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8小题,共56.0分)1.隋朝初年,户数增加了400多万,人口增加了1600多万。当时垦田面积不断扩大,许多水利工程得到了修复,仓库丰盈,“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这反映了隋朝()A.商业相当发达 B.社会环境安定 C.经济高度繁荣 D.皇帝奢侈腐化2.科举制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社会阶层流动。这主要说明科举制()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消除了阶级矛盾 C.扩大了官吏来源 D.促进了教育发展3.以下材料可以用于研究秦、隋两朝()秦始皇时期《史记》载: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隋炀帝时期《资治通鉴》载:三月丁未……营建东京,每月役丁二百万人A.经济发展的状况 B.走向灭亡的原因 C.边疆地区的开发 D.实现统一的影响4.《新唐书》写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据此可知,唐太宗()A.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B.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C.中央集权,强化专制 D.虚心纳谏,从善如流5.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被宋庆龄评价为“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得到肯定的主要原因是()A.创立进士科 B.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创立殿试制 D.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6.人们会以对联形式来描述或评价历史人物。下列对联是描写唐玄宗的是()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情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黄袍加身显威风7.文物具有多元的历史价值。如图所示文物可以印证()

​A.隋朝经济繁荣

B.唐朝农业兴盛

C.唐朝畜牧业发达

D.唐朝手工业技艺高超

8.有诗歌写道,“文成公主把三千八百种粮食,带到咱们藏土。藏地从此开始,种上了各种粮谷”。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这表明,文成公主入藏()A.推动了少数民族汉化 B.使社会风气开放

C.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 D.有利于中外交流9.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杜甫的诗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导致二人不同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A.仕途不同 B.所受的教育不同

C.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D.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10.唐朝时女子喜好骑马出游、打球、拔河,打球、弈棋等活动。如图所示的是唐朝妇女打球时的场景,这体现了唐朝()

A.男女地位趋于平等 B.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C.竞技水平领先世界 D.文学创作繁荣多样11.如图作品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可以直接用来研究唐朝民族交融的加强。该作品的作者是()

A.颜真卿 B.阎立本 C.吴道子 D.柳公权12.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A.传播日本先进文化 B.增进两国友谊 C.学习唐朝先进文化 D.求取佛教经义13.唐朝后期,一位王姓诗人为躲避战祸辗转流亡,其流亡的大致路线是“河北→洛阳→潼关→长安→四川”。这位诗人流亡的历史背景是()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朱温建梁 D.藩镇割据1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图中的a处应填写的是()​

A.隋朝 B.元朝 C.春秋战国 D.五代十国15.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这一建议有利于()A.杜绝官员贪腐 B.增强地方实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削弱皇帝权力16.《宋史》记载:“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这反映出,宋朝治国()A.重文轻武 B.分化事权 C.民贵君轻 D.外重内轻17.北宋时期,中原汉族政权与辽、西夏的并立,是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下面政权与其建立者搭配不正确的是()A.辽——耶律阿保机 B.西夏——忽必烈 C.北宋——赵匡胤 D.金——阿骨打18.请你根据下列资料卡片的内容,拟一个恰当的标()标题:___________

1004年,辽军大规模进攻宋,直接威胁宋都城。

第二年,辽宋订立和约,宋给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A.北宋与辽的和战 B.北宋与金的和战 C.南宋与辽的和战 D.南宋与金的和战19.岳飞是南宋杰出的军队统帅。他治军赏罚分明,以身作则,他率领的部队“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这说明“岳家军”()A.取得了郾城大捷 B.纪律严明 C.受到民众的拥护 D.作战勇敢20.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体现了诗人()A.指责金朝统治者醉生梦死 B.赞美杭州经济繁荣

C.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 D.怀念北宋都城汴京21.宋朝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这反映出宋代()A.产品畅销世界 B.边界贸易兴旺 C.海外贸易发达 D.经济重心南移22.宋朝时,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A.经济重心发生南移 B.城市经济高度繁荣

C.宋朝商业空前发达 D.人们生活水平提高​23.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1247年,蒙古开始统治吐蕃;1254年,蒙古灭大理;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材料叙述的是()A.蒙古国的建立 B.元朝的统治 C.实行行省制度 D.元朝的统一24.1275年,长江上游告急,朝廷命其率军入卫京师。他招募军土前去救援,并用全部家产充作军费。1276年,他担任临安知府,不多久,宋朝投降。朝廷委任其为右丞相,派他到敌军大营谈判。他遭到扣留,不受利诱,威武不屈。材料叙述的是()A.文天祥抗击元军 B.蒙古灭西夏和金 C.忽必烈建立元朝 D.元军进攻北宋25.元朝把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文中管辖“腹里”的行政机构是()A.行省 B.枢密院 C.中书省 D.御史台26.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这说明()A.西藏地区正式列入元朝的版图 B.元朝加强了对外友好交往

C.元朝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D.元朝加强了对西南的管辖27.宋代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这一现象表明,宋代()A.经营时间不再受限 B.商业区、居民区界限打破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城市管理水平逐步提高28.下列图片共同反映了宋元时期()

A.发达的城市商业 B.丰富的娱乐生活 C.先进的农业技术 D.繁荣的中外交流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4.0分)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这条运河的开凿过程中,无论是通济渠还是永济渠,都动员了上百万的民夫。通济渠在大业(隋炀帝年号)元年(605年)三月开凿,不到几个月就通航了。这样巨大的工程,是在官吏督役严急的情况下迅速完成的,不可避免地给人民带来了很多痛苦。当时掘河的民夫经久不息地劳动,受冻挨饿,加上疾病侵袭,死亡的人数在半数以上。

——摘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册)​(1)观察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运河的中心。

(2)小历同学认为,大运河的开凿耗费了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死伤了两百多万的劳工,弊大于利,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汉、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频繁的朝代,其对外交往的特点也不断变化,汉代以陆路为主,唐朝则变成了海陆并举。​

(1)观察材料一,唐朝时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请说出图一、图二这两种新农具的名称及功能。(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对外交通方面的新特点,并依次写出图片中在对外交流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两位历史人物,以及他们对外交流的国家。(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作为早稻优良品种的占城稻,其于北宋初时引进,在福建路种植,经过一百多年的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宋金对峙时期,大量的北方移民迁入南方,对南方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偏安于江南的南宋,为了维持与北方对峙的局面,必须致力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业技术的提高。从朝廷到地方政府,它们都十分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

材料二:

​自1949年以来,考古发现的古代瓷窑遗址分布于我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70个县,其中分布有宋窑的达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6%。由于宋瓷大量向海外出口,它成为当时风靡世界的畅销货。如福建路泉州、同安、南安、安溪、莆田所制瓷器,多通过泉州港出口;两浙路武义、东阳以及其他州县的烧瓷,则通过杭州、明州出口。(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代制瓷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负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名称。(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史大事记(部分)时间事件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隋炀帝时巡游江东,三征辽东唐太宗时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太宗时完善三省六部武则天时创立殿试制度唐玄宗时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唐玄宗时安史之乱宋太祖时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宋真宗时订立“澶渊之盟”宋高宗时宋金议和,偏安江南一隅元世祖时创立行省制度​——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历史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历史至少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温馨提示:

【历史事件、观点示例】

历史事件1:隋炀帝巡游江东,三征辽东。

历史事件2:安史之乱。

观点:朝政腐败导致王朝的衰灭。

(注:以上示例仅供考生参考,考生作答不得选用示例中的历史事件1、2和观点)

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据题干“隋朝初年,户数增加了400多万,人口增加了1600多万。当时垦田面积不断扩大,许多水利工程得到了修复,仓库丰盈,‘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隋朝经济高度繁荣。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故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隋朝经济高度繁荣,不能反映隋朝商业发达、社会环境安定、皇帝奢侈腐化,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开皇之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开皇之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隋朝经济高度繁荣。

2.【答案】C【解析】A.材料未涉及科举制与加强君主专制的关系,排除A。

B.科举制并未消除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排除B。

C.据材料“科举制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社会阶层流动。”可知,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式选官,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局面,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故C正确。

D.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对教育发展的作用,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科举制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秦始皇时期“《史记》载: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与隋炀帝“《资治通鉴》载:三月丁未……营建东京,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可知,材料体现出秦始皇与隋炀帝时徭役繁重,说明推行的都是暴政,这是两个朝代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发展的状况,排除A项;材料与边疆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实现统一的影响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和隋朝的灭亡的原因等知识,注意题干材料的正确解读。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和隋朝的灭亡的原因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4.【答案】D【解析】A.“整顿吏治,裁减冗员”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B.材料未涉及发展经济,改革税制的相关信息,排除B。

C.“中央集权,强化专制”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

D.据材料“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可知,描述的是唐太宗对谏臣魏徵逝世的痛心描述。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这体现了唐太宗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用人方式,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答案】D【解析】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改唐朝的国号为周,她在位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D项符合题意;进士科的创立是在隋朝,排除A;唐太宗时期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排除B;创立殿试制不是武则天得到肯定的主要原因,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武则天的相关知识,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解题应注意唐朝时期各位皇帝再位时的统治措施,注意区分。

6.【答案】C【解析】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朝政日趋腐败,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C项正确;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排除A项;“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是对武则天的评价,排除B项;“陈桥兵变成君主,黄袍加身显威风”指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开元盛世,知道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开元盛世。

本题考查开元盛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D【解析】A.图示信息与隋朝经济的繁荣无关,排除A。

B.材料体现不出唐朝农业兴盛的相关信息,排除B。

C.材料体现不出唐朝畜牧业发展的相关情况,排除C。

D.据图示“唐三彩骆驼乐舞俑”及所学可知,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体现了唐代高超的制陶业技术,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唐朝手工业发展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唐朝手工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还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故题干“‘文成公主把三千八百种粮食,带到咱们藏土。藏地从此开始,种上了各种粮谷’。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这表明,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故C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民族之间的交融,没有强调推动了少数民族汉化,排除A;民族交融与使社会风气开放无直接关系,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我国的民族交融,没有中外交往,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以及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以及影响。

9.【答案】C【解析】李白、杜甫不同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所处的生活时代背景不同。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李白、杜甫,知道李白、杜甫不同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所处的生活时代背景不同。

本题考查李白、杜甫,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B【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体现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不能体现男女地位趋于平等,排除A;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唐朝竞技水平领先世界、文学创作繁荣多样,排除CD。

故选:B。

本题考查唐朝的社会风气,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唐朝的社会风气,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体现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11.【答案】B【解析】唐朝画家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他的画笔力刚健,线条像盘屈的铁丝,人物神形兼备。名作之一是《步辇图》。《步辇图》取材于唐贞观八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事件,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禄东赞的情景。据题干图文可知,这是《步辇图》,其作者是阎立本,B项正确;颜真卿是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其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颜氏家庙碑》是颜真卿的代表作,排除A项;唐朝著名画家吴道子被后世称为“画圣”,他的画注重线条变化,立体感强,风格奔放,开后世写意画先河,代表作品有《送子天王图》等,排除C项;柳公权是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字体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其代表作有《玄秘塔碑》,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阎立本的《步辇图》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阎立本的《步辇图》的相关史实。

12.【答案】C【解析】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学习,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等。故C符合题意;传播日本先进文化不符合史实,排除A;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唐朝先进文化,不是增进两国友谊,排除B;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教经义,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遣唐使,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遣唐使,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唐朝先进文化。

13.【答案】A【解析】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故这位诗人流亡的历史背景是安史之乱,A项符合题意。黄巢起义主要区域在江南及部分黄河流域;朱温建梁时,唐朝灭亡;藩镇割据是地方不完全受中央控制,与战乱有区别,排除BCD三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安史之乱的经过及其影响。

14.【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D项符合题意;隋朝在唐朝之前,排除A项;元朝建立于1271年,后来灭亡了南宋,统一全国,排除B项;东周分为两个阶段春秋和战国,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顺序,可通过朝代歌来记忆。

15.【答案】C【解析】“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是宋朝初期地方实力强,君权弱的表现,而“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

材料内容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杜绝官员贪腐,A错误;

材料内容是削弱地方实力,B错误;

材料内容是加强中央集权,增强了皇帝的权力,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作答。

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考查学生对材料“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分析概括能力。

1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命武置之权,宋之文,端本乎此”及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还派文人到地方担任地方的知州,这反映了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A是正确的选项;宋太祖所采取了削弱藩镇权力的“强干弱枝”和分化事权、加强皇权的措施,排除B;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民本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C;北宋时期的统治特点是内重外轻,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明确考查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7.【答案】B【解析】A.辽朝的建立者是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排除A。

B.西夏的建立者是党项族的元昊,忽必烈建立了元朝,故B符合题意。

C.北宋的建立者是宋太祖赵匡胤,排除C。

D.金朝的建立者是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辽宋夏金时期的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辽宋夏金时期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8.【答案】A【解析】A.据材料“1004年,辽军大规模进攻宋,直接威胁宋都城。”“辽宋订立和约,宋给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北宋与辽的和战信息,双方最终订立了和约,史称“澶渊之盟”,故A正确。

B.材料未涉及北宋与金之间的关系,排除B。

C.材料未涉及南宋与辽的关系,与史实不符,排除C。

D.材料未涉及南宋与金的关系,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宋辽之间的关系,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宋辽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9.【答案】B【解析】A.材料并未涉及岳飞取得郾城大捷的相关信息,排除A。

B.据材料“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可知,岳飞治军严格,军队纪律严明,故B正确。

C.材料未涉及民众对岳家军的态度,排除C。

D.材料并未强调岳家军作战英勇,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岳飞抗金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识记岳飞抗金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灭亡后,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重建宋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偏安江南,后与金形成对峙局面。题干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C项正确;南宋诗人林升指责的是南宋统治者,不是金朝统治者,排除A项;赞美杭州经济繁荣在题干诗句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怀念北宋都城汴京在题干诗句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南宋与金的对峙,解题关键是结合《题临安邸》的主旨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南宋与金的对峙,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1.【答案】C【解析】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这反映出宋代海外贸易发达,C是正确的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宋代产品畅销世界,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宋代边界贸易兴旺,排除B;唐末到南宋经济重心南移,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22.【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朝时期“苏湖熟,天下足”,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丰饶的粮仓,宋代时,南方手工业中培养出的新的行业是棉纺织业,这些事实表明宋朝商业空前发达,C是正确的选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城市经济高度繁荣,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23.【答案】D【解析】材料列举的是蒙古汗国对外扩张的历程及元朝建立后,最终灭亡南宋,统一全国的史实,D项正确;公元1206年,在幹难河畔,蒙古各部首领召开了大会,一致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号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国,结束蒙古混战局面,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元朝的统治措施,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行省制度,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统一,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统一,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24.【答案】A【解析】A.根据材料“1276年,他担任临安知府,不多久,宋朝投降。朝廷委任其为右丞相,派他到敌军大营谈判。他遭到扣留,不受利诱,威武不屈。”可知材料叙述的是文天祥抗元的经历,A符合题意。

B.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排除B。

C.1271年忽必烈改政权名为元,排除C。

D.1127年北宋被金所灭,说法错误,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天祥抗元,识记文天祥抗元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熟记文天祥抗元相关知识。

25.【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元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度,其中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C项正确;元朝时期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御史台和枢密院,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事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管辖地方的行政机构是行省,排除A项;枢密院是中央掌管军事事务的机构,排除B;御史台是中央掌管监察事务的机构,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重点掌握中书省管辖区域。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6.【答案】C【解析】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据“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可知,这说明元朝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C项正确;题干的“岛”是指台湾,不是西藏地区,排除A项;题干体现了元朝与台湾之间的关系,属于民族交往,与对外友好交往无关,排除B项;题干体现了元朝与台湾之间的关系,元朝加强了对东南的管辖,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的相关史实。

27.【答案】B【解析】据题干“宋代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可知,这一现象表明,宋代打破商业区、居民区的界限,不再实行坊、市分设。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经商区域的扩大,不是经营时间不再受限,排除A;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经商区域的扩大,不能说明宋代重农抑商政策松弛、城市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排除CD。

故选:B。

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表明宋代打破商业区、居民区的界限。

28.【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的信息“歌舞散乐”“蹴鞠”“舞蹈”等信息可知,这些反映的是宋元时期丰富的娱乐生活,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业、农业和中外交流,排除ACD三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掌握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相关知识。

29.【答案】(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2)关于大运河开通的利与弊的问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选择同意小历的观点,理由是隋炀帝为了方便自己巡游江南,先后征发了三百六十多万百姓,最后死伤人数高达二百五十万,几乎掏空了国库,使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百姓生活困苦,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成为历史上短命王朝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说弊大于利。选择不同意小历的观点,理由是虽然说隋朝大运河的开通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导致了两百多万百姓的死伤,但是,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对后世影响极大,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是利大于弊。

故答案为:

(1)洛阳。

(2)选择:同意。

理由:隋炀帝为了方便自己巡游江南,先后征发了三百六十多万百姓,最后死伤人数高达二百五十万,几乎掏空了国库,使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百姓生活困苦,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成为历史上短命王朝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说弊大于利。

选择:不同意。

理由:虽然说隋朝大运河的开通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导致了两百多万百姓的死伤,但是,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对后世影响极大,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是利大于弊。【解析】本题以文字、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