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备课教案设计大全(5篇)_第1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备课教案设计大全(5篇)_第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备课教案设计大全(5篇)_第3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备课教案设计大全(5篇)_第4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备课教案设计大全(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六年级下册语文备课教案设计大全(5篇)六年级下册语文备课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朗读诗歌,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3、体会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4、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对脚下的土地的感受。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比照的写法来展现人物的喜悦心情的写作特色。教学难点:感受三黑这个典型的淳朴的农民形象,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提醒课题1、谈话激趣,引入文本。导语:同学们,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它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只为了给我们提供衣食所需。分开了这片土地,我们将举步维艰、难以继日。三黑深爱着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当他真正拥有这片土地的时候,他不仅满怀喜悦,而且憧憬着将来通过辛勤的劳动过上了幸福美妙的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三黑和土地》(老师板书),感受翻身做主人的农民对土地的情思。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在文中的作用。明确: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和写作内容。“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和土地的关系,展现了三黑对自己脚下的土地的情感。二、初读课文,理解学情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2、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印象深化的内容,老师随机纠正字音。3、老师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及文章的相关背景知识。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最出色的诗人之一。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挖苦深化得体,当世无第二人”。苏金伞于1932年开场发表作品,代表作品有《地层下》《窗外》《鹁鸪鸟》等。写作背景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化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处处皆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展的土地____让劳动人民获得了珍贵的土地。本诗就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4、在理解写作背景的根底上朗读课文,读出情感。提示: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体会他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畅想他对将来美妙生活的憧憬。可以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5、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考虑: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诗歌可以分为几局部?请给每局部概括一个小标题。(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分到了土地,他的生活和心理都发生了改变。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展现了他们对将来美妙生活的憧憬。)◆构造梳理:第一局部(第1—3节):写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第二局部(第4—8节):写三黑翻地耙地,同时欣赏着自己的土地和劳作。第三局部(第9—12节):以蝈蝈儿为线索,把三黑小时候和如今的生活、心情进展了比照。第四局部(第13—14节):写三黑的打算。第五局部(第15节):收束全诗,点明中心——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小标题例如:获得土地,异常欢喜;翻地耙地,愉快劳作;今昔比照,变化宏大;热爱土地,憧憬将来;翻身做主,心情甜蜜。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师生共学诗歌第一局部,感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1)学生快速默读诗歌第1—3节,考虑:哪节诗清楚地告诉我们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第1节诗。)(2)师生共同品读第1节诗。①理解“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的含义。预设:这是诗歌的首句,详细阐述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里的“有了土地”具有深层的含义,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可知,“有了土地”指的是土地____以后,农民实实在在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这和以前向地主租地当佃户,虽然“有了土地”但要向地主交租子不同;也和农民靠出卖劳动力给地主当雇农,地主说“这块地归你种吧”,这样也算是“有了土地”不同。如今,农民真正做了土地的主人,想在土地上种点啥就种啥,想怎么在土地上劳作就怎么劳作,所以他们“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期盼着土地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生活。②你从第1节诗中的“一……就”中体会到了什么?(这里运用“一……就”这组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生动地表现出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渴望,反映了他们得到土地后冲动、兴奋的心情。)(3)学生反复品读第2、3节诗,感受农民有了土地后的欢喜心情。①多种形式读,读中感悟。如:分组朗读、想象画面读、配乐朗读等。②赏析这两节诗。预设:这两节诗描绘的是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这两节诗都用“恨不得”开头,起到重复强调的作用,将农民急迫地想到土地上劳作的心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他们“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尝一尝”,又“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的目的是想知道自己的土地到底好到什么程度。庄稼是农民的希望,他们爱土地无非是为了庄稼,所以他们就想“变成一粒种子”去“试一试”“温暖不温暖,适宜不适宜”。“尝”是味觉,“躺在土里试一试”是触觉,比拟空说“想知道好到什么程度”不同,真实多了,情感也丰富多了。总之,诗人用这两节诗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爱土地、爱庄稼的情感,也表现出他们获得土地后的欢喜心情。③有人说诗歌的前三节并不是写三黑的,所以是多余的。你赞同这个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我不赞同这个说法,诗歌的前三节并不是多余的。这三节诗总说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这是诗歌创作的大背景,三黑正是这许许多多普通农民中的一员,他此时的心情和其他农民是一样的。这为下文详细写三黑的表现和心理打下了根底。)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二局部,感受三黑对待土地和劳作的态度。过渡: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该是多么欢喜啊!他们恨不得时时刻刻与土地待在一起,精心侍弄着土地上的庄稼。看,“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同时欣赏自己的土地和劳作。(1)读一读,想一想,理解句子,在小组交流。①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似妇女们刚梳的头。(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耙得又平又顺溜”的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一方面形象地表现出三黑把地耙得又光又顺,说明他如今的劳作很认真;另一方面也说明三黑在欣赏自己的劳作,他此刻心里是得意的。)②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三黑继续欣赏刚耙的土地,深深地陶醉其中。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土地比作软床,形象地表现出了土地的珍贵,也从侧面表现出三黑内心的喜悦。)③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适,/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三黑把麦籽儿看得比自己还要珍贵,他如此认真地对待土地的目的就是希望庄稼能在这块土地上好好地生长。)(2)老师解决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①第4节诗中的“就是这样”在文中详细指什么?明确:“就是这样”指的是诗歌前三节讲述的内容,即农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沉的感情,他们挚爱着这片土地,对这片土地满怀希望。②三黑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土地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明确:三黑把“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我从中感受到当农民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后,他们的劳作更认真、更积极了。3、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局部,感受三黑如今与以往的不同。过渡:当三黑真正拥有了土地之后,他的心里乐开了花,他在珍贵的土地上辛勤地劳作。当他看到地里的庄稼茁壮成长的时候,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学生朗读第9—12节诗,老师课件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考虑。①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指出本体和喻体,体会其表达效果。②找出文中描写三黑过去和如今不同的生活和心理的句子,比拟阅读,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问题一预设:比喻句——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赏析:这个比喻句中,本体是荞麦花,喻体是白霎霎的一片雪。作者运用这个比喻句一方面形象地写出了荞麦花的颜色和形态,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另一方面生动地表现出了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从侧面说明了由于是“自己种的”,所以三黑格外用心,庄稼才长得好。问题二预设:诗歌的第10—12节以蝈蝈儿为线索,把三黑小时候和如今的生活、心理进展了比照,从这个比照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三黑如今的生活、心理和过去大不一样。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比拟着阅读,再鼓励学生畅谈自己从比拟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发言例如:三黑小时候喜欢蝈蝈儿,但是由于贫困农家的孩子没有地位,到地里抓蝈蝈儿后会被爹娘骂、被地主骂,心里很委屈。如今三黑仍然喜欢蝈蝈儿,听着自己地里的蝈蝈儿叫唤,他自己不仅心里欢喜极了,还招呼孩子到自己的地里去抓蝈蝈儿。从这个比照中我感受到三黑小时候那种困苦、受压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种冷漠无情的社会也不复存在了。如今农民的生活自由了,农民与农民之间互相关爱,他们的心情是相通的。4、学生自学第四、五局部,升华情感。过渡: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翻身做了主人,他的心情多么欢快啊!有了土地后的三黑又有啥打算呢?请同学们借鉴学习前面内容的方法自学最后两局部。(1)学生朗读第13—14节诗,考虑并解答以下问题。①三黑有什么打算?(第13节诗讲了三黑的第一个打算:跟人合伙,种好庄稼,收获更多。第14节诗讲了三黑的第二个打算:买毛驴、送公粮,驮着老伴看闺女、上东庄。)②你从三黑的打算中感受到了什么?(从三黑的两个打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农民的生活更自由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改变了,对劳作显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他们因为生活改变了,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更愿意承受新颖事物,更加积极地交公粮,也更加重视亲情。)③试着分析^p三黑有这样的打算的原因。(三黑的这种打算是农村进展土地____以后出现的新情况,是农民在实际生活中受到教育的缘故。)(2)学生朗读第15节诗,找出点明中心的诗句。(点明中心的诗句: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3)结合课文内容,深化理解“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这句话。明确:“甜”是这首诗的中心,诗歌从头到尾都表达了这一点。诗歌第一局部总写农民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后异常喜悦的情景,所有农民的心里都是甜的;第二局部详细描写了三黑的劳作比往常好,而且自己欣赏那个“好”,这也是甜的;第三局部运用比照的写法展现了今昔大不同,今胜于昔,这当然也能让人感觉到甜。第四局部写三黑的两个打算,前途光明,怎能不让人感觉到甜呢?诗歌的末尾那么明明白白地写出了甜,不仅甜在三黑的心里,连地里的蝈蝈儿也因为甜叫得更欢了。(4)老师总结,深化主题。小结: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希望。当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土地后,三黑做的是“细细打碎”每一块土疙瘩,眼见的是自己种的荞麦开出“白霎霎的像一片雪”的花,耳听的是蝈蝈儿鸣叫,心想的是“打完场赶着送公粮”。这所见所闻、所做所想,无不闪耀着“翻身人儿”的喜悦、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将来美妙生活的憧憬。四、课堂回忆,交流收获1、老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采用多种形式详细分析^p了课文内容,真切地感受到三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和他对将来美妙生活的憧憬,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脚下的土地的热爱之情。课堂学习中,同学们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六年级下册语文备课教案设计篇二《盼》教学目的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4.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教学重点: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2.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中心思想。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提醒课题,简介作者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2.雨衣图片老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3.简介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声誉____,中国作家协会____,1975年开场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局部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1.认读书写生字。重点指导:(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2.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根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那么,联络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详细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喧闹:喧哗热闹。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非常有气势。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忠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非常慎重,丝毫不敢忽略。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根底上,默读课文。联络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2.学生默读课文,考虑: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老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第一局部(第1、2自然段):写妈妈送“我”新雨衣。第二局部(第3自然段):写盼望下雨。第三局部(第4—17自然段):写尽管下雨还是未能如愿。第四局部(第18—21自然段):写“我”终于穿上雨衣。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段落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对学生有道理的分段方法老师都应予以肯定。四、朗读课文,体会心理1.找出自己喜欢的局部读一读,读完后想一想,这段文字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2.分角色用相应的语气读一读蕾蕾和妈妈对话的局部,体会这两个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3.你自己认为哪一局部写得,读给同桌听一听。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逐段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领悟围绕中心意思,掌握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的写法。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局部。并简单说说文中的蕾蕾盼什么?哪些地方看出她在盼?引导学习课文。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一)第一局部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考虑: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先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再写我在晴天里迫不及待地穿上新雨衣。)(板书:妈妈送我新雨衣)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我非常喜欢新雨衣?为了穿新雨衣我做了什么傻事?(戴上雨帽,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穿上雨衣热了一身汗)3.“你疯啦?”说明什么?(妈妈对蕾蕾的做法非常不理解。从侧面也看出蕾蕾的做法出人意料,同时说明蕾蕾太盼望穿雨衣了。)(二)第二局部这一局部写得很简单,也容易理解,老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每天都在想,盼着下雨。(板书: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三)第三局部1.默读第三段,考虑:从全段来看,围绕什么中心意思来写的?(板书: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2.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讨论答复以下问题。(1)作者认为什么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下雨天,穿上新雨衣到外面去。)(2)“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我为什么这么兴奋?(外面在下雨,我可以穿上雨衣到外面去玩了。)(3)填空后,体会作者的心情。(学生完成后先提问,然后出示答案)我兴奋地跑进楼门,妈妈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准备听英语讲座)还差半小时,妈妈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休息一会儿)我想去买酱油,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她已经买了)我说炖肉需要很多酱油,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她没说要炖肉)我说爸爸说要炖肉,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不相信)(4)“我”把雨打玻璃窗说成“敲着鼓点”可以看出什么?(雨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为我带来难以抑制的冲动。)(5)“我”为什么盼着雨停下来?(让雨留到明天再下,因为今天“我”没时机出去了。)(四)第四局部1.“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是因为什么?(没想到又下雨了,“我”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这真是意外的惊喜。)2.“我”这次为什么会“理直气壮”?(妈妈没有理由不让“我”穿雨衣了。)3.“小心翼翼”是因为什么?(怕弄坏了新雨衣)4.读课文最后一段话,你从中看出作者什么心情?(兴奋、满足、快乐)(板书: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三、整体回忆,体会写法(一)出示问题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2.课文哪些地方详细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二)学生汇报,老师指导1.学生汇报课件第一题,师生评价,老师指导:课文通过以下事例来写出我的“盼”(1)晴天穿雨衣,热了一身汗。(2)“我”每天盼着变天。(3)看外面下雨,“我”想找借口出去,穿穿新雨衣。(4)“我”盼着今天的雨留到明天再下,那样就可以穿新雨衣了。(5)看见雨点落在许多马路、小杨树上的样子想象出雨点落在新雨衣上的样子。2.学生汇报课件第二题,师生评价,老师指导:课文详细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1)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还是留到明天吧。(2)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四、畅谈收获,课下练笔1.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2.老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急迫盼望下雨,一心想穿上新雨衣的孩子。课文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了好几个事例来写。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3.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的意思中选一个,并以此为中心写一段话。六年级下册语文备课教案设计篇三《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目的:1.能正确工整地书写11个生字,理解“晶莹、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破碎、和蔼可亲”等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说出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课文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联络实际考虑,“地球太得意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的含义,认识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迫在眉睫的事。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联络实际,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只有一个地球”,从而树立起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读懂课文介绍了地球哪些方面内容,学习文中说明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1.宇航员拍摄的地球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然后结合自己对地球的理解,同桌间互相交流。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板书:只有一个地球)齐读课题。3.释题,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是一个怎样的地球?4.明确本课时的学习目的:(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解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些方面内容?有哪些让你感触最深?是什么感触?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触?(2)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初读课文、读后交流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就自己感触深的词语、句子用横线画出来。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课文写了地球哪些方面的内容?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3.全班交流(围绕课文写地球哪些方面内容,交流感受、说明方法、修辞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答复进展重点内容。板书: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渺小资有限,生态灾难无处可去,精心保护4.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看出这篇文章是关于环保主题的,文章先讲了地球的美丽与得意,接下来又讲了地球上资有限,人类的一些行为会造成生态灾难。假如地球被破坏,人类将别无去处。最后提醒人们要保护地球。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1.根据板书的内容,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学生概括内容后,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四、朗读课文,互相评价1.想一想,应该怎样来读这篇课文?2.读给同桌听,然后互相评价。3.指名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师生评价。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练习书写生字词语。2.抓重点词句,深化研读课文。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齐读诗歌,导入新课1.学生齐读诗歌《地球累了》(节选),读后谈自己的感受。2.老师总结,导入新课:那是一种心理的纠结,那是对人类愚昧无知的感慨,那是一种对环境的忧虑。宇航员遨游太空,也发出感慨。读出宇航员的感慨。(我们这个地球太得意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二、围绕感慨,研读课文1.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1)学生齐读宇航员遨游太空所见的地球。学生齐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2)联络实际,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这一观点。补充资料: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以及带来的后果。(臭氧层对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极强的吸收作用,能吸收高强度紫外线的99%,从而挡住了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人类和生物的伤害。一旦臭氧层遭到破坏,紫外线便会增强,那么全球气候会变暖,人类生命安康堪忧。)2.地球的“渺小”(1)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宇宙”与“扁舟”比照,想象出地球的渺小。)(2)结合地球的一些实际数据,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这一观点。半径:约六千四百千米外表积:大约5.1亿平方公里世界人口:截止到2023年1月4日,全世界有70.57亿人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可供人类居住:约0.8亿平方公里3.地球“自然资有限”(1)矿物资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无私地、大方地向我们提供矿产资。体会地球太得意了。(2)联络实际,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必将加速矿产资的枯竭。那时人们将没有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人类需要的工业原料就没有了,进而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4.地球的“生态灾难”(1)人类生活的水资、森林资、生物资、大气资,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效劳的。何为“本来”?去掉“本来”,读出地球的得意;加上“本来”,读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2)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主要有哪些?联络实际展开会议与想象,体会地球“太容易破碎了”。污水排放,乱砍滥伐,捕杀野生动物,废气排放,滥用化学品等。并由此展开联想,想到不堪的后果。三、层层深化,得出结论1.科学家证明什么?是何意?科学家设想什么?是何意?(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合适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说明人类要保护地球;科学家设想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这是为了让读者想象,假设有移民基地,人们都去居住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进一步突出保护地球的重要性。)2.展开想象,说说人类别无去处的结果?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列出保护地球实在可行的方法。四、书写字词,拓展练习1.正确工整地抄写课后11个生字,15个词语。晶莹、遥望、恩赐、大方、毁坏、目睹、交织、奉献、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破碎、和蔼可亲2.谈谈对“如何去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的想法。六年级下册语文备课教案设计篇四《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目的:1.会写11个生字,重点理解“晶莹、和蔼、大方、枯竭”等词语。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3.结合关键语句理解课文讲了几个方面的内容。4.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宇航员的感慨“我们这个地球太得意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进一步懂得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认识“莹、裹、篮”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晶莹、摇篮、壮观、半径”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3.理解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重点体会地球的美丽与渺小。教学难点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2.理清课文脉络,结合关键语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提醒课题1.激趣谈话,引入新课。导语:同学们,世界的杂志《时代周刊》每年都要在世界范围内评选一位年度新闻人物。评出的这个人,肯定是这一年中在全世界影响特别大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法国的戴高乐将军等都入选过。有一位中国人在1978年和1985年两次入选,他就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____。但是,1988年《时代周刊》却评选了一位非常特殊的新闻人物。当时结果一公布,几乎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你们想知道是谁吗?(课件呈现《时代周刊》的封皮。)对,就是濒危的地球。想知道为什么吗?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请同学们一起齐读课文。(同时板书。)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考虑:我们还可以把地球称为什么?(摇篮、水球、母亲、家园……)过渡:地球,母亲!这是多么亲切的称呼啊!就像亲生母亲对我们来说都只有一个一样,珍贵的地球对我们来说也只有一个。那么,地球这位“母亲”给予了我们什么?她的珍贵又表达在哪些地方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2.老师检查生字、词语预习情况。同桌间互查,小组轮读。(1)出示生字,学生交流读音,老师正音。莹、裹、篮、蔼、资、慷、慨、贡、滥、基、睹过渡:在这些生字中,你认为哪个字在读音和书写时要提醒一下同学们?(学生自由发言。)预设:“莹”是后鼻音;“资”是平舌音;“篮”和“滥”是边音。“莹”的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漏;“睹”意为“看”,和眼睛有关,是“目”字旁,不要写成“日”字旁。(2)出示词语卡,学生朗读。晶莹、包裹、摇篮、和蔼、资、大方、奉献、滥用、基地目睹、壮观、半径、有限、矿物、地质、无私、矿产、节制开采、枯竭、毁坏、生态、设想、例如、破碎、子孙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地球的?自读提示:(1)抓住关键句来理解。在说明文中往往有一些说明主要内容的句子,它们多位于一段文字的开头或结尾处。(2)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小组内交流答案。2.全班合作解疑。明确:文章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介绍地球的:地球的美丽——“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地球的渺小——“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地球资有限——“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也是有限的。”地球是的,人类目前无法移居到其他星球——“只有一个地球,假如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预设:假如学生的交流情况不错,可进一步提问:文中有一句话把这四个方面都概括进去了,你能找到这句话吗?(“我们这个地球太得意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句,在此可以提一提,让学生有初步的印象。3.感受地球的美丽与渺小。过渡:“我们这个地球太得意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慨。那么,宇航员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宇航员在太空中为我们拍下了地球的照片,我们来看一看。(1)幻灯片展示在太空中拍摄的地球图片,学生结合课文自由描绘地球的外观。预设:晶莹的球体;蓝色和白色的纹痕互相交织;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可引导学生留意这里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感受语言的生动。科学小品文虽然也是说明文,但语言比拟生动形象,常常是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2)理解句子: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明确:这是作者对地球的赞美,突出表现了地球的得意与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地球的喜欢之情。句中将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说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亲密联络。(3)结合旧知,阅读第2自然段,体会地球的“渺小”。过渡:在教材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中,有一段文字显示了地球之小,同学们还记得吗?(课件出示相关段落。)请大家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再结合本课第2自然段,说说地球的“小”。从理论上说,宇宙是无限的。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小的局部,银河系又是宇宙的沧海一粟。整个银河系中有几千亿颗恒星,类似太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为数不少,其中肯定有与地球类似的行星。——《宇宙生命之谜》(4)出例如句,学生指出说明方法。①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六千四百千米的星球。(列数字)②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作比拟)预设:学生在前面曾学过两篇说明文,所以说明方法在此可不作为重点来学习了。但可以简单地考察一下,加以稳固。4.概括大意,初解课题。(1)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联络主要内容,讨论交流:为什么课题说“只有一个地球”?(3)师生合作,概括课文内容。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初步理解了地球,知道了它的外观(美丽壮观),但同茫茫宇宙相比又显得非常(渺小)。它所拥有的自然资是(有限的),假如它被破坏,人类根本(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正是基于这些认识,作者在文章中向人类发出了呼吁(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四、作业设计,稳固提升1.课后搜集更多关于地球的资料。2.通过网络理解全球生态环境的现状,感受地球面临的宏大危机。3.完本钱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懂得要珍惜资、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通过联络实际考虑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2.结合语句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提出问题,复习检查。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知道了在茫茫的宇宙中地球是美丽而渺小的。作者是用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这些知识的呢?(生答复:用了列数字、作比拟等说明方法。)相信同学们在以后介绍事物的时候,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将事物介绍清楚。2.引入新课。(1)过渡:课文前两个自然段向我们描绘了宇航员遨游太空时所见到的地球,我们也看了一些地球的图片。我记得同学们在欣赏文字和图片时发出了不少感慨,大家能说说当时的感受吗?预设:指名学生答复,答案可以是多样化的:地球真美啊!地球真像宇宙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2)设疑: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时也有感慨,大家能把宇航员的感慨找出来读给老师听听吗?(指名读第8自然段。)指导朗读: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讨论后引导学生在该段落旁标注:自豪而又担忧。)(3)质疑:地球的得意仅仅是因为它看上去美丽壮观吗?宇航员的担忧是多余的吗?过渡:同学们,要真正理解宇航员的感慨,理解他的自豪和担忧,我们就要认真学习下文。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进一步感悟地球的“得意”,从“自然资有限”的角度感悟“只有一个地球”。学生自读课文第3—4自然段,考虑问题:(1)地球用哪些资养育了人类?(讨论交流后板书:自然资——矿产、水、土地、生物)(2)文中哪句话生动地写出了地球的大方无私?(“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大方地提供矿产资。”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无私、大方”都是人具有的品格。)(3)自然资是无穷无尽的吗?课文在说明这一点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自然资不是无限的,如矿产资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有会枯竭的一天。这里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小结:地球为人类提供了水资、生物资、矿产资等各种资,它是多么无私啊!从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呢?(学生交流,如:地球真是太得意了。)2.讨论交流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感受地球是“容易破碎”的,领悟“忧虑”之情。(1)提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找出相关语句。预设:提示学生矿产资为不可再生资,而水资、土地资、生物资等为可再生资,所以课文是从“不可再生资的枯竭”和“可再生资遭受破坏”两方面来写的。(2)学生交流关键字词,感受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及严重后果。预设:不加节制、枯竭、随意毁坏、不顾后果、滥用、生态灾难、严重的威胁。(3)老师引入其他资料,或让学生交流他们搜集的相关资料,感受地球所承载的重负与压力。你听说过“地球生态超载日”吗?“地球生态超载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合作伙伴,国际民间组织“全球足迹网络”发起,旨在进步人们对生态“超支”的认识,鼓励大家积极采取可持续的行动。地球生态超载日是人类在一年之内生态资开场入不敷出的时间指标。通过对时间和资消耗走势的粗略估算,地球生态超载日以科学的方法测算出人类对生态资和生态效劳的需求(支出)和地球的生态承载力(收入)两者之间的差值。在1961年,人类一年只消耗大约2/3的地球年度可再生资,大多数国家还有生态盈余。然而全球消费及人口数量都在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人类对地球资的需求超过了地球资再生的才能,这一情况就是生态超载。大约从1970年起,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开场超越地球生态的临界点。1994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10月22日,2023年提早到了9月20日。2023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8月20日,意味着在8月20日人类用完了地球本年度的可再生资,剩下的4个多月进入了生态超载阶段,在生态赤字的状态下,人类将透支自然产品和生态效劳。2023年8月12日是地球生态超载日:在这一刻,人类对自然资的消耗量超出了地球消费和再生自然资的才能。2023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8月8日,比2023年提早5天,这意味着本年度剩下的4个多月里,人类将背上更加沉重的生态欠债,更多地透支地球的生态产品和效劳。2023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8月1日,212天就用完了2023年的份额。2023年的《地球生命力报告》显示,人类每年消耗着1.5个地球的生态资,并且到2050年之前将到达2个地球。在生态系统开场退化并可能崩溃之前,生态超载只能维持有限的时间。3.从“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球”。过渡:既然地球上的资是有限的,地球是非常容易破碎的,那么我们能不能分开地球,去别的星球上生活呢?(1)学生自读第5—7自然段,讨论“人类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预设:在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中,学生已理解到人类目前还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也掌握了相关知识,这里可借机复习一下,加深认识。(2)结合相关句子,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合适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明确: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四十万亿千米”直观地说明了范围很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至少”一词那么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四十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表达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间隔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合适人类居住的星球。既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4.再次体会课题的深意,提升情感。过渡:由我们刚刚的讨论来看,宇航员的担忧不是多余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板书:精心保护。)这是因为这个美丽得意、为人类无私奉献的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只有一个”。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宇航员的话,体会地球的美丽与脆弱,感受地球的珍贵。(1)结合全文理解宇航员的感慨。我们这个地球太得意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预设:课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慨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教学时,可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得意”“破碎”“同时”来理解。明确:这句话引用了宇航员的感慨,既与前文照应,又简洁、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征,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说地球“得意”,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破碎”一词一般用来形容玻璃、瓷器之类的易碎品,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如文中提到的资枯竭的危机。强调“同时”,就是强调地球的两重性:它既有得意的一面,又有容易破碎的一面,提醒人们假如“不加节制”“随意毁坏”资,得意的地球就可能“破碎”,所以我们要懂得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2)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深化体会课题的含义。过渡: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我们可亲的地球母亲正在遭受着无情地破坏,她需要我们一起去精心保护她。请同学们带着对地球母亲的一片爱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生读)小结:善待地球,这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家园。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时代周刊》将地球评为年度风云行星,不正是在呼吁大家珍爱我们的地球吗?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三、拓展阅读,读写结合1.课件出示文段,学生自读。过渡:写了《花之歌》的诗人纪伯伦还曾写过一篇的文章《田野中的哭声》,诉说了田野的悲伤。让我们吧!(课件出示或分发纸质材料。)东方欲晓,我坐在田野里,同大自然倾心交谈。在那返璞归真、美不可言的时刻,我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向我看到的一切探询什么是美的真谛,让眼前的一切告诉我,什么是真实的美。这时,一阵阵风从树丛中徐徐而来,像一个贫困无靠的孤儿在叹息。我问道:“轻柔的微风啊!你为什么叹息?”它答道:“炎炎烈日迫使我逃进了城里,可在城里,我纯洁的躯体沾满了病菌,到处都是有毒的气息。因此,我才这样伤心。”我回眸向万紫千红的花儿望去,只见它们簌簌滴下的不是露珠,而是泪水。我问道:“美丽的花儿呀,你们为什么要哭?”花儿抬起她那俏丽的脸,说:“我们哭,是因为人们来到这里,掐断我们的粉颈,把我们带进城里,又把我们丢进垃圾堆里。人类残酷的手将使我们分开故土——田野,我们怎能不哭泣?”过了一会儿,我听到溪水在号哭,于是我问道:“甘美的溪水呀,你为什么哭泣?”他答道:“因为我不得不流进城里,在那里,人们鄙视我们,他们用我们的身体为他们洗涤污垢。不久,我这冰清玉洁的身体就会变成污泥浊水。我怎能不号哭?”随后,我侧耳倾听,又听到鸟儿在唱着伤心的歌,我就问道:“漂亮的鸟儿啊!你们在为谁悲伤?”鸟儿说:“人们将要像用镰刀割草似的把我们消灭掉。我们在互相诀别,谁都不知道谁会幸免于难。我们走到哪里,死神就跟随到哪里。我们怎能不悲伤?”旭日从山后冉冉升起,为树丛戴上了一顶顶金冠,我不由得想:“人类为什么要破坏大自然创立的东西呢?”2.阅读与交流。(1)诗人听到了哪些哭声?(微风、花儿、溪水和鸟儿的哭声。)(2)诗人真的听到了这些哭声吗?他是想表达什么?(没有。诗人假借自然界中的哭声,对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发起了控诉。)(3)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你想对大自然或地球母亲说些什么?想一想,再写下来。(4)指名读话,集体评议。四、作业设计,稳固提升1.选择作业,课堂延伸。(1)画一幅环保宣传画,配上一句环保宣传语。(2)假设你是一朵花,或一棵树,或一块煤……,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3)搜集一首赞美大自然的诗歌,读出情感。2.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3.完本钱课对应训练。六年级下册语文备课教案设计篇五《青山不老》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理解文中含义深化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3.理解课题的深化含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蕴藏的深化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课题“青山不老”的含义,理解文章主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提醒课题1.谈话引入。导语: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深深地领悟到:我们的地球太得意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人与土地、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今天,我们要随着作家梁衡去认识一位用自己的生命守护青山的山野老农。1983年,梁衡采访这位老人后写下了这篇《青山不老》,当时老人已经81岁高龄了。2.老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质疑讨论。质疑:青山是没有生命的,为什么说它“不老”?(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交流学习方法。过渡:本文是这个单元的第二篇略读课文。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略读课文了,那么学习略读课文一般从哪里入手?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生交流:阅读课文导语;抓【关键词】:^p句;联络上下文;边读边想象……预设:这里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既是对学习方法的一次整理,也是提示大家在这节课中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去自学、自悟。2.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1)圈画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2)带着问题去读: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可以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还可以在课文的留白处做旁批。3.检测预习情况,抽读词语。肆虐盘踞险恶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宏伟归宿如臂如股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2.说说课文各局部分别写了什么。老师提示概括方法:读课文第2—6自然段开头的一句话,读后说说自己的发现。预设:文章的第1自然段是写景,引入故事的讲述。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点题,抒发情感。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比拟简单,学生读后就可概括。其他五个自然段,老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各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即抓住关键句来概括主要内容。比方第2自然段的“山沟所处的大环境”,第3自然段的“院子里的小环境”,第4自然段是“不紧不慢地说着”和“恭敬地补充着”,即讲述了造林的成就;第5自然段是“到沟里去看树”,描绘了看树时的景、老人说的话;第6自然段是“道别”,写道别时看到的情景和感想。3.聚焦“奇迹”,感受艰辛与伟大。(1)从数字的正面描写理解“___年创造的奇迹”。策略:关注数字——比照理解——直观奇迹。①抓数字,出示文本。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②抓“三千七百亩”,补充文本。预设:学生可能对“亩”这个单位不太熟悉,老师可简单介绍:老人造的3700亩林网相当于2467000平方米,以每10平方米栽一棵树计算,需要栽种246700棵树,___年平均每天栽种45棵。这是多么漫长的坚持,这是多么伟大的奇迹!(2)从大环境的侧面描写理解“___年创造的奇迹”。策略:关注险恶——影像刺激——反衬奇迹。①抓“险恶”。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出示影像资料。预设:大环境是指晋西北的生态环境。学生可抓住【关键词】:^p“肆虐”“盘踞”“险恶”来感受当地环境的恶劣。文中引用的县志资料,学生假设理解不了,老师可加以解释。②抓“绿洲”。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比照学习。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过渡:这风光美吗?句中有一个比喻句,把_________比作_________。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这个画面?预设:将第1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结合起来,可明显地感受到强烈的比照。环境这样恶劣,老人竟然创造了一片绿洲,这真是一个奇迹!(3)从小环境的侧面描写理解“___年创造的奇迹”。①抓细节,走进生活。预设:小环境是老人生活的小院。这段文字讲了几件事:第一,老人早出晚归上山种树;第二,老人与七位老人___年前开场种树,其中五人已离世,但老人还在坚持;第三,老人的老伴去世了;第四,老人的女儿求他去城里享清福,他不走。学生可结合其中触动自己的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