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中央两次批判肖斯塔科维奇等音乐作品的回顾_第1页
苏共中央两次批判肖斯塔科维奇等音乐作品的回顾_第2页
苏共中央两次批判肖斯塔科维奇等音乐作品的回顾_第3页
苏共中央两次批判肖斯塔科维奇等音乐作品的回顾_第4页
苏共中央两次批判肖斯塔科维奇等音乐作品的回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共中央两次批判肖斯塔科维奇等音乐作品的回顾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苏共中央书记兼列宁格勒地区党的领导人基洛夫1934年12月1日在列宁格勒遇剌身亡。中央书记日丹诺夫接替他担任列宁格勒州委和市委第一书记。日丹诺夫在1934年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曾代表苏共中央作过讲演193音乐即人生:苏联“新作品”的发现和批判1936年肖斯塔科维奇因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马克白夫人》受到了粗暴的批判。这部歌剧是由作曲家和另一人根据列斯科夫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但是,1936年1月28日,《真理报》在《纷乱代替音乐》的标题下突然发表了专论。文章不署名,说明是官方的言论。2月6日发表第二篇专论《舞剧的虚伪》,是针对肖斯塔科维奇新作的一部描写苏联集体农庄的舞剧《清澈的溪流》的。《真理报》专论批评歌剧脚本的粗俗,舞剧在思想意识上的“虚伪”,然而,最主要的是对音乐的批评,不仅是批评肖斯塔科科维奇的作品,而且谴责了一般的“现代主义”倾向。《纷乱代替音乐》中说:“听众从第一分钟起就被歌剧中故意造成的不谐和的纷乱的音流惊愕住了。旋律的断片、乐句的萌芽,一会儿沉落下去,一会儿冲撞上来,一会儿又消失在轰隆声、轧砾声和锐叫声中。…“这一切完全不是由于作曲者缺乏才力,不是由于他不善于在音乐中表现朴素有力的感情。这音乐是故意做得‘颠倒凌乱’的,一—为的是一点也不要象古典的歌剧音乐,一点也不要同交响乐的音响、同朴素易懂的音乐语言有共同的地方。……“苏联音乐中这种倾向的危险性是很明显的。歌剧中左派畸形化的来源是和绘画、诗歌、教育学、科学中的左派畸形化的来源相同的。小资产阶级的‘革新’,结果是脱离真正的艺术、脱离真正的科学、脱离真正的文学。“作曲者显然没有对自己提出一个任务,想倾听苏联观众在音乐中所期望和寻求的是什么。他仿佛故意用暗号隐语来写自己的音乐,把其中一切音响纠缠在一起,为的是使他的音乐只能打动丧失健康趣味的形式主义唯美主义者。……“《马克白夫人》在国外的资产阶级观众中间获得了成功。资产阶级的观众之所以赞美这个歌剧,不就是因为这个歌剧的纷乱和绝对脱离政治吗?不就是因为这个歌剧底痉挛的、喧嚣的、神经衰弱的音乐迎合了资产阶级听众的反常的趣味吗?”对于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马克白夫人》的批判仅仅是由于斯大林的个人爱好,或者是由于他制定的狭隘的音乐政策所致。1936年1月17日斯大林观看了青年作曲家捷尔任斯基的歌剧《静静的顿河》的演出,觉得很满意。他向一群歌剧专家提出他对现代苏联歌剧的要求:具有社会主义题材的歌剧脚本,强调民族语汇的现实主义音乐语言和代表新的社会主义时代的正面人物。几天后,斯大林观看了《姆钦斯克县的马克白夫人》,对它感到厌恶。有人谣传是斯大林本人指示写《专论》来批判这部歌剧的,有人谣传日丹诺夫是《专论》的实际作者,这些都无从查考。但1948年1月在另一次批判中日丹诺夫透露出来,《专论》是按照苏共中央的指示写的。《专论》发表后,作曲家协会的各地分会纷纷召集会议,讨论,发表声明,谁也不敢出来同情或保护肖斯塔科维奇。音乐会上不敢演奏他的作品了。肖斯塔科维奇沉默了。他又写了一部《第五交响曲》,在1937年11月21日首演,受到胜利的欢呼。1938年1月25日他发表了一篇文章《我用创作来回答》,表明他接受《真理报》专论的批判。194日丹诺夫通过讨论歌剧《伟大的友谊》而失败,在会议结束前就其历程1944年日丹诺夫调到莫斯科,负责苏共中央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1946年起他陆续在哲学、文学、戏剧和电影界打击知识分子。1948年他要批判音乐家了。这次首当其冲的是穆拉杰里,旁及其他六、七位作曲家。起因是穆拉杰里的歌剧《伟大的友谊》。它是为纪念十月革命30周年而创作的。也是献给斯大林的家乡格鲁吉亚的一份礼物。作曲家和剧作家都生于格鲁吉亚,剧中主要人物是格鲁吉亚人奥尔忠尼启则,他对建立格鲁吉亚苏维埃政权起过重大作用,是苏共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日丹诺夫在1947年11月7日正式首演之前观看了一场内部演出。他强烈地厌恶这部歌剧,认为它的音乐和剧本二者都有问题。也许斯大林看过在莫斯科的首演。穆拉杰里的歌剧是特地设计去投合斯大林的歌剧概念的。但是没有想到,斯大林同奥尔忠尼启则之间有些矛盾。赫鲁晓夫在20大的秘密报告中暗示过奥尔忠尼启则曾受斯大林迫害而自杀身亡。对这部歌剧的主要批判点之一是剧本“历史的不准确”,也许指的就是某些实情使斯大林不愉快。首先,日丹诺夫当着穆拉杰里的面,会见大剧院的导演利昂吉耶夫,对后者进行了一次指责,使得他因心脏遭受严重刺激而突然死去。接着,1948年1月,日丹诺夫召集住在莫斯科的作曲家们连续开了三天会。日丹诺夫先做了一个开幕词,指出歌剧《伟大的友谊》的失败,然后让音乐家们发言。会议结束前日丹诺夫又做了一次发言。1948年2月10日苏共中央发表了《关于穆拉杰里的歌剧<伟大的友谊>的决议》日丹诺夫两次讲话和苏共中央《决议》主要的内容是:一.歌剧《伟大的友谊》在音乐和剧情方面都有缺陷。基本的缺点首先是音乐。(笔者在本文中不拟涉及剧情方面的问题。)音乐中没有一个可以记住的曲调或歌曲,它是贫乏的、杂乱而不谐和的,全盘是不协和音,有许多刺耳的音响。二.穆拉杰里歌剧的失败,是由于他走上了形式主义道路的结果。作者蔑视一般古典歌剧,特别是俄罗斯古典歌剧的优良传统和经验。三.这部歌剧的失败,并不是局部的事件,而是同苏联音乐中不能令人满意的情况,同苏联作曲家中形式主义倾向的流行有密切关系。1936年《真理报》按照苏共中央的指示发出专论,批判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中的反人民的形式主义。近两年来苏共对文学、电影、戏剧作过决议,而音乐界却至今没有得到改造。在交响音乐和歌剧音乐方面,情况特别坏。有一些坚持形式主义的反人民倾向的作曲家。这种倾向最充分表现在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哈恰图良、舍巴林、波波夫、米亚斯柯夫斯基(在日丹诺夫发言时还提到卡巴列夫斯基)身上。这种音乐显著的特征是:1.轻视或否定俄罗斯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基本原则;2.鼓吹无基调性、不协和音,把这些当作音乐形式发展中“进步”与“革新”的表现;3.抛弃音乐作品中旋律和复调这样的最重要的基础;4.散发着当代欧美现代派资产阶级音乐的气息,这种气息反映着资产阶级文化的衰亡,否定音乐艺术,是音乐艺术的绝路;5.片面迷醉于专用乐器而不要歌词的交响音乐形式,而忽视歌剧、合唱、小型管弦乐队、民间乐器等通俗的音乐;6.某些音乐家脱离人民,不能为人民写作,认为人民还不能欣赏他们的音乐,人民只有在一百年(或数百年)以后才能了解它。四.莫斯科音乐学院培养和教育青年作曲家时,形式主义的倾向占着统治地位,学生的创作都是盲目摹仿肖斯塔科维奇和普罗科菲耶夫等人的音乐。五.音乐评论界中占领导地位的是反对俄罗斯现实主义音乐而拥护颓废的形式主义音乐的人。他们颂扬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米亚斯科夫斯基、舍巴林等人的作品。六.苏联部长会议艺术工作委员会和苏联作曲家协会组织委员会(哈恰图良)不在苏联音乐中发展现实主义,却鼓励形式主义倾向。作曲家协会的领导人们掌握权力正是为了推行这种倾向。七.相当的党的机关和政府机关应该采取各种组织措施。苏共中央的决议发表后,作曲家协会在莫斯科的会员从2月17日至26日开了一个星期的会,讨论苏共中央的决议,并保证执行,理事会原来的领导人被免职了。全国各地分会也举行了类似的会议。被《决议》点过名的7位作曲家丧失了职位,上演曲目计划取消了,创作计划拖延了。舍巴林还失去了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的职务。1948年4月19日至25日在莫斯科举行全苏作曲家第一次代表大会,选出由51人组成的新的理事会。4月25日至26日,理事会举行会议,选出主席阿萨菲耶夫、总书记赫连尼科夫,书记科瓦尔、查哈罗夫、楚拉基和什托加连科。1949年1月27日阿萨菲耶夫逝世,主席职位一直空缺着。1948年8月31日日丹诺夫逝世。1949年2月18日到22日之间,莫斯科的音乐学家们开了三天会;3月5日和6日,列宁格勒的音乐学家们也开了两天会。作曲家协会总书记赫连尼科夫在两个会议上都作了题为《关于音乐评论和音乐学方面不能容忍的落后》的讲话。主要内容是批判两种音乐学家。第一种是“屈膝投降于西方音乐”的音乐学家,第二种是所谓“形式主义集团”内的评论家,特别是对1948年受过批判的作曲家们曾深表好感的评论家。会议点名批判了35位音乐学家。其中有许多是中国音乐界熟悉的名字。1951年《真理报》又发表过两篇编辑部文章,批评茹科夫斯基的歌剧《全心全意》和丹凯维奇的歌剧《波格丹·赫美尔尼茨基》。日丹诺夫是苏联音乐艺术的典型国际专家斯大林于1953年3月5日逝世后,文学艺术界和新闻界有人呼吁放宽文艺政策。随着1956年初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过反对个人迷信的秘密报告后,苏共中央同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有了缓解的趋势,最后导致1958年5月28日苏共中央作出《关于纠正对歌剧<伟大的友谊>、<波格丹·赫美尔尼茨基>和<全心全意>的评价中的错误的决议》,为1948年和1951年对穆拉杰里、丹凯维奇和茹科夫斯基的批判平反。《决议》首先说1948年2月10日关于歌剧《伟大的友谊》的决议“总的说来在发展苏联音乐艺术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然后说:“穆拉杰里的歌剧虽有缺点,应当给予批评,但是,不能因为这些缺点就说这部歌剧是音乐中的形式主义的典型。在自己的某些作品中出现过不正确倾向的天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哈恰图良、舍巴林、波波夫、米亚斯科夫斯基等同志都曾经被不分皂白地一概算为反人民的形式主义方向的代表。“上述决定中所作的某些不正确的评价,反映了约·维·斯大林对个别艺术作品和剧作的主观态度。“约·维·斯大林对某些艺术作品的评价的主观态度,还表现在对丹凯维奇的歌剧《波格丹·赫美尔尼茨基》和茹科夫斯基的歌剧《全心全意》的片面和偏颇的批评上面。这些批评是根据他的指示在1951年《真理报》的几篇编辑部的文章中提出的。而大家知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和贝利亚对斯大林也曾经起了不良影响。”这里单单放过了日丹诺夫。而日丹诺夫是1948年2月10日《决议》的主要主持人。《决议》发表前,日丹诺夫对音乐家做过两次讲演,《决议》的文字是根据日丹诺夫的讲演写成的。《决议》“委托《真理报》编辑部(萨丘科夫同志)根据这个决定写一篇编辑部专论来全面地和深刻地分析苏联音乐艺术发展的基本问题。”这就是1958年6月8日《真理报》发表的编辑部文章《苏联音乐的道路是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的道路》对于肖斯塔维奇的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马克白夫人》没有写文件平反。歌剧由肖斯塔科维奇本人作了一些修改,改名为《卡捷琳娜·伊兹迈洛娃》,在1962年12月26日重新上演。关于“党性原则”的问题但是,1958年的决议发表后,两次批判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在赫鲁晓夫当权和勃列日涅夫当权的时期,多次发生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粗暴干涉音乐创作和演出的事件。原因就是《决议》只给几个作曲家和几部歌剧恢复名誉,没有检讨苏共中央和斯大林、日丹诺夫的音乐政策,反而肯定了1948年的《决议》“总的说来在发展苏联的音乐艺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重申了1948年《决议》的基本精神,并由《真理报》编辑部文章《苏联音乐的道路是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的道路》详细阐述。苏共中央1958年以后继续执行1936年和1948年以来的音乐政策,就表现在执行1958年的《决议》和《真理报》文章上。下面把《决议》和文章的内容评述如下:一.它们坚持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据称是一种创作方法。它的内容是什么呢?只有斯大林下过的定义:社会主义的内容和民族的形式。这定义是含混不清的。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社会主义内容的音乐当然必须是有政治内容的音乐。而音乐作品不能全都是政治内容的。音乐作品描写的应该是人,人的社会生活,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思想和感情。这些思想和感情可以是有政治内容的,也可能是没有政治内容的。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说:“无可争论,在这个(写作)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这一切都是无可争论的,可是这一切只证明,无产阶级的党的事业中写作事业这一部分,不能同无产阶级的党的事业的其他部分刻板地等同起来。”文章中还提到一个“党性原则”,当然无可厚非。但“党性原则”不能要求党员作曲家不写没有政治内容的作品。更不能要求全体(包括非党的)作曲家都必须遵循“党性原则”。二.它们不恰当地强调了“艺术同苏联人民的生活保持联系”。苏联人民同各国劳动人民一样,是伟大的人民。号召作曲家在题材上和内容上反映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思想和感情是应该的;给作曲家创造条件,使他们得以接近人民,了解人民,也是必要的。但不应该限制作曲家只写“那些重大而激动人心的题材”,也不应该限制他们只写“乐观主义精神”。生活是复杂的,千姿百态的;有火热的斗争,也有平凡的生活;有群众的情绪,也有个人的感受;有胜利的喜悦,也有悲痛的反思。不应该只片面强调某一种题材,而禁止另一种题材。各种题材都可以反映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思想和感情。因为作曲家也是人民的一部分。三.它们片面地强调了音乐创作同古典音乐作品和民间创作的传统保持联系。文化是有继承性的,也是发展变化的。当代作曲家写出来的音乐作品不可能不受历史上这个或那个音乐作品的影响,也不可能不变化,不突破。如果苏联作曲家写出来的作品都是格林卡、柴可夫斯基、强力集团的翻板,那才是历史的停滞呢!日丹诺夫说:“如果我们多出些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在典雅方面、在优美和音乐性方面和古典作品相类似的作品,那就很不坏了。如果这是‘摹仿主义’,那末做这样的摹仿主义者也不是可耻的吧!”关于民间创作传统。1948年《决议》批评穆拉杰里“没有利用民间的旋律、歌谣、曲调和舞蹈乐曲的宝藏”四.它们笼统地“指责了音乐中的形式主义倾向,……所谓‘革新’”。《决议》和文章中指责的“形式主义倾向”,包括二十世纪以来全世界出现的“十二音体系”、“无调性音乐”、“不协和音”、“噪音”、“自然界的音响”等。这些本来是艺术上或学术上的问题,完全可以由音乐家的创作实践和学术讨论来解决。而《决议》和文章却把这个问题提到政治的高度,说是西方资产阶级艺术的影响,是“修正主义”,“反人民”等,在艺术上是“徒劳无益的试验”等。笔者不想从艺术或学术角度探讨这个问题。但是,音乐是要发展变化的,历来新的创作技巧出现时都打破了旧规则的框框,因而遭到因循旧习惯的人非难。过了一段时间,更多的人习惯了,接受了,又有更新的技巧出现,又受到非难,然后又被人们接受,如此循环不已。这似乎已成为音乐史上的的一条规律。如果某一位听众或音乐家,听不懂或听不惯某一种音乐,可以进行音乐批评。如果是音乐界、政府或党的领导者,则可以暂时不发表意见,等待一个时期,绝不应该当作政治倾向来批判。五.它们片面地反对“艺术脱离人民,成为少数审美专家专有”。《决议》和文章指责“形式主义”和“革新”的另一罪名是“使艺术脱离人民,使艺术成为少数审美专家所专有”六.它们没有澄清日丹诺夫片面提倡标题音乐的言论。音乐艺术的特点就是:它是三次创造的艺术,作曲家、演奏家和听众都参与了音乐的创造。日丹诺夫所说:“发表的音乐作品的内容总是一直到它发表后才得到解释。由此产生了一种……职业的批评家,他们努力依照个人的臆测……解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