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总论_第1页
急诊医学总论_第2页
急诊医学总论_第3页
急诊医学总论_第4页
急诊医学总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急诊医学总论EMSS急诊医学定义范畴

定义范畴急诊医疗服务模式体系

急诊医学急诊医学特点一、急诊医学定义

是以评估、处理、治疗和预防不可预测疾病与突然发生的创伤为主要任务的医学专业,是一门新兴的跨多个临床专业的边缘学科。二、急诊医学范畴初步急救创伤救治

范畴

灾害救治急性中毒

危重症救治心肺脑复苏一)初步急救定义:

是指利用各种医疗手段对需要急救的病人实行紧急救治,是不稳定的生命体征在短时间内得以恢复正常的医学理论与技能。一)初步急救主要内容

现场急救病人运送院内急诊救治一)初步急救急症的定义及范畴:

包括急性外伤、急性疼痛、突发高热、各种急性出血、呼吸困难、抽搐或昏迷、休克、流产、小儿腹泻、突发腔道异物、急性眼病、中毒、自戕、淹溺、急性尿闭、急性过敏性疾病,可疑烈性传染病以及各种发病突然、症状剧烈、进展迅速的疾病等二)灾害救治

定义:

指突发灾害状况下的医疗救治行为,包括对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雪崩、泥石流、虫害等)和人为灾害(如交通事故、化学中毒、放射性污染、环境剧变和武装冲突等)造成的人身伤害的救助。三)危重症救治定义:

指利用先进的诊断检测、监护技术,连续、动态地定性、定量收集、评价高危、重症伤病患者病情信息,并给予相应生命体征支持和病因综合治疗。三)危重症救治危重症的定义:

指在创伤,休克,严重感染,大面积重度烧伤,心肺脑腹等大手术后,以及病理产科等危险情况下,出现单一或多发的重要脏器衰竭,并伴有能量代谢、氧代谢以及出血、凝血、免疫、内分泌等系统相关联变化的病理状况。四)心肺脑复苏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研究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救治方法和策略,并对心搏呼吸骤停相关的组织器官缺氧、缺血后病理生理变化,和再灌注后器官损伤进行研究。主要贡献在于提出指导心搏呼吸骤停的心肺复苏方案并不断的对其进行更新和完善。五)急性中毒

急性中毒的诊治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主要研究如何诊断、治疗和预防各种急性中毒,包括各种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中毒、农药中毒、酒精中毒、有毒气体中毒、镇静催眠药物中毒等等。六)创伤救治

多发伤和复合伤以及突发事件中的群伤三、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模式初级模式:

医院内部的急诊室,由护士管理,医师临时应召到急诊室,抢救急病和外伤患者。急诊室是各临床科室的延伸。现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

强调急诊的即刻性、连续性、层次性和系统性。把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和加强监护治疗这三部分有机联系起来,以更有效地抢救急危重伤病员为目的的救治系统。四、急诊医学的特点1强调整体性:

最少的资料、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救助病人生命”。2强调生命第一:

急诊专科面对急症病人时思考的顺序依次应是:病人是否有即时危及生命的情况?可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原发病可能是什么性质和什么部位?这种诊治程序被称为“先救命后诊断”,即生命第一。四、急诊医学的特点3注重时效性

治疗的紧迫性是急诊医学的突出特点之一。急性病,尤其是急性危重病,变化进展快、缺少代偿,如果干预不及时往往预后不佳。在实践中,急诊医学引入了“时间窗”的概念,以及在时间窗内实行目标治疗的概念。灾难医学概论食品安全自然灾难交通事故

基本概念灾害救援中医疗救治的组织常见自然灾害的医疗救援

灾害医学基本概念——灾害国际减灾委员会对“灾害”的定义:“灾害是一种超过受影响地区现有资源承受能力的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灾害”的定义:“任何能引起设施破坏,经济严重损失、人员伤亡、人的健康状况及社会卫生服务条件恶化的事件,当其破坏力超过了发生地区所能承受的程度而不得不向该地区以外的地区求援时,就可以认为灾害发生了。”世界灾害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的定义:当某事件或状况超过了当地的处理能力,需要请求全国或国际水平的外部援助时,则可定义为灾害。有专家统计,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各种自然灾害吞噬了280万人的生命,受影响的人口多达8.2亿。有科学家预计,在未来的20年,地球处于相对活跃期,自然灾害的发生率可能增加,传统的救护活动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急救需求。基本概念——灾害医学灾害医学:研究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性损害条件下实施紧急医学救援、疾病防治和卫生保健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各类灾害对人体的损伤规律,制定合理的卫生保障方案,动员必须的卫生力量,组成严密的救援网络,充分发挥医学科学技术能力,拯救灾区人民生命,最大程度降低死亡率和残疾率,尽快恢复伤病员的工作和生活能力,控制灾后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灾害分类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洪水灾害火灾地震爆炸飓风、海啸枪战、战争暴风雪、冰雹人群受惊吓蜂拥相互踩踏事件火山爆发,非人为火灾建筑物倒塌(建筑、桥梁等)龙卷风交通事故(包括空难、海难)山崩工业工伤事故(化学危险品)雪崩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核、生物、化学)陨石坠落大范围停电事故其他水源污染等灾害医学的特点介于灾害学与医学之间的学科,需要多学科介入,需要相关学科在灾害医学方面的融合与应用。由灾害卫勤组织指挥学、灾害流行病学、灾害救治医学、灾害医学管理、灾害康复医学、灾害心理医学、灾害基础医学多部分组成。灾害医学的整体防御可分预警、防范、检测、诊断、防护、除沾染、现场救治与后送、院内进一步救治、康复、心理、基础研究等方面。灾害医学帮助我们认识灾害及减灾的医学规律,更好防范和减灾,达到保护生命和健康目的。灾害事故救援工作原则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部门协作,明确职责;依法规范,快速反应;社会动员,依靠群众。前提:抓好灾害医学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完善应急预案与演习,提高医疗救援实战能力。灾难发生时,由临床急救、卫生、流行病、检验、心理医生和现场工作者共同组成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队伍。各地的急救中心是灾害医疗救援的主体,在发生重大灾害是,需要众多综合医院参与救援,因此医院在完成日常医疗救治工作的同时,应该开展灾害的应急救援培训和参加灾害救援演练,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事件,立即可以组成临时医疗队,做到平战结合。灾害医学理念,即救人第一、先救命再治病、时间就是生命、预防胜于治疗,灾害医学发展须“三分提高,七分普及”等。灾害事故的医疗卫生救援任务1现场医疗急救:加强组织指挥,使人群能在统一指挥下有目的的行动。2检伤分类及转运:首批进入灾难现场的医务人员对伤员及时检伤分类,指定后送,运送途中对危重症患者进行不间断的抢救和复苏。3医院内救治:尽可能实现危重症与普通伤员分区救治。对危重伤员尽快手术,最好进行专科治疗。对大批受灾伤员组织救护的原则是:在最适当时间和地点对为数最多的伤员施行最好的救护灾害救援中医疗救治的组织医疗卫生救援组织机构

工作原则医疗卫生救援的事件分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明确职责;依靠科学、依法规范;反应及时、措施果断;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平战结合、常备不懈;加强协作、公众参与。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的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专家组和医疗卫生救援机构、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情况将医疗卫生救援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医疗卫生救援的事件分级

特别重大事件(Ⅰ级)

(1)一次事件出现特别重大人员伤亡,且危重人员多,或者核事故和突发放射事件、化学品泄漏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事件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请求国家在医疗卫生救援工作上给予支持的突发公共事件。

(2)跨省(区、市)的有特别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事件分级

重大事件(Ⅱ级)

(1)一次事件出现重大人员伤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跨市(地)的有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事件分级较大事件(III级)

(1)一次事件出现较大人员伤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市(地)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事件分级一般事件(Ⅳ级)

(1)一次事件出现一定数量人员伤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1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体系ClicktoaddText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

专家组医疗卫生救援机构

医疗卫生救援组织体系

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

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提供咨询建议、技术指导和支持。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各省、市(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相应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承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组织、协调任务,并指定机构负责日常工作。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医疗急救中心(站)、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化学中毒和核辐射事故应急医疗救治专业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突发公共事件现场设立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医疗卫生救援机构的主要任务

负责病人的现场抢救、运送、诊断、治疗、医院内感染控制,检测样本采集,配合进行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及指挥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的终止

现场急救

转运伤员

公众的引导与参与

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

信息报告和发布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及指挥抢险救护现场医疗救援三大环节安全转运现场急救1迅速对伤病员进行验伤分类,找出生命受到威胁的危重伤员并紧急处置其致命伤。2保持危重伤病员的气道通畅、供氧、维持其血液循环,满足基本生命需要3迅速安全的将所有伤病员疏散、转运到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现场应急处理

主要任务现场应急处理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

轻伤员

重伤员死亡人员危重伤员分类标记扣系在伤病员或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脚踝部位,以便后续救治辨认或采取相应的措施遭受致命性损伤,呼吸心跳已停止,且超过12分钟未予以CPR,或因严重头、胸、腹外伤不能行CPR术有危及生命的严重损失,如窒息、活动性大出血、休克、开放性气胸等,经适当的紧急医疗处置能够获救者现场标识和现场分区无严重损伤,如软组织挫伤、轻度烧烫伤等,现场无需特殊治疗,一般可自行处理者。有严重损伤,如不伴呼吸衰竭的胸部外伤、不伴大出血的腹部外伤、不伴意识障碍的头部外伤、伴或不伴脊髓损伤的脊柱骨折等,经紧急救治后生命体征或伤情可暂时稳定者。行动自如自主呼吸血液循环意识状态蓝标/黄标黑标红标蓝标/黄标呼吸频率,<30或>6次/分桡动脉波动存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2秒能正确回答题,按指令动作是是是是否否否否无有现场应急处理简明检伤分类法现场验伤分类最先到达现场的医务人员应尽快进行检伤分类,并有具有一定创伤救治经验的高年资医生最后确定检伤结果检伤人员须时刻关注全体伤病员,应处理好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伤情检查应认真、迅速,方法应简单、易行主要目的是救命,检伤重点是创伤危及生命的严重程度和致命性合并症现场应急处理现场验伤分类注意事项对危重伤患者需要在不同的时段由初检人员反复检查、记录并对比前后检查结果。检伤时应尽量减少翻动伤病者的次数,避免造成“二次损伤”检伤中应重视检查那些“不声不响”、反应迟钝的患者双侧对比是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现场应急处理现场验伤分类注意事项伤员转运原则及要点专人负责,统一指挥坚持科学的优先转运原则:红-黄-蓝现场设置特殊区域,以利伤员集中、车辆集结等,开辟专用通道保持转运畅通。提前与收治转运伤病员的单位联络,组织动员、统筹安排有关医院、血液中心等做好准备,以免出现“突然袭击”或“伤员扎堆”的情况伤病员分级转运,合理安排医护及救援设施等资源。充分作好转运前的准备,正确把握转运指征及时机。保存详细病情及治疗记录并认真交接信息报告和发布

医疗急救中心(站)和其他医疗机构接到突发公共事件的报告后,在迅速开展应急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同时,立即将人员伤亡、抢救等情况报告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或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承担医疗卫生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要每日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伤病员情况、医疗救治进展等,重要情况要随时报告。有关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报告有关情况。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信息发布工作。信息报告和发布发布原则:

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注重效果;杜绝瞒报信息发布内容:

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原因;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地及范围;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病、伤亡及涉及的人员范围;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措施和控制情况;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地强制措施的解除情况重大灾难事故的医疗救援一、重大交通事故灾害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世界每年有12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英国卫报报导,世界平均每半分钟就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事故的死亡人数主要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中国每年交通事故50万起,我国道路交通死亡人数仅次于印度,位居世界第二。

我国高速公路亿车公里死亡率几乎是日本的十倍。统计数据表明,每5分钟就有一人丧身车轮,每1分钟都会有一人因为交通事故而伤残。每年因交通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一、重大交通事故灾害我国交通事故现状同步出动就近转送首诊负责准确救治交通事故医疗抢救的实施原则一、重大交通事故灾害伤情特点伤情复杂突然发生伤情严重运送困难损伤机制:减速伤、撞击伤、碾压伤、坠落伤、挤压伤和烧伤等交通事故人体损伤特点一、重大交通事故灾害一、重大交通事故灾害适时组织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模拟演练,以适应不同情况的应急需要。培训的重点是掌握检伤分类、徒手复苏、骨折固定、止血、包扎、气管内插管、气管切开等基本技能,并定期举行模拟演练,尽快达到实战要求。重大交通事故医疗救援现场指挥及组织机构现场卫生行政官员及各医疗抢救专业队共同组成医疗抢救现场指挥部,各医疗抢救专业队服从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派遣现场检伤、救治1先将伤员转送出危险区,并分级进行标识2遵循“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3采取正确的止血、包扎、固定、心肺复苏等紧急处理与合理搬运伤员转移后送根据伤情向就近指定医疗机构转送,各有关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重大交通事故医疗救援二、地震灾害原生灾难:震源处产生断裂,断层错动、地面倾斜、升降和变形等原生现象造成的灾难。出现在震中区,破坏力大,灾害严重。直接灾难:地震产生的弹性波引起地面震动而直接造成的灾难。包括房屋建筑,工程设施等人工建筑的破坏;山崩、滑坡、地裂、坍塌、喷砂、冒水等地表破坏;以及地震波引起的水振荡,如海啸、湖啸等。次生灾难:由于建筑物、构筑物或其他设施遭破坏后导致的继发性灾难,如火灾、水灾、毒气污染等。诱发灾难:由地震灾难引发的各种社会性灾难,如瘟疫、饥荒、灾民心理精神伤害等地震灾难分类二、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及难预见性、惨重的灾难性、次生灾难的频发性、对经济及社会功能的巨大影响性、救灾与重建的艰巨性等特点。地震灾害事件的特点频繁性:我国处于世界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多样性:我国地震绝大多数是构造地震,此为水库地震、矿震等诱发性地震。地区性:地震的分布基本上是按活动性断裂带分布的,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好发区域。我国地震灾害事件的特点二、地震灾害时间性:凌晨和黄昏、每年3、8月份前后是地震发生次数较高的时段。连发性:地震的发生往往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如火灾、滑坡、水灾、海啸、冻灾等,形成地震活跃期。破坏性:大面积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严重,生态环境破坏、水元及食品污染,蚊蝇鼠虫大量孳生,可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及暴发。我国地震灾害事件的特点二、地震灾害人的生理伤害1机械性损伤2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3休克与地震伤感染:破伤风杆菌和气性坏疽病等厌氧菌对创口的威胁最大,病死率很高。4完全性饥饿5烧伤人的心理、精神伤害地震造成的人员灾害二、地震灾害一)组织领导1995年颁布《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成立了国家卫生部灾害事故救援小组;2004年成立了应急救援办公室地震灾害现场救援二、地震灾害二)现场救援1自救发现地声地光时立即避震;瞬时抉择珍惜数秒自救机会。2专业急救应在现场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进行首先搜寻、集中伤员,然后检伤分类,先重后轻,现场抢救,及时运送。

地震灾害现场救援二、地震灾害2专业急救(1)检伤分类:见前述(2)早期救治原则

1)危重急症的早期处理:

a保持呼吸道通畅b建立静脉输液通道c必要时现场心肺复苏

地震灾害现场救援二、地震灾害创伤性休克: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扩容,输血,脏器支持治疗。完全性饥饿:静脉输液、保温、吸氧和适当的热饮料内服骨折、关节损伤、大面积软组织损伤:临时固定,不可随意整复。挤压:尽快解除压迫,伤肢不应抬高,避免活动,不应热敷、按摩伤肢,肢体禁用加压包扎或止血带,口渴者予以碱性饮料,及时运送。

地震灾害现场救援二、地震灾害

2专业急救2)搬动要点:由3-4人托扶伤员的头、背、臀、腿部,抬放置平板上,然后固定运送3)转运:成立转运小组,及中专救援说,指定护送医疗队具体负责不同交通工具和途径的转运,途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地震灾害现场救援二、地震灾害三、洪涝水灾1环境破坏2水源污染3食品污染4媒介生物孳生5传染病流行洪涝灾害造成的危害三、洪涝水灾1抢救和治疗病人2加强饮用水卫生措施3加强食品卫生措施4加强环境卫生措施5传染病控制6媒介生物控制7健康教育医疗卫生保障三、洪涝水灾1病人的救治:催吐、洗胃、灌肠、对症支持治疗和特殊解毒药物治疗。2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发生地点、时间、人数、典型症状和体征、治疗情况、中毒食物和采取的措施。3停止使用中毒食品:封存现场中毒食品或疑似食品,通知追回或停止食用其他场所内的中毒食品或疑似食品。4食物及环境的消毒处理工作食物中毒现场处理措施四、火灾定义:凡是失去控制并对财物和人身造成损害的燃烧现象都可称为火灾。现场特点:火灾、烟气蔓延迅速;空气污染、通气不畅、视线不良人、物集聚和杂乱拥挤心里紧张和行为错乱四、火灾原则:

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救命、后治创救治分类:1烧伤急救2中毒急救3机械伤害的急救等火灾现场的医疗救援四、火灾一、烧伤急救

原因:主要由于火焰、辐射高温、热烟气流、灼热物质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总原则:迅速灭火,制止烧伤面积继续扩大和创面逐渐加深,防止休克和感染。

火灾现场的医疗救援具体措施:“一灭”:采取有效措施尽快灭火或者使身体脱离灼热物质。中小面积的浅度烧伤可采取立即浸入冷水的方法。“二防”:防止休克及感染。止痛剂,口服抗生素、淡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