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_第1页
2023年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_第2页
2023年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_第3页
2023年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_第4页
2023年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能通过关键句子的把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能对文本中的关键字词进行细读品尝,从而理解“马”的形象和内涵。

通过比较、思索、探讨,能理解“自由”的内涵,初步形成敬重天性、崇尚自由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日早上咱们做了预习,从头到尾读过一次的同学请举手,从头到尾读过两次的同学请举手,从头到尾把段落序号标号的同学请举手!同学们的做法很棒!很对!因为,今日这篇课文可不一般哦,它是被人们公认的写马写得的一篇文章;今日这位作者,被称之为与大自然一样宏大的天才!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马的世界,去领悟天才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二、感受自由

1、文中写了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分别是什么马?请用完可能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分别在课文的哪几段?

明确:驯养之马(家马)自然之马(野马)

2、作者更喜爱那种马?哪一句话干脆表明白作者的看法?请找出文中的语句作为依据。

明确:自然要比人工更漂亮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漂亮的自然。

3、自然要比人工更漂亮些,这是一种____之美?找出相关的句子来分析。

生:自由之美、奔放之美、团结之美、协调之美……

师:这些美都是自然之马所固有的,所以,这是一种天性之美,自由之美。

集体朗读——(留意语气——赞美,语调——轻快)

你们试看那些繁殖在南美各地逍遥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吧:它们行走着,它们奔驰着,它们腾跃着,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它们因不受羁勒而感觉骄傲,它们避开和人打照面;它们不屑于受人照看,它们能够自己找寻适当的食料;它们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地游荡、蹦跳,采食着四季皆春的气候不断供应的簇新产品……

三、受尽束缚

1、这就是自然之马的美,美得自由,美得奔放、美得骄傲、美得名贵。难怪作者说:人类所曾做到的贵的折服,就是折服了这豪迈而剽悍的动物——马

豪迈而剽悍的野马被人类给折服了,它变成了什么马呢?请结合课文前两段内容,从用途上说一说。

野马——战马、(赛马)、役马、宠马

2、折服后,它又是一种怎样的马?请对这两段的关键词进行圈点勾画,来说说——“一种可____的马”?

生:役马——可怜、

师重点引导细读,并作出改动

原文——嘴巴被衔铁勒得变了形,腹侧留下一道道的疮痍或被马刺刮出一条条的伤疤,蹄子也都被铁钉洞穿了。

改文——嘴巴被衔铁勒得歪在一边,腹侧留下好多道的疮痍或被马刺刮出好多条的伤疤,蹄子也都被铁钉打穿了。

(探讨后,要求带着重要朗读)

生:宠马——可悲(可笑)(可耻)

师引导——丢失自我,成了主子手中的万物。

生:战马——可敬(可怜)(可叹)

师:对主子而言当然可敬,但对自身而言显得可怜。

3、适时介入资料——臧克家《老马》全班学生朗读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这就是人工驯养的马,这就是一辈子在人工驯养下的老马,他的身体受到了——?(束缚、摧残)他的精神显得——?(麻木、不自由),好可怜的马!

四、回来自然

1、同学们,此时,老师突然想到,我们有必要抓紧放开这些被人驯养的家马,放掉手中的缰绳,松开他们身上的束缚,卸下他们背上的鞍辔,放开它们,让它们重回自然中。我想,这或许可以让它们在自然界找寻到久违的自由和天性……

2、学生探讨,能,不能,要求结合文中相关句子说说。老师适时做好评价。

五、思索缘由

1、介入《肖申克的救赎》影视片段,思索:老布自由了吗?既然自由了他又为何自杀?莫非是疯了?

2、学生思索发言,共同探讨“自由”的内涵,形成“真正的自由是精神的自由”的共识。

3、介入“狱友”的话:“老布没疯,他只是体制化了。起先你狠它,后来你习惯它,到最终你离不开它——————”——长期的束缚,使其丢失了精神的上的天性和自由。家马如此,老布也如此;动物如此,人也如此。

六、结课

说到这里,我们好像明白了《马》这篇作品的真正好处,作者其实在通过马来写——人,其实,马只是一个比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匹马,我们都有野马的天性,但我们或许都正受到某种束缚,怎样才能不丢失自我的天性和自由呢?布封没有讲,但他用自己的行动作了解答:(学生齐读)

布封的时代是一个神学时代,人们的思想被挟制在不自由的空间里……

在“离经叛道”的声音中出版《自然史》……

在风格趋同的文坛中发出“风格即是个人”的声音……

让我们与布封一样,与野马一般——敬重天性、崇尚自由!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2、学生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九寨沟的秀美与奇妙,受到美的熏陶,激起对大自然和祖国的酷爱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其次、四段。

4、积累课文中的美丽词句、精彩句段,结合在课内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能给风景图片配上一两句解说词。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描写九寨沟美景所用的方法,激发学生酷爱大自然、酷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结合在课内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能给风景图片配上一两句解说词。

课时划分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老师饱含深情地述说:“同学们,在中国,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多如繁星,九寨沟就是其中最闪亮的一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和画一样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九寨沟的奇妙与秀美。信任大家读了这篇课文,肯定会被奇妙绝伦的九寨沟所沉醉、所感染。”展示九寨沟漂亮风光的图片。(板书:九寨沟)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其次、三段:九寨沟水美山美

1、初步感知课文。

师:大家想去吗?让我们边看课文边听录音,跟着书中的导游来感受一下九寨沟的漂亮风光吧!

师:你读了课文,观赏了九寨沟的美景,有什么感受?

生:九寨沟真是一个漂亮的地方。

生:九寨沟真像一个魔术师。

生:九寨沟真是一个迷人的人间仙境。

……

(板书:迷人人间仙境)

师:同学们听了课文,感受可真多呀!今日这堂课,我们一起来观赏它那迷人的景色。

师: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想你最喜爱九寨沟哪儿的美。这些美都表现在哪儿?找到句子用直线画下来。

学生沟通谈体会。(随机出示图片、出示句子、圈画关键的词语。)

2、感受九寨沟水的色调斑斓。

师:你觉得九寨沟美在哪里?

生:我觉得九寨沟的湖水很澄澈,色调斑斓,很美。“水晶晶亮亮的,乳白色、深蓝色、翠绿色、橙黄色……令人叹为观止。”(出示这句话的字幕和图片)

(1)“叹为观止”是什么意思?

(2)积累这类表示颜色的词语。

(3)学生练读,感受九寨沟的湖水很澄澈,色调斑斓。

(板书:水色调斑斓)

3、感受九寨沟山林的绚丽多彩。

生:我喜爱九寨沟的山林。“松杉青绿,椴木浅黄,朱紫的是山杏,殷红的是枫树,还有多数山花和野果,把沟沟岭岭点染得绚丽多彩。”(出示字幕和图片)

(1)理解“绚丽多彩”。

(2)你还知道什么颜色呢?

(3)朗读体会树林色调绚丽多彩。

师:同学们,九寨沟的水晶晶亮亮、色调斑斓,山林绚丽多彩,真是美不胜收!你们想把它登记来吗?

①自由练读。

②齐读。

③背诵。

(板书:山绚丽多彩)

其次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四段:深秋的九寨沟

师:九寨沟山美水美,然而深秋的九寨沟更是变化莫测,它像一位奇妙的魔术师,变换着不同的天气和感觉。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感受深秋的九寨沟吧!

生:齐读。

师:“天气多变”表现在哪里?

生:“天气多变,一会儿晴,一会儿阴,一会儿雨,一会儿雾,也有同时出现东边云雨西边晴的现象。”

师:“一会儿……一会儿……”表示什么?

生:变换快。

师: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生练习说话。

师:“天气变,感觉也变”表现在哪里?

生:“雨水洗过的九寨沟,像一幅水粉画;阳光沐浴着的九寨沟,像一幅油画;云雾缭绕的九寨沟,又像一幅国画。”

(出示三种状况下的九寨沟图片)

看图感受九寨沟奇妙的美。

练读体会九寨沟迷人的美。

用“像……像……又像……”说话。

师: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句子,你们情愿记住它吗?

自由练读。

齐读。

背诵。

(板书:天气变化莫测)

四、学问延长

1、查找资料。

(1)九寨沟的水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2)九寨沟为什么会出现东边云雨西边晴的现象?

2、学做小导游。

(1)我们来为旅游公司写介绍九寨沟的广告语或导游词吧。

(2)为课后的风景图片配解说词。

板书设计

5迷人的九寨沟

迷人水色调斑斓

山绚丽多彩

天气变化莫测人间仙境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4、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虚心好学的美德,感受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

2、体会爱因斯坦酷爱科学事业、虚心好学的品质以及小女孩的活泼率真。

教学具打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1、了解爱因斯坦。设问:爱因斯坦是谁??

(出示文字资料:爱因斯坦(1879—1955)德国人,世界闻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2、揭示课题。今日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爱因斯坦的课文。(板书课题: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3、设疑。齐读课题后提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他们俩是怎么相识的?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从中又可看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2、检查自读状况:谁情愿读给大家听?情愿读哪部分就读哪部分,我们其他同学可以来当小评委。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再读)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评议:请我们的小评委们作一番评议吧!当然,可以是值得表扬之处,也可以指出欠缺的地方。

读的同学很仔细,听的同学也真不赖!

3、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大家可自由发表观点。

(指名沟通课文大意)

4、他们之间有过几次交往?(三次)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三次交往的起止。

沟通:一遇(1—3)二遇(4—5)三遇(6)

那课文的最终两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三、再读课文,感悟观赏

1、请大家再读读每次相遇的第一句话及最终一部分的第一句话,信任你肯定会有新的发觉的。(学生自由朗读)

(出示四句话:①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

②其次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

③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④从今,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指名沟通(从“时间先后依次”、“不怜悯况下见面”、“关系越来越亲密”等方面沟通)。

老师相机评议(如“你读得很细致”、“你很会动脑筋”)

板书如下(用箭头表示关系):

撞(爱因斯坦遇小女孩)等

联系前三句,最终一段的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出示句子:④从今,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他们最终熟识到了什么程度,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每天……都……坐坐)你看到他们俩在做些什么呀?

板书:教穿戴

教放东西和布置房间

教数学作业

2、大家真会读书,能边读书边思索,下面我们要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请大家再读课文,自由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交往反复朗读,看看能读出哪些新体会?

课文是按什么依次写的。(时间的先后依次)

(学生自找、自读、自练,打算沟通)

3、咱们来沟通一下读后的体会(指名沟通谈体会,相机出示有关句子)

句1: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顺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应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句2:“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宏大?”

句3: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房里穿的拖鞋。

句4: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索着什么。

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深思。

问题设计:读了这句,你体会到了什么?他的目光那么温顺是因为听到了小女孩在说(出示句2,引说)小女孩认为(引导生为反问句换个说法)对此爱因斯坦感到很欣慰,因为他也须要一种同等的沟通,他认为自己遇到了知音。那么,试想一下,在小女孩的想象中,伟人又该是怎样的呢?(衣着整齐,学问渊博,完备无缺的)而眼前的爱因斯坦的装束却是(出示图片,引说“衣衫不整”)能结合上文说详细些吗?(出示句3)你能演示一下爱因斯坦当时的言行举止吗?(指名表演)你认为他会应付的又是什么呢?怎么应付的?(出示句4,补充有关资料:爱因斯坦就是这么一位惜时如金的人,他几乎分分秒秒都用来探究自然奇妙:年轻时的他推着儿子的小车在街头边走边思索问题,差点被马车撞了;在桥头等一位学生时,掏出纸进行计算,雨水淋湿了他的衣服也没有觉察;躺在病床上,挚友问他最须要什么?他双眼闪亮,低声说:“我现在只希望有几个小时时间把一些稿子整理好;直到逝世前他仍在忘我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读到这,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又想对小女孩说句什么话?

(板书:和善可爱平易近人天真活泼乐于助人)

多么可敬可爱的老人,看法又是那么的恳切,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吧(齐读这句)。

4、同桌打算分角色选读其中一次相遇。

哪一桌情愿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当评委。

四、小结

我们只读了一节课,大家就有这么多的感受和体会,信任通过下一节课的朗读,定会读得更好,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的。

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最宏大的人呢?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节课探讨。

其次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你对爱因斯坦的了解。

2、一个世界上很出名气的科学家和一个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三次相遇,长期相处,成了好挚友)

二、精读训练

(一):快速通读全文,用“——”画出描写他们三次相遇的句子。

1、依据学生的沟通出示: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其次天,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1)读读三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觉。

(2)“撞”——“遇”——“等待”说明什么?

(从不熟识到熟识)

(3)“一天下午——其次天——第三天下午”说明什么?

(时间在推移)

“随着……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把你从三句话中体会到的内容说一说。

(4)指导朗读这三个句子。抓住“撞”、“遇”、“等待”等词语。

2、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爱因斯坦和小姑娘三次相遇,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二)精读第一次相遇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出示: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A、照样子写词语:短而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2)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动作的句子。

A“一边……一边……”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B、齐读。

(3)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读课文,用“因为……所以……”说说缘由。

(4)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出示: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房里穿的拖鞋。

A、照样子写词语:又肥又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从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

C、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穿着的句子。

2、当小女孩把这件事告知父亲后又怎样呢?老师引读父亲的话。

3、什么叫“纳闷”?(因为怀疑而发问)小女孩为什么“纳闷”?

4、依据回答出示:

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宏大的人”呢?

把反问句换一个说法(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行能是最宏大的人)

5、引发探讨: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宏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6、分角色朗读这一段。(由三名同学分别读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的话)

7、小结:这一段写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潜心科学探讨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宏大而又平凡的品行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小女孩天真新奇和讷闷不解

父亲对爱因斯坦的由衷赞美

(三)、精读其次次相遇部分

1、过渡:小女孩第一天遇到爱因斯坦,其次天他们又遇上了。这次相遇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2、找出课文中有两个“仍是”的句子。

出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深思。

(1)、读第2自然段,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详细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

(2)、“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深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索着什么。”)

(3)说说“一面……一面……”体现了什么?(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3、找出这一段中爱因斯坦和小姑娘的对话,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说说从这一段对话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4、分角色读其次段。

5、引发探讨: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宏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四)、精读第三次相遇部分

1、默读全段,思索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状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整理房间)

2、从那些词语句子中反映出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

(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行整理)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内怎样乱?

4、分角色读第三段

5、引发探讨: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宏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仍”字说明白什么?(说明过去就是这样)

有详有略

留意避开重复的写法

爱因斯坦是一个谦逊和平易近人的人

宏大而又平凡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

1、听本段课文录音。

2、探讨主要写了什么?(概括写两个人的交往)

3、为什么小女孩的母亲会新奇地问??引导学生读出“新奇”,爱因斯坦的回答让人想到了什么?(抓住“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等词句,进行进一步体会爱因斯坦的谦逊。)

4、指导用“只好”造句。

二、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读出文中感受最深的语句,畅谈心中的爱因斯坦。

三、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四、作业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详细状况。

2、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宏大的人”?为什么?

3、在小女孩与爱因斯坦的对话中,她用的都是“你”,可她母亲称爱因斯坦为“您”,这是不是小女孩对爱因斯坦不敬重呢?

(刚起先,小女孩与爱因斯坦并不熟识,不知道他的宏大。当爱因斯坦根据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时,他们起先产生了“忘年之情”,小女孩觉得这个老人很好玩,竟然那么听自己的话,在心里,她可能已经把爱因斯坦当作挚友了!

小姑娘与爱因斯坦由不熟识到很熟识,感情渐渐加深成了忘年交,交往非常随意,所以用“你”。平常我们挚友之间,就不用“您”。而小姑娘的母亲只知道爱因斯坦创立了很多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对他非常仰慕,所以要用“您”。)

胜利=艰苦的劳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不说空话——爱因斯坦

当人们赞誉他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时,爱因斯坦笑着说:“学习学问要擅长思索,思索,再思索。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板书设计

21、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潜心科学探讨天真可爱

不拘生活小节有礼貌

虚心好学

第一次撞(相撞)

其次次遇(相遇)

第三次等待(相邀)

相处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珍贵之处,领悟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领悟樟树的象征意义。

试验目标:

通过对樟树品质的了解,联系宋庆龄的生平,说说宋庆龄喜爱它们的缘由,试着探究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打算:

搜集资料,了解宋庆龄的生平。图片、投影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宋庆龄的生平。

2、驾驭本课的生字词。

3、学会用重点突破的方法为课文分段。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学生沟通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探讨:课文主要应当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育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诞生词,圈诞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老师进行巡察,刚好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状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订正字音。

(3)沟通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探讨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索每个自然段告知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当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索,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其次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其次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细读课文,了解樟树的特点。

2、通过对樟树品质的了解,联系宋庆龄的生平,说说宋庆龄喜爱它们的缘由,试着探究樟树的象征意义。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思索探讨: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知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其次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视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依次细致视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③再读课文,画出详细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大、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依次,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珍贵、仍旧、拇指、名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白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名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C、指名说说,大家参加评点,相互补充。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枝干粗大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

名贵之处

永久保持

23.黄河的主子

一教学要求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最终一个自然段。

2、驾驭课文中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心惊胆战"、"尝试"造句。

3、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英勇、镇静和才智,进而体会人类在折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气。

4、仿照最终一段的构段和表达的方式写出一位自己所仰慕和赞颂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羊皮筏子的特点和功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合作探讨去感受、去发觉、去体会艄公的形象内涵。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打算

1、预习

(1)读读课文,划诞生字新词,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朗读要正确,通顺。

(2)通过结合上下文和查字典理解生词,无法自己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请做上记号。读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可通过问题的形式登记来,打算课上探讨。

(3)收集课文中和课外书中描写黄河的词语和句子,打算课上沟通。

(4)从课外书或网上去找寻黄河上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了解它的制作、特征和功能,最好能附上图片。

(5)在人与外界的各类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你最钦佩哪一种人,请你收集一些介绍他们的有关资料。

(6)理解词语(带点的字先查字典理解)

筏子竹篙胆战心惊惊涛骇浪如履平地心惊胆战

2、制作

3、其它打算工作

(1)课前老师供应一些关于羊皮筏子和艄公的资料,分发给学生。

(2)课上打算好电脑,实物显示频、投影仪器等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解题质疑

1、谈话引入,师:今日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与黄河有关的课文,(板书:黄河)同学们,在你脑海中,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请谁来说一说。

2、课文写到了黄河,作者面对黄河时,他的所见所感也是通过丰富的语言传达出来的,出示:黄河滚滚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波浪滔滔惊涛骇浪激流湍急汹涌胆战心惊心惊胆战如履平地

(1)指名读--集体读(要读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2)这些词语在下面的课文朗读中还要加深体会。

2、师:黄河之水日夜奔流,汹涌咆哮,而我们今日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黄河的主子(板书:的主子),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谁是黄河上的主子?他为什么会成为黄河上的主子?它有什么本事能成为主子?)老师在课题的右侧打上几个?

二、初读课文,感受语言

1、师:同学们围绕课题就提出了这么多富有思索价值的问题,你们说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是什么?(读书和探讨)下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信任你能通过自己的读书和思索,来解决刚才的问题。还要留意,读书要做到正确,流利,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反复读读。

2、同桌互读,你喜爱读哪些段落就读哪些段落,并让同桌评价一下读的效果。

3、个别朗读,把你最喜爱读的或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同学们听,假如一个同学读了以后,还有同学认为自己也喜爱读这一段或认为自己会读得更好,那就可以站起来再读。

老师引导学生相机点拨、评价。

4、沟通初步的感受: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5、黄河的主子是谁?(板书:艄公)(老师提示"艄"字的写法)课文中的艄公在干一件什么事?艄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艄公撑着羊皮筏子送五个乘客过黄河)(板书:黄河羊皮筏子乘客)(老师提示"筏"字的留意点,不要少一撇)

5、你见过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吗?哪位同学在预习课文时已经找到了介绍羊皮筏子的材料,如有图片就更好。请你上台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的羊皮筏子。(让学生上台介绍,而后,老师可以出示黄河上的羊皮筏子的并加以简要说明)

三、小结课文

1、指导完整的朗读课文(老师逐节朗读课文)

2、质疑问难:初步学习了课文,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学习词语

1、出示词语

筏子艄公竹篙镇静波浪滔滔惊涛骇浪如履平地

激流险恶赞颂尝试心惊胆战胆战心惊浊浪排空

(1)指名读

(2)领读

(3)找出上述词语中表示"胆怯 "的词语,你还能说出那些近义词。

2、完成课后的练习2

五、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

六、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在人与外界的各类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你最钦佩哪一种人,请你收集一些介绍他们的有关资料,打算在下一堂课上沟通。

(老师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人在折服自然、挑战自我过程中的一些图片,并作必要的提示。)

其次课时

一、复习导入,唤起记忆

1、课前板书:黄河的主子

2、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初步学习,你了解了些什么?(板书:艄公)(课文介绍了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一位艄公撑篙驾着羊皮筏子送五位乘客渡黄河的事。)

二、学习第一部分,体会黄河上羊皮筏子的惊与险

1、同学们,课文一起先,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奔腾不息、汹涌咆哮的黄河边,请大家看画面,不仅要细致视察,而且要专心感受。演示多媒体:(远景)汹涌激荡的黄河水、响彻云霄的波涛声。

2、师:看了这幅画面,假如让你给画面配音的话,你该诵读课文的那一部分,又该怎样诵读读?先自己练读,然后沟通。

3、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指名读--评价:是否感受到"胆战心惊"--再指名读--集体读

4、多媒体出示:在汹涌的激流里的一叶筏子。

(1)师:请你练读下一个自然段,然后给这一幅画面配音。(指名读)

(2)在原来的画面上出示其次自然段的文字,让学生再细致读一读,然后谈谈读后的感受。

(3)(多媒体去除配音,只保留画面。)沟通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并让学生说一说重点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老师随机点拨评价,并指导学生朗读相关句子。

(从下列词语中可以让人着重体会到黄河的汹涌险恶?qut;汹涌的激流"、"整个儿淹没";那东西的渺小无助:"小"、"轻"、"浮"、"小小";作者为那东西的剧烈担忧:"突然"、"强磁力"、"吸引")上列引号中的词语点击时多媒体设计成另一种颜色。

(4)指导集体有感情的朗读,要让人感受到黄河的凶险无情,那小东西的渺小危急和作者的深切担忧。

5、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1)师过渡:同学们,作者远望时,看到的仅仅是一样东西,即使如此,作者已经为这样东西而担忧胆怯 ,那么,当他定睛细看时,发觉这东西上面坐着的竟然是人,这时,作者的感情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请你找出相关的文字读一读,再谈谈体会。

(2)指名朗读--评价--再指名朗读(老师可随机点拨)(1、3句带感叹号的句子重点指导朗读)

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感情:那小东西上坐着的竟是人,而且有六个人,黄河的水那么湍急,人就像贴在水面上漂流。作者既觉得不行思议,又为他们担惊受怕。(必要时老师可以范读)

(3)师:此时作者的心情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心惊胆战、担惊受怕、非常担忧、异样震惊、惊恐不已、胆战心惊……)

(4)指导集体有感情的朗读,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学习其次部分,体会艄公的智勇双全

1、过渡:同学们,在作者这样的心境下,你再读读下面这个自然段,你是否能够发觉什么问题?

(1)出示:(第6自然段)"我不禁心惊胆战,……阅读窗外的景色。)

(2)学生边读边思,然后引导提问。学生可能会问:

①在如此危急(紧急四伏)的黄河上,乘客为什么还在谈笑自若?(核心问题)

②用"当心"和"大胆"来同时形容艄公的行为,是否冲突?……

2、自主合作探究

(1)师:同学们,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几个问题?(读书、结合上下文、独立思索、跟同学探讨……)

(2)下面就用你喜爱的方式去解决这几个问题。老师激励学生在读书思索的同时自由地找寻自己的沟通伙伴。

3、集体沟通,激励学生畅所欲言。

(1)组织大家沟通探讨,合作小组举荐一名代表来汇总小组的看法。比一比哪个小组沟通得最好。

(2)沟通中可能学生会得出如下结论:(老师还要让学生说说是从哪些文字中得出如下结论的。)

①乘客不是第一次坐羊皮筏子,已经有了肯定阅历。

②乘客们都特别的英勇,他们不惧怕黄河的险恶。

③他们知道艄公很有驾筏阅历,不会出任何危急。

④因为艄公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他肯定会战胜惊涛骇浪。……

(3)重点指导朗读描写艄公的句子。

4、重点学习最终一个自然段,加深领悟

(1)师:同学们,此时你想对羊皮筏子上的艄公说些什么话?(多媒体出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画面)(在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最好能抓住课题阐述)

(2)作者是怎么赞颂艄公的呢?多媒体出示:(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出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成为黄河上的主子。"

(3)谁能替作者来赞一赞羊皮筏子上的艄公。

①指名朗读--学生相互评价--在指名读

②集体朗读这段话(情愿赞一赞这位艄公的同学一起站起来赞一赞)

③出示填空题

"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仰慕和赞颂。他站在__________________,面对着_____________,身系_________________,手里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他靠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______________。"

(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熟读--指名说)

板书:惊涛骇浪如履平地

师:黄河上惊涛骇浪,可我们的艄公却如履平地,他真不愧为黄河的主子。

四、小结全文,深化主旨

1、师:同学们,学到这儿,老师想起了一句格言(板书: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人在跟险恶的自然环境的搏斗中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英雄气概。同学们,从黄河的艄公身上你还能想到哪些人?口头沟通一下。

2、师小节:同学们,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黄河的主子(集体读)。奔流不息的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不仅孕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生命,而且更塑造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聪慧才智和精神品行。黄河上的艄公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愿艄公的形象能给我们恒久的启迪,愿艄公的才智和精神能在我们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就像黄河水一样奔腾不息。

3、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话想说或者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五、课外作业

下列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道:

1、在人与外界的各中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你最钦佩哪一种人,请你收集一些介绍他们的有关资料,在了解的基础上仿照课文最终一个自然段的写法赞一赞他。

2、在当今现代交通工具异样多样和不断涌现的时代,原始落后的羊皮筏子是否可以退出历史的舞台?围绕这个论题去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得出相应的结论。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黄河的主人?

艄公

羊皮筏子

乘客

(其次课时)

黄河惊涛骇浪沧海横流

主子如履平地方显英雄本色

(艄公)

练习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到处留心部分

2.理解于象棋的词语意思,通过诵读歌诀,初步了解下象棋的规则,感受语文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歌诀,初步了解下象棋的规则。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到处留心)

1、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引入:同学们听说过象棋吗?象棋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棋类运动,它是象征着古代战场双方厮杀的一种嬉戏。我们生活中有些词语就于象棋。练习中举了一个例子。请同学们看看。

(2)我们了解了象棋中“将军”的本意,那么,现在“将军”一词经常比方什么呢?

(3)书中还列举了一些这样的词语,请读读这些词语,想想它们在象棋中是什么意思,现在在生活中又表示什么意思。

(4)除了书中提到的,你还能说出哪些呢?

(5)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说一句话。

2、教学其次部分。

(1)同学们会下象棋吗?下象棋是有肯定规则的。(出示歌诀)

(2)能读懂歌诀的意思吗?请同学凭借棋盘讲解。

(3)一首简洁的歌诀,让我们对象棋的竞赛规则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呢?

(4)观赏朗读。

3、教学第三部分。

(1)胡荣华是我国闻名的象棋大师。为什么这样说呢?请读读短文。

(2)在这段话中有一组近义词,你发觉了吗?它们可以调换吗?说说理由。

(3)“蝉联”这个词,依据上下文来揣测意思。再查查词典。

4、总结、评议。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读读背背。

2熟记八个词语和《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3写好钢笔字,知道上下都有钩时,下钩包住上钩。

教学重点:

熟记八个词语和《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教学其次题(读读背背)

1、熟记词语

(1)先读读词语,读准字音。

(2)借助字典,了解词语意思。

(3)沟通汇报,并体会每排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的联系。

(4)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

2、背诵《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1)回忆《古今贤文.合作篇(上)》

(2)学生自读《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3)这段中的句子,有的来自古诗,有的来自民间谚语。

你能读懂哪些句子呢?

(4)除了文中介绍的句子,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合作”的名言呢?

3练习朗读、背诵。

分组背提名背齐背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认读“犯、饱、它”三个字,视察字形,说说异同。

2、视察字帖,读读“小窍门”,领悟其中的规律。

3、学生练习描红,老师巡察指导。

4、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习字,刚好小结。

四、总结、检查。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八个词语和《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倾诉苦恼。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倾诉苦恼。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成语

2、背诵《合作篇》

二、导入新课

三、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谈话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风们会遇到一些苦恼。“小苦恼热线”开通了。我们可以通过热线跟主持人通话,把不开心的事说出来,从而得到帮助。

2、那么,在倾诉的时候要留意什么呢?(表达清晰,说清苦恼的缘由;有礼貌,言辞恳切……

3、作为“小苦恼热线”的主持人要留意什么?(耐性、恳切……

4、同桌试着扮演角色进行口语交际。

5、全班同学进行沟通,并评议。

6、小结:在生活中有苦恼是正常的,我们有许多解决的方式,在倾诉时,都应做到敬重、有礼有节。愿同学们都能做一个善解人意、每天欢乐的孩子。

四、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视察“国、区”两字,说说它们不同的部首。

2、学生视察两个部首的书写示意图。

3、老师示范讲解方框儿、三框儿。

4、学生练习、反馈,发觉问题再指导。

5、老师示范写“国区”,提示部首与其他笔画之间的关系。

6、学生练习书写“国、区”两字。

7、展示优秀书法作业。

五、布置作业。

练习毛笔字

5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一、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相识“憔、悴、愚”3个生字;

2、理解“憔悴不堪、声嘶力竭、愚笨”3个词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抓住重点段落的朗读,体会“母爱的呼喊”中的含义,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难点独立阅读课文,争取用前三篇课文的学习方法,自读自悟,读懂课文。

三、学法指导:

探讨法、合作沟通法、练习法

四、自主学习预习导学:

1、读文识字,把不相识的字圈出来,通过看拼音、查字典或问别人来相识,难读处做上记号,多读几遍,争取读正确。

2、通过以上仔细朗读课文,你能认准生字吗?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

憔悴不堪愚笨声嘶力竭

3、请你再把课文读一遍,在读不明白的词语下打“?”自己能解决的词意,我就自己解决,不依靠别人。你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憔悴不堪:愚笨:

声嘶力竭:温馨:

五、问题解决:

1、通过朗读课文,知道这篇课文围绕,主要讲了三件事:

把三件事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同桌一起把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连起来深情地读读,你们发觉课文是呼应的写法;再联系全文想想:全文具备的叙述特点。

六、达标测试: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两个装进课后的词语花篮里。

一()一()()()而泣()声()语

()憔()()()嘶()竭天()海()

2、收集一些关于母爱的名言、诗句,写在采集本里。找一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写下来。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详细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仔细的美妙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相识“槐掺涩兜俊”等5个生字,会写“略涩裤惭愧掠唯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详细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仔细的美妙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依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段,并能简洁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重点: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体会新词。

教学打算: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

1、导语:今日,我们起先新学期第一个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我们将读到哪些好玩的文章呢?还要驾驭哪些读懂课文的本事呢?让我们一起打开书,读一读“单元导读”吧!

2、学生自主读“单元导读”。

3、沟通体会。

4、引导学生提炼学习目标。(1)学会体会情感的方法。(2)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谈话引入

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种子吗?看看这两包树种,说说有什么不同?今日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种子》。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诞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沟通识字方法。老师针对学生简单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掺杂羞怯惭愧凝视惟恐当心翼翼

掺杂:混杂羞怯:心里羞涩而举动拘束不自然惭愧:1.因有缺点﹑错误或未能尽责等而感到担心或羞愧。

惟恐:只怕,就怕。

四、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老师提示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相识本课6个生字,学写14个生字。

2、实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教学重难点

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行,从中感受“自尊者独立”的道理。

教学媒体

收集有关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了解哈默的生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孟子说过:威猛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是讲中国人做人要有尊严。本课中,有一位外国年轻人的身上,也体现了这样的做人品质。

二、质疑激趣,引导了解课文梗概

1、接下来,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这篇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你最想问同学们一个什么问题,并想一想,自己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2、学生各自读书,思索问题;老师巡回,发觉学生的问题。

3、学生提问让其他学生回答,在回答过程中渐渐学生理解新词,读通课文,读懂课文。

4、读一读: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研读比较,从详细语言中体会人物性格

1、纵向比较。哈默的神态、语言、动作散见于课文之中,比较体会,如,年轻人“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可是当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问的是:“您有什么活儿须要我做吗?”当听到“没有”时,他的“目光忽然昏暗了”“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在杰克逊提出先吃饭再干活时,他仍坚持:“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为了加深学生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了解,可以启发学生想象他的心理活动。如,当食物摆在他面前时,从他说的话里想象他是怎么的想的,当听到“没活”干时,他会怎么想;当杰克逊大叔要他捶背时,他又是怎么想,从而深化体会他自尊自强的品行。

2、横向比较。将哈默与其他逃难的人进行比较。同样是疲乏不堪,饥饿难忍,却有着迥然不同的表现,哈默是不愿接受施舍,情愿以劳动换取食物,别人则是“连一句感谢的话都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的吃起来。”比较中突出了哈默的自尊自爱,卓尔不群。

四、体悟主题,拓展升华

1、用自己的语言来评价哈默和杰克逊。

2、以《尊严的感受》为题写一段话。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一、复习

1.提出问题、感悟文意

g)找出自已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提出问题同桌(小组)探讨。

2男女互动学习。先由一位男同学代表男生把自已不懂或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再由一位女同学来帮他解决问题;女同学把问题解答完了再反问那一位男同学是否明白了,这位男同学或其他女同学可用书本里的语言、或用自已从收本上知道答案证明自已说的是对的。老师从旁相机点拔,形成一种人人参加、大家互动、气氛高涨的学习氛围。

如:(1)男:

我不明白为什么小白兔听见湖中传来“咕咚”一声便吓得撒腿就跑?它为什么不回头看看是什么?

女:

因为小白兔的胆子很小。

男:

我还是不明白。

其他女同学可补充。

(2)女:为什么猴子、小鹿、松鼠也跟着他们跑了起来。

通过男女同学相互提问、相互解答的学习形式,老师从旁相机指导,使学生明白,小兔、猴子、小鹿、松鼠它们没有弄清晰事情情的真相,轻易信任别人:而猴子能对事情问个明白、弄清晰真相,不随意信任别人。

二、品读句子、读书明理

a)课件出示,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狮子的对话,让学生选择自已喜爱的一组句子练习读好。

b)通过请某某听我读、我能读好、我想听某某读、师生、男女、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读出小白兔胆怯 的语气,狐狸、猴子第一次说话也是胆怯 的语气,猴子惊奇、仔细的语气。

c)思想感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要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要盲目信任别人。

三、小组合作、演演故事

1、让学生自由找伙伴组合表演。

2、同步练习:

bǎxiàmiandeyīnjiébǔchōngwánzhěng

一把下面的音节补充完整。

kànpīnyīnxiěhànzì

二、看拼音写汉字。

jìnchūxiǎomāomílùhuānlèqízhōng()()()()()

bǎxiàmiandezìjiāshangbùtóngdebùshǒuzǔchéngxīnzì,zhàifēnbiézǔcí.

三、把下面的字加上不同的部首,组成新字,再分别组词。

小结: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要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要盲目信任别人。

板书:24、咕咚

湖响声

兔子喊咕咚来了

动物喊跑

狮子要看

结果木瓜掉下的声音

后记:

1.依据童话故事的特点,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诵读中识字、感悟和思索。

2.这节课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都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能随意听信,不要盲目信任别人。

3.通过提出问题进行探讨,找答案、思想感悟。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要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要盲目信任别人。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妙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熟读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第1课时

教学目标:驾驭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许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美风光肯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日,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识的状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留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分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沟通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沟通汇报小组学习状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妙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渐渐飘走(闲)

——绽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好像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老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理想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留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安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方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方。

二句,把光亮安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依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方)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终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沟通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桂林山水(2个课时)返回书目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相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视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视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人,激发爱好;

今日,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欣赏桂林山水,去领会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动身了。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范读课文。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精读其次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沟通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淌;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望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渐渐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望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美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宠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1.中体会作者详细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详细、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淌;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望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5)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依次,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详细写漓江水的特点,最终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学生试背。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沟通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意学法的迁移。)

3.朗读竞赛。

要求: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全班沟通,并请进步特殊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观赏。

(让学生读给老师或同学老师听,恰似给疲惫的学生注入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爱好,课堂气氛瞬间进入了高潮。与老师或同学一对一、面对面的沟通,其效果不言而喻。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待人接物、语言交际、心理素养等综合实力得到了很好的熬炼,真可谓一举多得,设计绝妙。)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详细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围绕教学单元目标,读写结合。让学生悟出写作方法。)

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起伏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奇妙,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美如画)

3、学生齐读最终一节。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对于《桂林山水》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方能领悟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读写结合,延长课外。

1.其实,同学们也巡游过许多名胜。让学生沟通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2.说一说,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详细地描写。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1、学问教学:

驾驭文中出现的常用生字、新词。

2、实力训练:

初步了解肖像、对话、心理等描写手法的作用;初步学会赏析和有表情地朗读民间故事,留意描述语言的正确运用。

3、思想情感教化:

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才智和力气。

1、重点:

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渔夫是诚恳和善、机灵英勇的劳动者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觉醒过程,歌颂劳动人民的才智和力气。魔鬼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

2、难点:

把握渔夫和魔鬼的冲突发展转化过程。

探讨式、电教协助式。

一、复习回顾民间故事的特征

二、检查课后练习四、进行正音

渔yu锡xi撬qiao魔mo耸song桅wei唆sou吻wen

三、板书课题,解题并介绍《天方夜谭》

四、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

五、理清文章思路、分析结构

1、第一部分(从开头至“他觉得特别惊奇”)描写渔夫捕鱼捞到一个黄铜瓶。

2、其次部分(从“隔了一会儿”至“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的“)详细写渔夫同魔鬼的斗争过程。

3、第三部分(最终一节)交代斗争的结果。

六、组织学生探讨故事的细微环节描写

1、渔夫第四次撒网的动作描写:

撒——捞——拉拢来——拉不动——跳下水——拖上岸——打开网——发觉瓶

2、魔鬼的心理活动描写:

第一个世纪——其次个世纪——第三个世纪——整整四百年……

3、渔夫的心理活动描写:

捞起黄铜瓶时的想法:魔鬼告知渔夫“非死不行时”渔夫的心理活动。

4、魔鬼的外貌描写:

结合练习三,体会比方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学生朗读有关细微环节描写的语句。

七、分角度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八、布置作业

1、归纳本文的寓意

2、分析渔夫同魔鬼的对话描写

3、打算“正义战胜邪恶”的有关故事。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能辨析形近字.培育幸生的视察实力和识记实力规范书写。

教学重点:

"万花筒""我发觉""我知道""读读背背"栏目的内容。

教学难点:

在"大舞台"上展示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初步领会我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完成"万花筒"的学习

1.学生自由认读。

2.指名认读。

3.点拨:你发觉这两组字有什么特点吗?("吩""纷""粉"都有共同的部件"分""绪""诸""暑"也有共同的部件"者")再细致视察,它们在书写时要留意什么?("分"和"者"写得较宽,占的空间较大)

4.引导正确书写。

真是"火眼金睛",视察得真细致。

5.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并沟通识记妙法。

6.表扬写得好的同学,并展示。

二、教学"我发觉"(课件出示句子)

1.学生自由读这四个句子,并指名读。

2.说说:你发觉了什么?("得"在不同句中的读音各不相同)

3.老师点拨:它们仅仅是读音不同吗?(意思也不尽相同)

4.再读句子,标出它们各自正确的读音,并说说各自由句中所表达的意思。

5.:要正确理解多义字,必需结合详细的语言环境去体会。

三、教学"我知道"

1.引人:老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就是精髓,谁知道它们的名称及作者?

2.指名学生回答,并书写。

3.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4.相机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阅读四大名著。重点阅读《西游记,感悟其中最感爱好的故事或人物。做攸笔记,为展示读书成果作打算。

四、教学"读读背背"

1.学生自由朗读。查字典。

2.指名学生朗读。

3.熟读,背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

教材说明:

文章以简洁、平淡、质朴的语言娓娓道来,讲解并描述了由一份一般晚报所引出的亲情故事,淡淡的,却又感人至深,令人回味无穷。小女孩对母亲的爱朴质无华,这爱虽没有任何动情言语的表达,虽没让母亲真真实切地感受与体会到,却真正展示了小女孩那颗纯净、和善、美妙的心灵。通过本文的学习还要让学生回想生活中是否回报过父母的爱,学生在感受文本亲情的同时,领悟到爱其实蕴涵于生活的细微环节当中,懂得应在生活中学会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诗歌,整体感知,学习并驾驭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熟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驾驭生字,初感课文。

教具打算:

妈妈的照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老师引导学生拿出妈妈的照片,用一句话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妈妈。

2、老师小结:同学们,通过你们的介绍,老师对你们的妈妈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你们的介绍中,老师听出来了,你们很爱自己的妈妈。可是,我们该怎样爱妈妈呢?学了课文《最终一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