩、更有趣的游戏软件,现在开始就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将来努力成为一个出色的软件设计师,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正确的学习动机;或者可以通过开展兴趣小组,激发学生的某种计算机特长,比如电脑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电脑绘画等,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作力和想象力,并组织学生参加电脑竞赛,展示自己的才华,把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电脑制作或其它电脑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活动上,从而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3、 根据学生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手段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程度的参差不齐是一个较大的问题.中间层次的学生总是占大部分的,但学生的兴趣喜好不一,知识程度不一,要想上好信息技术课,解决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当今是一个信息时代,知识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课的内容本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但书本上的内容的更新速度往往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书本上内容过于简单过于陈旧,他们希望能够了解一些新的知识。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适当扩展,融入相关的新鲜知识到课堂,不仅能够吸引学生,还可以满足大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需求,达到学以致用。设置不同层次的任务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不同,对自己定的学习要求自然会不同。老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例如将任务分解为基础、提高与扩展三个层次,让基础较差的同学做基础任务,学有余力的同学做提高甚至扩展任务,做到因人而异,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吻合。例如在讲解六年级止册第三章《制作多媒体演示作品》第三节《添加演示文稿内容》中的“插入图片”这一内容时,我有意识地将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分成以下三个层次:基础层次:在幻灯片中插入一幅图片并调整图片大小;提高层次:思考如何调用图片修改工具,并思考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的方法有几种;思考怎样才能使古诗欣赏幻灯片图文并茂,是否插入的图片越多越好?通过采用分层任务,使全体学生能在每堂课达到基本要求,而优秀学生则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有效解决“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矛盾,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提高了教学效率。采用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方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管是哪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信息技术方面,有些学生在审美观方面表现得比较出色,有些学生则在声音编辑方面表现得比较出色,也有些学生在图形处理方面表现得比较出色……这时候,建议老师还可以在某些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协作的优势,让一个小组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并加以展示,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六年级下册第二章《动手创建自己的网站》一章中,我进行了试验,将六年级级十四个班按信息技术水平高低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个别化教学;而实验组则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每一个班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做教师的助手,负责本小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两组的任务都是完成一个班级网站的制作。经过七个星期的试验,两组学生都基本可以完成班级网站的制作,但结果表明,采用小组协作的教学方式的这些学生所做出来的网站更加精美,内容更加丰富。请学生当“小老师”有的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强,学生效率高,能够较快的完成老师的任务。同时有些学生学习较慢,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能完成。部分学生在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后,会偷偷地玩游戏来显示自己。这时,教师不要对学生的行为全盘否定,加以批评,这样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正确的做法是给予引导,可以尝试让学生充当一回“小老师”,教教其他同学。这样做有以下四个好处:第一、减轻了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第二、满足了部分学生想展示自己才能的愿望;第三、克服了部分学生怕向老师问问题的现象;第四、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⑸充分利用游戏的优势,将游戏引入教学中学生喜欢玩游戏,学生为什么会玩游戏,游戏为什么有吸引力?这些吸引力对于我们的教育有何启迪?我们有时候习惯于把“游戏”和“学习”对立起来。事实上,游戏和学习是可以融合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游戏的某些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将某些游戏引入,主动给学生一些玩游戏的机会,不要一味反对游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六年级(下)第三章《认识网络》第一节《初识网络》一节时,我通过一个“猜数”游戏作为引入,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网络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情感常常表示体验稳定的一面。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情感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用信息技术和参与信息活动的内驱力。兴趣源于需要,以需要为基础,是需要的表现形式,是行为的动力因素。学生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是一种需要,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用信息技术和参与信息活动的动力。学生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及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逐步形成信息技术价值观,理想的学习价值目标的日益实现,兴趣和认知成果就会连锁般地扩展开来。4、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关键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枯燥,教师本身的讲课是关键。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以及人格魅力等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信息技术课上的表现非常关键。如何才能上一堂好课呢?了解学生,认真备课。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事先的精心准备是教学成功的必要前提。在教学设计中,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