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教学课件_第1页
专题复习: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教学课件_第2页
专题复习: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教学课件_第3页
专题复习: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教学课件_第4页
专题复习: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1602)他们认为天是圆的,但地是平而方的,他们深信他们的国家就在它的中央……他们不能理解那种证实大地是球形、由陆地和海洋所构成的说法,而且球体的本性就是无头无尾的。——利玛窦

专题复习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考情概览】年份试卷考点2021山东卷·5西学东渐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山东卷·17晚清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天津卷.5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洋务运动湖北卷.6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体西用广东卷.7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2020

山东卷·6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全国Ⅰ卷·28西学东渐思潮——“中体西用”思想(1月)浙江卷·8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天津卷·17西学东渐思潮——“中体西用”思想2019全国Ⅲ卷·4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2018全国Ⅲ卷·28维新思想——严复的社会进化论思想2017全国Ⅰ卷·29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全国Ⅱ卷·29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备考提示】

1.从近年高考考向来看,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和近代西方学说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及影响、近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所做的努力等知识点,是高考考查的重要视角之一,认识文化交流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2.从考查角度上看,主要是以时空观念为切入点,以史料实证为探究方式,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的深层次原因以及重大影响,理解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3.自700多年前,东西方交流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东学西传、西学东渐作为两条交织的线路,在中西交流史的不同阶段上演绎。当启蒙运动需要中华文化为其所用的时候,东学西传得以勃兴,当启蒙运动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西方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也随之减弱。中华文明——外向传播为主——“东学西渐”——内向吸纳为主——“西学东渐”“引进来”“走出去”古代中华文明近代中华文明探究: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交流互鉴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怎样追求多元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一、宋元时期“中学西传”01一、宋元时期“中学西传”1、表现和影响2.宋元时期”中学西传”原因:①宋元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②当时中外交往频繁,形成“中学西传”丝绸之路【知识拓展】“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列举了从公元1世纪到18世纪由中国传到欧洲等地的重要发明,共计26项。

中国的数字早于西方几百年,形成了以计算见长、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特点的数学理论体系。中国的天文历法以农业应用为本,对天体位置的计算十分精确,历法应用的规模之广、延续的时间之久为世界罕见。古代中国的蚕丝织物,令当时的欧洲人特别钟爱,由此带来了丝绸之路的长期繁荣。中国的瓷器名扬四海,在中世纪的西方比黄金还贵。中国铁器也在世界上领先了两千年之久,其产量、质量都令西方称羡不已。中国的农学著作发表之早、数量之多为世界之最。中国医药学自成一家,为世界瞩目。

…………——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古代中华文明的外向传播——东学西传张骞、鉴真、玄奘、郑和……制度(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市坊制)、物产(丝绸、漆器、瓷器)、技术(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铸铁、凿井、建筑)、思想(儒家思想等)、习俗(喝茶、服饰等生活习俗,过年等节日习俗)……古代中华文明海陆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遣唐使路线……人物外出:

事物外传:

交通外通:

……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等。事件概况结果和影响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通往西亚和欧洲。还有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文明,成为了古代东西方交流的最主要通道。汉与朝鲜汉朝人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朝鲜半岛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遣唐使来华十多次派遣使节到唐朝访问,学习唐朝先进文明。进行大化改新,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加强了中日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鉴真东渡日本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日本大化改新政府效仿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实行改革,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实行中央集权。建立起封建体制,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玄奘西行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求取佛经。带回大量佛经,并把佛经翻译成汉文,加强了唐与印度半岛的交流马可·波罗东游意大利人侨居中国,京城任职,巡游外省,出使缅甸、南洋。口授的《马可·波罗游记》描绘了东方见闻,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四大发明外传宋元时期,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和朝鲜、日本等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郑和下西洋15世纪前期,明政府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闭关政策清初,实行“海禁”政策;乾隆以后长期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来看阻碍了中外联系,阻碍了经济文化发展,导致中国社会落伍于世界。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特点:交流范围广,方向多维。既有官方交流,也有民间交流。既有外传也有吸收,交流具有互鉴性。交流内容丰富: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特点:事件概况结果和影响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通往西亚和欧洲。还有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文明,成为了古代东西方交流的最主要通道。汉与朝鲜汉朝人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朝鲜半岛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遣唐使来华十多次派遣使节到唐朝访问,学习唐朝先进文明。进行大化改新,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加强了中日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鉴真东渡日本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日本大化改新政府效仿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实行改革,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实行中央集权。建立起封建体制,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玄奘西行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求取佛经。带回大量佛经,并把佛经翻译成汉文,加强了唐与印度半岛的交流马可·波罗东游意大利人侨居中国,京城任职,巡游外省,出使缅甸、南洋。口授的《马可·波罗游记》描绘了东方见闻,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四大发明外传宋元时期,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和朝鲜、日本等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郑和下西洋15世纪前期,明政府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闭关政策清初,实行“海禁”政策;乾隆以后长期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来看阻碍了中外联系,阻碍了经济文化发展,导致中国社会落伍于世界。促进了东西方的联系,推动了中外文明的发展由开放走向封闭。以和平交流为主。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特点:1.交流范围广,方向多维;2.既有官方交流,也有民间交流;3.交流具有互鉴性,既有外传也有吸收;4.交流内容丰富: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5.促进了东西方的联系,推动了中外文明的发展;……6.以和平交流为主;7.由开放走向封闭;1.(2020.北京卷.20)(12分)“茶”字发音的传播史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国,汉唐时期即开始对外传播。在汉语中“茶”有不同的发音,随着茶叶海外贸易的扩展,“茶”字的不同发音传入亚、非、欧等地。北方以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cha发音系统;厦门方言发音形成今天的tea发音系统。明清时期,荷兰、英国主要从厦门进口茶叶。英、荷语言中本无茶叶一词,于是直接借用厦门发音,将“茶”读作tea。材料二“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1)读上图,cha与tea发音系统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4分)(2)不同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结合所学分析不同发音系统形成的历史原因。(8分)【试题精选】【答案】(1)cha: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北部和东部(东非);东欧、葡萄牙。tea:东南亚南部(马来群岛);非洲南部和西部海岸;西欧和北欧等。(2)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达,茶叶从中国长安等地出发,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又转销到东欧和东非地区。cha的发音也随之传入这些地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形成了新的海上茶叶贸易商路。葡萄牙主要从澳门进口茶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在这些地区形成了cha的发音。荷兰、英国多从厦门进口茶叶,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南非、西非和西欧地区,于是由厦门方言形成的tea的发音伴随西欧商人和殖民者的脚步传到这些地区。二、明末清初“西学东渐”02二、明末清初“西学东渐”16世纪中叶,欧洲耶稣会士相继来华,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由此导人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1.背景:①历史上,东西方历史上有联系,而且西方倾慕东方已久。(中国手工业技术和传统文化走在世界前列)②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③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④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2.内容:传播基督教神学;传播文艺复兴以后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二者为表象与本质的关系:以引进西方科技为手法,以传播基督教神学为目的)3.作用与局限(1)作用:①传教士将一种高势能的异质文化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使中国人了解了西方的宗教科技和人文,在中西交史上有着积极意义;②一些开明之士看到了中西方的差距,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促使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现状进行反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末清初知识界的思想和学风变革。(2)局限:耶稣会作为欧洲新教的反对派,他们没有输入文艺复兴以来最具革命性的文化成就,从达.芬奇到莎士比亚,从马丁.路德到伏尔泰、狄德罗等文化巨匠就没有介绍到中国;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小高潮,终因清政府的闭关政策而销声匿迹。4.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异质文化在交流的同时,也存在很大的碰撞;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符合世界发展趋势。[提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中断的原因。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绝中西往来;传教士活动破坏中国主权和权益;两种文化理念的差异。材料一16世纪后两个世纪,数百名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耶稣会传教士来华传教,以传教士为媒介,促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交流活动。明朝末年,朝廷开设历局,聘请传教士参与,修成《崇祯历书》,颁行天下。康熙亲政后,传教士南怀仁出任钦天监监副,掌管监务,专用西洋法。清朝时期,梅文鼎融会中西,对传统九章算术和西洋数学取长补短,著成《中西算学通》。康熙47年,在传教士主持下我国首次用近代科学方法绘成《皇舆权览图》。乾隆26年,法国传教士蒋友仁手绘《坤舆全图》,详细介绍哥白尼“日心说”。与西学东渐同时,中学也开始西传。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漆器,甚至壁纸、轿子、折扇等手工艺品在欧洲风行一时,成为上流社会争奇斗富的象征;传教士从中国寄回和带来的大量报告、书简、著述以及翻译书籍纷纷问世。如《中国通史》、《孔子传》、《中国孝道》、《中华帝国全志》等。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特点:①以传教士为传播媒介;②文化交流的内容具有差异性:西学东渐以传播天主教和天文地理为主;中学西传以中国手工业品和传统文化为主;③文化交流具有同时性、平等性和融合性。【史料实证】

那时,中国的商品抢着买,关于中国的书争着读;凡尔赛宫的舞会上,国王穿着中国服装出现在满朝文武面前;塞纳河边的戏园子里,男女老少聚精会神地观看中国皮影;阔人在私家花园的中式亭子里闲聊,文人端着景德镇的茶碗品茶。——许明龙《欧洲18世纪中国热》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法国画家布歇《中国皇帝上朝》【知识拓展】“借助中国和孔子,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吹响了摧毁中世纪思想的号角。”—张西平《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16-18世纪中学西传的轨迹与影响》中国“经世致用”欧洲启蒙运动相互的启蒙教皇克莱芒十一世康熙礼仪之争1715年,禁止中国教徒祭祖祭孔1721年,禁教2.(2022·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5)明朝时期,利玛窦等传教士引进天球仪、自鸣钟、日时计,还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由此博取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好感。这一做法旨在()A.传播西方科学知识B.减少传播宗教阻力C.促进中西文化交流D.对华进行商品倾销【答案】B【试题精选】三、清末、民初西学东渐1、西学东渐的概念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政治经济科技等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2、背景

是在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伴随着军事、经济、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南京条约》的签订3.西学东渐的历程

(1)两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为第一阶段,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是第二阶段,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2)三个层次:技术成果(器物层);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制度层);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想层)。时间事件内容结果及影响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和生产技术。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19世纪90——20世纪初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失败,但加快了近代化的进程;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体制,建立民主共和制的共和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但推翻了清朝和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条件。交流内容交流作用交流层次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的内容逐渐深入。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步深入。推动了近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归纳总结】近代西学东渐4.特点(1)角色多样:或由政府规划(如晚清三次新政),或出于个人经历(如洪仁干与《资政新篇》、容闳),或由西人主导(如近代来华传教士、商人学者、使节等)或系华人策划(如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等政治派别与各种民间社团)。(广泛性)(2)时代主题鲜明(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以改造中国为目的,以社会变革为主线围绕了解世界、求强求富救亡图存、民主革命、科学启蒙等历史课题依次展开,依时兴替。(3)方式多种:诸如办学兴教、翻译西书、出版书籍、编辑报刊、派遣留学生和使节到海外学习或工作等。(4)内容丰富:涉及军事科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5)历程层次分明:近代以来,西学的输入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人深、逐次递进、不断深入、由具体而抽象的过程。缘此之故,中国对西学的汲取借鉴,也经历了一个以器物、技术等物质文化为主转到以思想、学术等精神文化为主、从被动接受到自主选择的过程。(层次性)(6)西学的形象与地位不断上升:西学的形象由“夷之长技”而被称为“西学”“新学”,被视为“显学”“救时之灵丹妙药”;西学的地位不断上升,使命不断加重,被视为救国救民的“真理”5.影响:伴随着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社会在逐步实现近代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得到不断的更新:“师夷长技”观念更新了“夷夏之防”观念,变革观念更新了守旧观念,民主民权观念更新了君权神授观念,男女平等观念更新了男尊女卑观念,社会主义观念更新了资本主义观念。“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材料一16世纪后两个世纪,数百名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耶稣会传教士来华传教,以传教士为媒介,促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交流活动。明朝末年,朝廷开设历局,聘请传教士参与,修成《崇祯历书》,颁行天下。康熙亲政后,传教士南怀仁出任钦天监监副,掌管监务,专用西洋法。清朝时期,梅文鼎融会中西,对传统九章算术和西洋数学取长补短,著成《中西算学通》。康熙47年,在传教士主持下我国首次用近代科学方法绘成《皇舆权览图》。乾隆26年,法国传教士蒋友仁手绘《坤舆全图》,详细介绍哥白尼“日心说”。与西学东渐同时,中学也开始西传。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漆器,甚至壁纸、轿子、折扇等手工艺品在欧洲风行一时,成为上流社会争奇斗富的象征;传教士从中国寄回和带来的大量报告、书简、著述以及翻译书籍纷纷问世。如《中国通史》、《孔子传》、《中国孝道》、《中华帝国全志》等。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史料实证】材料二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清廷屡战屡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天朝上国”门户大开,“海禁”与“教禁”已成往事。传教士传教及出版活动开始由南洋、东南沿海一带“光明正大”地“踏入”宁波、上海、北京、汉口等腹地,大量传教士书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世纪40至90年代,传教士共创办中外文报刊170余种,占中国同时期报刊总数的95%。1868年9月,林乐知创办《中国教会新报》以“联络教会,造就信徒”。可该刊宗教信息逐年下降,非宗教信息逐年升。1872年8月更名为《教会新报》,开始脱离“神理”传播的旨归。1874年9月又更名为《万国公报》,成为“推广与泰西有关的地理、历史、文明、政治、宗教、科学、艺术、工业及一般进步知识的期刊”。

——摘自吴琼戴海波《晚清传教士报刊实践及历史价值》(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晚清西学东渐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变化:①内容上:由主要传播天文地理知识到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③途径上:由向统治者、士人个别介绍西学到著书立说、创办报刊等大众媒体向社会传播西学。④背景上:从闭关自守下渗透西学到大变局下宣传西学。②地域上:由深入统治中心到从通商口岸开始传播。【史料实证】材料二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清廷屡战屡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天朝上国”门户大开,“海禁”与“教禁”已成往事。传教士传教及出版活动开始由南洋、东南沿海一带“光明正大”地“踏入”宁波、上海、北京、汉口等腹地,大量传教士书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世纪40至90年代,传教士共创办中外文报刊170余种,占中国同时期报刊总数的95%。1868年9月,林乐知创办《中国教会新报》以“联络教会,造就信徒”。可该刊宗教信息逐年下降,非宗教信息逐年升。1872年8月更名为《教会新报》,开始脱离“神理”传播的旨归。1874年9月又更名为《万国公报》,成为“推广与泰西有关的地理、历史、文明、政治、宗教、科学、艺术、工业及一般进步知识的期刊”。

——摘自吴琼戴海波《晚清传教士报刊实践及历史价值》(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晚清西学东渐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史料实证】原因:清初①全球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传播天主教的使命;②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③中国手工业技术和传统文化走在世界先列;④统治者的喜好和支持。晚清①工业革命后,西方殖民者对外寻求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武力打开中国国门;②19世纪西方近代科技取得迅猛发展;③中国自然经济的落后;④欧洲启蒙思想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1)体用观(中体西用)①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②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③戊戌政变后,张之洞强调“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虽然把“西学”护展到政治领域,但更多成为清朝统治集团对抗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提示]近代中国西学东渐过程中的几种思潮。【知识拓展1】多角度认识“中体西用”思想

在当时是清政府的最佳选择(2)进化论:①严复引进和大力宣扬进化学说的目的就是要应用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敲响国家危亡的警钟,唤醒国人变法图强。②其思想不仅超越“体用观”,也超越康梁的“托古改制”,促进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发生重大变化,推动了资产阶级的改良和革命运动。严复与《天演论》(3)全盘西化论:①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以陈独秀、胡适陈序经为代表的全盘西化派,他们主张彻底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的至尊地位,全盘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②全盘西化虽然具有极端性,但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思想普遍转向西方,或鼓吹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与自由,或宣传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全盘西化思潮的冲击密切关联。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孔教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精神工具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变本加厉地尊孔复古(4)西学中源说:①所谓“西学中源”,即西学出于中学,中学是西学的本原,西学是中学的派生;中学孕育了西学,西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中学为根基的。②“西学中源”说贯穿中国近代,从“睁眼看世界”时期、洋务时期、维新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均有持此论者,当然内涵各有不同。③“西学中源”说对中国文化由传统走向近代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它开始了中学对西学的认同,它适应了近代由旧向新过渡中民族心理的承受力。也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例如,它混淆了中西两大文化的根本区别。④过分的民族自大与民族自卑感是产生“西学中源”说的心理根源。材料“西学中源”就是说欧美的学问起源于中国。它在19世纪后40年中颇为流行。洋务派领袖奕驳斥倭仁反对增设天文算馆时,用“西学中源”说作为依据:“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法如此,其余亦无不如此。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清末的黄遵宪甚至更进一步将西政、西教也认为是源于中学。“泰西之学,其源盖出于墨子。其谓人人有自主权利,则墨子之尚同也。其谓爱汝邻如己,则墨子之兼爱也。其谓独尊上帝,保汝灵魂,则墨子之尊天明鬼也。至于机器之精、攻守之能,则墨子备攻、备突、削鸢能飞之余绪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西学中源”学说。(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此观点是错误的。西学的内容,包括近代自然科学、以民主、平等为基本特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弘扬人文与理性的启蒙思想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重视经验、轻理论的古代科技;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以伦理纲常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若从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内容、密切程度等角度分析可酌情给分)。局限:夸大了中西文化的相同点,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的体现,主张盲目自大观念积极:为西学传播减少阻力,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知识拓展2】近代中国思想领域变化的五大特点

小结西学东渐第一波第二波时间明末清初晚清至民国背景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主要内容宗教、天文地理知识西教为主,西学只是传教的副产品宗教、自然科学和政治文化西教—西学—西政影响对中国影响不大,以中学西传为主,推动启蒙运动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对象统治者、士人群体大众精英3.(2021.山东卷.5).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A.“西学东渐”的深入B.民族危机的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思想解放的推动【答案】B4.(2020·全国Ⅰ卷高考·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22.8%17.5%17.2%据此可知,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答案】C5.(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答案】D6.(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答案】B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多元文明间的交流互签0320世纪现代化道路的三种主要模式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怎样追求多元文明间的交流互鉴西方模式(英)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所有制工业化道路农业制度经济体制政治制度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时间表现结果及影响过渡时期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帮助中国建设156个项目,以发展重工业为主。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向世界敞开大门,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引进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积极参与、组织地区和全球性的经济组织的活动(“一带一路”、亚投行)。有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升了我国的地位,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风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现代中外文明交流在不同时期,坚持用开放的态度推动中外交流。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从参与到组织,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交流态度交流程度交流方式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怎样追求多元文明间的交流互鉴1.在不同时期,坚持用开放的态度推动中外交流;2.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现代中外文明交流的特点:3.从参与到组织,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根据材料,归纳新时代中外文明交流的特点。

新时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必然会更加扩展,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只要中国的发展不停,就会努力去促进与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以更广阔更开放的胸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洋为中用,才合乎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民族性是外来文化存在的必备的形式,忽略了传统的继承,会导致对外来文化的不准确的选择。——《面向21世纪的中外文化交流》(1)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2)态度更为开放;(3)在积极吸取其他文明先进之处的同时,保留自身优秀文化。

展望新时代的中外文明交流我们追求多元文明间怎样的交流互鉴?

“各种人类文明都各有千秋,没有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